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領域
」 太空 美國 中國陽明交大Formosan Fox火箭隊赴美 與32國過百組學生競逐太空港盃
陽明交大Formosan Fox火箭隊於14日踏上征途,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參加2024美國太空港盃(Spaceport America Cup 2024,簡稱SA Cup 2024),目標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將火箭發射至3000公尺高空並成功回收。Formosan Fox火箭隊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包括機械系、電機系、電子系與系統工程所,主要由陽明交大學生組成,也包含清大及虎尾科大的學生。跨學科領域的合作使團隊研究範圍更廣泛,同時提升在火箭設計、製造及測試的可靠度及效率。陽明交大表示,Formosan Fox將代表學校,與來自美洲、歐洲、亞洲等32國的逾百組學生團隊競逐美國太空港盃決賽。要實現火箭發射並成功回收的目標,關鍵在於各次系統的密切配合,包括結構、航電、酬載、推進與回收次系統,使得系統工程與團隊整合更為重要。陽明交大提到,為了提升技術水平和實作經驗,Formosan Fox火箭隊持續與國外團隊進行交流,並與泰國、菲律賓大學形成姊妹隊,以及和位於美國的火箭導師 Julian Chee 和Dan Fries合作。跨國的密切合作不僅增強團隊技術能力,更拓展團隊成員視野,讓台灣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團隊指導老師、機械系助理教授陳竺博淵表示,美國太空港盃源自於美國實驗探空火箭協會(ESRA)於2006年開始舉辦的校際火箭工程競賽(IREC)。2017年,ESRA與美國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合作,將競賽擴大為Spaceport America Cup(SA Cup)。參賽學生結合「專業實作」、「創新思考」、「學術融入」三面向,運用自學專業,加上對研究及實作的高度熱情,過程中激發出許多令人驚豔的靈感。2024 SA Cup將會是陽明交大Formosan Fox火箭隊新的里程碑,學校指出,團隊已準備好迎接挑戰、再創佳績。未來也將以更成熟的技術與積累的寶貴經驗,激勵懷有火箭夢想的青年投身太空領域,共同推進台灣太空產業。
美國防部示警:「這國」2045年恐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太空強權」
雖然美國最近對莫斯科可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表達擔憂,但美國國防部指出,真正對華盛頓構成挑戰的卻是北京,他們直言中國可在2045年,甚至更早,成為一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佔有世界主導地位的超級太空強國。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25日的報導,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丁斷然否認美國的說法,並表示他反對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據說美國媒體和華府決策人士還是高度重視莫斯科即將把核武器送入太空的情報,擔憂它可能具備在戰爭時期摧毀美國衛星的能力。對此,美國國會領導人也在上週的1場高度秘密會議中聽取了關於全面太空戰爭可能性的報告。「太空軍事化」並不是新的名詞,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印度,都將太空領域用於軍事目的,被認為是透過獲取跨領域(陸地、海上和空中)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有限能力,來進一步推進威懾戰略的重要一步。但「太空武器化」則有所不同,武器化直接涉及針對太空和地面目標開發、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包括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以及具有攻擊能力、可摧毀敵方衛星或航天器的衛星。報導續稱,繼中國在2015年12月31日把太空軍事資產歸屬於新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後,美國亦於2019年成立「美國太空軍」(USSF),就連印度空軍也不再是單純的空軍,而是「印度航空航天部隊」(IASF)。不過談及太空軍事化時,美國決策者直到最近才開始擔憂來自中國的威脅,而不是俄羅斯。中國最近在太空領域逐漸崛起成為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且北京提出的長期取代美國成為地球及其他地區領先之經濟和軍事強國的願景,讓華盛頓深感不安。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五角大廈在向國會提交的上一份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大舉投資在天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氣像以及載人航天和機器人等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已獲取並發展一系列反太空能力和相關技術,包括動能殺傷導彈、地面雷射和軌道空間機器人,以及擴大太空監視和反制能力。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領導管理參謀部、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網絡系統部、航天系統部等機構,並有軍事太空作戰與資訊作戰2個副戰區指揮級部門,直屬於中央軍委。PLASSF轄下至少8個基地,負責衛星發射、追蹤、研發與運作,管控地球的衛星與洲際飛彈發射,以及月球與深太空的太空船探測器等相關任務。營運實體包括4個衛星發射場、遠望航太支援船、北京與西安2個主要衛星控制中心。同時為了推動國家軍民技術「融合」之政策,中國的航太計畫還由軍事、民用、國防工業和商業部門的組織組成,包括PLASSF與大學和研究組織等民間組織的合作,以便將民間資源在戰時納入軍事行動。五角大廈的報告還指出,「中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民用航太合作協議,且是衛星和太空技術的出口國。中國與3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00多項航太相關合作協議,還正在邀請各國參與中國太空站,或由中國和俄羅斯共同領導的國際月球研究站,以向世界各國出售衛星發射服務和地面站。」此外,中國還推動成員國輪流領導的多邊組織「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成員包括孟加拉、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和土耳其,而埃及、印尼和墨西哥則為準成員。APSCO負責監督太空監視望遠鏡網路和任務訊息,其收集的觀測數據透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輸送。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報導強調,中國在太空領域不遺餘力的佈局中涉及大量投資,且中國在創新方面也正在取得進展,包括申請了越來越多的專利。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項研究評估,中國在太空與軍事相關領域的專利數量穩步成長,自2018年以來已超越美國。 美國前空軍副助理部長霍爾特(CAMERON G. HOLT)少將也認為,中國部署新系統的速度比美國「快5到6倍」,由於購買力平價差異,中國的1美元可以買到美國20美元才能買到的資材,他也因此示警「如果我們無法降低成本並提高國防供應鏈的速度,我們就會失敗。」由「美國太空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國防創新部門聯合發起的一項重要研究指出,除非華盛頓採取積極措施,盡其所有國家力量維持其在太空的領導地位,否則中國將趕上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並在2045年以後超越美國。此外,研究還示警,中國已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研發(R&D)支出方面的領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將比美國多出2000億美元以上。該份報告更直言:「具體而言,美國缺乏清晰且具有凝聚力的長期願景,缺乏在未來半個世紀及更久的將來,維持經濟、技術、環境、社會和國防軍事領導地位的宏偉太空戰略。」
台灣首次!中央大學推動國際登月計畫
我國第一次展開國際登月計畫!中央大學自主研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預計今年第4季由日本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 HAKUTO-R Mission 2登月小艇發射升空進行科學任務,從地球到月球、繞月及登月執行4個月的任務,為人類未來在月球長居盡一份心力。未來10年是人類登月計畫積極推動的時期,我國在中央大學主導下,展開國際登月計畫。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今年1月14日、15日,他和學校研究團隊將「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送往日本,預計第4季搭乘登月小艇升空,展開科學任務。將這儀器送上月球,費用是新台幣1800萬元。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指出,過去我國發射的衛星及各式科學酬載都僅在約800公里的高空運作,這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將首次離開地球軌道,在2000公里外執行任務。張起維提到,距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深太空」,那裡的游離輻射對生命和科技產品非常不友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主要是偵測地球到月球及月球表面的輻射劑量,及輻射環境對電子產品的影響,可提供執行太空任務參考,或作為未來電子和太空產品設計的考量。為了能在嚴峻的太空中「旅行」4個月,張起維說,「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重量、耗電量都有嚴格要求,因此設計出長寬高分別是14公分、14公分及3.68公分,重量僅400公克,相當於半斤茶葉的重量,設計完全由中央大學一手包辦,參與學生的名字也都刻在「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電路板後方,展現中央大學在太空領域的付出。另一方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昨日宣布,日本小型無人月球探測器「SLIM」20日成功降落月表,日本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中國及印度之後第5個登月國家,SLIM在28日晚與地面建立通信,並開始觀測月表的岩石組成等。張起維說,1969、1970年的人類登月計畫,都是由政府主導,但這次各國展開「重返月球」任務,除政府以外,還有很多民間公司參與,大家一起為人類未來在月球長居而努力,甚至要以月球為基地,進一步探究土星等其他星球。
北約「東進亞太」再前進!日韓紐澳簽約升級合作關係 日首相:新的高度
北約組織(NATO)11日起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兩天峰會,日、韓、紐、澳為北約的「亞太4夥伴國」(AP4),今年連續第二年與會,預計分別與北約簽署「個別化夥伴計畫」(Individually Tailored Partnership Programme,ITPP),升級彼此合作關係,令北約「東進亞太」再邁進一步。據日媒先前報導,日本與北約將根據ITPP在16個領域合作,包括提高北約部隊和日本自衛隊的協同工作能力,以及軍備標準化等。據韓聯社報導,韓國總統尹錫悅與北約祕書長史托騰柏格舉行會談,簽訂涵蓋11個領域的ITPP,為加深對彼此安全挑戰的理解,雙方將例行召開工作層、高級政治和軍事會議,韓國將參與北約的新興技術、網路防禦、混合動力等議程。韓國和北約還將建立旨在加強反恐力量的協商機制,韓國將參與北約的反恐演習、工作小組等。另據日媒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透露,日本與北約將公布文件,把雙方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岸田指的亦是ITPP,預計寫入海洋安保、防制假訊息對策、太空領域等方面合作。而鑒於持續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與中國關係不斷加強,岸田打算在北約峰會上表明,歐洲與印太地區的安全不可分割。北約的成員由歐洲和北美國家組成,但它以各種方式與包括AP4在內的非成員國合作。澳洲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高級講師葛吉克(Gorana Grgic)指出,中國的崛起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歐洲與大西洋和印太地區之間加強協調。ITPP將讓北約與AP4的合作關係進一步提升,而ITPP中的「Individually Tailored」意為量身定制,北約會與各國分別簽署ITPP文件,合作領域亦有些差異。據《日經亞洲》近日報導,日本與北約將在16個領域合作,其一是提高北約部隊與日本自衛隊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即協同工作能力),以及軍備標準化。一旦日本的防衛裝備採用北約標準,將有助於彼此造船廠、機堡的維修、保養工作互通互用。不過,北約成員國本身之間就面臨互通性問題,如各成員國部隊的技術、準則和資源落差。
中國偵查氣球事件 美空軍部長:太空監控力令人擔憂
中國「偵察氣球」今年2月在美國領空被擊落,除重傷美中關係外,也引起美方對國安的憂慮。美國空軍部長肯達爾(Frank Kendall)周一在華盛頓對國防作家小組(Defense Writers Group)表示,「偵察氣球」只是中國對美國構成威脅的一小部分,真正要關注的,是中國在太空的舉動。據《美國之音》報導,肯達爾指出,中國有一個非常強勁的情報收集計畫,「偵察氣球」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至於讓美國空軍過度擔憂,但他對中國監控能力真正憂慮的,是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能力與影響力。他說,「作戰能力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監視、偵察、瞄準。他們(中國)利用太空做一些事情,比如試圖瞄準航空母艦、試圖瞄準機動部隊、各種類型的地面部隊。」他還指出,中國將其太空能力納入軍事用途,恐會促使軍事能力顯著提升,而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部分。根據澳洲國防太空部的統計,太空中的衛星數量已增加一倍,達到大約8000顆,而中國去年發射的衛星數量已超過美國。澳洲航太產業協會負責人布朗(James Brown)指出,中國每年發射數百顆衛星,甚至還有更多的太空活動。他說,「人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天都被距離我們上空只有100到200公里的中國衛星所監聽。」美國太空行動負責人薩茲曼(Bradley Saltzman)將軍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也曾表示,由於美中軍備競賽日益激烈,太空在短短幾年內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最具挑戰性的威脅」正是中國,其次才是俄羅斯。另外,肯達爾對國防作家小組表示,中國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A2/AD」)方面取得的進展,是另一個讓人擔憂的部分。不論中國是對美國的空軍基地威脅,抑或是對美國航母的威脅,美方都應該盡快做出回應。
認「中國不適合投資」 美風險投資家目標轉向台灣
曾投資過百度、馬斯克旗下特斯拉、太空探索公司的美國矽谷創投家德雷珀 (Tim Draper) 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已經離開了習近平領導下的「自由市場」,並認為中國已經不再適合投資。他也坦言,目前將投資重心轉移到台灣。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德雷珀於14日抵達台灣時接受訪問,他表示自己過去曾是中國的投資者,但由於自己發現一個「早期跡象」,所以讓他認為「中國準備脫離自由市場」,所以他決定停止在中國的投資。而他並未明確說明所謂的「早期跡象」是何事情。而他也表示,自己來到台灣就是尋找投資的機會,他也認為,台灣是個適合尋找投資機會的「自然之地」。目前他也表示自己對太空領域方面的項目比較有興趣,他也在14日晚間在新竹參訪了台灣的太空計畫。報導中提到,習近平一直在加大力道,要求台灣接受中國的主權主張,甚至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之後,在台灣附近舉行軍事演習。為此,針對中國可能武力犯台的事情,德雷珀的表示「我只是希望習主席沒有完全失去理智」。
首顆低軌衛星2026年發射!國科會:已有7校申請創「太空學系」 教育部年底核准
隨著陽明交大及成大團隊成功發射科研火箭,我國太空研究進入新境界。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今天表示,2026年我國將發射第一顆自主研發的低軌道衛星,而現在有7校、8個系所申請成立太空相關系組,以因應太空產業所需人才。7月10日,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團隊於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第一枚科研火箭,創造歷史新頁:接著,成大團隊在11月8日在同樣場地成功發射我國第二枚科研火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國科會預算,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質詢指出,昨天成大團隊成功發射科研火箭,這是不是代表我國有能力發射自主衛星?張廖萬堅說,國家太空中心現在人力是268人,預計明年起連續3年,每年招募約100人,到2025年時,整體規模達到500至600人,這麼多的太空人力需求,從何而來。張廖萬堅進一步指出,台灣和韓國處於競爭關係,但韓國在太空領域的研發經費每年達到190億元,我國明年太空預算僅56.7億元,不到韓國的1/3,經費太少,影響我國太空科技的發展。民進黨立委林宜瑾也質詢說,目前國內僅有中央、陽明交大及成大有跟太空相關的系所,但國內未來對太空人才卻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應該提早規畫因應。吳政忠回應,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低軌道衛星,預計在2026年發射。因應我國太空發展,國家太空中心目前的人力是268人,明年預計增加到367人,然後逐年增加到600人。吳政忠進一步指出,配合我國太空政策,大學也會投入培育相關人才,目前已有7校、8個學系申請成立太空相關系組,教育部預計年底前決定是否核准,明年8月第一批新增的太空學系學生將入學。對於我國太空預算不到韓國的1/3,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台灣和韓國的物價不一樣,二者不能相提並論。我國太空預算去年是21億元、今年是30億元,明年將增長為56.7億元,已增加很多。
視察獵風者衛星整備 蘇貞昌:在全球太空領域占一席之地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7)日前往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視察獵風者衛星整備情形,並聽取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簡報任務相關資訊時表示,台灣擁有半導體、資通訊及精密機械優勢,應凝聚最頂尖的技術與力量,努力與全世界可自行發射火箭的11國家在太空領域上同步併進。蘇貞昌昨天在國家太空中心先觀賞獵風者衛星簡介影片,並聽取同為台大橄欖球隊隊友的吳宗信簡報獵風者衛星任務相關資訊,隨後在獵風者衛星任務標誌(MISSION LOGO)上簽名留念,並由學弟吳忠信致贈其任務徽章。蘇貞昌也前往衛星整測廠房,並在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的解說下,視察獵風者衛星整備情形。蘇貞昌說,為扶植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及培養太空科技人才,他再任行政院長後,不僅核定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亦陸續通過「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期待發揮台灣在太空產業的優勢力量,政府也會用盡全力推動國家太空產業發展,期盼我國未來也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並能從太空守衛台灣,也請大家一起加油,讓台灣做得更好。蘇貞昌指出,台灣現在雖非全世界可自行發射火箭的11國之一,卻擁有自製火箭及衛星的相關能量,並且台灣在半導體、資通訊及精密機械等領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國太空產業應凝聚台灣最頂尖的技術與力量,想方設法與其他國家在太空領域上同步併進,並後來居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表示,今年7月在屏東旭海已發射全球第一個具自主導航控制能力的混合式火箭,是台灣啟用首座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後,第一次發射探空火箭,代表政府全力支持太空科研與產業的發展。國家太空中心也指出,此次獵風者衛星在不斷精進、整備完成,並通過全功能測試後,預計將於明年第1季運送到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2025年陸有望開啟太空旅行 最新票價出爐
據《環球時報》報導,「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強表示,「中國商業航天已迎來最好發展機遇,已由基礎製造、產品研發的1.0時代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2.0時代,並將在10年內追上美國的發展水平。」他樂觀預期,2025年中國有望開啟太空旅行,票價200萬至300萬元人民幣。楊毅強現任中科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不久前,中國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的成功首飛讓參與其研制的公司中科宇航「浮出水面」,而楊毅強作為中科宇航創始人的另一身份遂為眾人熟知。楊毅強表示,在商業太空領域,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就是中國和美國。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進太空商業化,馬斯克成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時,該產業在美國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中國商業太空雖起步較晚,但在政策扶持、資本加持和市場需求牽引下,發展態勢風起雲湧,如火如荼。楊毅強表示,2015年是中國太空商業化元年,202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商業太空的註冊企業已逾370家。過去7年間,在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等領域均已出現頭部企業,已形成國家隊與民營派互補的格局,發射次數、發射載荷質量和在軌衛星規模均居世界前列。楊毅強表示,目前,中國的商業太空已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並有望在5年內進入3.0時代,期間,需要將火箭運力提升至5噸到14噸、建設全球性衛星星座、實現火箭可回收並降低成本。另有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商業太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2.09%,這與中國擁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和人才造血機制,以及國家的扶持有關。但從商業太空的經濟規模和整體企業估值來看,體量還相對較小,真正靠火箭和衛星盈利的企業較少,目前中國商業太空企業整體仍處於「積累」階段。楊毅強表示,目前商業太空的投資熱點還是火箭和衛星。但其實,火箭和衛星相關的企業數量已足夠多,且頭部企業已經顯現,資本的不斷湧入反而會造成這些企業的內耗,所以他建議,資本方可以將焦點更多地放在上游的供應鏈(如發動機、元器件等)和下游的衛星應用(如導航、遙感等)上。因為,沒有優秀的供應鏈產品就不會有好的系統集成產品。楊毅強透露,最遲到2027年,中國商業太空的「春天」便會到來。商業太空的「春天」可依據以下標誌來判斷:第一,衛星星座大規模組建,運載火箭進入高密度發射階段,實現低成本大型液體火箭回收和再次使用;第二,獨屬於商業太空的商業模式,如太空旅遊,得以實現;第三,導航定位、導航增強、低軌互聯網及高時間分辨率遙感星座等能為大眾和企業提供服務。楊毅強表示,具體到太空旅行,目前可分三種。第一種是進入空間站,這對遊客的身體、心理素質等有嚴格要求;第二種是以維珍銀河的「白色騎士」為代表的通過雙機身航空運載飛機將遊客帶入太空,但該模式舒適感和安全性較差;第三種就是目前技術較為成熟的亞軌道旅行,適合大部分人群。隨著商業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國有望開始亞軌道旅行,票價約200萬到300萬元人民幣。
新型態通訊聚焦低軌衛星及車聯網 鴻海研究院論壇6日登場
鴻海研究院「NExT Forum」主題論壇今(6日)於線上舉辦,探討「B5G/6G新世代之新型態通訊」。本次論壇以π為概念構想,探討B5G/6G技術發展與趨勢,聚焦智慧車聯網技術以及探討低軌衛星通訊技術及垂直應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則日前在股東會上表示,「明年可能看到鴻海製造的衛星飛在天空上」。鴻海研究院指出,低軌衛星(low-earth-orbit satellite)在俄烏戰爭中備受矚目,因為當烏克蘭在通訊與網路服務皆中斷的情況下,透過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將戰區實況上傳至社群媒體,其應用潛力因而成為關注焦點。另一方面,台灣立法院也在去年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並於今年初正式施行,後續產業發展值得期待。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的「火箭阿伯」吳宗信,以「Taiwanese Dream to Space」為題,分享台灣在太空領域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包括基礎設施、技術發展和法律制度,如何逐步實現台灣的太空夢。吳宗信表示,太空科技是一種科技、經濟、工業以及國際政治現實的體現,過去受限於戰略考量,在技術的移轉與擴散相較於消費性電子產品來得慢,台灣的衛星產業鏈較廣較深,已具備自行設計並打造小衛星系統、次系統的能力,儘管目前部分元件及感測器需要外購,未來可望逐步邁向自製。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研究所所長吳仁銘指出,未來在B5G/6G世代,無線通訊將全方位地滿足人類及機器等無所不在的智慧聯網,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醫療等新興產業領域,對整個通訊產業都會有新的發展,同時也帶給台灣資通訊產業帶來新的轉型升級契機。吳仁銘指出,未來各式形形色色的應用也將藉由高覆蓋率、高可靠度、高連結,以及低延遲等「三高一低」的通訊能力支援而有新的發展機會。
中美鬥上外太空 美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中國告狀聯合國護太空人安全
中美兩強競爭的場域,不再侷限於地球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隨著中國太空科技高速進步,現在兩強已鬥到外太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8日證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今年發射的衛星先後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已威脅到中國太空站裡的太空人生命安全。中國一狀告上聯合國,希望美國收斂行為。圖為神舟十三號太空人出艙進行任務。(圖/摘自中國國家航天局)中方向聯合國告狀 要求美國收斂「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官網近日發布消息稱,12月3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向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發出普通照會,通報美國SpaceX公司發射的星鏈(Starlink)衛星今年先後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對中國太空站上的太空人生命健康,構成威脅。中國的投訴被公布後,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星鏈計畫在大陸社交平台微博上,遭到猛烈批評,有網民稱,「馬斯克是美國政府和軍方製造的一枚新『武器』。」星鏈計畫是馬斯克於2014年提出,目的在建立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首批60顆衛星在2019年送入太空,迄今為止SpaceX已經發射了近1900顆衛星。大陸網民批馬斯克 是美方新武器該照會指出,「美國星鏈─1095衛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穩定運行在平均高度約555公里的軌道上,從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該衛星持續降軌機動至平均軌道高度382公里後,保持在該軌道高度運行。7月1日,該衛星與中國太空站間出現近距離接近事件。出於安全考慮,中國太空站於7月1日晚主動採取緊急避碰,規避兩目標碰撞風險。2021年10月21日,「美國星鏈─2305衛星」與中國太空站又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該照會指出,星鏈的衛星處於連續軌道機動狀態,機動策略未知且無法評估軌道誤差,存在與太空站碰撞風險。為確保太空人安全,中國太空站於當日再次實施緊急避碰,規避兩目標碰撞風險。軌道誤差無法評估 中國緊急避碰「我可以負責任地向大家證實,今年7月和10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射的星鏈衛星先後2次接近中國空間站。」趙立堅昨日表示,在此期間,中國太空人正在太空站內執行任務。趙立堅指出,1967年《外太空條約》被公認為外太空領域國際法基石。該條約規定,太空人是全人類派往外層空間的使節,各國應尊重、保護太空人安全,若在外太空發現有對太空人生命或健康構成危險的現象,應通知聯合國祕書長或其他締約國,各國應為其國內私人公司的一切外太空活動承擔責任。趙立堅促尊重條約 護太空人安全趙立堅表示,為履行條約義務,維護太空人生命安全,中國政府於12月3日通過中國常駐維也納代表團向古特雷斯通報上述危險情況和中方採取的措施,並請古特雷斯周知各締約國。趙立堅指責美國口口聲聲宣稱所謂 「負責任外太空行為」概念,自己卻無視外太空國際條約義務,對太空人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趙立堅呼籲,美方應該尊重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外太空國際體系,立即採取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採取負責任的態度維護在軌太空人的生命安全和空間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把種子「送到太空」再帶回地球種 科學家驚:真的突變了
大陸近年積極發展太空領域,上個月神舟十二號太空船返回地球,也將當初特意帶上太空的多種類種子攜回,並交付特殊單位種植。科學家發現,這些經過太空洗禮的種子確實發生突變,包含發芽率、活力、生育期等,但這種現象並未發生在每一顆種子上,而是隨機性的突變。之前嫦娥五號就已帶過太空種子返回地球。(圖/百度)綜合陸媒報導,神舟十二號攜回的多種類種子,交由特定單位種植,發現發芽率、作物產量、抗病性、抗蟲性、養分含量以及植物花朵的顏色、高矮等性狀全都發生改變。不過,這些改變沒有規律,也不是每一顆種子都有改變,只能說是隨機。太空種子從神舟十二號內拿出來時的景象。(圖/百度)報導指出,大陸近年發展航天育種技術,認為和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太空的環境和地球不同,除了具有微重力、高真空的環境外,還有很強的太空輻射;會想要進行太空種子的研究,是源自利用γ射線「電離輻射育種」的想法。太空種子的種出來的南靖蘭花。(圖/百度)太空種子種出來的南瓜。(圖/百度)至於突變的內容方面,小麥、玉米、棉花、向日葵、大豆、黃瓜、番茄的活力和發芽率都有所提高,但是水稻、穀子、豌豆、青椒、煙草等種子則沒有明顯差異。另外,高粱、西瓜、茄子和蘿蔔發芽率降低,高粱甚至生育期推遲;目前大陸已經有超過300種的太空種子作物,被成功種植出來。
蘇貞昌以五月天《頑固》共勉 通過首部太空法最重罰1000萬
行政院會上午通過台灣首部「太空發展法」草案。蘇揆在行政院會還以樂團五月天的《頑固》MV與閣員共勉。依據草案內容,發射太空載具採登錄、許可制,未經許可最重可處1000萬以下罰金。「太空發展法」草案共計6章,22條條文,定明科技部為主管機關,另為順利推動太空發展相關事項,定明將以專責法人協助辦理相關業務。蘇揆在院會裁示說,2019年他上任院長後所批的第一份公文,就是「第三期國家太空計畫」。而太空產業也是蔡總統宣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蔡總統17日主持國安早餐會特別關心,近年來政府投入太空領域發展,不僅已有自製衛星、探空火箭之能力,民間也有數家商業太空公司成立,國內已逐漸形成初步的衛星產業鏈。蘇揆並提及,2021年新春的第一個院會,就提出台灣第一部規範太空活動、促進太空產業發展的專法,就是要宣示我國與國際接軌、積極邁入太空發展新紀元的企圖心。如果有看過五月天《頑固》那部MV,它在告訴大家,不論生活如何艱苦,都不要放棄夢想,「不要忘記,活在內心深處,那個頑固的自己」。蘇揆也說,除了之前所核定的250億元國家太空計畫,用來扶植衛星產業、培養太空科技人才,今天通過的這個「太空發展法」,也明訂得以專責法人來推動太空發展業務。依「太空發展法」草案,發射太空載具採許可制,未依法許可,可處1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罰金」;另外,利用太空載具所獲取的地球、太空及天體資訊,未提供政府或授權他人使用,可處50萬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發射太空載具未辦理登錄者,可處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慶祝傳奇夜光材質「氚」問世70周年!沛納海推出LUMINOR系列新作 翻玩環保高科技複合媒材
強力夜光 複合媒材慶祝夜光材質「氚」問世70周年,PANERAI以「LUMINOR系列」腕錶為主軸推出新作,皆備有經典的三明治錶盤,同時搭配Super-LumiNova強力夜光塗層。PANERAI「LUMINOR MARINA DMLS」鈦金屬腕錶採用沛納海兩項創新材質:直接金屬鐳射燒結(DMLS)鈦金屬與Carbotech碳纖維複合物料,超乎想像地輕盈且富有韌性。錶殼運用噴砂鈦金屬(DMLS)製成,錶冠護橋則採用鈦金屬;錶圈、錶冠和槓桿則由Carbotech碳纖維物料製成。搭載沛納海錶廠研發自製的P. 9010自動上鏈機械機芯,提供三日動力儲存。 PANERAI「LUMINOR MARINA DMLS」鈦金屬腕錶,Goldtech鈦金屬錶殼,錶徑44mm╱473,000元。(圖╱PANERAI提供)玄武岩礦 天然纖維PANERAI「LUMINOR MARINA FIBRATECH腕錶」,使用全新的Fibratech玄武岩礦物纖維材質,是由環保的天然纖維製成的複合物料。玄武岩纖維原使用於太空領域, 經沛納海進一步研發和完善後用於製錶。玄武岩纖維材質具有效鹹水防水及高度抵禦外部衝擊效果。藍色漸層三明治面盤,搭配白色Super-LumiNova強力夜光塗覆阿拉伯數字及時標。3點鐘位置設日期顯示,9點鐘位置設小秒盤。藍色沛納海Sportech材質錶帶襯白色縫線,另配藍色橡膠錶帶,充滿都會休閒風格。PANERAI「LUMINOR MARINA FIBRATECH」腕錶,精鋼錶殼,錶徑44mm╱504,000元。(圖╱PANERAI提供)新創合金 高度抗氧Goldtech材質是由沛納海創意工坊特別研發,內含較高比例的銅,能使腕錶擁有溫潤濃厚的色澤,並含有少量鉑金,提升錶殼的抗氧化性。承襲Luminor系列的傳統義式美學,PANERAI「LUMINOR MARINA GOLDTECH腕錶」採用及嶄新Goldtech材質製作錶殼、錶圈、錶冠及護橋,搭載沛納海錶廠研發自製的P. 9010自動上鏈機械機芯,提供三日動力儲存。時、分、小秒針及日期顯示,防水性能5巴。搭配藍色鱷魚皮錶帶襯米色縫線,另配藍色橡膠錶帶。PANERAI「「LUMINOR MARINA GOLDTECH」腕錶,Goldtech材質錶殼,錶徑44mm╱721,000元。(圖╱PANERAI提供)兩地時間 航海先鋒配備兩地時間功能的PANERAI「LUMINOR LUNA ROSSA GMT兩地時間腕錶」,以第36屆美洲杯帆船賽紀錄挑戰者Luna Rossa為設計靈感。錶殼選用沛納海與Luna Rossa船隊共同青睞的頂尖材質鈦金屬,此種金屬具有低致敏性,非常輕巧且耐腐蝕。而以碳為基礎的DLC黑色類鑽碳塗層,則賦予錶殼更高的耐磨性。鈦金屬錶背鐫刻Luna Rossa標誌、Luna Rossa AC75單體帆船及美洲盃圖案;防水性能達30巴。PANERAI「LUMINOR LUNA ROSSA」GMT兩地時間腕錶,鈦金屬錶殼,錶徑44mm╱343,000元。(圖╱PANERAI提供)極地冒險 環保再生另外,與極地探險家Mike Horn聯名的PANERAI「SUBMERSIBLE ECOPANGAEA陀飛輪兩地時間腕錶」特別版,是該系列中首款配備陀飛輪的作品。包括:錶殼、單向旋轉錶圈、錶冠及護橋等,皆採用環保再生金屬製成的全新EcoPangaea高科技磨砂精鋼材質。此種物料由再生金屬製成,取材自Mike Horn探險專用Pangaea帆船上長35米的傳動軸,經提煉和完善後製成。僅在專門店獨家發售,限量發行5只。收藏家將有機會在Mike Horn的帶領下前往北極冒險,了解地球生態並體會環境保育的重要性。PANERAI「SUBMERSIBLE ECOPANGAEA」陀飛輪兩地時間腕錶MIKE HORN版,精鋼錶殼,錶徑50mm╱6,000,000元。(圖╱PANERAI提供)
日美將構築太空監視系統 自衛隊成立「宇宙作戰隊」
美國總統川普在去年12月20日簽署了《2020國防授權法案》,將原本隸屬空軍的太空部隊正式獨立,成為美國的第6軍種太空軍,而在一月時美國上將Jay Raymond在白宮正式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太空軍司令,本月6日時也釋出了首支太空軍的招募廣告。在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贊助的網路研討會上,美國空軍部長Barbara Barrett和太空軍司令Jay Raymond釋出了太空軍的首支招募影片,並說明了太空部隊的重要性,Jay Raymond更表示,而現在是太空發展的關鍵時刻,不管事國家安全、商業活動還是火星、月球計畫,太空領域在所有方面都有取得進展。而日本似乎也認同這樣的看法,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在8日時就透露,日本航空自衛隊也將成立太空專門部隊「宇宙作戰隊」,將會於18日時正式舉行隊旗授予儀式。防衛省表示,宇宙作戰隊主要負責監視可能會對人造衛星構成威脅的太空垃圾還有隕石,此外作戰隊的總部將會設在東京都府中市的航空自衛隊基地中,而編制僅有20人,跟美軍的1.6萬人相比,差距可是相當大。而根據《共同社》的消息指出,宇宙作戰隊將在2033年才會正式展開活動,不過日本防衛省會跟美軍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共同構建太空監視系統。
太空軍招人!你的使命或許不在這個星球 首支召募片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在去年12月20日簽署了《2020國防授權法案》,將原本隸屬空軍的太空部隊正式獨立,成為美國的第6軍種太空軍,而在一月時美國上將Jay Raymond在白宮正式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太空軍司令,本月6日時也釋出了首支太空軍的招募廣告。美國總統川普與太空軍司令Jay Raymond。(圖/達志/美聯社)在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贊助的網路研討會上,美國空軍部長Barbara Barrett和太空軍司令Jay Raymond釋出了太空軍的首支招募影片,並說明了太空部隊的重要性,在影片的最後更強調,「你的使命也許不在這個星球」。Jay Raymond表示,人必須要了解現在生活中是非常依賴太空的,手機訊號、GPS服務都需要仰賴太空中的衛星,而現在是太空發展的關鍵時刻,不管事國家安全、商業活動還是火星、月球計畫,太空領域在所有方面都有取得進展。而太空領域競爭目前變的更加激烈,情勢也不斷變化當中,所以才會創建獨立軍事部門,但JayRaymond強調,美國不想讓衝突延續到太空之中,不過仍會讓人員獲得軍事訓練並具備戰鬥技能,目前太空軍仍在持續招募當中,預計要招滿1.6萬人。而在5月時16日時,太空軍跟空軍快速反應能力辦公室合作的「無人太空機X-37B」,將要進行第6次發射,並且會進行一項海軍研究實驗室的計畫,打算將太陽能轉換成微波能量傳送回地球。
美國太空軍司令宣誓就職 要避免衝突延伸到太空
美國即將要有第6個軍種「太空軍」,14日美國上將Jay Raymond在白宮正式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太空軍司令,旗下將會有1.6萬名軍人及文職人員,主要是防止衝突擴張到太空,並讓美國及其盟友有依賴太空的作戰能力。美國總統川普在去年12月20日簽署了《2020國防授權法案》,將原本太空部隊正式獨立,成為美國的第6軍種太空軍,將由上將Jay Raymond擔任司令,而宣誓典禮一直到14日才正式舉行。Jay Raymond在白宮進行宣誓,除了副總統彭斯到場之外,還有美國國防部長艾斯培、空軍參謀長高德芬等都到達現場祝賀,並且表示這是「歷史性的一刻」。Jay Raymond表示,為了因應太空領域的挑戰,太空軍的成立是必然的,而且這對美國及盟國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太空軍目前的作用是避免對手將衝突延伸到太空,以及讓美國及盟國能依賴太空進行作戰的能力。據了解,太空部隊將會有約1.6萬名現役軍人及文職人員,負責其相關工作。
林宥嘉幸福肥 體重飆至150公斤
從小熱愛宇宙的歌手林宥嘉,日前受Discovery頻道邀請上《登月五十週年鉅獻》特別節目,來紀念人類登上月球50週年,他擔任太空系列節目代言人及登月50週年大使,接受挑戰前往台北市立天文館擔任一日天文導覽員,林宥嘉表示「生平第一次踏入天文館,覺得冷氣很涼!夏天很適合攜家帶眷來參觀。」節目中林宥嘉除了戴起「小蜜蜂」認真為民眾導覽解說,還頻頻出考題問民眾,更逗趣地與民眾比賽在木星上的體重,因為重力場相差2.34倍的關係,原本65公斤的林宥嘉,在木星上竟突破150公斤,讓他傻眼瞪大眼睛地趕緊跳下體重計,被在場民眾笑虧:「婚後幸福肥!好羨慕喔~」林宥嘉表示自己從小對天文、太空領域相當有興趣,曾夢想要當太空人。提及要是有機會到火星旅行的話,最想帶著全家人上去!而被問到最想在太空中做什麼事?林宥嘉KUSO回應:「想挑戰永遠不刮鬍子!看能留到什麼程度」。Discovery頻道為紀念人類登月50週年,將於7月20日每週六晚間7點起推出《登月50週年特輯節目》,也將於7月18日攜手林宥嘉於台北市信義區香堤大道舉辦《探索台北 硬派不設限暨登月50週年》記者會(記者鍾如婷/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