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退化
」 失智 失智症 湯麗玉 周貞利 廖品雯老翁意識混亂!以為失智症 檢查竟是「跌倒」致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一位82歲邱爺爺,起初因脊椎退化安排入院手術,但住院期間,醫師發現該患者意識混亂,家屬以為是長輩失智症造成。經神經外科醫師診斷後,進一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爺爺的腦部有「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題,經由即時手術處理後,邱爺爺也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事後邱爺爺對於人、時、地也能開始清楚描述,才知道之前爺爺曾走路跌倒,不小心撞到頭而造成的症狀。頭部外傷事發久遠 以致忘記曾受傷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題,在影像檢查診斷方面,經由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就能分辨。中榮嘉義分院神經外科主任蔡孟洋提到,在評估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診過程中能夠問出有頭部外傷病史的比例不高,大約佔1/2或1/3左右,那是因為大多這類患者本身都有大腦退化記憶缺損,或者是距離受傷日期已有一段時間,患者早已不記得,或者是顱內壓的升高而使得大腦回憶不起先前頭部受傷的病史;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頭部外傷的情況非常輕微,讓病人不在意,也忘記了自己過往有頭部外傷的經歷。顱骨鑿洞術治療可痊癒 殘存血水需開顱手術在治療方面,一旦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就需要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會在頭骨上面鑿洞約一至二個洞,也就是顱骨鑿洞術,需要劃開腦部切開硬腦膜,引流下面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病人經顱骨鑽孔引流手術就可痊癒,而有少部分會有殘存血水或復發的患者,就需要進一步做開顱手術,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內膜打開來,使大腦能夠膨脹起來,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長輩這些情況出現超過3週 當心是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蔡孟洋提醒,若被延誤診斷,則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因此,當長輩在家中發生以下情形請多注意:頭痛、嘔吐、食慾變差、視力模糊、單側肢體乏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等徵象,或是記憶力喪失、步態緩慢、尿失禁,也許有失眠、日夜顛倒、精神異常表現而被認為是有失智症、知覺失調症或是疑似中風;更嚴重的情況會出現意識不清、嗜睡、昏迷,讓人懷疑有急性顱內出血的問題,其實也很有可能是發生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發生時間超過三週導致腦部積瘀的血塊或血水而造成上述情形。建議即早診斷、即早治療,可以讓患者生活品質提升,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
加拿大十多年受「神秘腦部疾病」所苦40人死亡 女現只能吃「冷凍食品」度日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阿卡迪亞半島的居民一直在與一種導致癡呆症狀和部分癱瘓的疾病作鬥爭,其中1個小社區十多年來一直受到一種「神秘腦部疾病」的困擾,症狀包括出現幻覺、腦霧,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無法行走,還因此導致40人死亡,如今還存活的病人,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有名女性得病後不能隨意移動雙手,只能吃冷凍食品度日。對此,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管轄下的加拿大公共衛生局也已向該省提供280萬英鎊(約新台幣)幫助調查病例,而該省的新任省長蘇珊霍爾特(Susan Holt)也於最近重新啟動了對該疾病的調查。據《每日星報》報導,新不倫瑞克省衛生部門經過自己的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為,該地區不存在腦部疾病群,該部門表示,相信患者實際上被誤診為癡呆症和癌症患者,導致官員停止調查這場流行病。不幸的是,疾病和症狀仍在繼續,當局稱目前病例總數為48人,這種疾病被稱為病因不明的神經綜合症,會導致人們出現幻覺、腦霧,且睡眠、注意力、記憶力會出現障礙,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患者無法行走。加拿大政府於2020年底首次透過克雅氏症監測系統(CJDSS)通報了該症候群,當時有40名患者出現了與克雅氏症(CJD)類似的症狀,克雅氏症是種類似瘋牛症的致命性疾病,會導致肌肉問題和嚴重且快速的大腦退化。一年後,48名患者被確定為聚集性感染群的一部分,大多數病例集中在新不倫瑞克省蒙克頓地區,其中一些被確定為該病患者的人年齡在40歲以下,包括39歲的勒布朗(Luc LeBlanc),以前很健康的他,其大腦現在「就像一個80歲的老人」,而波雷爾(Porelle)也曾經是個活躍的人,但她現在也不能隨意移動雙手,只能吃冷凍食品。2022年12月,當局對具有類似神經系統症狀的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90%的人的血液中含有1種名為草甘膦的農業化學物質,儘管官員很快就表示這還沒有定論,但除草劑草甘膦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政府科學家的仔細審查。
讓大腦返老還童!醫師提點「2關鍵妙招」 促進大腦健康防老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臺灣失智症人口至今已超過30萬人,且好發年齡有年輕化的現象,事實上失智症屬於腦部病變的疾病,而非正常老化,因此如何促進大腦健康、避免大腦退化甚至返老還童,一直是大眾關注的議題之一。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專家及醫師群皆表示,除了有氧運動,飲食控制也成為防老的關鍵因素。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指出,大腦的老化分成內在及外在,其中外在的風險因子包含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壓力事件等都會容易造成大腦的血腦屏障變得不穩定,一旦這個維持大腦恆定及安全的結構出現異常,就可能導致神經發炎的膠細胞開始增加,甚至會出現異常的蛋白質堆積或代謝不穩定,最後當幹細胞逐漸死亡,就會因為神經元的突觸產生病變,促進大腦老化的風險。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藉由運動促進大腦血管新生,誘發腦部分泌滋養因子BDNF避免大腦老化外,飲食的類型是影響腸道微生物菌群和腸腦互動的主要因素,她也說,地中海飲食已被證明是有效增進腦部健康的吃法,以全穀類為主食,橄欖油、堅果作為油脂來源,搭配魚類及海鮮,並限制紅肉及加工肉的攝取。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運動外,飲食的類型也是預防大腦老化的關鍵。(示意圖/Pexels)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總醫師凌郁翔表示,限制及加工肉攝取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肉類經由腸道共生菌代謝後會產生氧化三甲胺,這些不好的代謝物將會增加腦內的類澱粉及淘蛋白的堆積。對此,廖誼青補充,大腦跟腸道會互相影響,因此可以多攝取一些菌腦腸軸的關鍵營養素,像是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DE、鋅和鐵都可以調節腸道免疫和腸道微生物群。事實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針對此議題提出預防老化的「護腦5招」,包含「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另外,坊間許多專家學者也呼籲,民眾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及堅果成分等食物,藉由抗發炎及抗氧化特性,促進大腦整體健康及功能。
不抽菸、無三高病史...78歲翁突失智 醫一查:住這「嫌惡設施」旁導致
一名78歲老翁近期突然性情大變,就醫才發現原來是罹患失智症,但老翁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三高慢性疾病,並非失智症高風險群,經醫師抽血檢測發現,病患血液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一問之下才得知,原來老翁住在宮廟附近,長期吸入焚燒金紙的有害物質,導致健康出狀況。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中《健康好生活》分享診間病例,該名老翁因脾氣突然變暴躁、疑神疑鬼,甚至懷疑80歲的妻子偷吃,家人感到異常,於是帶他前來求診,經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確認男子罹患失智症。江守山透露,詢問老翁病史發現生活習慣一切正常,不吸菸、無三高、不吃加工食品,並非失智症高風險群,不解為何會罹患此病,繼續追問才得知,原來老翁住家對面是一間宮廟,加上他沒有吹冷氣的習慣,平常都會開窗「通風」,導致廟宇燃燒金紙後所產生的汙染物被老翁吸入,長期以往血液中的鉛、鎘濃度超標,累積體內造成失智症。對此,江守山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示警暴露在PM2.5的環境下,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將大幅提升,除了避開空汙外,像是含糖飲料攝取過量、睡眠不足、音樂聲音過大、經常負面思考、久坐,以及Omega-3攝取不足等,皆容易加速大腦退化,民眾須特別留意。
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加劇,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罹病率也隨之攀升。面對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立基於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復健心理學,可提供高齡者健腦之心理照護模式。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蘇倍儀助理教授今年以「核心能力為導向教學模式於復健心理學之應用」課程主題,獲得中山醫學大學優良教材及創意教學媒體第一名,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她表示健腦處方可被應用於協助失智症延緩退化、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要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健腦處方並不容易。健腦處方設計原則:個別化、生態化、維持生活能力和提供正向經驗蘇倍儀老師分享,首先,需要有效快速的評估和了解個案,作為設計貼近個人特性與生活的依據,即達到處方「個別化」與「生態化」。臨床心理師在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評估時,需考慮個案的疾病特性、教育程度、生活經驗和數位接受度,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素材和活動形式。還有,活動設計需循序漸進且難度適中,避免讓個案感到疲倦和挫折,但也不能讓他們覺得過於容易,以便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增加正向經驗,使他們願意持續參與。持續帶來的微小進步是延緩退化的關鍵。此外,雖然學習新事物可以刺激大腦,但是應考量患者可能會感到挫折,因此,健腦活動設計比重上以維持能力為主,除了個別化和難度適中之外,可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來刺激失智症者的感官體驗;可鼓勵合作解決問題或與人交談,促進情感連結和增加社交互動;可運用回憶或記憶喚起的活動,幫助失智症者保持記憶和認知功能,遊戲應該鼓勵參與者使用並維繫日常生活能力。蘇老師分享,要將上述元素實際運用,可謂知易行難,要培養新血更是不簡單,以這次得獎教案為例,課程規劃涵蓋下列歷程:(1)學生閱讀與整理文獻(2)設計適用於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病友神經心理功能優若是能力之生態化大腦認知運動處方(3)資深臨床心理師進行活動前與活動後的深度督導(4)實作。經過此四步驟,學生才能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實作技能,在實作結束後檢視成效,進一步省思及調整。 透過復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雖然可以開發出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的退化,提高生活品質。但是,蘇老師師提醒,無論是活動設計或與患者互動,理解和接受十分重要,增加對疾病的理解與接受,比較能帶著適切的期待,更友善地理解患者的反應,降低對他們的改變感到困惑和挫折 。除了理解與接受,與被照護者溝通和互動時,蘇老師建議多鼓勵、少責備,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這樣他們就能更能在穩定情緒下表達自己,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同時,照護者的支持系統、資源,和自我照顧也不可忽視,在面臨沉重的照護壓力時,照護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接受同樣重要,承認與接納這些情緒,而不是責備自己或患者,以便騰出照護自己的空間,只有在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之後,才能有能力去照顧家人。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資源不足?還是沒有給到需要的? 最後,蘇老師依研究資料與臨床觀察指出,失智症或大腦退化與生理-心理-社會多重因子息息相關,整合性醫療系統的建立,可以降低跨科就診導致藥物重複或交互影響等問題,為患者提供方便且有效的診療服務,減輕他們前往醫院和等待看診的負擔,提高儘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之動機。其次,雖然心理衡鑑有助於了解患者的大腦認知功能現況,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在符合臨床標準前便已開始退化,提早介入才是延緩失能的關鍵。另外,平常就養成照顧大腦健康的習慣更是至關重要,預防失智從年輕時做起。蘇老師認為大腦健康知識與醫療整合之議題應獲重視,以減少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在金錢、時間和身心上的負荷,提升失智症預防與照護的成效。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專訪/蘇倍儀 中山醫心理系助理教授,整理/郭慈明)
30歲就接近停經「卵巢早衰」 曝「愛吃生魚片」體內重金屬超標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歲前月經便開始紊亂不規律。一名僅30歲的女性就出現了嚴重卵巢早衰的問題,起初還找不到特定病理性原因,染色體也正常,經身體檢驗後才知,竟是因為太愛吃生魚片,她體內的重金屬汞含量、塑化劑均超標,才導致年紀輕輕就接近停經。華育生殖醫學中心副院長王呈瑋在臉書分享,有一位年輕個案,才30歲就嚴重卵巢早衰,已經接近停經,原本都還找不到準確的病因,直到醫師建議病人去驗一下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及塑化劑,才發現她兩樣都超標,而醫師也推斷這便和卵巢衰竭有關。病人提到自己很愛吃生魚片,王呈瑋表示,生魚片大部分都來自海中的大型魚類,而大型魚類的汞含量通常都很高,汞一旦進入人體,是很難排除的。對此,王呈瑋建議可以讓飲食多樣化,盡量不要只吃單一的食物,魚類也盡量以小型魚類為主,而他自己便比較常吃鯖魚。根據《Hello 醫師》的文章,若攝取過多汞金屬,毒性過高將傷害人體中樞神經,更可能出現聽力、視覺喪失等症狀,影響大腦退化。在攝取魚類上,選擇體型較小的魚類也能更加避免重金屬危害,可依魚類是否與手掌大小相似來判斷其體型,如秋刀魚、竹筴魚、鱸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損害心臟及腦部 這「3項症狀」是警訊
日前1名46歲女子本身無三高疾病,卻突然中風,就醫後才發現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醫師表示,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息息相關,睡眠時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間歇性缺氧,更可能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原因為睡覺時,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頸部重量、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睡覺時打呼就是最常見的警訊。若民眾有打鼾聲大到房間外都聽得見、肥胖、脖圍太粗(女性35公分以上,男性38公分以上)、總覺得睡不飽等問題,以上符合3項的話,就要小心是睡眠中止症,應盡早就醫治療。莊立邦接著指出,2021年國人10大死因,其中8項就跟睡眠不足有關,包括腦出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呼吸衰竭、疲勞駕駛所致交通意外等。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有關,長期間歇性缺氧造成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身體發炎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造成血栓、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嚴重時恐猝死。另外,重度睡眠中止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為常人8倍,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好發率則比一般人高2倍。根據國內最新調查訪問顯示,512位40歲~65歲國人中,男性每5位就有1位有打鼾、睡不飽的問題,為女性的9倍,其中又有近2成為OSA高風險患者,遠超過國外數據 。莊立邦強調,治療睡眠相關疾病要趁早,以防呼吸中止指數(AHI)逐年增加。
醫師列腎臟病「10大警訊」:符合5個以上就離「洗腎」不遠了!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在台灣有超過20%的腎友第一天看腎臟科醫師就已經嚴重到要洗腎,台灣洗腎原因超過9成以上都是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開始破壞腎臟到洗腎通常有20至30年。因此,洪永祥也臉書《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分享國人腎臟病常見的10大症狀排行榜,「這排行榜並不是根據嚴重程度,而是根據出現的頻率來做一個排名。當這腎臟病十大症狀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出現時,通常離洗腎就不遠了。」第10名:腰酸背痛腎臟位於腰部兩側,當腎臟出現問題時,通常會導致腰部出現腰酸背痛的症狀。但列在第10名表示這並不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比較容易出現在多囊腎、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先天性腎臟病導致的腎水腫,或是自體免疫疾病腎病變(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第9名:皮膚搔癢與變黑腎臟功能障礙還會引起皮膚瘙癢與變黑的症狀,這種症狀通常是由於身體中的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所導致的,通常是腎衰竭晚期的症狀,常見於糖尿病、血磷、副甲狀腺過高,或吃過多的加工類食品、重金屬等。有研究顯示,腎臟功能衰退腎友常常出現皮膚瘙癢的症狀,尤其是在晚上會更加嚴重。甚至出現一顆顆像是青春痘一樣劇癢無比的尿毒痘,學名叫穿透性毛囊炎,擦一般的藥膏都無效,需要專門的腎臟專用乳液長期保養,或是要去皮膚科照光治療。通常開始洗腎後尿毒搔癢症狀就會大幅降低。第8名:夜間頻尿夜間頻尿定義指的是入睡跟起床的那一次尿尿不算,晚上睡覺中間起來尿尿超過一次就算夜間頻尿,慢性腎衰竭的夜間頻尿通常容易出現在小腿肌肉無力合併下肢水腫,平常白天水積在下半身,睡覺躺平時下肢累積的水大量回到了身體進入血液循環,就類似你睡前喝了大量的水一般,晚上就一直起來上廁所,夜間頻尿又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導致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下降無法濃縮尿液,就更惡化夜間頻尿,如此進入惡性循環。第7名:氣喘胸悶腎臟功能衰退還會引起呼吸困難、氣喘胸悶的症狀。這種症狀通常是由於身體中的水分與尿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所導致的心肺功能衰退,如肋膜積水、肺水腫、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等,進而引起呼吸困難的症狀。第6名:肌肉抽筋腎臟功能衰退常會引起肌肉抽筋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身體中的電解質不平衡,以及腎臟病限制飲食導致營養素不足,如低血鈣低血鎂等,加上貧血引發肌肉氧氣供給不足,以及尿毒素造成的血液偏酸,都容易導致抽筋症狀,好發於老年人與糖尿病腎友。第5名:下肢水腫與泡泡尿下肢水腫合併泡泡尿,通常最可能出現在各種嚴重的急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因為長期腎絲球發炎導致蛋白尿流失,除了泡泡尿外也容易造成血液中的白蛋白偏低,這時候即使腎絲球過濾率分數還很高,但很早就出現了嚴重的下肢水腫。當然還有另一種是非腎絲球炎的腎友,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痛風所引起的腎病變,通常到了腎絲球過濾率低於30分、許多的腎絲球被破壞時,就會出現泡泡尿與水腫。第4名:高血壓高血壓是慢性腎衰竭非常常見的症狀,有些甚至在第3期就已經出現,腎臟是調節血壓的關鍵器官之一,腎臟可經由調控水分、電解質與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來調控人體的血壓,當腎臟功能受損時,會影響到身體對血壓的調節能力,進而引起腎因性高血壓。高血壓是腎臟功能障礙的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導致腎臟疾病進一步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3名:貧血頭暈無力貧血頭暈無力幾乎是每一位慢性腎衰竭都會出現的症狀,腎臟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去刺激骨隨造血,是身體中產生紅血球的關鍵器官之一,當腎臟出現功能衰退時,體內紅血球生成素濃度降低,骨隨產生紅血球的能力就會下降,加上血液中尿毒素會破壞成熟的紅血球減短了紅血球的壽命進而引起腎因性貧血。通常女生會比男生更早出現,通常在第3期就開始出現,男生通常到第4期才會出現。補充鐵劑或是維生素B群效果不佳,必須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才能有效矯正腎因性貧血。第2名:噁心嘔吐噁心和嘔吐是幾乎到末期腎病變都會出現的尿毒症狀,也是很多不想洗腎的腎友最後不得不洗腎的原因,若沒有洗腎把尿毒洗掉可能一直噁心嘔吐,最後一口飯都無法進食。人體血液中的尿毒素當然是嘴巴吃進去的食物代謝產生,當身體中的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時,身體就不准你再繼續進食,通常嚴重貧血、糖尿病與本來就有腸胃疾病者,噁心嘔吐症狀會更早出現。第1名:嚴重的疲累感因為尿毒的持續累績、貧血、酸血、電解質異常會導致人體處在一個嚴重的疲累狀態,這種疲勞休息也無法恢復,類似一值持續在重感冒時候的疲累,頭重頭暈腦霧不清爽,嚴重的甚至嗜睡跟昏迷,疲累感跟腎功能的嚴重成正比,容易發生在貧血嚴重糖尿病,以及高齡大腦退化活動力不佳的腎友,這種疲累感隨著尿毒素增加疲累感就更加劇烈。洪永祥也補充,出現1至2個症狀,不見得是腎臟疾病,但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若同時出現3個以上症狀,腎臟疾病機率就會大大增加,5個以上就幾乎離洗腎的日子不遠了,「如果你出現了以上症狀,建議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腎臟功能衰退的問題,即早治療避免將來洗腎的噩夢。」
妻罹絕症剩9個月生命 臨終求「和前任再愛一次」尪猶豫了
如果得知生命剩不久,你會想做什麼?國外有一名人妻,診斷出罹患絕症,只剩幾個月的壽命,臨終前希望可以和前男友再次上床,因此詢問老公的意見,但老公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好上網發文徵求大家的意見,掀起討論話題。這名人夫在《Reddit》討論區提到,妻子不幸被診斷出患有絕症,醫生告知最多只能活9個月,他想盡力支持,讓她開心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刻,並滿足任何願望,「我們已經在一起10年了,我記不起過去沒有她的生活是怎樣,也不知道她如果離開,我該怎麼辦?」然而,妻子卻希望可以和前男友再一次發生關係,讓他相當震驚。人夫覺得十分兩難,無法下決定。(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妻子坦言,在床事方面,她最滿意的情人是前男友,「性有時只是身體上的,對我來說是情感上的滿足,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此,他內心天人交戰,到底應該答應還是拒絕妻子的臨終願望,「我覺得我不得不同意,因為她快死了」,坦言自己感到受傷,並想知道怎樣做才對,「我恨透了這一切」。貼文曝光後,引來熱烈討論,網友意見五花八門:「如果你的妻子快死了,她就沒有權利傷害你,根本是用死亡來勒索獲得想要的東西」、「我建議你帶她去看精神科,是不是妻子的疾病使得她的大腦退化,影響決策能力?」、「這讓人哭笑不得,很遺憾你陷入這樣的情況」。
狂聽老歌是變老徵兆?日學者引爆網友戰翻…「這類型」音樂恐對年長者有害
人真的會越老「樂」固執嗎?日本東大統計學學者西內啓在個人推特指出,大部分民眾都聽過的「人一輩子只聽年輕時喜觀的音樂」現項,其實可以用「大腦老化」來解釋,結果推文一出,立刻引發兩派網友論戰。西內啓表示,除了文獻中提到的多數人終生只聽年輕時喜歡的音樂外,看漫畫習慣也是大腦是否老化的重要指標,因為當一個人因大腦退化而在學習上難有突破時,自然較難接受新事物,從而加速老化與更不愛聽新音樂。但這一說法遭到部分網友反對,「不是大腦退化的問題,是歌曲內容的問題」、「現在的人也不太會聽廣播或看電視,除非主動去找,否則沒有機會接觸新的音樂」。不過也有人認同西內啓的看法,「不只是音樂,很多人就是喜歡沉浸在過去。這正是變成『老害』的第一步」、「以前聽長輩抱怨新歌難聽,現在開始換我們討厭新的歌曲」、「年輕時笑『老人都是這樣』,結果等我們變老時可能也是那個樣子吧」?實際上,老化與聽音樂習慣是否有關,目前還無法蓋棺論定,音樂平台Spotify的數據分析曾指出,人們從33歲開始就幾乎沒聽新歌,原因是「想聽老歌回憶過去」。Deezer過去對其1000名英國用戶的分析也發現,最愛聽新歌的年齡為24歲,其中有75%的人每周會聽至少10首新歌,但當人們超過24歲,聽新歌的次數就逐年下降。有趣的是,其中有19%的受訪者表示,「歌曲太多」是少聽新歌主因,其次依序為工作太忙、沒時間了解新歌,以及家庭緣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項研究則表明,聽音樂、尤其是聽新的音樂,能刺激腦部活動進而幫助大腦保持年輕,但另項英國研究指出,追求年輕貌美、負面老化的「流行樂」可能對有年紀的聽者的健康有害。因此,一個人是否「老了」,可能無法單獨靠聽音樂習慣來認定。
女王長壽秘訣1/在位70年只進5次醫院 「健康老」最佳表率!10食物成關鍵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於9/8辭世,享耆壽96歲,女王1952年登基,任職時間長達70年,是英國在位最久的君王,生前也是全球最年長的國家元首,她不但在離世前2天仍精神奕奕接見新首相特拉斯,生前健康狀況也始終良好,甚至傳出只住過5次院,專家認為是「健康老」的最佳表率,關鍵在於女王的飲食方式。根據外電報導,女王第一次入院時間是1982年,目的是拔智齒;1994年時騎馬摔倒,但跌倒後她不以為意繼續騎,直到快24小時後,才發現左手腕骨折,因此住院治療;2003年女王入院接受雙腿膝關節手術;2013年因嚴重腸胃炎住院。在往後的日子裡,女王一直十分健康,直到去年丈夫菲利普親王(HRH PrincePhilip)過世後才出現轉折,去年10月女王被秘密送到醫院,雖然隔天就出院,但皇室始終沒有透露女王真正的住院原因,且女王自此常被醫生「勒令休息」,據說女王因此感到有些生氣,因為她覺得自己精神很好,並不需要休息。回顧女王96年的歲月,總是充滿活力,談吐機智且充滿幽默感,《Wicked Wit of Queen Elizabeth II》作者凱倫杜比(KarenDolby)透露,有一次女王在蘇格蘭巧遇一群美國觀光客,當時女王全身包裹嚴實,身邊還跟著一名隨從。那群美國觀光客沒認出女王,詢問她:「有沒有看過女王?」女王立刻回答「沒有」,但指著身旁的隨扈說「但是他有」。曾出書撰寫女王長壽方法的作者柯茲羅斯基(Bryan Kozlowski)受訪時曾表示,女王是健康變老的表率,而關鍵就在於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曾擔任女王御廚的麥格瑞迪(Darren McGrady)透露,女王的飲食非常簡單,早餐大多喝伯爵茶配果醬吐司或玉米片;午餐吃烤魚配蔬菜;晚餐除了鮭魚排、大量蔬菜之外,會降低澱粉攝取,好讓自己可以品嘗最愛的黑巧克力餅乾。麥格瑞迪表示,女王不會放棄最愛的點心,但非常「自律」,經常只吃一片餅乾而已,這樣「抓大放小」的飲食原則,不過份嚴格,也是女王能夠一直維持健康飲食的原因。檢視英國女王的三餐飲食,鮭魚絕對是最常出現的食材之一,而且偏愛烤、水煮的料理方式,可以更健康的攝取優質蛋白質。(圖/CTWANT資料照)營養專家分析女王的三餐,經常出現各式魚料理、大量蔬果,與最近很夯的麥得飲食十分相近,推測這正是女王長壽又頭腦清楚的原因。「麥得飲食,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可以延緩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營養師夏子雯表示,得舒飲食的原則是全穀類食物、天天3份蔬菜2份水果,不喝含糖飲料;地中海飲食則是適量的魚、蛋、家禽類食物,使用橄欖油等,而麥得飲食則是結合兩者特點,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控制血壓,還能幫助延緩大腦退化、預防失智。夏子雯說,麥得飲食有10種必吃食物,包括全榖雜糧、豆類、深綠色蔬菜、其他顏色蔬菜、堅果、莓果類、橄欖油、禽類、魚肉、紅酒,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大量植化素、抗氧化力、多酚,可以延緩細胞老化。「觀察女王的飲食,伯爵茶含有兒茶素、黑巧克力含有多酚,都具有抗氧化作用,再加上愛吃鮭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護腦、護心血管都很有幫助。」夏子雯說,只要遵循麥得飲食的原則,也可以和女王一樣吃得健康,優雅老去。
研究:「人老記憶力變差」是錯的 主因是「他們放棄思考」
是不是年紀越大越容易健忘?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師、老年精神醫學專家和田秀樹透過研究指出,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記憶力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在他們身上種下「老年人健忘」的偏見,他們就會失去記憶的慾望,從而自我實現記憶力退化的窘境。據日本商業雜誌PRESIDENT Online的報導,曾出版《一生都不失智的77個習慣》、《40歲之後的記憶術》的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師和田秀樹指出,80多歲的人罹患老年癡呆的機率是60多歲的12倍,因此若想要延長大腦的功能和壽命,就必須從60至70歲的區間繼續「使用大腦」。人類如果不使用某部分的肌肉,就會出現「廢用症候群」,大腦也是如此。如果你活著卻不使用你的大腦,那記憶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而據說這更是老化的象徵。然而,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記憶力其實差異不大,專攻大腦和認知科學相關領域、《記憶與認知》(Memory & Cognition)雜誌的主編湯瑪斯(Ayana Thomas)曾進行過以下的實驗。她要求64名18至22歲的年輕人,以及64名60至74歲的老年人背誦大量單字,結果發現,當湯瑪斯在實驗前向受試者表示「這只是一個心理實驗」時,年輕受試者和老年受試者答對的題目沒有差很多。然而,當受試者在測試前被告知「老年人在這項記憶實驗中會表現更差」時,老年人的答對的題目竟然大幅下降。這場實驗表明,在平常的狀態下,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記憶力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當「老年人記性差」的偏見被植入大腦後,老年人就會失去記憶的動力和慾望,導致他們放棄思考和回憶,從而自我實現大腦的「廢用症候群」。
新技術!精準偵測腦神經年齡 及早發現失智症「延緩病況惡化」
2021年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提高診斷率」是失智症領域未來的努力目標。根據報告結果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75%的人,相當於4100萬人,尚未被診斷確認,其中未診斷的比率,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有9成之多。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21年公告的最新資料,目前失智症診斷率約為54%,雖然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算低,但依台灣期待能夠在2025年達到7成的診斷率的目標,仍有不小成長空間。有鑑於「失智症」早期診斷之急迫性與必要性,台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兼任教授曾文毅與AcroViz總經理陳如芬組成新創團隊「上頂醫學影像科技」(AcroViz Inc.),自臺大醫學院技轉腦神經纖維客觀分析評量技術,並成功研發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讓國人有機會早期發現「失智症」或是大腦退化的跡象。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是以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影像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建立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客觀評量腦神經健康情形之服務,依據臨床資料分析,證實可預測失智症及其預後。在台灣,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已經在健檢機構中實務應用,期能藉此降低受測者因教育水平、社經地位、主觀感受等變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可能性。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目前雖主動要求腦年齡(失智症)檢測的人不多,但相比十年前,台灣失智症疾病意識已有顯著提升。鄭乃源醫師分享,有一位50歲金融業主管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且作息不正常,生活中突覺自己變得健忘、決策效率降低,因此一年前來到聯安接受「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便採用AcroViz技術,健檢報告上發現腦神經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了7歲,此後個案積極依循專業建議,改變飲食、作息等生活型態,今年再次進行檢測,腦年齡數據改善消息振奮人心,鼓勵個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另外還有一位60幾歲個案,腦年齡高於實際年齡15歲以上,且腦部影像看見大腦已有萎縮跡象,故而當下協助轉診醫院神經內科,進一步追蹤診斷,及時接受治療照護。失智症患者確診後的往後餘生中,個人及其家屬將面臨沉重的金錢、時間及精神負擔等有形與無形的照護成本。患者在平均八至十年的餘命裡,僅是醫護費用預估高達1300萬元,更是需要長時間的近身照護,對患者及照護者而言,等同失去了人身自由。除了上述有形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之外,精神負擔更是造成失智症患者家庭關係失衡的最大問題,親情無法割捨,照護壓力又難以負荷,照護者沒有絲毫喘息的空間,長此以往,恐有身心健康之疑慮。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失智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自我察覺,且可能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退化期,因沒有外顯症狀,而被忽視,直至終被確診失智症,已到達不可逆的程度,且至今尚未有藥物能夠完全治癒,僅能緩解退化趨勢。因此曾文毅也提醒,提早檢測「腦年齡」,並諮詢專業醫事人員的評估與建議,較能夠在早期發覺「失智症」風險,有機會在大腦退化前期,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及多元健康管理介入,維持大腦健康,降低未來失智症造成的損害及負擔。AcroViz目前主要以B2B2C 商業模式經營,透過與醫療機構合作提供接受檢測的C端客戶腦神經年齡檢測報告書,內容包含:腦神經年齡量測結果、腦健康評分、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年齡、全腦神經束健康概況、患者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健康概況,其報告書有利於醫師參考作疾病評斷、分析,和追蹤治療反應;同時,也附有大腦健康管理及生活型態的多元建議,可供醫師、受測者雙邊參考,讓醫療機構或健檢單位所能提供的檢測項目更加多元。
陪他演戲1/每3秒就有1人失智 長輩愛「瞎忙」背後藏催淚原因
83歲男星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Hopkins)以電影《父親》中的失智症患者,拿下今年奧斯卡影帝寶座,並創下最高齡紀錄。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電影《父親》罕見以第一視角描述劇情,讓觀眾直接感受失智患者迷失於時間、空間的驚悚,更能理解患者產生的精神症狀,包括妄想、猜忌、易怒。」影片中安東尼霍普金斯懷疑女婿偷竊他的手錶,兩人因此爆發爭吵,最後女婿竟然甩了老丈人一個耳光。許多家屬在失智者出現不合邏輯的言行時,急著糾正,反而產生更多衝突。(圖/123RF)「場面令人好感傷,但失智家屬因為不理解,而衍生出的暴力行為,現實世界中其實屢見不鮮。」湯麗玉說,而且許多患者往往對愈親近的人、愈嚴苛。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榮譽會長周貞利說,這可能是因為越親近的家人、往往正是朝夕相處的人。「我爸媽兩人住在南部老家,有一次妹妹剛好回家住了一周,明顯感受爸爸的異樣,才趕緊通知兄弟姊妹說『該帶爸爸去醫院』」。周貞利曾同時照顧失智的父親與婆婆10多年,兩位長輩過世之後,她將心路歷程集結成書,希望提供失智者家屬參考意見。(圖/馬景平攝、翻攝自香港閱讀城網站)周貞利爸爸確診時,醫師判斷病情已經到中度,「仔細回想,大約在當時的5年前,爸爸就變得常常在外面忙東忙西,就是不願意在家中坐下跟大家聊聊。」周貞利說,爸爸當時應該已經察覺自己常常跟不上家人的說話速度,聽不懂又礙於一家之主的面子無法說,於是只好拼命避開類似場合。「確診之後,一開始由媽媽照顧爸爸,有需要我就南下陪伴。」有一次,周貞利回家發現爸媽狀況極糟,當天便立刻接父母北上同住。周貞利嘆道,「媽媽跟我說,當時她已經打算帶著爸爸輕生!」照顧失智者實在令人心力交瘁。失智症目前尚無法治癒,但藉由藥物能減慢大腦退化速度,所以愈早服藥,保有認知能力的時間愈長。(圖/123RF)
陪他演戲2/失智父照鏡問「他是誰?」 女兒轉念答「快跟鄰居打招呼!」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相較於子女,失智症的配偶往往需要更長時間調適心情,「因為他們無法相信相處近三、四十年的人,怎麼可能變成如此?」所以當失智症患者出現妄想等症狀時,配偶經常會嚴厲的出言糾正,兩人就會產生嚴重摩擦。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若家屬不夠理解失智症,很容易與患者產生摩擦,甚至導致暴力事件。(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榮譽會長周貞利舉例,罹患失智症的爸爸每到下午就會剪報紙貼住玻璃窗,媽媽總會不耐煩叨念,「我就勸媽媽說,他以後會慢慢變得手也不能動、也無法講話,還不如多珍惜現在他還都能做的時間。」所以周貞利總是陪爸爸一起剪報紙,爸爸安心上床之後,她再慢慢一個個拆下報紙。後來周貞利的爸爸開始不認得自己,有一次踏進電梯,竟然指著鏡中的自己問「他是誰」?周貞利並不指正他,只順著話說:「這是我們家鄰居啊,跟他打個招呼吧!」其實,當時周貞利同時也照顧失智的婆婆,有一次婆婆跟兒子告狀說:「她(周貞利)都不幫我洗衣服!」周貞利也是笑笑地回應說:「媽,你聞聞看衣服,像都沒洗過的味道嗎?」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指出,若有失智症家族史,40歲後就可超前部署,透過運動、飲食等良好生活習慣,預防失智症。(圖/廖品雯提供)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說,失智症患者的典型特徵是記憶力減退,但因人而異有許多不同的症狀,其中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精神行為也經常可見,而且不論病情輕重都可能發生,但建議家人不要和患者正面衝突,最好順著他的話回應,然後適時轉移注意力,過一會兒患者就會忘記了。為減緩失智者大腦退化速度,旁人可以適時給予刺激,如陪做甜點。(圖/報系資料庫)
陪他演戲3/遠赴北歐竟記成基隆旅遊 失智或老化最大差別出爐!
衛福部最新資料也顯示,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未來患者人數更會急速增加。許多名人都是失智者家屬,藝人侯昌明多年前訪問失智症專家,意外發現父親符合失智症特徵;作家張曼娟也一度因母親失智症惡化,相當自責。(圖/報系資料庫)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50年,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將增加近30人,每個人都有機會照顧失智家人,自己也可能罹患失智症。不少名人都有家人罹患失智症,包括作家張曼娟的母親、藝人侯昌明的父親,甚至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因情緒問題輕生後,大腦解剖檢查後才意外得知一切原因來自於失智症!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說,「不同於其他疾病能夠明確的確診,醫師往往需要依靠各種測驗、量表、影像與血液檢查,同時搭配家屬觀察,才能確定患者罹患失智症,而退化性失智症主要與老化、家族史有關。」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指出,若有失智症家族史,40歲後就可超前部署,透過運動、飲食等良好生活習慣,預防失智症。(圖/廖品雯提供)廖品雯說,失智症患者的典型特徵是記憶力減退,但和健忘的最大差別就是完全「斷片」,也就是完全忘記發生過的事,而一般老化的記憶力變差,事後則可以回想起來。一旦確診失智,廖品雯建議生活要盡量維持規律,尤其失智症患者會有所謂的「黃昏症候群」,天色漸暗若沒有待在熟悉的地方,就容易變得焦慮、混亂。廖品雯說,「隨著病情嚴重,也要減少變動太大的旅遊,曾有家屬帶患者去北歐旅行,結果患者認為自己是去基隆玩。」與其大費周章,不如帶著患者到熟悉環境進行活動。定期運動不只能預防失智症,也可以幫助患者延緩大腦退化速度。(圖/報系資料庫)
陪他演戲4/別跟患者24小時相處 全家族認識失智才能減少誤解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患者也日益增多,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建議家屬多利用社會資源,「一方面照顧者不要24小時綁在患者身邊,要適時讓自己獲得喘息時間,二方面患者也可以藉由這些資源進行認知復健。」舉例來說,失智症患者白天可以到日照中心,讓照顧者能夠外出工作;假日則可以參加失智症互助家庭的活動、或參加失智相關課程,照顧者可以互相分享心情,患者也能獲得與人的互動機會。專家建議,讓失智者參加社區據點、互助團體活動,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也讓照顧者有喘息的時間。(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榮譽會長周貞利建議,失智症家屬參與相關支持團體的活動,可以抒發壓力,另外,她也認為家族所有成員都要去認識這個疾病,才能適時給予主照顧者精神支持,也不會有相關誤解。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說,許多藥廠早已紛紛投入實驗,希望能找出治癒失智症的藥物,但可惜都功敗垂成。目前治療藥物大多以延緩大腦退化速度為主,但效果也因人而異,甚至影響檢查上顯示退化減慢,但家屬卻表達患者狀況變差,但總體來說,病人的情緒、認知都會好轉一些。失智症目前尚無法治癒,但藉由藥物能減慢大腦退化速度,所以愈早服藥,保有認知能力的時間愈長。(圖/123RF)廖品雯說,失智症大致分為初期、中度、重度三階段,初期症狀輕微、難以察覺;中度時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協助;重度就必須完全仰賴別人幫忙,若越早確診就能越早服用相關藥物,雖然無法根治,但起碼能延長保有認知能力的時間,患者也會較有生活品質。照顧十多年之後,周貞利的父親、婆婆已經相繼過世,放下之後,周貞利才敢執筆寫下心情,更出版了書籍。湯麗玉則建議,照顧失智家人的時間可能長達20年,確診後一定要全家人共同規劃未來安排,一個人是不可能撐下去的!專家指出,蛋類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多攝取能預防失智症。(圖/業者提供)
總統府前資政徐立德打離婚官司 第二任妻子聲請監護宣告遭駁回
總統府前資政徐立德與小他37的女音樂家陳怡伶結婚後,卻因雙方個性不合正在打離婚官司。陳女另以徐大腦退化為由聲請輔助宣告,但台北地方法院認為徐辨識意思及表示能力未完全喪失,裁定駁回,可抗告。徐立德在元配劉勤生過世後,於2013年與陳怡伶結婚,但婚姻只維持2年就分居,徐並於隔年訴請離婚,高等法院去年判准,全案目前上訴最高法院審理中。陳女與徐立德間還有其他大大小小訴訟,陳女另還提告主張,徐曾有中風紀錄,婚後生活起居都是她協助,無法勝任大部分家事,常須由她陪同到醫院就診,醫生也曾提及徐的大腦有退化現象,辨識意思表示效果的能力已有不足之虞。徐身體狀況不佳,已嚴重影響意思表示能力,故聲請輔助宣告。但法官查出,徐立德2017年間聲請婚姻調解,並當庭撤回,2018年間提起離婚訴訟及上訴,今年新北地方法院的支付生活費訴訟調解、言詞辯論,徐都親自出席,都能明確表達離婚意思及理由,雖然有些時間點記憶不清楚,但前後陳述均一致,顯然並未完全喪失意思表示能力,故駁回監護宣告聲請。
小亮哥疑患失智症 妻林姿佑擔憂:明年會不會忘了我?
今年63歲資深藝人小亮哥,和老婆林姿佑結婚20多年,一直是演藝圈公認的模範夫妻,兩人婚後育有2個寶貝兒子,一家四口生活平淡又幸福。但最近小亮哥健康似乎出現問題,老婆林姿佑近日上節目時,就透露小亮哥似乎出現疑似失智徵兆,讓她很憂心,「會不會明年開始失智,忘記他老婆叫什麼名字」。林姿佑近日上《命運好好玩》時,透露自己的老公小亮哥,最近時常把手機忘在家中,一周內旺季的頻率高達3次以上;且愛在家泡老人茶的小亮哥,還常常出門時,忘記把家裡的瓦斯爐關掉,讓林姿佑擔憂表示:「真心覺得他會不會明年開始失智,忘記他老婆叫什麼名字」。雖然小亮哥63歲還不算老,但現場參與錄影的醫師洪永祥表示,人的大腦在25歲就開始退化,但失智症的發生,是大腦退化的速度異於常人,一般人常常因為太忙,容易忘東忘西,睡眠不足也容易造成健忘,但這其實這些都不算是失智症,真正的失智疾病,需要經過醫學的專業檢查,才能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