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
」 月球刷新人類認知! 陸科學家精確測定月球真實年齡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17日報導,中國大陸國家航天局公布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科研成果。科學家通過對月球樣品的研究,精確測定了月球的年齡是20.3億年。嫦娥五號的首批樣品於2021年7月12日向大陸國內科學家發放,目前已完成五次樣品分發,共計198份65.1克。2021年,科學家團隊通過對嫦娥五號採集月球樣品中玄武岩的研究,證實月球火山活動可以一直持續到20億年前,刷新了人類對月球岩漿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的認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指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團隊2021年取得很好的成就,發表了三篇的《自然》文章,精確測定了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年齡是20.3億年,過去認為30億年最晚到28億年就結束了。李獻華表示,透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研究,加深了人類對於月球的認識,因此他們也更加期待嫦娥六號任務能夠帶來更多新的發現。李獻華稱,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直徑非常大,超過2000公里,是太陽系最大的撞擊坑,它很可能揭示了月球形成早期的很多的資訊。嫦娥六號將是人類第一次到月球背面去取樣返回,而且這個樣品它帶來的對月球演化早期的資訊,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所以都特別期待。
大陸太空探索重要里程碑! 首次發現月球新礦物「嫦娥石」
今天是中秋節,大陸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昨天(9日)聯合在北京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大陸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中國在太空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核與太空跨行業、跨專業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綜合大陸媒體報導稱,「嫦娥石」是一種磷酸鹽礦物,呈柱狀晶體,存在於月球玄武岩顆粒中。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創新團隊,透過X射線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手段,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並成功解譯其晶體結構。這項發現經國際礦物學會(IMA)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CNMNC)投票通過,確證為一種新礦物。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6種新礦物,中國大陸成為繼美國、前蘇聯後,世界上第3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大陸國家航天局已完成4批152份共計5萬3625.7毫克的月球樣品發放,有33家科研單位的98位申請人通過申請。第5批月球樣品正完成評審,後續按程序發放。大陸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中核集團等多個單位獲批承擔月球樣品研究工作,國外科學家、留學生也參加了聯合研究。目前已在岩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零能耗」的地外環境和生命支持系統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大陸國家航天局與國家原子能機構表示,作為中國太空及核領域的政府主管部門,將繼續致力於太空技術與核技術的融合共進,在深空探測和核技術應用方面不斷探索科學前沿。
震撼!中秋前夕中國宣布:首次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
據《人民日報》報導,9月9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前夕,大陸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北京發佈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大陸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在發佈活動上宣佈,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中國在太空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核與太空跨行業、跨專業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嫦娥石」是一種磷酸鹽礦物,呈柱狀晶體,存在於月球玄武岩顆粒中。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創新團隊,通過X射線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手段,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並成功解譯其晶體結構。經國際礦物學會(IMA)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CNMNC)投票通過,確證為一種新礦物。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中國大陸成為繼美國、前蘇聯後,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大陸國家航天局已完成4批152份共計53625.7毫克的月球樣品發放,有33家科研單位的98位申請人通過申請。第五批月球樣品正完成評審,後續按程序發放。大陸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中核集團等多個單位獲批承擔月球樣品研究工作,國外科學家、留學生也參加了聯合研究。目前已在岩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零能耗」的地外環境和生命支持系統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把種子「送到太空」再帶回地球種 科學家驚:真的突變了
大陸近年積極發展太空領域,上個月神舟十二號太空船返回地球,也將當初特意帶上太空的多種類種子攜回,並交付特殊單位種植。科學家發現,這些經過太空洗禮的種子確實發生突變,包含發芽率、活力、生育期等,但這種現象並未發生在每一顆種子上,而是隨機性的突變。之前嫦娥五號就已帶過太空種子返回地球。(圖/百度)綜合陸媒報導,神舟十二號攜回的多種類種子,交由特定單位種植,發現發芽率、作物產量、抗病性、抗蟲性、養分含量以及植物花朵的顏色、高矮等性狀全都發生改變。不過,這些改變沒有規律,也不是每一顆種子都有改變,只能說是隨機。太空種子從神舟十二號內拿出來時的景象。(圖/百度)報導指出,大陸近年發展航天育種技術,認為和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太空的環境和地球不同,除了具有微重力、高真空的環境外,還有很強的太空輻射;會想要進行太空種子的研究,是源自利用γ射線「電離輻射育種」的想法。太空種子的種出來的南靖蘭花。(圖/百度)太空種子種出來的南瓜。(圖/百度)至於突變的內容方面,小麥、玉米、棉花、向日葵、大豆、黃瓜、番茄的活力和發芽率都有所提高,但是水稻、穀子、豌豆、青椒、煙草等種子則沒有明顯差異。另外,高粱、西瓜、茄子和蘿蔔發芽率降低,高粱甚至生育期推遲;目前大陸已經有超過300種的太空種子作物,被成功種植出來。
嫦娥五號遨遊月球23天!「奔月」水稻發芽了
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遨遊23天後,一批重約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隨返回器順利著陸,代表大陸水稻育種首次完成大氣以外的誘變試驗,大陸是世界首創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標誌著新的里程碑。去年末,大陸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舉行了「嫦娥五號搭載種子交接儀式」。據了解,這批「奔月」的水稻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航天育種中心),據陸媒報導,去年末,在航天育種中心,一些「奔月」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研究人員正在準備後續的研究。大陸是世界首創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航天育種原理是利用在大氣以外的環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場及複雜輻射等特點,太空射線中複雜的高能重離子衝擊生物細胞,誘導其產生遺傳變異,就能獲得新的性狀。航天育種中心副主任郭濤介紹,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是新品種選育的重要途徑,大氣以外的極端環境是極為獨特的誘發變異因素,這對於新品種選育非常重要,而水稻是遺傳學研究的一個模式生物,選擇水稻研究物種進化,不僅有助於理解大氣以外環境的遺傳效應,且可將所獲得的優良變異應用於水稻品種選育。郭濤表示,航天育種中心自1996年以來先後進行了24次植物空間誘變試驗,此次與之前航天育種所搭載的返航衛星、神舟飛船相比,有所不同。此次的水稻種子歷經近23天的飛行,在近月軌道長期受大氣以外獨特極端環境的輻射影響,且遭遇了范艾倫輻射帶、太陽黑子爆發,其太空航行距離之長、遭遇太空環境之複雜,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本次預期將產生更強烈的遺傳效應,為深入研究航天育種變異規律提供重要的實驗樣本和數據,接下來將透過這些水稻種子進行一系列的自交或雜交,研究人員會從抗病蟲害、耐逆性、適應機械化生產等方面,培育適合未來需求的優良水稻新品種。
NASA公布最新月球登陸18人名單 「台灣囝仔」要登上月球啦!
陸美角力戰場已不僅限於地球。繼大陸上個月送出「嫦娥五號」探測器,執行史上首次月球土壤、岩石樣本採集任務後,美國航太總署(NASA)本月公布「阿提米絲」(Artemis)登月計畫18名太空人名單,他們將為訂於2023年實現的登月計畫接受訓練。18人中包括來自台灣的林其兒(Kjell N. Lindgren)。《紐約時報》報導,NASA署長布萊登斯坦與美國副總統兼國家太空委員會主席彭斯,日前在國家太空委員會會議上,正式宣布18名太空人的名字,並表示「這是阿提米絲計畫的首支太空人核心團隊…你們是未來的英雄,你們不僅會帶我們重返月球,還將完成其他任務。」林其兒現年47歲,生於台北市,母親是台灣人、父親則是美國空軍軍人,童年住英國,中學返美就讀、定居。2009年他從350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NASA第20個太空小組的9名太空人成員之一。2015年7月,他前往國際太空站待了141天,期間2度離開艙外,進行太空漫步。他還曾在太空站演奏蘇格蘭風笛,這是第1次有人在太空中演奏這種樂器。林其兒擁有美國空軍官校生物學學士學位、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心血管生理學碩士學位,以及科羅拉多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太空人之前,他除了擔任醫師,也曾支援太空站任務。今年5月,他也是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飛龍號載人太空船示範2號(DM-2)任務唯一的後備人員。自1972年NASA阿波羅(Apollo)計畫終止後,人類再也沒有登上月球。NASA預計明年啟動「阿提米絲」計畫首次任務,測試巨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和準備搭載太空人的獵戶座(Orion)太空船,因此不會載人。首次載人任務預訂2023年登場,屆時太空船只會經過月球,不會降落。第3次任務就會將2位男、女太空人送上月球,降落地點可能在月球南極一帶,該名女性也將成為史上首位完成登月任務的女性太空人。但由於美國政府即將更替,為登月計畫增添了不少變數。
「白色光點」閃現巴西夜空 網友疑「UFO出沒」…天文學專家揭真相
巴西東北部伯南布科州(Pernambuco)23日晚間,有多人拍攝到夜空中出現不明光束,沒多久便消失無蹤。由於近期國際間不斷傳出有人拍到「不明飛行物體」(UFO),讓許多民眾相信該光點為外星人造訪地球的證據,但也有人認為光點出現沒多久便消失,應該是流星。對此,巴西新聞網站G1則澄清,該光點其實是大陸北京在當地時間24日淩晨所發射的火箭「嫦娥五號」。巴西民眾在23日晚間於夜空中拍攝到疑似不明光點。(圖/翻攝自JonathanBelo4 Twitter)根據《opovo》報導,大陸北京24日凌晨發攝的火箭「嫦娥五號」,在夜空中劃出一道光束,幾分鐘後便消失在黑夜中。許多網友不明究理,將此現象拍下並上傳至網路,引起廣大討論。根據當地軍事學院天文學教授羅馬里奧(Romário Fernandes)中尉表示,當時天空出現的白色煙霧,其實是「嫦娥五號」火箭升空時,所噴射出的燃燒氣體,藉此形成動力,推動火箭順利飛往外太空。另外,報導也指出,大陸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探月工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至月球上,執行首度登月採集樣本的重要任務。「嫦娥五號」探測器預計在11月下旬登陸月球,帶回2公斤的月球土壤,並於12月上旬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