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強權
」美國防部示警:「這國」2045年恐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太空強權」
雖然美國最近對莫斯科可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表達擔憂,但美國國防部指出,真正對華盛頓構成挑戰的卻是北京,他們直言中國可在2045年,甚至更早,成為一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佔有世界主導地位的超級太空強國。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25日的報導,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丁斷然否認美國的說法,並表示他反對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據說美國媒體和華府決策人士還是高度重視莫斯科即將把核武器送入太空的情報,擔憂它可能具備在戰爭時期摧毀美國衛星的能力。對此,美國國會領導人也在上週的1場高度秘密會議中聽取了關於全面太空戰爭可能性的報告。「太空軍事化」並不是新的名詞,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印度,都將太空領域用於軍事目的,被認為是透過獲取跨領域(陸地、海上和空中)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有限能力,來進一步推進威懾戰略的重要一步。但「太空武器化」則有所不同,武器化直接涉及針對太空和地面目標開發、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包括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以及具有攻擊能力、可摧毀敵方衛星或航天器的衛星。報導續稱,繼中國在2015年12月31日把太空軍事資產歸屬於新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後,美國亦於2019年成立「美國太空軍」(USSF),就連印度空軍也不再是單純的空軍,而是「印度航空航天部隊」(IASF)。不過談及太空軍事化時,美國決策者直到最近才開始擔憂來自中國的威脅,而不是俄羅斯。中國最近在太空領域逐漸崛起成為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且北京提出的長期取代美國成為地球及其他地區領先之經濟和軍事強國的願景,讓華盛頓深感不安。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五角大廈在向國會提交的上一份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大舉投資在天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氣像以及載人航天和機器人等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已獲取並發展一系列反太空能力和相關技術,包括動能殺傷導彈、地面雷射和軌道空間機器人,以及擴大太空監視和反制能力。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領導管理參謀部、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網絡系統部、航天系統部等機構,並有軍事太空作戰與資訊作戰2個副戰區指揮級部門,直屬於中央軍委。PLASSF轄下至少8個基地,負責衛星發射、追蹤、研發與運作,管控地球的衛星與洲際飛彈發射,以及月球與深太空的太空船探測器等相關任務。營運實體包括4個衛星發射場、遠望航太支援船、北京與西安2個主要衛星控制中心。同時為了推動國家軍民技術「融合」之政策,中國的航太計畫還由軍事、民用、國防工業和商業部門的組織組成,包括PLASSF與大學和研究組織等民間組織的合作,以便將民間資源在戰時納入軍事行動。五角大廈的報告還指出,「中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民用航太合作協議,且是衛星和太空技術的出口國。中國與3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00多項航太相關合作協議,還正在邀請各國參與中國太空站,或由中國和俄羅斯共同領導的國際月球研究站,以向世界各國出售衛星發射服務和地面站。」此外,中國還推動成員國輪流領導的多邊組織「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成員包括孟加拉、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和土耳其,而埃及、印尼和墨西哥則為準成員。APSCO負責監督太空監視望遠鏡網路和任務訊息,其收集的觀測數據透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輸送。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報導強調,中國在太空領域不遺餘力的佈局中涉及大量投資,且中國在創新方面也正在取得進展,包括申請了越來越多的專利。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項研究評估,中國在太空與軍事相關領域的專利數量穩步成長,自2018年以來已超越美國。 美國前空軍副助理部長霍爾特(CAMERON G. HOLT)少將也認為,中國部署新系統的速度比美國「快5到6倍」,由於購買力平價差異,中國的1美元可以買到美國20美元才能買到的資材,他也因此示警「如果我們無法降低成本並提高國防供應鏈的速度,我們就會失敗。」由「美國太空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國防創新部門聯合發起的一項重要研究指出,除非華盛頓採取積極措施,盡其所有國家力量維持其在太空的領導地位,否則中國將趕上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並在2045年以後超越美國。此外,研究還示警,中國已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研發(R&D)支出方面的領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將比美國多出2000億美元以上。該份報告更直言:「具體而言,美國缺乏清晰且具有凝聚力的長期願景,缺乏在未來半個世紀及更久的將來,維持經濟、技術、環境、社會和國防軍事領導地位的宏偉太空戰略。」
全球第一!印度登陸「月球南極」締造歷史 掀下階段太空爭霸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宣布探測器月船3號(Chandrayaan-3)今(23日)成功登陸月球南極,一掃2019年月船2號失敗陰霾,成為繼蘇聯、美國及中國後,第4個成功登陸月球表面國家,更是歷史上第1個登陸「戰略區域」月球南極的國家。民眾慶祝登陸成功。(圖/達志/美聯社)今年7月14日升空的月船3號,在繞行地球數圈後於8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繪製月球表面地圖並尋找著陸點,並在17日完成著陸器與推進器分離,最終在台北時間今晚20時34分成功軟著陸月球南極,讓透過直播見證歷史瞬間的印度總理莫迪、ISRO與全國數億民眾歡聲雷動。月船3號。(圖/翻攝自ISRO臉書)月球3號的成功除為印度的科技、工程、工業、太空事業及民族信心注入強心針,更代表大國間的月球競賽進入下個階段。由於月球南極蘊藏大量「水冰」,可作為太空人飲水、轉化為氫燃料使用,被認為是人類探索火星與宇宙的最佳中繼基地,擁有越多水冰資源的國家,越有機會同時成為未來的地球、太空霸權。印度第二次嘗試就成功登陸月球,令英國諾丁罕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NTU)太空物理學家惠特克(Ian Whittaker)相當驚艷,認為印度未來將成為跨國太空計畫的重要參與者。不過,繼承史上首個非載人登陸月球國家蘇聯的俄羅斯,47年來首次的登陸計畫月球25號(Luna-25)卻在11日以失敗告終,被認為是俄國太空強權衰弱的象徵。
南韓世界號發射成功 尹錫悅:成功晉升太空強權
韓國自研的「世界號」火箭於25日晚順利升空,把8枚小型衛星送上近地軌道,並於26日早成功讓衛星和地面工作站成功實現資訊交互傳遞。總統尹錫悅為此興奮地直呼,韓國已正式躋身「七大太空強權」。韓國自此正式成為全球第七個能把1公噸以上的衛星送上近地軌道的國家。韓國科技部表示,未來這些衛星的作用是要觀測地球海平面和森林變化,並進一步進行太空數據分析。韓國科技部稱,主衛星於25日下午6時24分隨火箭送上太空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隨後與科學技術院(KAIST)人造衛星研究所的地面工作站進行資訊交互傳遞。25日下午7時7分多,南極世宗基地率先收到主星信號。7時58分多,大田地面站與主星交互傳遞資訊。26日凌晨,主星再次與大田、境外地面站完成多次資訊交互傳遞。在26日的交互中,地面工作站接收了遙測資訊,並檢查衛星姿態是否正常向陽。但除了主星之外,其餘輔星尚未全部完成資訊交互。韓國天文研究院的4顆立方體衛星中的1號和2號兩顆衛星已完成雙向通信,但3號立方星尚未確認是否正常釋放,地面工作站還在試圖與3號和4號立方星通信。而另3顆隸屬企業的立方體衛星中僅有2顆完成單向通信。此外,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26日接受韓國MBC廣播電台早間時事訪談節目《金鐘培視線集中》電話直播採訪時表示,當前中韓關係並不好,還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希望韓國政府能夠充分重視和尊重中國在台灣等問題上的核心關切,恪守《中韓建交公報》。回顧中韓建交談判歷程,台灣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中韓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韓方應恪守建交初心和所作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