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供應
」 天然氣 俄羅斯 俄烏戰爭 歐洲 美國協議到期!烏克蘭即日起禁俄國天然氣「借道銷歐」 俄估年損1600億元
自蘇聯時期始,俄羅斯便透過行經烏克蘭的管線向歐洲出口天然氣。不過該協議已在2025年1月1日到期。莫斯科和基輔均證實,俄羅斯經烏克蘭向歐洲的天然氣運輸已於今日正式停止。過去,俄羅斯通過出口天然氣賺取外匯,烏克蘭則賺取過境費,但在2022年2月俄國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後,基輔方面就已多次堅決表明不會續約。根據估計,在這項協議終止後,烏克蘭將面臨每年約8億美元(約新台幣262.5億元)的過境費損失,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則將面對近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1億元)的銷售收入。根據路透社報導,這條管線是俄羅斯將天然氣輸送到歐洲的歷史最悠久路徑,這條經過烏克蘭的路線,約占俄羅斯透過管線對歐洲出口天然氣的半數。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EU)便已開始努力減少對俄國能源的依賴,包括尋找替代能源來源。烏克蘭能源部1日表示,基於國家安全利益考量,已經停止讓俄羅斯天然氣借道輸送。烏能源部長加盧申科(German Galushchenko)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停止輸送俄國天然氣。這是具有歷史重要性的事件。俄國正在失去其市場,它將蒙受財務損失。歐洲已經做出要拋棄俄國天然氣的決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也在Telegram發布聲明:「由於烏克蘭方面一再明確表達拒絕續約,自2025年1月1日起,我方被剝奪經由烏克蘭領土輸送供應天然氣的技術與法律能力。(中略)自莫斯科時間上午8時(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日5時起)起,經由烏克蘭領土運輸的俄國天然氣供應不再執行。」烏克蘭如今面臨每年約8億美元(約新台幣262.5億元)的過路費損失,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則將損失近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1億元)的銷售額。歐盟委員會對此表示,1月1日的停止輸氣是「意料之中的事,歐盟已做好了准備」。歐盟委員會一名發言人表示:「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足夠靈活,可以通過替代路線向中、東歐提供非俄羅斯產天然氣。」不過即使如此,12月31日的歐洲天然氣價格,仍在一年多來首次突破每兆瓦時50歐元(約新台幣1707.7元)。儘管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匈牙利以及斯洛伐克仍與莫斯科方面保持著密切聯繫。尤其匈牙利大部分天然氣仍仰賴向俄羅斯進口,而該國的天然氣則透過黑海海底的另一條「土耳其溪(TurkStream)天然氣管線輸送。因此不受烏克蘭的運輸中斷影響。據了解,「土耳其溪」這組管線有2條線路,1條通往土耳其市場,另1條則供應包括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在內的中歐國家。
川普走馬上任 首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11日將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登場,然而美媒8日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政權交接團隊已準備好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再次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此同時,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透露她與川普的通話內容,指歐盟考慮進口美國天然氣,以避免川普對歐洲貨品加徵關稅。美國現任拜登政府一直強調綠色政策,並在可再生能源項目上投入數十億美元。他在上任首日,即簽署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的命令,以扭轉川普在2017年任內退出協定的決策。《紐約時報》報導,在川普勝選後,其團隊已備好一系列行政命令,好讓美國退出這項要求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不僅如此,其他行政命令包括,縮小《古蹟法》給予永久保護的一些土地或歷史古蹟的規模,以允許更多的鑽探和採礦活動。川普預計還將結束向亞洲和歐洲龐大市場出口新的液化天然氣禁令,並撤銷一項允許加州和其他州實施更嚴格汙染標準的豁免。紐時援引匿名消息指出,政權交接團隊部分成員正討論將環境保護署總部遷出華盛頓。這些舉措在在顯示,川普意圖推翻拜登的環保政策。川普政權交接團隊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回應路透稱,川普會「履行競選中的承諾」。值得注意的是,范德賴恩8日在歐盟領袖非正式會議後說,歐盟目前仍從俄羅斯進口大量液化天然氣,「我們為何不以價格更低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取而代之呢?這將降低我們的能源價格。」川普在競選期間,曾揚言美國應就進口產品加徵20%關稅。范德賴恩7日致電川普,認為若要免徵關稅,必須進行多項舉措,「首先是接觸,再討論共同利益,然後談判」。她表示,進口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是歐盟在明年1月川普宣誓就職後,有可能採取的貿易策略,也是她與川普通話時,提到的話題之一。法國廣播電台指出,美國已是歐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但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仍穩居第二。隨著俄烏戰爭持續,歐盟官員正想方設法遏制莫斯科,但俄羅斯的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不在制裁範圍內。
中油新董、總上任提「3,500億元增資」 傳前董座看新聞才知異動
台灣中油今(4)日舉行新任董事長方振仁及總經理張敏布達典禮,由經濟部次長連錦漳監交。方振仁在致詞中指出,中油現在面臨淨零轉型、天然氣供應韌性及財務虧損等挑戰,「目前首要任務是盡速完成天然氣轉型」。方振仁表示,台灣中油身肩穩定供應國內所需油品、天然氣、石化品的任務,以維持國內民生、經濟發展,其中天然氣是能源轉型過程重要的橋接能源,積極擴增北、中、南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卸收、儲存及輸送量能,推動第三接收站、洲際接收站建置,以及擴建既有台中廠與永安廠相關輸儲設施,滿足國內天然氣逐年成長需求,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階段目標。在整體轉型方面,台灣中油將持續聚焦核心研發技術量能,投入永續航空燃油(SAF)、地熱、氫能、負碳技術及材料等新事業,其中,地熱和氫能是台灣中油淨零轉型的重要方向,近期國內首座可移動式加氫示範站將在高雄完成建置,同時也選擇地熱資源豐富的宜蘭仁澤-土場地熱區,做為首要地熱探勘及發電場址。至於財務方面,方振仁表示,截至10月底稅前虧損已達新台幣304億,預估累計虧損達627億,呼籲政府讓中油適時調整油氣價格,並給予財務支援;同時,方振仁也呼籲政府能讓中油財務資源上獲得政府挹注,目前正擬出「4年新台幣3,500億元」的計畫,以改善中油公司的財務結構,不過經濟部還在討論中。新任董事長方振仁歷任天然氣事業部工務室主任、總工程師、天然氣事業部執行長及副總經理等職務,於111年4月升任總經理,在台灣中油服務邁入第40年,從永安第一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台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初期就參與規劃設計,過去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重大工程。新任總經理張敏於台灣中油服務逾38年,歷任轉投資事業處副處長、財務處副處長、行政處處長、液化石油氣事業部及探採事業部執行長等職務,並於111年7月升任副總經理,在台灣中油積極配合政府推動二次能源轉型之際,可發揮其專業。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前任董座李順欽未出席布達典禮,據傳中油工會理事長陳嘉麟表示,此次人事異動並未先行通知,前董座是看新聞才知道,希望未來這部分經濟部可以做得更好。對此,連錦漳表示,「對於李順欽未出席布達典禮一事並不知情。」
IEA:全球天然氣需求強勁成長 2024年將增加2.5%
國際能源總署(IEA)周五(26日)表示,較低的價格和較高的需求將推動2024年全球天然氣消費恢復強勁成長。該機構在《2024年第一季天然氣市場報告》中表示,今年天然氣需求將增加2.5%,而2023年的增幅僅為0.5%。IEA表示,與2022年的高點相比,天然氣價格的大幅下跌支撐了更高的需求,而與2022、2023年異常溫和的冬季相比,今年冬天的氣溫也更冷。同時也警告稱,地緣政治風險、航運限制加劇、液化天然氣項目推遲以及不利的天氣條件可能重新引發市場緊張局勢,並導致價格再次波動。IEA直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是2024年全球天然氣市場的最大風險因素。由於液化天然氣供應成長預計將減緩,估2024年全球天然氣供應將與2023年一樣緊張。此外,今年液化天然氣供應成長率僅3.5%,而2016至2020年期間的平均成長率為8%。較低的成長可能是因為新液化廠延期以及現有項目中有關原料氣存在供應問題。IEA能源市場和安全主管沙達莫利(Keisuke Sadamori)表示,隨著價格降至相對可控的水平,預計今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將出現穩健增長。但滿足這一新需求的速度將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大量新的液化天然氣產能要到2024年後才能上線。IEA預計,對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這三種化石燃料的需求將在本十年結束前達到峰值。並在去年10月份的《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中表示,與截至2021年的十年相比,這十年天然氣需求增長將減緩,並在其保守的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下到2030年達到高峰。
歐洲天然氣面臨3風險 價格一周飆漲44%
近期的以巴衝突,無疑地讓歐洲天然氣市場變得愈發脆弱。投資人擔心,由於降溫提振需求,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和澳洲液化天然氣(LNG)工人罷工引發了供應擔憂,歐洲天然氣將價格飆升。截至周一(16日)中午,歐洲基準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已漲至每兆瓦時55.065歐元。短短一周內,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了44%左右。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歐洲天然氣價格現已飆升至今年3月以來最高。市場分析平台EnergyScan分析師上周五(13日)表示,各種風險因素,如澳洲LNG工人罷工,對中東緊張局勢導致能源供應中斷的擔憂,對氣溫大幅下降的預測等引發的恐慌性購買,似乎是價格上漲背後的原因。據報導,雪佛龍與澳洲工會的勞資談判日上周已取得進展,工會也於9月底的一輪談判達成協議後,停止了數周的罷工,這些工廠供應了全球約6%的LNG。但就在幾周後,工會指責雪佛龍違背了某些承諾,並表示他們將在10月19日恢復罷工。與此同時,芬蘭和愛沙尼亞之間的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也引發了人們對歐洲關鍵能源基礎設施安全的擔憂,此前芬蘭總統表示,這可能是人為破壞。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挪威日前表示,正密切關注波羅的海管道受損調查的進展,並增加了對其設施周圍的巡邏。此外,中東的暴力事件也加劇了對供應的擔憂,以色列指示運營商雪佛龍停止通過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主要海底管道出口天然氣。預計未來幾天,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將下降,這將增加供暖用天然氣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石油市場基本上沒有受到以色列和哈瑪斯衝突的影響,但交易員們越來越擔心全球石油供應面臨的威脅。如果伊朗被正式認定與哈馬斯的襲擊有關,那麼伊朗的原油出口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打擊。另外,隨著天然氣價格攀升,以及發電廠補充庫存,歐洲煤炭價格走高。
博物館人行道藏秘密?他熟練鑽進路面消失 監視器揪出地底下「別有洞天 」
人行道的地底下居然可以住人?這樣的情況就發生在美國加州洛杉磯,一名無家可歸的男子被監視器拍到,他在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Japanese American National Museum)外的人行道上掀開一塊方型鐵蓋後,接著熟練地鑽進地底,整個人消失。原來,男子平時就住在這裡,這種地下空間原本是用來保存公共基礎設施的設備,由於擔心有火災風險,因此這名男子已被逮捕。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外人行道發現有流浪漢居住在地底下。(圖/翻攝自KTLA 5)從監視器的畫面可見,身分不明的男子,在距離博物館只有幾步路的人行道上,掀開了一塊鑲板將背包等私人物品塞進地下空間。博物館保全人員隨後更直接從監視器畫面上看到,男子打開了另一塊路面鑲板,整個人鑽進一個更大的地底空間,並在地下待了一段時間。這特殊的景象就出現在洛杉磯小東京(Little Tokyo)日本街的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根據《CBS》、《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博物館保全於3日發現這名男子的特殊行為,立即打電話通知安全主管,再由主管通知洛杉磯警局。博物館保全於3日發現這名男子的特殊行為,立即打電話通知安全主管,再由主管通知洛杉磯警局。(圖/翻攝自推特)根據博物館財務長柯克(Doug Van Kirk)表示,「我們不知道他進入地下室的時間與次數,當然他也有可能在其他時間進出那裡」,事後了解,男子平時就住在人行道的地底,這種地下空間原本是用來保存公共基礎設施的設備,包含供水、天然氣供應與電信系統的開關與閥門,但入口通常是上鎖的。這個地底空間有男子吃過的食物、飲料垃圾和水龍頭,看得出他曾長期待在這裡的痕跡。(圖/翻攝自推特)雖然男子藏匿的空間並未直接連通到博物館內部,但館方董事會主席比爾(BillFujioka)表示,由於位置相當接近,加上會有電線和天然氣管道,可能有導致火災的情況,因此洛杉磯警方獲報到場後,要求這名30歲男子上來接受搜查,但男子過程中毆打了一名警察,因此立刻被捕,警方後續在他的背包裡發現毒品及一把槍枝或複製槍。除此之外,這個地底空間還有男子吃過的食物、飲料垃圾和水龍頭,看得出他曾長期待在這裡的痕跡,據警方表示,目前將封起被男子打開的公共設施保存庫。
歐天然氣價格暴跌至2年來最低 外媒:歐盟儲備量約67%有助擺脫對俄依賴
據外媒報導,歐洲天然氣價格已跌至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俄烏衝突導致供應擠壓,有助於扭轉通膨飆升的趨勢,並讓消費者鬆一口氣。報導提及,荷蘭 TTF天然氣市場價格為歐洲天然氣價格參考值,近日首度跌破每百萬瓦(megavatio)30歐元之門檻,顯見國際天然氣價格已恢復至正常範圍。天然氣價格趨緩除了有助於降低消費者物價指數(IPC)外,亦利於歐盟脫離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之依賴。 自烏俄戰爭以來,俄羅斯將其對歐盟的管道天然氣供應量減少80%,液化天然氣已成為管道天然氣的主要替代品。一些交易員預測,今年夏天短期價格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這與去年5月的情況截然不同。當時天然氣期貨價格是現在的四倍,在俄羅斯削減天然氣供應後,各國被迫恢復煤炭發電,以維持電力供應,人們還擔心天然氣短缺,以及歐洲能否在冬季前建成天然氣儲存庫。如今庫存高於平均水平,甚至可能在夏季被填滿,且比計劃提前。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已連續八周下跌,跌破每兆瓦時(megawatt-hour)25歐元,為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液化天然氣進口的增加取代了俄羅斯的供應,以及相對溫和的冬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代表該地區不需要太大範圍的動用儲存地點。歐洲的天然氣儲備量幾乎達到67%,而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約爲50%。有研究員表示,價格下跌對歐洲來說是個好消息,表明在俄羅斯關閉天然氣供應後,液化天然氣進口的增加和需求的減少成功地迅速重新平衡了歐洲市場。此外,歐洲一直在推動建設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新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廠以及良好的天氣條件幫助減少了今年發電對天然氣的需求,進一步緩解了需求。市場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天然氣需求。有分析師表示,如果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非常疲弱,歐洲天然氣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至每兆瓦時20歐元以下。至於歐洲,目前的低氣價並沒有引發工業需求的增加,去年能源成本飆升導致工業需求減少。對於試圖判斷市場底部可能在哪裡的天然氣交易員來說,這種情況是否以及何時會恢復,是最大的問題之一。
德國正式成為非核家園! 最後3座核電廠15日關閉
德國因單方面制裁俄羅斯天然氣供應自斷手腳,導致能源價格急劇上升。對此,德國國內去年已就是否延長僅剩的3座核電廠營運期出現激烈辯論。然而,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仍在去年10月17日表示,剩下的核電廠只運行到2023年4月15日,如今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也如期關閉,正式終結核能發電時代。據德國《每日新聞》(Aktuelle Nachrichten)的報導,根據舒爾茨在去年10月寫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環境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和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信件,他已指示上述部會擬定草案,允許伊薩2號(Isar 2)、內卡韋斯特海姆2號(Neckarwestheim2)和埃姆斯蘭(Emsland)核電廠在今年12月31日之後繼續運行至2023年4月15日。此舉正式終結了該國的核能發電時代,上述核電廠如今也在運營商萊茵集團(RWE)、巴登-符騰堡能源(EnBW)和普魯士電力公司(PreussenElektra)的宣布下,於當地時間15日按計劃在午夜前斷開電網。對此,聯邦首席核監督員、環境部核安全和輻射防護司司長尼豪斯(Gerrit Niehaus)也表示:「我們依法展開行動,因為4月16日後的核電廠電力運營將會構成刑事犯罪。」儘管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都在擴大對核電的投資,以減少碳排、緩解全球暖化的危機,但德國仍在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後,決定反其道而行放棄核電。根據數據,最後這3座核電廠去年僅為德國提供6%的能源,相較之下,1997年所有核電廠的能源佔比則為30.8%。報導指出,儘管淘汰核電的決定早已成為事實,但在剩餘3座核電廠正式關閉前的幾個小時,關於廢核利弊的激烈辯論仍在德國國內持續進行。
美超級寒流侵襲 12月天然氣產量暴跌、農產品價格集體上揚
一場「超級寒流」正從美國北部各州南下至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各州,美部分地區23日最低氣溫一度逼近零下50攝氏度,超2.4億美國人收到冬季風暴警告在惡劣天氣影響下,美國多地面臨電力供應中斷、天然氣等能源生產癱瘓的窘境,小麥等農產品價格也因市場對供給萎縮的擔憂而連續上漲。聖誕期間,一場史詩級寒流正席捲全美。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23日美國多地慘遭冰封,一些地區最低氣溫一度逼近零下50攝氏度。極端的寒流也加劇了人們對農作物減產的擔憂,導致美國芝加哥硬紅冬小麥期貨價格連續第五天上漲,這也是自8月以來持續最長的一波漲勢;基準芝加哥小麥23日一度上漲2%至每蒲式耳7.7775美元,創去年12月2日以來的最高水準。若得不到足夠的積雪保護,溫度驟降將導致植物面臨凍死的風險,因此一些主要產區的糧食已經被列為持續關注的對象。芝加哥農作物經紀公司Price Futures Group的副總裁Jack Scoville表示,寒冷的天氣可能會在美國產區產生一些負面影響,讓作物的產量減少。另外,由於阿根廷週日將再度出現乾燥天氣和氣溫上升,進一步給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收成帶來壓力,芝加哥的玉米和大豆價格也在上漲。極端天氣還擾亂了墨西哥灣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據莫蘭航運公司(Moran Shipping)的通知,12月26日之前的零下溫度和強風可能會導致德克薩斯州薩賓-內切斯水路的試點服務延遲或暫停。該水路航道服務於Sabine Pass終端,是美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無獨有偶,據彭博社報導,美國本土48個州的天然氣供應量比前一天減少了100億立方米英尺,降幅達10%,原因是德克薩斯州等天然氣產量最高的地區出現了深度冰凍,導致管道中的液體結冰,天然氣生產被迫關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美國是主要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更是歐洲的重要供應國,一旦美國天然氣產量的暴跌加上運輸受阻,可能對歐洲乃至全球的能源市場造成影響。受此影響,上周五(12月23日),西德州天然氣價格暴漲22%,至每百萬英熱9美元,WTI原油期貨價格上漲2.39%,至每桶79.34美元。
台灣中油台中廠三期氣化設施及整體管線統包工程動土!
台灣中油公司今(20)日舉行台中廠三期氣化設施及整體管線統包工程動土典禮,完工後可提升台中廠天然氣供應能力至1,000 萬噸/年,除穩定國內供氣之外,更可因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朝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50%之能源政策目標邁進。(圖/中油提供)今日的開工動土典禮由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主持,包括經濟部長王美花、聯合承攬統包廠商JGC Holdings Corporation Sato Masayuki CEO、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薛憲征、三菱商事株式會社董事長Ishikawa Go、杜風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一平、勞動部職安署主任李文進及台中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師羅勝方等貴賓參與。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台中三期計畫氣化設施是政府能源轉型政策非常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以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為目標,工程進展攸關2025年整體能源轉型目標的達成,將電力結構調整為低碳的天然氣發電,使用較為潔淨的能源以改善對環境與氣候的影響;該工程在降低空污、提升供電穩定上,更是重中之重。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台中三期工程包含兩座18萬公秉儲槽及氣化設施,未來將以管線與一、二期設施連通;完工後,每小時可氣化完成1,600噸天然氣,藉由輸氣管網相互調度、備援,台中廠供氣能力每年可達1,000 萬噸。(圖/中油提供)這項工程完工後除可供應國內既有之天然氣市場需求外,還可進一步供應中、北部地區的電廠及工業用戶新增用氣需求,包含台電台中電廠、台電通霄電廠、其他獨立發電廠(IPP)及工業用戶等。此外亦可增加台中廠液化天然氣之儲存能力,降低設備負載率以降低營運風險,提升天然氣供應能力,並支援永安天然氣廠及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天然氣管網調度,以穩定國內供氣。
英屬澤西島凌晨公寓爆炸 建物完全倒塌釀3死
鄰近法國、位於諾曼第半島外海的英屬澤西島(Jersey)於10日凌晨4點傳出公寓爆炸事件,一棟位於澤西島首府聖赫列(St Helier)的3層樓公寓發生爆炸,至少造成3人死亡、12人受傷。而目前也有消息傳出,這棟爆炸的建築物已經完全倒塌。根據《BBC》報導指出,在爆炸事件發生後,搜救人員隨即進駐進行搜查。當地警察局長史密斯(Robin Smith)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爆炸的影響範圍到底多大,但確定有一棟3層樓高的建築物已經完全倒塌。首席消防官布朗也表示,搜救團隊將會徹夜工作,不會停歇,目標是繼續搜查。目前有消息指出,這起意外已經造成3人死亡、12人失蹤,部分受傷的民眾已經送往醫院治療,目前已經有一人因為傷勢較為輕微,治療完畢後已經離開醫院。有一位目擊者表示,在爆炸發生當下,整個晃動得非常嚴重,「你甚至可以感覺有個衝擊波穿過你的臥室」。而目前對於爆炸的起因,仍有待調查中,但根據當地警局記錄表示,在事發之前,曾經有民眾聞到媒氣的味道,澤西島的天然氣供應商目前也與警方展開調查合作。
紡織業踢世界盃3/球迷熱血帶旺「世足概念股」 業者透露:歐洲人不開暖氣改買羽絨衣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即將開踢,「熱門賽事除吸引全球足球迷熱血沸騰!」群益馬拉松基金經理人楊遠瀚指出,這將帶動世足相關概念股,紡織、製鞋、運動器材等有表現機會,其中羽絨服代工台廠因天然氣飆漲而提前受惠。跟所有的產業一樣,紡織供應鏈也遭受原料上漲及通膨之苦,時至年底類股輪動快速、加上對傳統旺季的預期,讓市場資金進駐紡織類股,但分析師認為景氣未明朗,建議應以反彈視之,農曆春節過後營運會較明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創意總監黃博雄指出,俄烏戰事延燒,天然氣供應不穩,歐洲紡織品與服裝貿易協會調查,紡織供應商能源對總成本佔比從5%升至25%,高緯度國家1/3上班族在能源上的花費超過薪水1/10,採購羽絨服的意願大增。業內人士透露,因為烏俄戰爭,今年天然氣已經翻漲數倍,高緯度國家積極採購羽絨服,畢竟買一件足夠禦寒的衣服,比開整天的暖氣便宜多了!世界級羽絨服製造商廣越今年營運可期,圖為總經理吳朝筆。(圖/報系資料照)國內羽絨服業者表示,目前接單情況優於預期,受惠美元強升的趨勢、有匯兌利益加持;全球第二大羽絨服代工廠廣越(4438)今年業績成長,且大股東台化能夠穩定供貨,減緩原料漲價壓力,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8.94元、年增155%,不僅創歷史單季新高,更賺贏上半季及去年整年;公司指出,訂單增加、產能滿載,今年營運可望挑戰歷史新高。光隆今年前三季EPS5.79元、年增218%,預期第四季營收仍將優於去年同期,全年合併營收可望重回百億元、挑戰新高。分析師指出,光隆壓回5日線59.3元整理不破後,有望挑戰前高64.3元;廣越站回20日線130.8元,才算是反彈成功,後續可望拉出一波漲勢。
工總理事長指明年經濟「非常悲觀」 全球超過1/3經濟體衰退、停滯
工總理事長苗豐強11日對明年經濟情勢直言,非常悲觀。他說,歐美各國困於高通膨、主要經濟體的強勢貨幣政策,又左右著全球金融的走勢、地緣政治的衝突進一步加深去全球化的腳步,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同時警示;全球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今年或明年將會陷入衰退或停滯。工總11日舉行工業節大會,苗豐強致詞時指出,更值得關切的是,全球政經秩序正在劇烈變動中,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烏俄戰爭不僅衝擊全球能源及糧食市場,更加速全球政經秩序走向集團化、分立化的態勢。美中戰略競爭,從貿易延伸到科技限制、投資補貼、金融消費等各領域,除牽動美中兩大強權的盟邦經貿政策,更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面對全球日益動盪與景氣下行的趨勢,苗豐強指出,強化韌性成為因應挑戰的基調。並打造具有韌性的經濟與產業需要提出四建議:一是,更開放的國際市場:他說,近年因地緣政治衝突、糧食危機等因素,國際上出現限制自由貿易趨勢,保護主義抬頭,對產業界形成新的挑戰。長年以來,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路途艱難,所幸我國是WTO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的一員,我國資通訊產業及半導體產業得以在開放、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憑藉實力取得關鍵地位。不過,我國許多傳統產業,例如石化、紡織、鋼鐵、工具機,甚至汽車零組件等產品出口,仍面臨東協國家和印度較高的關稅,對建立產業區域供應鏈有所阻礙。二是,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苗豐強指出,為了達成產業淨零轉型的目標,能源供應不但必須穩定,而且需要低碳。然而,按照目前政府的能源配比規劃,2025年核電廠除役後,很難兼顧穩定及低碳的需求。為因應全世界天然氣供應不足及零碳能源的趨勢,日、德等國都務實調整其能源政策,提高其核能比重,協助其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產業界期待政府務實檢討能源規劃,不預先排除任何的能源,以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協助產業淨零轉型。三是,平衡完整的產業生態,苗豐強表示,平衡的產業生態系統是產業韌性的基礎。政府大力支持高科技發展,同時顧及其他產業,持續關切與追蹤產業關切的問題,包括協助各產業進行高值化、去碳化、人才培訓及移工引進等,這部份產業與政府需要持續的對話以及合作。四是,和平安全的經營環境,苗豐強說,和平的經營環境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我們從烏俄戰爭中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嚴重受創,台灣應全力避免走到那一步。危疑不定的兩岸局勢更可能影響內外投資的意願,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恢復交流,面對溝通是當務之急,工總在今年的白皮書建議「民間先行、政府支持」的原則,希望政府委託具公信力與經貿性質的民間組織進行對話,以因應兩岸亟待解決的經貿事務。如今疫情已有效控制,對岸剛剛確立新一代領導團隊,工總願意在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厚基礎上,協助兩岸民間和平互動。
為保障國內冬季供暖 消息人士曝:大陸擬停止向歐洲轉售液化天然氣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稱,中國官方已指示國有天然氣進口商,為保障國內冬季供暖,停止向歐洲以及其他亞洲買家轉售液化天然氣(LNG)。消息人士表示,中國國家發改委已下令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中國石化、中國海洋石油,應維持過冬的存貨以供國內使用。消息人士說,雖然中國銷售液化天然氣讓歐洲買家「輕鬆」不少,但在歐洲庫存加緊補充,加上創紀錄的高運輸成本,都降低了液化天然氣轉手的吸引力。報導指出,北京已承諾滿足民眾冬季取暖所需,如今因預測可能出現小幅缺口而有此舉。中國在現貨市場大舉採購,去年已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LNG進口國。此外,中國的舉措可能導致歐洲液化天然氣供應減少,並在寒冬加重當地的能源危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發表政治報告時表示,將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則在自己的Telegram頻道上稱,她正在等待歐盟外交事務負責人對此問題「創意性的評論」。
首屆歐洲政治共同體領導人會議 新舊與窮富歐洲之間裂痕加深
首屆歐洲政治共同體領導人會議於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與會者包括歐盟27國與17個非歐盟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會議將聚焦在新形勢下的歐洲安全、能源、氣候變化和經濟等議題。據《美聯社》及《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的總理菲亞拉(Petr Fiala)於會前表示,就當前歐洲及其他地區形勢進行非正式交流。他強調,會議不會組建一個新的歐洲組織,也不會取代現有的合作形式,會議亦不會通過任何正式決議。據悉,與會的非歐盟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挪威、土耳其、烏克蘭、西巴爾幹國家和地區。而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並沒有獲邀出席。俄羅斯至今已斷供了13個歐盟成員國的天然氣供應,推升歐盟的能源價格,導致工廠停工甚至倒閉,並助長了市場對歐盟即將陷入嚴重衰退的悲觀情緒。在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問題上,歐洲領導人至今仍然立場各異,尤其面對國內能源價格飆漲、工廠和企業倒閉及經濟嚴重衰退的隱憂,「新歐洲與舊歐洲」,以及「窮國與富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在布拉格舉行的峰會上,義大利及其他金融、經濟體質不佳的國家將與德國展開激烈的辯論。債台高築的國家擔心,較富裕的鄰國可以透過支持本國企業和消費者獲得不公平的優勢。目前德國和法國等富裕國家已宣布了大規模國內支出計劃,以緩解能源價格飆升對本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而由15個成員國組成的小組也不斷敦促歐盟執委會盡快對天然氣價格設定上限,但這一想法並未獲得全數成員支持,德國尤其反對。對此,波羅地海三小國之一的拉脫維亞總理卡林斯(Krisjanis Karins)便點出這個呼籲的矛盾之處,「如果可以實現天然氣價格上限,那將是巨大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危及供應安全,所以我們不能設定價格,這樣就沒有人會向歐洲出售天然氣。」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波瑞爾(Josep Borrell)也表示,「我們必須降低能源價格,但這既是一個安全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能源正在成為當今最重要的地緣戰略難題,與戰爭有關,也與世界秩序的平衡有關。」
天然氣管道外洩…馬來西亞限制出貨量 日本首當其出衝!台灣也被影響
全球正處於天然氣供應緊縮危機,沒想到情況加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liamNasional Bhd.)宣布,由於9月21日沙巴-砂拉越天然氣管道洩漏,該公司將在今年冬天限制天然氣運輸,主要客戶日本首當其衝,其次包括南韓、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根據「彭博社」報導,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已經宣布減少對日本客戶的天然氣交付量,主要原因是上月21日發生沙巴-砂拉越天然氣管道洩漏,很可能是上個月發生山體滑坡,導致天然氣管道損壞,雖目前已經對其進行修復,但預估年底前才會完工。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指出,未來3個月大約會損失10批液化天然氣,而日本是該公司最大客戶,根據去年10至12月數據,馬來西亞向日本輸送了51批天然氣;對於全球而言,馬來西亞輸出的天然氣減少,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全球能源危機的現在,預料此事將加劇亞、歐洲對於天然氣的競爭。日本大部分能源依靠進口,由於目前的能源危機已經相當吃緊,「彭博社」預計因為馬來西亞天然氣供少供應,日本政府恐怕將在今年冬天呼籲居民、企業節約用電。對此,日本三菱已經要求馬來西亞石油公司,採取一切可能措施應對影響,三菱發言人表示「我們將密切關切,並為馬來西亞液化天然氣提供支持,以減少對日本市場的影響」。
德總理舒爾茨訪波灣找替代能源 只有阿聯願提供1艘液化天然氣船
為了應對俄羅斯斷供天然氣的制裁,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於當地時間25日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穆罕默德(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Nahyan)就天然氣、柴油等能源供應達成協議,德國百年電業巨頭萊茵能源(RWE)的新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將在12月從阿聯進口首批交付的13.7萬立方公尺的液化天然氣(LNG),約等於9.5億度(Kilowatt hour)的電量,產量上仍難以化解當前的危機。據阿聯通訊社(WAM)、德國之聲(DW)的報導,德國總理舒爾茨這兩天出訪海灣國家,包括阿聯、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以找尋替代的能源供應。他在阿聯的簽約儀式會中強調德國能源進口多樣化的重要性,阿聯工業部長阿邁德(Sultan Ahmed Al Jaber)也稱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協議…加強阿聯與德國之間迅速發展的能源夥伴關係」。阿聯元首穆罕默德(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Nahyan)在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上表示,他與舒爾茨討論了「能源安全、減排和氣候行動等領域的合作」。但雙方最後只換來一艘液化天然氣船在12月交付給德國的承諾。德國希望尋求取代俄羅斯天然氣的來源,但又不想承諾付出目前紀錄高位的價錢,成為談判供應合約的最大障礙。據報導,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本月已完成將首批柴油直接交付德國,並且「2023年每個月將供應多達25萬噸柴油」。此外,德國百年電業和天然氣巨頭萊茵能源(RWE)位於漢堡附近的布倫斯比特爾(Brunsbuettel)新漂浮式液化天然氣進口碼頭,也將在12月從阿聯進口首批交付的13.7萬立方公尺的液化天然氣(LNG),約等於9.5億度(Kilowatthour)的電量,產量明顯不足以化解德國的能源危機。在24日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期間,舒爾茨還刻意提及該國的人權劣跡,也就是沙國王儲被指控在2018年殘忍謀殺本國的異議記者卡舒吉(Jamal Ahmad Khashoggi)的事件。最終德國總理的中東行只換到一艘液化天然氣船和柴油供應,預料舒爾茨還必須做出更多的外交努力,才能尋求更多的「高價」能源來替代俄國低價天然氣供應。
冬天即將到來…歐洲天然氣供給受限 進口陸電熱毯訂單暴增
歐洲即將到來的嚴冬可能不太好過。在天然氣供給受限、價格暴漲之下,也間接刺激大陸製造的禦寒家電與商品製造。根據大陸海關總署資料顯示,僅今年7月,歐盟27國進口大陸電熱毯就高達129萬條、單月成長近150%,觀察出口歐盟的電暖器,銷售季節也延長1個月左右,讓有不少歐洲進口商追加電暖器訂單,帶來一輪「補單潮」。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永中認為,去年歐洲50%以上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經過俄方近期供應削減,目前比例已降到10%,在此缺口下,歐洲現在首先要解決如何過冬的問題。根據中新網報導,近日,彩虹集團因「電熱毯」概念悄然走紅。不單單是這一家老牌小家電企業迎來產銷兩旺,最近連同大陸冷氣、電熱水器、電暖器等品類對歐洲的出口額也呈現逆勢增長態勢。浙江省慈溪市是大陸電暖器生產基地之一,出口量占到全大陸3成。觀察不同於往年9月中旬左右生產旺季就結束,相關企業今年一直在忙著趕製應對歐洲等地客戶的「補單潮」。慈溪市富運電器總經理徐松烈說,去年出口取暖器約1.6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預計超過2億元,其中客戶新追加的訂單逾2000萬元。他指出今年的補單尤其明顯,客戶主要集中在歐洲國家。在浙江義烏也感受到今年訂單的不同尋常,經營多年熱水袋生意的駱蘭仙表示,今年歐洲的訂單特別火熱,從時間上來看,3月就開始有訂單且成交率非常高,現在隨著天氣寒冷,歐洲客戶又追加一批訂單,讓產品銷量較去年翻了一倍,且經營同類商品的當地商戶訂單基本都出現明顯增長。
歐洲化肥淪能源危機「受害者」 全球恐陷糧荒
全球能源危機持續發酵,歐洲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由於天然氣生產出的氨是氮肥的重要組成成分,這就讓化肥行業成為能源危機下一個「受害者」,不少歐洲化肥生產商迫於無奈減產或關停。面對歷史高位的天然氣價格,化肥生產商CF工業控股近日表示,其位於英格蘭的兩家工廠已暫停運營,在英國的化肥產品和副產品二氧化碳全部停產。此前,挪威的Yara、波蘭的Azoty等歐盟大型氮肥和氨肥生產商也陸續傳出減產的消息。儘管歐洲天然氣價格最近幾周有所緩和,但仍比往年的平均價格高出七倍以上。同時預計在10月1日供暖季節開始之前,天然氣需求將逐漸增加,這仍然對歐洲化肥產商的生產成本構成威脅。數據顯示,歐盟化肥行業規模相對較小,僅佔全球產能的9%,但隨着歐洲化肥工業關閉,歐洲農民可能會選擇加大進口,而這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供應緊缺。目前,歐洲化肥產能已減少70%,預計這將損害全球6%~9%的化肥出口。不過,歐洲的困境對該地區以外的化肥生產商而言是一個機會。美國肥料巨頭美國美盛表示,儘管天然氣等原料價格已上漲,但化肥價格也更高,將繼續生產儘可能多的肥料以滿足全球農民的需求。全球面臨天然氣製造氮肥產能問題,因為天然氣供應減少導致化氮肥價格上漲,因此農民降低肥料使用導致農作收穫降低,能源危機影響到許多產業正常營運,彼此間環環相扣。只要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化肥行業將一直面臨壓力,若是化肥短缺,則直接影響到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的生產,全球糧食產量也會「岌岌可危」。
中國採購俄天然氣 俄:將改用人民幣和盧布支付
據財聯社報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當地時間周二表示,該公司將把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付款方式從歐元和美元改為盧布和人民幣。俄氣沒有提供付款機制的進一步細節,也沒有說明何時將付款方式轉為盧布和人民幣。歐洲國家準備聯合起來給俄羅斯能源價格設置上限,以壓制俄羅斯,因為在這場制裁中,俄羅斯通過高價售賣能源,經濟不垮反升。但俄羅斯直接釜底抽薪,宣佈關閉「北溪一號」輸氣管線,對歐盟徹底斷供俄羅斯天然氣。中國為何轉賣與此同時,土耳其媒體爆料——「中國高價向歐洲國家出售俄羅斯的天然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土耳其媒體爆料的依據,是中國海關的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俄羅斯出口了235萬噸價值21.6億美元的燃料,通過西伯利亞管道向中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則是增加了63%,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235萬噸液化天然氣。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速,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相應地快速增加,但中國的天然氣儲備能力有限,而中俄兩家公司簽了一份長期合同,到2025年輸氣量將達到480億,再算上未來還將啟用的兩條管道,每年天然氣供應還能再多500億立方米。儲備能力達到了上限,當然就要轉賣,歐洲急缺,正好往歐洲賣。所以土耳其媒體及一些西方媒體就聲稱,中國向歐洲出口高價俄氣,當「白手套」間接違反歐洲的禁運。「但他們忘了,中國的天然氣來源可不只俄羅斯。」報導稱,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任時期,為了減少中美貿易順差,逼中國買天然氣,逼中國向美國企業簽了8000萬噸為期20年的天然氣長期協議,為了防止中國反悔,甚至還加了許多違約條款,一旦不買,中國就要付美國高額違約金。不過好在長期協議通常有個固定價,不是隨行就市價,於是以接近頁岩油氣開採成本的價格與美國簽署了這個協議。報導稱,現在中國自己的儲備裝滿了,和美國協議定下的天然氣,從美國港口裝船出來,直接運到歐洲以現價賣給歐盟,甚至還能打個折,解歐洲燃眉之急。不是背刺是合作歐盟想擺脫俄羅斯天然氣,中國幫助了歐洲,有人認為這是「背刺俄羅斯」,到時候俄羅斯一怒之下把中國也停氣了怎麼辦?報導稱,首先要知道,俄羅斯經濟基本上靠的就是能源,包括這次俄烏戰爭也是,以前的天然氣出口主要是面向歐洲,現在「北溪一號」已經無限期徹底關閉了,缺了中國這個巨大市場豈不可惜?但中國天然氣儲能達到了極限停買,俄羅斯的收入命脈不就又被掐住了?而且西方國家試圖給俄羅斯能源價格設上限,石油、天然氣一個都不放過,如果壓價到歐洲接受的程度,俄羅斯肯定不滿意了,所以俄羅斯選擇讓利給友好國家,白宮發言人尚皮耶稱,美國認為,「俄羅斯已經向一些國家提供高達30%的大幅折扣和長期合同」以繼續向世界市場供應石油。所以中石化向歐洲的轉售,不僅不是背刺俄羅斯,反而是中俄歐的三贏。報導稱,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是政府行為,但中企向歐洲售賣美國天然氣是市場行為,如果中國不轉售,最高興的是高價售賣的美國。中國的轉售,分薄了美國的市場,讓歐洲得以購買到較低價的能源,讓俄羅斯的能源能夠繞過制裁繼續出口,自己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目前美國對這種供貨的反應暫時沒有更進一步的表態,尤其是在由於台海危機使得美國和中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世界多國爭搶液化天然氣船,對中國影響有多大?液化天然氣(LNG)船火了。截至9月2日,Flex LNG和Golar LNG今年迄今的漲幅分別為48.2%和98.1%,在世界經濟多個行業低迷背景下,這樣的數字格外醒目。LNG船成為香餑餑,背後是國際能源市場的巨大震蕩,俄烏衝突下,經濟制裁、油氣禁運都已成為武器。與美國站在一起制裁俄羅斯的歐洲,如今面臨嚴重的油氣危機,借助LNG船儲氣成為歐洲多國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世界的LNG船本來就運力有限,且製造週期相對較長,構成了歐洲解決能源危機的「瓶頸」。世界多國爭搶LNG船,中國會受影響嗎?液化天然氣船供不應求《環球時報》引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觀察,「在歐洲對俄羅斯採取制裁措施後,『北溪一號』、『北溪二號』管道輸送的天然氣也在減量,因此很多歐洲國家都選擇轉向進口液化天然氣。」但值得注意的是,液化天然氣需要通過在零下161.5攝氏度的低溫條件下運輸液化氣的專用船舶進出口,其運輸方式極度依賴海運。董秀成表示,「全球LNG船的數量有限,歐洲的能源擔憂蔓延至日韓,運輸船供不應求,這才導致了LNG船的費用大幅上漲。」據瞭解,目前全球700餘艘LNG船掌握在貨運公司以及天然氣貿易商手中,液化天然氣運輸與天然氣交易方式類似,採取市場化的訂單制,遵從「先到先得」或「價高者得」的原則。液化天然氣運費價格評估機構Spark Commodities的報告顯示,在多方競價之下,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費已超過10萬美元。在利益面前,液化天然氣貿易商們正在瘋狂預定船隻。8月17日,韓國大宇造船因旗下玉浦造船廠為新加坡天然氣運輸巨頭BW Group按時交付2艘LNG船獲得了200萬美元的特別獎金。據韓聯社報導。英國造船和海運業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全球新船訂單量為210萬修正總噸(CGT),其中韓國承接116萬修正總噸(19艘),佔比55%,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承接62萬修正總噸(35艘),以30%的佔比排名第二。國際船舶界權威認證機構英國勞氏船級社預計,韓國和中國的6家專業LNG船製造商年產量為70-80艘。而據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預測,由於訂單激增,作為LNG船最大建造國的韓國造船業產能全滿,最快要到2027年才能承接新訂單。但董秀成提出,在短期內歐洲「虧氣」的情況還將持續,原因是LNG船製造難度高,生產周期需要以年計算,遠水不解近渴。另外他強調:「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進口液化天然氣的能力。這要求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國必須有能夠建設大型的天然氣液化設施的港口,而進口國也必須在港口修建天然氣再汽化設施。「這次德國深陷天然氣危機就是因為沒有滿足條件,無法直接從港口接收液化天然氣。」最新消息顯示,德國首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已於今年7月開啓動工,但最早投入運營的時間也需等到明年年初。對中國影響有多大?在動蕩的國際天然氣市場以及LNG船極度短缺的背景下,中國是否會受到影響同樣引發關注。報導稱,在中國的能源供給中,天然氣的佔比不到30%。中國一年大概消耗3000多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其中,僅有三分之一依靠進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說道:「中國進口天然氣的來源國不僅有俄羅斯、澳洲、馬來西亞、卡達,還有美國和土庫曼,結構相對穩定。」而針對液化天然氣運輸價格推高的情況,林伯強稱,「相較於其他國家,目前中國的情況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雖然中國同樣面臨油輪價格和LNG船租金上漲的問題,但中國對其依賴性並沒有那麼強。中國進口的天然氣大多數是通過管道,海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只佔很小的比重,而且中國有自己的LNG船,因此運輸導致的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對中國來說相對可控。」據瞭解,中國LNG船數量即將突破百艘。此外,中國本土造船廠還接到了大量國外訂單。中國船舶集團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該廠累計手持訂單243艘,2088.7萬載重噸。同時,中國可運輸17.4萬立方公尺液化天然氣的大型LNG船也已研發成功,這一船舶的出現將為中國的天然氣發展帶來更好的保障。林伯強補充,另一方面,雖然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但是中國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壓力被分散到幾個主體,地方政府會提供一些支持,中央政府也在持續推動西氣東輸的工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大企業也會幫助穩定天然氣價格。「因此,短期來看,未來1年到2年,天然氣市場的波動可能不會對我國能源產生大的衝擊。」歐洲備戰「凜冬」歐洲是當今世界這場能源危機的「震中」。凜冬將至,歐洲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愈發迫切,大到發電取暖,小到生火做飯,民生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天然氣。歐洲天然氣總庫存網站數據顯示,截止8月31日,德國儲氣罐填充水平為84%。德國柏林能源問題經濟學者維海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各國的儲存設施彌補了用氣量的波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天然氣市場的緩衝系統。「歐洲正在為冬天做準備」,歐洲新聞電視台報導稱,在西班牙,議會已經批准了政府的節能計劃。葡萄牙也在為冬季做準備。政府將在8月底前提出一項節能計劃,比如減少商店營業時間等措施。克羅地亞政府希望將木屑顆粒和木柴的增值稅降至5%,太陽能電池的增值稅將完全下降。家住德國漢堡的馬庫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一家三口所居住的100平方公尺左右的公寓,去年使用天然氣燒水和供暖,一年花費了900多歐元,而今年預計將達到2500歐元。對中等收入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一家人現在每周只洗兩三次澡。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季,家裡也準備用木柴取暖。雖然歐洲已在為過冬「儲氣」,但現實情況是各國民眾和當地公共設施的能源使用均處於非正常狀態。若在秋季結束前,歐洲還未停止對俄羅斯的制裁,天然氣危機將繼續影響這些國家,全球LNG船短缺的局面也將持續。對這些國家而言,即將到來的冬天不僅會格外寒冷,社會動蕩和政治動蕩的風險也會增加。據報道,英國政府已經開始制定計劃應對可能因能源危機引發的社會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