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庫存
」AI激勵半導體今年銷逾6千億美元 SIA:「這地區」年增4成買最多
全球半導體市場穩定成長,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最新數據顯示,預計2024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超過6000億美元,且已連續9個月高於上一年,特別是因為生成式AI帶動的相關需求,7月年成長最多的第一名地區為美洲,年增40.1%,銷售額達到154.1億美元;第二名是中國大陸,年增19.5%至152.3億美元。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曾在2022年秋季陷入下滑,主因是新冠疫情的居家生活而走強的電腦和智慧手機需求告一段落,導致大量庫存積壓,讓各廠商進行減產措施,直到2023年11月後才重回成長態勢。SIA最新的產業報告表示,隨著週期性市場低迷的結束以及對半導體需求強勁,2024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超過6000億美元,半導體產業處於長期成長的有利位置,全球創新不斷增長,以半導體為創新基礎的需求同步增加。SIA表示,去年全球銷售近1兆個晶片,相當於每人擁有100多個晶片,銷售額約5270億美元,而美國半導體製造能力可望提升2倍以上,據統計,自美國國會提出晶片和科學法案後,半導體廠已在美國宣布90多個新的製造項目,預計投資總額接近4500億美元,預計可創造數以萬計的直接就業機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會增加。數據顯示,7月的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513.2億美元,月增2.7%、年增18.7%,已是連續9個月高於上年。若以地區來看,美洲7月年增40.1%、為154.1億美元,中國大陸年增19.5%至152.3億美元,但歐洲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滑12.0%至41.6億美元,日本也是年減0.8%至39億美元,其他地區則是年成長16.7%至126.3億美元。
三星Q1營業利益暴跌96%證實減產 激勵台廠記憶體股價上漲
綜合外電報導,南韓三星電子昨(7日)宣布,隨著全球半導體市場急劇跌勢的惡化,最近一季營業利益暴跌96%,低於預期。面對低迷的市場需求,三星證實將進行減產,激勵華邦電、南亞科等記憶體族群股價上漲。三星電子今年第一季(1月至3月)營業利益從去年同期的14.12兆韓元(100億美元)暴跌96%,只剩下6000億韓元(4.555 億美元),改寫14年新低紀錄。該集團發表一份聲明指出,由於整體經濟形勢和客戶買氣放緩,記憶體需求急劇下降,許多客戶繼續出於財務動機消化庫存。三星電子釋放異常強烈的減產信號,雖沒有透露計劃削減的規模,卻是競爭對手在大量庫存打壓售價跟獲利後一直在等待的舉措。華邦電(2344)昨日盤中跳升4.3%或1.1元至26.7元,今年來大漲35%;旺宏(2337)上漲2.3%至35.15元;南亞科上漲3%或2元至68.4元,今年來大漲29%。昨日集中市場外資及陸資買超12.58億元,投信賣超0.39億元,自營商買超12.72億元。其中買超較多的個股爲,開發金、華邦電、國泰金、新光金、仁寶、長榮、南亞科等;賣超較多的個股爲,三商壽、英業達、聯電、台船、廣達、臺企銀、宏達電等。元大證券分析師Baik Gilhyun預估,第二季DRAM價格將下跌約10%,今年第一季大跌約20%,去年第4季度重挫30%以上。Baik指出,三星的減產信號可能有助於提振晶片價格,這是轉虧為盈的關鍵一步。「由於三星正在調整產線,將記憶體晶片的產量降低到有意義的水平,因此供需狀況可以更快改善,短期擔憂即將結束。」不過,三星在聲明中強調不會放棄激進的戰略,會繼續投資基礎設施,以確保必要的無塵室,並擴大研發投資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這家南韓最大的公司曾警告,由於銷售放緩,第一季收入將下降。同時,因為消費者和公司應對經濟衰退風險,智慧手機、PC等各種電子產品的需求低迷,記憶體價格的跌幅超過預期。儘管中國今年已經解封,其市場也沒有預期那樣迅速反彈。
秋分後內鬥嚴重…命理師曝「這類人」未來半年恐破財 7大產業前景慘
今天(23日)進入秋分,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提醒,秋分是全球重要節氣,此刻土星正逆行在水瓶,天王星逆行在金牛相刑,從9月到隔年3月底,各國領袖、官員、企業家、知名人士會有大量會議交流,但大多會直言不諱不再隱藏,連帶會出現情緒化恐嚇、連哄帶騙、不講理或死皮賴臉等誇張行徑。至於疫情,邱彥龍表示,雖持續傳播,但許多國家與地區會陸續開放,年輕人新思維世代開啟,守舊派做法激進,以暴壓制,未來半年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都容易嚴重內鬥。邱彥龍以《焦氏易林.屯之困》卦「跛躓未起,先利後市,不得鹿子」分析下半年,變化不穩的環境依然存在,且上、下半年陰陽顛倒。邱彥龍指出,上半年已穩健紮根的人,下半年將有所發揮,而上半年過於急躁於創業、投資、鬥爭、好戰的人,最後都會發現虧損或中斷,白忙一場。「土星逆行」刑「天王星逆行」,則意味下半年投資、借貸容易被套牢,有被詐騙之感或自己把自己打敗,進而影響到事業、官運、家庭、財運,嚴重甚至影響性命。專家提醒,這段期間內,守舊固執派會與創新派強烈鬥爭,內耗對立嚴重,國際間不論內政、媒體或溝通,都呈現強硬、霸道態勢;個人方面,生死、財富危難逐漸升級,特別是11月初和12月底這2個時段,契約、協定容易出問題,需要重新談判。邱彥龍強調,未來半年內鬥越嚴重者,會遇破財、敗運、工作運不佳及生計等問題,若以行業細分,建築、地產、倉庫、礦產、製造業、紡織業、製衣業等老問題會持續發生,甚至倒閉,但如果是福報之人,則會得到舊屋拆遷、都市更新或服飾、製造業創新等福氣之財,是一種「舊敗新發」的吉運。另五穀、油類、飲品、運輸、船務、網路事業及科技業則會有優異表現。邱彥龍警告,秋分後的半年,也就是到明年3月,鐵路修整新建、電器故障、缺電斷電跳電、自來水管線問題、煤氣爆炸、機械故障、電話系統壞損、百貨大量庫存、道路、土地出現大坑洞、客戶、國與國之間訂單、合約法案毀約都特別容易發生,建議提早檢查預防。至於電車、汽車、電池、電廠、鐵路出軌、火災意外、跳電、爆炸、地震等問題,下半年還會重複發生。除此之外,還要提防食物中毒或吃錯藥等致命問題,槍枝氾濫、幫派鬥毆、感情世界紛亂、糾纏不清及性變態、性侵、性暴力、不雅照、影片外流、嚴重情殺等事件也將會頻傳,還有性病、猴痘、愛滋傳播風險大為升級,並有故意傳播的現象,要特別小心。
富豪新列傳/呷哺呷哺火鍋大王賀光啟 重出江湖救事業
台灣餐飲業的金虎年伊始,隨Omicron疫情起伏不定,就連美國《富比士》(Forbes)「2021台灣富豪排行」第50名賀光啟創辦的「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00520.HK)也不例外,股價已從去年高點12.18港元腰斬剩5港元,跌得鼻青臉腫。在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股價上下震盪的同時,事業經營也面臨挑戰及巨變,由於總共超過1千間分店的呷哺呷哺,去年旗下有高達200餘間分店出現虧損,董事會認為子品牌表會未達預期,因此將CEO趙怡解職,副牌湊湊餐飲CEO張振偉也因個人原因離職。這使得原已退居幕後的創辦人賀光啟,重新復出。現年59歲的賀光啟來自桃園市,在1993年時前進大陸淘金,有別於其他台商選在廣州、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區,他直接殺進北京從事珠寶生意,當時無論是內需還是外銷的生意都相當火紅。不過在1996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北京的珠寶市場開始蕭條,大量庫存都囤在倉庫內,讓賀光啟相當頭痛想另找出入,他發現北京速食市場相當不錯,當時幾乎都是麥當勞、肯德基的天下。賀光啟觀察到,北京主要飲食之一的火鍋都以木炭、瓦斯加熱,幾個人圍在一起吃的模式,認為火鍋「速食化」有商機,因此1998年引進快速、方便用電磁爐加熱的台式個人小火鍋,隨後2003年爆發SARS(非典型肺炎),避免共餐的觀念在大陸興起,呷哺呷哺因而快速打響名號。呷哺呷哺旗下副牌湊湊,主打高端消費均價約人民幣150元(約新台幣600元)。(圖/呷哺呷哺提供)但生意好、知名度高不代表能賺大錢,賀光啟為拉高企業經營標準化及效率,2012年找來曾在多間世界500強企業待過的「天才」趙怡擔任CEO,集團內COO來自麥當勞、HR也從肯德基挖角。在新經營團隊進駐後,呷哺呷哺2014年順利於香港上市,成為「連鎖火鍋第一股」市值一度達到300億港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並在2016年時拓展主打火鍋加下午茶的副牌凑凑,截至2021年底湊湊共計開設超過128間分店,年營收為人民幣11.27億(約新台幣50億元)占集團營收37%。綜合陸媒報導,以台式小火鍋在大陸打出一片天地的呷哺呷哺,早期以性價比聞名,當時一份小火鍋僅人民幣30至40元就能吃飽,每鍋單日翻桌率達到7次。依該公司年報,2017至2020年間,呷哺呷哺的單價從平均人民幣48.4元漲到人民幣62.3元,翻桌率也從3.3次下降到2.3次,對消費者來說,已經不是以往能輕易入場消費的火鍋店,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部分地區封城政策導致營收及獲利嚴重縮水。隨著呷哺呷哺經營層大地震,賀光啟重出江湖,個人身價也隨之曝光,去年5月以7.4億美元(約新台幣207.2億元)身價打入台灣50富豪。賀光啟復出後表示,「人才流動對於企業來說是好事,將重掌CEO職位,初步會以薪酬激勵員工、建構品牌會員系統,並更改門市經營模式,預計在華東、華南地區大力拓展分店」,「呷哺呷哺回歸套餐為主、單點為輔,套餐價格將壓縮在人民幣50至60元之間。」對於賀光啟承諾,市場尚未買帳,股價仍未見起色。不過瑞信銀行在1月12日表示,等到疫情正常化以及華東、華南地區的展店計畫生效後,業績將有爆發性成長的空間,目標價喊上8港元。除了賣火鍋,呷哺呷哺也進軍手搖飲,以品牌茶米茶打響名號。(圖/呷哺呷哺提供、翻攝自呷哺呷哺官網)
電商俠侶翻臉1/控女方只想數據好看 謝銘元憂:iFit會被她弄倒
擁有百萬粉絲與會員的網路名店「iFit愛瘦身」創辦人謝銘元與陳韻如夫妻,一度被媒體譽為「電商界神鵰俠侶」,不料他們卻因公司經營理念差異而鬧翻,陳韻如日前還對外指控謝銘元,因為外遇才開除她的執行長職務。謝銘元忍了一星期決定出面澄清,他強調陳韻如太好大喜功,控制慾又強,害得公司承受上億元庫存壓力,董事會為了救公司,不得不斷然撤換其職務。「iFit愛瘦身」原本是在facebook上推廣健康觀念的粉絲專頁,由謝銘元和陳韻如夫妻創始,後來開始販售保健食品、運動器材與機能服飾等商品,發展數十萬網路會員和超過70萬粉絲,5年前一度在全台各地開設了21家實體門市,成為台灣的知名大型電商,兩人從500萬元開始創業,9年內成長為資本額9000多萬元的公司。後來因為facebook的廣告成本與演算法改變,造成經營成本上揚,但公司在陳韻如的主導下卻未能調整策略。「陳韻如一心想做大企業的CEO,不斷開發新產品拉高公司的營業額,但卻不管理大量庫存,再這樣下去公司有倒閉的風險。」謝銘元說,陳韻如嚮往光鮮亮麗的大企業,因此大量開拓產品線,再投入大筆的廣告費用,如此一來,公司的營業額固然好看,每月銷售可超過新台幣1000萬元,但同時也留下大量賣不掉的庫存,獲利受到侵蝕,甚至造成虧損。謝銘元說,iFit的商品庫存一度高達1億1千萬元,若不處理可能導致公司生存危機。(圖/謝銘元提供)謝銘元舉例,陳韻如堅持要開發運動內衣產品線,推出後滯銷的狀況很明顯,從數據就可以判斷不能再生產這項商品,但陳仍不斷研發新品項,2年後才停止。陳韻如任執行長期間,公司庫存最高達1億1千萬,比資本額還高,而且這個長期的問題,陳不僅連續4、5年都無法解決,還不斷提出增加新品項的計劃,但新產品不受青睞,轉換率不佳,讓公司營運持續雪上加霜,最後是由董事會決議將她解職,換由謝銘元擔任執行長。謝銘元說,他與陳韻如一起創業,生活與工作已經綁在一起,而兩人吵架的原因主要都是為了公事,他在多次場合裡提起必須處理庫存問題,起初陳韻如還會反駁「有在處理」、「你不信任我」,但這樣的話題只流於爭執,並沒有結果,後來陳韻如乾脆直接漠視,甚至根本不和他講話,兩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只用facebook對話。「陳韻如覺得公司是她的,但其實應該是屬於全體股東的。」謝銘元說,他擔任iFit執行長後,首先會積極處理公司庫存,並已經調整門市數量,人員也降至40多人,希望維持小而美的體質,希望陳韻如不要再做攻擊,以免再傷害到iFit,陳雖然不是執行者,但仍是大股東,公司賺錢她也可以分潤。陳韻如回應表示,她問過公司董事,都說並未召開相關董事會,謝銘元謊稱是董事會決議撤換執行長,但其實是謝為個人私怨做出的決定,她有三位董事可以證明;對於謝銘元說她造成公司1億1千萬元庫存與重大虧損,陳韻如指出,這種指控不盡真實,因為當時謝銘元擔任董事長職務,公司重大決策都會共同討論,而且主管財務的是謝,並不能把公司的虧損的責任推到她一個人身上。iFit愛瘦身創辦人謝銘元及陳韻如在2014年時合作無間,當時還宣稱即將進軍穿戴式裝置市場(圖/報系資料庫)
顧毛孩賺近億2/愛犬體味遭鄰居嫌棄 上網找除臭配方
「當時市面上的除臭產品都沒用,最後在國外網站看到除臭的配方,我看不懂密密麻麻的化學式,就找上念化工的朋友幫忙。」家住台中的夏綾那,和朋友去遍中部的化工行,不斷找原料,總算做出第一代「地板清潔液」及「除臭噴霧」。親身試用後,夏綾那覺得除臭效果還不錯,決定在網路上試賣。「取名就是『臭味.滾!』,我先提供100份試用包,反應還不錯,才以『奇摩拍賣』販售,也在奇摩家族上打廣告。」她的創業初體驗,從2000元買原料開始,第一年就賺進4、50萬元。採用天然成分的「寵物地板清潔劑」,加水稀釋用於拖地,除臭效果頗受客戶喜愛。(圖/夏綾那提供)當時夏綾那除了「校長兼撞鐘」打理臭味滾,還得幫忙家裡生意,更要抽空在臉書和飼主們互動,不時還會參加狗聚、出門露營。夏綾那說,家裡原本開補習班,因為少子化決定收掉,2008年改做塑膠貿易,接著開工廠做塑膠回收的加工處理,4年後家中的塑膠生意趨穩,她決定成立公司專心經營臭味滾,遂在塑膠廠旁的20坪空間,隔出「一人小作坊」。「當時完全純手工,從買罐子、原料自行調配,到貼標籤、充填、封口,都是我自己來,還要跑去郵局寄。」為了推銷產品,她積極參加各地寵物展。「第一次參展時,4天就賺12萬元,雖然攤位租金不便宜,但還是划得來。」7成營業額來自海外的臭味滾,在購物平台阿里巴巴及天貓都有上架。(圖/翻攝自天貓)2014年,夏綾那升格人妻,同時搶進大陸市場,不僅擴編一人小作坊,聘請3名正職員工,更成立半自動化工廠,「我老公進公司幫忙,我們主動參加大陸的寵物展,在購物平台天貓和阿里巴巴設店,還有代理商找上門。」然而,夏綾那當時一度遇上經銷商不肯支付尾款的慘事,只好緊急把600箱貨拉回台灣,靠著平時認識的寵物用品團購主幫忙,才順利將大量庫存銷售出去。
【疫起缺藥4】疑似在囤藥 大醫院一次拿走6倍量
肺炎疫情愈燒愈烈,除了口罩與酒精,現在更爆出西藥也恐缺貨,許多下游診所與藥局都抱怨,現在要叫藥品簡直難上加難,導致民眾來藥局購買卻只能空手而歸。「許多大醫院都與代理商或藥廠簽訂合約,因此可以照著合約內容取得貨品;一般來說,醫院一次取一個月的用量已經足夠,近來卻有醫院一次取走半年藥量,況且大醫院明明門診數量下降,卻故意囤積藥品,搞到最下游的診所和藥局無藥可用。缺藥的另個原因,是人為問題所造成;受疫情影響,民眾前往醫院的意願明顯降低,若囤積藥品,疫情結束後,藥品還剩餘大量庫存,也是一種浪費。」黃金舜說。黃金舜強調,大醫院囤藥問題亟需處理,政府應善盡稽查的職責,或是公布醫院在疫情影響前的藥品使用量,並和疫情期間做對比,若查出不當囤藥就應該重罰;他憂心地指出,「今天民眾搶不到口罩,可以暫時不戴,但高血壓患者的用藥,不能說停就停。」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勢如燎原,民眾歷經「口罩之亂」後,緊接著又面臨家庭常備的中西藥品斷貨危機,政府如何穩定民眾恐慌心理,並提出適當策略因應,是另項防疫新挑戰。食藥署表示,在正常的狀況下,藥品都會按一定比例分配給醫療院所與社區藥局,即使有些醫院有簽約,可以拿走較多的藥品數量,食藥署也會管控,須按比例配給藥局。食藥署說,這是固定比例的,「舉例來說醫院拿走七成,就要給藥局三成」。如果遇到缺藥狀況,食藥署則會啟動專案因應,基本情況會視藥品許可證與專業臨床經驗做決定,看看有無替代藥品,最後的資訊都會公布在「藥品供應資訊平台」,供民眾、醫院與診所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