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 大腸癌 癌症 直腸癌 腫瘤 血便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基隆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猝逝! 他才救回加護病房患者「竟因心肌梗塞突倒地」
基隆八堵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26日驚傳猝逝消息,據了解,黎慶福當時在加護病房內搶救患者,休息時疑因心肌梗塞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搶救2小時仍宣告不治,享壽70歲。根據院方說法,黎慶福26日下午2點30分到加護病房為一名患者插管急救,結束後,黎慶福因頭暈在病房空床休息,未料在3點15分食,黎慶福出現抽搐現象,急診室醫師連忙將他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經過電擊、打強心針等救治,仍然回天乏術,於傍晚5點20分宣告不治。據了解,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的黎慶福,專長項目為外傷、皮下腫瘤、乳房腫瘤、甲狀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道結石症、胰臟炎、腸阻塞、闌尾炎、痔瘡、肛門瘻管、腹部急診、植皮手術、癌症手術(胃癌、大腸直腸癌)、疝氣。黎慶福在民國69年從台大醫院來到基隆八堵礦工醫院服務44載,雖然講話有一口濃厚僑生口音,但仍不減對基隆及瑞芳、平溪、雙溪、貢寮鄉親熱情。常以醫院為家的黎慶福,有時半夜醫院需要協助,他也會從新店特地趕回醫院,日前還獲得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的榮譽,原先他將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如今發生憾事,礦地方鄉親也大感震驚,難過的是他順利搶救病患,卻犧牲自己生命。院方表示,黎慶福的家人長年住在澳洲,目前已和家屬聯絡上,將由家屬處理後續的相關事宜。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8旬翁不明腹痛多日「肚子痛到無法走」! 一查竟是罕見小腸癌 醫揭6徵兆:多數已晚期
苗栗一名85歲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都查不出病因,最後因肚子痛到無法直立行走,被家人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個近10公分的大腫瘤,且已經破裂、內出血,所幸透過開腹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而病理報告也證實為極罕見的「小腸癌」。85歲老翁因腹痛就醫,檢查出罕見的小腸癌,且已破裂造成內出血。(圖/大千醫院提供)這名廖姓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未被診斷出原因,最後因腹痛難耐,由家人送往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一個將近10公分的巨大腫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內出血,醫師於是緊急進行開腹手術,順利切除小腸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根據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廖姓老翁的病理報告證實為非常罕見小腸癌,所幸病人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配合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他繼續指出,一般腸胃道癌症最常見的是大腸癌,其次是胃癌和食道癌,小腸癌僅佔1%,實屬非常罕見,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等部位,長度達3至4公尺,癌症初期較不易被察覺,且一般胃鏡或大腸鏡很難診斷出來,容易延誤病情。當出現明顯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貧血時,多數已是晚期。馮啟彥也表示,小腸癌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造成的危險因子有許多,例如罹患其他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大腸直腸癌、乳糜瀉)、淋巴水腫、遺傳、抽菸、飲酒和高油脂飲食等。由於小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馮啟彥同時提醒,民眾應避免小腸癌的危險因子,如有不明原因腹痛等相關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安排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才不致於延誤病情。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 醫示警「4徵兆」要迅速就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且發生、死亡人數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外科醫師陳榮堅就提醒,大腸癌早期很困難,因此若民眾出現「4徵兆」,包括血便、經常有莫名脹氣感,以及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就得盡速就醫檢查。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近日在《健康多1點》臉書衛教影片中說明,大腸癌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僅在出現異常時才求診。陳榮堅指出,最常見的大腸癌徵兆是血便,若頻率過高,2到3天就血便,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立刻就醫檢查;第二個徵兆是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脹氣,這也可能是大腸異常的信號;第三個徵兆則是排便習慣改變,像是如間隔時間變長、有腹脹情況;第四個徵兆是糞便形狀變細,這些都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的表現。陳榮堅進一步指出,體重減輕和容易疲勞也是潛在症狀,應作為輔助參考,因此當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高度警覺。他建議民眾,無論有無症狀,應在50歲時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在40歲後應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項目。衛福部也在官網公告,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衛福部也提醒,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衛福部呼籲民眾,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
等20年!新標靶藥成晚期腸癌曙光 38歲母親治療盼陪幼女長大
自2005年首款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問世以來,近20年都沒有專屬標靶藥物,可治療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近年終於有BRAF基因突變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使用,迎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新曙光。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7個月就會復發、存活期低於14個月。而這樣的治療困境終被雙標靶藥物突破!更讓人雀躍的是,就算一線治療復發了,接續使用雙標靶藥物,有近10倍的患者,在治療後腫瘤縮小或是完全消失。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分享診間BRAF基因突變個案,洪小姐是一位38歲的年輕母親,儘管在確診第三期時立即手術切除原發腫瘤,但仍在2年半內歷經2次復發,甚至需切除子宮與卵巢。所幸,在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電腦斷層已不見癌細胞蹤影,僅在腹腔鏡檢查時,發現腸膜上殘留的少量癌細胞。為了陪伴6歲女兒長大的她,目前正以治癒為目標,持續治療中。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陳自諒說,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高達16,238例,再度蟬聯男性新發癌症排行冠軍,與女性排行季軍;此外,在癌症死亡排行上也穩居第三名,平均每日約有1.3人因病而死亡。陳自諒院長說明,雖政府自民國95年起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每4人仍有約1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也就是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外,一旦從第三期惡化至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將會從71% 陡坡式下降至15%、驟減了56%,平均每13個人中僅有約2人能存活超過5年。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若希望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甚至爭取治癒,那麼個人化醫療格外重要,因此治療前,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我們要攻擊的敵人以及可以使用的標靶武器。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在大腸直腸癌,建議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以優先檢測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與NRAS)、MSI、HER2四大基因,整體的檢測費用約為1萬初頭,對於財務狀況的衝擊相對較低。梁逸歆醫師說,基因檢測不僅可以幫助醫師選擇標靶武器,還可以作為預後的一項評估。舉例而言,BRAF突變就是一項預後不良的因子,這類基因型在我國大腸直腸癌個案中約佔5至8%,其不僅疾病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還有很高的抗藥性、容易復發。然而,過去卻一直沒有專屬的標靶藥物可使用,BRAF基因突變患者的預後可說是有很大的加強空間。整體而言,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也僅有13個月,相較於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有高達37.1個月,存活時間整整縮短了2年。梁逸歆醫師鼓勵,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後,患者切莫消極,今日終於有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以接力治療,有高達75%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進程,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的機會也從2%激增至19%,足足增加10倍,意謂著有將近2成的患者,跨過了爭取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門檻。此外,患者存活時間增加了75%、死亡風險也降低39%。王照元院長也說,BRAF基因突變患者迫切的需要突破性的治療搶時間救命。然而,目前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專屬BRAF的雙標靶藥物,治療的經濟負擔較大,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新的治療選擇無疑是一道曙光,但自費用藥的經濟負擔卻又殘忍將其熄滅;就算咬牙自費治療,也容易「因病而貧」。以個案洪小姐為例,其在使用雙標靶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儘管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生活品質卻因自費用藥受到衝擊,未來也可能因為經濟因素需要停藥。盼政府看見病友的心聲與需求,讓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也能在健保的支持下,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50歲男罹大腸癌擔憂「肛門不保」 達文西手術精準治療解套
50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於一年半前因大便習慣改變,總感覺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王先生健檢時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有7公分大,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醫師仍建議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由於術後需使用人工肛門,王先生驚愕之餘對手術相當擔憂,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尋求陳奕彰醫師門診,陳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6次,再決定後續治療方針。由於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陳奕彰醫師亦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顯示,王先生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並無侵犯括約肌,經陳奕彰醫師評估建議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112)年10月接受達文西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醫師說明,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對於超低位直腸癌病人如王先生,其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而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代主任張伸吉醫師指出,相比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可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可放大至10倍,可填補因平面2D而無法區分手術位置深淺的缺點;機械手臂可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消除不必要的顫抖,更重要的,相較於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在狹小骨盆腔進行複雜手術,例如低位直腸癌和攝護腺手術等,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陳奕彰醫師的論文研究也發現達文西機械手臂和一般微創手術相比能清除更多轉移淋巴結和較少的手術併發症,此論文也於今年美國內視鏡醫學會雜誌接受刊登,陳醫師並將於6月獲邀至美國醫學年會演講。健保署已於去年3月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後,成功案例約70台,陳奕彰醫師也呼籲,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
夫妻雙雙確診大腸癌…全和不良飲食有關 醫師警告了
太震驚!中國杭州有一對夫妻,在醫院雙雙檢查出早發型大腸直腸癌,讓人大感意外,原來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醫師也給出警告了。據《富陽日報》報導,章男和孫女這對夫妻最近急壞了,4月初預約了無痛胃腸鏡檢查,結果發現2人都是多發大腸息肉,章男的橫結腸肛側有1處不規則腫塊,孫女在直乙移行部見1處不規則腫塊,病理結果均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過了半個月,安排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孫女的長到息肉一次切除,但章男就沒這麼幸運,手術過程中發現橫結腸肛側的腫塊抬舉徵陰性,代表無法做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手術。幸虧倆夫妻及時發現,都是結直腸癌早期,後續做好定期追蹤就好,醫師指出及時治療意味「生存期教長」,今後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夫妻飲食習慣不佳導致。(圖/翻攝自富陽日報)至於為何這對夫妻會同時罹患同一種癌症?原來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章男和妻子比較節儉,平常一餐吃不完,就把剩菜放進冰箱,第2餐繼續吃,有時還和新鮮的菜混一起炒著吃,常常是一樣菜吃3天。醫師提醒,腌菜和隔夜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較高,過量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在口腔、胃內和腸道中與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結合為亞硝胺,亞硝胺為Ⅰ級致癌物,有引起食道癌、胃癌、腸癌等高度風險。幸好結直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過,早期往往無症狀,便血症狀與痔瘡有些相似,很容易被忽視,假如出現3種狀況要注意:1、大便性狀的改變:如糞便形態異常、便中帶血等情況2、出現陣發性腹痛:早期疼痛可能不明顯或僅有隱痛,排便時疼痛可能加重3、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比如排便次數增加,出現排便不盡感等醫師也建議,平常應少吃油炸、醃製、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另外也要適度鍛鍊,控制體重。
賀一航大腸癌拒化療成遺憾 曾治豪兩個月減10公斤「想牽女兒的手進禮堂」
曾治豪(小賀)近日上《聚焦2.0》分享自己有大腸癌和心肌梗塞的家族史,表示父親賀一航生前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後續追求自然療法拒絕化療,最終沒能戰勝病魔,錯過抱孫女的機會,也成為他心中的遺憾。曾治豪去年與「黑澀會美眉」Meggy結婚後生下女兒小樂,升格當爸,重視飲食的他不僅戒菸、戒酒,也戒除宵夜習慣,更在兩個月內減掉十公斤,健檢數值也回歸正常,他感性地說:「想活久一點,未來要牽女兒的手走進禮堂。」曾治豪重視飲食,不僅戒菸、戒酒,也戒除宵夜習慣,他感性喊話:「想活久一點,未來要牽女兒的手走進禮堂。」(圖/年代)秀場兩大天王豬哥亮與賀一航都曾受大腸癌折磨,曾治豪回憶拍攝電影《大釣哥》期間,豬哥亮精神狀態明顯下降、胃口變差,還必須自備行動廁所隨時待命,讓他看了十分不捨,而父親賀一航在2011年宣布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開刀後僅回診一次便拒絕安排化療,決心與癌症和平相處。豬哥亮和賀一航生前都沒有積極治療,導致病程快速惡化,讓曾治豪坦言,若有機會時光倒轉,一定會勸父親賀一航接受化療,擁有更長的時間再與家人相處。蕭敦仁醫師透露曾與賀一航同台探討大腸癌議題,當時也苦勸賀一航應該接受化療,可惜最終沒成功說服,蕭醫師表示若積極治療八年存活率可提高60%,「目前大腸直腸癌患者平均年齡六十八歲,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可安排糞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平時飲食也該減少『收菜尾』習慣,反覆加熱剩菜剩飯容易將細菌吃下肚、破壞腸胃健康。」該集內容將於明(4日 )晚間八點在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
每人每癌終生給付一次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5月納健保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價格高昂,不少癌友無法自行負擔,難以找到合適標靶藥。健保署19日帶來好消息,確定5月1日起將NGS納入給付,涵蓋的癌症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胰臟癌、血癌等,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經費則需約3億元。此次的給付,象徵著接軌癌症精準醫療趨勢。健保提供3種定額給付方式,分別為BRCA基因檢測支付1萬點、小套組(≦100個基因)支付2萬點、大套組(>100個基因)支付3萬點。NGS涵蓋的實體腫瘤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攝護腺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肝內膽管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等9癌;至於大腸直腸癌、泌尿道上皮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及胃癌,將採單基因檢測,近期醫學會已提出申請。針對血癌患者,基因檢測有助於規劃是否適合骨髓移植等治療計畫,本次NGS新增小套組(≦100個基因)及大套組(>100個基因)給付。5大類血液腫瘤包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高風險之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及T-ALL)等3癌;另B細胞淋巴癌(BCL)及T或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則規劃採單基因檢測,相關醫學會已提出申請。考量各癌別檢測時機不同,健保公告的支付規範依癌別訂有適應症及必要檢測基因,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另為確保檢測品質,限「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申報,且必須為衛福部核定的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施行計畫表列醫療機構。醫院須自行設立或跨院聯合組成分子腫瘤委員會(MTB),以促進臨床跨領域合作,為不同適應症之癌友提供精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健保署表示,為確保檢測品質、評估健保治療藥物的反應及療效,醫事服務機構須上傳檢測結果,未來若有新的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時,得以資料庫比對查詢適用條件、即時用藥,病人免重複受檢。另健保署研議委託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平台,促進後續臨床試驗及新藥的媒合,為民眾提供及早治療機會。
60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檢查竟是腸癌第四期擴散 複合式治療成功救命
60歲經商有成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大便習慣改變並且偶有出血,由於當時於診所檢查時發現有痔瘡病灶,因此由診所醫師治療後並未再進一步檢查。但此後長達5到6個月,糞便皆有鮮紅血色,進而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僅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病理報告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從直腸轉移到肝臟、肺臟,最大顆肝臟腫瘤甚至有6.5公分。三管齊下複合式治療 癌細胞穩定控制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張先生雖然病程進展快速,但其當機立斷,接受細胞治療等複合式治療,因此看起來生活品質維持的不錯。賴冠銘主任為張先生規劃的第一階段治療,先接受自體免疫細胞_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強化張先生免疫力與體力,並接受西醫標靶與化學治療破壞癌細胞生長、與中醫輔助治療減緩身體不適,三管齊下。張先生的細胞治療最後的第六劑回輸後,同年3月追蹤正子攝影,發現肝臟及肺臟轉移部份已完全消失。接著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醫師,針對原發部位進行直腸切除術,並自同年6月開始第二次細胞治療_樹突細胞(DC)、9月完成五劑注射,10月追蹤磁振造影,癌細胞穩定控制中。腫瘤擴散多部位手術難度高 跨科別討論採TaTME張譽耀醫師表示,張先生一開始由於腫瘤擴散到許多部位無法手術,彰基針對這種病情複雜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皆會舉辦多專科團隊會議,邀請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胸腔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核子醫學科等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在開會討論後,決定先讓張先生到血液腫瘤科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絕佳的治療效果。張譽耀主任採用的是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TaTME),這個手術的優點,就是可以經由肛門內視鏡,在手術當下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即時決定需要切除的腸道,確保腫瘤有被醫師拿乾淨,又能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腸道,以減少術後頻便、滲便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合併中醫治療 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中醫部主任陳稼洺醫師指出,在癌症治療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併放射、化學及標靶療法等,常伴隨著強烈的副作用和不適感,而在合併中醫治療的經驗中發現,中醫確實能幫助患者減輕放、化療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加快手術後之康復,並提高存活率及降低癌症復發和轉移,維持長期療效。
共擬會通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給付!19類癌、2萬人適用 最快5月上路
健保署21日公布,共擬會議通過健保署提案,開放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NGS將分為3種類別定額給付,包括BRCA-1及BRCA-2、小套組、大套組,分別給付1萬、2萬、3萬點,最快下周預告、5月上路,每年2萬人受惠。石崇良表示,基因檢測適用19種癌,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泌尿道上皮癌、肝內膽管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胃癌、及5種血液腫瘤。其中包含黑色素瘤、大腸癌在內的4~5種癌症,不需要做到NGS,只需採取單基因檢測即可。NGS採定額方式支付,其中BRCA-1及BRCA-2給付1萬點,100個基因位點以下的小套組給付2萬點,100以上的大套組則是3萬點,依指引執行,各種癌症都有自己的支付標準和條件。石崇良表示,原則上,僅有區域級以上、通過癌症品質認證的醫院才可以申報NGS,必須是通過衛福部核准列冊的機構才可以執行。共擬會議通過後,最快下周預告、5月1日實施,每年2萬人受惠,新增健保支出3億元。
掛號費之亂3/半年後再迎大缺藥潮? 藥師:600萬慢性病患恐受影響
健保問題環環相扣,醫療院所不堪虧本而調漲掛號費,藥價過低也是原因之一,隨著4月1日起新藥價調整金額為55.3億元,雖比去年的81.8億略少,但大多是慢性病藥物,專家預估,若醫療院所藥局怕虧損而不進藥,最快半年後就會再出現一波缺藥潮,600萬慢性病患屆時恐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健保署自2013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預設每年藥費支出目標值,讓藥費維持於穩定及合理範圍,在總額支付制度下,有效管控藥費支出,今年將於4月1日起調整藥價,17項藥品漲價、4551項降價,總計砍55.3億元,低於前一次的81.8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表示,此次藥價調整最大的三類,分別為心臟血管、神經系統、全身性抗感染劑用藥。藥品降價前三名依序為治療大腸直腸癌的「癌治佳靜脈輸注濃縮液」,從一支2504元降至1623元,調幅達35%;乳癌治療用藥「萊特汝膜衣錠」調降28%;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治療藥品「強生妙治胃顆粒」降幅27%。藥師公會統計,此次被砍的新藥約占7%、超過15年專利期的老藥占逾90%,且大多數屬於慢性病用藥,擔憂這些藥品因價格調低而退出市場的話,將影響高達600萬慢性病患者的用藥權益。「雖然這次藥價調降的幅度比較小,但對藥局來說就是賠多、賠少的問題,但都是賠本的。」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說,社區藥局作為藥品供應鏈的末端,最直接受到藥價調整的影響,假如藥局在4月前以每顆10元的成本進貨,而4月起藥價調降至7元,則每調劑一顆藥,藥局將虧損3元。另外,部分藥局也可能擔心虧損而暫時不進某些藥物,進而造成民眾無藥可用的情況。健保署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因此藥價每年都會調整,專家呼籲不可一昧節流,而是應該找出增加財源的方法。(圖/黃耀徵攝)王明媛認為醫療保健支出應該要提升,首先就要從藥價開始。「我認為一直節流不是辦法,而是要去想如何開源。」王明媛透露,衛福部的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去提升醫療保健支出,但目前缺藥問題已經迫在眉睫。「4月1日藥價再被砍一波之後,預估大約半年到一年就會出現缺藥效應,這是可以預期的!」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健保署當初在調整藥價時就有考慮「是否會因為價格過低影響供應意願」,如果是替代性低的藥品,健保就不予調降。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建議,健保署應繼續推動讓指示用藥退出健保、回歸自由市場,這樣才是平衡市場的適度作法,而非直接調整指示用藥價格;另外新藥和老藥的預算也應該分開管理,以避免資源的排擠效應。針對缺藥問題,王明媛建議諮詢藥師以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藥物替換,或是當藥局缺藥時,改到藥物較充足的大醫院領藥;最後若醫院也缺藥,再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
腸腸久久協會健康講座 分享提醒面對疾病積極治療
分享提醒面對疾病積極治療 一名越南老翁,因為大腸癌在當地進行手術後便拉了個迴腸造口,由於迴腸造口的糞便型態比較水稀,很容易浸濕皮膚,越南的醫護人員竟然教老翁用乳膠手套套在造口上,導致病人每天痛的哀哀叫,過了九個月的時間,因為老翁的女兒是台灣媳婦,他要來台探親,令人覺得驚訝的是,老翁居然真的套著乳膠手套搭飛機來台灣。抵台之後老翁依然每天疼痛難耐,他的女婿就將他帶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尋求協助,醫護人員看到眼前的景象也覺得不可思議,經由直腸外科醫師檢視完病人的造口後就將個案轉介給傷造口護理師進行後續的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柯道維解說造口處置(圖/腸腸久久協會提供) 在腸腸久久協會舉辦的健康講座當中,造口師郭晏彤分享了這個案例,她說當時在門診看到這位老伯的傷口真的很傻眼,也好奇的問了病人的女婿,為什麼在當地不尋求醫院的協助?沒想到女婿回答,其實病人有去醫院,但醫師只跟病患說你已經是癌末了,沒剩多少時間,這樣就好。但郭晏彤認為每位病患不管是活動自如,還是行動不便,甚至在生命走到盡頭闔上雙眼前,醫護人員都應該要努力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尊嚴,而非草草了事。因此造口師除了幫老翁進行專業的造口處置,也指導家屬如何正確貼造口袋,過程中阿伯不停的用越南話讚嘆台灣的醫療技術及醫護人員真的很棒。 經過三個月的持續治療,病患成功關閉造口回到越南。藉由這樣的案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柯道維也提醒大腸直腸癌的病友,不要因為害怕要做造口而拒絕開刀治療,並非所有個案都需要做造口,而且在配合醫囑的狀態下,造口不僅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未來也會有關閉的可能性,正向面對、積極治療才能打下漂亮的一仗。
健保署公布最新藥價 9成老藥價格遭砍!藥師示警:擔心慢性病患無藥可用
健保署22日公布最新藥價,今年共17款藥品漲價、4551款藥品降價,創下2013年以來調價品項最少紀錄,調整後藥價將在4月1日上路,預計可為健保藥費支出省下55.3億元。不過,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這次砍價金額雖然不是歷年最高,但健保給付超過15年的老藥占了93%,調降後價格「已經幾乎離死亡的邊緣不遠了」,未來若被迫退出台灣市場,恐影響600萬慢性病患。健保自2013年起,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當實際藥費支出超過年度藥費支出目標值,就會依藥價調查結果,對藥價差超過一定範圍者,於隔年啟動藥價調整。今年健保署共針對約1萬4000項藥品進行檢討,其中4568項藥品價格調整,整體調幅2.8%。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漲價的藥品為首次進入三同(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的學名藥,最多的是心肌梗塞、中風藥物「克壓指膜衣錠」,每錠從8.6元漲至10.3元,漲幅20%。其次則是防止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的藥品「治敏吐膠囊」,每錠從351元漲至416元,漲幅19%。砍價最多的藥品,則是大腸直腸癌藥品「癌治佳靜脈輸注濃縮液」,每支從2504元砍至1623元,降幅35%。另乳癌用藥「萊特汝膜衣錠2.5毫克」,每錠從36.6元減至26.5元。而胃、十二指腸潰瘍的藥品「強生妙治胃顆粒」,每錠從36.4元減至26.6元。黃金舜指出,很多老藥都是慢性病用藥,國內有600萬人口使用,現在疫情剛結束,加上烏俄戰爭、原物料上漲,如果老藥相繼退出健保,擔心慢性病患者可能面臨無藥可用,希望新藥和老藥在健保的預算要分開,才不會互相排擠,另指示用藥亦應不給付,讓民眾到藥局購買,避免健保長期支付指示用藥的費用。健保署則回應表示,廠商如有不敷成本情況,可在兩周內檢具成本分析資料,提出價格調整建議。
女星昨病死、今復生! 她為宣導子宮頸癌防治出奇招
印度一名女星傳出因子宮頸癌而於32歲之齡驟逝,讓許多影迷相當錯愕,這名女星潘迪(Poonam Pandey)的官方IG帳號2日發布她因罹患子宮頸癌而病逝的消息,印度各大電視台、平面與網路媒體廣為報導。沒想到她3日「死而復生」,她指自己「假死」是為了宣導提高子宮頸癌的防治意識。印度女星驟逝卻復生,原來是宣導子宮頸癌防治出奇招。(圖/翻攝自X)潘迪3日在官方IG帳號發布影片表示「我還活著,沒有因子宮頸癌而死。但很不幸,成千上萬的婦女卻真的是因子宮頸癌而死」,她在影片中強調,子宮頸癌並非不治之症,只要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即可有效預防,及早發現仍可妥善治療。潘迪同時在影片中對那些為她流淚或被她傷害的人道歉,她自知假死是極端作法,但她認為子宮頸癌是女性沉默殺手,需要大家立即關注,潘迪表示,一個名人之死能讓整個國家的新聞、談話節目、自媒體全都聚焦子宮頸癌,對於自己的「『死訊』引發的新聞效應」感到驕傲。潘迪3日在官方IG帳號發布影片表示「我還活著,沒有因子宮頸癌而死。但很不幸,成千上萬的婦女卻真的是因子宮頸癌而死」。(圖/翻攝自IG)這位女星2010年以模特兒出道,隔天她曾許諾若印度板球隊能奪冠將脫衣慶祝而一夕成名,當年印度板球隊果然奪冠,不過她因為輿論壓沒有兌現承諾,前一天,潘迪的經紀人查拉(Parul Chawla)對外「證實」潘迪因為子宮頸癌末期而死,印度媒體當天除了報導潘迪的「死訊」外,也大篇幅討論子宮頸癌的徵兆與防治方法。針對潘迪的做法,印度坊間則是出現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廉價炒作」,但也有人認為潘迪的假死確實讓印度民眾關注到這個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Research on Cancer)過去就曾指出,印度共有6種最常見的癌症,分別是乳癌、口腔癌、子宮頸癌、肺癌、胃癌和大腸直腸癌。報告指出,在印度,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罹患口腔癌和子宮頸癌有關;而都市化、教育水準的提高及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整體社會經濟地位上升,則與罹患乳癌和大腸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儘管印度一些地區的子宮頸癌發病率已有下降,但印度仍占全球子宮頸癌負擔的1/5。印度女星驟逝卻復生,原來是宣導子宮頸癌防治出奇招。(圖/翻攝自X)
從基因找適合用藥!NGS檢測最快今年五月上路 每癌友每癌症終身用一次
癌症若能精準知道體內突變基因,找到最適合的對應用藥,就能大幅提升藥物治療效果,現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健保署規劃,將給付19種癌別檢測,署長石崇良今天宣布,最快今年五月上路,每名癌友、每種癌別,終身可以使用健保給付1次,也就是說,若第一次罹患乳癌、第二次罹患不同癌症如卵巢癌,就可再使用。預計每年編列6~10億元預算。癌症治療時,病患常花費時間在嘗試適合的標靶藥物,如今精準醫療成國際趨勢,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一次檢測多個癌症基因,有助於精準用藥,但是價格昂貴。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天上午出席研討會時,宣布健保NGS給付政策方向,除了盤點19種癌別外,政策也確定,「每人每種癌終生給付1次」,但不包含癌症轉移,只有確診第2種癌症才可再使用。石崇良以2022年健保數據分析,當年癌症就診病患達83萬人,藥費支出392億點,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約占整體61.7%。目前健保給付26種標靶藥品,對應11個基因位點,治療10種癌症,但給付方式沒有包含NGS,僅有單一位點檢測,一年約2億,或PCR檢驗,一年約4億元。健保署目前共盤點19種癌別,未來皆納入NGS給付,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肝內膽管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癌、腸胃道間質癌、泌尿道上皮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大腸直腸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胰臟癌等。除了癌症型別,石崇良表示,檢測時機也是重點,在效益考量及健保經費有限等前提下,研擬健保給付NGS檢測時機為癌症確診時或二、三線治療失敗後,各癌別適用時機不一,仍待依專家共識決定,訂定各癌別檢驗時機指引。至於支付方式規劃3大模式,第一種BRCA1與BRCA2基因,基因片段較長,採獨立給付;第二種是各癌別最基本基因位點小於100個基因的小套組;第三種100個以上基因位點大套組。不採統一定價的全額給付,透過定額給付留下市場彈性,患者可差額自費。石崇良表示,2月6日開完將開最後一次會議,訂出給付NGS規範,待三月共擬會議通過後、還會開一個專家會議、共擬會議,再經預告 期,預估最快五月就能上路。未來也會持續擴大給付項目。
韓團男星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 醫示警8症狀:嚴重恐末期
南韓雙人男團「One Two」由吳長勳、宋虎範組成,2003年出道後大受歡迎,沒想到今(14日)傳出吳長勳不敵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噩耗讓粉絲難過不已。對此醫生便提醒,身體出現8個徵兆,一定要提高警覺。根據《스포츠조선》報導,吳長勳在今天早上6點30分(台灣時間7點30分)大腸癌病逝,隊友宋虎範證實此事,坦承今年2月診斷報告出爐,已經是末期階段,前後經過8次治療,雖然頗有成效,但癌細胞擴散太快,病情急轉直下,最後不敵病魔,預計16日出殯。吳長勳結婚4年,留下悲痛的妻子。(圖/翻攝自吳長勳IG)事實上,吳長勳與相差13歲的女友在2019年結婚,如今不幸過世,令人不勝唏噓。粉絲得知噩耗後,紛紛前往吳長勳的社群哀悼:「我甚至不知道他生病了,希望他能安息」、「我會永遠記住你」、「願你在天堂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身體出現8症狀,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據了解,大腸癌是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指出,如果發現身體異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1期,嚴重者甚至已經到第4期。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應該安排檢查,及時治療。
血型真的會影響身體狀況? 研究發現:A型中風風險高
韓國人比起討論星座與生肖,更愛討論血型,不同種的血型會有不同種的個性,但你知道血型也可能會和疾病關聯性有關,研究就發現A型血的人,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機率增加16%,而O型血的人則是發病風險降低12%。A型血的人,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風險高,2022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血型可能預示著60歲前的中風風險,A型血中風風險高於其他血型,發生中風的風險增加16%,而O型血發病風險降低12%。一項由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A型血較非A型血有更高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和更高的冠心病患病風險。《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研究顯示,A型血的人癌症風險高於非A血型人。A型血人群似乎更容易出現消化道特別是胃部問題,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更高,特別是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研究發現A型血人群具有消化系統腫瘤易感性的特徵。B型血的人,糖尿病風險高則較高,在2015年發表在《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8萬多名患者資料的結果顯示,跟O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患Ⅱ型糖尿病風險高21%,A型血的人風險高10%。O型血的人,消化性潰瘍風險高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O型血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顯著高於非O型血人群,這可能是O型血人群高發生率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10年發文顯示,O型血發生消化性潰瘍者相當於其他血型者的1.5到2倍。AB型血的人,記憶力衰退風險高2014年國際刊物《神經病學》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導稱,與其他血型的人相比,AB型血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雖然許多研究都證實,血型確實和疾病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並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血型會影響壽命,養成好的習慣才更好。
跟肝一樣沉默!醫揭膀胱癌「4大成因」 有2家族病史要特別注意
膀胱癌也是沉默殺手!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指出「膀胱有事都不講的」,等檢查出來時往往已十分嚴重。且除了日常生活中有4原因容易造成膀胱癌,有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及膀胱癌家族病史,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戴定恩在臉書「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發文指出,日常生活易導致膀胱癌的成因有以下4大種:一、長期抽菸抽菸除了是許多疾病危險因子,對膀胱也有相當大危害。抽菸會把有害化學物質帶入體內,並在尿液中堆積,進而損害膀胱內皮黏膜,長期容易引發膀胱癌。二、長期接觸化學物質長期接觸如橡膠、皮革、油漆、印刷、石油等有機化學物品,會導致這些物質透過皮膚、呼吸道進入體內,雖然有部分能隨尿液排出體外,但尿液含有致癌物質,也與膀胱黏膜長期接觸,容易使細胞產生病變。三、慢性膀胱炎為長期存在於膀胱的病症,如慢性膀胱炎會使膀胱長時間處於發炎狀態,發展成膀胱癌機率經常比旁人來得高。四、家族病史家族遺傳也是膀胱癌成因之一。家族中曾有人罹患膀胱癌、遺傳性的非息肉大腸直腸癌等癌症,都有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且曾罹患膀胱癌的病人再次復發機率也相當高。戴定恩最後也提醒,除了當心日常生活環境與習慣,若民眾發現家族病史中有膀胱癌這一疾病,面對膀胱就更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