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功能
」 失智症 腦中風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揪感心 獲金管會頒發公平待客績優
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致力打造公平待客的友善金融環境,國泰人壽、國泰產險13日雙獲金管會頒發公平待客評核績優獎項肯定,由金管會主委彭金隆頒獎,國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王麗秋、國泰產險總經理陳萬祥受獎;並於會中分享實務上如何落實公平待客服務。國泰人壽展現全方位守護民眾身、心、財的公平待客文化,為壽險業唯一連續六年蟬聯評鑑績優;而國泰產險則提供多元創新服務,滿足客戶需求,針對多元對象尤其是高齡、身心障礙族群積極推動一系列公平待客服務。國泰產險則提供多元創新服務,滿足客戶需求,針對多元對象尤其是高齡、身心障礙族群積極推動一系列公平待客服務。由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右)頒獎,國泰產險總經理陳萬祥(左)代表領獎(圖/國泰金控提供)。國泰人壽再獲金管會「公平待客原則評核」排行前25%業者,為壽險業唯一連續六年蟬聯績優,深獲主管機關肯定。國壽落實「全員服務、公平待客」的核心價值,更由董事會直接督導專責單位統籌與建立管理機制,上下齊心維護消費者權益。針對高齡族群,國泰人壽積極培育1.4萬名業務同仁獲得「失智友善天使」認證,舉辦樂齡生活體驗與手語教學課程,提升友善服務能力;並結合國泰人壽App大腦功能訓練與檢測服務,讓客戶強化預防失智觀念。同時,設置「樂齡服務專線」,以最熟悉的語言為長者服務,滿意度達91.8%,更首創高齡客戶「保單查閱人制度」,國泰人壽觀察到,當保戶年紀越大,常會忘記曾經投保哪些保險,因此高齡長者可預先約定查閱人瀏覽保單狀況,協同家屬維護顧客權益。此外,國泰人壽亦積極從客戶角度出發設計各項服務,特別邀請「混障綜藝團」(混合許多障別朋友的表演藝術團體)實際體驗友善服務措施,透過身障者第一視角回饋,優化理賠申請文字轉語音功能,並完成設置「友善服務櫃檯」。為友善服務新住民,除延續先前提供「9國語言」暖心服務,近期更推出業界唯一「多國語言版」的理賠申請書,滿足世界各地民眾來台工作、求學及居住時的保險申辦與理賠需求,並能以其最熟悉的語言,進行保險服務。為預防民眾遭詐騙,當保戶臨櫃辦理「金流」相關服務時,客服人員主動關心民眾資金用途,2023年共成功攔阻64件詐騙案,累計金額近新台幣4千9百萬元。根據國泰人壽最新顧客體驗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整體滿意度達98.8%,NPS(Net Promoter Score,淨推薦值)高達35.1%,連續四年正成長,顯見國壽各項服務皆深獲客戶肯定。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致力打造公平待客的友善金融環境,國泰人壽、國泰產險13日雙獲金管會頒發公平待客評核績優獎項肯定。左起為國泰產險協理余家偉、資深副總陳謹洲、總經理陳萬祥、國泰人壽資深副總王麗秋、協理廖昶超、協理劉明達(圖/國泰金控提供)。國泰產險由董事會層級由上而下建立公平待客思維,定期召開公平待客小組會議,並舉辦公平待客教育訓練課程,以落實金融友善服務,改善高齡及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進而推出一系列公平待客服務機制。 國泰產險針對年輕族群,推出保險新鮮人3大懶人包(車禍處理流程懶人包、旅遊險熱門問題懶人包及快速上手保險流程及觀念-入門指南),幫助年輕人對保險資訊更快上手;針對身心障礙者,提供「視訊手語直譯服務」供聽語障客戶線上手語翻譯、推出「圖型驗證碼語音報讀」服務,協助視障客戶完成會員登入以及提供無障礙網頁;針對高齡者提供「高齡者進線優先接聽服務」、「跨越數位鴻溝 – 友善網頁操作說明」計畫、老花眼鏡及簽名板等服務,並推出高齡專屬保險商品「新世紀常青」,針對老年人最常發生之置換人工髖關節、膝關節及水晶體提供補助保險金,新增「輔助器具費用保險」項目;更走入長照機構舉辦「微心計畫」,推廣損害防阻專業知識。其中「跨越數位鴻溝 – 友善網頁操作說明 」計畫,於服務試行階段受到客戶許多正面回饋,今年已擴大運用於微型電動二輪車強制險及國內外旅遊險,將持續增加運用在更多網路投保險種,服務更多有網投需求的數位弱勢族群,弭平數位落差。國泰產險秉持「iCARE」五大核心理念(implant建立制度、Culture原則內化、Alteration根因改善、Response蒐集聲音、Education教育訓練),推動公平待客,致力於建立「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服務文化,提升客戶服務的溫度與速度,從商品設計到末端理賠或客戶服務,持續從客戶視角出發,傾聽客戶聲音,提供貼近客戶的創新服務。根據國泰產險最新顧客體驗調查結果,2023年整體滿意度達96.6%,顯示國泰產險深獲客戶肯定。表格: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公平待客重點措施(資料來源/國泰人壽、國泰產險)。
伴客戶前行!國泰人壽、國泰產險雙獲公平待客評核前25%績優
壽險業唯一連續六年蟬聯績優、產險貼近客戶多元創新服務獲肯定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致力打造公平待客的友善金融環境,陪伴客戶前行,金管會日前公布113年公平待客原則評核結果,國泰人壽、國泰產險雙雙榮獲公平待客評核排行前25%業者。其中,國泰人壽更領先業界連續六年蟬聯評鑑績優,展現全方位守護民眾身、心、財的公平待客文化;而國泰產險則以貼近客戶的多元創新服務,並積極針對年輕族群、高齡族群、身心障礙推出一系列公平待客服務,獲得主管機關肯定。國泰人壽再獲金管會「公平待客原則評核」排行前25%業者,為壽險業唯一連續六年蟬聯績優,深獲主管機關肯定。國壽落實「全員服務、公平待客」的核心價值,更由董事會直接督導專責單位統籌與建立管理機制,上下齊心維護消費者權益。針對高齡族群,國泰人壽積極培育1.4萬名業務同仁獲得「失智友善天使」認證,舉辦樂齡生活體驗與手語教學課程,提升友善服務能力;並結合國泰人壽App大腦功能訓練與檢測服務,讓客戶強化預防失智觀念。同時,設置「樂齡服務專線」,以最熟悉的語言為長者服務,滿意度達91.8%,更首創高齡客戶「保單查閱人制度」,國泰人壽觀察到,當保戶年紀越大,常會忘記曾經投保哪些保險,因此高齡長者可預先約定查閱人瀏覽保單狀況,協同家屬維護顧客權益。此外,國泰人壽亦積極從客戶角度出發設計各項服務,特別邀請「混障綜藝團」(混合許多障別朋友的表演藝術團體)實際體驗友善服務措施,透過身障者第一視角回饋,優化理賠申請文字轉語音功能,並完成設置「友善服務櫃檯」。為友善服務新住民,除延續先前提供「9國語言」暖心服務,近期更推出業界唯一「多國語言版」的理賠申請書,滿足世界各地民眾來台工作、求學及居住時的保險申辦與理賠需求,並能以其最熟悉的語言,進行保險服務。為預防民眾遭詐騙,當保戶臨櫃辦理「金流」相關服務時,客服人員主動關心民眾資金用途,2023年共成功攔阻64件詐騙案,累計金額近新台幣4千9百萬元。根據國泰人壽最新顧客體驗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整體滿意度達98.8%,NPS(Net Promoter Score,淨推薦值)高達35.1%,連續四年正成長,顯見國壽各項服務皆深獲客戶肯定。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公平待客重點措施(圖/國泰產險提供)國泰產險亦由董事會層級由上而下建立公平待客思維,獨立董事及117位經理級以上主管均完成評議中心「公平待客相關議題探討」課程,掌握高齡者金融剝削個案、高齡及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改善與維護等,進而推出一系列公平待客服務機制。國泰產險針對年輕族群,推出保險新鮮人3大懶人包(車禍處理流程懶人包、旅遊險熱門問題懶人包及快速上手保險流程及觀念-入門指南),幫助年輕人對保險資訊更快上手;針對身心障礙者,提供「視訊手語直譯服務」供聽語障客戶線上手語翻譯、推出「圖型驗證碼語音報讀」服務,協助視障客戶完成會員登入以及提供無障礙網頁;針對高齡者提供「高齡者進線優先接聽服務」、「跨越數位鴻溝 – 友善網頁操作說明」計畫、老花眼鏡及簽名板等服務,並推出高齡專屬保險商品「新世紀常青」,針對老年人最常發生之置換人工髖關節、膝關節及水晶體提供補助保險金,新增「輔助器具費用保險」項目;更走入長照機構舉辦「微心計畫」,推廣損害防阻專業知識。國泰產險落實公平待客,推出「高齡優先接聽」服務,資深客服放慢語速、使用對方習慣語言,傾聽長輩需求、引導解決問題。(圖/國泰產險提供)其中「跨越數位鴻溝 – 友善網頁操作說明[1]」計畫,於服務試行階段受到客戶許多正面回饋,預計於今年擴大運用在更多網路投保險種,如微型電動二輪車強制險、旅遊國內外旅遊險等,以服務更多有網投需求的數位弱勢族群,弭平數位落差。國泰產險秉持「iCARE」五大核心理念(implant建立制度、Culture原則內化、Alteration根因改善、Response蒐集聲音、Education教育訓練),推動公平待客,致力於建立「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服務文化,提升客戶服務的溫度與速度,從商品設計到末端理賠或客戶服務,持續從客戶視角出發,傾聽客戶聲音,提供貼近客戶的創新服務。根據國泰產險最新顧客體驗調查結果,2023年整體滿意度達96.6%,顯示國泰產險深獲客戶肯定。[1] 國泰產險「跨越數位鴻溝– 友善網頁操作說明」計畫,為業界首家推出「線上共覽」技術的產險業者,只要客戶碰到數位投保操作難題或需要解說商品,都可電話諮詢客服,客服人員能在遮蔽客戶個資且符合國際資安標準下,線上同步瀏覽客戶授權的指定網路操作頁面,即時解決數位投保操作障礙服務,提供最佳數位體驗服務。
美國熱浪今年恐再創紀錄! 多州機構呼籲聯邦政府:將極端高溫、野火列為「重大災害」
非營利性會員組織「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指出,由多州環境、勞工和衛生團體組成的聯盟,於美東時間17日敦促美國聯邦政府的行政部門防災減災機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為極端高溫和野火災害提供重要的救災資金,但這2種情況目前均不被FEMA視為重大災害。生物多樣性中心能源司法主任兼高級律師Jean Su表示:「目前迫切需要FEMA將不斷加劇的熱浪和野火災害視為主要的氣候災難。現在是FEMA應對氣候緊急情況的時候了!這意味著為地方政府提供關鍵資金,以建立強大且有彈性的解決方案,例如社區太陽能和儲存、冷卻中心和空氣過濾等,這些都是我們保護工人和弱勢社區免受氣候緊急情況破壞的關鍵方式。」報導指出,科學家認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並預計2024年將出現更嚴重的熱浪。美國各地初夏氣溫已經打破歷史紀錄,且6月的酷暑影響了西部及中南部地區,拉斯維加斯氣溫高達43.89°C,德州阿馬里洛(Amarillo)氣溫也上看39.44°C。達拉斯工人保護組織代表西德(Margarita Del Cid)指出:「氣候危機加劇,使德州勞工成為高危險族群,且極端高溫和野火災害的負面影響對所有德州人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無論其社經地位。然而,大多數是移民或拉丁裔的臨時工特別容易受到高溫曝曬的影響。在德州,每3天就有1名建築工人死亡,而造成這些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炎熱,無論是中暑、體溫過高,或是長期曝曬導致的視力退化等健康問題。」美國野火蔓延,造成許多人命傷亡與財損。(圖/達志/美聯社)西德續稱,包括拉丁裔在內的有色人種社區通常居住在更容易受到野火災害影響的地區,這可能引發一些足以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氣喘、支氣管炎,甚至影響大腦功能。因此若有將極端高溫和野火災害定調為重大災難的聯邦標準,就能為這些脆弱社區和地區提供資源及支持。據美國「國家氣象局」(NWS)的數據顯示,極端高溫是美國天氣災害中的頭號殺手,導致的死亡人數比颶風、洪水和龍捲風的總和還要多。2023年,光是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郡(Maricopa County)就有近650人死於極端高溫災害,比2022年增加了52%。與此同時,隨著野火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強,許多地區正面臨更嚴重的空氣汙染。對此,美國產業工會聯合會(CIO)主席舒勒(Liz Shuler)也提醒,「2023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1年,但今年又有許多地區打破了新的高溫記錄,因此顯而易見的,勞工保護措施根本跟不上氣候危機的升級程度。 太多勞工平時暴露在高溫和野火空汙的工作環境下,且沒有採取足夠的安全措施。我們不僅需要制定強而有力的勞工保護標準,以應對環境變遷和加劇的氣候災害,還需要聯邦政府立即採取行動釋放資源。CIO呼籲FEMA根據《斯塔福德災難與緊急援助法》(Robert 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迅速將高溫和野火列為「重大災害」,以確保勞工及脆弱社區,擁有所需資源來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據悉,《斯塔福德災難與緊急援助法》授權FEMA根據州、地方官員的請求,宣布發生重大災難,並釋放救災資金。例如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FEMA就曾迅速採取行動,透過《斯塔福德災難與緊急援助法》來應對新冠疫情。然而,FEMA至今拒絕將極端高溫和野火災害視為《斯塔福德法案》規定的「重大災難」。亞利桑那州公共衛生協會(AZ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執行董事亨布爾(Will Humble)也呼籲:「氣候變遷正在加劇亞利桑那州的野火和高溫災害,這類問題已在去年導致數百人死亡,雖然州政府和地方社區一直在應對這些威脅,但還遠遠不夠。將高溫和野火加入到FEMA已經宣布的災害清單中,將有助於亞利桑那州社區更好地應對這些日益常見的氣候威脅。」
10歲童詭笑「睡覺突起身殭屍跳」 家人以為鬼附身…竟是罹罕病
鬼神附身?中國湖南一名10歲男童,經常做出詭異舉動,村裡的人都以為是他被鬼附身,沒有人敢靠近,後來專家聞訊後前往調查,用攝影機全程記錄,終於找出事情的真相。根據《網易新聞》報導,男童的父母平時在外地打工,由阿公阿嬤照顧,不過他學業成績優異,沒什麼異樣,直到某天上課,竟在老師講課時,發出陰森的笑聲,而且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只好找來阿公阿嬤,結果他像沒事一樣,絲毫不知剛才發生的事。原以為事情過去了,但男童過幾天又在宿舍內做出奇怪舉動,當時大家都準備睡覺,男童卻站起來像電影中的殭屍一樣蹦蹦跳跳,怎麼呼喚都沒反應,隔天同樣不記得發生的事,學校決定讓他先休息一陣子,觀察究竟怎麼了。村裡的人都認為男童是被鬼附身,阿公阿嬤也請了許多法師,但病情依舊沒好轉,而且出現詭異行為的頻率越來越高。由於男童家後山有一座古老的墳墓,碰巧第一次發病就是在老墳被挖出之後,隨著相關病症出現,大家都相信就是墳中的鬼神纏上了男童。男童會發出詭異笑聲,還會做出危險舉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更可怕的是,男童不只是發出詭異笑聲,有時在牆上亂畫,有時還往河裡跳,做出危害生命的舉動。外地的爸媽得知後,辭去工作回家,並帶他去看病,檢查各項人體機能,發現不一樣的異常,事情也越傳越邪門,也引來專家的注意。專家組成員親眼看到,男童突然傻笑,嚇得他們趕緊將他按在凳子上,直到恢復正常,而和往常一樣,什麼都不記得。男童爸媽決定帶孩子到更先進的醫院檢查,醫師做出2個判斷,一種是睡眠障礙,可能是夢遊,但男童出現狀況的時候,並不是在睡覺,因此病因被排除。另一種是可能患有癲癇,進而造成大腦功能受損,最後得出結論,男童患有「歇斯底里症」(Hysteria)。追問之下才知,男童在出現這些行為前,成績曾有大幅度的下滑,導致他心理壓力過大,因為爸媽期望很高,加上他非常懂事,想透過努力讀書證明自己,卻是這樣的壓力,讓他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據了解,「歇斯底里症」的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遺傳,但性格像是情感豐富、暗示性強、自我中心、富於幻想等性格特點的人,也是容易患病的原因。
唱歌走音大翻車還不自知「可能是種病」! 醫生:常見原因有3種
歌手唱歌走音大翻車是難免的事,但事實上其可能真的是一種病,這種病的名字就叫「失歌症」,其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先天性、後天性失歌症、假性失歌症。浙中醫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陳旭東說,失歌症屬於失語症的一種,這是一種對音樂感知出現障礙的病症,部分或全部喪失認知音符、歌唱、演奏和欣賞樂曲等能力。失歌症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先天性、後天性失歌症、假性失歌症。有些人是先天性的失歌症,根據國外一些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先天性的大腦功能區域發育異常所致,也可能與大腦某個區域的蛋白質有關,這個區域與辨別高音和記憶旋律有關,這些人同時也表現為對空間的處理能力較差。後天性失歌症則是指一些疾病涉及大腦語言中樞及音樂處理功能區域,如腦部發炎、出血、外傷、梗塞、腫瘤等;「假性」失歌症可能是由於緊張的突發可逆的原因所致。但失歌症本身只是一種病症,而不是一種疾病,因此「五音不全」的「病人」不需要過度擔心和焦慮,但可以根據失歌症的症狀和程度,進行進一步的醫學檢查或改善性治療。
中捷隨機砍人案犯嫌疑精神狀況不佳 資深法官:犯後不收監才是問題
中捷21日傳出隨機砍人案,犯案者疑精神狀況不佳,案由警方調查中。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防治中心主任王俸鋼指出,從《精神衛生法》的角度,該案不會直接說與精神疾病有關,還需進一步調查。資深法官則認為,《精神衛生法》修正後可以如實執行是好事,但「問題是在後續的整個資源是否足夠」,端看政府願不願意補足。王俸鋼說,精神狀況不佳者本身主動造成暴力的風險跟一般人沒有兩樣,雖因大腦功能變差,易出現讓一般人看起來失序的行為,但真正要做的是關心、勸導,去了解形成失序行為的背後原因。以《精神衛生法》機制來說,若看到疑似精神狀況不佳者,第一步是呼叫警方,再請衛生單位專業人員到場,民眾不要太積極干涉,才能保護自己及幫忙對方。新政府剛上任,王俸鋼說,《精神衛生法》很強調社區支持,背後需要很龐大的人力跟物力,必須在每個社區布建心理衛生的關懷據點,社區裡有這種據點,會讓當事人覺得比去醫院就醫更親切、可近。一位從業30餘年的資深法官說,從她第一天當法官就發現精神病患犯案的問題,「這類刑事案件很困擾,加害人、家人無法控制;醫療機構也不一定願意收;送看守所就是怕他傷害別人。但他進入看守所是有問題,司法端不願意把精神病人收押,法院夾在中間非常為難」。該資深法官點出,重點是在前端與後續的資源是否足夠,「第一線人員是否充足?被告開庭的安全?精神病房是否足夠?判決確定後監所收不收人?都是問題。」她就曾在花蓮服務時,遇過患有精神疾病的被告因販毒被判重刑,卻因監所不願收容,結果一直在外持續犯罪,這些都是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只能靠政府補足資源來改善。
168斷食恐增9成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醫示警:「2類人」更危險
目前全球肥胖人口已超過10億人,為了改善健康,許多人會選擇嘗試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其中最為常見的方式有168斷食、5:2間歇性禁食以及隔日禁食。不過,重症醫師黃軒就提醒,這樣的斷食法對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患者來說,若每天進食時間限制少於8小時,心血管死亡風險將增加2至3倍以上。黃軒今(26)日上午在其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全球肥胖率的上升已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全球肥胖人口也已超過10億,人們尋求各種飲食方法來改善代謝健康,其中間歇性禁食就受到了大量的注意和實踐。黃軒提到,間歇性禁食的健康益處,曾經被眾多研究所支持,包括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強大腦功能,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神經退行性疾病,並被認為具有抗衰老和延長壽命的潛力,其常見的形式就包括168斷食(進食8小時而其餘16小時禁食)、5:2間歇性禁食(每周正常飲食5天,另外2天進食量減少)與隔日禁食。黃軒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分析超過2萬名成年參與者的數據,在平均8年的追蹤期間,能發現進行168斷食的民眾,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相較一般人增加了91%,癌症風險也增加了20%,而在相關的2797例死亡案例中,就有840例是死於心血管疾病。對此,黃軒就提醒,若是已患心血管疾病者,每天進食時間限制少於8小時將使得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倍以上,而已患癌症者更會增加到3倍以上。不過,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如果每天進食時間超過16小時(少量多餐),死於癌症的風險就能降低54%。另外,黃軒也補充道,該研究其實具有侷限性,包括參與者飲食模式的自我報告,可能存在記憶偏差,或者其他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都未被納入分析。因此,目前研究結果並不能確定間歇性禁食與心血管死亡之間完全為「因果關係」。
吉他手「邊開顱邊彈奏」切除惡性腫瘤 驚呼:這經歷我不能錯過
美國佛州一名吉他手諾倫(Christian Nolen)因被診斷出腦瘤,需要做開顱切除手術,而特別的是,為確保不傷害到大腦與手部運動的連結,醫師建議他在清醒的狀態下執行,並且要一邊手術一邊彈吉他。手術過後,諾倫的恢復狀態良好,甚至在隔日就能出院回家。根據外媒《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報導,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席維斯特綜合癌症中心(Sylvest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的神經學團隊指出,患者諾倫的大腦右額葉長了顆惡性腫瘤,導致他無法正常控制身體左側肌肉,更已經影響到演奏吉他,而為了保護他的手部靈活性,必須要在10天後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里卡多醫師(Ricardo Komotar)指出,每種腫瘤都有不同的治療選擇,他建議諾倫在清醒的情況下接受開顱手術,以便於即時監測大腦功能,於是他詢問諾倫是否能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演奏吉他,諾倫則驚呼著「如此獨特的經歷,我不能錯過」,並同意這樣的手術模式。手術開始時,諾倫先是因為麻醉而昏睡過去,後來他被喚醒,第一時間想要起身反抗,此時護理師便遞上吉他,諾倫也正式開始彈奏,將他平時練習的曲目一一表演出來,進行了一場大約2小時的吉他獨奏會。後來,手術進行非常順利,雖然一度發現腫瘤覆蓋到連接大腦控制手部活動的區域,但整顆腫瘤都被好好切除,並未傷及諾倫的手部機能,而諾倫也在術後直呼「這真是太瘋狂了」。對此,里卡多醫師表示,諾倫的康復情形相當不錯,在術後第2天就回家休養,如今更能到健身房鍛鍊、正常彈奏吉他,但仍在等待最終的病理報告出爐,以便安排後續6周的放射性治療和化療。另外,里卡多醫師解釋,當腫瘤涉及或接近大腦的關鍵部分(如控制說話、理解語言或移動能力的部分)時,讓患者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就能夠持續監測患者機能;但當病人昏睡時,手術團隊將難以得到即時回饋,反而讓手術變得更加危險,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成真正的傷害。
男子性格突變嚇壞親友! 就醫檢查竟是躁鬱症影響
今年最暖心催淚的韓國神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中精神科護理長老練又可靠的專業形象深植人心,讓人不禁對護理人員又增添了幾分敬意。而護理長妹妹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每天身陷難以辨別真實與幻想的泥沼中,面對一般民眾的不理解及異樣眼光讓二人搬家時吃盡苦頭,難被社會接納的心情無法言喻。「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家人)?精神疾患就是這樣的病,不知會在何時何地,也不知道會發生在誰身上,就是這麼無法預測。」思覺失調症的早期診斷和介入治療至關重要,不僅有助於患者盡早穩定控制病情,更可讓他們重返工作崗位、重拾生活自主權。是真是假難以分清 每次發病都將使腦部受損據統計,台灣約有13.4萬名思覺失調個案,平均每一千人約有3-6個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其症狀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種。正性症狀包括妄想、幻覺、幻聽;負性症狀則有無法自我照護、不想工作、不注重清潔、社交能力降低等。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侯伯勳科主任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如果沒有接受妥善且持續的治療,症狀反覆出現干擾,每次發病都是對腦部的傷害,將造成認知及社會功能的退化,復發越多次、大腦功能回復機會就相對越低。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原有的穩定工作,因發病關係,情緒不穩定、影響人際關係,沒辦法好好工作,每次復發住院都要向公司請假,動輒兩週、一兩個月,不只工作銜接有困難,無法回到既有的工作及家庭崗位,難以融入社會。藥物治療多元化 控制病情有解方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維持穩定治療、擁有穩定生活與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發病時由於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病人對外在的思考知覺判斷出現異常或扭曲,可能產生幻覺、幻聽或是其他異常感覺,而這些感覺在當下對於患者都是很真實的。侯伯勳科主任表示,藥物治療是必須的,藉由藥物介入才能改善症狀,重新整合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狀況,加上其他治療輔助,病人的腦功能才可能慢慢回復。現代精神醫學藥物發展迅速,思覺失調症病人的臨床用藥方式包含口服與注射藥物,但部分不規則就醫、甚至抗拒使用口服藥物的病人,往往因病情控制不佳而有極高機率再次復發及住院。為改善思覺失調症病人之服藥順從性,臨床上常藉由施打長效針劑,減少病人口服藥物次數,不僅可達成長期穩定病情之目標,亦能降低再住院率。長效針劑亦有不同成分的選擇,副作用多寡與藥物成分有關。在意副作用者,建議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更少的長效針劑成分施打,較不會引起代謝症候群和變胖,也可避免因泌乳激素升高導致月經不來等症狀。長效針劑需就醫評估 健保給付好安心侯醫師坦言,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慢性疾病,天天吃藥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一大壓力,尤其患者有時無法辨別真假、病識感薄弱,經常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導致漏藥、忘記吃藥、自行斷藥等情形發生。尤其思覺失調症不像高血壓或糖尿病,停藥之後血壓/血糖會明顯變高,通常在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復發,因此患者短期停藥並不會感受到急迫性,然而其中卻潛藏著極大風險。有鑑於此,施打長效針劑即可有效避免這個狀況,也減少照顧者每天需提醒吃藥、和患者長時間來回溝通交涉的負擔,對照顧者跟病人都是較好的治療模式。台灣近年積極建立社會安全網並推廣長效針劑的施打,對於社會功能的維持以及住院率的下降是非常顯著的。醫師指出,我國政府對精神疾病患者照顧十分周全,只要醫師評估病人施打長效針劑是有其必要性的,目前健保都有提供給付、不須病人自費,因此如果患者有相關需求都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不但能協助患者逐漸養成固定回診追蹤的習慣,亦能達到病情穩定,一步步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快報名!長照機構開徵「打麻將志工」 陪打條件曝光
還有這種好康!台北市一間長照機構日前徵求「陪打麻將志工」,希望民眾能在下午時段陪院內長者們「摸幾把」。文章曝光後讓不少網友躍躍欲試。位於松山區的「愛馨居家長照機構」, 日前在臉書貼出招募打麻將志工文章,希望大家能在每星期一下午2點到3點50分陪長者打麻將,也「可提供志工時數」。不過,雖然有不少網友想陪打,還有部分網友認為陪打麻將能幫助長者預防失智,不失為一項善舉,可惜長照機構只限「65歲以上」或「大學生」陪打,讓許多人感到可惜。另據《Hello醫師》報導,研究指出固定從事「心智活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鮮少進行心智活動的人減少近5成,顯示多從事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或創造性活動,能增強腦細胞間神經有效連結,降低失智症罹病風險,而打麻將、玩撲克牌、下棋、運動與社交,就被認為能減緩失智症。不過,胡廷岳藥師曾指出,「單純」打麻將有時不是真正在動腦,一旦把打麻將等減緩失智症風險的行為變成「習慣」、「反射動作」,實際上就是沒訓練到大腦。重點應在於學習有點挑戰的新事物、新知識,讓大腦感到像運動時「微微不舒服」,才有訓練到大腦。他表示,自己外公外婆很會打麻將與游泳,但最後還是罹患失智症,因此要用打麻將減緩失智,應該要讓平常沒打麻將的人玩,這樣才會動到腦,打麻將減緩失智症不能適用於每個人。不過,長照機構徵求陪打員,依然能讓長者們動動腦、與不同的人接觸,讓生活更加繽紛。
這一水果功效多!防失智又抗發炎 還能降低膽固醇
不少人提到蔓越莓都會想到能預防泌尿道感染,事實上莓果類(如藍莓、草莓、蔓越莓等)早被證實有助改善血液流動。近期根據國際期刊《營養前線》(Frontiers in Nutrition)一篇研究,蔓越莓可降低失智症風險,每天吃100克的蔓越莓或一杯蔓越莓汁,12周後就能明顯感覺到記憶力變好,並能降低壞膽固醇,增加血液流回大腦,改善大腦功能。根據《營養前線》的一項研究中顯示,他們找來60名50~80歲的受測者,一半吃凍乾蔓越莓粉〈等同100克蔓越莓〉,另一半則吃安慰劑。實測3個月後,服用蔓越莓粉的人,在記憶力、大腦神經功能都有明顯改善,且吃蔓越莓者的大腦重要部位血液流動較佳,壞膽固醇也降低9%。除此之外,蔓越莓屬於多酚類水果,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物,能夠降低血壓、血糖,還能夠抗發炎,不少女生都會選擇含有蔓越莓成分的保健品來預防尿道發炎。不過,若是市面上加許多糖醃漬的蔓越莓乾或是蔓越莓汁,則不能攝取過多,否則可能會造成體重增加、血糖過高,甚至是罹患糖尿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全球腦退化情況普遍,除了能多補充莓果類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少吃精緻澱粉、控制熱量攝取能防止腦退化;反之高糖、高油、紅肉等食品則要避免。腎臟科醫生江守山也於臉書分享「預防失智只要1杯蔓越莓」,不少網友紛紛跑到底下發問「.吃蔓越莓保健錠,效果一樣嗎?」、「不敢買(好市多)哪裡可以買到?」、「做麵包的蔓越莓乾有效嗎」,可見失智問題人人都想預防。腎臟科醫生江守山也於臉書分享這則文獻,引來不少網友提問。(圖/擷取自江守山臉書)
失智症更名「神經認知障礙症」!飲食預防效果有限 醫教你如何延緩
72歲的簡奶奶因腿部痼疾,不常出門社交或運動,但最近家人發現簡奶奶時而脾氣不好,時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生活中還出現許多妄想行為,由家人帶至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問診、抽血及神經學檢查後,診斷簡奶奶有輕度神經認知障礙症(退化性失智症),幸好此階段能藉著調整作息及生活習慣來延緩退化速度。神經認知障礙症 常見這些症狀中榮嘉義分院身心醫學科醫師王登五表示,根據統計數據,65歲以上老年人約5%患有失智症,失智症近期更名為「神經認知障礙症」。神經認知障礙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主要影響了大腦功能,特別是記憶、學習、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認知功能,初期症狀可能很輕微,例如:忘記鑰匙放在哪裡、忘記跟別人約定的時間等,然而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可能會漸漸忘記更重要的事情,如:自己現在的身分、熟人的名字,或者如何完成基本的日常任務等。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自測風險因此,王登五醫師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可透過「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測得分小於2,表示目前沒有明顯失智症狀,建議每年都進行至少1次篩檢追蹤;若得分在2以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現對於發生過的事完全忘記、表達或理解能力明顯變差、情緒持續低落、性情改變或失去原有興趣,對空間時間混淆不清等症狀,建議至身心科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治療,以有效降低失智程度並延緩症狀惡化。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出現症狀可至這些科別評估王登五醫師提醒,根據目前的研究證據,維他命B、E、銀杏及不飽和脂肪酸等補充品對於預防失智症效果相當有限,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飲食、運動、保持身體健康等,才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疑問或需進一步資訊,建議諮詢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透由醫療專業評估為個別情況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或改善對策。
4歲童高燒不斷!父母做「這件事」孩子腦損傷進ICU 醫揭「首推退燒方法」
大陸廣東深圳有名4歲女童於近日反覆高燒,父母多次用75%酒精擦拭和濕敷以試圖降溫,然而竟導致女童臉色蒼白、嘔吐、渾身沒力氣,經診斷為酒精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緊急送入加護病房。醫護人員指酒精可以透過皮膚吸收,呼籲勿用偏方退燒。對此,兒科醫生也分享了「首推退燒方法」。女童母親表示,女童於近日反覆發高燒,所以她用棉片沾酒精擦拭和濕敷孩子的身體及額頭,只要一高燒就會擦,未料女童臉色蒼白、嘔吐、渾身沒力氣。而後緊急送女童至醫院檢查,發現丘腦稍微腫脹,顯示有代謝性腦病或者中毒性腦病,經診斷為酒精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送入加護病房,所幸經2天的治療後終於甦醒,近日除了語速稍慢,沒有其他大礙。醫護人員指出,酒精可以透過皮膚吸收,大量使用恐會導致過敏,嚴重更會引起急性酒精中毒,建議勿用偏方。武漢兒童醫院專家提醒,除了擦酒精退燒,還有幾種退燒方法家長也別嘗試,像是使用阿斯匹靈、過多的退燒塞劑、逼汗。對於低燒的孩子,專家則首推溫水洗浴,但若孩子燒到39度以上,使用退燒藥後,仍高燒不退,且有精神不佳、氣喘不休、疼痛難耐、嘔吐不止其一症狀,就要盡速就醫。
溫差猝死潮3/出現「5大徵兆」速打119 專家提醒:送醫前先做這件事
隨著季節交替,腦中風就醫人數也增加2~3成,根據衛福部資料,腦中風發作時會有大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失去平衡、意識混亂、視力模糊、單側手腳無力等5大徵兆,專家建議一旦發現親友疑似腦中風,要立即撥打119,送醫前先檢查口鼻是否有異物阻塞呼吸,同時盡量避免移動患者,以免反而讓腦部出血更加嚴重。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說,腦中風分為出血性與阻塞性兩種,其中阻塞型患者佔6~7成、出血型佔2~3成。「阻塞型腦中風是指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阻塞,使得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隨著腦細胞缺氧時間愈長,大腦功能也會破壞得更嚴重,所以搶時間打通血管就成為關鍵。出血型則是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死亡率較高。」黃祥銘說。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腦中風,搶救時間都極為珍貴,因此辨別徵兆就十分重要,根據衛福部資料,腦中風發作時可能會突然暈眩、失去協調、不平衡及舉步困難;有些人會意識混亂、言語表達困難、理解障礙,比如聽不懂別人的話;也可能會突然頭痛、視力模糊、單側手腳無力。「如果發現家人突然有以上狀況,就要趕緊撥打119,接著再檢查口鼻是否有異物,以免堵塞呼吸道。」黃祥銘提醒,也不要搖動或移動患者頭部,避免造成腦部出血情形惡化。健保署在10月、11月陸續放寬腦中風血栓溶解劑、動脈取栓術的健保給付,估計每年可減少268位中風失能的患者。(圖/黃威彬攝)若屬於阻塞型腦中風,若能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針對這類患者,健保署在今年10月給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從3小時內使用延長到「4.5小時內」,預估一年增加1600人受惠。若超過4.5小時就要改採動脈取栓術,以類似心導管的方式將腦血管中的血栓移除。健保署考量部分患者因獨居及偏鄉未能及時送醫,11月起健保也放寬取栓術,由「發作8小時內執行」,延長至「24小時內」,估計一年新增565人次受惠,上述兩項針對腦中風患者放寬的給付,估計每年可減少268位中風失能的病人。黃祥銘說,就算幸運撿回一條命,日後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仍然相當高,建議隨時監測血壓、血糖、血脂,同時定期回診,才能躲過腦血管再次引爆的危機。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8%! 遵守10招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會漸進性地損害智力和記憶功能,並影響生活的質量。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8%,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林品辰職能治療師表示,可以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和積極預防措施來降低患失智症風險,以下十點建議,有助於保護長者的智慧和記憶。預防失智關鍵 學十招好生活林品辰職能治療師表示,預防失智症的關鍵在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大腦活躍。這些建議不僅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還能提高生活的質量,使長者長壽之路更加美滿,保持清晰和敏捷。1.保持身體活躍:運動是保護大腦健康的重要一環。規律的運動可以提高血液流動,促進新神經元的生成,並減少患失智症的風險。輕度的散步、游泳、瑜伽和舞蹈等體育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2.保持心智活躍:持續學習和挑戰您的大腦非常重要。閱讀、解謎、學習新技能、參加社區課程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力。3.健康飲食:飲食對大腦功能有直接影響。選擇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多攝取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堅果,以維持腦部組織的健康。4.控制心理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對大腦產生不良影響。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放鬆運動,可以幫助緩解這種風險。5.維護健康的社交生活:與家人和朋友保持緊密的聯繫,參加社交活動,這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和減少孤獨感;與他人的交流也有助於大腦的活力。6.規律睡眠:良好的睡眠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確保每晚有充足的休息,以促進記憶的鞏固和大腦細胞的修復。7.控制基本疾病:某些基本健康問題,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與失智症風險有關;定期追蹤這些疾病,按醫師的建議管理。8.戒菸和限制飲酒:吸菸和過度飲酒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相關。9.規律的醫學檢查:定期的醫學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任何潛在的健康問題,以及及早採取適當的措施。10.開展興趣和嗜好:培養新的興趣和嗜好,將提供樂趣並保持大腦的活力。參加社團、學新語言或者嘗試藝術和手工藝活動。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遛狗被閃電打中 女子曝「瀕死2分鐘」經歷
雖然在現實中被閃電擊中的機率很低,但美國一名女子在上月碰到了,她瀕死2分鐘,康復後還出現記憶喪失,依靠親友來解釋發生的一切,現在夫妻倆更要面臨龐大的醫藥費。據《UNILAD》報導,住在佛羅里達州的索托(Rebecca Soto),上月在遛狗時,被閃電擊中昏迷不醒,而老公發現她躺在地上,緊急將她送醫,而索托瀕死了2分鐘。事後,索托住院了1週,才慢慢恢復過來,她在康復期間進行低溫治療,以維持大腦功能。丈夫表示,在妻子坐救護車期間,她的心臟停止跳動,救護人員緊急對她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索托回憶,她不斷想起「感激」這個詞,她很慶幸能回到今天的狀態,當時她以為自己要死了,感覺非常沉重,就像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索托因為失憶,她只靠家人和朋友來解釋照片發生的事。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她恢復良好,能夠獨立完成重返工作崗位以及開車,也能再和狗玩耍,不過現在夫妻也要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為此,朋友幫夫妻倆設募款專頁,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朋友表示在上月說,索託每10分鐘要被提醒一次,跟她解釋人為什麼在醫院,「當我們告訴她,被閃電擊中時,她不相信我們。」現在索託可以靠日記,記下可能忘記的關鍵事情。據悉,募款金額已達3.7萬美元(約新台幣120萬元),目標是6萬美元(約新台幣192萬元)。
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曝光「符3項即高危險群」 3招辨認得病跡象
根據衛福部資料示,國人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包含腦中風)。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檢視自己是否有腦中風的8大危險因子,一旦符合其中3項就是腦血管疾病高危險群,應依據自身情形採取適宜的預防策略,降低腦中風風險,或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腦中風有失能、致命危險 生活習慣會使風險↑腦中風的發生通常非常急促,當腦部某區域血管阻塞或破裂,可能會造成大腦功能障礙,影響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嚴重甚至可能有致命的危險。雖然現在醫療相當進步,但是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仍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也是造成失能、失智最常見的原因。而現在多外食,容易攝取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又常常久坐、不運動,長期下來更會增加血管病變的風險。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積極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與慢性病自我管理,減少因中風而導致死亡與失能的風險。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 自我評估符3項屬高危險而國健署也指出,腦中風有8大危險因子,民眾若符合3項高風險判斷指標就屬於高風險族群,應改變生活習慣,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包含:血壓:>140/90mmHg,或不知道自己血壓值的民眾膽固醇:>240mg/dl,或不知道自己膽固醇數值的民眾有糖尿病有心房顫動:因為心跳不穩定,且心跳速率過快又亂,導致心臟血液輸出量減少,更容易提高中風的機率。有吸菸體重過重沒有運動習慣有腦中風家族史如何發現腦中風跡象? 「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辨認民眾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腦中風跡象,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透過臉部、手臂、說話等3方面辨認自己或身旁的人是否有中風的可能,包含:臉部:「微笑」的時候,臉部兩邊不對稱手臂:「舉手」雙手伸直時,有一隻手會垂下來說話:「說你好」沒辦法講得很清楚國健署提醒,若有發現上述任一情形,應儘快撥打「119」並記錄發生的時間,把握黃金搶救時間。
胖到壞掉了?過度肥胖壞處又一樁 最新研究「減損大腦功能」影響還不可逆轉
人們都清楚,肥胖所帶來的後遺症可以說是多到不勝枚舉,但現在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肥胖可能會破壞大腦對「識別飽足感」與攝取糖、脂肪後「產生滿足感」的能力,而且這個影響是完全不可逆轉的。根據《CNN》報導指出,這項研究目前於12日刊登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中,實驗中針對30名醫學上認定的肥胖者(BMI超過30),與30名普通體重(BMI介於18至25)的人,實驗中透過餵食管將醣類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脂肪(脂質)或水直接餵食到實驗對象的胃部。這項研究主要是想要跳過嘴部,直接關注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連結,透過MRI的掃描,觀察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體的大腦與身體的反應。同時也會監測實驗人員在進食後,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情況。實驗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也發現,當這些營養物質被送入實驗人員的胃部後,正常體重的人員大腦的紋狀體(Striatum)的信號速度就會減緩,這也代表大腦已經判斷出身體被餵飽了,而且正常體重的人員體內的多巴胺分泌也會提高,這表示大腦的獎勵模式也因為進食被啟動了。但是將相同的模式用在肥胖組的人員身上時,不僅肥胖組成員的大腦紋狀體的訊號沒有減慢,體內多巴胺的水平也沒有明顯升高。之後實驗人員又要求肥胖組成員在未來3個月內減重10%,以此來調整血糖、重置新陳代謝。但即便在肥胖組成員甩肉成功後,再次進行同樣的實驗,實驗人員發現,這些已經瘦下來的肥胖組成員,其大腦紋狀體的訊號還是沒有減慢,體內多巴胺的水瓶也是沒有明顯升高。這也代表著,人體肥胖時,對於飽足感與進時候的滿足感會明顯降低,就算人們甩肉成功,在瘦下來之後依舊還是會持續這樣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也解釋了,為何有許多人會在減重成功後又重新復胖。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兼聯合主任阿波維安(Caroline Apovian)表示,肥胖者的大腦會減少、甚至到缺乏傳送「你已經吃飽」的訊息給身體,而且研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任何跡象證明這個缺陷的功能有恢復的機會。根據阿波維安這項研究,基本上可以認定肥胖屬於疾病的一種,因為它真的對大腦造成實質性的改變。研究人員也表示,目前這項研究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觀察,目前還有太多未知數仍然等待解開。像是實驗人員很想摸清楚,到底是在哪個過程中,讓大腦喪失了對飽足感與滿足感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