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 失智症 宋偉恩 演員 血.拾人生35歲男走路小腿抽痛!皮膚溫度低 竟是「這1情況」險截肢
減重專科楊智雯醫師日前分享,表示她遇到一名35歲的男病患,有三高問題,先前發現走路時小腿常常抽痛。經過楊智雯看診後發現,病患皮膚溫度低、脈搏微弱,立刻轉至心臟外科檢查,沒想到竟發現患者下肢動脈阻塞,立刻進行手術,免除截肢危機。減重專科楊智雯醫師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絲專頁「楊智雯醫師|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的貼文」中分享,表示自己前陣子遇到一名35歲男性患者,對方是一名業務主管,有三高問題。對方來看診時表示,自己在跑業務時,常常覺得小腿抽痛,像是抽筋的感覺,不過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楊智雯醫師指出,當下她聽了覺得不太對勁,經過檢查後,發現病患足背動脈脈搏微弱,皮膚溫度也比較低,趕緊轉診至心臟外科。沒想到,對方果然確診下肢動脈阻塞,立刻安排手術置放血管支架,免除了截肢的危機。楊智雯醫師透露,這名病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這次阻塞塞在下肢動脈,幸虧及時處理得當。要是不好好控制血糖,會造成血管內皮不健康,如果下次阻塞的地方是大腦,恐怕就中風了!楊智雯也建議,可以在飲食中加入菇類,因為菇類富含膳食纖維,穩定血糖、保護血管內皮,還能跟膽汁酸結合,有效幫助降低膽固醇。不僅如此,像是黑木耳這類的菌類,算是有名的「血管清道夫」,含有天然抗血栓的成分,能抑制血小板過度聚集,讓血液順暢流動,減少血管內「塞車」的狀況。
感性出走 宋偉恩
一直以為自己是理工腦的宋偉恩,這兩年漸漸被打破這個想法,或許塑造角色、解讀劇本需要理性思考,但當揮灑創作時,感性的能量更重要,以前不自知,無意識地壓抑、忽略,當人生中的某個轉折點出現時,那個改變擋都擋不住。面對自己的大腦,剖開他、直視他,才能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樣子,不管是事業,還是人生。
感性出走 宋偉恩
一直以為自己是理工腦的宋偉恩,這兩年漸漸被打破這個想法,或許塑造角色、解讀劇本需要理性思考,但當揮灑創作時,感性的能量更重要,以前不自知,無意識地壓抑、忽略,當人生中的某個轉折點出現時,那個改變擋都擋不住。面對自己的大腦,剖開他、直視他,才能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樣子,不管是事業,還是人生。
專訪 感性出走 宋偉恩(上)/最近是不是剛離開一個沉重的角色?
一直以為自己是理工腦的宋偉恩,這兩年漸漸被打破這個想法,或許塑造角色、解讀劇本需要理性思考,但當揮灑創作時,感性的能量更重要,以前不自知,無意識地壓抑、忽略,當人生中的某個轉折點出現時,那個改變擋都擋不住。面對自己的大腦,剖開他、直視他,才能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樣子,不管是事業,還是人生。「大概這一兩年來我才發現,其實我以前好少這麼趨近於一個角色,我覺得我控制得超好,不可能哭到收不起來,但是直到去年底,我做了一場《如果告別宋偉恩SOLO獨奏會》,大概半個小時,整個場上只有我自己,我要講一個關於我自己的故事,辦了一場我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排練跟演出的這段時間,我才意識到我其實好像沒有真的掉進任何一個角色過……」(圖/林士傑攝)有的人是會掉進角色,然後在裡面自在揮灑,可是宋偉恩過往都只是在「扮演」,沒有進去過,這才驚覺自己的不足,就像是擋在往前的一堵牆,扎扎實實地就在眼前,看到了當然要想辦法穿過去,「我試圖地想要跟趨近於我飾演的角色,然後也發現那道牆慢慢開始崩解掉了,我好像用了另外一個我不熟悉的方式去靠近角色,才得到了新的東西新的想法,不同的化學效應都發生了。」宋偉恩回憶陸續拍了大愛電視推出的《生日快樂》與即將上檔的《血.拾人生》,都是在探討生離死別的故事,為了詮釋罹癌角色,拍《生日快樂》時兩個月的時間待在台中,宋媽媽每天煮水煮餐幫宋偉恩極端瘦身,前前後後瘦了差不多10公斤,讓他可以慢慢上《血.拾人生》的軌道,扮演真實存在的人物「朱頤」。(圖/林士傑攝)「《血.拾人生》是我至今拍過最過癮的作品,拍戲會辛苦的原因太多,這次是在趨近角色的過程中,那種抗拒自己會不小心整個被帶進去的狀態滿辛苦的。」有段時間拍攝團隊移師花蓮拍攝重要場景,光是大家一起讀劇本念台詞宋偉恩就會痛哭流涕,只能盡量壓抑不要影響拍片,幾次讓導演、攝影師等人在現場大喊:「走戲而已,回來回來。」等回到飯店休息,宋偉恩突然笑了:「我突然覺得攝影師好像道士,好像我在現場不小心被什麼附身或是去到哪個地方,他大聲斥喝我回來,就好像瞬間被打醒,從幻覺切回現實,感謝這些人陪著我經歷這麼深刻、這麼沉重的故事。」接連拍了幾部沉重的作品,殺青後過了一個月,宋偉恩有次為舞台劇拍照,現場久未見面的演員朋友對他說:「你最近是不是剛離開一個沉重的角色?」以為過去了,但其實沒有,與其辛苦地繼續待著,朋友建議他出去走走,宋偉恩跟公司請了假、出了幾趟國,讓情緒在異鄉消化掉。(圖/林士傑攝)「也是在旅行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東西很適合放在表演裡,因為我在過程中很放鬆、感官打得很開,比如日本的紅燈的聲音、建築,濟州島的美景、海水的味道……不管是視覺還是嗅覺的刺激,對我來說都打得很開,這個狀態如果移置在我的表演裡,會有很不錯的表現。」慢慢找到自己感性的部分,不只是工作,甚至是人生,遇到了瓶頸、壓抑,就出走吧,去看看跟自己日常完全不同的世界,擁抱感性的自己,感受自己從未發現的柔軟跟溫度。(圖/林士傑攝)宋偉恩生日:12月20日2018年憑《翻牆的記憶》入圍第53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曾拍攝《飛魚高校生》《HIStory3:那一天》《俗女養成季》1、2季《我和我的鋼四壁》等戲劇作品及舞台劇作品大愛電視台《血.拾人生》即將於12月23日推出
遠近無憂! 多焦點日拋隱形眼鏡改寫老花視力新體驗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以及社會型態的改變,現代人總是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往往容易產生用眼過度、眼睛疲勞之現象,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40歲以上之國人逾5成深受老花眼所擾,足見老花症狀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日本隱形眼鏡製造商與全球視光學研究權威「布萊恩霍頓視覺研究中心」(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攜手合作,共同研發專為亞洲人設計的EDOF遠近兩用的多焦點日抛軟性隱形眼鏡,獨特的3種焦點深度設計,提供穩定和舒適的視力。EDOF技術 打造舒適體驗日本隱形眼鏡製造商台灣總經理黃清沛說明,台灣目前多數的隱形眼鏡品牌多為台灣製造或歐美廠製造,身為日本品牌,始終堅持日本製的高品質,並秉持著『以領先科技品質製造優良的隱形眼鏡』的理念進行產品開發,致力於將創新科技應用於視力矯正產品,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採用EDOF醫療領域的焦點深度擴張(Extended Depth Of Focus,EDOF)原理,在不同距離下為使用者提供持續、自然舒適的視覺體驗。黃清沛總經理進一步解釋此款隱形眼鏡採用類『樹木年輪』的設計,多重配置近、中、遠三種不同距離的度數,不僅能降低配戴者的不適感,且在擴張焦點深度的同時,也能改善視物效果不佳的情況,即便是在暗處瞳孔放大時,或是眨眼、因視線移動的狀態下,即使鏡片移位也能維持穩定視覺之效果,在遠距離至近距離的不同距離下,提供穩定和舒適的視力體驗。專家建議 多焦隱形眼鏡選購要點美國隱形眼鏡評估委員會認證評估師暨中華民國驗光師王郁淇建議,選擇多焦隱形眼鏡,一定要挑選具平順轉換功能的產品,才能看遠、看近都清晰,也較能提供全方位的新視野。目前市場上新款EDOF多焦點隱形眼鏡,結合焦點深度擴張原理,在大腦可認知的「焦點一致」範圍裡,多重配置近、中、遠三種不同距離的度數,其特殊的『樹木年輪』設計,有助於改善配戴者常見的難以聚焦等情況。王郁淇提醒,配戴每日抛棄隱形眼鏡者,須每日更換新的鏡片。不要重覆配戴,確實遵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清潔、保存。
美113歲人瑞睡夢中離世 生前親吐四大長壽秘訣
美國一名備受敬重的超級人瑞赫爾達森豪斯(Herlda Senhouse)於16日在睡夢中平靜離世,享年113歲。根據韋爾斯利公共資訊官員斯蒂芬妮霍金森(Stephanie Hawkinson)的說法,森豪斯在過去四十年一直居住於該鎮,並深深影響了當地社區。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森豪斯於1911年2月28日出生於西維吉尼亞州皮埃蒙特。16歲時她遷往馬薩諸塞州沃本,與一位阿姨同住,並從沃本高中畢業。儘管她曾夢想成為一名護士,但1931年時,由於護士學校對黑人學生設有限制,她未能入讀。然而她並未因此停止追求夢想,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森豪斯曾為多個家庭擔任管家,並創辦了波士頓派俱樂部。該俱樂部致力於籌集資金,改善波士頓地區黑人學生的教育機會,展現了她對社會正義的堅定承諾。105歲時,森豪斯加入了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項目,幫助科學家探索延緩衰老和避免老化相關疾病的秘訣。她甚至將自己的大腦遺贈給研究團隊,繼續為科學發展做出貢獻。霍金森透露,森豪斯經常將她的長壽歸功於「從不生育」,儘管她一生中充滿了愛孩子和照顧孩子的經歷。根據老年學研究小組的數據,目前美國最年長者是114歲的內奧米懷特海德(Naomi Whitehead),她居住於賓夕法尼亞州格林維爾。霍金森表示,森豪斯一生中周圍始終有親人、朋友及教會成員陪伴,並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激勵著韋爾斯利社區的每個人,「她是我們社區的靈感來源」。霍金森指出,森豪斯的離世,標誌著一個世紀人生的終結,但她的精神和遺產將永遠留在所有認識她的人心中。
首款失智症藥物審查通過 醫:可真正減緩或停止退化
全台失智症人口逐漸上升,衛福部及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19)辦理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的阿茲海默藥物,是20年來首款,且不同於過往的症狀治療,是真的可以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進行治療的藥物,為重大突破。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說,未來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相關藥物給付。根據衛福部今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型最多,占56.88%。徐文俊說,此款單株抗體藥物已經於去年7月在美國通過上市,適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並於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徐文俊表示,上次出現阿茲海默症藥物是在2013年,只能針對症狀治療,而此款新藥將能實際改善病程,透過靜脈注射打到體內後,可移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沉澱,達到停止或延緩病理變化效果;臨床試驗發現,每兩周施打一次,用藥18個月,可延緩5到7個月的退化,部分個案甚至可完全移除類澱粉沉澱,雖無法挽回已經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以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徐文俊解釋,此類藥物適用患者,必須先確診阿茲海默症,且其嚴重程度範圍在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失智,失智症太嚴重或沒有症狀者不建議使用。不過他提醒,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可能,基本上包括水腫,嚴重可能出血,使用上仍要小心。此藥使用條件,徐文俊說明,須先經過腦脊髓液檢查或類澱粉正子攝影,檢查類澱粉沉積、確診阿茲海默症,再進行測驗評估症狀嚴重度;並還需要做基因檢測驗APOE4基因。目前檢測與藥物都要自費,以美國價格預估人年藥費約新台幣70萬元,類澱粉攝影則約7萬元。徐文俊指出,新藥出現後,整個社會對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看法將大幅改變,人們可以不用再害怕檢查,因為「阿茲海默不是絕症」。
嘎妹自曝罹「子宮頸癌前病變」 後悔從小到大拿身體開玩笑:想生病耍廢
百萬YouTuber蔡阿嘎的堂妹「嘎妹」Iris,昨(17日)突然在IG無預警承認自己已經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並說聽到當下其實相當慌張,獨自在診間邊哭邊安排手術時間,也讓嘎妹直呼,「從小到大,總是拿身體開玩笑說想要生病的自己,突然好後悔每次都唉唉叫想要生病耍廢,直到那一刻我才發現比起耍廢,我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還有想要照顧的人。」嘎妹昨晚間突然在IG發文表示,收到健檢報告建議到大醫院做詳細檢查,當初還不把它當一回事,拿工作很忙當藉口,推遲了好久,「最後還是我弟幫我預約了北醫門診,我才去檢查。」沒想到上周五到醫院看報告時,醫生說:「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已經是第三階段,所以需要手術把分化不良的細胞處理掉避免變成癌細胞」。由於對病症完全不了解,她當下相當慌張,根本聽不進去醫生說的話,尤其聽到「癌」,嘎妹馬上想到,自己總是拿身體開玩笑,說想要生病,「突然好後悔每次都唉唉叫想要生病耍廢,直到那一刻我才發現比起耍廢,我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還有想要照顧的人。」嘎妹提到,她獨自在診間邊掉淚邊安排接下來的手術時間,甚至還進公司裝堅強硬要工作,而且家人朋友也都跟她說「沒事啦、小事、這樣其實很幸運了」,但她自曝大腦當下已經完全沒辦法運作,「所有想法都往最負面的那邊一面倒。」正當嘎妹糾結到底要不要告訴媽媽時,母親就突然打來,原來是弟弟已經轉告了,「我媽說她請好假了,也查完資料了,不要害怕,很冷靜的說她已經把病症研究過一次,告訴我知道身體出問題不可怕,好好去解決它就沒事了」,聞訊後,嘎妹原本還打算打哈哈帶過,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直到聽到媽媽說「妳怎麼一個人去看醫生,不找人陪你去,你那麼膽小應該嚇到了吧」,她終於忍不住大哭,並慢慢振作起來,「花了幾天就振作起來的我,應該也在慢慢變堅強吧!」至於病況,嘎妹透露:「目前醫生說只要動完手術,後續定期追蹤就沒事了。」對此,她也分享親身經驗,呼籲大家都去健康檢查,「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的了」,尤其是女生們都要定期做子宮抹片,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不要像我一樣很鐵齒,覺得自己還年輕。」嘎妹也表示,藉著這個機會好好調養身體,也更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我想一切都會順利的~大家都要健健康康的唷。」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營養師激推「麥得飲食」10大健腦食物曝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預防失智越早越好。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預防失智,包括深色及各色蔬菜、堅果、莓果類、豆製品、全穀雜糧類、雞肉、魚類、橄欖油和紅酒,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預防失智建議可採用「麥得飲食」(Mediterranean-DASH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MIND),是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而延伸的一種飲食型態,被認為能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病程,又稱為心智飲食,也就是「以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為主」,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也舉例,採用麥得飲食的話,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包括花椰菜、菠菜等深色蔬菜;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各色蔬菜;每天1湯匙的堅果;莓果類,藍莓為佳,1週至少吃2次;以非油炸的豆腐、豆漿為主的豆製品,1週至少吃3次;燕麥、全麥麵包等全穀雜糧類,每天至少3份;1週至少吃2次雞肉、1次魚肉,如果不吃雞和魚,可用植物性蛋白質代替;每日30c.c的橄欖油等植物油;每天1小杯紅酒,約30c.c到40c.c,最多不超過150 c.c。高敏敏還提醒,飲食上要盡量避開傷腦食物,像是奶油或人造奶油,1天應攝取少於1茶匙的奶油,可以的話就用橄欖油來取代奶油,不論涼拌或炒菜都可以替換;起司的攝取1週不要超過1次;1週不要攝取超過2份的紅肉、加工肉品;油炸、速食應該限制在1週少於1次;糕點和甜點,包括垃圾食物和所有的甜品,像是冰淇淋、餅乾、蛋糕、甜甜圈或糖果等零食,都應該盡量少吃,1週少於4次較為理想。高敏敏還列出10個「預防失智的生活習慣」,幫助活化大腦:飲酒勿過量:酒精過量加速身體老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運動習慣:提高肌肉量、代謝,有效防止老化。良好作息:使皮膚、大腦充分休息,維持正常認知能力。充足水分:維持體液平衡狀態、降低老化速度。外出載口罩:空污易增加失智風險,加速認知功能衰退。保持好心情:憂鬱狀態易增加失智症風險。適當學習:學習新事物,幫助刺激認知能力。避免肥胖:脂肪使腦部發炎、受損,使認知功能衰退。避免頭部外傷:腦震湯、腦部腫瘤等等,會增加失智風險。避免噪音環境:長期在高壓、不安的環境,會增加失智風險。
決定人生關鍵!韓國大學考試登場50萬人應試 這首歌成禁忌
考試時最害怕「耳蟲」會分散考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無法專心作答,尤其在緊張或壓力大的情況下,考生的大腦可能更容易被不自覺地反覆播放的旋律所干擾。近日韓國一年一度的大學學術能力測驗(Suneung)正式開考,《APT》成為學生們的「禁忌」歌曲。根據《BBC》的報導,韓國的大學學術能力測驗(Suneung)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挑戰性的高考之一,14日正式開考吸引了全國50萬名學生參與。為了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韓國的各行各業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像是飛機停飛、建築工程暫停,甚至汽車喇叭也被禁止,旨在減少噪音干擾。然而今年對於考生來說,除了常見的壓力,還有一個特殊的「耳蟲」困擾他們,正是Blackpink的Rosé與Bruno Mars的合作歌曲《APT》。這首全球熱門的歌曲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成為學生們的「禁忌」歌曲。考生們擔心這首歌可能會在考試中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據《韓聯社》報導,一名學生表示,「我擔心即使在考試期間,這首歌也會在我的腦海中播放。成年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事情不足以感到壓力,但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場決定大學、職業乃至社會地位的考試,我們感到非常緊張。」事實上,這場考試對韓國學生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他們多年正規教育的頂峰,也是未來人生的重要轉捩點。為了避免任何干擾,學生們被鼓勵避免聽到一些所謂的「耳蟲」歌曲,例如BTS的《Go Go》和SHINee的《Ring Ding Dong》,這些歌曲曾經多次被列為考試期間應該避免的歌曲。此外,為了確保考試順利進行,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14日韓國商店和股市開業較晚,公共交通時間表也有所調整,並安排了多輛備用列車待命以防萬一。當局還部署了超過1萬名警察,其中一些警察的任務是協助學生在緊急情況下前往考場;為了減少噪音,英語聽力測試期間,所有飛機將停飛,公交車和計程車的司機也被要求停止鳴喇叭。
女子連日加班後忽視線不清、雙腿無力 竟患罕病「多發性硬化症」
中國湖南省一名約30歲的年輕女子,因連日加班、過度勞累,竟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等徵狀,赴醫院檢查後確診俗稱「美女病」的罕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據陸媒《瀟湘晨報》報道,2023年2月,90後女子小文(化名)因連日加班,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走路不穩等徵狀,到湖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後,確診「美女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小文複診發現各種徵狀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據醫生介紹,小文的徵狀是一種累及視神經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原因可能是連續加班後、過度勞累引起免疫力急劇下降所致。這也是近幾年來,逐漸被大家認識的一種罕見病,通常認為與遺傳、環境及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容易復發且致殘性高,因為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所以又被俗稱為「美女病」,其真正名稱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湖南省中醫院醫師提醒,為避免復發,不應隨意減藥停藥、熱刺激等。患者應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飲酒、戒煙、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堅持定期複診。過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曾對多發性硬化症進行說明,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則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
太聰明也不好 科學家證實烏鴉「記恨時間」比人類還長
不少人都知道,烏鴉其實是一種相當聰明的鳥內,但也因為聰明,曾在日本當地造成民眾不少的困擾。而現在又有科學家發現,烏鴉除了有著驚人的智慧外,其實他也十分的記恨,記恨的時間甚至長達17年之久,遠遠超越人類。根據《Daily Star》報導指出,華盛頓大學的環境科學家馬茲盧夫(John Marzluff)教授於2006年時進行了一場特殊實驗,他戴上了一個食人魔面具,用網子捕捉7隻烏鴉,在其身上綁上識別帶後,然後迅速將它們釋放。雖然過程中,馬茲盧夫教授並沒有造成烏鴉們受傷,但這些受驚的烏鴉顯然並沒有忘記這件事情。因為後續當馬茲盧夫穿著相同服裝出現在校園時,這些烏鴉便會對其群起圍攻,顯然烏鴉們已經記住了馬茲盧夫當時的模樣。馬茲盧夫教授也提到,烏鴉計仇的程度讓他感到十分驚訝,在某次相遇中,馬茲盧夫被53隻烏鴉中的47隻「斥責」,後續這些烏鴉也對馬茲盧夫教授持續攻擊7年之久,一直到2013年這些「斥責」才逐漸減少。而烏鴉的復仇一直持續到2023年9月,當時馬茲盧夫教授在一次散步中注意到,烏鴉終於沒有對他發動攻擊,這代表著烏鴉已經結束了復仇動作。而這時距離當年的捕捉,已經過了整整17年之久。馬茲盧夫教授解釋,烏鴉的大腦中有一個類似於哺乳動物杏仁核的區域,這是脊椎動物儲存負面聯想的地方。而在研究過程中,馬茲盧夫教授發現烏鴉非常善於觀察人類行為,這是他在研究過程中感到最驚訝的地方之一。馬茲盧夫教授後續也發現,當烏鴉受到威脅時。這些烏鴉會對於威脅牠們的人類產生深刻的記憶,甚至還能集體發動攻擊。而烏鴉這樣的行為,顯示出牠們在認知能力、情感反應方面的複雜程度,其實是遠遠超過過往的認知。
喝酒助眠小心反效果! 營養師建議改喝「1飲品」更有效
不少人有「喝酒助眠」的習慣,但小心可能引來反效果。營養師劉雅惠指出,睡前小酌確實會比較好入睡,但會比較淺眠,而且容易半夜起來上廁所,反而影響白天的精神。她也建議民眾,應該多補充富含色胺酸或維生素B6的食物,若要維持神經穩定性,也可以喝杯「香蕉牛奶」,助眠功效較佳。劉雅惠昨(11日)在臉書粉專PO影片指出,不少人晚上睡不著,會小酌幫助入睡,雖然喝點酒確實會比較想睡覺,但其實會導致淺眠,而且半夜容易想尿尿,反而讓隔天早上容易嗜睡,精神也變得更差,因此她也真心不建議喝酒助眠。劉雅惠也建議,可以多補充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例如「牛奶、雞蛋、瘦肉」,或是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例如「瘦肉、鮭魚、香蕉」,2種營養素都對睡眠都很有幫助,所以綜合以上,晚上睡不著建議可以喝「香蕉牛奶」取代酒。至於攝取褪黑激素真的能幫助睡眠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解釋,褪黑激素是大腦松果體所分泌的激素,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生理時鐘。白天時,視網膜會把接收到的光線轉為訊號傳到下視丘,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夜晚時,人體會分泌較多的褪黑激素,可作用在大腦與人體各部位,使人逐漸產生睡意,進入睡眠狀態。食藥署續稱,雖有研究指出褪黑激素可增進主觀睡眠品質、稍微減少入睡時間,但這些都不是用來評估睡眠改善的客觀指標。因此目前醫界對於褪黑激素治療失眠的效果沒有一致共識,有待更多研究評估,仍需長期、大量使用的相關研究證實。民眾若想有好的睡眠品質,食藥署建議,作息要與日夜規律符合,白天應照到充足光線,一睡醒就要拉開窗簾、曬太陽;晚上則是減少開燈、讓光線暗些,並減少使用螢幕、手機,避免光線刺激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老花近視雷射新趨勢! 加入2新技術遠、中、近都能看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漸漸失去彈性、睫狀肌收縮能力逐漸減弱,眼睛慢慢會有老花問題出現。民眾若同時有老花及近視的困擾,其實也可以透過雷射手術一次解決,而且現在還有SMILE Pro 2.0、LBV智能景深等新技術加入,讓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再升級!雷射可同時矯正老花、近視 醫師說明雷射手術原理許多人都知道近視可以透過雷射手術改善,卻不知道老花其實也可以經由雷射矯正,更能透過老花近視雷射手術一次揮別老花及近視問題,這主要是透過單眼視及大腦自然融像原理來矯正。知名眼科診所王甯加院長說明,一般在做近視雷射時會將兩眼度數完全去除達到0度的狀態,這樣看遠就能非常清楚,不過如果有老花問題,在雷射時就會刻意讓非主力眼殘留一點近視度數,在兩眼同時作用之下,看遠看近會相輔相成,這就是單眼視手術原理,能讓患者遠、中、近都可以看得相當清楚。2新技術導入老花近視雷射 為手術帶來哪些優勢?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在臨床上已經有好幾年的治療經驗,不過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又有SMILE Pro 2.0、LBV智能景深等2項新技術導入,讓患者術後能獲得更好的視覺品質。知名眼科診所周宗賢主任表示,原本SMILE Pro只要10秒就能完成透鏡掃描,但SMILE Pro 2.0在這個基礎上又多了智能導航功能,讓視軸中心的定位、散光軸度的調整更加精準,使得術後度數、視力都可以得到更好的表現,而且它的傷口特別小只有2 mm,恢復上也更快,術後隔天大概就能正常洗臉、碰水,不會受到影響。至於LBV智能景深技術,知名眼科診所陳威霖院長提到,它能在角膜做個性化的切削,控制角膜的球差,藉此達到增加景深的效果,可以改善傳統雷射手術景深沒有那麼好的問題,增加中距離視力並讓兩眼立體視覺有更好的效果。老花近視雷射術後照顧簡單 對生活、工作影響小現在老花近視雷射技術越來越進步,不僅能讓民眾擺脫眼鏡的不方便,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術後照顧也相當簡單,不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太多的影響。知名眼科診所林丕容總院長表示,術後其實恢復很快,隔天都可以正常工作,除了人工淚液短期使用以外,生活就跟平常一樣不用特別照顧。而且林丕容總院長認為,2大新技術的加入也更創新了手術應用的範圍,想要讓老花、近視同時矯正,再加上景深加強,或者是想要微創的技術等等,都可以透過這2項新的科技趨勢,獲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量身訂製。術前應詳細檢查、評估 選擇適合的視力矯正方案不過,不論是新型微創微單眼視的SMILE系列雷射矯正方案,還是LBV智能景深加強型微單眼視,都有適合與不適合的族群,建議術前都應經過專業眼科醫師檢查、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視力矯正方式。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假性飢餓」作祟!工程師一天6餐過胖又中風 醫教「3撇步」不再喊餓
雖然「飢餓感」是身體向我們發出「需要進食」的訊號,不過減重醫師楊智雯指出,其實有很多飢餓感是來自於我們大腦創造的騙局,也就是「假性飢餓」害我們過度進食。楊智雯分享,1名46歲工程師雖然沒有糖尿病,但是體重、血壓過高、甚至一度中風,偏偏一天要吃到6餐。追究其原因,正是高壓力生活導致的假性飢餓。減重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其實我們每天感受到的飢餓感中,有許多來自於大腦創造的騙局,即「假性飢餓」,常見原因包括血糖波動、腸胃激素分泌、情緒壓力或社交情境等,會讓人不自覺進食更多。研究指出,血糖在「用餐後急速下降」時,大腦會啟動飢餓訊號,即便此時身體並不需要食物。楊智雯分享,曾遇過一位46歲工程師患者,身高169公分、體重95公斤,血壓長期200mmHg以上,甚至在疫情期間一度輕微中風。當他開始擔心健康,積極減重,但減重過程頻頻卡關。她詢問男子日常飲食後得知,男子三餐正常吃,但一天差不多要吃5、6餐,正餐雖有吃飽,但飢餓感很快來襲,因此會吃點心或消夜,患者原本擔心吃多與糖尿病有關,因家族有糖尿病史,他個人體重也過重。但經檢測發現,她空腹血糖數值、當天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都正常,沒有糖尿病。楊智雯評估,血糖波動的2大因素來自「飲食」與「壓力」。每次進食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因此經常上沖下洗好幾回。加上現代人多為高壓工作型態,若未調節壓力,讓大腦長期處於高耗能狀態,大腦就會釋放假餓訊號,使人吃進更多的食物。面對這種狀況,楊智雯建議這位工程師用以下3招來對抗「假性飢餓」:一、喝一杯水等待:感覺飢餓時,先喝一杯水並等待約10至15分鐘,因為缺水可能會被誤解為飢餓。二、多吃高纖維食物:選擇高纖食物如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等,以延長飽足感,避免身體過快地發出飢餓訊號。高纖食物也能穩定血糖波動,進一步減少假性飢餓發生。三、調整作息與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引起飢餓素分泌增加,抑制瘦素(Leptin)的分泌,容易讓人感到飢餓。她同時也建議民眾可以用以上三招去釐清自己感受到的飢餓感,是否是真正的飢餓,不要再讓大腦釋放飢餓的假訊號,學會正確飲食觀念,睡眠一定要夠,並試著為生活減壓,才能讓身心平衡,越來越健康。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聯發科「智在家鄉」能救人! 顧大為:今年在地採購超過2千億元
IC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舉辦2024年「第七屆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5日舉辦頒獎典禮,聯發科共同營運長顧大為表示,為了將經濟發展成果留在台灣,今年光是前三季的在地採購金額超過2千億元,也預計在2025年導入5千萬度綠電使用;今年「智在家鄉」比賽出現很多AI作品,他也看好聯發科在客製化晶片(ASIC)著力,將聚焦450億美元的客製化AI加速器市場。顧大為表示,智在家鄉舉辦7年以來,收到超過2500個改善家鄉的科技創新提案,來自全台灣336個鄉鎮市區,涵蓋率超過91%,歷屆入圍團隊中,有超過4成持續運作與成功登記立案。他分享2019年的團隊,開發「聽見AED」系統結合警報器、全台119指揮中心,及志願者網路,這個方案2022年起已吸引1.3萬名志願者加入、推播1188件急救案件,已成功拯救12名OHCA患者生命。今年比較特別的,是邀請供應鏈夥伴日月光(ASE)、安謀(Arm)、益華電腦(Cadence)共襄盛舉,對參賽團隊進行輔導並給予獎項。今年的大獎由專注澎湖七美社區兒童早療的「北醫駐美代表」團隊取得,他們想結合社會處方、數位家庭聯絡簿和線上諮詢平台,提供給離島完整的兒童早療方案,並持續追蹤評估。本屆賽事有362隊參加,入圍團隊有近半數採用AI人工智慧科技,協助資料判讀與內容生成,結合虛擬與真實的使用者互動,甚至有來自桃園、鹿谷、屏東等國小生與國中生參與。顧大為表示,聯發科日前推出第四代旗艦晶片天璣9400,搭載最新的NPU AI晶片,已被OPPO和vivo採用,現在的AI晶片能將手機變成用戶的「眼睛」和「大腦」,可隨時解答各種問題,聯發科也積極投入ASIC(客製化晶片)的開發,預計該領域到2028年全球市場機會有450億美元,將成為聯發科未來重要的成長契機。顧大為表示,聯發科去年的在地採購金額已超過1700億元,2024年前三季達到2千億元,為了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今年聯發科簽署太陽能購電合約,自2025年起將有5千萬度綠電開始上線,目標是2030年達成全球集團辦公室100%使用再生能源,並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聯發科日前公布財報,第三季合併營收1318.16億元,毛利率及營益率分別為48.8%及18%,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5.94元;累計前三季EPS為51.98元,比去年全年的48.51元還多。5日股價小跌5元、收在1290元。
「ADD、ADHD」都難以保持注意力! 醫揭這2病不同之處
當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時,民眾常會直接聯想到是不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但其實「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也有專注力不足的情況,但其症狀表現和民眾腦海中浮現的ADHD孩子之印象有些不同。ADD的孩子有哪些症狀表現?和ADHD又有哪些不同呢?臨床心理師蔡百祥一一說明。ADD的孩子常有5種表現 與ADHD最大不同是什麼?ADD注意力缺失症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為專注力不足,患者很容易分心,對任何事物都很難保持注意力。蔡百祥臨床心理師表示,ADD的孩子常有以下5種表現: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很難專心於一項任務,尤其是那些需要持續專注的任務。易受干擾: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圍的聲音或活動分散,即使是微小的干擾也能讓他們轉移焦點。容易健忘:孩子可能會常常忘記完成作業、帶走自己的物品或遵守日程安排。組織能力差:孩子在安排自己的事務、整理學習資料時會遇到困難,完成功課、保持整潔等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事。較難跟隨指示: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孩子也很難按照步驟完成任務或指示。蔡百祥臨床心理師指出,ADD注意力缺失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ADHD的患者除了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外,還有過度活躍、衝動行為的特徵,一般常被認為較為活躍或麻煩製造者,而ADD的患者主要以注意力不集中為表現,不一定有過動或衝動行為,常被認為比較安靜。ADD對孩子學習、生活也會造成影響 該如何治療?不過,ADD注意力缺失症對於孩子的學習、日常生活等仍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蔡百祥臨床心理師提醒,家長若懷疑孩子可能有ADD,應勇於尋求專業醫生、心理師的幫助。蔡百祥臨床心理師表示,ADD治療通常需要採取綜合治療策略,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藥物可以幫助改善大腦的化學平衡,心理治療則能幫助孩子有更好的時間管理、組織技能等,另外環境調整、家庭支持也是治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資料來源:蔡百祥臨床心理師-認識ADD和ADHD的差異
看見前世記憶?陸校園瘋死亡遊戲「夢回大唐」3秒就窒息 醫揭嚴重後果
「死亡三秒流行校園」、「嚴重可窒息致死」等關鍵字近日衝上大陸微博熱搜第一。據悉,湖南省益陽市一名學生家長透露,一種「死亡遊戲」最近在校園內開始流行,該遊戲被稱為「夢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孩子在遊戲後迅速暈倒,並曾發出尖叫,伴隨滿臉冷汗,直到隔天還感覺頭痛、頭暈。《極目新聞》報導,類似遊戲此前就曾在校園流行,當時並非叫「夢回大唐」,而是叫「心跳遊戲」或「閉氣窒息遊戲」,其最早源於東南亞及港台地區青少年當中,上個世紀90年代末傳入大陸,在內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數中小學和大學校園傳播。根據遊戲的體驗者描述,遊戲大概步驟包括靠牆蹲下深呼吸、憋氣,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操作。其基本核心點在於,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根據個人體質不同,甚至可能出現幻覺。體驗者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看見童年場景」或「目睹夢幻景色」,還有人覺得是「前世記憶」。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劉少波介紹,「死亡遊戲」壓迫心臟、抑制呼吸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大腦的血液和氧氣相應減少,嚴重可能造成意識喪失、全身臟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不僅嚴重摧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極端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