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
」 孕婦 懷孕 妊娠糖尿病 補助 胎兒孕媽媽「睡不滿7小時」要注意了! 醫示警:恐致胎兒神經發育遲緩
睡眠不足太危險!最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孕婦,生出的小孩可能伴隨更高的「神經發展遲緩」風險,尤其是男性胎兒。此外,該研究也指出,母親在孕期的葡萄糖代謝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胰島素分泌,進而影響神經發育。根據《路透社》報導,這項報告是由安徽醫科大學的朱鵬博士率領進行研究,在本月26日發表於《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調查女性在懷孕期間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其後代神經發育遲緩的關係,目的是為促進孕婦健康和兒童發育,同時改善母親睡眠。這項研究追蹤了7059對母嬰,並收集了孕婦在懷孕期間第24至28周和第32 至36周的睡眠數據。該研究指出,每晚平均睡不滿7小時的孕婦,胎兒神經發展更會受到影響,並在男孩子身上更為明顯。研究資料顯示,嬰兒在情緒、行為、運動、認知或言語能力上的神經發展風險,與臍帶血中血清C胜肽的濃度有關,C胜肽是胰臟在製造胰島素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研究人員指出,懷孕期間睡眠時間較短,已知與葡萄糖耐性障礙、胰島素抗性和妊娠糖尿病等高風險有關,而這些風險本身就會影響嬰兒的神經發展。不過,這項研究無法單獨證明睡眠不足會導致神經發展遲緩,僅能證實母親在懷孕期間的葡萄糖代謝,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胰島素分泌,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神經發展。
近2成孕婦貧血 妊娠高血壓風險增1.5倍
依據統計,我國懷孕婦女在孕期第24-28週的貧血檢驗,結果異常的比率為17.6%(以第二孕期血紅素<10.5g/dL判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孕期貧血可能增加妊娠併發症風險,影響胎兒未來發展與健康,應善用公費產檢,及注意孕期鐵、葉酸、維生素B12及蛋白質四大關鍵營養素的補充。孕期貧血可能造成胎兒過小、發生早產、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智力障礙及兒童時期罹患癌症的風險上升,甚至增加周產期死亡率等,貧血也會讓孕產婦心肺負擔加重,增加子宮收縮不良、難產、周產期憂鬱等發生機率。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孕期診斷為貧血的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風險為孕期未患貧血孕婦的1.5倍、發生妊娠糖尿病風險為1.2倍。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的鐵、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等4大營養素,可預防貧血的發生。國民健康署提供營養攝取4招,幫助孕媽咪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關鍵營養素,預防因營養素缺乏而發生貧血:1.深綠蔬菜補葉酸:孕媽咪們可以透過每日攝取1至2碗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等),來達到懷孕期間每日需攝取600微克(μg)葉酸的建議量,其他包括肝臟、豆類(如:黃豆、黑豆)、芭樂等,也是補充葉酸的選擇。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可以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留意葉酸的補充,不僅有助於預防貧血,還能幫助胎兒正常發育與成長及神經系統的發展。2.肝臟海鮮富含鐵:肝臟類(如:豬肝)、海鮮類(如:文蛤、章魚)和紅肉類等富含鐵質,懷孕期間建議每日需攝取15毫克(mg)的鐵質,若在第三孕期(29週以後)及哺乳中的媽咪,則需要增加鐵質的攝取至每日45毫克(mg)。此外,在飯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小番茄、芭樂等)也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3.充足攝取B12:懷孕時每日攝取2.6微克(μg)維生素B12能增進胎兒的神經系統健康。可以透過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類、蛋、乳品)或是紫菜等食物補充。4.豆魚蛋肉幫造血:豆魚蛋肉所提供的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懷孕期間孕媽咪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比平時額外攝取10公克(g)的蛋白質,也要注意蛋白質的來源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其中包括在懷孕第24-28週補助的貧血檢驗,詳細的檢查項目和期程可以參閱「孕媽咪健康手冊」和「孕媽咪衛教手冊。
適齡生育關乎母嬰健康 試管嬰兒首次最高補助10萬元
年齡為影響生育力及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40歲女性自然懷孕率已降至5%以下,人工生殖活產率於受術妻年齡42歲以上也僅剩7.6%。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高齡生育風險高,應把握理想生育年齡及早規劃。此外,衛福部表示,一般不孕夫妻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協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願望。衛福部說明,醫學研究顯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導致卵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情況。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上升,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衛福部指出,社會普遍存在男性生育能力較不受年齡影響之迷思,事實上,男性40歲以後,精子品質不良機率逐漸提高,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除了自身生育力下降外,還有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因此,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依據我國出生通報統計,111年有超過三成新生兒(48,809名)來自35歲以上產婦,而年齡為影響生育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生育能力會逐漸下滑,受孕的機率也跟著降低,女性30歲自然懷孕率約為20%,到40歲時則降至5%以下。衛福部解釋,即使有人工生殖技術協助,成功率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完成胚胎植入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在35歳以下活產率為44.6%,但42歲以上降為7.6%。另外,根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人工生殖治療個案的不孕原因,可能是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所導致,其中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 34.1%為最高,兩種以上因素32.2%占第二位,男性因素(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8.3%居第三位。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且未避孕,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者,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診斷,勿執著於食補調理、偏方、受孕姿勢或宗教信仰等,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當前晚婚、遲育現象普遍,不孕人口日益增加,為了幫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期待及減輕經濟負擔,國民健康署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試管嬰兒補助,3年來已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成功產下2萬多名寶寶。若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要,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國101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可領補助金新臺幣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領新臺幣15萬元,更多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補助專區】查詢。
三重狠爸殺妻弒子 她試管懷孕「為了寶寶不能死」卻命喪丈夫刀下
新北市三重區42歲廖姓丈夫,9日疑似因失業、育兒問題,7刀殺害43歲劉姓妻子,案後被發現與6個月大兒子陳屍車內。因懷孕遭資遣的劉女,生前曾在臉書對自己加油「為了寶寶不能死」,未料竟遭老公殺害,令人不勝唏噓。劉女今年1月產下試管受孕兒子之前,多次透過臉書傾訴高齡產婦的辛酸,每次回想起各種委屈還是會馬上痛哭,也曾不滿因懷孕遭辭退:「在台灣當孕婦最可憐,真的不只被歧視而已,連謀生權都沒有」。懷孕時罹患中妊娠糖尿病,產後繼續和血糖奮鬥並同時照顧獨生子,雖讓劉女累慘、後悔沒找代理孕母,但她當了媽媽之後,體會到「為了寶寶我不能死,沒媽的孩子最可憐,這才是人生中的最辛苦」,過去以為的病也沒什麼大不了、最多命一條、老娘豁出去了不怕的想法,都因兒子一掃而空,還想像移民美國、加拿大或紐西蘭,讓兒子有最合適資源長大的未來。然而,夫妻倆近期疑似因照顧小孩問題爭吵,兩人9日再度口角時,廖男疑持刀殺害老婆,再帶6個月大兒子前往陽明山馬槽橋,勒斃兒子後輕生。據悉,無業的夫妻倆只靠雙方父母金援,廖男可能在經濟、育兒壓力下殺害妻兒後自盡,不過詳細案由仍待檢警釐清。《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被嫌噁心!孕婦罹糖尿病遭尪提離婚 她歎:還不是懷上你孩子
是智識不足還是刻意為之?馬來西亞一名31歲孕婦因懷孕罹患糖尿病,卻遭丈夫冷嘲熱諷喊「噁心」與提出離婚,讓孕婦心灰意冷歎:「得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你的孩子。」綜合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網》報導,該名孕婦在推特(X)傷心表示,老公得知她罹患糖尿病,就不斷罵她不潔身自愛,「他說這是老人病,質問我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得妊娠糖尿病,覺得我罹患這種病很噁心」。孕婦無奈直呼,老公從沒陪她產檢過一次,不瞭解什麼是妊娠糖尿病,也不願聽她解釋還說要離婚,讓她一度以為對方有小三。孕婦確認老公真的是因為糖尿病鬧離婚後,大歎「我究竟做錯了什麼?我得到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他的孩子」。妊娠糖尿病(GDM)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但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且血糖在產後又恢復正常的疾病,懷孕前肥胖或過重、曾有妊娠糖尿病史、家族有糖尿病史、曾有妊娠毒血症、多囊性卵泡症候群者,都是妊娠糖尿病高危險群。孕婦要避免罹患妊娠糖尿病,應以少量多餐並計算熱量、糖分(1天可攝取總量175克),同時搭配運動計畫為主,與定時量血醣適時調整每餐的含糖份量。另有研究指出,妊娠糖尿病孕婦生產後5至10年,有4到6成機率發展成糖尿病,不可不慎。
全台逾4成女性缺少1維生素! 孕期恐導致寶寶早產、佝僂症
維生素D是懷孕期間重要的關鍵營養素之一,不過根據國健署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49歲育齡婦女維生素D缺乏(血清維生素D濃度小於20ng/mL即視為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為44.6%。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維生素D有助於胎兒骨骼及牙齒健康的發育,因此,鼓勵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準媽咪們應適度日曬,並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促進媽媽與寶寶的健康。孕期維生素D攝取要注意 缺乏可能有「這些」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維生素D是人體骨骼代謝的重要因子,可以經由食物(如:魚類、雞蛋等)、額外添加維生素D的食品來攝取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或是由皮膚接受戶外陽光的紫外線照射,讓人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若是懷孕期間缺乏維生素D,不只孕媽咪會受到影響,可能也會導致胎兒成長出現許多問題,國健署提到,懷孕時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引發成人骨軟化症及嬰幼兒佝僂症,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胎兒體重過輕、早產等風險也會因此增加。如何預防維生素D缺乏? 國健署授2招助維持健康孕媽咪的營養狀態與胎兒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因此,國健署提醒,孕媽咪們可以透過以下2招預防維生素D缺乏:適度日曬:建議孕媽咪於每天上午10點以前或下午2點以後,陽光充足但不是最強烈的時段,不塗抹防曬產品,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適度日曬,每週3-4次,每次約曬太陽10-20分鐘,使身體生成足量的維生素D。攝取富含維生素D食物:「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孕媽咪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需達10微克相當於400IU(國際單位),日常飲食中可經由富含維生素D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蛋黃、日曬過的乾香菇及額外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等來補充。此外,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飲食中若含有油脂可以增加32%人體維生素D吸收率,因此建議烹調食物時,可以添加油脂或與油拌炒,將有助於維生素D的攝取,若再加上鈣質的補充,不僅能擁有健康的骨骼,同時也能讓胎兒維持健康的發育。另外,必要時也可以諮詢營養師進行飲食評估,改善個人的飲食習慣,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孕婦專用的營養補充品。若有孕期營養或孕期照護問題,國健署表示也可至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媽咪好孕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5),或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相關資訊(https://mammy.hpa.gov.tw/)。
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授招數輕鬆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母嬰併發症風險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的飲食新選擇,提升準爸媽之孕期健康飲食知能,另提醒孕婦體重依懷孕前體重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掌握控糖拒NG 媽寶都健康孕期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此外,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高纖飲食可控糖 少量多餐更穩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定期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資源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一對一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逾4成女性缺維生素D!懷孕早產風險增 國健署「2建議」補鈣又護嬰
維生素D對人體非常重要,更是女性懷孕時最需要的營養素之一,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發現,我國20-49歲育齡婦女之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為44.6%,懷孕期間若缺乏維生素D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醫生及國民健康署建議孕媽咪每天可以多曬曬太陽,一次約10-20分鐘,還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食物。根據國健署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20-49歲育齡婦女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為44.6%,比例佔了近半數育齡婦女,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維生素D有助於胎兒骨骼及牙齒健康的發育,懷孕期間若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引發成人骨軟化症及嬰幼兒佝僂症,同時還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胎兒體重過輕、早產等風險。因此,吳昭軍更鼓勵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準媽咪們應適度日曬,並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促進媽媽、寶寶健康。為了有效預防維生素D缺乏,國民健康署提供了2個重要的建議:1. 適度日曬:建議孕媽咪每週3-4次,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曬太陽10-20分鐘,並且漏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以促進維生素D生成。2. 攝取富含維生素D食物:例如魚類、蛋黃、乾香菇、黑木耳等。孕媽咪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需達10微克(相當於400 IU(國際單位)),並搭配充足的鈣質補充,有助於胎兒發展。國健署提出預防缺乏維生素D「2建議」。(圖/取自國民健康署)馬偕醫院婦產科資深主治醫師暨一般婦產科主任黃建霈醫師則指出,對於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女性來說,維生素D的補充相當重要,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鯖魚、秋刀魚、蛋黃、日曬過的乾香菇等來補充每日孕媽咪應攝取的10微克(相當於400IU)的維生素D。黃建霈也建議,烹調食物時加入油脂或進行油拌炒的方式,這有助於滿足孕婦每日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此外,與充足的鈣質補充搭配,有助於保持健康的骨骼,並促進胎兒骨骼的正常發育。
吃葡萄會生出大眼娃? 楊晨熙狂吃「產檢沒過」發文求建議
女星楊晨熙去年11月證實與建商男友登記結婚,目前懷孕6個月的她,時常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懷孕日常。不過近日她卻發文,表示自己去產檢時「妊娠糖尿病」沒過關,因此發文詢問網友們,希望有人能給予她一些建議。女星楊晨熙20日在自己的Facebook中發文,表示自己去產檢時,「妊娠糖尿病」沒過關,醫生給予的建議是,可以先從飲食上做出改變。這便讓她聯想到,先前她看過的一個網路文章,內容指出吃葡萄會生大眼萌娃,之後她便常常都會吃葡萄,因此擔心是不是因為吃了太多才會沒過關。而楊晨熙在文末求助網友「有沒有過來人的馬麻們給些建議呢?關於妊娠糖尿病…」貼文一出立刻引起網友們回應,紛紛留言表示「我也是兩胎妊娠糖尿⋯每個人體質不一樣,但其實就是吃菜吃肉吃到飽,好澱粉少量,聽營養師的」、「就是不要太鹹太油太甜」、「在驗前一兩個禮拜盡量少吃澱粉和甘蔗汁和麵包,就是分解糖份較高的東西,加油哦!要不然是怕會很容易早產」、「勾芡、甜食、飲料要少碰」、「10幾年前營養師跟我說可以吃芭樂跟小番茄」。
老婆懷孕6個月「一天狂吃7餐」單月外送費破2萬! 他嘆:餓成這樣不正常吧?
很多準媽媽在懷孕後,食慾都會變得旺盛,但體重變化若太極端,對自身和胎兒都不好。對此,有男網友透露,老婆懷孕6個月,幾乎隨時都在喊餓,就算已經被醫生說胖太快,但還是一天狂吃7餐,沒吃到還會大哭大鬧,1個月下來外送就叫了破2萬,才6個月就已經胖快15公斤,受不了的他則求問網友「也有人家的孕婦也這麼誇張嗎?」原PO在「匿名公社」發文指出,老婆懷孕6個月,上次回診時已被醫生提醒胖太快了,但老婆當沒聽到照吃,「早餐一定要吃兩份,10點還要吃點心,中午一個便當嗑完還不夠,2點不到又叫外送,晚上還沒6點就一直喊餓,我媽還在煮她就站在旁邊邊吃,8點多又吵著要吃鹹酥雞,等11點多我都洗完澡要睡了,她又要我去幫她買消夜」。他接著說,有次只是太累拒絕一次,老婆竟直接坐在床上大哭大鬧,還哭到把他爸媽吵醒,媽媽得知後,則表示孕婦本來就容易肚子餓,「但餓成這樣不正常吧?」且這個月外送竟直接破2萬,才6個月而已就已經胖快15公斤,「也有人家的孕婦也這麼誇張嗎?」此文一出,便引起網友熱議,有不少媽媽分享經驗透露,「我以前懷孕時也是一天吃七餐。早餐7點多吃的,10點吃點心,12:30午休吃便當,14:00吃一份水果,4點多再吃點心,回到家7點多吃晚餐,10點多再吃宵夜。但我份量沒像她那麼誇張,只是餓得快而已。」、「我現在七個月胖三公斤,還有妊娠糖尿」。事實上,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孕婦於懷孕期間體重過重或過輕對孕婦或胎兒都不好,體重過重時,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機會都會比較高;過輕時會造成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早產的機率與出生嬰兒體重不足的情形,因此還是需要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
更年期來臨三高機率攀升 年長女性心肌梗塞送醫比例竟高於男性!
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關懷日」,女性進入更年期除了骨質疏鬆,三高攀升與心血管疾病也是一大威脅。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張芳維表示,台灣60至80歲女性因心肌梗塞送醫的比例高於男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呼籲女性把握「心、動、舒、食」口訣,平順快樂度過更年期。停經後三高攀升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根據國發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約為468萬人。魏璽倫表示,現今女性平均餘命84.11歲,約50歲會進入更年期,因此女性人生有1/3時間都要跟更年期相處。女性進入更年期不僅會出現熱潮紅、失眠、盜汗、骨質疏鬆等症狀,且因停經後卵巢退化、雌激素分泌降低,造成肥胖、腹部脂肪推積、血脂升高、胰島素抗性增加等,皆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根據統計,45歲以上女性與19至44歲女性族群相比,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盛行率高出1至2倍。60至80歲女性 心肌梗塞送醫率比男性更高女性停經後基礎代謝率降低,總覺得「喝水也會胖」!且女性荷爾蒙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開始上升,便形成代謝症候群,身體尤以內臟容易堆積脂肪。膽固醇塞在血管內,逐漸形成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就隨之而來,甚至引發心肌梗塞。張芳維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女性體內許多細胞中都有女性荷爾蒙的接受器,血管裡也有女性荷爾蒙接收器,停經之後缺少女性荷爾蒙,會導致心血管組織脆弱,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外界以往認為男性較容易發生心肌梗塞,但其實60至80歲女性因心肌梗塞送醫的比例高於男性。荷爾蒙療法 可緩解更年期症狀與預防心血管疾病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杰表示,女性在整個生育週期的重大事件,都與心血管疾病相關,例如多囊性卵巢患者、有妊娠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等懷孕生產併發症的婦女,皆較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各國政府關注更年期女性的健康,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管理。國際更年期醫學會也建議,女性若無乳癌家族史等禁忌症,於早期停經時遵循醫師專業建議,適當使用荷爾蒙療法(MHT),可改善更年期症狀,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心、動、舒、食」4字口訣做好日常保健魏璽倫最後呼籲更年期女性把握「心、動、舒、食」4字口訣做好日常保健,並多利用定期成人健檢,還有國健署推出的「代謝症候群防治管理」服務,早期發現風險因子加以控制,主動尋求代謝綜合群防治的基層診所協助控制三高,讓身心靈能夠平順、快樂、健康度過更年期。 時常與三五好友談「心」 多保持規律運「動」習慣 多「舒」緩放鬆 均衡飲「食」
孕產婦隱形殺手! 「深層靜脈栓塞」變「肺栓塞」恐致命
懷孕後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造成孕產婦們處於血液較容易凝血的狀態,以便產後可以快速停止子宮出血,但是缺點是會造成孕產婦發生血栓疾病風險為一般婦女的4到5倍,尤其產後階段風險更是增加高達20倍!國泰綜合醫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佳潔表示,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常見在下肢,若下肢的血栓掉落,就可能順著血流到達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懷孕期間血栓的發生機率約為0.5-2/1000,其中80%與懷孕相關的血栓疾病為靜脈栓塞。這些靜脈栓塞中有80%是深部靜脈栓塞,20%是肺栓塞。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常見在下肢,若下肢的血栓掉落,就可能順著血流到達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剖腹產風險高 產後3個月內最危險靜脈栓塞疾病是美國最常見孕婦死亡原因之一,發生率為每10萬產次約有1.1人;且大約占孕產婦死亡原因的9-10%。剖腹生產的媽媽較陰道生產的媽媽發生機率高約2-4倍。另外,懷孕期間若需要長期臥床安胎,也是高風險因子之一。血栓發生的機率隨著孕齡而增加,甚至到產後3個月內,都是高風險期。比例上,大約一半的血栓發生在懷孕期間,另一半在生產後3個月內發生,其中風險最高的時機為產後的第1個星期。深部靜脈栓塞的臨床症狀:單側或雙側下肢腫脹、疼痛、發熱、發紅、水腫及壓痛肺栓塞的臨床表現:呼吸困難或急促、心跳加速、咳嗽咳血、胸痛、頭暈頭痛或昏厥,嚴重時甚至可能死亡。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剖腹生產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產前出血多胞胎妊娠劇吐經產婦慢性高血壓或妊娠相關高血壓疾病產褥期感染死產產後大出血結締組織疾病曾經有過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長期安胎、低活動度肥胖早產早期破水鐮刀型貧血狼瘡疾病抽菸腎病症候群抗磷脂質症候群血液相關疾病史根據2018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所有剖腹產的孕婦都應該使用氣壓式加壓系統,並在術後盡快下床活動。間歇充氣加壓系統是一種物理性的治療方式,以非侵入的方式,透過腳套氣囊充氣膨脹收縮,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心臟,避免血液積聚,達到降低靜脈栓塞以及肺動脈栓塞的風險。並且也有減少下肢水腫的功能。李佳潔說明,對於高風險的孕產婦,預防靜脈栓塞除了使用抗凝血劑之外,研究證實使用或搭配氣壓式加壓系統,能有效地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為了避免產中及產後大出血,通常會建議正在使用抗凝血劑的孕婦,產前及產後停用抗凝血劑約1週。此時就可使用氣壓式加壓系統這種物理性的方式來預防血栓形成,並且使用至能下床活動或重新使用抗凝血劑為止。如院內引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醫療用預防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裝置設備,以期提供孕產婦更安全的生產。原文出處:隱形的殺手 孕產婦深層靜脈栓塞與肺栓塞
生育計畫應盡早執行!40歲後人工受孕難 費用恐破百萬
現代人有晚婚、晚生趨勢,但隨著年齡增長想要成功懷孕、生產,往往需要人工生殖技術的幫助且費用相當高。婦產科暨生殖中心診所醫師何彦秉提到,40歲以上每次植入冷凍胚胎懷孕率只有近3成,有生育計畫的夫妻應盡早進入療程,也能利用政府補助資源,以最少的費用實現生子的夢想。錯誤認知、逃避 增加不孕治療、求子困難現代人晚婚晚生,而醫師何彦秉也在臨床觀察到許多女性對不孕的錯誤認知,包括「還不到高齡的年紀不會不孕」、「月經週期正常就一定能懷孕」、「沒做過生育力檢測」等等,選擇順其自然的結果,反而錯過生育時機。此外,何彦秉醫師也發現,許多女性面對不孕症治療採取逃避心態,往往因為猶豫就醫而錯過黃金生育期。而且,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高齡孕婦發生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等高危險妊娠風險增加,罹患慢性高血壓的風險是25-29歲女性的2-4倍錯誤認知、逃避心態、高齡產婦風險往往會增加求子困難度,何彦秉醫師提醒,根據醫學上定義,35歲以上積極備孕半年未懷孕,應該就醫做進一步確認,才能避免未來付出更大的心力及成本。40歲前試管補助較多、懷孕率較高 應盡早進入療程而現代人晚婚晚生,40歲以上女性若想要成功生子,與30多歲的族群相比,過程往往都充滿辛酸血淚史。何彦秉醫師指出,40歲以後胚胎異常機率高達70%-80%,而染色體異常的胚胎最終的結局多為流產,往往要嘗試較多次的試管療程才能順利抱到寶寶。現在政府的試管嬰兒補助計畫年齡在39歲(含)以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並順利活產前,最多補助6次;另年齡在40歲(含)以上至44歲(含)以下者,最多補助3次。何彦秉醫師表示,0歲以上患者3次補助,若以每次植入冷凍胚胎懷孕率近3成來看,約3-4次的植入療程能成功一次,以國內平均試管嬰兒治療20萬來計算,求子需要80萬元預算甚至可能超過百萬。因此醫師呼籲,有生育計畫的夫妻可以盡早進入療程,才能有效利用政府補助資源,以最少的費用實現生子的夢想,而且38-40歲每次植入冷凍胚胎懷孕率近5成,35歲以下則有近6成。
出生率再創新低!晚婚晚孕是主因 41歲護理師嘆「走完不孕療程才知病人多恐慌」
我國生育率直直落,內政部統計月報顯示,2022年新生兒僅13.89萬人,與2021年相比,出生人口竟減少了1.49萬人、銳減1成,再創歷史新低,造成出生率持續下降的主因之一就在於「晚婚晚孕」的趨勢。特別是生殖能力會隨著年齡退化,許多夫妻穩定事業、開始規劃生育計畫後,才發現求子之路道長且阻。41歲的陳小姐在醫院擔任護理師,因工作繁忙,直至數年前才遇上其丈夫,並於38歲與丈夫結婚。儘管已屬於高齡產婦的年齡但當時很幸運的在婚後沒多久便自然懷孕,在2021年誕下一女。然而,想要組成二寶家庭的夫妻兩人,在產後苦拚半年仍遲遲未見「兩條線」因此決定展開人工生殖療程。陳小姐回憶起過去施打排卵針的經驗表示:「當時我是採用短效型排卵針,需要每日定期施打,當教科書上的內容實際發生在我身上後,儘管自己是護理人員,扎針前仍然會感到害怕,我也才意識到『原來患者面對頻繁施針的療程,面對了多巨大的焦慮與恐懼』」。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婦產部黃楚珺主治醫師表示,假如夫妻有生育規劃,除了政府補助之孕前健康檢查,亦可在醫囑建議下進行卵巢功能檢測,若報告異常便可及時接受醫療諮詢或協助。即使進入不孕症治療也無須害怕,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醫療選擇可挑選。以排卵針為例,民眾面對頻仍扎針會感到恐懼與疼痛,恐針者更是需要往返社區診所請醫療人員協助注射的舟車勞頓,或多或少會造成民眾的負擔。此外,部分上班族工作繁忙,也可能忙到忘記注射,或突然有出差需求,導致用藥中斷,治療恐成效不彰,甚至重新來過。所幸,今日已有多元、友善的排卵針可使用,透過個人化的療程,有望降低不孕症治療的門檻,打造更友善的環境,鼓勵更多家庭及早規劃不孕症治療。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暨馬偕高危險妊娠科主任陳震宇醫師也提醒,不只受孕是一大課題,確保孕婦與腹中胎兒的安全更是重要。為了守護母親與孩子的健康,自2021年7月開始,衛生福利部將公費產檢自10次提升至14次,確保孕婦在懷孕前期至後期,都能進行血液、超音波、妊娠糖尿病等重要檢查,幫助醫療團隊與孕婦全方面掌握先天與後天的潛在健康風險因素。舉例而言,超音波檢查可確認胚胎大小與著床位置,檢視胎兒四肢與身體雛形,心臟跳動與腔室有無異常,可幫助父母做好心理準備。此外,我國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屬於超過35歲(含)以上的高齡產婦,高危險妊娠發生率較多,可能會衝擊孕婦與胎兒的健康、甚至是生命,透過完善的孕期產檢,才能幫助醫療團隊掌握孕婦的身體狀況,更可以及時介入治療,降低健康危害發生衝擊。陳震宇醫師也強調,生產後絕不代表階段性任務結束,產後照護同樣相當重要。產後6至8周左右,產婦子宮會進入恢復期,非常需要細心觀察與照顧。除了子宮需要長時間恢復,如果孕期曾經發生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血糖與心肺功能最好能有長期性追蹤,哺育母乳媽媽們,也常會有乳腺炎或傷口感染等困擾。此外,不僅生理疾病,產後憂鬱症也經常困擾媽媽們,心理上非常需要強力支持。重視產後照護,能讓問題及早解決處置,也有望提升民眾再生下一胎意願。
媽媽懷孕生產風險高! 北市提供各類「夫妻孕前健檢」補助
寶寶頭好壯壯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滿足。目前國人晚婚、遲育可能出現早產、流產、高血壓、姙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姙娠合併症,而隨著孕婦年齡的增高,胎兒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症候群)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台北市「婚後孕前」健檢 一方設籍即可獲補助北市衛生局表示,除了配合中央優生保健措施,提供遺傳性疾病高危險群孕婦產前遺傳診斷檢查、14次免費產檢、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服務補助。婚後孕前健康檢查分別對於男、女性檢查項目略有不同。女性的檢查重點著重於是否存在可能影響懷孕之相關疾病;男性則透過精液分析,初步評估是否有導致不孕的因素,檢查項目包含尿液檢查、血液常規(含海洋性貧血篩檢)、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德國麻疹抗體檢查、水痘抗體檢查、甲狀腺刺激素檢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及精蟲分析檢查等,夫妻同時至特約醫療機構受檢,補助金額高達新臺幣2,250元;只要婚後配偶一方設籍臺北市,至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即可享有「婚後孕前」多項健康檢查補助,孕婦唐氏症篩檢補助 掌握孩子健康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最主要病因,提醒孕婦們按時接受產檢,及早接受篩檢,做好孕期準備,以掌握胎兒健康。衛生局提供設籍臺北市懷孕9至20週孕婦,補助1次「唐氏症篩檢」服務,懷孕初期(9至13週)補助孕婦血清檢驗及胎兒後頸部透明區超音波檢測,每胎次新臺幣2,200元;中期(15至20週)則補助甲型胎兒蛋白(AFP)及β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2指標血清檢驗,每胎次新臺幣1,000元。另年齡34歲以上的孕婦為孕育高風險染色體異常胎兒之族群,應接受羊膜穿刺檢查,以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亦享有每胎次新臺幣5,000元之補助。定期接受產檢 產程順利降低併發症風險提醒懷孕媽咪,記得按照孕婦健康手冊上建議檢查週數進行14次產檢、3次超音波檢查、2次產前健康衛教指導服務、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及及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以降低妊娠與生產併發症風險,掌握孕期每階段狀況,讓產程更順利。
高齡生育風險不分男女 高齡當爸恐造成孩子出現自閉症等問題
根據內政部110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9歲,其中35歲以上者逾3成(31.64%),是10年前(民國100年17.8%)的1.8倍。隨著國人晚婚遲育現象日趨普遍,高齡生產風險也隨之增加。對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意生兒育女者應及早進行生育規劃,把握25-35歲黃金生育年齡!高齡生育 不分男女風險皆提高根據醫學研究統計,35歲以上高齡孕婦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機率較高,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且腹中寶寶出現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依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研究數據顯示,35歲產婦生出胎兒為唐氏症的風險約是25歲產婦的3倍!此外,父親的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心理及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等。因此,夫妻雙方在適宜的年齡生育,不但能降低媽媽罹患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對於寶寶的健康也能大大加分。產前遺傳檢查 符合補助條件者應多加利用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診斷檢查,國民健康署補助年齡在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本人或配偶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或其他可能生育先天異常兒(如超音波或孕婦血清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等風險較高的孕婦,只要在產檢醫院接受羊膜穿刺等產前遺傳診斷檢查,並填寫補助申請表,政府會提供5,000元的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補助,低收入戶或優生保健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另行減免採檢費用3,500元,符合產前遺傳檢查補助條件者應多加利用。
高齡產婦流產風險高! 國建署拍板補助羊膜穿刺5000元
據統計,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9歲,其中超過3成屬於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國民健康署提醒,高齡產婦發生流產、早產機率較高,發生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增加,目前政府提供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補助,符合資格者可填寫申請5000元補助。根據內政部110年人口統計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9歲,其中35歲以上者逾3成(31.64%),是10年前(民國100年17.8%)的1.8倍。國健署指出,隨著國人晚婚遲育現象日趨普遍,高齡生產風險也隨之增加,呼籲有意生兒育女者應及早進行生育規劃,把握25到35歲黃金生育年齡。國健署指出,35歲以上高齡孕婦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機率較高,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且腹中寶寶出現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依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研究數據顯示, 35歲產婦生出胎兒為唐氏症的風險,約是25歲產婦的3倍。此外,父親的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心理及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等。因此,夫妻雙方在適宜的年齡生育,不但能降低媽媽罹患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對於寶寶的健康也能大大加分。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診斷檢查,國健署補助年齡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本人或配偶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或其他可能生育先天異常兒(如超音波或孕婦血清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等風險較高的孕婦,只要在產檢醫院接受羊膜穿刺等產前遺傳診斷檢查,並填寫補助申請表,政府會提供5000元的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補助。低收入戶或優生保健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另行減免採檢費用3500元。國健署表示,歡迎符合產前遺傳檢查補助條件的民眾多加利用;如有生育遺傳相關的疑問,亦可運用國健署審查通過的「遺傳諮詢中心名單」(https://goo.gl/xPBvVY)進行遺傳諮詢相關服務。
台灣每8位孕婦就有1位高血糖問題 國健署補助糖尿病篩檢
生下健康寶寶是每位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最大期望。然而,懷孕期間賀爾蒙變化,會使血糖變得不穩定。雖然大多數孕婦的身體可以自我調節,但是有少數人的血糖沒辦法自然控制好,因此產生「妊娠糖尿病」。孕婦八分之一高血糖 嚴重恐胎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許智堯指出,在台灣大約每八位懷孕的媽媽就有一位會有高血糖問題。高血糖對媽媽造成的合併症,除了生產時容易受傷之外,還會增加剖腹產機率。孕婦高血糖對寶寶的不良影響包括新生兒黃疸和新生兒低血糖,甚至可能會造成胎死腹中。懷孕24到28週 國健署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 要診斷妊娠糖尿病,最好是在懷孕24到28週時,至醫療院所做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因為妊娠糖尿病通常沒有非常明顯症狀,所以糖尿病學會建議所有孕婦都要接受妊娠糖尿病篩檢,而國民健康署也自110年7月1日起,新增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項目。每日30分鐘運動 胰島素、口服藥控血糖許智堯表示,診斷妊娠糖尿病的媽媽需要控制熱量攝取,每天做20-30分鐘適當運動,並監測空腹與飯後血糖。如果經過以上方法,還沒有辦法將血糖控制好,這時候就必須注射胰島素或使用口服藥物來把血糖降下來。醫師強調,嚴格控制血糖,才能降低媽媽和寶寶的併發症,達到最好的結果。
兒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人妻遭媽媽1原因怪罪:妳害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會影響到行為和學習表現,也可能導致學習成績不佳。新北一名寶媽抱怨,自己的兒子患有這種疾病,媽媽卻認為是她害的,沒有人挺她,讓她覺得很難過。原PO在臉書「爆怨2公社」社團表示,兒子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媽媽卻說:「是因為妳懷孕的時候,被檢查出來有妊娠糖尿病,所以小孩才會有ADHD」,認為一切問題出在她,和女婿一個鼻孔出氣,讓她覺得很無奈,覺得自己的媽不是媽,反而比較像婆婆。原PO感到十分無奈。(圖/翻攝自爆怨2公社)貼文曝光後,掀起一陣討論,網友紛紛留言:「這媽媽…真的很會怪罪…別想太多,ADHD的孩子只要引導對的方向,也會有很好的發展的!」、「妳媽哪裡有毛病?莫名其妙,討好女婿到這種地步」、「誇張的媽媽」、「沒必要走心,純粹是你媽無知罷了」,也有人分享:「我的2個外甥在學齡前都是確診個案,成年後行為完全正常」。據了解,ADHD的病因被許多醫學資訊確定,是因為大腦多部位神經功能異常所造成的,主要的病變部位以大腦額葉為主,但為何會異常,在大量的研究和診斷中,仍找不到精確的病因,不過其中認為基因的原因佔了75%。
挨百針吞百藥!趙小僑淚曝求子辛酸 「備孕8大營養素」一次看
藝人趙小僑求子路曲折艱辛,2017年婚後與老公劉亮佐積極備孕,曾在2年半前後取出96顆卵、打了整整168瓶免疫球蛋白,體溫一度飆升、全身盜汗,在經歷試管嬰兒失敗、胎停引產,才終於成功懷上女兒。趙小僑近日釋出影片,回首心路歷程數度落淚,感嘆「終於可以接受所有人的祝福」。趙小僑在影片中透漏,醫師表示自己的婦科指數很漂亮、卵巢存量足夠,要懷孕是十分容易的事,「結果因為免疫系統出問題讓醫師踢了個大鐵板」,但仍向正在求子路上奮鬥的準媽咪們不斷信心喊話,「你們一定可以,希望你們比我還要幸運,不要走我走過那麼痛苦的路」,她在備孕過程中為母體補足營養,綜合維他命、葉酸、鐵、鈣等補給品不缺席,優質的蛋白質則是從滴雞精攝取,讓養卵到哺乳期間出現食慾不好的情形透過滴雞精補足,方便又好吸收,尤其有健字號的抗疲勞認證的產品能讓媽媽恢復元氣。FiTLO營養師也針對備孕期間所需的營養補充說明,建議除了飲食要注意均衡之外,另外要攝取葉酸、肌醇、維生素D、B6、B12、維生素C、鐵、鈣等8大營養素,男性也需要補充鋅、精胺酸、硒、維生素C、Q10、維生素E、葉酸等營養素,營養師也進一步針對各孕期階段提出建議:第一孕期:補充葉酸、 B群、 鈣、鎂,體重增加範圍1-2公斤。第二孕期:補充DHA 、B群、 優質蛋白質、 鈣、鎂,體重增加範圍每週0.5公斤。第三孕期:補充DHA、鐵、 碘,特別注意鈉攝取不要過多,體重增加範圍每週0.5公斤。哺乳期:避免攝取過多油脂、鐵質、鈣質、魚油。許多孕媽咪都會擔心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營養師建議控制精緻澱粉及手搖飲的攝取,以未精製的澱粉(如糙米、南瓜、山藥)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搭配蔬菜及優質蛋白質,避免造成血糖大幅波動。而現代人常補充的滴雞精富含必須胺基酸,尤其是BCAA(支鏈胺基酸),而且分子小較好吸收,適合孕期補充養胎,但營養師仍提醒,孕媽咪需要均衡飲食才能保持體力、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好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