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管理局
」 美國 颶風4級颶風海倫嚴重肆虐 美東多州400萬戶無電可用「至少45死」
4級颶風海倫近日重創美國東部多州,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最新統計,至少45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其中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的情況最為嚴重,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9人。綜合外媒報導指出,4級颶風海倫於日前在佛羅里達州(Florida)登陸,帶來巨大的風暴潮,導致美國東部地區數百萬戶家庭和企業斷電。緊急救援隊伍正全力解救被洪水困住的居民。根據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的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海倫已降級為熱帶低氣壓,地點則是在肯塔基州(Kentucky)路易維爾(Louisville)東南約125英里處,預計週末將停滯於田納西河谷(Tennessee Valley)附近。在災情方面,損傷最為嚴重的就是南卡羅來納州,當地死亡人數已達至19人之多,是此次風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州長麥克馬斯特(Henry McMaster)在2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包括2名在薩盧達縣(Saluda County)殉職的消防員在內,許多民眾不幸罹難的原因,都是因為風暴吹倒樹木所致。報導中提到,薩盧達縣的2名消防員在接到報警出勤時,一棵倒塌的樹木壓垮他們所搭乘的救援車輛,導致2人喪生。在斯帕坦堡縣(Spartanburg County)有5人遇難,格林維爾縣(Greenville County)則有4人被倒下的樹木砸死。在艾肯縣(Aiken County)也有4人因樹木倒在房屋上而喪生,其中包括一對年過7旬的年長夫妻。安德森縣(Anderson County)也有2人因樹木倒塌壓毀房屋而死亡。紐貝里縣(Newberry County)則有一對夫婦在濕滑的高速公路上車輛失控撞上樹木不幸身亡。(圖/達志/美聯社)除了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Georgia)也報告有15人在這場颶風中不幸喪命,佛羅里達州(Florida)方面則有8人死亡,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則有2人喪生。維吉尼亞州(Virginia)州長楊金(Glenn Youngkin)在27日表示,克雷格縣(Craig County)有1人在風暴引起的樹木倒塌和建築倒塌中喪命。而風暴帶來的破壞,也讓停電問題十分嚴重,根據追蹤網站poweroutage.us的資料顯示,美國東部地區仍有超過400萬戶家庭和企業面臨無電可用的局面,各州電力公司正積極搶修中。報導中也提到,目前颶風海倫已成為自1989年颶風雨果(Hurricane Hugo)後,導致南卡羅來納州傷亡最為慘重的熱帶風暴,當年的颶風雨果在查爾斯頓(Charleston)以北登陸,造成35人死亡。近年來,美國頻繁遭受颶風侵襲,自2020年以來,不計算海倫颶風的話,已有7個主要的破壞性颶風,分別是勞拉(Laura)、德爾塔(Delta)、澤塔(Zeta)、艾達(Ida)、伊恩(Ian)、伊達莉亞(Idalia)和貝里爾(Beryl)。其中,貝里爾(Beryl)是2024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一個颶風。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資料顯示,異常溫暖的海洋溫度,使貝里爾在7月初迅速增強為5級風暴。當貝里爾登陸德克薩斯州(Texas)時,雖然已經減弱為一級颶風,但仍造成至少36人死亡,經濟損失粗估在280億至320億美元之間。(圖/達志/美聯社)
大西洋「今年首個颶風」貝羅迅速增強 專家揭「不尋常」原因
熱帶氣旋「貝羅」(Beryl)於6月29日增強為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個命名颶風,這是大西洋有史以來最早形成的4級颶風,也是6月記錄中唯一的4級風暴,專家指出,這次颶風提前出現的時機非常不尋常。根據《CNN》的報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指出,貝羅目前位於巴貝多以東約1160公里的大西洋上,預計6月30日晚間至7月1日期間,貝羅將抵達溫德華群島(Windward Islands)並轉變為「危險的大型颶風」,且颶風正在迅速增強,就30日來說,已經比前24小時內速度增加了每小時55英里,專家也預計貝羅將迅速增強,並在到達巴巴多斯和向風群島等地之前將成為一場大型颶風。據悉,「貝羅」也是58年來最早的大型颶風(定義為3級或以上),專家布倫南指出,颶風季節初期風暴的迅速增強非常不尋常,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記錄,6月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的大西洋中部形成強烈熱帶系統的情況極為罕見,歷史上只有少數幾次記錄。貝羅不僅是今年颶風季節中出現得較早的颶風,還成為大西洋歷史上第三早的主要颶風。最早的是1996年6月8日的颶風阿爾瑪;其次是1957年6月27日的颶風奧黛麗。貝羅已打破1933年創下的6月熱帶大西洋最東端颶風的紀錄。布倫南說明,從過去傳統經驗來看,大西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氣旋會在8月變得更加活躍,部分原因是海洋溫度變暖,為正在發育的熱帶氣旋提供燃料,然而今年由於聖嬰現象到反聖嬰現象的過渡,大西洋盆地的水溫高於正常水平,並且缺乏風切變(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這兩者都是熱帶氣旋發展的關鍵因素。布倫南表示,大西洋盆地的溫暖海水使熱帶氣旋和颶風有機會在更東的位置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這使得颶風季節的早期風暴變得更強大、更具破壞性,因此颶風季節將從6月1日持續到11月30日,這段期間內需特別警惕颶風的生成和發展。
全球珊瑚釀危機…大堡礁經歷最糟糕夏季 專家:如水下野火
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上月經歷嚴重的白化事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警告,全球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影響至少53個國家。據CNN報導,清晨太陽升起,陽光穿透大堡礁的碧綠海水,埃里奧特夫人島是世界著名的浮潛地,但這也是氣候危機的前線,而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蔓延至全球。大堡礁。據了解,大堡礁剛經歷最糟糕的夏季。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上個月宣布,全球經歷罕見的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這是1990年來第四次,影響至少53國。而不只大堡礁,加勒比海和佛州的珊瑚也遭到大規模破壞,美國專家預測,今年夏天珊瑚還會有嚴重受損。澳洲明德魯基金會首席研究科學家奎格利(Kate Quigley)說,現在海洋中發生的事就像水下野火,嚴重暖化到一個臨界點,再也無法恢復。據悉,海洋熱浪會讓珊瑚白化,如果溫度恢復正常,珊瑚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水溫還是很高,牠們就會死亡。大堡礁基金會首席科學家古德伯格(Hogg Goldberg)教授指出,這是一次滅絕,氣溫變得如此溫暖,超出了紀錄,他祈禱珊瑚會回來。科學家預測,如果照目前的暖化速度,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比工業化前高出2度,AIMS研究計畫主任瓦亨費爾德(David Wachenfeld)坦言,大家都在為珊瑚礁的悲傷和無助奮鬥,南十字星大學研究員哈里森(Harrison)表示,色彩繽紛的珊瑚礁現在像墓地一樣安靜。
巨大太陽耀斑釀災 世界部分日照區域出現「無線電訊號干擾」情況
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國與世界部分地區在14日發生無線電訊號干擾的情況,時間長達2個小時左右,而後來證明這次的無線電干擾,主要是因為太陽耀斑發威所致。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美國太空總署(NASA)旗下的太空望遠鏡,於14日捕捉到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太陽耀斑活躍情況,而這次的太陽耀斑運動的情況,導致美國與地球部分地區發生了2小時無線電干擾的情況。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表示,這是自2017年以來最大的耀斑,無線電受影響範圍廣泛,不少高頻率的無線電也都被干擾。而在當時也傳出,有多名飛行員通報通訊中斷,NOAA太空天氣預報中心的Shawn Dahl也在15日表示,這次的太陽耀斑運動可能會導致地磁風暴,進而干擾高緯度地區的高頻無線電訊號,在未來數日內,甚至有可能觀測到極光的可能。報導中也提到,太陽正在接近其11年左右太陽週期的高峰。預計2025年達到最大太陽黑子活動。NASA於2021年觀測到的太陽耀斑。(圖/達志/美聯社)
聖嬰現象銳不可擋!今年暖冬機率高 至少到明年春初
儘管時序早已進入秋季,但最近這2天仍持續暖熱。對此,氣象粉專也指出,今年聖嬰現象(El Niño)簡直是銳不可擋,「預計今年冬天會發展的很強烈,並至少會持續到明年春初」,因此暖冬機率高;縱使有幾波寒冷空氣南下,但整體氣溫較氣候平均值有偏高趨勢。氣象粉專《林老師氣象站》今(19日)發文表示,今年迄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聖嬰現象已經是銳不可擋;不但記錄了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溫的變化,也對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粉專也援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指出,今年聖嬰現象從6月開始,預計冬天會發展得很強烈,至少持續到明年春初。此外,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溫將會持續偏低,對應在菲島東方或東北方外海附近,常常會產生一個反氣旋環流,這個反氣旋環流會減弱來自大陸東南沿海準備南下的東北風,使得北方寒冷空氣較不易向南傳遞。粉專續稱,根據過去氣候歷史事件資料顯示,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當年台灣冬天偏暖的機率就會提高;也就是說,今年冬天縱使偶有幾波寒冷空氣南侵,但整個氣溫較氣候平均值相對偏高。
搜奇/職業釣客湖泊釣到「金黃巨鯰」 專家揭詭異模樣:基因突變
德國有對雙胞胎兄弟先前到荷蘭一處湖泊釣魚,居然釣到一尾巨大「金黃色鯰魚」,詭異的模樣嚇壞了兩人,有專家認為,這條鯰魚可能是基因突變,也就是所謂的「白變」。據《Live Science》報導,來自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的這對雙胞胎兄弟,其中,哥哥格拉茨(Martin Glatz)是名職業釣客,日前他和弟弟到荷蘭的某處湖泊釣魚,並使用贊助商提供的釣具,原先是要釣一條大狗魚(Esox),未料竟補獲了相當奇特的黃金鯰魚,身長約47英寸(約119公分)。格拉茨看到這條鯰魚上鉤時,嚇得手足無措,趕緊呼叫弟弟準備漁網,將牠巨大的身軀撈起。這尾鯰魚除了體型相當巨大外,就連外型也相當特殊,整隻呈現鮮明的金黃色且「全身閃著金光」,原來是魚鱗閃爍著金黃色澤,這對兄弟檔最後是與鯰魚合照留念後就將牠放回湖中。「這珍貴的相遇令人震驚」,根據格拉茨表示,自己從13歲開始捕魚,從未見過這麼巨大且是金黃色的鯰魚,對於這尾特殊的鯰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專家表示,鯰魚的品種應該是歐洲地區特有的大型鯰魚「歐鯰」(Welscatfish),這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魚類,能生長到3公尺、150公斤重。一般來說,歐鯰都是黑色或灰色,金黃色應該是基因突變導致,也就是俗稱的「白變」(Leucism),專家表示,「白變」並非白化症,是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色素減少,皮膚、體毛等部分會呈現白色,但眼睛顏色不受影響,過去常見的白變動物包括孟加拉白虎、白獅,先前在南大西洋島上也曾發現一隻白金色的國王企鵝。德國一對兄弟前往荷蘭一處湖泊釣魚,沒想到釣到一條金黃色巨大鯰魚。(圖/翻攝自team_fishingbrothers IG)
詭異魚屍綿延海灘畫面嚇人 德州魚群大量集體死亡背後原因曝光
美國德州墨西哥灣日爆發數萬條魚湧入海灘的情況,這些死魚密密麻麻地擠滿沙灘的畫面在網上曝光後,引發不少人擔心可能與海洋污染有關,不過專家指出,會爆發大批死魚的現象,原因是因為水溫上升後,造成海水缺氧,雖然過去也曾發生過兩次類似的事件,但這次暴斃的魚屍數量堪稱前所未見。金塔納海灘郡公園海灘上的大量魚屍。(圖/翻攝自Quintana Beach County Park臉書)從網路影片畫面可見,未在德州的金塔納海灘郡公園(Quintana BeachCounty Park)沙灘瞬間出現成千上萬的魚屍,疑似是魚群集體暴斃後被沖上岸,遊客看到擠滿沙灘的死魚也感到十分吃驚,震撼畫面被拍下後引發熱烈討論。金塔納海灘郡公園海灘上的大量魚屍。(圖/翻攝自Quintana Beach County Park臉書)綜合《CNN》、《紐約時報》等美媒報導,這些鯡魚魚屍堆積在沙灘上,遍布整個金塔納海灘的海岸線,許多人擔憂,這詭異的現象可能預示著海洋污染已嚴重侵害海洋生物的性命,對此,金塔納海灘郡公園園方解釋,大量魚群死亡的原因與海洋低溶氧有關。金塔納海灘郡公園海灘上的大量魚屍。(圖/翻攝自推特)由於當地的最高氣溫來到了攝氏33度,海水變暖造成水質溶氧不足,加上海面平靜、氣候多雲,進一步阻礙了微生物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以及波浪讓氧氣進入海底,才導致大量魚隻缺氧而死。除此之外,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也指出,這次被沖上岸的死魚中,數量最多的是當地漁業產量最多的海灣鯡魚(Gulf Menhaden),另據生物學家表示,在夏季氣溫升高時,魚群集體死亡的事件並不算罕見,通常當海浪變大、重新將氧氣帶回海水中,而魚隻離開低氧水域,情況就會慢慢改善。金塔納海灘郡公園海灘上的大量魚屍。(圖/翻攝自推特)
數百隻鯊魚激烈捕食! 船隻遭包圍驚人畫面曝光
美國一對情侶日前搭船出海準備捕獵黃鰭鮪魚,發現水面突然出現一陣騷動,2人原先以為那邊有大量魚隻可以捕捉,沒想到把船開過去之後才發現,竟有數百隻飢餓鯊魚在補食,而整艘船也遭到鯊魚團團圍住,讓船上所有人相當驚訝。綜合外媒報導,狄倫(Dillon May)上月與女友凱瑟琳(Kaitlyn Dix)上個月和朋友搭乘船到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威尼斯海岸外海捕獵黃鰭鮪魚時,發現水面出現騷動,以為是龐大魚群,便將船開往該處。當時整艘船遭鯊魚團團圍住,壯觀場面讓船上所有人相當驚訝。(圖/Twitter/@CaliforniaSt_)沒想到近看才發現,海面上居然有數百隻鯊魚正在捕食黃鰭鮪魚,鯊魚群更將漁船團團包圍,這壯觀的畫面也讓船上所有人感到非常驚訝。事實上,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漁業部指出,鯊魚可以長達六週不進食,但當牠們進入「進食階段」就完全不會挑食,而鯊魚屬於雜食性動物,要是沒有豐富的肉類,牠們有時也會將海洋植物當作食物進食。
美國北加州規模6.4地震「逾5萬住戶停電」 居民嚇傻:感覺像在翻滾
美國加州北海岸20日凌晨發生規模6.4地震,震央位於舊金山以北130英里處,在加利福尼亞州芬代爾西南偏西7.5英里處的洪堡縣,地震深度為 16.1 公里,據加州北部城市契科(Chico)的一位居民表示,此次地震的感覺就「如同在翻滾一樣」。目前加州北部多地出現停電,洪堡縣至少有1萬5千戶受到影響,而截至凌晨3點,加州北部有超過5萬戶受影響,不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透露,目前沒有與地震相關的海嘯威脅。
才剛舉辦919紀念日 墨西哥發生7.6強震
墨西哥19日才舉辦919地震周年紀念日,紀念2次致命的地震,不料19日下午在墨西哥中太平洋沿岸卻發生規模7.6地震,首都墨西哥城的地震和海嘯警報響起,目前不清楚是否有傷亡。據《每日郵報》報導,7.6地震發生時,墨西哥城市中心的建築物不停搖晃,工人被疏散。從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中可見,地震發生時,櫥櫃碰一聲的開開關關,天花板上的吊扇也不停搖晃;也有剪輯影片顯示,交通號誌燈和錄標在搖晃。在7.6地震發生前的1小時,墨西哥全國的地震警報響起,紀念1985年和2017年的大地震,有些民眾整個上午都在參加地震罹難者的追悼會。2017年的地震造成370死,這次的7.6地震也讓民眾人心惶惶米卻肯州公共安全部門表示,除了一些建築物因地震產生裂縫,沒有即時報告指出該州遭受重大破壞。墨西哥城市長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在推特上表示,目前沒有關於首都受損的報導。據了解,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嚴重災害,但有民眾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接受醫護人員的治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證實,墨西哥海岸目前面臨海嘯威脅。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在19日地震發生時沒有立即造成損失的報告,地震深度為9.9公里。
璨樹2天內長成超級颱風! 美專家估威力相當於4級颶風:真的不妙
強烈颱風璨樹(Chanthu)目前正在呂宋島東部外海,並持續朝台灣逼近,目前近中心最大風速達到每小時209公里,預料將對台灣造成嚴重威脅;美國氣象專家更指出,璨樹的強度可能繼續升級,預估抵達台灣時,強度將相當於4級颶風;另外,璨樹在短短2天內就從熱帶性低氣壓成長成超級颱風,也引起外媒關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氣象專家茂伊(Ryan Maue)在個人推特發文,表示強颱璨樹的強度預料會在呂宋島附近徘迴時繼續升級,且增強的速度非常快,氣象衛星預估,其強度可能會達5級颶風等級,中心最大風速可能達到278公里/小時,且掠過台灣時,璨樹的風速可能就會達到222公里/小時,或更高,「這真的不太妙」。此外,根據《華盛頓郵報》8日報導,西太平洋一組鬆散的熱帶性低氣壓,在48小時內,轉變成超級颱風璨樹,風速達到每小時160英里(約257公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員山姆(Sam Lillo)便在推特寫道,有紀錄以來只有5場風暴也同樣在2天內從熱帶性低氣壓升級成5級風暴,分別為:2002年的依利達(Elida)、2017年的厄尼(Ernie)、2018年的威拉(Willa)、2019年的哈吉貝(Hagibis)和2020年的天鵝(Goni)。報導指出,邁阿密大學熱帶天氣專家麥諾迪(Brian McNoldy)也以「絕對令人震驚」來形容璨樹的發展過程,且專家預料,隨著全球越來越暖,類似的狀況將會在未來激增,因為颱風和其潛在強度,和海洋儲存的熱量密切相關,溫暖的海水結合其他有利的環境,將會造成颱風生成與增強的速度加快。
2021年7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月份」 聯合國「對氣候變遷的解決速度仍不夠」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資料顯示,2021年7月是地球「最炎熱的月份」,陸地與海洋的總溫度比20世紀的平均值15.8度還高出0.93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月份。而聯合國先前也提出報告,指稱人類對於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速度仍然嚴重的不夠。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資料顯示,2021年7月,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總溫度是攝氏16.73度,這個數值比20世紀的平均值15.8度還要高出0.93度,而這也是自142年前開始進行溫度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一次。NOAA也表示,2021年7月北半球的地表溫度,也比平均溫度高出16.24度,這一紀錄已經超過了2012年的紀錄。NOAA認為,這樣的溫度變化,足以顯示氣候變遷讓全球進入不安與毀壞性的未來。報導中也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在8月初時發表報告,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對於解決氣候變遷的速度仍然不夠,推測未來全球氣溫可能在20年內上升1.5度,甚至是更多。IPCC表示,上升攝氏1.5度聽起來雖然不多,但對於地球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屆時會產生更明顯的熱浪、冰山會被加速融化、海平面快速上升。一些地區會發生持續性的乾旱或洪水,IPCC表示,如果再不加緊腳步,未來「百年一遇」的洪水,有可能每年都會發生。
神秘「月魚」遭沖上岸 民眾爭睹罕見「溫血魚」
美國奧勒岡州(Oregon)北部海岸近日有一隻長約3.5英尺(約1.1公尺)、重達100磅(約45公斤)紅橙色巨魚遭沖上海岸,擱淺死亡。據專家表示,該種魚平常居住在深海中,是世上已知魚類中唯一的一種溫血魚,將對於其擱淺在此的原因展開調查。巨大的「月魚」被沖上海岸。(圖/翻攝自Mirror)根據《Mirror》報導,近日有一條世所罕見的「月魚」擱淺在奧勒岡州北部的日落海灘(Sunset Beach)。透過照片可看到,這條「月魚」外型又大又圓,長相相當奇特;牠的身體由銀色和亮橙色的鱗片混合而成,通體散佈著白色斑點,眼睛則是金色斑點。當地水族館員蒂芙尼(Tiffany Boothe)表示,這是自己在當地第一次看到月魚,對此感到相當驚奇。巨大的「月魚」被沖上海岸。(圖/翻攝自Mirror)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漁業研究生物學家海蒂(Heidi Dewar)表示,「月魚」擱淺是極不尋常的一件事,背後可能代表著氣候出現變化的寓意,不可輕忽,「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我們看到一些海洋生物逐漸開始向北移動;但目前為止仍無證據可直接顯示出,是什麼因素導致月魚擱淺在此。」海蒂解釋,「月魚」通常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水域,包含太平洋島嶼、美國西岸和東岸、大西洋中部都有,但對於其的相關訊息卻相當稀少,人們對於牠的平均壽命有多長也不清楚。目前僅知「月魚」是唯一已知的完全溫血魚,於深海還活動、具有掠食性,腮裡有血管,可將溫暖的血液送往全身。據報導,月魚如今已被放置在奧勒岡州海濱水族館(Seaside Aquarium)裡冷凍,未來將透過解剖幫助了解其生活習性與棲息環境等資訊。
190公斤世界最大海龜擱淺 熱心民眾守護2天送回大海
印尼北蘇拉威西省(North Sulawesi)的歐平海灘(Oping Beach),10日有民眾在當地的一處海灘發現一隻巨大海龜擱淺;數十位村民擔心海龜會因過熱死亡,不斷用海水替牠保濕降溫,終於在兩天後讓海龜順利回歸大海的懷抱。根據《Nypost》報導,當地村民添特洛(Jendry Rendy Tentero)表示,當天一行人在參加完朋友的生日聚會後,於返家途中發現這隻巨大的烏龜,「剛開始我們還以為是一隻大鱷魚,後來才發現原來是一隻巨大的海龜。」添特洛說道,這隻體型像是鐵達尼號一樣大的烏龜正掙扎著回到海裡卻一直失敗,「我們猜測牠可能是跟著漲潮游上了沙洲;退潮時卡住了,海龜很努力地想爬出來,但就是沒辦法。」添特洛一行人通報當局後,擔心海龜會因缺水而死,便不斷在其身上潑灑海水幫助保濕,並慢慢將海龜往大海的方向推進;由於海龜體積龐大、重量不輕,眾人整整花費了兩天兩夜的時間,才終於讓海龜順利入海,在場的人見到海龜回到大海後,皆忍不住興奮歡呼。事後,當地漁業部門表示,此次擱淺的海龜是體型最大的革龜(Leatherback Sea Turtle)又稱為棱皮龜,因其海龜蛋大量遭人類竊取,加上常被困在漁網中意外死亡,導致數量銳減;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漁業部門統計,過去3個世代中,革龜在全球數量已減少了40%;目前革龜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列為易危物種。
沉睡6萬年的大自然寶藏! 美科學家:新菌種可望開發新藥
美國科學家在阿拉巴馬州海灣水面下,發現一座保存完好的上古海底森林,探險隊在2019年展開水下遠征,帶回一截古木做研究,並在當中發現不少新菌種,有可能成為人類開發新藥品的希望。根據《CNN》報導,美國東北大學和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及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共同合作,對這片剛發現的”新大陸”中,可能蘊含的醫學與生物技術感到興奮,希望早日研究出其中所隱藏的強大奧秘。這座海底森林遺跡,沈睡在水下約18.3公尺處。科學家推測,在距今大約6萬年前,這片森林原本生長在陸地上,之後樹木枯倒、遭沉積物覆蓋保護、再被升高的海水淹沒,直到2004年的伊凡颶風掃過海床、帶起沉積物,才讓這片珍貴的遠古寶藏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採集到的古木因為被沉積物覆蓋,長久以來都保存在與氧氣隔絕的環境下,沒有遭到外力破壞保存的非常好,連樹皮表面以及內在顏色都還能清楚辨識。研究團隊已從中取出300種生物,致力研究可將木材轉化為動物組織的船蛆(Shipworms又稱船蠹,生活在海裡,會破壞木材的一種貝類),並從中取得了100個菌種。NOAA指出,研究重點在採集古木上的細菌,許多細菌都是尚未被發現的新品種,現在有12種菌種正在進行DNA檢測,評估是否能用於新藥的製作,目前發現已有一種以上的抗生素對治療寄生蟲感染有療效,目前正研究對止痛和癌症是否也有用,此外,也研究新菌種是否能用於製作造紙、紡織品、食品、動物飼料、精細化學品及可再生燃料的生產。由於全球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底探索活動目前都已先暫停,但科學家團隊表示,會繼續研究已取得的菌種樣本,盡早發表研究成果。另外,研究團隊也正努力爭取無人潛水機(AUVs),打算拍攝製作3D視覺化圖像,把這神秘的遠古森林樣貌分享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