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年齡
」 乳癌38歲女爆瘦「瘋狂網購」竟是罹罕病 醫示警注意6症狀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病因至今未明。其千變萬化的臨床表現與多樣化的自體抗體存在為此病的特徵。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加上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躁狂及妄想等精神異常問題。經就醫檢查,確診為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近期分享一個病例,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後續更出現巨額網購消費等躁狂症狀,就醫後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而江女因忙於小夜班工作,延誤就診,導致確診時間拖延了半年。賴佩幸指出,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多樣化,診斷難度高。此病俗稱「蝴蝶病」,常見於患者臉上出現蝴蝶狀紅斑,但也可能有光敏感、口腔潰瘍、關節痛、腎功能異常及神經系統異常等表現,例如痙攣或精神病症狀。紅斑性狼瘡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全身細胞,可能引發多重器官問題。此病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0倍,尤其多見於青春期至40多歲的育齡女性。衛福部南投醫院也曾說明,紅斑性狼瘡主要是女性的疾病,在美國所有的報告中女性所佔的優勢是78至90%,其好發年齡是11至50歲,尤其是15至39歲為最高峰,也就是生育期間。至於發生率,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SLE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
每天有42人發現罹患乳癌! 專家曝「護乳5招」讓癌退散
乳癌連續19年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每天有42人被宣告罹患乳癌,當中約有9人因乳癌失去寶貴生命。乳癌可謂為國人女性公敵,尤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其中以45至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213人為最高,這年齡也剛好是家庭支柱角色,常身兼照顧長輩及兒女的多重角色,如不幸罹患乳癌,往往造成家庭的嚴重打擊,在經濟或是心理支撐上都陷入危機!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近100% 末期則僅剩約39.4%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呼籲,乳癌雖然恐怖,其實只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5年存活率接近100%,但如果遲遲不篩檢,不幸拖到第4期(末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則僅剩約39.4%。「護乳5招」有效降低7成乳癌風險 定期篩檢最重要乳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從生活中落實「護乳5招」,就可以有效降低7成的乳癌風險:第1招:蔬果彩虹579蔬菜水果含有植物生化素(Phytochemicals),可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斷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及抗氧化等作用。蔬果彩虹579是:12歲以下兒童每天攝取5份新鮮蔬菜水果,12歲以上女性每天攝食7份蔬菜水果,男性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菜水果,且蔬菜比水果需多1份。第2招:規律運動運動很重要的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尤其乳癌病友如有規律運動比沒運動的病友可有效降低復發率以及降低40%乳癌死亡率。第3招:避免晚生育女性愈來愈晚婚、晚生育,一生中身體受雌激素影響太久,當心包括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也跟著增加。第4招:定期乳癌篩檢預防乳癌最重要就是透過X光乳房攝影定期篩檢。政府免費提供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提升乳癌存活率。第5招:遠離菸檳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檳榔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提醒女性戒菸並避免二手菸害,就可以減少乳癌風險。
無徵兆也會罹癌?!健康不該等到退休後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呼籲男性提高攝護腺癌病灶意識
每年11月為國際男性健康倡導月『*Movember』,旨在提高男性對於健康問題的關注,特別是攝護腺、前列腺等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為響應此倡議,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攜手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臺灣楓城泌尿醫學會、高雄市高杏泌尿照護協會、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等專業機構,共同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男性健康,並針對攝護腺相關健康警訊、早期篩檢與積極治療。共同關注男性健康月『Movember』,攝護腺癌早發現積極治療,守護男性健康。(圖/業者提供)攝護腺癌發病率上升,早篩至關重要 在台灣,攝護腺癌已是男性第五大癌症,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從101年4,735人增加到110年7,481人,十年間增幅達58%,不僅如此,罹患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雖攝護腺癌的好發年齡通常在60~75歲,但隨著PSA(攝護腺特定抗原)篩檢的普及,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也在早期診斷出攝護腺癌。因此,提升男性自我健康意識,推動早期篩檢與治療,對於降低罹癌風險與改善預後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薛又仁指出,無症狀的年輕男性也可能因篩檢而發現癌症,因此必須提高健康意識並推動早期篩檢。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薛又仁秘書長指出,有越來越多因篩檢而發現攝護腺癌的年輕男性,通常都屬於無症狀患者(圖/業者提供)兩代病友對話:無關年齡!關注攝護腺健康不該等年老在今天(11/26)記者會上,兩位不同年齡世代的攝護腺癌病友分享了他們的治療經歷。83歲的老年病友蔡先生在與朋友討論攝護腺問題後,主動接受檢查,發現自己患有晚期攝護腺癌,蔡先生更透露出:「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家人的照顧與支持。」;61歲的鄭先生則是在一次感冒就醫時,發現尿液中有潛血,進一步檢查後意外確診為第三期攝護腺癌。兩代病友對談,無症狀即確診攝護腺癌成救命關鍵,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回歸生活(圖/業者提供)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歐宴泉理事長指出,過去晚期且移轉患者治療選項有限,如今有新選擇,有效提升存活率,顯著延緩病程進展(圖/業者提供)
婦科7項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 精準守護晚孕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人美心善《乘風破浪的姐姐》Jessica鄭秀妍登台!關於她的三個小秘密,一起了解!
潔西卡鄭秀妍自從在2018年與美國最大的經紀公司聯合精英經紀公司簽約後,就開始活耀於華人圈,之前參加中國實境秀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讓她備受注目,更結交了一群好朋友,其中也包括王心凌!關於這位韓國資深又美麗的女歌手的幾個小祕密你不能不知道!1.Jessica和Krystal是親姊妹,跟朴敏英是超級好朋友潔西卡的親妹妹正是韓國女子組合f(x)成員Krystal,她們倆也並稱為『鄭氏姐妹』。另外,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Jessica在15歲還沒出道前,在美國的時候就與韓國女演員朴敏英認識了,她們可是超過10年的好友。(圖/擷取自網路、IG)2.潔西卡是超專業Youtuber潔西卡在疫情期間開設了自己的Youtube個人頻道 ,名為「Jessica Land」 ,並稱呼粉絲觀眾們為「Sparkles」,頻道,影片內容以分享日常生活,和粉絲交流為主,也有許多美妝教學,非常貼近大眾!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3.勇往直前不退縮,愛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健康自從在陸綜以精彩的表演跟可甜可帥的風格驚豔全亞洲觀眾後,大家綜會 Jessica如何跟她一樣擁有強大的自信與完美狀態,Jessica謙虛地說道:「她一直堅定相信,真實的美來自對於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毫不猶豫的選擇。她深信生命 中的任何決定,都必須來自於對個人未來的成長與追求,無須擔憂外界的聲音,對於想要的目標,要毫不遲疑的前行。忠於自我,才能時刻綻放最美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女性要懂得時時善待自己,從心靈到身體都要豐沛的滋養自己,讓自己由內而外自然發散光芒。 就像今年「粉紅力量公益協會」所提倡的理念,#相信自己 粉有自信。不論何時何地,身 處何種處境,自信自愛,一定能夠獲得更多力量與幸福!」 被問到跟自身相關的健康議題時,Jessica表示,「關於身體檢查,她絕對是個模範生。 她不僅每年定期做完整的身體檢查。乳房檢測她也會自己做。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身體 健康的狀態,自己才是最熟悉自己身體的那個人。每年定期的乳房超音波或是乳房攝影, 她也從不偷懶,一定準時向醫生報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4.支持公益,人美心善全能韓國巨星Jessica鄭秀妍今年更成為台灣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公益大使,希望能呼籲乳癌防治的重要性,告訴所有的女性愛自己,就從健康做起!每到#全球乳癌防治月,「Taiwan Pink Power Charity Association 社團 法人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必定會為此費盡心力,邀約重量級人物擔任公益大使,希望藉由正能量的高知名人士影響力,為乳癌防治宣導盡一份心力,同時號召更多人齊心對抗乳癌。(圖/品牌提供)根據最新的全球癌症相關研究中顯示,乳癌高居全球女性癌症的第一位。臺灣衛福部資料則顯示,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台灣乳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攀升,但全台平均篩檢率卻不到4成!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理事長黃千容Jessie表示,「乳癌不僅在全球女性的罹患率持 續上升,更驚人的是乳癌的好發率正以雙位數的方式成長。這意味著,全球的女性,很多人對於乳癌的篩檢與防治,仍然掉以輕心。在台灣,乳癌不僅長期佔據女性癌症首位,且為台灣20-39歲年輕族群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好發年齡比歐美年輕10歲。」 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攜手Motiva、乳癌防治基金會、沃醫學集團 全心致力終結乳癌,守護女性健康面對乳癌威脅。Pink Power台灣粉紅力量公益協會Jessie(左)、公益大使Jessica(右)(圖/品牌提供)
這病折磨曾國城20年! 吃5種食物恐更加惡化
根據資料,全球大約有10%的人受腸躁症困擾,台灣推估盛行率為10到20%,這也代表全台每10人就有1人會需要一出門就找好廁所位置,免得發生慘劇。台灣的名人像是歌手林宥嘉與主持人曾國城,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腸躁症。尤其是曾國城已有20多年病史,曾一天跑好幾次廁所,排練舞台劇時還「失去一條內褲」,只因為來不及衝進廁所。腸躁症代表腸道比較敏感或正處於發炎狀態,腸躁症有一個判定標準,也就是所謂的《羅馬標準》,其中對於腸躁症的國際診斷標準為,3個月內每周至少1次以上復發性腹痛,並且排便的頻率與糞便形狀都產生變化,雖然壓力常被視為是腸躁症原因之一,但因為很難量化,所以並沒有被列為指標。嘉義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書豪醫師曾受訪表示,腸躁症患者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麥食品、燕麥、糙米、香蕉和綠葉蔬菜,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適量的堅果也可以提供健康脂肪,有助於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此外,想要避免腸躁症上身,以下5大飲食地雷要避免,包括:「高發酵性食物」(例如蘋果、水梨、洋蔥、大蒜、豆類和乳製品),以及「高糖分的食物」、「加工食品」、「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等。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受訪表示目前被國際認同用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式是金字塔療法,第一步就是飲食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減少飲食中可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洋蔥、大蒜…等,並減少吃加工類製品。第一步治療如同金字塔的最底層,屬於第一線的基礎治療,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透過飲食調整都能有效控制。第二步治療就是進一步的使用藥物,主要是幫助胃腸蠕動,還有的是針對改善便秘、止瀉;當腸躁症合併發生消化性問題,如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時,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個人化的藥物治療。而金字塔最頂層的第三步就是心理治療,陳健麟主任表示,在臺灣使用到第三步治療屬於少數,一來需要使用到的患者不多,二來也因為部分民眾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有限。針對腸躁症,目前尚無完全治癒的說法,只能治療控制症狀減少發作,其中大多會使用抗痙攣或幫助腸胃道蠕動的藥物來進行症狀治療,雖然臺灣使用的藥物還是幾十年前的產品,但是美國近十年已經研發出十種新藥。除了西藥之外,陳健麟也專門透過中醫草藥研究,尋找能控制腸躁症的適合方式。陳健麟引述中醫理論,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其中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如果這些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腸胃蠕動功能,進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陳健麟主任利用花蓮慈院中西醫團隊研發的草藥濃縮液進行研究,提供給腸躁症患者使用,研究中觀察到草藥濃縮液對約8成的腸躁症患者,呈現出緩解下腹痛症狀的潛力;其中患者在服用草藥濃縮液後,腸道內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呈上升趨勢。臨床上發現腸躁症跟情緒、壓力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癒,好發年齡集中在30、40歲,陳健麟主任表示,這個年齡層可能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導致相關症狀頻繁發作。陳健麟主任特別呼籲,醫病關係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雖然還沒有完全治癒腸躁症的辦法,但是可以透過與醫師互相信任、共同討論,藉由飲食、藥物與心理的治療,盡可能地減緩發作的頻率,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不只BC肝,「這1肝病」已變新世代隱形危機! 醫點名:40+應盡早肝篩
過去臺灣社會曾飽受肝炎所苦,肝炎惡化成肝硬化與肝癌等慢性肝病更曾是國內十大死因之一。但隨是疫苗與藥物普及,肝病的成因與流行病趨勢也出現轉變。BC肝之外 更須留意脂肪肝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江明峯主任表示,隨醫療與藥物普及,BC肝炎威脅降,反之因不良飲食與習慣導致的脂肪肝成最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脂肪肝是近十年來最容易被忽略的肝病,也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一種,脂肪在肝臟過度的堆積,導致肝臟長期發炎,疾病可能直接進展為肝癌,且初期大多無症狀。他舉例,診間便曾遇兩名介於30-40歲的女性病人,因擔任護理人員,長期忙碌輕忽脂肪肝危害,已惡化為肝癌,所幸及時發現,手術切除肝腫瘤救回一命。脂肪肝好發年齡下降 這些人都屬高風險族群過去脂肪肝好發年齡層約為50歲以上,但隨飲食精緻化,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江明峯醫師表示,年紀邁入中年、平時工作忙碌、少運動、經常外食的亞健康族群,正是脂肪肝高危險群。脂肪肝牽連全身器官 定期檢查莫輕忽脂肪肝是可透過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而逆轉的肝病,但一旦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就不單是飲食減重控制或減重就可處理的。江明峯醫師強調,不是肥胖才會造成脂肪肝,脂肪肝是全身系統性新陳代謝疾病一環,實際上的危害如腦部、心血管、腎臟等多種慢性病,遠比想像還要可怕。因此,全民都應透過篩檢察覺危害,並積極透過生活型態改變逆轉脂肪肝。尤其4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異常。
疫情遺毒1/免疫風暴「不死癌症」患者增3倍 小五女驚罹!臉上浮現蝴蝶斑
新冠疫情趨緩,但病毒造成的影響卻永遠存在,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確診新冠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激增3倍,其中擁有「不死癌症」封號的紅斑性狼瘡就達2.99倍,免疫權威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臨床觀察也呈現這樣的狀況,近來就有一位小五女童因臉上浮現蝴蝶斑,才檢查出罹患紅斑性狼瘡,而她並沒有家族史,卻在確診後才爆發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合作,利用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針對2020~2021年380萬名PCR篩檢者進行分析,將其中90萬名確診者與其他未確診的290萬人比較,持續180天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確診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比未確診者高3倍。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增加3.21倍最多,其他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則增加近3倍。研究團隊同時觀察到,年輕族群、壯年族群、女性、有共病患者、生活習慣較不正常者等5大族群罹患風險較高。該篇研究結果將於今年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子刊《eClinical Medicine》。「臨床上我們也的確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初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很多跟我們過去看到的不一樣,是沒有家族史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舉例,近來他收治了一位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僅有11歲,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紅斑性狼瘡的好發年齡是20多歲,而這位小女孩生活正常,也沒有家族史,因為冒出典型蝴蝶斑症狀而確診,為什麼會發病?沒有人知道原因,但小女孩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蔡嘉哲說。蝴蝶斑是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症狀之一,患者會在法令紋以上的兩頰浮出紅斑。(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研究近40年,蔡嘉哲一直想找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目前只知道基因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過去就曾發現感染C肝可能導致免疫疾病,而新冠是病毒感染,所以當然可能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原因。」蔡嘉哲向CTWANT記者透露,一直以來他都相當關注早期關節炎,就是已經有關節炎腫痛症狀,但尚未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群患者在疫情後也明顯增加。「但到底是不是新冠引起的?或是自然發生的?沒人有確切答案。」蔡嘉哲說,他因此針對新冠與免疫疾病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刺激人體中的B細胞,B細胞活化就會產生抗體,而過多的抗體正是點燃自體免疫疾病重要的因素,推測是原因之一。蔡嘉哲也已經把此篇論文研究投書國際期刊。蔡嘉哲認為未來一定還會有類似新冠疫情的大規模感染,如果不希望感染病毒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先調整好身體狀況。「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不要太累、盡量降低壓力,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非常有用。」如果有免疫疾病家族史,也不必過度擔心,蔡嘉哲說,雖然基因、再加上未來可能的病毒感染,會大大增加發病機率,但目前免疫疾病治療愈來愈進步,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避免免疫系統繼續惡化,配合醫囑服藥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頭皮屑滿天飛」當心罹乾癬 患者8成憂鬱5成影響職涯
起床時發現枕頭全是皮屑,頭皮又癢又痛,竟是乾癬危機!張先生一開始發現後腦出現莫名大片結痂時,多次擦藥後卻未能好轉,檢查才發現竟已是中重度乾癬!面對每日雪花片片掉,從頭皮惡化到全身上下都出現嚴重病灶,讓張先生在炎炎夏日之下出門也只能全身包緊緊,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漫長的治療過程也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高達8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不僅影響外觀,也嚴重打擊患者的治療信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若有嚴重頭皮屑,且調整洗髮用品後仍無改善,就要懷疑罹患乾癬的可能性。另外,灰指甲也是乾癬常見的症狀之一。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原因來自基因或外在壓力,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目前統計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且每年新增約3,000人,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工作。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應及早治療,若已演變成慢性、則需要維持長期穩定治療,而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這群患者大多本是扮演家庭重要角色,或正在探索人生方向、準備實現夢想的階段,卻可能因疾病而受限。蔡理事長分享,診間遇過很多在服務業工作的患者,好不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卻因未能穩定治療而導致短時間内反復發作,尤其是掉屑易遭人誤解是衛生習慣不佳,因而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疏離。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黃毓惠醫師説明,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察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可能原因包括治療效果不顯著、缺乏治療信心、經濟負擔大,另外也有可能因工作或個人情況而無法定期配合回診,顯示現有治療選擇雖多、卻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黃毓惠醫師說明,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選擇,臨床證實治療效果良好、效期長,相較於傳統治療,副作用更少,且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目前有每日服用兩顆或一顆的選擇,可提升患者的用藥便利性與順從性,曾有調查統計近5成的乾癬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藥物,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有望成為新解方。乾癬不只單單影響患者,也可能連帶影響整體社會發展,尤其患者多正值勞動生產力最高的年紀,若無法穩定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必然成為一大衝擊。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分享歐洲一項乾癬病友醫療資源投資研究:「每投資1歐元(35元台幣)、可獲得5.4歐元(189元台幣)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能投資更多資源在乾癬治療,讓病友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將能更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隨著新治療選擇的出現,面對尚未被滿足的乾癬治療需求,王雅馨秘書長鼓勵,乾癬患者不該妥協於現況,可主動了解多元治療方式,並積極與醫師討論,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呼籲政府應注入更多資源,讓患者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全家雙眼無神進診間…醫秒猜到「1病毒」作祟 恐怖都市傳說是真的
近期由於腸病毒、諾羅病毒肆虐,已經有不少專業醫師提出警告,呼籲家長應當要注意兒童的身體情況。小兒科醫師周一珊透露,最近看到一家人雙眼無神、拖著沉重的步伐一起進診間,幾乎可以馬上猜到是感染了諾羅病毒,由於諾羅傳染力強,且男女老少都是好發年齡層,可以說是「一人中獎全家分享」。周一珊在臉書粉專「波力診所-新北市新莊區」表示,最近只要看到一家人雙眼無神、拖著沉重的步伐一起進診間,都可以猜到「八成又是諾羅病毒這個小壞蛋!」由於諾羅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只要接觸過糞便、嘔吐物沒把手洗乾淨,少少的病毒量就能傳染給很多人,且男女老少都是好發年齡層,所以才有「一人中獎全家分享」的恐怖都市傳說。醫師說明,一般感染諾羅病毒後24小時至48小時,就會開始感到噁心、嘔吐,部分人會腹瀉,可能伴隨發燒、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但諾羅來得快、去得也快,約2至3天就能痊癒,然而康復後3天至2週內,可能都還具有傳染性,還是需要特別注意。周一珊指出,諾羅病毒變異大,目前還沒有疫苗或特效藥,醫生會給予對症下藥的支持性療法,並且建議患者多補充水分、電解質,如果連喝水都會吐,最好停止進食4至6小時,期間小口飲水,讓腸胃道多休息,若還是不舒服可以請醫生開立止吐、止瀉藥等,「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勤洗手。症狀持續一段時間,還是要盡早來院檢查治療」。
女子長期腹痛!檢查竟發現21公分腫瘤 醫曝:5成患者發現已是卵巢癌晚期
明明沒有很不舒服,卻已經是卵巢癌晚期?一位38歲外籍移工林小姐(化名)平時常有腹痛、經痛等症狀,看了腸胃科卻遲遲無法改善,轉而前往婦產科就診,經檢查發現除有7公分子宮肌瘤,旁邊竟還有21公分的巨大卵巢癌腫瘤。義大癌治療醫院婦產科傅啟峰主任指出,卵巢癌主要好發於50至60歲女性 ,若患者出現腹脹、腹痛等問題,除了腸胃科,建議也一併安排婦產科門診,早期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期。初期症狀難發現!腸胃道不適女性應考慮卵巢癌篩檢根據衛福部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卵巢癌較110年死亡率增加了10.5% 。傅啟峰主任說,卵巢癌的種類相當多,約有60至70% 屬於上皮性卵巢癌 ,好發年齡於50歲以上 ,其餘為非上皮性卵巢癌,然而,基因遺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是有「初經早,停經晚,沒生過小孩」的狀況等,均會提高罹癌機會,近五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卵巢癌晚期 ,癌細胞擴散到腹腔附著在腸子、橫膈膜及肝臟等,甚至更遠端轉移至肺部、骨頭等,因較難以開刀徹底清除病灶,化療效果可能也不見理想,整體來說預後及存活率也較差。因此傅啟峰主任提醒,卵巢癌初期可能以生活中常見的腸胃道不適症狀呈現,如下腹痛、腹脹,或不正常出血等,容易忽略嚴重性,建議有家族病史、一生排卵次數多、50歲以上、肥胖過重等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根據文獻指出,第一期確診的卵巢癌患者5年存活率有80%以上,但進入第三、四期則下降為25~30% ,因此年滿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都應進行例行性的卵巢癌篩檢,選擇腹部超音波、陰道超音波、及腫瘤指數CA125查驗,掌握骨盆腔內的早期變異情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有效提升預後生活品質傅啟峰主任說明,早期就發現的卵巢癌較有機會以手術切除,到了晚期因腫瘤體積較大,會先以化療「減積」,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後仍需積極化療。上文中的案例林小姐因早期診斷發現癌細胞,幸運未嚴重擴散,手術切除後定期追蹤,現在已回歸正常生活。傅啟峰主任也指出,因卵巢的位置鄰近腹腔、小腸及直腸等重要臟器,以義大醫院為例,進行卵巢癌手術時會請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等團隊協助待命或陪同,此外,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 – 王鵬惠醫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 婦女醫學部) 也提醒今年3月起針對卵巢癌治療也有健保給付新方案,提醒民眾若有疑慮應及早就診,在有藥物與完善的手術團隊輔助下,可以更加安心面對療程。
25歲男尋求「特別服務」 意外被「她」摸出睪丸癌
有些男性喜歡下班後找地方鬆一下的同時順便接受「特別服務」。只是多數流連風流場所的結果往往是伴隨性病,但一位年輕男性卻反而是因為去半套店鬆一下,接受「服務」的過程中被摸出不尋常的硬塊,進而到泌尿科檢查而驗出睪丸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近日在《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粉專分享一名年約25歲男病患,到門診求診時提到自己上週去半套店消費,本以為他可能是為治療性病而來,沒想到結論出乎預期。該男性不好意思的表示,小姐在幫他打手槍以及抓龍筋時跟他說:「弟弟,你蛋蛋那邊摸起來有一顆硬硬的東西不太對勁,你可能找醫師檢查一下比較好。」顧芳瑜表示,由於病人年齡正是睪丸癌好發的年齡,且經觸診摸起來的確有一個像是棗子大小的硬塊,用超音波檢查後,看起來非常像是睪丸癌。因此幫他轉診到醫學中心,後來合作的醫師告知該病患的確是睪丸癌,已在一周後住院開刀完成治療。顧芳瑜說,幸好病患因「有經驗的姐姐」觸診意外發現睪丸癌蹤跡,尚在早期,後續追蹤即可。他表示,睪丸癌好發年齡在20-40歲之間的男性,通常都是因為洗澡摸蛋蛋的時候意外發現。而睪丸癌是一個早期發現幾乎可以治癒的疾病,根據統計,未轉移的睪丸癌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在99%左右。而睪丸癌常見的症狀如下:睪丸出現無痛的腫塊、陰囊覺得有下沉感等等...。比較特別的是,睪丸癌不像其他癌症需要透過穿刺化驗,而是需要直接開刀取出後再確認期別。主要是因為睪丸癌很容易因為穿刺化驗而造成轉移,因此目前的做法是會直接開刀取出後再做化驗。顧芳瑜提到,很多病人會擔心睪丸癌之後可能無法生育,但其實睪丸癌常常只會發生在其中一邊,因此開刀後另一邊的睪丸其實還是可以造精。但如果擔心後續的放射治療可能對睪丸造成影響,也會建議手術前先考慮存精。他建議年輕男性,可以在洗澡的時候稍微觸摸按壓睪丸,觀察是否有硬塊。如果有硬塊時,可以掛泌尿科請專科醫師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陳俊翰籲各界關注罕病SMA用藥困境 盼政府重視病友權益
中國《央視》前記者王志安日前上《賀瓏夜夜秀》嘲諷罹患罕病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陳俊翰,引起輿論撻伐,節目團隊與主持人賀瓏對此道歉。陳俊翰律師30日出席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記者會時表示,對於賀瓏致歉已有完整回應,希望各界關注SMA患者的用藥困境,目前國內仍有300多位SMA患者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他也是屬於「望藥興嘆」的一人,盼政府重視病友權益。陳俊翰自幼罹患罕見疾病SMA,用比別人加倍的努力,靠全身唯一能動的嘴巴控制輪椅和寫字,取得美國法學博士與律師執照,卻捨棄國外治療的機會,毅然返台為罕病病友爭取平等醫療。他坦言身體功能退化已是患者日常,但生命意義遠超出身體功能限制,靠著母親、旁人協助,自己還能從事人權倡議工作,努力完成夢想。陳俊翰表示,台灣罕見疾病患者有1萬7千多人,生活中面臨很多不同的困難,但在健保給付限制下,許多患者仍無藥可用。SMA藥物開放健保給付後,目前國內仍有300多人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真正能使用藥物的患者大概僅有3分之1。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僅接受症狀治療,無法阻止全身肌肉退化,只能望藥興嘆。不是漸凍症! SMA嬰兒死亡率最高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隱性遺傳性疾病。「台灣SMA之父」鐘育志教授表示,SMA與「漸凍症(ALS)」容易混淆,兩者雖然都與運動神經元退化有關,但漸凍症好發年齡介於50至75歲,SMA病友在18歲之內發病者高達99%。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420名SMA病友,大人小孩皆有。SMA症狀包括肌肉張力低下、四肢與軀幹肌肉無力與肌肉萎縮,且運動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退化。鐘育志表示,坐輪椅的病友幾乎都是極重度肢體障礙者,最嚴重者除了肌肉沒力量,而且全身肌肉鬆軟到連自己的頭部垂倒時都無力撐起,不但照顧者難以抱起,病友可能連自己移位、如廁、刷牙、洗臉、拿碗、舉筷、咀嚼、吞嚥都有困難,甚至睡覺時翻身或呼吸的力氣也沒有,晚上還需使用呼吸器。SMA依發病年齡與最佳運動功能將疾病分為4種類型,其中約6成SMA病友在出生6個月以內發病,是最嚴重的第一型,陳俊翰便屬此型,若未能及早治療,2歲前死亡率高達8成,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病程踩煞車 SMA治療有望讓運動功能進步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蔡力凱表示,SMA過去無藥可醫,主要依據病人的需求提供營養與呼吸照護,幫助預防肌肉無力產生的併發症。直到2016年開始,SMA陸續出現俗稱的背針、基因治療與口服藥等3種新興治療藥物,透過影響特定基因表現,不但有助減緩惡化,「幫病程踩煞車」,真實世界的臨床觀察更發現及早治療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SMA病友盼健保鬆綁年齡與門檻蔡力凱表示,全台約有420名SMA病友,健保給付治療已約百人受惠,但與時間賽跑的病友仍有近300人,這群病人主要因RULM(上肢運動功能)低於15分、目前功能狀態較嚴重,抑或是3歲以後發病,病程惡化速度相對較慢,而被健保拒於門外。根據文獻,即使目前功能狀態較嚴重,治療也有機會翻轉命運,且全球與國內數據也皆看到類似成果,呼籲政府給予每位SMA病友治療的機會。台灣首位SMA律師 盼病友享有平等醫療權益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陳俊翰律師,不僅是現任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更是台灣第一位前往美國取得法學博士與律師執照的SMA病友。雖然在美國擁有較好的治療機會與高薪,但他卻選擇回國,與SMA病友一同等待。陳俊翰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與生俱來的意義,在海外求學時深刻體會到國際上對待人權的最基本尊重,就是珍惜他的生命價值,全球許多國家也對SMA治療採取全給付政策。至於台灣SMA病友須符合特定條件才能獲給付,陳俊翰坦言,從滿心希望藥物給付,到「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的沮喪,這個等待過程與結果對病人來說是殘忍與煎熬的。每一位罕病病友都在跟時間賽跑,他們迫切需要藥物來阻止疾病惡化,這些藥不僅代表病友們是否可以活動,更代表生命的延續,每一條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也都值得被救。台灣自詡人權立國,期待政府多關愛SMA與其他罕見疾病病友,享有應有的、平等的醫療權益,有機會發揮自我價值。
讓大腦返老還童!醫師提點「2關鍵妙招」 促進大腦健康防老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臺灣失智症人口至今已超過30萬人,且好發年齡有年輕化的現象,事實上失智症屬於腦部病變的疾病,而非正常老化,因此如何促進大腦健康、避免大腦退化甚至返老還童,一直是大眾關注的議題之一。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專家及醫師群皆表示,除了有氧運動,飲食控制也成為防老的關鍵因素。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指出,大腦的老化分成內在及外在,其中外在的風險因子包含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壓力事件等都會容易造成大腦的血腦屏障變得不穩定,一旦這個維持大腦恆定及安全的結構出現異常,就可能導致神經發炎的膠細胞開始增加,甚至會出現異常的蛋白質堆積或代謝不穩定,最後當幹細胞逐漸死亡,就會因為神經元的突觸產生病變,促進大腦老化的風險。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藉由運動促進大腦血管新生,誘發腦部分泌滋養因子BDNF避免大腦老化外,飲食的類型是影響腸道微生物菌群和腸腦互動的主要因素,她也說,地中海飲食已被證明是有效增進腦部健康的吃法,以全穀類為主食,橄欖油、堅果作為油脂來源,搭配魚類及海鮮,並限制紅肉及加工肉的攝取。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運動外,飲食的類型也是預防大腦老化的關鍵。(示意圖/Pexels)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總醫師凌郁翔表示,限制及加工肉攝取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肉類經由腸道共生菌代謝後會產生氧化三甲胺,這些不好的代謝物將會增加腦內的類澱粉及淘蛋白的堆積。對此,廖誼青補充,大腦跟腸道會互相影響,因此可以多攝取一些菌腦腸軸的關鍵營養素,像是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DE、鋅和鐵都可以調節腸道免疫和腸道微生物群。事實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針對此議題提出預防老化的「護腦5招」,包含「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另外,坊間許多專家學者也呼籲,民眾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及堅果成分等食物,藉由抗發炎及抗氧化特性,促進大腦整體健康及功能。
妙齡女擔心副作用不開刀 竟來20天月經 醫:息肉已佔子宮一大半
一名32歲的黃小姐曾於一年前檢查出「子宮息肉」,由於擔心手術帶來的副作用當時並未選擇開刀治療,不料月經異常情況加劇,一個月有二十幾天都在出血,術後竟取出佔子宮一大半的3公分息肉。醫師指出,子宮息肉常見於生育年齡約20至50歲的女性,常見症狀就是異常出血。一年前黃小姐就曾因月經異常就醫,不過當時因擔心副作用,並未採取手術治療,直到發現經期異常、流出大量血塊,且還伴隨貧血、頭暈等症狀,才再度到婦產科就醫。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嚴絢上指出,考量黃小姐對手術的擔憂,最後以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順利將3公分息肉切除,病患也順利恢復健康。嚴絢上表示,不同於子宮肌瘤是較硬的肌肉纖維組織,子宮息肉是由子宮內膜組織的間質細胞形成,觸感較軟,但同樣都會造成異常出血,好發年齡約20至50歲的女性,並有約2至3成的發生率。而息肉通常為1至3公分,部分病人則會同時出現多顆,有些息肉會自行萎縮,但未萎縮的息肉則可能影響生育,因此有國外研究證實,不孕症婦女如果把息肉切除懷孕率可達7成以上。針對新型的「超細子宮鏡冷刀」,嚴絢上說:「子宮頸入口相當窄,舊型的子宮鏡手術或電刀,都要再前須再執行子宮擴張術,容易造成年長、子宮已經萎縮的女性或沒有生或孩子的年輕女性在擴張時流血或子宮破裂。而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因寬度只有5MM,大多病人無須再行擴張術,免除上述風險。」藉由子宮鏡將螺旋狀的刀片深入子宮,找到息肉後將之旋轉切碎並吸除,避免熱傷害和沾黏的副作用,讓病人保有較高的受孕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手術」,嚴絢上說明,除懷孕者不適用外,所有病人在術前都需執行麻醉風險評估、凝血功能評估並矯正其他內科疾病,且術後仍須每3個月藉由超音波觀察息肉是否復發。嚴絢上提醒,一旦月經異常就要及早就醫,女性朋友的飲食以自然、原形食物為佳,不要攝取過多含雌激素的營養食品,因為外來的荷爾蒙不但可能致使胸部腺瘤增生,也容易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和異常出血。
乳癌晉十大國人癌症之首 病友協會提4大訴求盼政府改善政策
台灣乳癌發生率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還在逐年上升[i]!10月國際乳癌月即將到來,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15日提出4大訴求,期盼政府將乳癌及早治療納入第五期國家癌症計畫、乳房攝影下修至40歲、早期新藥加速納保,以及應將持續增加的年輕乳癌病友所衍生的婚育問題納入少子化對策等,盼政府及社會能察覺趨勢,確保醫療環境符合病友實際需求。2022年乳癌就醫人數超過16萬人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標準化發生率18年來蟬聯第一,且持續成長,人數眾多,2022年乳癌就醫人數超過16萬人。TBCA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患者人數眾多,但每人平均醫療費用最少。不同於美國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未有效降低。然而受到疫情影響,110年婦女乳房檢査服務人數下滑,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之乳癌防治執行績效並不理想,其中以65-69歳婦女乳癌攝影服務利用率下滑最為嚴重。我國早期乳癌健保藥物 落後國際治療趨勢她提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較歐美年輕7歳,而且乳癌為台灣年輕族群發生率最高之癌症,年輕乳癌病友及早治療急迫,然而年輕病友自費藥物需求高,受限經濟負擔。不僅如此,我國早期乳癌健保藥物落後國際治療趨勢,以惡性較高的HER2型乳癌為例,我國自民國99年將第一代標靶藥物trastuzumab納保後,至今無新的HER2早期乳癌標靶藥物納保,隨著更多創新標靶藥物問世,多數病人無法得到完整治療。因此協會提出4大訴求,關注病友及早治療重返職場及延續婚育規劃之需求。陪伴乳癌姊妹走過抗癌之旅黃淑芳表示,乳癌病友協會2002年由26個團體共同組成,20幾年來不停歇地提供病友們相關協助。協會志工遍佈全台14個縣市,超過40個會員團體,擁有700位志工、1.5萬名會員,成立以來透過線上諮詢服務超過2萬名病友。協會除了站在第一線協助病友抗癌外,近年也積極向政府爭取癌友權益,去年首先進行國內首份針對乳癌病友及其親友樣本數破千之研究,發現有近7成受訪者表示選用自費治療藥物是沉重負擔,並根據調查結果積極向政府及民代請願,獲得多位跨黨派立法委員支持與協助,得以在今年3月於立法院召開座談會,邀集70位病友、專家及主管機關共同討論乳癌早篩早治問題。國際乳癌月即到來 點亮第20次粉紅絲帶10月即將迎來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將依照慣例舉辦點亮粉紅絲帶排字活動,10月15日在台北市大湖公園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 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由藝人吳怡霈公益主持,超過500位病友與家屬響應。現場除排字活動外,還有衛教趣味活動、摸彩環節以及表演活動,園遊會也將邀請衛福部代表以及民意代表共同參與。 [i]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nLF9GdMD%2B%2Bv41SsobdVgKw%3D%3D
乳癌術後身體心像改變 患者該如何面對?術後心理照護怎麼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在面對乳癌的過程中,患者需要許多的支持、幫助,尤其是手術後不只有身體需要照護,由於身體心像的改變,患者更需要心理的調適與支持。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個案管理師林家甄分享術後心理照護,希望幫助民眾面對、接受乳癌疾病與治療。乳癌術後心理照護 團隊、親友支持與幫助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發生資料登記統計分析,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乳癌,台灣好發年齡為40-64歲之間,約佔所有乳癌的7成左右,不過乳癌若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早期乳癌若沒有遠端器官轉移,通常手術是第一線治療。而乳房常常是許多女性相當在意的外觀,林家甄個管師提到,不管乳癌手術的術式是全切或乳房保留手術,術後女性個案心理都有可能會因為身體心像改變而產生變化、影響。所以術後照護除了生理之外,心理照護也相當重要。林家甄個管師表示,必要時醫療團隊會安排腫瘤心理師,教導患者放鬆技巧,由於心理接受時間因人而異,也會因時間環境不同,使得心理的變化反覆交叉,提醒所有患者當自己自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時,請CALL Help,尋求乳癌醫療團隊協助。此外,林家甄個管師也強調,患者應了解自己是可以適當說出自我感受的,甚至哭泣、生氣宣洩情緒都是允許的,而此時家人的擁抱、陪伴、傾聽、鼓勵相當重要,身邊的親友也可以和患者一同外出旅行、運動、曬太陽等,這些其實都可以舒緩焦慮緊張的情緒。乳癌確診到術後 個管師皆會作為窗口關懷乳房是女性最重要的第二性徵,患者除了要接受罹患癌症的打擊外,還要接受手術後乳房外觀的改變,勢必對心理會產生巨大衝擊。因此,患者在術前其實就會會診乳癌個案管理師,協助確認患者對於衛教是否了解,提供一個專屬諮詢窗口並給予身心靈之關懷。林家甄個管師呼籲,乳癌患者應盡早接受治療,只要能盡早接受治療都能有不錯的預後,雖然一開始總是會慌張害怕,勢必會經過一段震驚否認期,之後才能慢慢接受,但只要多一份認識、了解,試著接納與之共存,勇敢接受治療,配合專業團隊照護,相信一定能克服疾病。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5-2-2.pdf
甲亢折磨!56歲男1個月暴瘦14公斤 中西治療逆轉恢復健康
50歲林女士於南部醫院就醫時被診斷為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後即開立西藥給於服用,因甲亢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開立中藥給林女士服用,經過中西藥合併服用2週後,林女士即停止服用西藥,中藥持續服用4個月後,游離甲狀腺素自3.11降至正常值1.01、甲狀腺荷爾蒙刺激素上升至1.119(正常值0.35-5.50 uIU/mL),體重由51公斤回復到55公斤,身體狀況均回到正常。另一案例,為56歲許先生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病人,病患先以西藥控制,但游離甲狀腺素3.9仍偏高。107年許先生在1.5個月內體重自70公斤快速下掉至56公斤,爆瘦14公斤,心跳過速為90-100次/分鐘(正常值60-80),因此至中醫部黃升騰主任門診就診,建議先採取中西醫合併治療。服用中藥4至6個月後,檢查發現出現甲狀腺功能不足的情形,黃升騰建議酌減西藥藥量;再經過9個月的治療,許先生完全停止服用西藥,而游離甲狀腺素回復正常,再續服中藥2個月持續正常,黃主任建議可完全停藥,許先生的體重也回復到70公斤。上述兩位病人的甲狀腺數值追蹤迄今仍維持正常。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黃升騰主任指出,甲狀腺亢進多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往往容易反覆發作。甲狀腺功能亢進原因很多,如甲狀腺毒性結節、腦下垂體腺瘤、妊娠絨毛膜癌等;最常見原因為瀰漫性甲狀腺毒症,好發年齡在20歲-40歲,女性病例往往是男性的4至5倍。甲亢高危險群,多有家族病史、處於長期壓力的人。在台灣,2010年報告的甲亢發生率為千分之3.7,估計台灣約8.5萬人罹患甲亢。黃升騰進一步說明,甲亢病人尋求西醫治療,其中包含開刀、放射碘跟抗甲狀腺藥物等治療方式,可能伴隨副作用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需長期補充甲狀腺素,至於長期服用甲亢藥物則易出現皮膚過敏等症狀。中醫藥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根據中醫病因病機,多為肝氣鬱滯,氣鬱化熱,痰瘀互結,聚而成塊,臨床上靈活處方能取得良好療效與控制。中醫臨床治療主要以舒肝解鬱、滋陰清熱、消痰化瘀為治療方向,治療期間約需半年至一年時間,同時輔以定期檢測,確定甲狀腺功能逐步回復正常。病人經過治療後,皆能取得良好療效也無明顯副作用,於長期追蹤下均維持甲狀腺功能正常,目前仍定期回診密切追蹤。
青春痘好發年齡延長逾30年 「新一代複方外用A酸」治療新選擇
青春痘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因現代飲食西化、空氣汙染、壓力大等因素,趨勢顯示青春痘好發年齡下降由10歲開始、直到40多歲都還受青春痘之苦的也大有人在,算一算竟超過30年!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醫師表示,遇過最小的患者是小學3年級,他認為青春痘不單只是皮膚健康的問題,更會影響患者的自信與人際關係。「其實青春痘要獲得滿意的治療成果並沒有那麼困難,甚至是可以被根治的,關鍵就是要及早就醫!」邱品齊分析,滿臉痘痘的患者,很容易會被取戲謔、難聽的綽號,有時身邊家長或老師的『勸告』,如「你就是因為甜食、油炸物吃太多!」,反而讓已經嘗試過眾多努力的痘痘族本人更加受傷。其實,與痘痘族溝通時,身邊的人應謹記『1不2要3守護』口訣,包括『不責備/要同理/要就醫』,以及『家庭/老師/同儕』3方一起共同守護,提醒盡早就醫。青春痘治療已十分先進,醫師能使用的治療武器也相當多元,依據患者的狀況,包括外用藥膏、口服藥物、局部治療與光電治療等,4大治療方式可選擇搭配。長庚皮膚部醫師王芳穎表示,青春痘在不同階段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依照不同膚質給予個人化的治療才能事半功倍。診間常碰到聽朋友說擦了什麼藥有效就拿來擦,卻越擦皮膚越糟的案例。其實,每個人致痘原因和痘痘型態都不同,唯有求診於皮膚專科醫師,才能針對每位患者不同的膚質和青春痘狀況,選擇相應機轉的藥物給予治療。王芳穎表示,外用藥膏是青春痘治療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包含外用A酸、杜鵑花酸、外用抗生素、過氧化苯(BPO)藥膏等。因為每種藥膏效用不同,而過往成分上多為單方,所以臨床開藥時經常會將兩種單方搭配在一起使用。「此時不免可能出現兩種單方藥膏『打架』的狀況,因為每種藥膏在劑型、藥物釋放設計上是各別獨立的,同時塗抹可能影響藥物動力學外,副作用也可能增加。因此臨床上通常會請患者分成早晚個別使用,多少會造成不便、容易忘記,也有患者嫌麻煩就不擦。近期在台灣取得藥證上市的『新一代複方外用A酸』,結合0.3% Adapalene的外用A酸以及2.5%的過氧化苯,其中外用A酸Adapalene可代謝角質、粉刺、抗發炎與預防痘疤;而過氧化苯則是可透過釋放活性氧化物達到殺菌、消炎的效果。新一代複方外用A酸結合了兩種常用外用藥膏的成分優勢,且外用A酸Adapalene的濃度也較目前健保給付的0.1%,提升至0.3%,所以能更有效地調理角質、代謝粉刺,同時減少發炎和預防痘疤形成。醫師也建議,若已開始長痘痘,應儘早前往皮膚科求醫,依照痘痘的狀況接受相應的醫療,越早治療,留下痘疤的機率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