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
」 大腸癌 息肉 癌症長胃息肉就該切除嗎? 專業醫解釋「1狀況」才要快切
許多民眾都是在進行健康檢查的時候,透過胃鏡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胃息肉,後續就陷入「是否要切除」的判斷中。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息肉是由器官黏膜層的細胞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與大腸息肉類似,膽囊和胃部也可能會出現息肉。胃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了解這些類型及其成因,對於判斷是否需要切除非常重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徐兆甸主任解釋,胃底腺性息肉是最常見的,約佔所有胃息肉的九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尤其當息肉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時,無需過度擔心。這類息肉在內視鏡中呈現偏白色且均質規則的粘膜狀,對於1公分以下的胃底腺性息肉,醫師通常建議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若超過1公分,則建議切除以預防未來可能的病變風險。第二種類型是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多是由於刺激性飲食引發的胃部炎症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特別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較為常見。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並屬於良性息肉,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無需切除,但如果息肉超過1公分,醫師同樣也會建議進行切除,以免日後變化。第三種類型則是腺瘤性息肉,也被稱為胃腺瘤,雖然所佔比例非常低,但這類息肉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其內部可能含有惡性胃癌細胞。約有30%的腺瘤性息肉已含有惡性細胞,因此無論大小,一旦發現醫生都會建議立即切除,以防止癌變風險升高。報導中也提到,腺瘤性息肉的成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特別是當腺瘤性息肉超過2公分時,惡化的風險更高。至於胃息肉的處理方式,徐兆甸主任建議從30歲開始,就要開始進行完整的腸胃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大腸鏡及胃鏡檢查,並且養成每1至2年定期檢查的習慣。尤其對於發現腺瘤性息肉的民眾,除了及早切除外,還應進行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殺菌治療,以確保根除幽門桿菌,減少未來癌變的風險。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余祥銓為愛女狠甩11公斤 年繳30萬保險求心安
藝人余祥銓自從去年升格人父,喜迎女兒小元寶,現在儼然成為女兒奴。為了未來想陪女兒更久一點,他也從80公斤,減重至69公斤,三高數字恢復正常,現在除了大腸息肉外,其餘身體狀況還不錯,他說:「沒辦法為了女兒!當了爸爸以後真的差很多,以前比較不會想。」余祥銓透露家裡本來就有三高遺傳史,而先前因為打球受傷,無法運動期間爆肥,導致血壓、血糖、血脂數值不佳,醫師建議他必須減重,但後來遇老婆柔柔懷孕、坐月子,體重一度減不下來,直到柔柔卸貨後,兩人一起服用輔助產品減重才有明顯差異。柔柔則是從64公斤瘦到44公斤,原本出月子中心時才掉5.6公斤,一度很焦慮是不是無法恢復產前身材了,但也許是因照顧小孩有在動,所以後面體重掉很快。余祥銓回憶女兒從老婆肚子裡出來的那一刻,才真的有變成爸爸的感覺,「才覺得一切我都要為了女兒,不然之前沒有太大感覺。」小元寶才剛出生7個月,余祥銓已經為女兒買好各種保險,一年要繳30萬保費。余祥銓過去出手闊綽,完全不在意通告費賺多少錢,一領到錢便跟朋友吃飯或是到百貨公司添購行頭,現在拿到通告費,身上只會留一點錢,其他拿去存。不僅如此,余祥銓以前每月約接10個通告,自從女兒出生後,工作翻倍起跳,他笑說:「以前會挑,現在只要有通告就上,錢來就幹!」如此轉變,余天與李亞萍都看在眼裡,有時好幾天都看不到余祥銓,才知道他忙著工作,也會關心叫他不要太累,要注意身體。余祥銓說:「爸媽有發現我都在工作,所以經常關心,不然以前根本不管我好不好。」以前出手闊綽的余祥銓,現在有工作就接。(圖/IVENOR紫孅果提供)余祥銓愛女程度連老婆都看不下去,像是原本10分鐘的車程,現在因為載女兒,余祥銓開了1小時才到,「旁邊的車本來要跟我吵架,我就亮出嬰兒的牌子給他看,對方也不好說什麼。」他平時也會幫女兒換尿布,但一開始不熟練,結果有次沒包好包到漏尿,讓老婆哭笑不得。
夫妻雙雙確診大腸癌…全和不良飲食有關 醫師警告了
太震驚!中國杭州有一對夫妻,在醫院雙雙檢查出早發型大腸直腸癌,讓人大感意外,原來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醫師也給出警告了。據《富陽日報》報導,章男和孫女這對夫妻最近急壞了,4月初預約了無痛胃腸鏡檢查,結果發現2人都是多發大腸息肉,章男的橫結腸肛側有1處不規則腫塊,孫女在直乙移行部見1處不規則腫塊,病理結果均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過了半個月,安排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孫女的長到息肉一次切除,但章男就沒這麼幸運,手術過程中發現橫結腸肛側的腫塊抬舉徵陰性,代表無法做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手術。幸虧倆夫妻及時發現,都是結直腸癌早期,後續做好定期追蹤就好,醫師指出及時治療意味「生存期教長」,今後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夫妻飲食習慣不佳導致。(圖/翻攝自富陽日報)至於為何這對夫妻會同時罹患同一種癌症?原來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章男和妻子比較節儉,平常一餐吃不完,就把剩菜放進冰箱,第2餐繼續吃,有時還和新鮮的菜混一起炒著吃,常常是一樣菜吃3天。醫師提醒,腌菜和隔夜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較高,過量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在口腔、胃內和腸道中與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結合為亞硝胺,亞硝胺為Ⅰ級致癌物,有引起食道癌、胃癌、腸癌等高度風險。幸好結直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過,早期往往無症狀,便血症狀與痔瘡有些相似,很容易被忽視,假如出現3種狀況要注意:1、大便性狀的改變:如糞便形態異常、便中帶血等情況2、出現陣發性腹痛:早期疼痛可能不明顯或僅有隱痛,排便時疼痛可能加重3、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比如排便次數增加,出現排便不盡感等醫師也建議,平常應少吃油炸、醃製、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另外也要適度鍛鍊,控制體重。
千萬別鐵齒!壯男不菸不酒竟罹「食道癌」 醫曝:感謝賢妻逼做檢查
食道癌為台灣男性的沉默殺手,也是2020年國健署公布的總人口台灣癌症10大死因第9名,而大腸癌則是國人發生率第2名的癌症。對此,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近日分享2名40多歲男子罹癌的案例,他們都是被太太抓來做檢查的男性,其中1位外表還相當健壯,平時也不碰菸酒,怎料做內視鏡檢查後卻發現,竟然罹患早期食道癌,令醫師驚呼,意外總是重複發生,也「感謝2位男士的賢妻逼他們來做檢查和治療。」吳宗勤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發文透露,診間2名個案,其中1位是40歲的男性,在彰化的診所因為血便,被老婆逼就診,沒想到裡頭有難以計數的大腸息肉,1顆3公分大腸癌,1顆香菇一樣4公分的息肉。吳宗勤也補充,原先收治的診所醫師是轉外科要打算開刀,後來到學長手上諮詢其他醫師第二意見後,爭取一個不開刀的機會,最後就出現在他的手術台上,原本還以為只是個痔瘡開刀前的檢查,沒想到意外就這樣發生了。另外1名被太太抓來做內視鏡的則是45歲外表看起來超健康的壯漢,平時不菸不酒,原本只是因為家族大腸癌而來做檢查,結果一照大腸裡有超過10顆息肉,但意外卻發生在胃鏡中…因為對方偶爾才出現胃食道逆流,本來還不想做胃鏡,沒想到胃和食道交界口卻出現了1個1公分不到的息肉狀病灶,「我原本以為是巴瑞特氏食道的變性而已,沒想到意外就發生了,昨天病理組織的報告出來,我收到訊息時也嚇到,竟然是早期的食道癌!」吳宗勤也感嘆道,走這行超過10年了,最不缺的就是意外,「看來明天又該去保安宮拜拜,感謝讓我能平安下莊」,也還好有切片拆了個原子彈,要不然真的愧對病人的信任。吳也強調,凡事真的不能鐵齒,也「感謝2位男士的賢妻逼他們來做檢查和治療。」
夏季重傷害1/「吃冰呷甜」恐增7種癌症風險 最可怕是它!存活率僅1成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已成全民運動,沒想到夏季陽光的強烈紫外線,竟也會增加罹癌率?專家指出,紫外線會使細胞氧化,進而增加癌化機率,而且氣溫飆升會使人想吃冰呷甜,正是癌細胞最愛的生長環境,研究證實會增加7種癌症的罹患率,其中也包含「癌王」胰臟癌,存活率僅有1成!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台灣一年約有12.1萬人罹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前校長、具有52年治療癌症經驗的吉川敏一在《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一書中,提醒夏天要注意防曬,以免增加罹癌機率。吉川敏一醫師表示,每年5~8月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期,紫外線是肌膚氧化的原因之一,氧氣在製造能量的時候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細胞,除了會產生皺紋與斑點,更可能會導致癌症或動脈硬化等疾病。許多研究都指出,乳癌與攝取過多的精製糖相關,主要原因是會使體脂增加,進一步影響賀爾蒙。(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天氣熱易消耗體力、食慾不振,免疫力容易下降,再加上很多人夏天愛吃冰淇淋、刨冰等冰品、糖分高的食物或吃生冷食物,這些飲食習慣其實都是在給予癌細胞增生的機會,因為低溫與糖分過多,都是癌細胞絕佳生長環境,可能讓癌細胞增生的風險提高。「根據2022年國際期刊《癌症》研究指出,癌症與糖之間的確直接相關,尤其是高蔗糖或高果糖容易使身體發炎。」營養師程涵宇說,許多研究都證實乳癌、大腸癌、胰臟癌、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都與攝取過多的糖份有關。其中乳癌證據最有力,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因為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程涵宇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程涵宇說,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再以子宮內膜癌為例,研究證實,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營養師程涵宇提醒,過量的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圖/程涵宇提供)
基因突變「密密麻麻息肉」!照胃鏡圖曝光 醫嚇呆:跟她媽媽一個模子刻出來
基因檢測真的好準!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近日分享,有母親基因異常,造成她的胃和大腸有密密麻麻、數以千計的息肉,結果有女兒又好死不死遺傳到她的基因突變,於是林相宏幫這位女兒做腸胃鏡篩檢,「我真的嚇到了,我眼前胃鏡的畫面,真的跟她媽媽一模模一樣樣,胃裡面有數以千計的息肉」,連息肉的位置、大小、長相、顏色也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林相宏也說明,這疾病叫「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子女約有一半機會遺傳。林相宏昨(15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表示,「今天來說一個鬼故事,如果跟你說一個抽血檢測,能預知你的未來,而且很準,你願意嘗試來做嗎?因為有些事情,其實是命中已注定。」林相宏表示,故事中的母親,其實已知道自己有遺傳基因問題,她的基因異常,造成她的胃和大腸有密密麻麻、數以千計的息肉,所以每年都會定期來做息肉切除,「我告訴她,這個疾病是會遺傳給子女的,建議她把子女都帶來做基因檢測。」結果不幸中的大幸,所有子女中只有一位真的遺傳到媽媽的基因突變,媽媽還開玩笑說,「這個小孩真的從小跟我比較像」,於是林相宏也建議小孩要做胃腸鏡篩檢。「胃鏡做下去的那刻,我真的嚇到了!」林相宏形容,「我眼前胃鏡的畫面,真的跟她媽媽一模模一樣樣,胃裡面有數以千計的息肉,連最大顆胃息肉的位置、大小、長相、顏色,也跟她媽媽一模一樣,我真的心中發麻,驚嘆小孩真的是跟媽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林相宏也驚呼,他對基因檢測的準確感到莫名害怕,他也接著補充說明,這種疾病叫「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簡稱「FAP」,是一種顯性的遺傳性疾病,子女約有一半機會遺傳,且患者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高達70%。林相宏續稱,突變的基因稱為APC gene,好在病患基因突變的點位,還不是最嚴重那種,從20歲開始全身上下都很容易長出腺瘤,尤其是胃部、大腸、12指腸,平均55歲得到大腸癌。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會上升,包括胃癌、胰臟癌、乳癌、小腸癌、甲狀腺癌、肝癌、神經系統癌症,因此建議從18歲開始,每1至2年都要做胃腸鏡篩檢。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也在貼文底下留言補充,「這些癌症基因就跟大家熟知的乳癌BRCA基因一樣,都是顯性遺傳,不分男女,下一代遺傳機率都是1/2。」有網友也好奇,「比較驚訝的是,這麼多怎麼清!」林相宏則回應,「其實這種疾病得胃癌機率不高,只要先處理大顆胃息肉,反倒是大腸息肉切除會比較辛苦一點,需要斬草除根。」
蕭言中離世…吳淡如悼「你的倔強我知道」 醫曝大腸癌危險因子:這點上班族全中
「台灣漫畫四大才子」之一的蕭言中,抗癌4年不敵4期大腸癌在今(18日)病逝,享年58歲,消息震撼藝文界,作家吳淡如也發文悼念:「我的朋友蕭言中,安息!」此外,大腸癌為國內10大癌症中發病數第2高疾病,就有醫師提醒大腸癌的各個危險因子。吳淡如在臉書曬出黑底白字圖卡,緬懷這位在2019年確診大腸癌4期,但一直樂觀與堅持抗癌的藝文巨匠兼好友,「人生不相見,一聽到消息,已經隔世。多年來偶有交集,但一直相忘於江湖;你的倔強我知道,所以病中也未探望。我的朋友蕭言中,安息」!(圖/翻攝自吳淡如臉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痛感,且臨床有明顯症狀病人多已進入中晚期,治療複雜又困難。主要常見症狀為糞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如一下腹瀉一下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排便不乾淨的「裡急後重」。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則表示,有肥胖、抽菸、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以及導致腸道蠕動變慢,進而增加腸道發炎機會的「久坐不動」,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生活中應避免油炸燒烤,減少食用紅肉與加工肉品,多補充蔬果及膳食纖維,同時也要抽空活動與到戶外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蕭奕宗指出,不論有無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建議40歲以上每年做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良好排便習慣,與每週3天、每次30分鐘以上、平均心跳達每分鐘130下以上的規律運動,以及不要忘了適時紓解壓力。
76歲黃越綏常年胃疾送醫 曝「報告都是紅字」看淡病痛:不要這麼怕死
知名兩性作家兼主持人的黃越綏,現年76歲,曾因為胃部疼痛而去切片化驗,所幸只是胃食道逆流,但她也逐漸看淡生老病死,決定嚴肅面對未來挑戰,開始採取「斷食善終」,讓離世不留負擔,「乾淨的走掉」。當時黃越綏緊急至醫院檢查,曾一度以為自己是得了癌症,後來發現是胃食道逆流、膽結石、脂肪肝等狀況,還感嘆道「真是得來不易的幸福」。而黃越綏也坦言,化療是現代醫學積極的治療方式,她本身是不會去做的,若要歷經折磨寧可選擇善終,不用帶給周遭負擔,但年輕人還是要嘗試化療才對。黃越綏提到,她在65歲才第1次去做健康檢查,報告上的紅字更讓醫師驚嘆「怎麼現在才來」,而她從19歲以來就都有胃部問題,胃食道逆流更曾導致心絞痛,還有近2公分的膽結石、7顆大腸息肉,但黃越綏依然認為,人最終還是會走上離開人世的道路,笑道「不要這麼怕死」,更在意心情是否愉悅。不過,同時也是美食家的黃越綏表示,想吃什麼東西,可能是身體在告訴你缺乏了什麼才要攝取,像是她最愛的豬腳、三層肉等肉食,吃一輩子也沒關係,暴飲暴食才是真正的自作孽。而決定「斷食善終」的她,更是北醫的器官捐贈大使,早已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強調「我覺得我活夠久了」、「我器官全捐,有多少可以用就用」,表達出對於生命的豁達。
連15年蟬聯癌王…每年近6千人死於大腸癌 篩檢「1結果」風險高30倍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每年約有6,000多人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大腸癌早期不易發現,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找出潛「腸」危機。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吳昭軍呼籲民眾定期接受篩檢,篩檢結果為陰性者,應繼續維持每2年1次定期大腸癌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進一步至醫療院所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因此絕不能姑息,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國民健康署也指出,除了定期篩檢,篩檢陽性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亦非常重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找出隱藏在大腸中的息肉,大部分息肉在發現的當下即可切除,不必再另外進行手術,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進一步惡化為大腸癌。研究顯示,篩檢結果為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族群高20至30倍,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因此提醒篩檢結果為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保腸道的健康。
曾切12顆息肉!58歲內衣皇后李芳雯 爆「又發現6顆」超困惑
今年已經58歲的美艷女星李芳雯,因為擁有前凸後翹的火辣好身材,早年拍過許多內衣廣告,因此被演藝圈封為「內衣皇后」。自認在生活上是「健康寶寶」的她,卻因透過健康檢查,發現自己4年內長了12顆息肉,切除後她刻意調整飲食,多吃清淡食物,沒想到最近健檢又發現6顆息肉,讓她超困惑,不知道為什麼都已經這麼注意飲食了,息肉還是層出不窮。李芳雯近日上《命運好好玩》分享自身的健康狀況,她坦言自己因為非常愛美,所以很重視體態跟健康。只要她聽到有什麼「吃了會對皮膚好」的食物,她就會去立刻買來吃,且平常自己的飲食習慣,不碰油炸、冰冷、燒烤、貝類螃蟹、內臟等,她通通都不吃,都已經這麼注意飲食了,大腸息肉還是找上她。 李芳雯說,自認是健康寶寶的她,是因為被前經紀人提醒才去做健康檢查,結果做完她一看報告嚇傻,「完了,不得了!12顆息肉,我驚呆了」。當時距離前一次檢查,差不多已是4、5年前,她擔心媽媽有糖尿病,爸爸有高血壓,怕有家族遺傳問題,所以她已經嚴格控制飲食,卻還是長了不少息肉,「「醫生說可能是遺傳,有可能家族遺傳,他說造成息肉原因都排除掉了,那就是外食吧!我外食這麼久了,幾十年了。」後來李芳雯切除12顆息肉,減少吃紅肉,沒想到最近健康檢查,又長出6顆息肉,讓她內心實在感到困惑。現在她打算每年都要規劃安排健康檢查,定期追蹤,多曬太陽,希望能讓身體更健康。
壓力大肚痛難耐怎麼辦? 醫揭「大腸激躁症」應對方法:這些東西少吃
有時在壓力的圍剿下,許多民眾的腸胃易生異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由於腸道為人體的第二大神經器官,而台灣「大腸激躁症」的盛行率不低於20%,因此他建議,少攝取咖啡因、奶製品、酒精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幫助。陳威佑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民眾會對壓力大導致的肚子痛難以啟齒,但據美國統計顯示,30%的美國人在一生之中都曾被大腸激躁症影響過,而此病在台灣地盛行率也不低於20%,儘管不危及生命,但在重要時刻鬧肚子真的不好受。他透露,由於腸道是人類第二大神經器官,涵蓋的神經密度僅次於大腦,粗估大約有60億的神經細胞分布在大腸中,「醫學上,我們特別為這群神經細胞命名為『腸道神經系統ENS(Enteric nervous system)』,整體腸胃的蠕動與運作,就仰賴這群神經系統的支配。」為什麼會大腸會鬧情緒?陳威佑表示,目前有2種常見的醫學論證,首先為「緊張的情緒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減緩腸道蠕動」,他解釋,人類的神經系統分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一旦心情緊張,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讓身體維持在隨時戰鬥的情況,「這時候,身體會減緩腸胃蠕動,但對於剛吃完餐點的人來說,餐點持續卡住不往下,就會有腹部悶痛的情形。」陳威佑提到,其次是「緊張的情緒為讓周邊血管擴張,減少腸道血流」,他表示,當人類在面對壓力當下,身體周邊的血管擴張,以維持大腦、心臟、肌肉能擁有充沛的養分與氧氣去應對外界的變化;然而此機制的運作會犧牲腸道的血液,他坦言,「一般來說,腸道吸收養分就會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當血管供應不足時,消化就會變差,進而會導致腹痛不適。」最後,陳威佑也提醒,如果腸道常常鬧脾氣,據目前的臨床建議,少攝取咖啡因、奶製品、酒精,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幫助;此外,他透露,除了大腸激躁症,像是「發炎性腸炎」、「大腸息肉」都可能會造成排便習慣的改變,「如果排便習慣一直沒有改善的人,還是要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檢查一下。」
排便肛門流血是痔瘡還是肛裂 醫示警「3特徵」恐是罹癌 :毫無疼痛感
「醫生,我大便出血、屁股好痛,會不會死掉啊」,有時民眾見到肛門出血症狀,就會擔心是不是得了重症,根據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在粉專分享的病例,一名患者因為痔瘡發作,流出暗紅色血跡且出現頭暈,就醫檢查卻沒有貧血,於是求助醫師是怎麼一回事,據鍾雲霓表示,最常見的排便出血原因有3種,其中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可能為惡性。她表示,當出現無痛排鮮血、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該如何分辨出血病因,醫師這樣說。(圖/翻攝自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臉書)鍾雲霓醫師近日在粉專《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指出,最常見的排便出血原因不外乎為「肛裂、肛門破皮;痔瘡出血;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前兩項為良性出血,最後則是惡性出血。至於是否能以血色區分病因,鍾雲霓醫師表示,「自己很難分啦!出血時都嚇死了,到底有誰能冷靜分析,又有誰能不要自己騙自己」?鍾雲霓接著說明,要如何分辨是肛裂、痔瘡還是癌症,其實仍有跡可循:1.肛裂、肛門破皮出血鍾雲霓提到,肛裂、肛門破皮出血在於排便時帶著傷口撕裂疼痛感,滴血在馬桶裡或擦拭時染在衛生紙上。建議可先觀察2週左右,配合多泡澡或肛門周邊多沖熱水,可能會滴滴答答幾天後痊癒。另外,有些人天生肛門緊、易肛裂,較不容易有痔瘡脫垂問題,對於這類族群,更高量的纖維質、維持更鬆軟濕潤的糞便為主要保養策略。肛門多半會隨著歲月越用越鬆,因此她也提醒勿慌張,只要比他人更注重排便健康,就有機會自行改善。2.痔瘡出血痔瘡出血特點是不會痛的排便出鮮血,量有時大甚至「小血柱噴射」,伴隨多多少少肛門腫脹異物感,這種出血最終演變會是不管軟、硬便都出血,但排便稍軟仍比較能繞過這坨皮薄餡多的血球。當發現出血太頻繁、每個月來一次,或每次量都染紅整座馬桶,擺著流久了會導致慢性貧血需就醫。3.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鍾雲霓呼籲,45至50歲後,請考慮做大腸鏡檢查,這檢查並非年年要做。一般大腸黏膜長息肉需6至8年、息肉變壞需2到3年,若做過第一次正常,往後3到5年檢查一次即可,甚至正常一陣子後再拉長年限至5至8年一次,可免除罹患大腸癌的疑慮與風險。一般來說,.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特點是無痛的排便出鮮血,連肛門異物感、疼痛感都沒有,若加上平時排便順暢卻變得常腹瀉,要小心有惡性可能,千萬不能拖,務必立即就醫。
余苑綺病逝/余苑綺大腸癌曾二度復發…專家曝「多數人防癌少這一步」 5招降低罹病風險
藝人余苑綺今(21日)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年39歲。回顧余苑綺長達8年的抗癌之路,在面對大腸直腸癌3期,與復發後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乃至淋巴等處,以及歷經70多次化療,她都展現無比強大的意志面對病魔。不過,余苑綺罹癌前可說是生活作息最正常健康的余家人,對此,有專家指出,不少人忽略了「吃對東西」和保持正常作息和飲食同樣重要,與分享防範大腸癌的注意事項。余苑綺生前在節目《醫定要知道》中,曾透露自己是家中成員最注重飲食和作息的一人,且「拒吃油炸食品」,不解為何癌症會再度復發?同場節目來賓營養師劉怡里則認為,以余苑綺的情況來看,她罹癌原因可能是「好的東西沒有進來」,而控制飲食「只對一半」。劉怡里表示,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外食、油炸與燒烤食物,卻可能忽略攝取足夠的有益食物。劉怡里進一步指出,現代人偏愛精緻食物,導致壞菌增生,進而出現排便問題引發的大腸息肉增生機率,所以飲食要「壞的減少,好的增加」,讓壞菌不致影響腸道內菌叢生態,而所謂好的東西,指的正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雖無法被人體消化,但可延長食物停留時間,吸收水分幫助排便,且不論是水溶性或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皆有助於提升腸道健康。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常見於蔬菜、水果、糙米、燕麥、豆類、蒟蒻果凍;非水溶性則有豆類、蔬菜、水果、根莖類等。此外,據《早安健康》報導,「減少肉類、增加纖維」、「每天喝至少喝4杯水,一天最好喝8杯」、「節制菸酒」、「每周運動3到4天,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以及「定期篩檢」都助於防範與提早治療。另據《天下雜誌》報導,年紀大或超過50歲、曾有腸道息肉、體重過重與久坐不動者、有菸癮、父母手足或小孩有大腸癌病史、糖尿病患者、吃高脂低纖維或吃太多紅肉和加工物品者,皆為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糞便潛血」罹癌風險增30倍 建議加做大腸鏡
依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蟬聯14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為降低大腸癌對民眾的威脅,國民健康署針對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提供具科學實證研究之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一般來說,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早期發現,其治癒率相當高!提醒民眾,第一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二步請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台大醫院內科部邱瀚模教授指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異常者較一般族群罹患大腸癌風險高20至30倍,若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進而找出病兆,並予以處理,則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將增加6成4!所以要「腸」保健康,除了要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外,檢查結果為異常的後續大腸鏡檢查也不容忽視。國民健康署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如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異常者,務必配合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揪出潛藏在身體裡的息肉及癌症,並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甚至癌症的進展。早期大腸癌診療的存活率高,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不到2成。另研究資料顯示,篩檢結果異常的民眾若是延遲確診,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大幅增加,超過一年才接受大腸鏡檢查者,罹患進行型大腸癌風險更高達2.8倍;建議於篩檢異常6個月內接受大腸鏡檢查。所以,當大腸癌篩檢結果呈現異常,通常是大腸息肉與大腸癌高危險群,請一定要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有發現息肉,也能在檢查過程中一併切除,無需再進行額外的手術。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建議平時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體內新陳代謝;飲食方面,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以促進腸胃蠕動,肉類的攝取需避免紅肉、加工肉品及高脂肪部位等。防疫的同時,也別忘了防癌,糞便潛血檢查只需持健保卡至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在家就能輕鬆採檢,採檢後繳回採便管,流程簡單又安全,可避免長時間待在醫療院所。由於大腸癌的發生率會隨年齡增長而攀升,故定期篩檢才能「腸」保健康,遠離大腸癌,向腸癌說「不」!
醫師認疫情跟去年不一樣 「這關鍵」可讓民眾不用怕出門
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對於出門感到怕怕。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表示,今年台灣疫情跟去年5月完全不一樣,不但敵人不一樣,多數國人也都已打疫苗,因此可以不用像去年那麼緊張。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應運而生的昕新智慧診所(新光醫學中心醫療合作),結合新板傑仕堡健康園區,設立住宿型腸胃鏡健康檢查,從去年7月30日到現在已完成3000例,今天舉行發表會。而洪子仁是昕新智慧診所的董事,他對現在的台灣疫情做了一些解析。洪子仁表示,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不敢出門餐敘,並自我設限不敢行動。而事實上,現在台灣的疫情跟去年5月完全不同,敵人不一樣,國人也有更多準備,因此不用太緊張。洪子仁說,去年5月台灣遭遇的是Alpha病毒,會攻擊人的下呼吸道,即使是50歲以下年輕人,一旦被感染,情況不好的話,還是要送醫院治療。但現在台灣遭遇的是Omicron病毒,到目前為止,感染的人中,99.76%是無症狀或輕症。洪子仁進一步指出,去年5月時,國人沒有打疫苗;而現在,多數國人已打了2至3劑疫苗,已經有防護力,一旦染疫,產生重症或需要住院治療的比例也很低。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診所成立至今已完成3000例無痛腸胃鏡,檢出大腸息肉年紀最輕的僅25歲且長有3顆息肉;也檢出28例癌症,其中腸癌、胃癌占了17人,為0.56%。朱光恩說,大腸直腸癌在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居第3名,發生率則是第2名;在國際上,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50歲以上台灣民眾終身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是7%。而大腸鏡、胃鏡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檢查項目,早期偵測癌症早期治療,效果更佳。
世紀之毒1/台灣人吃糖「比標準多3倍」 7大癌症跟著來「全因2關鍵」
藝人朱芯儀在3月8日生日當天宣布罹患乳癌,透露右側胸部長了3顆大腫瘤,目前是乳癌二至三期,預計5月時完全切除右胸防止癌細胞轉移。由於才36歲,朱芯儀曾一度不解「為何癌症患找上她」?老公衛斯理積極找原因,在找過敏源時發現甜食會造成朱芯儀身體嚴重發炎,偏偏朱芯儀從小就是「螞蟻人」,非常愛吃甜點,再加上有乳癌家族史,所以才罹患乳癌。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隨著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更早,約在45~64歲之間,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目前乳癌是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已經連續17年蟬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08年最新資料更顯示,乳癌已成為女性致死癌症排名第三名,而且跟前一年相比,是所有癌症中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冠軍。這或許跟攝取過多糖分有關,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消費的總糖量約為60萬公噸,每人每年平均吃掉26公斤的糖,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為7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糖份攝取量(25克)的將近3倍。藝人朱芯儀罹患乳癌,老公衛斯理認為與她嗜甜如命有關,才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圖/報系資料庫)「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營養師程涵宇說,吃下大量的糖也會增加高血糖和胰島素的產生,其中胰島素會刺激體內已知會促進乳腺癌的許多生物學變化,同時會增加身體發炎機率,並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這2個關鍵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事實上,除了乳癌之外,近來許多名人罹患的「癌王」胰臟癌,以及連續14年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都跟糖息息相關,主要是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而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不只如此,還包括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等,研究證實也都與攝取過多糖有關。程涵宇說,「以子宮內膜癌為例,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
吃太多甜食恐罹大腸癌 醫警告: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息肉風險增34%」
大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在台灣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甚至年齡層也愈來愈低。醫師提醒,有研究發現甜食和含糖飲料都是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原因,尤其年紀輕輕就有息肉,就要特別注意。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指出,許多國家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症在上升,目前認為和西化飲食、肥胖、抗生素使用和腸道菌改變有關,飲食方面與食物吃太少、紅肉吃太多、加工食品吃太多、鈣離子攝取不足有關。不過,時下年輕人吃最多的應該是甜食和含糖飲料,到底這兩者和大腸癌有沒有關聯呢?含糖飲料和甜食是導致息肉發生的主因。(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錢政弘舉美國去年發表的研究為例,該研究並非直接統計大腸癌,而是分析「大腸息肉」和青少年時期糖份及含糖飲料攝取量是否有關,研究紀錄33106名美國女性在中學時期的飲食習慣,以及成年時做大腸鏡的檢查結果,分析飲食中糖分和大腸息肉的相關性,證實兩者有關。以下5點為研究結果:1、果糖的攝取會增加大腸腺瘤的發生率,特別是遠端結腸及直腸,直腸腺瘤增加了43%2、高果糖的攝取會增加30%高風險腺瘤的發生率3、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會多增加11 %大腸腺瘤的發生率,其中直腸腺瘤會增加30 %4、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會增加34%高風險腺瘤的發生率5️、成年時期糖分的攝取和大腸腺瘤無關另外,研究也針對水果做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吃水果可以減少大腸息肉,但是多喝果汁就沒有什麼好處,雖然水果和果汁都含有果糖,但吃水果還有吃到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對腸道都有益,而果汁少了纖維質需要分解,小腸吸收快,很容易會糖分攝取過多,造成肝臟和大腸的負擔。錢政弘警告,大腸癌多半是從大腸息肉演變而成,預防大腸息肉就是預防大腸癌,如果年紀輕輕就有大腸息肉,不要懷疑,就是甜食和含糖飲料吃太多了。
星談心/徐新洋揪女友陪練《全明星運動會》 穩交6年首曝兩人婚期
徐新洋有個綜藝天王老爸徐乃麟,但並未給他造成太大壓力。(圖/狼谷育樂台提供)綜藝大哥徐乃麟大兒子徐新洋參加《全明星運動會》第三季,他坦言是自己報名參賽,而且直到最後一刻才得知自己確定入選,徐新洋笑說報名的時候沒有想太多,事前也沒特別準備,「剛開始進去覺得體力負荷滿大,有時候想去訓練,身體會覺得受不了。」坦言最初不僅怕體能跟不上,而且同時間因大腸息肉開刀,被醫生囑咐一周禁止運動,怕造成傷口出血,「但我第一天還是忍不住丟了一下飛盤。」從小運動細胞就很好,參加《全明星運動會》後熱情完全被喚醒。(圖/莊立人攝)被選入紅隊沒多久,徐新洋特別在拍攝形象影片前一天,未告知經紀人就將頭髮挑染紅色,徹底發揮紅隊團魂的精神。對於領隊江宏傑屢次臉盲認不出自己,徐新洋打趣說:「他應該不是做效果喔!但也正好給我一個契機做哏,反正如果小傑又忘記我名字,就再提醒他一次。」他覺得領隊個性比較害羞,就連陪同隊員練習時,也是在旁默默地守候。徐新洋與胡釋安都是星二代,兩人參加《全明星運動會》也會互相鼓勵。(圖/截自徐新洋臉書)在國小跟高中時期都是田徑隊,在加拿大唸書時跳高還曾拿到省排名第14名的好成績,徐新洋直言參加《全明星運動會3》後,立即喚起就學時期的團隊精神,很喜歡因為運動再度被燃起的熱情,「我很喜歡這種拚命的感覺,很在乎贏才會有意義,這節目好看的地方就是大家真的很拚命,一開始覺得輸得起,後來才知道『輸不起』」,受訪時仍不忘幫老爸副業做置入性行銷。身材高挑的徐新洋想趁年輕闖演藝圈,但對其他方面也都很有興趣。(圖/莊立人攝)這次與胡瓜兒子胡釋安、焦恩俊女兒焦曼婷,三位星二代都選入紅隊「RedFire」,徐新洋表示非常開心,而且因為有著同樣背景,三人互動也很自然,「安安跟弟弟年紀一樣,個性都滿害羞的,有點像是自己的弟弟一樣,其實三星如果有代言的話,其實可以考慮找我們三(星二代)人。」他分析自己跟胡釋安是屬於爆發型選手,而一起打球的好友邱勝翊(王子),徐新洋則大讚對方是全能型的運動員,對方連拿兩次MVP也很為他開心,「剛好在同一隊覺得很有緣份,只要是自己隊友拿到MVP都會很開心,總冠軍比較重要。」徐新洋與紅隊隊員感情都很不錯,只要是自己隊友得到MVP也都會很高興。(圖/截自徐新洋臉書)畢業後從事網路產業,被問為何會想追隨父親腳步進入演藝圈?徐新洋說想趁年輕闖闖看,對頭腦部分很有自信的他,表示因為自己學歷還不錯,先前還考取了證券營業員執照,在找工作方面一直沒有很擔心,「我自己興趣很多,可能跟星座是天秤有關吧!想說why not?就先試試看走演藝圈這條路。」這次參加《全明星3》,交往6年多的女友宋蕊安(Soa)也很支持,有空就會陪他一起練習,感情依舊甜蜜。對於女友支持,現年30歲的徐新洋也難得露口風,「等我賺多一點,能養家活口就結婚。」與女友宋蕊安(Soa)交往6年多感情穩定,也已有結婚計畫。(圖/本刊攝影組)
24歲男三餐泡麵「連續吃3年」常便秘 一照大腸鏡嚇傻:分化異常
泡麵種類五花八門,方便又快速,是宵夜的好夥伴,許多人更是為了省錢,直接取代正餐。一名年輕男子在外地工作,每餐都吃泡麵,時間長達3年多,近期因為便秘就診,檢查結果超嚇人。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在《醫師好辣》中指出,腸胃道很多看起來都是小問題,但事後發現可能是嚴重的問題,接著分享案例,透露有一名24歲男子來門診,主訴時常便秘,希望可以做大腸鏡,當時他覺得很奇怪,「過去其實很少幫30歲以下的做大腸鏡,現在越來越多」,因此詢問對方原因。男子因為先前到外地工作,為了省錢連續吃了3年泡麵,每一餐都吃泡麵,後來常常會便秘,決定做個徹底檢查,結果一照大腸鏡不得了,發現了3顆息肉,其中一顆接近3公分大,於是先將息肉套住,再用電燒器整個燒除並切下,送驗結果顯示部分已分化異常,快要接近大腸癌的息肉,只要再過半年到一年,就會變成大腸癌,但好在男子有來做基本的檢查,揪出病灶並切除,才沒有讓情況惡化。男子照大腸鏡發現3顆息肉。(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陳炳諴提到,從日常生活中的症狀來判斷疾病,像是便秘太久可能是大腸息肉或大腸癌,胃食道逆流久了可能會變成「巴瑞特食道」,是一個食道癌的早期因子,也可能會變成食道癌。至於肚子脹氣太久,多為發炎、潰瘍,但偶爾也會發現脹氣太久是胰臟癌,不過多久須要注意?陳炳諴解釋,超過2年以上反而不要緊,「因為惡性的東西很少超過2年沒變化」,一般是3個月到半年左右,突然間的改變又持續一段時間沒消失,應該要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