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魚類
」 重金屬「敘日全日」餐廳扁蟹檢出重金屬 六福萬怡澄清:自行送檢合格
為維護民眾食用水產品之安全,台北市政府衛生局113年度4月執行生鮮水產品第1波抽驗專案,前往水產店、餐廳及市場等販售場所,共計抽驗30件,檢驗結果2件抽驗不符合規定,包括台北六福萬怡酒店敘日全日餐廳的扁蟹檢出重金屬鎘、南門市場攤販黃魚檢出還原型結晶紫。對此,六福萬怡酒店發聲明回應了。北市衛生局表示,此次共計抽驗30件生鮮水產品,包含5件深海魚類、10件養殖魚類、5件貝類、5件甲殼類、5件頭足類,依種類檢驗動物用藥多重殘留(48項)、孔雀綠及結晶紫及其代謝物(4項)、重金屬(鎘、鉛、甲基汞)。北市衛生局指出,檢驗結果1件「扁蟹」檢出重金屬鎘0.6mg/kg(標準:0.5mg/kg),不符「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規定,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之規定,依同法第52條第1項第2款規定應予沒入銷毀及依同法第48條第8款規定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1件「黃魚」檢出還原型結晶紫(leucocrystal violet, LCV) 0.6 ppb(標準:不得檢出),不符「動物用藥殘留標準」,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同法第44條第1項第2款規定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並依同法第52條第1項第 1款規定產品應予沒入銷毀,上述2件產品已移請產品來源轄管衛生局依權責辦理。北市衛生局提到,重金屬進入人體的途徑包括食物、吸入灰塵、皮膚接觸及飲水等;而水產品中重金屬的來源,主要是因為生長於受污染的水體,水產品都可能含有微量的重金屬,包括鉛、鎘及甲基汞,但也不必太擔心,均衡攝食各類水產品,不偏食特定大型魚類,即可降低重金屬攝取的風險。另外,還原型結晶紫(leucocrystal violet, LCV)可避免水產品遭黴菌、微生物感染,但對於人體有致癌風險,因此未准用於食用水產品,為不得檢出之動物用藥;北市衛生局提醒,飼養業合法使用核准藥品,除了必須考慮動物對象、年齡、劑量等之外,還必須遵守停藥期,如此才能確保產品安全衛生,同時建議販售業者向大盤或供應商索取自主檢驗報告。六福萬怡酒店則透過聲明表示,「本酒店一向注重食安,採高於業界標準為消費者把關,本次冷凍扁蟹進貨不僅已取得進口商冠鈞水產有限公司之海關進口證明、SGS檢驗合格證明,也自行送檢取得全國公證檢驗股份有限公司依照衛福部認證之檢驗方式採檢合格的報告,後續將再與衛生局溝通釐清。」
不是在攻擊? 專家曝「虎鯨撞船背後原因」:只是好玩
歐洲海域虎鯨撞擊遊船的事件層出不窮,常會使得船隻劇烈晃動,甚至讓船體破裂進水、翻覆,而這也讓海洋學家十分好奇,究竟虎鯨是出於什麼動機才想對遊艇「惡作劇」。不過,經由多年的研究,專家們發現,虎鯨單純只是精力旺盛,想做些好玩的事,而不是要攻擊人類。根據外媒《New Altas》的報導,由生物學家、政府官員和海洋產業代表組成的團隊,近日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結果,經過多年來的研究,發現年輕的虎鯨因為天生的好奇心,再加上精力旺盛,就會想「玩得開心」,進而去破壞人類的船隻。報導指出,近年來由於藍鰭金槍魚(又稱南方黑鮪)的數量急速恢復,對於以這種大型魚類為食的虎鯨來說是件好事,更意味著牠們得以減少覓食所耗費的時間,讓其他「愛好」能更加充裕。不過,科學家也表示,氣候變遷可能導致這些金槍魚不會受到迴游的習性影響,停留在同一片海域,讓虎鯨不需奮力追逐每條魚。另外,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虎鯨個體的行為數據,發現對船隻的「攻擊」通常是集體行動,至今觀察到的有15隻,多為年輕的雄性,是虎鯨群裡最具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也由於虎鯨的體型逐漸增大,牠們的「破壞」也更加嚴重了。研究團隊提到,目前尚未發現年齡超過25歲的虎鯨去攻擊船隻,因此科學家懷疑,可能是年輕的虎鯨先「這樣玩」,而去吸引更多兄弟姊妹爭相模仿。對此,船主和海事當局希望這種故意破壞船隻的「趨勢」,能夠儘早在虎鯨群中被淘汰,現在僅能請船主不要冒險離海岸太遠,也不要在高風險的開闊水域中停船下錨,避免讓船隻和虎鯨受到傷害。
吃魚油「保護心臟」? 新研究大逆轉:健康者服用反增中風風險
魚油是補充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過去在常識上,也被許多人視為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健康食品。不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對於已經罹患心臟疾病的人來說,服用魚油補充劑確實能有助降低發病風險;但如果原本身體健康、沒有心臟疾病的人,服用魚油可能反而會增加中風、心房顫動等疾病的風險。據《CNN》報導,近日一項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論文指出,經過長期累積的統計分析發現,患有心臟疾病者如果長期服用魚油補充劑的話,心房顫動發展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會降低15%,因心臟衰竭而導致死亡的機率也會降低9%。不過對於沒有心臟問題的人來說,經常服用魚油補充劑會導致心房顫動的風險增加13%,中風的風險增加5%。這項研究的取樣對象,是來自英國生物銀行中超過41.5萬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之間參與者的數據。在平均12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經常使用魚油補充劑。丹佛國家猶太健康中心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心臟病專家安德魯費里曼(Andrew Freeman)博士注意到了這項研究,並且向《CNN》表示,原本就很少醫囑會建議使用非處方魚油,這項營養食品也沒有出現在專業醫學協會的指南中,但太多人都在服用它,讓它覺得憂心。費里曼指出,事實上一般民眾所吃的非處方用魚油純度較低,而且也無法排除可能含有魚類體內殘留的重金屬元素,即使是用於對抗心血管疾病的處方級高純度魚油,導致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風險也同樣存在。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主任、阿茲海默症預防神經學家理查德艾薩克森博士(Richard Isaacson)也向《CNN》表示「魚油的新鮮度是關鍵」,他補充說:「從亞馬遜或好市多等電傷網站或零售超市購買可不是最好的主意。」艾薩克森建議,一般人可以從天然食材中攝取omega-3,例如沙丁魚或野生鮭魚,算是最好的來源,因為它們富含這些健康的不飽和脂肪,而汞含量較低。其他如鮪魚等大型魚類由於汞含量較高,因此最好1週不要吃超過2次。另外藻類、奇亞籽、毛豆等,也是良好的植物性攝取來源。
大型魚類應少吃!鮪魚、旗魚含汞量高 營養師:影響幼兒腦部發展
大家都愛吃各式海鮮魚類,尤其鮪魚、鯊魚和旗魚深受歡迎,不過這些大型魚類還是應該少吃,因為大型魚類位於食物鏈頂端,所以容易累積較高的甲基汞。營養師提醒「會影響到胎兒的腦部發育造成智力下降。」專家則建議可以轉吃中小型魚類。根據《TVBS》報導,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到,由於環境汙染有一些深海大魚,像鯊魚、旗魚、鮪魚和鱸魚,甲基汞含量都很高,這些大魚壽命長,又因海洋汙染和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體內的甲基汞含量會特別高。甲基汞是海鮮中最常見的汞形式,潛在危害高且影響任何年齡或健康狀況的人,海中形成的循環食物鏈,像鮪魚這樣大型魚類汞含量就會更高。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甲基汞會有一些神經毒性,過去食藥署就曾發布指引,由於深海大魚的甲基汞含量很高,又容易被腸胃道吸收,針對這種深海大魚,建議是可以吃但要適量。另一方面營養師黃子雯則提到,甲基汞若從飲食攝取時,腸道吸收率高達90%以上,因此孕產婦或者嬰幼兒,應避免食用大型魚種,目前甲基汞已被證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導致智力下降等問題,現階段沒有可施打的解毒劑。食藥署魚類攝取指南也都建議,育齡婦女孕婦及6歲以下兒童,少吃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四大大型魚種。根據魚類攝食指南表示,1到3歲兒童每週攝取兩份大概70克中小型魚類,4到6歲兒童每週攝取三份105克中小型魚類,孕婦育齡婦女則每週攝取七到九份245到315克中小型魚類較為適合。連鎖量販店公關張君鴻說明,針對這樣的風險,其實我們都有設立檢查抽檢,不管是公單位或者透過第三方的單位,都會做相關抽檢。
怕核廢水?護理師分享吃海鮮「3不原則」 鮭魚去皮煎重金屬少40%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8月底中午起開始排放核廢水到太平洋,引發外界對海鮮是否能食用產生疑慮。對此,林口長庚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分享吃海鮮所秉持的3不原則,包括不吃大型魚、不吃大型魚的3個部位、不吃活海鮮。此外鮭魚重金屬含量若去皮煎煮可以比整隻下去煎少40%。譚敦慈在節目《健康2.0》中分享吃海鮮的3不原則,包括不吃汞含量較高的大型魚類,而衛福部其實也建議,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大型魚盡量不要吃太多,尤其是孕婦和小孩。至於何謂小型魚,譚敦慈解釋,只要如手掌般大或放在盤子裡看得到頭和尾就是了。此外在煎煮鮭魚時,最好將皮去掉,因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鮭魚重金屬含量若去皮煎,會比起整塊帶皮煎減少40%。譚敦慈續稱,毒物學也建議,盡量不要吃大型魚的3個部位,包括魚頭、魚皮和魚內臟,雖然魚皮和魚頭都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但這些地方都容易累積重金屬。不過她也解釋,像是虱目魚、秋刀魚、鯖魚等非大型魚的魚頭就都可以食用,上面提到的只有專指大型魚。最後她也強調自己不吃活跳跳的活海鮮,因為有時一直養在那邊,為了使其保持活躍,可能會做一些額外處理。而且活海鮮在運送過程中容易因碰撞而破皮染菌,就得使用一些藥劑來避免感染。
30歲就接近停經「卵巢早衰」 曝「愛吃生魚片」體內重金屬超標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歲前月經便開始紊亂不規律。一名僅30歲的女性就出現了嚴重卵巢早衰的問題,起初還找不到特定病理性原因,染色體也正常,經身體檢驗後才知,竟是因為太愛吃生魚片,她體內的重金屬汞含量、塑化劑均超標,才導致年紀輕輕就接近停經。華育生殖醫學中心副院長王呈瑋在臉書分享,有一位年輕個案,才30歲就嚴重卵巢早衰,已經接近停經,原本都還找不到準確的病因,直到醫師建議病人去驗一下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及塑化劑,才發現她兩樣都超標,而醫師也推斷這便和卵巢衰竭有關。病人提到自己很愛吃生魚片,王呈瑋表示,生魚片大部分都來自海中的大型魚類,而大型魚類的汞含量通常都很高,汞一旦進入人體,是很難排除的。對此,王呈瑋建議可以讓飲食多樣化,盡量不要只吃單一的食物,魚類也盡量以小型魚類為主,而他自己便比較常吃鯖魚。根據《Hello 醫師》的文章,若攝取過多汞金屬,毒性過高將傷害人體中樞神經,更可能出現聽力、視覺喪失等症狀,影響大腦退化。在攝取魚類上,選擇體型較小的魚類也能更加避免重金屬危害,可依魚類是否與手掌大小相似來判斷其體型,如秋刀魚、竹筴魚、鱸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搜奇/有水怪?遊客目擊巨大黑影水面游動 不明生物掀白色水花
有遊客先前赴新疆喀納斯湖遊玩時,意外捕捉到湖面上有一巨大黑影掠過,這隻「不明生物」在水中游動,過程中還掀起大片白色水花。影片放上網路後,引起網友好奇討論,不過,景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沒有為此事件採取調查研究行動,「那是遊客隨便發的,沒有水怪」!遊客至新疆喀納斯湖遊玩時,意外拍到疑似「水怪」的不明生物。(圖/翻攝自微博) 從影片畫面可見,這隻巨大黑影在湖面游動,掀起大面積波浪。根據《新疆新聞》報導,這名遊客當時在新疆喀納斯湖一道彎水域,再次拍攝到疑似「湖怪」的不明生物。據悉,喀納斯湖一道彎由於處於淺水區,湖中大型魚類和「不明水生物」會頻繁出現在該水域進行取食。根據報導,西元1980年前後,當地民眾盛傳喀納斯湖裡有水怪,民眾聲稱,曾在湖面上見過「水怪」神秘的身影,長度約為遊船的2倍,脊背呈黑色,目擊者表示,湖中的「怪物」有時會突然掀起巨浪,然後迅速消失,周邊船隻會因波浪而劇烈顛簸,過去也有遊客以DV捕捉到「水怪」的身影,粗估身長最少至少有15公尺。民眾曾拍下喀納斯湖「水怪」身影。(圖/翻攝自微博)此後數年間,陸續有多名目擊者見到湖中的不明生物,包括景區工作人員、氣象專業人員及普通遊客等,據了解,喀納斯為蒙古語意指「峽谷中的湖」或「具魅力而神秘的湖」。喀納斯湖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深處,為高山淡水湖,其湖面海拔將近1400公尺,形狀宛如彎彎的月牙,平均寬度約為1.9公里,總長度約24公里,平均深度為120公尺,最深處將近190公尺。這次的目擊事件也跟以往相同,目擊者都是看到巨大黑影出現在水面上,泛起大片的波浪,持續一分半的時間,包括官媒《光明日報》及《央視》節目都有進行報導,報導稱,「新疆湖泊發現水怪,牛羊被拖進水裡,無人敢靠近」,也讓這座美麗的高山湖泊一度聲名大噪。據悉,喀納斯湖在每年5、6月時水量最豐沛,更是生物的繁殖期,而其中的一道灣為淺水區,因此常出現大型魚類在該水域覓食。報導也指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早在在1980年,就曾組成考察小組前往喀納斯地區,在湖面上撒下一條上百公尺長的大網,豈料隔日網子竟消失,3天後在撒網處上游2公里處,才發現魚網,網子還被咬出一個大洞,當時就認為湖裡應該有水怪,但經過數個月的考察並未發現水怪的身影。另外,在1985年,為了在喀納斯成立自然保護區,再度找來新疆大學考察隊前往勘查,團隊總指揮、生物系向禮陔教授回憶,有一日起床時,發現湖面上出現巨大水花,並露出一條長約10公尺的巨型紅魚影子,之後對湖裡最常見的8種魚進行比對,認為可能是哲羅鮭,不過新疆大學生物系黃人鑫教授則持不同看法,因為喀納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羅鮭長度從未超過3公尺,因此認為喀納斯水怪很可能是自然現象的誤判。
巨型石斑一口吞鯊 恐怖瞬間船長驚呆
美國一名船長和船員日前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釣到鯊魚,豈料當他們打算收線時,竟意外發現從深海處出現不少黑影,下一秒剛捕獲的鯊魚立刻被黑影吃下肚,把船上一行人都嚇傻,事後發現,這個黑影竟是伊氏石斑魚(Atlantic goliath grouper)。巨型石斑魚一口把鯊魚吃下肚,現場漁民們全看傻。(圖/翻攝自Capt John Brossard aka Shark Chaser Charters)從57歲的船長約翰(John Brossard)提供的影片畫面可見,當時他和船員們在佛羅里達州古德蘭海岸附近,釣到一條約3英尺,約0.91公尺的小鯊魚,當他們準備收線時,發現深海處出現好幾個黑影,仔細一瞧竟是尺寸不小的石斑魚!根據船員事後接受《每日郵報》訪問時回憶,「當時我們正在釣鯊魚,突然出現2、3條石斑魚,開始在船底下閒晃,似乎正在等我們釣到魚,我們都很驚訝,心想『哇!不可思議,竟會有生物比鯊魚大,還想吃鯊魚』」,石斑魚居然一口把釣到的鯊魚咬走,讓眾人全嚇傻。約翰表示,吃掉鯊魚的這尾石斑魚至少重500磅,約226公斤,這尾石斑魚吃掉了鯊魚,也把釣魚線扯斷了,根據船員表示,「我們用的是50磅釣魚線,這顯然力道之大」。後來得知,吞下鯊魚的石斑魚是伊氏石斑魚,雖然並不是珊瑚礁帶最凶惡或最迅猛的魚類,也沒有帶毒的觸鬚或可怕的毒牙。但正如其名,伊氏石斑魚英文俗名goliath grouper的「goliath」,就是「龐然大物」之意,一般來說,牠們幾乎是全靠小紅蟳為食,但這隻大魚似乎是「不按牌理出牌」。根據報導,約翰一行人釣魚的地方靠近佛羅里達大沼澤地,被公認是釣魚最危險的地方,「鯊魚、短吻鱷、鱷魚、蟒蛇和海牛等都集中在此,水中所有生物都試圖吃掉其他生物,有時會見到公牛鯊被鱷魚和短吻鱷吃掉,或是鯊魚被其他更大型魚類吃了。
是外星人嗎?散步看到利牙「外星人遺骸」 專家說話了
一張「外星人」牙齒照被放上了臉書「Bolivar Beachcombers」社團,4月13日,發文者稱他的朋友看見並拍攝下來,想詢問是否有網友認識這個駭人的遺骸,有網友認為是毒水母,也有人覺得是鯊魚鰓,而幾位野生動物、海洋科學研究的專家也無法準確判別,只能猜測是種大型魚類。大型遺骸是在德克薩斯州的玻利瓦爾半島被發現,人們推測它可能是外星人遺骸、海妖、海膽等等。沿海漁業科學主任Mark Fisher表示,該圖像顯示的可能是魚的腮和咽弓,可能有人捕獲並切片,而TPWD(德克薩斯公園和野生動物署)的Lerrin Johnson告訴《休士頓紀事報》,「羽毛狀的部分是腮,附著在骨質腮弓上,頂部中間的尖刺部分是咽齒。我無法僅憑單張圖片識別出該物種,但它可能來自於大型魚類」。「這是個噩夢的來源…」不少網友對於這個利牙遺骸感到害怕,紛紛表示,「太令人毛骨悚然了!」、「它長得好可怕」、「我不知道,但我肯定不會在沒有手套的情況下碰那個東西」,也有網友在留言區貼上各種魚類的牙齒照片來印證他們的猜測,如鞍帶石斑魚、毒棘豹蟾魚等。
北市衛生局抽查25項水產 1件「冷凍三點蟹」重金屬超標
為維護民眾食用水產品的安全,北市政府衛生局8月執行水產品第2波抽驗專案,前往餐飲業、魚市、超市等販售場所,衛生局表示,此次共計抽驗25件,檢驗結果1件不符合規定。衛生局指出,此次共抽驗25件生鮮水產品,包含12件魚類、5件貝類、5件蝦類、3件蟹類,檢驗動物用藥多重殘留(48項)、孔雀綠(2項)及重金屬(鎘、鉛、甲基汞),檢驗結果1件「冷凍三點蟹」檢出重金屬鎘:2.3mg/kg ,標準應為0.5mg/kg以下,不符「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規定,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之規定,依同法第52條第1項第2款規定應予沒入銷毀及依同法第48條第8款規定要求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表示,已令業者將產品下架不得販售,並要產品來源業者限期改正,將擇日複抽相同或同類之的產品,檢驗結果若仍不符規定,將依法處辦。衛生局說明,重金屬進入人體的途徑包括食物、吸入灰塵、皮膚接觸及飲水等,而水產品中重金屬來源,主要是因生長於受汙染水體,水產品都可能含有微量重金屬,包括鉛、鎘及甲基汞,但也不必太擔心,均衡攝食各類水產品,不偏食特定大型魚類,即可降低重金屬攝取風險。衛生局也說,我國已針對水產品訂有鎘、鉛、甲基汞等重金屬限量標準,凡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產品,一般人在正常攝食情況下可安心食用。衛生局建議,販售業者可向大盤或供應商索取自主檢驗報告,消費大眾購買水產品則應選擇具有生產履歷或信譽良好的業者,避免選購來源不明的產品,多樣化選擇各種大小魚類,勿偏好攝食特定魚種,才能均衡攝取到不同魚類所提供的營養素。此外,消費者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 02-27208889)轉7079。以上稽查結果,則可至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查詢相關訊息。
中國版尼斯湖水怪 巨大黑影在新疆喀納斯湖現蹤景區人員:假的
尼斯湖水怪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是各界爭論的話題,先前有假設指出,尼斯湖水怪的真實身分其實是大型生物的「生殖器」,不過水怪如今卻傳出在大陸也出現蹤跡,有遊客近日在新疆喀納斯湖遊玩時,意外捕捉到湖面上有一巨大黑影掠過,這隻「不明生物」在水中游動,過程中還掀起大片白色水花。影片曝光後引起網友好奇討論,不過,景區工作人員表示,當地「並沒有水怪」。遊客拍下的喀納斯湖不明生物。(圖/翻攝自CCTV4)根據《新疆新聞》指出近日有遊客在喀納斯湖一道彎水域,拍攝到疑似「湖怪」的不明生物。從影片可見,一個巨大黑影在湖面游動,掀起大面積波浪。據悉,喀納斯湖一道彎由於處於淺水區,湖中大型魚類和「不明水生物」會頻繁出現在該水域進行取食。早在1980年前後,當地民眾就盛傳喀納斯湖裡有水怪,包括官媒《光明日報》及《央視》節目都有進行報導,報導稱,「新疆湖泊發現水怪,牛羊被拖進水裡,無人敢靠近」,使得這座美麗高山湖泊成了民眾必訪景點。喀納斯為蒙古語,意指「峽谷中的湖」或「具魅力而神秘的湖」,這座湖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深處,為高山淡水湖,湖面海拔近1400公尺,形狀宛如彎彎的月牙,平均寬度約為1.9公里,總長度約24公里,平均深度為120公尺,最深處將近190公尺。針對民間盛傳有水怪的說法,景區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沒有為此事件採取調查研究行動,「那是遊客隨便發的,沒有水怪」。
以為吃魚身體好!高雄男猛吞鯊魚軟骨膠囊 血汞超標4倍且「無解毒劑」
高雄市一名男子長年罹患腎臟疾病,他認為多吃魚對身體有益,因而長年服用大型魚,並大量服用朋友自製的「鯊魚軟骨膠囊」,最終導致手抖、精神不濟等症狀,連忙到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院方抽血檢驗後,發現其血汞數值超標4倍,明顯汞中毒,且甲基汞中毒無解毒劑,該男經建議減少攝取後,血汞濃度明顯降低,症狀才得到改善。高雄長庚腎臟科醫師蔡凱帆表示,該名病患血汞數值高達每公升56.3微克,遠超過正常值15微克,而院方將鯊魚軟骨膠囊送驗後發現膠囊中的汞含量為0.41ppm。該男停止服用鯊魚軟骨膠囊、少吃遠洋大型魚類一段時間後,血汞濃度才降至每公升17.8微克,臨床症狀也改善。高雄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該名病患腎功能不佳影響汞的代謝,又嗜食遠洋大型魚及鯊魚軟骨膠囊,種種因素導致其血汞異常,汞有可分為元素汞、無機汞和有機汞中毒,該患者屬於有機汞中毒,目前沒有特殊解毒劑可供治療,只能減少暴露來源。顏宗海建議,敏感族群應避免大量攝食遠洋大魚,民眾也應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才可減少血汞濃度偏高的風險。
走訪高雄拉阿魯哇族1/穿過吊橋入山 觀禮神秘聖貝祭
曾在日治時期被歸類為鄒族的「拉阿魯哇族」,經過漫長的正名運動,終於在民國103年被官方認定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五族,也是唯一以貝殻為祭典主體的原住民族,現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及那瑪夏區瑪雅里。記者藉由原民會與旅遊業者合作推出的「歲時祭儀文化旅遊試辦計畫」,第一次進入這個有神秘色彩的原民部落。索阿紀吊橋是美瓏社對外要道。(圖/魏妤靜攝)當車輛開上吊橋,行人趕忙緊貼吊橋兩側讓車通行。(圖/魏妤靜攝)採訪當天是拉阿魯哇族一年一度的「聖貝祭」,在外族人紛紛穿上傳統服飾趕回家。要到達活動場地的「美瓏社」祭儀會場,得先穿過該社唯一對外聯通的「索阿紀吊橋」,只見所有車輛熟練收起後照鏡、橋上族人迅速往兩旁緊靠讓車輛通行,不由得感到有趣。只見遠處飄出陣陣白煙,原來是祭儀中燃起「生命之火」的象徵,在祭典期間都不得熄滅。美瓏社現又名「美蘭部落」。(圖/魏妤靜攝)帶路人桃源區興中國小學務主任賴昭如提到,拉阿魯哇族傳統由排剪社、美瓏社、雁爾社、塔蠟祫社共四社組成,每個社群都如同一個獨立運作的王國,社群領袖則採世襲制。其中塔蠟袷社相傳因交通不便移至他社居住,而至民國90年間,在那瑪夏區瑪雅里發現有該社部分族人居住,後以那爾瓦社稱之,成了現代的四社。另據傳拉阿魯哇族人最早曾與小矮人共居在日昇之地,隨著人口增加、族人陸續遷離,當美瓏社族人最後離開時,小矮人贈予珍貴且具有祝福的12顆聖貝,並囑咐要祭祀聖貝,這也是聖貝祭的由來。在聖貝祭多個祭儀的最後環節都會加入歌舞,而遠處的男子會所只有男子可進入,女性不可靠近與觸摸。(圖/魏妤靜攝)雖然祭儀以男性族人參加為主,但女性族人會加入歌舞部分。(圖/魏妤靜攝)聖貝祭現已固定於228連假舉辦,方便族人返回參加,同時還將原本長至5、6天的祭典濃縮為1天完成。祭儀雖經濃縮但仍相當嚴謹,例如男子須於清晨迎神、預備柴薪,並到各家戶取祭儀使用的酒水,再以豬獻祭天神,和請出貝神、邀請貝神飲酒,與美瓏社有別於其他社群、獨有的拋貝奪福儀式等,並經慰勞祭、驅魔祭與團獵祭等祭儀,才能宣告完成。當地興中國小學生製作的貝神手飾,標示出12貝神象徵勤勞、健康、守護等不同意涵。(圖/魏妤靜攝)捕魚祭僅取中大型魚類,小魚會再放回河裡。(圖/高雄市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提供)除了聖貝祭,拉阿魯哇族還有個已經30~40年未曾舉辦的捕魚祭,前年開始在當地重新復辦,今年也預計於春末夏初的5、6月展開。通常會於祭典前一天收集毒藤,祭典當天由族中耆老帶領男性族人前往河川,並先以米糕、小米酒等進行敬神儀式後,再從河的上游敲擊毒藤、讓汁液流入河中,族人會一路奔往下游,沿途將昏迷的魚群捕撈起來,並由帶領的耆老分配漁獲,再將小魚放回河裡,並敲打解毒藤,使魚群重新甦醒,而在這個祭典背後,也蘊藏著珍惜、感念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資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