孫啟欽
」 乾眼症 3C 近視 角膜《黑白大廚》看健康2/小三生喊「眼睛好乾」 機車族剉著等!風吹空汙增風險
熱門實境秀《黑白大廚》冠軍、評審猛眨眼,疑似有乾眼症症狀,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乾眼症已成為困擾民眾的常見文明病,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醫師透露,竟有小三患者因眼乾而就醫。另外,廣大機車族也要當心,因為眼睛長期接觸風、空汙,也容易讓乾眼症更加惡化。依據美國眼科學會估計,全球約有3.4億人罹患乾眼症,光是美國就約有2,000萬名患者,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健保署統計,乾眼症發生率每年正以10%的速度成長,近20年間每年患者增加人數從38萬人,大幅上升至70萬人,台灣乾眼症盛行率高達30%,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推估約有700萬人飽受乾眼症所苦。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更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暴增53倍,而且確診時大多已出現角膜損傷的情形,風險較年長患者增加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年齡雖然是乾眼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非絕對,臨床上看到很多年輕人病況比老人家更嚴重!」朝沐和安診所院長、眼科醫師陳韵臻透露,這與使用3C產品年齡逐漸下探有關,遇過最年輕的乾眼症案例是小三學生,自述眼睛乾澀不舒服,另一個小六學生則是眼睛乾到角膜已破皮。「過去幾乎不會有年輕的乾眼症患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會的期刊報告卻發現,1998年時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僅占0.01%,但2013年時卻暴增為0.53%。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層,由外而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如果有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症,因此乾眼症成因可分為缺水型、缺油型、缺黏液型,其中缺油型乾眼症最常見,大多與瞼板腺功能障礙相關。孫啟欽教授說,一般來說每分鐘應該眨眼10~12次,每次眨眼就能刺激淚腺分泌,而使用3C時由於眼睛緊盯螢幕,就會減少眨眼次數,長期下來就會增加罹患乾眼症的機率。乾眼症的症狀千變萬化,包括畏光、疲勞、流淚等,多數人不容易立刻察覺。(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體質也是原因之一!」陳韵臻表示,如果屬於易發炎的體質,眼瞼的瞼板腺也容易發炎,當影響分泌油脂的功能時就會造成乾眼症。「但乾眼症的症狀其實千變萬化,除了較常見的眨眼,還會視力模糊、眼疲勞、刺痛、畏光、分泌物、流淚等,有些人不會聯想到自己罹患了乾眼症。」若是在不知罹病的情況下,長期騎機車讓眼睛接觸強風、空汙,都可能進一步讓乾眼症更惡化。「例如新竹的乾眼症患者比例就很高,除了多是緊盯電腦螢幕的工程師族群之外,也和新竹風勢強勁有關。」陳韵臻建議機車族選擇有面罩的安全帽,或是配戴具有包覆性防風眼鏡來保護雙眼。想要治療乾眼症,必須多管齊下、內外調理。「首先要就醫確認乾眼症原因,如果屬於最常見的缺油型乾眼症,平常可熱敷眼睛軟化異常油脂,幫助維持瞼板腺通暢,也可以多點人工淚液維持眼部濕潤,避免因長期乾燥引發的慢性眼表發炎。」陳韵臻說,平時使用3C產品時則要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抗疲勞的多焦眼鏡或防藍光眼鏡,盡量減少眼睛的負擔,同時使用20~60分鐘就要看遠方讓眼睛放鬆。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可以採用乾眼針疏通術,利用瞼板腺探針、瞼板夾、顯微刮刀、震動儀清潔儀等疏通瞼板腺。「另外,也可搭配使用用光熱儀器如全脈衝、ㄧ般脈衝或熱脈動儀,同步疏通瞼板腺及促進腺體分泌正常化。」不只如此,飲食習慣也要調整。陳韵臻建議多補充魚油、維生素D、抗氧化營養素等,同時也要多運動、睡眠充足,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減少乾眼症機率。
台灣近視率攀世界前三 新雷射手術降低乾眼症風險
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2020年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0%的近視人口。在台灣,近視問題尤為嚴重,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小二生就有38.7%的近視比率,小六生則高達70.6%,國三已達89.3%,世界排名前三。據推估,台灣20至40歲的成年人近視率,也高達7成左右。諾貝爾眼科總院長張朝凱說明,近視是眼睛常見的屈光不正,由於近視雷射科技不斷進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準度,讓民眾的接受度提高。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孫啟欽理事長指出,現代手術技術和設備能夠精確處理眼部問題,並在手術前進行詳細檢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效果。針對民眾對於手術的擔憂,孫啟欽指出,雖然手術後可能出現眼睛乾澀和夜間眩光等暫時性問題,但這些情況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或適應。至於那些人不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孫啟欽也提到,若是角膜過薄或有免疫系統問題的患者,應謹慎考慮是否接受手術,建議患者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自身條件及可能的風險,以做出最合適的決定。台中世紀眼科診所林浤裕院長補充說明,近視雷射手術從過去到現在經歷了多次革新與改進,早期的TPRK和FS-LASIK手術,以及一般角膜透鏡取出術,透過去除角膜表面或是切割角膜來矯正視力。然而,這些手術技術在早期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操作技術挑戰,可能會引起輕微的術後不適感,且有一定的角膜傷害神經風險。孫啟欽提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近視雷射手術在治療範圍、術後恢復速度、不適感和對角膜神經的影響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改進。根據目前臨床研究,新一代極飛秒雷射近視手術的術後恢復快,術後視覺品質良好,同時有維持良好的角膜生物力學等優點,有可能成為近視手術的良好選擇。眼科界對於新一代視優SILK近視雷射手術技術高度關注。高雄上明眼科楠梓總院的潘志勤院長指出,視優SILK技術與傳統的LASIK和PRK手術方式有顯著區別,其核心在於透過取出角膜中間的一片組織來進行治療。與其他角膜透鏡取出術相比,視優SILK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採用專利的「雙凸透鏡密合技術」,手術傷口小於5mm,無需切割角膜瓣,同時能量較過往之技術減少了50%,有效減少了對角膜神經的損傷,加速了恢復過程,提高了手術後的舒適感。潘志勤提到,在過去的角膜透鏡取出手術中,由於切割角膜可能會觸及角膜神經,影響淚液分泌反應,進而延長乾眼症的恢復時間。然而,這項專利的「雙凸透鏡密合技術」有效解決了一般雷射手術後可能出現的乾眼症問題。此外,視優SILK的雷射速度每秒可達到一千萬發的連續光斑雷射速度。高速度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還能夠以更小、更低能量、更密集的光斑進行切割,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手術的精確性,同時降低了能量損傷和術後水霧感,有效縮短了恢復期。26歲的丁先生是一名陸戰隊狙擊手,對他來說,視力是他保家衛國的戰力之一。然而,從軍的七年裡,他每天都得配戴12至15小時的隱形眼鏡,眼睛乾澀是家常便飯;每當他出勤在外,黃土飛揚,沙子進入他的眼睛,就必須立即更換隱形眼鏡。一天內,他最高需要替換3副隱形眼鏡,這不僅讓他煩惱不堪,更是一筆巨大的費用。然而,丁先生的命運在聽到政府補助國軍可進行健保給付TPRK近視雷射手術後似乎有了轉機。但這類手術的傷口大,復原時間長,令他猶豫不決,「身為陸戰隊的一員,我不許自己請長假!」隨著新一代視優SILK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在台上市。丁先生在與眼科診所團隊討論後,毅然決定接受這項手術。術後,恢復速度讓他驚訝不已,第二天他就能恢復慢跑運動,術後第三天回診時,視力也迅速恢復到1.2。最讓他擔心的乾眼症的症狀幾乎沒有發生,讓他對於術後成果非常滿意,他也建議長期依賴眼鏡的人可勇敢嘗試。
新式微創角膜移植手術! 順利改善視力重見曙光
王先生在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卻又逐漸模糊,並有眼睛疼痛、畏光、無法睜開眼與不斷流淚等情形,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經診斷為白內障術後產生的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林小姐則是雙眼患有先天性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飽受視力模糊之苦。新式手術現光明 微創角膜移植病人經嘉義長庚醫院眼科陳南妮醫師診療,接受新式微創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Descemet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簡稱DMEK)」,術後都恢復良好,角膜從混濁水腫恢復透明清澈,疼痛及畏光症狀也大幅改善且視力已逐步恢復中。陳南妮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全層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僅移植內皮細胞,傷口小且縫線少,大大降低出血、感染、術後散光與排斥機會,手術恢復期較短,術後的視力大幅改善。視力下降模糊 及早診斷治療目前諸多原因皆可能造成角膜內皮細胞數下降,導致角膜水腫以致於角膜混濁,嚴重影響視力。先天因素最常見為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後天則以白內障及青光眼手術術後較為常見,因此若術後出現視力逐漸下降模糊,伴隨眼睛疼痛畏光等情形,務必及早至眼科檢查是否為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即早診斷避免延誤病情,若長期角膜水腫混濁病變,錯過內皮細胞移植時機,最終僅能接受傳統移植手術。孫啟欽醫師進一步說明,台灣每年約有600多名病人等待眼角膜移植,透過精良的移植手術可確保手術成功,DMEK手術傷口大小僅3mm,要將厚度僅0.001cm的厚彈力層内皮取下植入病人眼中,手術學習曲線及困難度極高,目前國内擁有成熟技術執行DMEK手術的眼科醫師仍寥寥可數,未來持續幫助更多需角膜移植病人重見光明。
車上看書得不償失? 醫生曝:用眼過度形同吃健康老本
許多人學生族會利用搭車通勤時看書,甚至寫作業,看似利用時間,但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提醒:「車內光線不佳、晃動不穩定,都會導致增加眼部負擔,除造成近視問題外,更恐讓老花等各種問題提早報到。」台北市一對兄妹被爆出每天過著「軍事化生活」,就連在車上通勤時也在寫作業,令不少人擔心起眼睛會不會因此壞掉,眼科醫師孫啟欽表示,車內不只光線不足,還伴隨陣陣搖晃,導致寫作業的手、書本跟著晃動,而眼睛為了適應這種況狀要不斷調整,進而出現眼睛疲勞、度數加深的情況。孫啟欽進一步解釋,雖然孩子的眼睛調節能力很好,可以去適應搖晃、光線不足等環境,但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在「提前吃老本」,年輕時就養成不好習慣過度使用眼球,消耗健康的本錢,正確的用眼方式,應該秉持看東西時保持30公分適當距離,並且確保周圍光線充足的原則。孫啟欽提醒,在車上學習,除了造成眼球負擔加重外,注意力也容易受路況、他人影響,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且伴隨著老花眼等問題提早報到的風險,可說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作法。
眼睛乾澀、發紅可能是乾眼症? 用「乾眼症檢查量表」自我檢測!
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用眼過度可能會導致眼睛乾澀,許多人常常不以為意,認為眼睛眨一眨就好,但經過檢查後才發現是「乾眼症」導致的症狀。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表示,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可先透過「自我檢查量表」初步評估,若判斷為乾眼症,應積極就診評估。黏液、淚水、脂質層問題 「這些」乾眼症狀「淚膜」是眼球表面結構之一,由內而外可分為黏液層、淚水層、脂質層,3者缺一不可。孫啟欽理事長提到,很多人以為乾眼症就是眼睛中淚液分泌不足才導致的,但事實上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的症狀。而乾眼症事實上也不只有乾眼症狀,孫啟欽理事長表示,眼睛痛、有灼熱感、經常流淚、畏光、視力模糊、有絲狀物黏附、眼睛容易疲倦、紅眼等都是乾眼症常見症狀,若不積極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嚴重影響視力。乾眼症高風險族群注意 快用檢測量表自我評估孫啟欽理事長提到,65歲以上長者、長期暴露於空調環境者、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者、長期使用藥物、荷爾蒙改變(如:更年期女性)、剛接受過近視雷射或白內障手術者等都是乾眼症高風險群,可以依「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評估:過去一週是否感覺: 眼睛乾澀(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畏光(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發紅有血絲(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痠痛(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有異物感(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分泌物很黏稠(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模糊(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不佳(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 眼睛乾澀(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畏光(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發紅有血絲(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痠痛(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有異物感(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眼睛分泌物很黏稠(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模糊(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視力不佳(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過去一週是否有因眼睛不適對下列活動產生影響:閱讀(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使用電腦/手機(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夜間開車(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看電視(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過去一週眼睛是否在以下狀況下感覺不舒服:刮風時、眼睛怕風(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在乾燥的環境(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在冷氣房(隨時4分;大部分時間3分;約一半時間2分;偶爾1分;無0分;不適用N/A)以「OSDI=(分數總合X25)/答題數總和」作為乾眼症評估分數,0-12分為「正常」;13-22分為「輕度乾眼症」;23-32分為「中度乾眼症」;33-100分則為「重度乾眼症」。孫啟欽理事長表示,若初步評估為乾眼症,應積極就診尋求專業諮詢。
新技術!角膜移植手術再突破 50歲女重度白內障重拾光明
五十多歲柯女士在證券公司上班,從一開始上班發現閱讀報表變得吃力,使用電腦螢幕會畏光,到後來視力逐步遞減,經診斷為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造成角膜水腫合併重度白內障,視力嚴重受損,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經評估必須更換角膜。在幸運得到角膜來源後,基隆長庚醫院今年八月利用新式的「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順利替她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術後柯女士視力模糊的困擾獲得明顯改善,晚上也可以獨自出門了,找回她失去已久的自信和愉快心情。台灣每年約有600-700名等待眼角膜移植患者,眼角膜得來不易更需精良的移植技術以確保手術成功。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過去幾年已成功完成破百例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SAEK)及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MEK),今年六月再引進「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能即時呈現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於病患前房中的相對位置及弧度,也能讓醫師精準辨識角膜內皮後彈力層的方向,提高手術成功率。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孫啟欽教授表示,角膜是眼睛最前面的構造,就像照相機的鏡頭,本身並沒有血管,能使光線通過並聚焦於後面的視網膜,一旦混濁將會嚴重影響視覺。許多情況例如圓錐角膜、水泡性角膜病變、角膜疤痕及角膜失養症等造成角膜混濁的疾病,皆要考慮角膜移植手術。角膜移植主要是將病患原來混濁或水腫的眼角膜組織切除,並將清澈、正常功能的捐贈眼角膜移植至原本受贈者角膜位置,視不同角膜移植術式透過縫合或氣體使其固定。近幾年來角膜移植手術進展迅速,與過去傳統全層角膜移植手術(PKP)相比,DSAEK及DMEK只取角膜的內皮細胞進行移植,降低捐贈者條件限制,有助於緩解國內捐贈角膜嚴重短缺之困境。孫啟欽教授指出,DSAEK、DMEK手術適合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或其他角膜內皮細胞病變,不但可以大幅縮小傷口,降低縫線傷口導致的術後散光,減少術後乾眼症狀。根據美國眼科醫學會議報告,和傳統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相比,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視力復原更快、更好,並且日後發生移植排斥事件機率更低。DMEK手術傷口大小僅3mm,要將厚度僅0.001公分的後彈力層內皮取下,並將此植入受贈者眼中,手術學習曲線及困難度極高,歐美、新加坡及印度等國家都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此技術,目前國內擁有成熟技術執行DMEK手術的眼科醫師仍寥寥可數。新式的「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則讓角膜移植手術再突破,應用在DSAEK、DMEK手術能更確保手術的成功率。孫啟欽教授解釋,傳統進行白內障手術如欲植入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時,需手工標記軸度位置,術前需藉由裂隙燈標定水平點及水晶體植入軸向位置並進行調整定位。不僅標記過程複雜,定位位置多數情況需仰賴醫師臨床經驗。國外已有研究證實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可取代手工標記,提供更方便、準確且即時的定位協助。此外,傳統進行DMEK手術將捐贈者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植入受贈者前房時,術中需於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手動標記以分辨正反面,多數情況仍需仰賴醫師臨床經驗,以避免植入角膜內皮皮瓣方向錯誤,進而造成移植失敗。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則能即時呈現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於病患前房中的相對位置及弧度提供醫師精確辨認,確保手術的成功率由90%提高至98%。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過去幾年已成功完成破百例DSAEK及DMEK手術,今年6月正式引進「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後,截止8月底,已成功應用完成一例3D PKP、一例DSAEK手術及一例DMEK手術,術後追蹤皆無異狀,現在患者們皆已恢復視力,逐步回歸正常生活。未來基隆長庚醫院將運用此設備在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領域,造福更多需要的病患。
乾眼世代1/青少年患者暴增53倍 14歲國中生罹病!醫大驚「怎麼可能?」
「過去幾乎不會有年輕的乾眼症患者!」但林口長庚研究團隊在今年7月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會的期刊報告卻發現,1998年時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僅占0.01%,但2013年時卻暴增為0.53%,近年3C產品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可以預料數字一定更加驚人。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層,由外而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如果有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症。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過去乾眼症患者大多為50~60歲女性,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淚液分泌功能本來就會逐漸退化,再加上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減少,以及較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都會影響淚腺分泌。」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暴增53倍,而且確診時大多已出現角膜損傷的情形,風險較年長患者增加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許多年輕人根本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乾眼症,建議若出現眼睛畏光、怕風等症狀,就要趕緊就醫。(圖/業者提供)孫啟欽教授就曾治療過一位14歲的國中女生,「媽媽帶著小妹妹來看診,小妹妹說自己的眼睛感覺很乾。」進一步詢問,發現小妹妹常常熬夜、使用3C產品,當時孫啟欽雖然覺得很像乾眼症的症狀,但小妹妹才只有14歲,「我心裡想『怎麼可能?』沒想到做完檢查之後,真的確定是乾眼症!」不只醫師難以相信,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也壓根不會想到自己會罹患乾眼症,所以研究顯示,這些未成年患者都是眼睛已經極度不適時才就醫,角膜損傷風險比老年患者增加6.66倍、較一般成年民眾也提高2.7倍。孫啟欽教授表示,如果角膜破損相當嚴重就可能有失明風險,建議若懷疑罹患乾眼症,可以先透過「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檢測(https://osdi.com.tw/),若數值超過13分,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另外,如果總覺得眼睛很乾,眼睛畏光、怕風,同時有灼熱感,也都代表角膜可能有所損傷,要趕緊治療。上述14歲國中女生及時就醫,因此經過治療便恢復靈魂之窗的健康,但畢竟角膜曾經受損過,是否未來更容易罹患青光眼、白內障等嚴重眼疾?孫啟欽說目前尚未有完整的追蹤研究,但可以想像「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想知道自己是否有乾眼症,可以先進行「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檢測(https://osdi.com.tw/),若數值超過13分則建議就醫。(圖/翻攝自網路)
乾眼世代2/角膜整個爛了!妙齡女差點雙眼失明 「2大原因」是關鍵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今年7月發表的研究顯示,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占比從0.01%暴增至0.53%,足足增加了53倍。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表示,未成年罹患乾眼症有2大原因,第一是頻繁使用3C,另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竟是頻繁使用隱形眼鏡。根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2019年進行的「全民護眼趨勢調查」,發現台灣人每日使用3C的總平均時數長達10.7小時,扣除睡眠時間,國人一天當中幾乎有2/3的時間都在看3C,尤其多數孩童、青少年從小就接觸3C,更是幾乎24小時離不開手機、電腦。今年5月時本土疫情爆發,許多孩子轉而在家線上教學,頻繁使用3C讓乾眼症病況更惡化。(圖/宋岱融攝)孫啟欽教授說,一般來說每分鐘應該眨眼10~12次,每次眨眼就能刺激淚腺分泌,而使用3C時由於眼睛緊盯螢幕,就會減少眨眼次數,長期下來就會增加罹患乾眼症的機率。這樣的情況在疫情期間更加明顯,居家防疫、線上教學讓青少年更頻繁使用3C,再加上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更加重乾眼症的症狀,孫啟欽坦言「這陣子疫情趨緩,乾眼症患者也一下子增加很多,其中就有許多青少年,很明顯是疫情宅在家的影響。」不只如此,隱形眼鏡也是讓青少年乾眼症患者激增的原因之一。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小學一年級的近視率約二成,到了高三則飆升至九成,許多近視的孩子則選擇配戴隱形眼鏡。隨著近視人口愈來愈多,也讓更多通路如超商、藥妝店都開始販售隱形眼鏡,方便消費者購買。(圖/報系資料庫)根據經濟部統計,2016年台灣生產約14億1600萬片隱形眼鏡中,其中內銷達2億5000萬片。若以台灣人口2300萬人換算,平均來說每位台灣人每年購買10片隱形眼鏡,而隱形眼鏡的販售通路也不斷擴大,就連超商也能方便買到。但隱形眼鏡卻可能造成乾眼症,「這和每個人的基礎淚液量有關,有些人戴隱形眼鏡沒事,但有些人就會越戴越乾。」孫啟欽說,隱形眼鏡會干擾眼睛內的氧氣接收、養分運輸跟廢物代謝,而且也會影響淚腺分泌。「如果使用隱形眼鏡的習慣不佳,更會讓乾眼症風險大幅增加!」例如一天配戴時間超過8小時、或清洗不乾淨,甚至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活生生將「日拋」變成「兩日拋」,「想像一下,隱形眼鏡一直在眼睛裡吸收淚水,這樣能不乾眼症嗎?」相反來說,如果正確使用隱形眼鏡,例如經常清潔、配戴時間少於8小時,也可以選擇透氧能力較強的隱形眼鏡,就能降低乾眼症風險。如果上述方法都嘗試了,但乾眼症狀愈來愈嚴重,就要考慮停止配戴隱形眼鏡,改戴一般眼鏡。孫啟欽提醒,千萬別輕忽乾眼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失明!「有一位24歲的女患者,雙眼幾乎都看不到才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眼睛已經極度乾燥並導致角膜破損,只好進行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所幸視力恢復至0.6,才得以重拾日常生活。」
乾眼世代3/看韓劇哭不出來?醫示警「恐罹此病」 4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統計,台灣的視障人士已超過五萬五千名,相較於2000年的三萬八千名,呈現持續成長趨勢,而近年來增加的視障者多是18歲以上的中途失明者,原因除了意外撞擊受傷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嚴重眼疾的併發症,如果在青少年時就罹患乾眼症,甚至角膜曾經受損過,都會增加嚴重眼疾的機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鄭惠川主任指出,許多人認為乾眼症只是一種症狀而不以為意,其實乾眼症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甚至視力受損、失明。鄭惠川說,角膜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角膜前方有淚液分佈,淚液由外而內共3層,分別是油脂層、水層和黏液層,主要維持眼睛濕潤,如果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就會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導致「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這四大症狀。如果罹患乾眼症,可適時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舒緩症狀,再依病況逐步治療。(圖/123RF)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表示,每個人天生的基礎淚液量都不同,例如一個很容易流淚的人,可以推估基礎淚液量應該很充足,「相反來說,如果看感人的韓劇卻依舊哭不出來,那可能就要去檢查看看是不是有乾眼症了!」孫啟欽笑說。如果確診為乾眼症,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等級,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孫啟欽說,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建議除了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外,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第四級重度乾眼症,除了上述治療方式,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如果經常久待冷氣房,建議在桌上放一杯水提高空氣中的濕度,才不會使淚液過度蒸發造成乾眼症。(圖/周志龍攝)此外,孫啟欽建議民眾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處於「良好環境」中,避免室內過強空調,「多保濕、多保養、多休息」也能遠離乾眼症,例如在桌上放一杯水提高室內濕度、透過熱敷或增加眨眼頻率促進淚液分泌,維持充足睡眠也有效減緩乾眼症狀。其實不只青少年乾眼症患者增加,林口長庚研究團隊報告顯示,各年齡層患者占比都明顯成長,其中65歲以上乾眼症患者更是高達20.72%,主要是老化導致淚腺分泌減少所致。鄭惠川提醒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四大高風險族群」要提高警覺;若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常見症狀,應盡速就醫。患者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平日也應遵守「適當使用人工淚液、用眼過程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A」四種日常照護準則,以改善乾眼不適、促進眼睛健康。
追劇目不轉睛!8成台人眼睛有問題 失明比例將超越日本
科技日新月異,國人從事各項活動脫離不了3C產品,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劉瑞玲醫師表示,長時間近距離的緊盯螢幕、對眼睛不適沒有警覺,容易讓眼疾提早報到;而未及時就醫,恐延誤病情,最嚴重還將導致失明。根據國際防盲組織(IAPB)預估,2020年台灣眼盲與中重度視力障礙人口占比分別為0.21%與1.69%,相較於亞洲先進國家的日本來說更高,國人更應注意。根據全民護眼趨勢調查最新發現,81%的國人有確診的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兩端年齡層為最高。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醫師表示,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青少年族群的乾眼症比例在過往已有倍增的趨勢;目前青少年沉迷影音,是否在過度用眼的狀況下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罹患乾眼症的比例,值得關注。劉瑞玲醫師提醒,國人用眼過度的情況逐漸嚴重,但只有不到三成的人定期進行眼睛檢查,建議應該更積極的保護眼睛健康,也建議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眼睛問題。
台灣人超愛看3C 平均每日超過10小時
雙十連假將到來,民眾除了出遊也可能會窩在家追劇,若一部一部看不停,恐陷眼睛健康危機!根據最新全民護眼趨勢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每日3C(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首度飆破10小時,達10.7小時!國人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泡在3C。其中,超過6成國人使用3C主要在觀看影音節目,尤其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1/3的人一看就長達3小時以上。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全民護眼趨勢調查今年已進行到第五年,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每日3C用眼時間逐年增加,今年首度超過10小時。孫醫師強調,這次調查可觀察到國人用眼時間拉長的脈絡,國人中有85%會觀看網路影音,其中又有71%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影音觀看也是超過六成(64%)國人使用3C產品最主要目的。相較於過去的電視大螢幕收看行為,現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從智慧型手機平均使用時數自去年的3.3小時,今年攀升至3.6小時,成長幅度逐漸加大,小螢幕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雪上加霜的是,各式網路影音的興起,影響年輕族群拉長小螢幕的用眼時間,其中10代、20代年輕人中,可說是「嗑影音」族群,近半訂閱超過10個以上的YouTube頻道,其中有1/3 (32%)的年輕人每日觀看網路影片時間超過3小時,如同上癮般地「嗑影音」,恐導致年輕世代眼睛健康GG了。孫啟欽醫師提醒,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根據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17年在10歲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及青年人口中,就有3,329位因為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5.4%,甚至直逼60歲到69歲的老年族群(增加6%),不可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