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目
」黑頭文鳥紅藜珠簾上曬恩愛 像極「人蛇戀」神話愛情故事延伸
目前正值紅藜採收期,台東開花結穗的紅藜田出現1對黑頭文鳥高調曬恩愛、玩親親,「紅藜先生」吳正忠說,黑頭文鳥在繽紛的紅藜珠簾上談情說愛,如同魯凱族「人蛇戀」神話古老愛情故事的延伸。1對紅褐色的黑頭文鳥站在紅艷、飽滿的紅藜穗上,先是互相凝視片刻後,就用銀藍色的嘴喙開始玩親親,高調放閃,有如熱戀中的情侶,當下充滿了粉紅泡泡。有「紅藜先生」之稱的排灣族青年吳正忠表示,在魯凱族神話故事中,數百年前,百步蛇王化身的美男子「阿達里歐」,在小鬼湖邂逅魯凱族大頭目的愛女「巴冷公主」,2人陷入熱戀,但是大頭目及長老都反對此婚事,又不敢得罪百步蛇王,大頭目便開出嚴苛的條件,要求百步蛇王必須以「七彩琉璃珠」當聘禮。曾有文史工作者推測,百步蛇王費盡千辛萬苦 ,最後可能在排灣族部落發現七彩繽紛的紅藜,認為這就是「七彩琉璃」,於是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將它取回獻給大頭目,最終順利迎娶巴冷公主。吳正忠表示,文鳥屬的鳥類,會到小米田吃小米,早期部落裡的老人家為了保護小米,都會混合種植紅藜,因為紅藜長得比小米高,小鳥衝下來會先吃到紅藜,紅藜外殼含微量皂素,吃了會拉肚子,小鳥誤以為小米田有毒,就不會再來吃,可達驅鳥效果。族人說,小鳥不會吃紅藜,這對黑頭文鳥應該是到紅藜田裡啄食草的種籽,吃飽了就飛上紅藜穗上談情說愛,彷彿人蛇戀的化身,延伸了魯凱族古老的浪漫傳說。
蝙蝠俠管家阿福真的退休了 米高肯恩「我完成了演員的工作」
在知名電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中,蝙蝠俠的管家阿福曾表示,自己希望主角布魯斯偉恩能放掉蝙蝠俠身分,或許在自己退休後,能在某個咖啡館與幸福生活的布魯斯偉恩巧遇。而如今,飾演管家阿福的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在一次受訪時表示,自己已經完成了演員的工作,正式對外宣布自己引退的消息。根據《New York Daily News》報導指出,現年88歲的英國資深演員米高肯恩日前在接受BBC電台訪問時,自己近年來困擾於脊椎與雙腿虛弱的問題,已經有將近2年的時間沒有好好的演戲,他自認他已經完成了演員的工作,目前他將會卸下也演員的身分,改以作家的身分繼續工作。米高肯恩表示「這非常有趣,身為演員,你必須早上六點半去片場報到。但如今身為作家後,你不用離開床舖就可以開始寫作」。出生於1933年的米高肯恩,本名為米克爾懷特(Maurice Joseph Micklewhite Jr.),從1960年代開始自己的演藝生涯,在1966年中因飾演《風流奇男子》(Alfie)主角而爆紅。後來也因1986年《漢娜姐妹》、1999年《心塵往事》兩部作品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而令觀眾廣為人知的,莫過於他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中,飾演蝙蝠俠的忠心管家阿福,片中他總是以睿智長者的態度,平時些微的吐槽主角布魯斯偉恩誇張的行徑或請求,但每每總是貼心且詳細的完成,而且不時地展現出擔憂布魯斯偉恩的心態,完全展現出超越主僕之間的情誼,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之後他也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邀請,出演《全面啟動》、《天能》。米高肯恩目前出演約150部作品,預計在2022年推出的歷史電影《Medieval》將會是他最後的演藝作品。而目前已經宣布開拍的《出神入化3》,由於米高肯恩在先前兩部作品中都擔任最後大頭目,推測《出神入化3》應該不會再有他的身影。
《斯卡羅》查馬克罹癌病逝!曾入圍金曲「背景超狂」 真實身分曝光
公視電視劇《斯卡羅》熱播中,飾演瑯嶠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近日因罹患淋巴癌末期,在昨晚(19日)11時5分過世,享年42歲。其實,他的過往十分驚人,不僅曾多次入圍金曲獎,還在2017年獲得師鐸獎,經歷十分豐富。查馬克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2003年到泰武國小任職主任,擔任泰武古謠傳唱隊的指導老師,和學生多次受邀演出,2006年錄製《唱一首好聽的歌》專輯,入圍第18屆金曲獎。2014年以泰武古謠傳唱隊《歌˙飛過群山》獲得第2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同年獲頒「第21屆東元獎-人文/文化/音樂類」,2017年再得「教育部師鐸獎」。查馬克過往經歷豐富。(圖/翻攝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查馬克在2020年受邀參與《斯卡羅》的演出,起初並不願意,但後來被說服終於答應,由於公立學校教師不得兼職,因此他拍戲只能請公假,無法領片酬,這也是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在劇中飾演「卓杞篤」展現過人的智慧和勇氣,與領事李仙得交涉,簽下台灣第一份國際和平盟約「南岬之盟」。查馬克7月初在臉書寫下拍攝心得,坦言角色很難詮釋,「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丹林腔始終川流在台詞之中,但真的很難,有時候一鏡3~4分鐘,台詞之長真的會使人感到莫大壓力,在國小教書20年,很清楚目前族語流失的速度真的無法想像」,這幾年他致力於振興族語,不希望族語在日常對話當中消失。藝人吳慷仁也透露,查馬克是個老師、也是大頭目卓杞篤的飾演者,「他的表演我非常非常的喜歡,因為感覺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種與角色的靈魂交換,堅定深邃的眼神,時而溫柔,時而震攝全場…千言萬語…」。
教育英雄4/偏鄉師不只當家教還送物資 為弱勢童逆浪前行
屏東縣瑪家鄉「長榮百合國小」以及「高士國小」,在疫情肆虐下,2校的校長均因心繫學童教育,針對需要特別照顧的學童,堅持不停課,甚至安排老師翻山越嶺進行家戶教學,讓學童的教育不致中斷,不因疫情而留下空白。在長榮百合國小服務初期,當地一度傳出「正港」閩南人的陳世聰,恐怕無法勝任以原民孩童為主的學校,但他後來不但深受部落肯定,甚至成為部落大頭目的義子,並積極參與原住民文化保存工作。「我們草創時期只有大約30位學生,部分校舍還是借來的,如今已有100多位學生,很感謝原住民朋友一路以來情義相挺;我真的很開心在自己的任內,可以幫助學校、學生撐過疫情。」陳世聰欣慰地說。除了長榮百合國小,屏東縣牡丹鄉深山中的高士國小的老師們,也在3級警戒停課期間,各自分配好家訪路線,親自帶著學校購買的牛奶、教具,逐一送到學童家中,每次都停留30分鐘以上,對孩子進行個別教學,同時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況。高士國小校長陳宏圖表示,非常謝謝老師的奉獻,讓小朋友們在停課期間,仍然可以使用到教育資源。對於校長和老師們的努力,屏東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江國樑感恩地表示,「學生的教育,永遠是我們心中最重視的1塊,很謝謝校長和老師伴隨學生成長,他們的付出已經逐漸開花結果。」
142年前勇抗清兵 撒奇萊雅「火神祭」重現當年滅族血戰
撒奇萊雅族紀念142年前與清軍血戰悲歌,昨晚在花蓮市撒奇萊雅族祭祀廣場,由五色使者引燃火把,重現達固湖灣事件中,部落族人與清兵交戰、烽火連天的場景,祭典最後場景火燒祭屋,紀念帶領族人奮戰遭戮的大頭目古穆德巴吉克夫妻,象徵著部落「因火而亡、火裡而生」。火神祭典於昨日落時分開始,由達固部灣部落前頭目高金山擔任主祭,部落主祭則由達固部灣部落頭目林金擔任,另外撒固兒部落前頭目黃德勇等人擔任監祭,馬立雲部落族語老師宋得及撒固兒部落徐從等人則擔任五色使者。縣長徐榛蔚、市長魏嘉賢、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受邀為撒奇萊雅族的祖靈倒了66杯酒,見證這場屬於撒奇萊雅族的重要祭儀。包括復興、水璉、國慶、國福、馬立雲等屬於撒奇萊雅族人的部落,噶瑪蘭族的立德、新社等部落也出席,會中並做出由馬立雲部落承接明年火神祭祭典。。花蓮市是撒奇萊雅族早期最大的聚居地,這個族群世居奇萊平原,因為142年前達固湖灣事件而慘遭滅族之禍,倖存的族人隱遁至阿美族,直到2007年才正名成功。由於清兵為剿滅撒奇萊雅族,以火攻陷部落刺竹圍籬,不僅燒燬了達固湖灣部落,也將撒奇萊雅族燒進歷史洪流之中。祭典模擬142年前發生在花蓮的達固湖灣事件,清兵與部落族人交戰、烽火連天的場景,部落青年參與模擬當年戰役,以刺槍、火箭、火矛及彈弓,象徵性地與清軍交戰。儀式依照序曲、迎曲、祭曲、火曲、終曲五道程序、六次燃火、六次祝福、八部舞蹈、十次祭禮及九十九個步驟依序進行。包括紅、白、綠、黑、藍五色使者為祭眾祈福,主辦這次祭典的花蓮縣達部固灣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梁淑琴說,紅色使者開啟靈魂之眼,迎接火神,傳承智慧;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點燃火把,完成祖先交付的薪傳,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綠色使者刺竹除穢,去除舊有的厄運和晦氣;黑色使者炭黑隱身,讓惡靈、厄運無法近身;藍色使者甘露止渴,以酒水解除長久以來族人心靈與智慧的鳩渴。而在祭典的最後,主祭及全體祭禮人員共同火燒祭屋,將火神古穆德巴吉克及火神的太太伊婕卡娜娋一起火葬,這是祭典中最重要也是最壯觀的曲段,火燒祭屋象徵著部落因火而亡、火裡而生。夷將·拔路兒說,撒奇萊雅族正名後,亟思恢復過去傳統文化,在各種公開活動中,透過教育訓練、說明會、推廣及展售,教育族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族群,族群之間也互相交流之外,「火神祭」更是撒奇萊雅族最重要的祭典。
求生存不低頭 女頭目夾縫中拚尊嚴
《阿查依蘭的呼喚》是台灣首部以「女頭目」為題的紀錄片,該片斥資360萬,由導演魏郁蓁、製作人徐國揚歷時10年的田野調查和拍攝後製完成。電影描述排灣族大後部落的大頭目繼承人廖莉華面臨的人生風暴,鏡頭寫實帶領觀眾一睹女頭目頭銜所帶來的殘酷及委屈,以及夾縫中求生存與拚尊嚴的兩難處境。導演魏郁蓁(左)與製作人徐國揚歷時10年完成《阿查依蘭的呼喚》。(圖/中國時報粘耿豪攝)「阿查依蘭」(Azangiljan,又音譯阿戰贏浪)為該部落大頭目的家名,只有真正的大頭目,才有資格入住阿查依蘭的家屋。廖莉華逃避世襲的頭目身分,她在父親驟逝與丈夫離異的雙重打擊下,不向命運低頭。即便對自身文化不熟悉又得照料3名子女生計,她仍咬緊牙關,背負祖靈和族人的期待,回到部落扛下重擔。無奈接手時,家屋與祖靈屋一直未能重建,讓祖靈居無定所,成為她內心最大痛苦。製作團隊當初受廖莉華的生命故事感召,想記錄她不屈不撓的勵志精神,沒想到拍攝過程衝突事件不斷,廖的繼承身分遭到部分族人質疑,甚至爆出頭目另有其人,在電影放映後更引起波瀾。製作團隊表示,當初拍攝時就曾遭人報警關切,不過他們與受訪者及當地耆老們反覆深聊,認為真實性已獲驗證,「當初拍攝沒想到頭目之爭會如此白熱化,不過頭目之爭的問題要回歸到部落,內部坐下來好好談清楚,對後代才是好事。」導演魏郁蓁談到電影背後不為人知的拍攝過程,淚水不禁在眼眶打轉。(圖/中國時報粘耿豪攝)拍攝1300個小時部落的文化衝突,往往是影像工作者不敢輕易碰觸的題材,魏郁蓁和徐國揚反而勇敢點出現代原住民所面臨窘境,影片道出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主流價值之間的拉扯、衝突和矛盾。該片共拍攝超過1300個小時,團隊為了清楚了解「族語」,更把剪接室直接搬到屏東,花了1個多月才完成翻譯。魏郁蓁泛著淚光感嘆:「我想拍跨族群都能看的片,也想拍出族群的癥結點,一度壓力大,不過廖莉華毫無保留的信任,她樂觀性格反而感染我們拍下去,希望觀眾透過電影對排灣族有更多認識。」《阿查依蘭的呼喚》入圍本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在國際影展上也有斬獲,曾入圍歐洲電影攝影獎最佳紀錄片,勇奪伊斯坦堡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殊榮。該片7月8日16點30分於台北信義威秀影城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