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倒
」周董演唱會秒殺「為何搶不贏黃牛?」 網曝關鍵:水太深了
天王周杰倫睽違7年在台灣舉辦演唱會,成為近期網路熱門討論話題,而昨(23)日中午演唱會門票開搶,短短5分鐘內近15萬張票就搶購一空,許多網友紛紛哀號根本搶不到。對此,有網友就發文分析黃牛搶票機制,直言「真的搶不贏」,貼文一出,引起熱烈討論。針對周杰倫演唱會門票秒殺一事,一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其實沒搶到票「有點意外但又不意外」,他本來以為這次會有實名制的售票機制,但可惜仍沒有這個機會。原PO接著也透露,大多數人搶不贏黃年的原因,因為「黃牛基本是包網咖用系統一鍵搶,真的搶不贏」。原PO感慨地表示,如今只能望著票券網站上各種天價黃牛票猖獗,他也期盼「真心希望實名購票能立法!」而此文一出,許多網友看完紛紛表示同感,「台灣一直都不實名制,讓人懷疑票商跟黃牛根本ㄧ條龍」、「實名制搭配入場看身分證件,應該能有效打擊黃牛吧」、「懷疑券商圖利黃牛收回扣」、「說實在宇多田那次做得還不錯吧,就不能參考?」、「以後插健保卡ic卡入場好了」。不過也有網友直言「實名抽籤在台灣真的很難」、「有賺錢的機會,感覺就很難杜絕…」、「上次宇多田光用實名抽就一堆台灣人跳腳出來罵了,黃牛在台灣大到不能倒了」、「這水太深,話就說到這裡」、「吵這麼久了,為什麼還不敢實名?心裡都知道啦,而且有在這產業工作的就有耳聞,只是大家沒有實質證據」。
憂併購養成「外送巨獸」 藍白委拚立《外送平台專法》管理
民眾黨立委張啟楷10日表示,目前市場上外送業者大者恆大,且外送市場持續勃發,若全台只剩1個外送平台,那麼消費者、餐廳與外送員只能任其宰割,恐怕將變成代宰羔羊。國內餐飲外送平台服務在COVID-19新冠疫情巨幅成長,目前疫後生活外送習慣養成且消費者愈來愈多,業績仍持續呈現成長。據了解,以2023年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大數據分析來說,當年度國人在餐飲外送平台的刷卡消費總金額便高達新台幣945.9億元,平均單筆消費金額316元,雙雙再創新高,且以台北市、新竹市民眾佔比最多,可謂最愛用戶。有鑑於外送市場成長與市場併購傳言紛紛等因素,張啟楷10日在立法院群賢樓舉行「外送平台併購案」公聽會,同黨立委麥玉珍、陳昭姿,以及國民黨立委楊瓊瓔、羅廷瑋都出席發表意見。麥玉珍直言,外送員根本就是被勞動法規排除的孤兒,而消費者恐怕因為併購而缺少平台選擇權益,加上合作店家也沒了議價優勢,首先各項商品就會先喊漲,形成消費市場的惡性循環。陳昭姿則說,若外送平台只剩一家,那麼外送員與消費者的申訴恐更加困難,呼籲公平會應謹慎考慮合併案,不要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外送怪獸。楊瓊瓔指出,若外傳市佔率前二大外送平台真的成功合併,那麼市占率恐高達9成,粗估目前外送員有15萬人、合作餐廳有17萬家,影響之巨,公平會必須謹慎評估。羅廷瑋呼籲,平台對外送員的運費公式需要透明,自己辦公室所擬定的《外送平台專法》版本中,就有基本費、里程費、樓層費等規劃,其中基本費不能低於基本工資3分之1,也能替外送員「爬樓梯」消耗的體力與時間爭取明確加給。他說,申訴機制也必須透明,目前平台停權與開除標準不明確,勞動部多次承諾會制定專法規範,盼政府部門加速。現場專家學者、銘傳大學財經法律系教授顏廷棟則說,以日本來講,高達13個外送平台競爭,市場競爭機制成熟,消費者選擇也很多元,目前儘管沒有專法,但同樣也透過類似「同業公會」方式設立社團法人並制定行業內規,也結合產官學力量維持環境,台灣不妨借鏡。
缺食鹽水幕後1/衛福部派系角力戰開打 藥品韌性淪祭品
市佔率7成8的生理食鹽水藥廠永豐,520前夕驚爆「數據造假」被衛福部勒令停業,全台醫療院所輸液大缺貨。知情人士說,有南部醫界大老向賴總統「告御狀」,賴震怒之餘承諾「撤換失職官員」,醫界盛傳食藥署長吳秀梅被究責,但她是前部長陳時中愛將,陳曾託新政次林靜儀代為「照顧」,讓與各派系交好的新部長邱泰源為難、迄今未異動一級主管,此事亦成為賴總統成立「健康台灣委員會」、隔空下指導棋的考量之一。食藥署近年主管的藥政、食安業務頻出包,連民進黨立委林淑芬都看不過去,公開點名食藥署長吳秀梅不適任,吳卻穩如泰山,成為任期最長的食藥署長。醫界原有一說,賴神上台後,吳會隨薛瑞元部長同進退,但邱泰源接部長後,迄今按兵不動,倒是林靜儀上台後,頻上火線替食藥署出頭、「高調大戰」喊缺藥的醫護,似印證「照顧說」非空穴來風。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感嘆,門診欲開2公升生理食鹽水給患者,因沒貨遭電腦系統阻擋,影響病患權益,衛福部卻粉飾太平。林靜儀卻發文回酸,「兩公升裝廠商沒做了,改500毫升給你,你堅持說沒貨,我也尊重」,引爆基層醫護眾怒,林23日PO文抱歉,指已緊急進口30萬袋食鹽水應急,即傳出「層峰」要她「別戰了」。醫界盛傳,陳時中曾請託林靜儀就任次長後,多照顧昔日愛將吳秀梅(圖/翻攝林靜儀臉書)其實,生理食鹽水非昂貴、稀缺藥,為何這次缺貨卻讓醫界大老抓狂?據悉,「永豐」近年至少已三度出包,食藥署卻未詳細告知醫院出包的「批號」、「違規強度」,讓基層醫護、病患家屬無證可查,但因已有前車之鑑,都不敢輕信食藥署的掛保證。榮總院方在2015年10月,即曾發現疑似生理食鹽水污染,導致院內病患感染,當時院方懷疑沖洗病患「人工血管」使用的永豐20cc食鹽水可能被細菌污染,讓病患集體感染發燒,食藥署查廠後確定此事,全面回收問題產品。但永豐市佔率此後逐年攀高,如今已「大到不能倒」,由於食藥署強制永豐關廠、全台食鹽水缺貨的消息,在「賴神」就職前夕爆出,「干冒大不韙」更引發醫界議論違規情節恐很嚴重。永豐生產線一停機,全台醫院馬上鬧生理食鹽水荒,醫院抱怨看不見衛福部宣傳的「超前部署」,卻再度苦到基層醫護疲於奔命「調藥」,還要面對病患家屬焦急詢問,壓力破表。醫院大老氣不過,痛陳政府連最基本生理食鹽水供給、品質都搞不定,萬一遇天災、戰爭,食鹽水需求「爆量」怎辦?高官不亟思根本改進,卻還有時間與醫護「鬥嘴」,匪夷所思。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永豐食鹽水報價因常比健保給付價低,不少大醫院搶著要,其他藥廠無力砍價,只能轉賣診所、藥局,或者退出市場,也導致永豐一停廠、國內食鹽水月缺口就上看200萬袋。但她不解,食藥署早在三月初查廠就已發現永豐有問題,卻直到4月19日才勒令停業,導致「空窗期」,但對不良品是否流入醫院?數量多少?違規多嚴重?有無危及病患生命?衛福部都未細說,甚至還拖到520賴總統就職後,才找其他藥廠協助,6月才放行專案進口,官員卻嗆聲「使用端沒缺貨」,「聲聲慢」令人費解。永豐出包事件拖到總統就職前夕才爆開,是否真有人要給誰難看?還很難說,但蔡總統任內八年,衛福部上下由「英系」把持、態度強勢,其他派系難置喙,在野黨的批評更像「狗吠火車」完全沒效果。資深立委透露,連與小英總統關係極好的前副總統、閣揆陳建仁,都曾嚐過衛福部鐵板滋味,因「大仁哥」任內曾積極推動食藥署管轄的「藥品檢驗中心」改成行政法人,當時綠營內一片歌功頌德,但疑似因踩到衛福部、醫院核心利益,最後仍無疾而終。據指出,賴神上台前原本力邀「台南幫」要角任衛福部長,但陳時中2022年參選請辭部長,當時的總統蔡英文有意指派時任立委的邱泰源接班,陳卻力薦薛瑞元接手,蔡總統只好在卸任前,再度向賴推薦邱,考量穩定英系醫界票,賴首肯外,還「好人做到底」讓陳時中任政委。只是突如其來的缺藥爭議,再加上曾自詡「為挺小英自豪」的全國藥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此次也罕見提前爆料,外傳賴團隊狐疑是否真有人欲「火力展示」,藉唱衰就職大典、警告別妄動「衛福部高層人事」,賴雖低調以對,但傳出他更堅定要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決心,以免「令不出府」。賴總統親自宣布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圖/總統府提供)「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由賴親任召集人,賴的恩師、健康台灣推動聯盟召集人陳志鴻、 生策會會長翁啟惠任副召集人。據悉,陳時中雖也列名副主委,但將扮演與政院「傳達」的角色,至於委員會運籌帷幄,層峰屬意前成大醫院院長、現任成大校長沈孟儒出任執行長負責。沈孟儒曾公開推崇賴總統「是我的重要貴人,讓我不再懷疑人生」,外界視他為「正台南幫」,比陳時中更根正苗紅,在野黨雖痛批該委員會疊床架屋違憲,但「賴系」似更在意能否直搗黃龍,搶回衛福部主導權,至於能否如願,很快會有答案。
缺食鹽水幕後2/食鹽水品質出包有性命之危 藥界疾呼政府接手穩定供貨
國內生理食鹽水大缺貨,健保價雖不高,但卻是醫療診所必需品,開刀房、病房、洗腎患者隨時都要用。專家擔心,國內缺藥頻傳,如今連生理食鹽水都缺,打臉衛福部長期宣稱的「不缺藥」,國內藥品韌性脆弱可見一斑,衛福部雖緊急從東南亞調貨,但撇開進口品質暫不談,哪天若遇天災、戰爭,進口來不及、醫院若停擺,倒楣的還是民眾。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日前在臉書上發文,暗嗆抱怨調不到生理食鹽水的基層醫護「兩公升裝廠商沒做了,改500毫升給你,卻還說沒貨」,有綠粉留言大讚她英明,但民眾黨立委、藥師陳昭姿卻在林的臉書下署名留言「要2000cc沒有,這就是沒貨啊,你不懂藥嗎?」。陳昭姿的表態,讓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頗為感嘆。她說,林靜儀任立委時,曾提案修改《藥師法》102條,爭取醫師有「調劑權」,剝奪藥師專屬調劑權。但觀察林的發文,似乎不知2000cc與500cc食鹽水包裝、劑量、使用時間、藥證全不同,不易替代使用,印證非所有醫師都懂藥,只有落實「醫藥分業」才能確保患者權益。基層護理師也說,2000cc與500cc食鹽水對護理人員而言差別極大,非數學500X4=2000「沒大瓶多給小瓶」能解釋,畢竟2000cc點滴一次可打三到四小時,若改用500cc,點滴時間大幅縮短到四分之一,護理師要經常更換、患者也不時遭擾。新任衛福部長邱泰源,曾任醫師公會全聯會長及立委,綠營人派橫跨各派系。(圖/劉耿豪攝)此外,2000cc與500cc食鹽水包裝接頭也不同,有的可直接插針管,但未必適合沖尿袋或人工血管等侵入性醫材。還有的瓶蓋為防漏液鎖得很緊,若要改用途,必須先大力轉開瓶蓋,長期做此動作,再加上人力吃緊未必能休息,護理師就可能運動傷害,勢必影響對病患照顧「盼長官能理解」。據指出,目前國內藥廠,取得食鹽水合法藥證者共六家,永豐因報價(約18元)比健保給付價(約25元)低,幾乎吃下國內各大醫院食鹽水市場,市佔率也高達7成8。但藥廠「大到不能倒」真是好事嗎?藥界反而擔憂,若最大藥廠出包,就易產生缺藥荒,永豐被停業就是一例,藥界因此一再呼籲食藥署設定「市佔率警報」,分散貨源防範未然,但都未被採納。直到永豐停業後,食藥署才亡羊補牢、雖緊急派員駐廠,盼早日恢復永豐生產線,同步提高食鹽水健保給付,鼓勵其他藥廠增產,但預估永豐仍得等到10月才能上線,小廠產量追不上,期間勢必花更多公帑、高價從海外進口,「賠夫人又折兵」,也難怪連綠委都質問只是藥廠有錯嗎?立委葉元之直言,民進黨從總統到立委,全面杯葛國會改革,覆議、釋憲、罷免,搶佔不少版面,讓攸關民生的急迫議題,例如食鹽水缺貨等未獲重視,官員也樂得好官自為之。沈采穎指出,急重症患者免疫力弱,如果打入體內的生理食鹽水品質出包,情況嚴重者有可能危及患者性命。(圖/趙世勳攝)沈采穎則提醒,生理食鹽水對急重症患者不可缺,因免疫力弱,萬一食鹽水被細菌感染,品質出包,恐有危及生命之虞,衛福部應痛定思痛,思考成立「國家隊」,由食藥署已經成立的「管制藥藥品工廠」參與食鹽水製造、確保品質,才不會鬧「水荒」。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指出,相對其他高價藥品,食鹽水價低,但廠商擴增生產線,卻要符合PIC/S GMP規範,在無菌環境中生產,廢水排放有嚴格標準,業者加班生產得勞動部點頭,一部食鹽水生產包裝機台破千萬,加計廠房費用,全廠成本動輒數億。因此,一旦健保給付價下砍到某程度,廠商認為賠錢就常退出市場,要不然就是搭配其他高價藥品賤賣,衝擊食鹽水的品質穩定,長期看來,只有比照日、韓,由政府大力支援生產,才能避免沒藥覆轍重演。
瑞士擬提新規防銀行擠兌 業者憂:客戶恐撤資削弱競爭力
據外媒引述多位消息人士透露,瑞士當局及包括瑞銀集團(UBS)在內的多家銀行,正在商討新措施,希望能防止銀行出現擠兌(Bank Runs),但此舉可能會影響數以10億美元計的存款。在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事件爆發後,瑞士廣泛重新檢討銀行系統的努力部分。根據報導,這些會談是對瑞士銀行業規則進行更廣泛審查的一部分,旨在針對瑞士頂級銀行。正在討論的措施包括分階段提款、徵收退出費用,以及對於長期的存戶給予更高的利率獎勵,也在討論之中。目前,UBS等頂級銀行和財富客戶將成為這些措施的目標,瑞士央行和瑞士財政部參與其中,但目前談判處於早期階段。瑞士財政部的一名官員表示,銀行擠兌問題是對瑞士「大到不能倒」的監管框架進行總體評估的一部分。並補充道,瑞士政府將於明年春季發表相關報告。瑞士經濟高度依賴金融業,2020年,瑞士銀行業的資產約相當於該國國內生產毛額的500%,數字約為美國的五倍。其中瑞銀、奧合國際銀行(Raiffeisen Group)、蘇黎世州銀行(ZKB)和瑞士郵政銀行,被視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因為這些銀行的破產,可能嚴重損害瑞士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今年稍早時,美國一些地區性銀行和瑞信遭遇到大規模的存款擠兌,導致一些銀行倒閉,監理單位不得不出手干預,以防止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爆發。此後,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一直在努力應對銀行擠兌的風險,但處於數位銀行和網路時代,擠兌的速度之快,一家銀行可能隨時因為醜聞而倒閉。瑞士央行行長喬丹(Thomas Jordan)周三(1日)表示,瑞士信貸的案例清楚表明,客戶存款外流的速度和範圍,可能比現有監管規定所假定的要快得多,流動性監管方面必須適應存款可能更快、更大規模外流的新現實。但部分人士指出,新規定可能削弱銀行競爭力,或是出現更極端的情形,可能迫使客戶搶先撤資,且如果只在瑞士推出的話,它們相當於在懲罰瑞士銀行。
批不滿意度破4成竟高升農業部長 國民黨諷:陳吉仲大到不能倒
農業部1日成立,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接掌,國民黨今(2)日召開記者會痛批,民進黨政府黨意凌駕民意,農民生活苦哈哈,卻仍重用爭議連連的陳吉仲擔任農業部長,難道陳吉仲大到不能倒?台北市立委參選人李彥秀表示,根據今年3月民調,陳吉仲不滿意度高達4成2,卻儼然成為內閣最有韌性的政務官,更能高升部長,根本是把人民當塑膠。她質疑,過去7年半,從產銷、農地種電和農產品出口大陸等問題,民進黨沒有一樣可以解決,但陳吉仲難道大於農民,農民能倒,陳吉仲不能倒?李彥秀也指出,民進黨提出「農民國家隊」,結果台農發公司卻虧損連連,淪為「國家虧損隊」,錢都到哪裡去了?從石斑魚、蓮霧、香蕉到釋迦,農產品輸出大陸遇到問題時,民進黨無法做好產銷、無法與對岸溝通,最後只能「班班吃石斑」,更淪為石斑魚之亂。她說,農發基金補助從105年1187萬,到109年決算4億4369萬,補助越來越高,農民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3大困境。李彥秀提出的困境包括「收入續低」,2021年農戶所得平均為117.4 萬元,雖然成長4.0%,但農業淨收入僅27.76萬元,僅成長1.3%(主要靠非農業所得及政府補助);「人土流失」,台灣農業就業人口52.3萬人,較上年度減少2.1%,務農人口老化,實際生產中的農地也只有57萬公頃;最後是「外銷衰退」,2023年上半年出口產值均衰退快1成!宜蘭立委參選人黃琤婷則質疑,民進黨對農產品外銷沒半步,只重視政治利益,看到農漁民在打拚、中央政府在打壓。她指出,三星蔥是宜蘭最具代表性農作物之一,但根據媒體報導,蔥農交到三星農會再共同運銷到台北果菜市場,108年曾賣出2.2億元創下歷年最高,之後持續下滑,到去年更僅有6300萬,短短3年銷售額減少70%以上,產量也從108年1832噸,去年剩下567噸,跌幅也將近70%。黃琤婷也說,106年三星地區青蔥栽培面積有150公頃左右,到去年第二期只餘91公頃。再加上極端氣候肆虐,宜蘭三星蔥產量跌7成,農民急喊「搶救三星蔥」,難道農業部長都沒聽到嗎?黃琤婷表示,近期各地許多農民都反映農作物價格浮動過大,這代表市場產銷規劃出了問題,農業部有責任協助確保市場的穩定性,不論兩岸或內銷市場都要如此,也應依照需求做整體生產規劃,如此在因應未來極端氣候等不確定性因素時,農漁民生計才能獲得保障。
一招救壽險股1/宏泰賣地、三商壽再增資 「大到不能倒」就是要撐住
台灣經濟復甦腳步不一,科技產業的庫存風暴已近尾聲,壽險公司則尚未脫離淨值風暴。21家壽險公司中被點名需改善資本的三商壽(2867)已兩度增資近百億元,宏泰人壽(2876)也正準備賣地籌80億元,到年底能不能「Hold住3%淨值比」門檻,業界人士坦白說「就是要撐住!」這一波壽險公司的淨值風暴,源自美國聯準會(FED)為抑制通膨,2022年3月16日暴力升息,點燃股債雙殺,整體壽險業去年9月底淨值失守兆元大關,下探7年低點,海外投資部位大的壽險公司首當其衝,其中擁有全國超過666萬保戶、有效保單逾1178件的南山人壽(5874),去年第二季、第三季淨值比率從1.72%掉到負的0.83%,國泰人壽(5846)淨值比也掉到2.64%,皆未達金管會規定的3%門檻。為搶救淨值,壽險大咖紛紛申請變更經營方式,將海外投資債券部位從會隨市場波動的OCI(綜合損益)部位,改列不會波動的AC位置,在金管會點頭下,才順利暫時解除危機。美國聯準會26日宣布升息1碼,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達2001年初以來最高的5.25%至5.5%。(圖/CTWANT合成、聯準會提供)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就曾因看到多家金控配不出股息,認為是這一波暴力升息讓金融機構拉警報,開始出現後座力,隨著多家壽險公司選擇資產重分類,南山、國泰不僅拉高淨值比,還高於新光、中國、台灣人壽等。不過,宏泰人壽淨值比仍遠低於3%,在去年上半年、下半年連續兩期的淨值比1.64%、1.13%,三商美邦人壽的2.00%、2.19%也未達標,更是2022下半年唯一一家未達資本適足率(RBC)200%的規定。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就說,「自助才會天助!」保險局3月底發函要求三商壽、宏泰須於限期內提出增資或改善計畫,而三商壽在3月24日才完成第二次增資25.25億元資金到位,現在又要展開第三次增資。宏泰人壽則是在5月11日公布經董事會決議,將公開標售新北市淡水區新市段147、148地號兩筆土地。「一家是資本不足,一家是資本顯著不足」保險局長施瓊華說,「兩家壽險得需增資改善,若以宏泰公布處分土地來看,估計約可入帳80億元應有助改善。」宏泰人壽大股東林鴻南為宏泰集團執行董事,「前幾年市場有傳出南哥(林鴻南)有意將人壽包裹投信、證券等金融事業打包出售,但最後不了了之!如今大家都在準備2026年接軌ICS,去年突來的淨值風暴嚇壞了保戶,也嚇醒了市場買家,經營保險公司大不易,也不敢輕易出價買。」宏泰人壽大股東、宏泰集團執行董事林鴻南。(圖/焦正德攝、報系資料照)「宏泰有豐沛土地資產可撐,三商壽投資苦吞鉅額虧損,大傷元氣了!」壽險同業感慨地說。三商美邦人壽大股東翁肇喜2022年10月臨危受命,以88歲高齡回鍋三商壽董座,他大讚三商壽資產1.4兆「金水」,親自坐鎮要辦現增引進策略投資人,12月29日遂以27.6億元將所持有的復華投信30.71%股權出售給南山人壽,處分利益約13.6億元,賣出內湖精英大樓獲利12.6億元,再加上今年3月下旬完成25.25億元現增到位等,盡心盡力救三商壽,只是到今年上半年淨值比為2.84%,仍未達3%門檻。除了增資、賣地「自助」外,三商壽、宏泰人壽仍要拚保費收入,2020到2022年這三年來,宏泰人壽保費收入市佔率從0.62%下降到0.57%,去年拉回到0.66%,勉強維持基本盤:三商壽則是一路都有成長,從4.22%到4.40%再增至4.92%,今年上半年初年度保費收入達205億元,年增19%。「接下來就要看這二家要挺得過。」金融業者說。
幣圈「爆」風從FTX吹向幣安? 市值大蒸發投資人遭血洗65兆
根據《彭博》報導,隨著FTX垮台、創辦人SBF(Sam Bankman-Fried)被捕,數家加密貨幣業者陸續傳出倒閉的消息後,加密貨幣交易所市場已由幣安 (Binance) 和其執行長趙長鵬(CZ)主導,但也引發市場對於幣安「大到不能倒」的擔憂,增加了整個行業的潛在危險。幣圈今年衰事連連,投資人遭到血洗。根據Statista 統計,2022年活躍的加密貨幣減少逾1000種,創下紀錄,市值從去年11月3兆美元的高點,跌至8500億美元,暴跌72%,短短1年間市值蒸發2.15兆美元(約台幣65.8兆元)。據《彭博》報導,排行第11大的法國會計師事務所Mazars Group上周五(16日)宣布,停止為幣安和其他加密貨幣公司的合作,此消息讓幣圈脆弱的信心再受打擊,加密貨幣普遍下跌,比特幣跌破17000美元,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更縮水了300億美元,其他加密貨幣跌幅甚至更大。用戶對於把資金存放在交易所已變得更為謹慎,為了外界更安心,幣安隨即著手準備資產的儲備證明。Mazars集團為幣安這些加密貨幣客戶撰寫報告,證明它們有足夠的儲備金來應對任何潛在的客戶提款需求暴增。與此同時,趙長鵬多次強調,幣安不會向FTX一樣被認為濫用客戶資金,而且幣安能處理任何規模的提款。儘管幣安比FTX還要早創立,也挺過了2017年12月至2018年底的加密貨幣寒冬,當時加密貨幣重挫超過80%,但最近幾個交易日仍很艱困,在Mazars集團停止報告的背景下,加密貨幣市場很可能失去信心。
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得主 斷言金融危機:現在不致發生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由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與戴布維格(Philip Dybvig)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獲得,研究主題為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的互動關係。半夜接受電話恭賀的戴蒙德,在簡短訪談中提及,現在比起2008年,銀行間已經有比較好的監理與經營狀況等,「所以現在應該不會有金融危機!」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柏南克發表過的20多篇期刊一直是大學、研究所總體經濟談及金融體系必教、學生必讀的文章,另兩位得獎者在耶魯大學博士班就是研究合作夥伴,1983年提出Diamond-Dybvig Model,也是經濟學課程談到金融議題時必讀的重要經濟模型。吳中書指出,柏南克在研究中提出金融體系的一般貨幣管道(monetory channel)外,還有信用管道(Credit Channel),1929年因銀行資產惡化而不願放貸,導致貨幣供給縮減;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身為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一方面祭出大手筆買債,讓銀行維持較好流動性,同時擴大監理對策,包括銀行資本適足率等。以近期高通膨、各央行大幅升息情況下,銀行機構沒有發生流動性問題,也沒再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壓力,和獲獎學者的研究貢獻都有關係。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認為,戴蒙德和戴布維格的模型從銀行為金融中介的角色切入,化解存款人、貸款者資訊不對稱,以及期限不相等及擠兌的金融危機,而其中政策建議的存款保證,已形成各國的標準政策,得以對抗具傳染性的謠言散播,避免因銀行擠兌而發生金融危機。林建甫強調,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仍深深影響社會經濟,而美國多次QE的影響及功過也還有待討論,學術和實務界對銀行、貨幣政策都還需更多的研究。
大到不能倒 金管會23日公布:台灣6銀行首度交「生前契約」
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一旦出問題恐危及整體金融市場,必須預先「立遺囑」。金管會23日公布,2021年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名單,與2020年相同,即中信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兆豐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及第一銀行等,六家銀行目前都符合今年的資本適足率門檻、且通過壓力測試,並交出首次「經營危機應變措施」,也就是大銀行的「生前契約」。銀行局主秘侯立洋表示,由於這些銀行規模極大,一旦出現流動性風險、資本適足率不足或重大經營危機時,都必須預先準備,如緊急增資、處分資產、裁撤分行、停止部分業務等,避免波及其他金融機構,目前這六家銀行都已交出經營危機應變措施,先由存保公司初步檢視合理性、可行性及妥適性,金管會再最終檢視是否過關。同時金管會重申,系統重要性銀行即是金融市場具有領導性地位的銀行,期許六家D-SIBs能為金融穩定承擔更多責任與使命,在業務面、行為面、公司治理面等要起示範作用,即要作模範生。侯立洋表示,金管會會特別關注這六家銀行,若出現不妥適行為、犯錯,也會更嚴格檢視及處理,如先前兆豐銀行房貸被詐貸,即有因其為大型重要銀行,所以罰鍰1千萬元。這六家銀行除了每年要進行壓力測試、要立生前契約外,資本適足率也要比一般銀行高,一般銀行普通股、第一類資本及整體資本適足率要達7%、8.5%及10.5%,這六家銀行到2025年要達11%、12.5%及14.5%,要比一般銀行多4個百分點,即2%的額外法定資本要求、2%內部管理資本要求。2021年中信等前五家被指定銀行即要達8%、9.5%及11.5%,一銀因為晚一年被指定,所以少0.5個百分點,依六家銀行6月底的數字來看,今年都過關,但若以2025年的標準來看,侯立洋說,兆豐銀及一銀仍未完全達標。
中國打房到房仲哀號、恆大破產危機 台灣打房也會這樣嗎?
中國大陸從去年開始,為了遏止炒房,開始一系列的打房措施,台灣也從房地合一1.0開始抑制炒房歪風,一直到今年的房地合一2.0正式上路,許多人擔心房市會因不斷的打房措施,而與中國房地產一樣受到強烈的打擊。中國打房,強力限制銀行貸款額度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聞資訊報導,中國限制銀行放貸額度的打房政策,使得許多銀行不得不將貸款週期延長,甚至出現停止貸款的現象,並且房貸利率也走升。想想看,今天要買一間房,結果銀行無法貸款給你,或是貸款給你的額度相當的低,導致自備款要準備很多,並且房貸利率走升也導致房地產的持有成本增加,種種的情形加起來,有購屋意願的人入手房地產的門檻升高,降低了房地產的交易量。特別是銀行貸款週期的延長,許多賣老屋想買新房的人,因貸款週期延長而遲遲無法拿到賣房尾款,也就無法投入買新房中。中國積極抑制貸款槓桿,恆大破產危機身為大到不能倒的中國房地產集團恆大,由於一直以來使用槓桿舉債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房地產項目,加上踩了中國對房地產業負債規模的「三條紅線」,不能增加有息債務的恆大,無法再用借貸槓桿來借新還舊,少了一個填補原本債務的方法。同時,中國也積極的用政策抑制房價的上漲,恆大銷售也跟著下跌,這個填補債務的金流也越來越小,上述這兩個因素的疊加,恆大的債務危機也就越吹越大。另外,中國抑制房價的行動明顯,我們也從相關報導看到已有房地產企業的轉職潮現象,許多員工擔心房地產業的前途受到壓抑,因而紛紛找尋其他出路。貸款政策影響房地產市場甚大,台灣打房後將如何發展恆大在中國有幾百個開發建案,但房子蓋好銷售出去才有收入,當還未賣出房子,要填這些現金流的缺口,恆大不只跟銀行借錢,也將相關金融商品包裝吸引民眾投資;在中國還沒開始用限制貸款的方式打房時,這樣的借錢來賺錢的槓桿恆大操作的很順利,也成功躍升到中國前幾大房地產企業。然而,當中國開始緊縮放款,加上近年來營建的工料成本上漲,需要付出的錢增加,但可以貸款的錢減少,恆大的泡沫就越來越明顯。反觀台灣,雖然同樣在打房,以建商規模來說,不太可能達到恆大幾百個建案的規模,這樣的房產泡沫可能性較低。不過看到這邊,你應該可以體會貸款政策對於房市的發展影響超大,想想也是,幾乎沒有人買房是一次全部付完現金,甚至連建商蓋房都不是,貸款的難易程度就與房市的走向息息相關。因此,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買房勢必要搞懂貸款,而小資族搞懂貸款的第一步,就是去學習「銀行信用分數」這件事,別當銀行小白囉!作者/吳建賢Cosmo Wu AAM財富方舟資產管理董事長、RICHARK財富方舟學習平台創辦人、好租一二三董事長暨總經理。曾任職台積電生產線課長,目前已諮詢過數千人,協助數百位小資族成為包租公婆,著作《出擊吧!奪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公股銀高層曝「不配發現金股利」是選項 存股族長抱領配息?再成焦點
把公股金融股當定存股的股民要失望了!受疫情與低利、銀行必須保留現金衝擊,公股金控與銀行2021年配發現金股利將大降,更有公股金融高層直言「不配發現金股利是選項之一」。現金殖利率 難比往年過去公股金融為了滿足股東和小股民,都會力求多配發現金股利,以2020年為例,上市公股金融包含兆豐金、第一金、合庫金、華南金、彰銀與台企銀,配發股利不是一半以上是現金甚至是全現金,現金殖利率達到4%、5%,公股金融股也被股民視為定存、高殖利率概念股。但2020年景氣低迷、全球低利以及配合政策協助紓困影響,公股金控與銀行獲利衰退,大舉衝擊公股金控配發股利的能力。如兆豐金過去多配發「全現金」,配發率約8成左右,但2020年兆豐金每股稅後純益(EPS)1.84元,遠不如前一年的2.13元,就算今年配發率達到9成,也頂多現金1.65元還不如去年的1.7元。須保留現金 改配股票多數每股賺超過1元的公股金融股包含兆豐金、第一金與合庫金,旗下的主要銀行都列入「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俗稱的「大到不能倒」銀行,必須在4年之內額外增提緩衝資本4個百分點,多少都會影響金控股利的配發。過去以配發現金為主的第一金坦言,股利政策會改變,今年擬降低現金比重,增加股票股利。此外,公股銀高層表示,金管會希望銀行可以多保留現金和資金以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過去盈餘高達7成上繳金控現可能降到最低3成,大大影響到配發股利能力。借錢發股利 更不可能過去公股金融為了「維穩」股利政策,即使獲利不佳,也會借錢發股利,惟近幾年金管會不樂見金融業借錢發股利,對現金股利穩定是雪上加霜。2020年每股獲利賺不到1元的公股金、銀行,如華南金、彰銀、台企銀等要配發現金股利難上加難。甚至公股金融高層直言「不配(現金)股利可能是選項之一」,卻也有公股銀表示,雖然配發的現金遠不如2020年,還是會勉強擠出一些回饋股東。
一銀並列「大到不能倒」六家銀行 春節大膽祭出刷卡最高20%回饋
金融類個股中,第一金(2892)是許多標榜存股族的口袋名單之一,小股東40萬名。旗下的第一銀行則由金管會於去年12月公布為台灣第6家系統性重要銀行,一銀須在4年內,加計增提4%資本,入列「大到不能倒」銀行名單中,其餘則為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台北富邦銀、兆豐銀及合作金庫銀行。金管會規定,6家系統性重要銀行資本標準,今年(2021)起4年內,普通股、第一類資本及資本適足率,需達到11%、12.5%及14.5%。而第一金控、一銀面臨增資壓力,民眾最在意的「股息會不會縮水?」議題,受到關切。第一銀行則是看準新春商機,與各大量販超市及3C家電業攜手推出強檔活動,大膽祭出最高20%刷卡回饋。持第一銀行icash聯名卡在指定量販超市,像是大潤發、家樂福等10家連鎖通路消費達優惠辦法規定,皆可獲得回饋。
馬雲又被盯上了!公開批執政當局後... 這次阿里巴巴被控「壟斷」
屋漏偏逢連夜雨!目前這句話形容馬雲與阿里巴巴當前的處境最貼切。根據舉發,阿里巴巴再度被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盯上,將進行反壟斷調查。大陸政府的態度顯示正在步步進逼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網路巨頭,不能再利用新經濟業態的優勢,牟取企業私利,甚至最終執政當局可能面臨大到不能倒的風險。值此耶誕節夜,這個突如其來的「禮物」恐怕馬雲已消受不起了自從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一項論壇批評執政當局後,開始連環爆,政府一波波對準馬雲與阿里巴巴的調查動作不斷,而且打擊力度也不手軟。根據新華社披露,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黨媒《人民日報》更是再補上一槍,發表評論文早點出,對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是大陸在網路領域加強反壟斷監管的一項重要舉措。這次立案調查,並不意味著國家對平台經濟鼓勵、支持的態度有所改變,恰恰是為了更好規範和發展平台經濟,引導、促進其健康發展。在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也將於近日約談螞蟻集團,督促指導螞蟻集團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落實金融監管、公平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要求,規範金融業務經營與發展。似乎一波波強監管的措施正劍指阿里巴巴集團。面對中央再而三對阿里巴巴開鍘,阿里巴巴24日公告表示,該集團已接到市場監管總局通知,依法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該公司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同時目前該公司業務一切正常。根據分析,近年來,大陸線上經濟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有助高品質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民生的便利性。不過,這些網路巨頭憑藉數據、技術、資本優勢也呈現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這種「壟斷」市場的風險,正引起執政當局的警愓,從中共中央政治局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接連發聲,要對反壟斷開鍘後,相關單位就開始動起來,馬雲與阿里就成了箭靶了。
第一銀行入列 「大到不能倒」銀行添第6家
「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名單新增一家第一銀行。金管會24日宣布第二波系統性重要銀行,2019年第一波系統性銀行名單有五家,包括:中信銀、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兆豐及合庫,今日宣布新增指定一銀為第六家系統性重要銀行。金管會指出,為確保銀行體系健全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並強化我國具系統重要性銀行之風險承擔能力,以降低其如發生經營風險對金融體系之衝擊,金管會前已邀請中央銀行、財政部及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組成工作小組,完成D-SIBs篩選架構及強化監理措施,於2019年12月修正發布「銀行資本適足性及資本等級管理辦法」及訂定「系統性重要銀行篩選標準及實施要求」之令。金管會指出,依上開管理辦法及令釋規定,經指定為D-SIBs者,應自被指定之日次年起,分4年平均提列2%額外法定資本要求及2%內部管理資本要求,並向主管機關申報「經營危機應變措施」及每年辦理並通過2年期之壓力測試。其中有關提列2%內部管理資本要求及申報「經營危機應變措施」等2項強化措施,因應疫情發展及參考國際作法,金管會於2020年7月2日發布補充規定予以延後1年實施。金管會表示,D-SIBs在金融市場係具有領導性地位之銀行,期待5家D-SIBs及本次新增之第一商業銀行能為金融穩定承擔更多責任與使命,在業務面、行為面、公司治理面能全面帶動提升金融業經營之穩定及健全。金管會秉持我國資本適足性規範持續與國際接軌並因應我國實務發展之原則下,在提升我國D-SIBs之損失吸收能力後,對於強化我國金融穩定應有相當之助益。
泰公開講/劉泰英:螞蟻金服IPO 暗藏美中貨幣戰
全球最大金融科技獨角獸「螞蟻科技集團」(又名螞蟻金服),原預計於十一月在上海和香港同步掛牌上市,籌資約新台幣九八四二億元,可望創下人類史上「首次公開募股」(IPO)最高額紀錄,並創造出至少十九名億萬富翁,其中多數是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而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的財富將衝破新台幣二兆四百萬元,躋身全球十大富豪之列。豈料,螞蟻金服在風光上市倒數三天,隨著馬雲被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四大監管單位「集體約談」,IPO戛然喊卡,引發全球矚目。我看到媒體報導,螞蟻金服最早其實是要到美國掛牌上市,卻遭遇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一路打到科技、金融與外交,螞蟻金服因而捨棄紐約,選擇在香港與上海掛牌,沒想到再度踢到鐵板。不少台灣本地觀點認為,螞蟻金服募股受阻,起因於馬雲不滿當局監管、甚至公然唱反調,外傳引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震怒才喊停,但原因是否真的如此,後續發展還有待觀察,畢竟上市的大企業與國家金管單位唱反調,並非只出現在大陸,而是各國皆然。個人用戶超過十億的螞蟻金服,機構用戶超過八千萬家,旗下「支付寶」(類似網路銀行)去年規模超過新台幣四二五億元,旗下信貸業務「花唄」及「借唄」占螞蟻金服收入四成以上。「大到不能倒」早就成為大陸金管單位緊盯的對象,因為只要曝險過高,若發生骨牌效應,絕對比實體銀行倒閉引發的波瀾更大,一直強調「國內維穩」的大陸當局自然不樂見。大家別忘了,前陣子台灣也有一家電子支付業者,大張旗鼓地想比照「支付寶」開辦業務,還公開向金管會「叫板」,結果被金管會重重打臉。生意人坐大後,想利用龐大資本以錢滾錢,雖是資本主義國家常見的現象,但向來也是最被詬病「不公平」之處。試想金管會若坐視不理,未來萬一觸動金融風暴,責任要誰來扛?我看待螞蟻金服風暴的另個角度,就是此事驗證中美貨幣大戰早已悄然開打,螞蟻金服IPO被大陸當局阻擋,應該也與此有關。因為螞蟻金服最早是想去美國上市,外傳美方對螞蟻金服提供許多優惠條件,才讓螞蟻金服心動之餘,甘冒當局大不韙、鄭重評估,儘管後來並未成行,但難免已「樹大招風」。面對大陸快速崛起,專家早預警,美國恐採取當年對付日本、蘇聯的方式,對大陸施行「貿易戰」、「科技戰」,讓中方疲於奔命;至於美國招攬大陸企業前往上市,則被解讀是「貨幣戰」的起手式。儘管拜登確定當選美國總統,美中仍將進入新一輪角力,鹿死誰手猶未可知,觀察螞蟻金服上市卡關的後續發展,或許可嗅出一點點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