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滅絕
」 滅絕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伍佰首次為電影獻聲 讚台灣特有種呆萌好可愛
曾以行腳節目《MIT台灣誌》獲得金鐘獎肯定的知名製作人與主持人麥覺明,繼《黑熊來了》喚醒大眾對黑熊保育的關注,創下千萬票房佳績,2023年再推出歷時17年拍攝的生態電影《山椒魚來了》,記錄臺灣特有種山椒魚的調查研究。熱愛登山的麥覺明時常關注山林與生態保育議題,這次新作特地找來搖滾天王伍佰首次為電影獻聲,擔任電影敘事,以自我風格獨具的感性嗓音,帶領觀眾聽故事。麥覺明提及邀請伍佰合作的契機,麥覺明表示團隊與音樂總監王希文討論音樂時,考慮到旁白配音和詞曲演唱的調性,開玩笑發想:「感覺伍佰還有電影主題曲演唱人陳昇跟山椒魚都是臺灣特有種。」沒想到伍佰爽快答應,也促成了他第一次為電影擔任旁白敘事。山椒魚經歷了恐龍大滅絕、人類誕生,是珍貴的活化石。(圖/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伍佰表示在配音時重點是想把故事講清楚,不要講太快,因為自己看完影片的直覺是,舉止輕緩的山椒魚,說話應該是有著驕傲的優雅,讓故事中有情緒的流動。山椒魚也是他前所未見的生物,透過電影也看到前所未見的臺灣高山美景,非常震撼,也因此在整個配音過程都很興奮,認為山椒魚呆萌的樣子異常可愛,卻有著滿滿的生命力。生態電影《山椒魚來了》用文字和影像記錄長年奔闖在山之巔、水之湄的山椒魚研究人員,他們研究的對象「山椒魚」不是魚,而是和青蛙一樣擁有卵、蝌蚪、成體,三種不同生命形態的兩棲類動物。山椒魚出現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經歷了恐龍大滅絕、人類誕生,是珍貴的活化石。《山椒魚來了》將於2023年2月10日全台上映。
使用超級電腦預測 地球到2100年面臨大滅絕
歐盟委員會科學家斯特羅納(Giovanni Strona)與阿德萊德弗林德斯大學的布拉德肖(Corey Bradshaw)教授合作,使用一台超級電腦進行預測,模擬地球未來80年的情況,結果各項數據顯示,如果不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的話,地球將會在2100年時面臨大滅絕,屆時會有超過2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根據《每日星報》報導指出,這項計畫主要是研究農業土地、資源的過度使用;污染與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到底多大。為了預測這些結果,布拉德肖就使用超級電腦進行模擬,他與研究人員在超級電腦中模擬了超過2000顆地球,試圖推算未來80年的情況。研究人員在每個地球上都是這了不同的變因,有的遭遇了嚴重的全球暖化、有的歷經了核子武器戰爭、有的甚至遭遇小行星撞擊。而根據這些模擬結果來看,地球上的溫度指要升高5至6度,就足以消滅虛擬地球上25%物種的生命。布拉德肖表示,現在出生的孩子,在他們70多歲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目睹數以千計的植物、動物從地球上消失,消失的範圍從微小的蘭花、細小的昆蟲,到大象、無尾熊這種標誌性的動物。斯特羅納也表示,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與相關的決策者,應當要針對一個跳脫保護物種的的保護計畫。目前在網路上發言關心瀕危動物僅是基本的保護,就目前的狀態來看,一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其背後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名字從清單上劃掉」這麼簡單。但斯特羅納最後也強調,他們所建構的虛擬地球,所採取的情景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設定,但即便如此,模型的設定條件只能維持在單一情況,我們並沒有辦法設定像現實生活中這麼多生態且複雜的環境。
恐龍滅絕之謎! 最新研究:2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
關於恐龍的「大滅絕」之謎,是生物演化史上的懸案,說法也有很多種,其中,隕石撞擊說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也就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體積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小的小行星,從天而降。它在地球上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讓地球產生了舖天蓋地的灰塵,極地冰雪融化、植物毀滅。恐龍滅絕之謎,遭兩顆小行星先後撞擊地球。(圖/翻攝自推特)另外,火山灰遮蔽了陽光,造成氣溫驟降、大雨滂沱、 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上依然煙塵滾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氣候變冷,恐龍無法適應這劇烈的環境變化,陸續大批死去,恐龍時代結束,不過如今有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可能與兩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根據報導,來自愛丁堡的科學家在西非海岸附近發現了一個約9.66公里寬的隕石坑。科學家認為這個隕石坑是大約6600萬年前,由一顆直徑400公尺寬的小行星造成的,這與墨西哥灣隕石坑的形成時間相差無幾。墨西哥灣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約13公里的更大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之謎,遭兩顆小行星先後撞擊地球。(圖/翻攝自推特)報導引述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 inEdinburgh)的伊斯德南尼科爾森博士(Dr Uisdean Nicholson),在石油和天然氣調查中發現了這個隕石坑,「我花了大概20年來解讀它們,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這個隕石坑有一個圍繞中央隆起區的凸起邊緣,然後是向外延伸的碎片層」。尼科爾森博士透過持續分析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者獲得的地震勘測資料,記錄地下幾千公尺深處的不同岩石層和沉積物。研究顯示,導致隕石坑的小行星可能是從一顆更大的小行星上分離出來的,這顆小行星在地球上造成大規模生物滅絕,而這顆更大的小行星造就了時間相近的墨西哥灣隕石坑。尼科爾森認為,引力使小行星在更靠近地球的軌道上解體,導致相隔幾天發生兩次撞擊。另外,來自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維羅妮卡佈雷博士(DrVeronica Bray)也指出,「透過資料顯示,這個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400公尺的小行星在500到800公尺深的水中碰撞造成的。這引發一場超過1千公尺高的海嘯,以及一場6.5級左右的地震」。維羅妮卡佈雷還表示,其釋放的能量比2022年1月在東加引發的海嘯能量大1千倍左右。不過針對上述兩位學者的發現,仍有部分專家不認同,根據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加雷斯柯林斯教授(ProfGareth Collins)表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肯定有許多與撞擊源一致的特徵,但我認為這兩件事更有可能是不相干」。
二疊紀大滅絕後最慘!再不減碳來不及了 78年後有90%的海洋物種會消失
由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人類不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那麼到本世紀末,將有近90%的海洋物種將面臨大規模滅絕的命運,這將是繼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抹去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後,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據《每日郵報》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海洋已吸收了大約1/3的人工碳排,但隨著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正以300萬年來前所未見的速度增加,學者擔心海洋表面氣候,可能會變得不再適合物種棲息。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海洋科學中心的研究模型也顯示,海洋表面氣候在20世紀幾乎沒有變化跡象,但到2100年,多達82%的海洋表面可能會經歷近代史上從未見過的氣候,包括更熱、更酸、含有較少對海洋生物生長至關重要的礦物質的海洋。這將導致數以千計以海洋為家的動物、植物、色藻界(chromista)、原生動物(protozoan)和細菌大量死亡。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發表的研究還指出,數量眾多的鯊魚、鰩科魚類(ray)和海洋哺乳類動物將會首當其衝,尤其是食物鏈上層的頂級掠食者更容易滅絕。而生活在泰國灣、珊瑚金三角(coral triangle)、澳大利亞北部海域、紅海、波斯灣、印度沿海、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域等具備高度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將備受威脅。加拿大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的生態學家博伊斯(DanielBoyce)在接受CNN專訪時感嘆,這些研究結果「非常令人震驚且發人深省,這將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因為海洋物種的大量滅絕將對生態系統產生重大打擊,嚴重破壞食物鏈,包括人類的漁業與食物安全都將受到嚴峻的挑戰。上一次從地球上抹去90%海洋生命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已經要追溯到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科學界普遍認為該滅絕事件與西伯利亞的大規模火山噴發有關,這些火山爆發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到大氣之中,並最終抹去了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物種。
搜奇/小行星撞地球「完整腿化石」揭滅龍真兇 6千多萬年前琥珀讓NASA吃驚
「侏羅紀公園系列」第6部作品、《侏羅紀世界》系列3部曲最終章《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在台熱映中,電影中除了更多的恐龍現身,2代演員首度合體,也是讓不少影迷關注,不過要說到這些在6千多萬年前的海陸空霸主,為何會一夕滅亡,專家普遍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但卻找不到相關證據佐證,近日有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化石遺址,發現疑似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碎片琥珀粒,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也大感驚訝。《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票房開紅盤,成為今年全台最快破億電影。(圖/UIP)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為科學界接受的就是遭到「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大滅絕,但有少數學者認為,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有科學家找到完整的恐龍腿化石,經研究後發現,牠是是瞬間死亡的,推測恐龍很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就不幸死亡。科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西南部的考古遺址坦尼斯(Tanis)發現許多古生物化石,包含被碎片包裹住的魚類、被木頭貫穿的烏龜、還有尚未孵化、死在蛋中的翼龍胚胎,以及一條完整的恐龍腿化石,經證實,腿骨的主人是一隻草食性恐龍,學名為奇異龍屬(Thescelosaurus)。6600萬年前的海陸空霸主為何會一夕滅亡,專家普遍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圖/Pixabay)坦尼斯遺址是在2008年時被發現,遺址被認為是記錄下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Chicxulub crater)撞擊地球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情況的「資料庫」,科學家曾在當地找到在災難後很快就死亡的6條魚,牠們的鰓裡有小顆粒,證實是隕石碎屑,至於奇異龍屬的腿骨部分,專家未在這條腿上發現生病或啃咬、受傷的痕跡,完整程度宛如是被外力狠狠扯下的,因此斷定這隻恐龍很可能是在一瞬間死亡。科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考古遺址坦尼斯發現奇異龍屬完整的恐龍腿化石。(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坦尼斯遺址與當初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留下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只差3千公里,因此科學家們推斷,這隻恐龍應該就是在災難當天不幸死亡,而這些發現也證實,坦尼斯遺址似乎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另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古生物學家德帕爾馬(Robert DePalma),從2012年開始在坦尼斯進行研究,近日在其中一個著名化石遺址「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內,發現疑似是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碎片琥珀粒。坦尼斯遺址被認為是記錄下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情況的「資料庫」。(圖/翻攝自Digg臉書)根據德帕爾馬的說法,該遺址在白堊紀末期應該是沼澤雨林,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大多數碎片經數千萬年都已變成黏土,然而他們發現一些被樹脂包裹的碎片,並以琥珀的形式保存下來,宛如電影中演員所持的手杖,「就像琥珀裡的昆蟲,能夠被完美保存,當碎片融入樹脂後,水氣都進不去,使它們不會變成黏土保存下來」。透過分析,琥珀粒的碎片成分大部分是鈣質,但其中有2顆與其他碎片成分截然不同,富含鉻、鎳和一些隕石中常見的物質,德帕爾馬表示「根據我們的初步分析,幾乎可以肯定這些碎片來自宇宙」。這項研究也引發美國太空總署關注,考古團隊在4月還獲邀赴馬里蘭州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發表這項發現。
3座足球場小行星12月朝地球而來 撞上恐掀大滅絕
電影《彗星撞地球》的情境恐真實上演嗎?美國太空總署(NASA)警告,今年12月將有一顆大小與巴黎艾菲爾鐵塔差不多的小行星(asteroid)行經地球,這是一顆被NASA歸類為「具潛在危險」的小行星,若是真的撞上很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害。據英國《太陽報》以及美國科技媒體《Tech Times》引述NASA的說法指出,,這顆「小行星4660」(4660 Nereus)在12月11日時從距離地球240萬英里(約384萬公里)處通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顆小行星的大小約與法國艾菲爾鐵塔(巴黎鐵塔)一樣高,而《太陽報》則稱,它的長度達1080英呎(約330公尺),相當於3座足球場,比90%的小行星都要大,但比大型小行星的體積小得多,如此規模的天體一旦撞擊地球表面,很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結果。慶幸的是,這顆小行星到時候所在的位置,將會比地球和月球的距離再遠上10倍,也就是說小行星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這顆在1982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埃莉諾·赫琳(Eleoner Helin)發現的小行星,被歸為阿波羅小行星群,小行星的軌道接位於火星和地球之間,同樣會繞著太陽公轉,並在繞行的過程中飛掠地球。另外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這顆小行星每664天繞太陽運行一次,預計在未來幾年或數十年內將更靠近地球,NASA預估在未來175年之中,它還會和地球有12次近距離接觸,下一次經過地球的時間,要再等到2031年3月2日和2050年11月。
最早「登月」的不是人類? 專家:恐龍滅絕前 遭彗星撞地球噴飛宇宙
1969 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為首位登月的人類,更留下千古名言,「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然而半個世紀的今天,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件歷史確實發生過,而且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人說登月是名導演庫柏利克(StanleyKubrick)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拍的特效電影而已。電影「彗星撞球」。(圖/翻攝自Movieclip Youtube)倒是有專家指出,阿姆斯壯可能不是最早登月的地球生生物,專家稱,在6000多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之際,將恐龍噴飛上月球,代表著「最早登月的可能不是人類」!電影「彗星撞球」。(圖/翻攝自Movieclip Youtube)還記得電影「彗星撞球」最後的場景,彗星撞擊到地球,女主角和父親在海岸邊正面「迎擊」彗星所引發的海嘯畫面,據《每日郵報》報導,行星科學家彼得布蘭南(Peter Brannen)在2017年所出版的《世界的盡頭(The End of the World)》書中,提及到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引用學界普遍認同的隕星撞擊假說,進而討論撞擊前後的更多細節。專家認為,6500萬年前那顆巨大小行星撞擊力道之大,不只將恐龍滅族,還把包含恐龍在內的部分史前生物噴飛至月球或火星上。(圖/翻攝自Movieclip Youtube)據布蘭南表示,小行星劇烈的撞擊撕裂了大氣層,就宛如電影中的畫面,這顆小行星的體積比聖母峰還大,撞擊大氣層的速度為高速子彈射擊的20倍,速度能讓小行星在0.3秒內從波音747巡航的高度墜落至地表。專家認為,6500萬年前那顆巨大小行星撞擊力道之大,不只將恐龍滅族,還把包含恐龍在內的部分史前生物噴飛至月球或火星上。(圖/Pixabay)布蘭南認為,當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時,有一部分的生物殘骸在一兩秒之內脫離地球軌道,而這些殘骸有機會掉落在月球或是火星上,這些殘骸或是碎片,就包含了恐龍的骨骼,意味著「恐龍」可能是第一批登陸月球的生物。
曾神預測911!星象大師驚爆2021 喪屍將稱霸地球
2020進入尾聲,這一年相信全球都過得很悶,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原先以為疫苗開始接踵交有助於減緩疫情蔓延,沒想到如今非洲和英國陸續傳出變種病毒,讓各地民眾人心惶惶,法國知名星象大師甚至預言,2021年地球將有更多災難降臨,「人類恐怕會被喪屍給消滅」。還記得知名電玩遊戲和改編的電影「惡靈古堡」,描述保護傘公司進行研發出致命病毒,因為一場意外導致人類變成了喪屍,類似電影的劇情,難道要發生?2021年地球將會面有更多苦難,其中最驚悚的預言是喪屍稱霸地球,人類走上大滅絕。(圖/翻攝自Michael Jackson - Thriller Youtube)根據《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和《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報導,16世紀法國著名星象大師、大預言家諾斯楚代馬斯(Nostradamus)預言,2021年地球將會面有更多苦難,其中最驚悚的預言是喪屍稱霸地球,人類走上大滅絕,他還預言俄羅斯科學家將會製造出生化病毒,讓人類變成喪屍。16世紀法國著名星象大師、大預言家諾斯楚代馬斯。(圖/翻攝自History Youtube)諾斯楚代馬斯還預言,2021年人類史上從未經歷過的「聖經等級大飢荒」、巨大的太陽風暴(solar storm)都將襲擊地球,造成大規模損傷,他在預言中稱,「海平面將上升,地球將降至海平面之下」,災難擴散全球,人類將出現大規模遷徙,僅存的人類為了僅剩的稀有自然資源展開廝殺,最終爆發戰爭!諾斯楚代馬斯的另一個預言則是軍隊將大幅進化,士兵大腦將會植入晶片。(圖/翻攝自Universal Soldier Trailer Youtube)諾斯楚代馬斯的另一個驚人預言,則是軍隊將大幅進化,士兵的大腦將會植入晶片,據《每日鏡報》指出,這種先進的變種士兵屆時將會拯救人類。除此之外,他還預言,2021年彗星會撞上地球,引發一連串的天災,「天空中,人們會看到一團火尾巴拖著一長串火花」,巧合的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目前正在監測一顆編號為「2009 KF1」的小行星,NSA預估,2021年5月6日,這顆小行星有可能會撞上地球。諾斯楚代馬斯還預言明年會發生大地震,震央就在加州,日期在11月25日。NASA目前正在監測一顆編號為「2009 KF1」的小行星。(圖/翻攝自Greenland Trailer Youtube)諾斯楚代馬斯曾在西元1555年做出數千項預言,當中有不少預言應驗成真,像是他曾預言倫敦會發生大火、納粹希特勒的崛起、已故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會遭到暗殺、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等事件。
2700萬年週期性變化 促成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
科學家們爭論週期性生物大滅絕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根據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過去的2.6億年中,生物大滅絕都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雨造成的。紐約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發現,彗星和小行星雨可造成地球生命週期性滅絕,科學家對隕石坑的年齡與生命周期性滅絕事件進行了勘察,發現地球生命的死亡周期為2700萬年左右。為什麼是2700萬年?據《每日郵報》引述最新一期「歷史生物學刊」發的論文,美國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對10次公認的陸居動物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年代進行了統計分析,檢測到大滅絕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基本頻率約在2700萬年前至2750萬年的某個區域。科學家表示,這一週期規律可能是由地球在銀河系的軌道決定的。這篇論文作者,來自紐約大學的麥可蘭皮諾(Michael Rampino)教授表示,這些大規模的陸地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和毀滅性的火山熔岩噴發相一致。這位教授表示,「這些在陸地和海洋上同時發生的、突然的大規模滅絕,以及對2700萬至2750萬年共同周期的新發現,使人們相信周期性的全球災難性事件是滅絕的誘因」。蘭皮諾教授表示,在陸地和海洋物種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已經知道有3次和過去2.5億年來的3次最大的撞擊事件發生在同一時間,每一次都造成全球性的災難,並導致大規模的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之間,發生了「大滅絕」,當時95%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慘被滅絕。不過外界最熟知的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陸地和海洋中70%的物種突然滅絕。這起被稱為「K/T滅絕事件」(the K/T Extinction Event),是由一顆大型小行星獲是稱為彗星撞地球所造成。另外據天體物理學家的假設,太陽系中每隔2600萬至3000萬年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彗星雨,產生週期性的撞擊,導致週期性大滅絕。蘭皮諾教授表示,彗星雨將導致對地球的巨大衝擊,對陸地和海洋生物造成壓力,並可能產生導致其死亡的條件,包括大範圍的不見天日和氣溫驟降、野火、酸雨和臭氧消耗。這份研究論文有提到,最近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在725萬年前,這表明地球在2000萬年後才會有另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第6次大滅絕降臨? 聯合國稱人類迫使物種瀕危 百萬種生物數十年內恐滅絕
地球現正展開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嗎?最新研究顯示,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嚴重影響動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大批野生動物瀕臨滅絶,專家估計大約有500種哺乳動物、鳥類、雙棲動物和爬蟲類動物危在旦夕。根據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地球有上百萬物種瀕臨滅絕,恐在未來數十年內完全消失,人類是造成的主要原因。另外,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台(IPBES)主席華森(Robert Watson)也指出,地球過去五個階段的大規模滅絕中,每一次大規模滅絕我們損失了75%的物種。專家稱第六次大滅絕正展開,需時1萬年絕種規模在過去100年發生。(圖/Newser)所謂大滅絕或生物集體滅絶指的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在一個以上並且較大的地理區域內,生物數量和種類急劇下降的事件。據科學家推測,自地球誕生以來,曾經出現過的生物98%均已滅絕。如果說以前的物種大滅絕原因像是火山爆發或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等天災,那麼現在的物種滅絶則是人禍,人類是造成這些動物滅絶的罪魁禍首,數十年來人類危害又毒害森林、海洋、土壤與空氣造成的巨變,對人類社會構成的威脅「至少與氣候變遷相當」。包括墨西哥國立大學的傑拉多希巴洛斯教授(Gerardo Ceballos)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採訪時表示,地區性的生態系統正面臨崩潰的危險。他指出透過研究和親眼所見,滅絶危機非常嚴重,並稱所有人在未來10年到50年的行為將決定人類的未來。傑拉多希還表示,這些動物生活在南極洲以外的6大洲,棲息地受到人類活動的高度影響,而且集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例如金絲麵狨、埃塞俄比亞狼、爪哇犀牛、西班牙帝雕、黃耳長尾鸚鵡、恆河鱷和中美洲綠黑斑毒蛙等。
莊開文捧隕石健身 被專家虧:太奢侈
主播莊開文主持知識科學節目《T觀點》,邀請國立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館長孫維新解析天文景象與生物歷史,孫維新不只將科博館的珍貴館藏「太空隕石」帶到現場,還分享國際研究指出,別再說恐龍絕種了,「其實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以後去炸雞店,要抱持著敬畏的心。」孫維新帶了2顆成分不同、分別在中國大陸和美國發現的隕石,雖然直徑都只有幾10分公分,但莊開文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隕石舉起,孫維新解釋,科學家剖開太空隕石後發現,隕石的結構是在地球上找不到也無法複製的,由於成分含有相當高比例的鐵與鎳,因此密度高、重量重,手掌大的鐵隕石就重達2公斤。莊開文笑說,拿起隕石就像在健身房舉啞鈴一樣,有健身的效果,一旁的孫維新大笑:「地球上應該沒有人拿隕石健身,因為實在太奢侈了。」孫維新表示鳥類是當年的恐龍。(圖/公視提供)由於受地心引力的影響,隕石墜落地球的速度約在時速4萬到7萬公里,小小一顆隕石,就有可能在地球表面上砸出直徑數百公尺、深十幾層樓的大洞,莊開文好奇恐龍的滅絕,是受到多大隕石的影響,孫維新表示:「6500百萬年前造成生物大滅絕的天體直徑達到10幾公里,砸到地球後,地表出現了直徑200公里的坑洞。」大約就是台北到彰化的距離,不過孫維新也強調,其實恐龍滅絕是一個迷思,根據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今天的鳥類,就是當年的恐龍。」
你們偷走我的未來與童年 瑞典少女怒嗆各國領袖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起「氣候行動峰會」,會議上16歲瑞典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憤怒譴責各國領導人對氣候變遷只說不做,生態問題則辜負年輕人,並直言「你們空談偷走我的夢想和童年。」桑伯格在2018年8月20,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國會外靜坐抗議,並提倡「全球氣候罷課」(Global Climate Strike),目前超過50個國家響應,桑伯格也因此受到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提名。據CNN報導,桑伯格在大會上發表演說,並生氣指責各國領導者。「這一切都是錯的,我不應該在這台上,我應該在大洋的另一端上學,但你們卻把希望都壓在我們年輕人身上,你們太過分了。」CNN更提及桑伯格在會議上還憤怒地說:「人們在受苦,人們在死亡,許多生態系統正在崩毀。我們正面臨生物大滅絕的開始,而你們仍談論金錢和經濟可永遠持續成長等夢話。」最後桑伯格表示,年輕人已經知道被背叛的事實,如果你們(各國領導人)持續辜負與讓年輕人失望,「我會說,我們永遠不會原諒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