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
」 多發性硬化症女子連日加班後忽視線不清、雙腿無力 竟患罕病「多發性硬化症」
中國湖南省一名約30歲的年輕女子,因連日加班、過度勞累,竟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等徵狀,赴醫院檢查後確診俗稱「美女病」的罕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據陸媒《瀟湘晨報》報道,2023年2月,90後女子小文(化名)因連日加班,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走路不穩等徵狀,到湖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後,確診「美女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小文複診發現各種徵狀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據醫生介紹,小文的徵狀是一種累及視神經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原因可能是連續加班後、過度勞累引起免疫力急劇下降所致。這也是近幾年來,逐漸被大家認識的一種罕見病,通常認為與遺傳、環境及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容易復發且致殘性高,因為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所以又被俗稱為「美女病」,其真正名稱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湖南省中醫院醫師提醒,為避免復發,不應隨意減藥停藥、熱刺激等。患者應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飲酒、戒煙、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堅持定期複診。過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曾對多發性硬化症進行說明,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則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
「自行車之神」癌末壽命剩2年 妻子也患罕病「不敢告訴孩」
48歲英國車手霍伊爵士(Sir Chris Hoy)曾榮獲6面奧運金牌,被譽為「自行車之神」,然而他於今年2月公開自己罹患癌症的消息。近日接受《周日泰唔士報》訪問時透露,自己的癌症已經進入末期,醫生預估他僅剩2至4年的生命。更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也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完全治癒。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霍伊在今年2月於社群媒體上宣布罹癌,當時他表示,這個診斷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因為他之前毫無症狀。儘管試圖保密,但由於私人健康資訊被洩漏,他不得不公開病情。霍伊回憶道,去年9月時,他以為自己在舉重時拉傷了肩膀,隨後接受檢查,才得知自己患上了第四期前列腺癌,並已轉移至骨骼。霍伊表示,得知這個消息後「世界瞬間崩塌」,醫生告訴他,癌症無法治癒,並預計在治療下,能延長生命2至4年。然而除了自身的病情,霍伊家中也面臨另一個重大挑戰。他的妻子在霍伊被診斷出癌症前幾周,緊急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這使霍伊感受到生命的雙重打擊。他形容這一連串的不幸讓他「感覺進入更深的黑暗」。儘管抗癌艱辛,霍伊在今年7月依然出現在巴黎奧運會的賽場,擔任廣播員工作。但直到最近,他才公開了自己病情的嚴重性。他在接受訪問時說,向外界公開病情讓他感到不安,因為這些話一旦說出口,「就再也收不回來了」。為了保護年幼的子女,霍伊在公開消息前必須向9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解釋病情,同時他也選擇暫時不告訴孩子們媽媽的病情。為此,霍伊安排了一次「兩週的家庭假期」,希望待他們回來時,公眾的注意力能有所減退。事實上,霍伊的自行車生涯輝煌無比,自2000年雪梨奧運會首次亮相以來,他共榮獲6枚金牌,是英國體壇的一代傳奇人物。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贏得個人首枚金牌,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獲得三金,最後於2012年倫敦奧運會圓滿落幕。
沸騰索命3/新研究「高溫讓失智中風更惡化」 夜跑不見得好!「輻射熱」更可怕
英國研究顯示,極端氣候下的高溫會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讓失智症、中風、偏頭痛等疾病更加惡化,甚至造成死亡。專家建議大熱天出門前先參考「熱指數」,再判斷是否適合外出活動。另外,除了白天,晚上也要慎防輻射熱,專家提醒夜跑仍有中暑風險,一旦輕忽恐會危及性命。根據彭博社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憂鬱症、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也會上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已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她同時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已經慢慢發生。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則提醒,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中暑。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什麼時候適合在戶外運動?專家建議先參考「熱指數」,另外也別以為夜跑較不會中暑,輻射熱的恐怖往往突如其來。(圖/報系資料照)朱柏齡說,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另外,門診中也時常出現到溪邊戲水而中暑的案例。朱柏齡表示,同樣是輻射熱作祟。「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洗碗精殘留碗盤恐傷腸道健康! 醫教「8招」洗碗清潔溜溜
如果洗碗精殘留在碗盤上,會不會影響腸胃?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人體的腸胃道內層,覆蓋著一層由上皮細胞緊密排列而成的屏障,它負責控制外來物質進入人體內部環境,這層屏障就像我們身體的防護罩,阻擋有害物質的入侵,類似的保護層也存在於皮膚和肺部等部位。而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許多添加劑和化學物質,都可能破壞組織屏障的功能,一旦屏障出現缺陷,就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醫師也分享避免洗碗精殘留的8種方法。鄭泓志近日在臉書專頁「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發文表示,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許多添加劑和化學物質,都可能破壞這些組織屏障的功能,一旦這些屏障出現缺陷,就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如食物過敏、腸胃發炎、糖尿病、肥胖、肝硬化、多發性硬化症、自閉症、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等。且洗碗精殘留可能危及腸道健康,醫師表示,瑞士過敏與哮喘研究所的研究指出乙醇乙氧基酸酯(alcohol ethoxylates)是引起強烈毒性反應和破壞腸胃道上皮組織屏障的主要化學物質,如果殘留在餐具上被吃進身體裡,可能會危及腸胃道健康。鄭泓志指出,為了模擬餐具上可能殘留的洗碗精濃度,研究人員對乙醇乙氧基酸酯這種化學物質進行了稀釋測試,稀釋度從1:10000到1:40000不等,在模擬高劑量的化學物質下,這些殘留的化學物質會直接破壞腸胃道中的表皮細胞組織,而低劑量下則使腸道上皮細胞屏障崩解,導致身體一系列的發炎反應。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到,一旦上皮細胞受損,身體就會啟動發炎反應的相關基因表現和細胞內部訊號傳遞,引發大規模的細胞死亡程序,這說明即使是微量殘留的洗滌劑化學物質,也有可能對腸道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誘發發炎反應和細胞大量死亡。避免洗碗精殘留的8種方法:研究人員警告,如果腸道上皮組織屏障長期反覆受到這種化學物質的破壞,將加劇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建議在洗碗時做到以下8點,即可完全去除洗碗精殘留。1多次沖洗:在洗碗後,應反覆用清水沖洗數次,確保將所有洗碗精的泡沫和殘留物都完全沖掉。2使用洗碗刷或菜瓜布:可以使用軟毛刷、海綿或菜瓜布幫助去除頑固的洗碗精殘留物,刷洗時稍微用力一些。3浸泡溫水:把洗好的碗盤浸入溫水中約5~10分鐘,溫水有助於溶解和去除殘留的洗碗精。4檢查有無殘留氣味:碗盤晾乾後,可以靠近嗅一嗅,如果有洗碗精的化學味道,表示還有殘留物需要重新清洗。5選用環保洗碗精:市面上有環保型、無磷無毒的洗碗精產品,殘留量較低,對健康影響較小,可考慮改用。6增加清洗循環:若使用洗碗機洗滌餐具,可在最後一個循環後,再多加一個清洗循環,徹底沖淨殘留物。7最後人工清洗:洗碗機清洗後,再用清水人工清洗一次,確保殘留物全部清除。8定期清洗洗碗機:洗碗機內也可能累積殘留物,定期使用專用清潔劑徹底清洗。
多發性硬化症不易確診 「大腦被蠶食鯨吞」萎縮速度增5倍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一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也因為容易被認定為其他疾病、不易確診,患者往往會歷經較長的診斷期,有時甚至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是沒有症狀未及時就診,而因反覆發作,「蠶食鯨吞」持續讓大腦內耗,一點一滴破壞神經讓腦部受損。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指出:「今年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主軸為『診斷』,期盼提升社會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的認知,能夠及早診斷且穩定、持續地接受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前皆有在不同科別反覆求診的經驗,加上疾病會不定期反覆發作,病灶也不侷限於一處,面對疾病未知的發展,長期下來對病友產生極大身心壓力。病友卓小姐分享,自己在不到30歲就出現症狀,初期僅是在不同時間點會出現手腳、肚皮不同部位的麻木感,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後隨即展開治療,後來右眼出現模糊狀況,沒想到也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僅僅一週的延誤輾轉,就錯過治療黃金時機,使得右眼視神經遭破壞、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也讓她深切認知到及早控制、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多發性硬化症使大腦加速萎縮影響認知功能 腦容積流失速度是一般成人的5倍,多發性硬化症因應疾病進程、症狀出現頻率、嚴重程度,分為四個分型,包含復發緩解型、首發漸進型、續發漸進型及漸進復發型。羅榮昇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病友當中最常見型別為『復發緩解型』佔了85%,疾病表現輕重因人而異,疾病會反覆發作,然而發作後會復原好轉,甚至有症狀完全復原的感覺,因為看似恢復正常,因此病患很容易掉以輕心,甚至自行停藥,卻不知大腦可能仍在持續損傷、產生新病變中。」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醫師坦言:「約有40%-70%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大腦會加速萎縮,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1.35%,約是一般30歲左右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可能會出現閱讀時找不到字、無法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甚至記不得長相或名字,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持續用藥治療,才是穩定控制疾病、減緩腦損傷與復發率的關鍵。」徐榮隆醫師表示:「有調查指出進行的前兩年內,約有七成患者經歷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除了緩解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是要降低復發次數,並延緩失能惡化,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必須藉由注射的方式進行,但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免除針劑的恐懼,且第一線口服藥僅需一天服用一次,對於患者降低年復發及大腦病灶數有成效,可幫助減少腦容積損失,改善認知功能評分分數(SDMT符號數字模態測試)。」羅榮昇醫師強調:「持續穩定用藥才能保護患者大腦,若能早期用藥不僅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病友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氣候變遷影響健康? 英研究:全球暖化高溫加重腦疾風險
氣候變遷可能對腦部疾病患者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15日發布研究顯示,極端高溫等環境因素會影響失智症、癲癇和憂鬱症等疾病的患病率,還會增加因這些疾病而入院、殘疾甚至死亡的風險。UCL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他們還收集了有關憂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因為精神疾病常與神經系統疾病並存。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而極熱和極冷都與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有關。又如,在極端高溫下,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失智症患者很難做出適應性選擇,如尋求幫助、穿更輕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間高溫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而睡眠不足會使癲癇症變得更嚴重。研究人員還發現,隨著氣溫升高,與失智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領導這項研究的UCL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相對狹窄的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研究人員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可能會慢慢發生,等需要進行醫療干預時,可能為時已晚。另外,儘管人們希望新冠病毒致命性最終會弱化到與季節性流感一樣,但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新冠病毒首次為人所知的4年後,它仍然比流感更致命,因為新冠病毒可能也在肺部外其他部位造成更多損傷。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聖路易斯醫療保健系統的研究人員發現,2023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間,新冠患者住院人數幾乎是季節性流感患者住院數量的2倍,而前者在30天內死亡的風險,比後者高出35%。此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60旬婦人常喊累醫一查竟「心臟衰竭」 醫列「10原因」造成疲倦
一位60歲婦人近半年體力不佳,出遊行程時常跟不上大家,就連在家煮飯就感覺累,兒女擔心母親得憂鬱症攜母前醫院就診,經醫師安排心臟超音波發現有心臟衰竭的跡象,醫師洪暐傑則表示,疲倦感從生活習慣到免疫疾病,甚至心肺疾病等10原因都有可能發生,若是疲倦持續一週以上,無特別原因且影響日常活,或是出現胸痛、心悸、心律不整等盡速就醫檢查。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臉書分享個案,疲倦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問診發現婦人的疲倦是一整天,容易因活動量大累得更快,甚至爬樓梯會喘於是往心肺疾病去安排檢查,檢查發現婦人有心臟衰竭的狀況,每當心臟收縮時,心室裡的血至少打出40%才夠,但婦人僅有36%,因此心臟打血量不夠,造成運動、爬樓梯等需更多血時,容易覺得喘。他經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是貧血,血紅素標準才9g/dl,正常標準為12g/dl,長期貧血的情況下,心臟需要提共身體足夠的血量,因此只能更用力打血,於是心臟過勞導致心臟衰竭;也列出身體疲勞容易累的10項原因。1.生活習慣:飲食沒有均衡、飲酒過多、沾染毒品成癮、壓力生活、過勞、久坐、時差。2.睡眠疾病:輪班工作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失眠。3.藥物:安眠藥、抗焦慮藥物、抗精神疾病藥物、類嗎啡類藥物、抗痙攣藥物、肌肉鬆弛劑、乙型阻斷劑、抗組織胺(過敏藥物)。4.感染性疾病: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肺炎、感染性單核球症、萊姆病、HIV感染。5.心臟與肺部疾病:心衰竭、心血管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7.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8.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低下、腎上腺皮質素低下。9.其他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化療、骨髓移植、肝臟疾病、纖維肌痛症、貧血、維生素D、B12缺乏、脫水。10.飲食與體重問題:與厭食症、暴食症、肥胖、體重過輕有關。他建議,每天睡足夠7到8小時,睡前不要喝咖啡及滑手機等,養成睡眠規律,固定睡覺及起床的時間點改善睡眠;避免喝酒、健康飲食、調整壓力等,可做瑜珈、冥想等規律運動,維持體重在正常範圍。
罕病女拿270萬補助 「病重無法行走」被抓包是跑步達人…下場慘了
蘇格蘭伯斯郡(Perthshire)1名女子謊稱罹患神經疾病,行動能力受限,10年來向政府請領了高達6.7萬英鎊(約新台幣270萬)補助,直到調查人員發現她會固定跑「迷你馬拉松」,疑似詐領補助的事件才曝光。據《鏡報》報導,現年49歲的龐德(Annette Bond)2004年被診斷多發性硬化症,身體及行動能力受到損害,向政府申請殘疾補助並通過。但就業及退休金事務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2017年調查發現,龐德不只能正常行走,甚至能奔跑。調查員霍奇(Scott Hodge)在法庭上指出,團隊提早結束對龐德的監視行動,因為短短2週內已取得大量證據,包含龐德健步如飛、穿跑裝在同條路線跑步3次等影片,且龐德在過程中腳步沒有不穩定,也不需要旁人幫助。霍奇認為,這幾段跑5公里的迷你馬拉松影片,足以證實龐德的病情與她自己說法不同。龐德的同事證實,龐德一直在鍛鍊自己的雙腿,上班時偶爾會在路上看見她跑步,甚至認為龐德家裡有台跑步機與交叉訓練機(cross-trainer)。另名同事則稱,沒人看過龐德穿戴或配戴任何支架,還有人曾目擊她在聖誕夜外出跳舞。龐德的68歲母親辯護道,女兒必須靠持續運動和鍛鍊對抗疾病。而在申請表填寫「我的平衡能力很差,有摔倒和頭暈風險,外出時希望有人陪著我」的龐德,否認未告知就業及退休金事務部自己的病情變化,以及藉此在2009年4月1日至2018年11月27日期間詐領殘疾生活補助中的「加強照護」、「加強機動性」(如輪椅)補助。案件仍在審理中。
是死是活?英媒爆料普丁心臟病發發猝逝 安全委員會秘書幕後操盤…影武者健康也有問題
目前英國當地有多家媒體報導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已經因為心臟病發作的關係而猝逝,克里姆林宮甚至暗中舉辦追悼會。俄羅斯當局目前是由俄羅斯安全委員會祕書帕舍羅夫(Nikolai Patrushev)秘密掌權,而檯面上則是由一名普丁的影武者維持現況。但報導中也指出,目前就連普丁的影武者也出現身體健康問題。根據《太陽報》報導指出,他們引述Telegram頻道「General SVR」的內容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已於上周因為心臟病發而猝逝。目前普丁的遺體被存放在一個巨大的食品用冰櫃中,而克里姆林宮則於5日舉行秘密追悼會。而這些消息據稱是來自於俄羅斯執政核心圈親近人士的情報。報導中也提到,其實在過去數個月,普丁的身體健康情況十分嚴峻,已經讓自己的影武者代替曝光好幾個月。但先前該名替身在公開演發表言論時,就因為胡言亂語遭到旁人質疑。而如今,更傳出在普丁病逝後,這名替身的身體健康狀況也出現問題。其實從俄烏戰爭開戰以來,普丁的健康問題一直都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Telegram頻道「General SVR」更多次爆料指出普丁的健康問題日益嚴峻。先前就曾有普丁罹患癌症、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過去克里姆林宮也則幾乎對於謠言均不以理會。但面對這次普丁因為心臟病猝逝的消息,克里姆林宮卻一改常態,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2次駁斥這項傳聞,同時更強調「這是屬於荒謬的訊息騙局範圍內,一系列的媒體都在瘋狂報導,這只會讓人嘴角上揚」。報導中也提到,整起事件是源自於10月22日,當時就有消息指出,普丁因為身體健康惡化,所以正在依靠生命系統維持性命,病情「穩定但是嚴重」,醫師們在治療後認為病況十分不樂觀。之後普丁被轉移到瓦爾代官邸的重症監護室。而這也是近期克里姆林宮首次針對普丁的健康謠言提出駁斥。報導中也提到,在普丁病倒的背景下,俄羅斯執政核心圈多名菁英進行討論,最後暫定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現任秘書帕舍羅夫來領導目前的執政團隊,而明面上則是安排普丁的替身公開露面。
大咖生技ETF3/蔡明興新藥股買最多! 開發金超車國泰富邦這二檔
富邦金(2881)董座蔡明興這十年來相挺生技業,成為鑽石生技(6901)創始股東,還投資發起人路孔明創辦的中天(4128)與合一生技(4743)(原投資泉盛,後與合一合併)兩家公司,近20年來,金控與蔡明興本人都積極參與生醫產業策略性投資支持新創公司育成與培植,旗下人壽、富邦金控創投等,至少已投入逾160億元。2014年蔡明興以個人名義與鑽石生技投資公司捐贈共1.5億元,成立永續經營之「臺大鑽石種子基金」,扶植新創鼓勵研發,亦是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的捐資者,2021年起擔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的顧問。CTWANT調查,從中天到鑽石投資的欣耀生醫、合一生技、醣基生醫等,蔡明興可說是一網打盡家家都有投資,以這些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資料來看,蔡明興家族各持股為1.22%、9.38%、7.36%、1.83%;蔡明忠與蔡明興相同,除了個人投資鑽石之外,對中天、合一則各持股1.21%、1.51%。合一股價在2020年曾從25元飆漲到7月最高點476.5元,主要是因宣布與丹麥國際大藥廠利奧製藥LEO Pharma A/S共同簽署「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新藥FB825」合作研發,以5.3億美元全球獨家授權協議,以及ON101(WH-1)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潰瘍新藥三期臨床試驗第二次期間分析結果達標等因素所致;目前股價來到186元。進一步觀察多家生技股的前十大股東,富邦金子公司富邦人壽名列其中知名企業者,有持股中天3.8%、合一2.02%,還有保瑞(6472)的2.60%、葡萄王(1707)的7.05%、大江(8436)的4.40%、東洋(4105)的3.67%,從開發癌症新藥股、保健保養品、醫美到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大廠都涵括。昱展新藥為美時化學前董事長林東和於2016年所創,富邦金、開發金皆有投資。(圖/翻攝自昱展新藥官網)富邦金控創投除了鑽石生技,還有投資昱展新藥(6785)的6.18%,為特殊學名藥廠美時化學(1795)前董事長林東和於2016年所創,以美國FDA 505 (b)(2)法規路徑,開發含鴉片類成癮症、難治型憂鬱症、慢性癌痛及帕金森氏症等長效藥物。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則與蔡明興都是十年前同時投資鑽石,2021年同年受聘為生策會顧問之外,還邀請他的外甥女婿、「生技界併購王」之稱的保瑞(6472)董座盛保熙為台新金子公司分享生技產業脈動,台新金並與保瑞共同成立規模約30億元健康基金與保瑞生技,鎖焦併購創新生產製造(CDMO)事業佈局;旗下的健檢中心與盛弘集團以換股策略結盟,跨足精準醫療業。吳東亮今年還選進生策會理事,並於其擔任理事長的工商協進會中提案成立「生技醫療產業研究委員會」,力推該產業,另外也投資研發抗癌新藥的生華科(6492),該公司共同創辦人之一即為親家胡定吾。國泰金控旗下的國泰人壽除了投資隱形眼鏡晶碩(6491)2.60%之外,國泰創投對漢達(6620)也曾持股達1.14%,係以藥物劑型及處方設計為基礎之研發型特色專業製藥,聚焦於505(b)(2)新藥以及高技術門檻之利基型學名藥的公司,已有胃食道逆流學名藥、多發性硬化症用藥等在美國上市銷售。中信金控子公司台灣人壽也曾投資美時達0.54%、中國信託創投對台康生技持股1.47%;開發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轉投資的「中華開發生醫創業投資」則與富邦金創投同樣看中昱展新藥,投資更高達12.08%,與國泰創投都有投資過的漢達也曾多達4.94%,就連中華開發創投也曾投資漢達有2.13%。另外,大江生醫集團旗下的大江基因(6879),主攻基因檢測與幹細胞、免疫細胞等產品研發製造等,在2022年私募普通股案,佳世達(2352)即投資5.45億元參與。
40多歲媽「泛視神經脊髓炎」一夜全癱 當心5大症狀警訊
4旬的怡芬數年前感到腰痠背痛、下腹部疼痛,某日更一夜全癱!做一連串檢查後,她確診為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不僅大小便不能自理,甚至每日劇痛難耐,一度想放棄生命。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中樞神經疾病為終身疾病,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患者面對每年上百萬龐大醫藥費壓力沉重,呼籲健保給付新藥,讓更多病友持續接受有效的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5大症狀視力惡化或視野缺陷肢體感覺刺痛肢體無力或癱瘓持續打嗝、莫名嘔吐感或嗜睡排尿不順或困難、失禁全台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約8百多人,女性占了93.9%。主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自身體內之中樞神經細胞,主要侵犯視神經、脊髓與大腦組織。若侵犯視神經,病人常於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如侵犯脊隨,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若未妥善治療就會反覆發生永久性傷害,更可能導致生命中止。早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羅榮昇說明,由於同屬中樞神經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容易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錯失黃金治療時期。兩疾患差別在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經由藥物控制,可降低發作程度與頻率,可用藥物雖然少,但致死率低;而多發性硬化症發作進展恐會慢慢退化。針對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可先使用類固醇藥物加免疫抑制劑,但若反覆發作恐為惡性,需進一步靠生物製劑加免疫抑制劑才能控制。新型生物製劑療效比起口服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有助於減少泛視神經脊髓炎復發,也較無白血球數下降或肝功能異常的副作用。8成患者接受新型生物製劑後,明顯改善整體生活、降低復發。怡芬在醫師協助治療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得到緩解,加上老公與女兒每天鼓勵復健,讓她從全身癱瘓到現在可自行走動,甚至打工、開車接送小孩,逐漸回歸原本的生活軌道。病友2大困境:經濟無法負擔治療、病情反覆發作然而,多數患者仍無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怡芬老公無奈坦言:「住院及復健的醫療費將近百萬,只能四處去借貸。」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一次就能控制病情,而是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每月注射一次新型生物製劑耗費數十萬,須持續治療約半年才能看到顯著作用。根據時勢調查統計,病友家庭平均一年支付新型生物製劑費用,高達家庭總收入的3倍,價差破百萬!超過6成病友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為「新型生物製劑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經濟無法負擔」,以及「病情反覆發作」。尤其40歲以上、已婚或有小孩的女性病友比例高,一旦發病高達83.3%病友無法繼續就業,得中斷工作專心治療,造成家中經濟壓力,甚至有病友因而離婚。面對疾病反覆不定無法掌控、爭取新藥納入健保不易,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副理事長姚秀康喊話,疾病影響的不只是病友一個人,而是連動整個家庭,也會增加長期照護工作,期盼政府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永續用藥不間斷,找回自己的人生正軌。
產後突大小便失禁、雙腳麻痺 竟是極罕見「泛視神經脊髓炎」找上門
一名產婦在生完第三胎的七個月後,突然喪失大、小便功能,伴隨雙腳麻痺、癱瘓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屬於嚴重的自體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疾病,轉診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在神經內科與風濕免疫中心團隊合作治療下免於終生失能,甚至死亡的威脅。極罕見泛視神經脊髓炎 多科檢查找不出病因35歲王女士回想,當寶寶7個月大時,肚子忽然鼓的像懷孕一樣,用手觸摸有硬硬的感覺,到醫院經過多科檢查仍找不出原因。神經內科黃詠嵩主任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非常罕見的疾病,在全球十萬人中,約有0.37~10人罹患,屬於自體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合併乾燥症 類固醇脈衝+血漿置換術治療發現後緊急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許寶寶醫師加入生物製劑的治療,降低嚴重程度及復發機率。許寶寶醫師說,在核磁共振檢查中,神經內科發現病人有縱向性脊椎炎,從頸椎的第7節到腰椎的第10節,加上aquaporin-4(AQP4)抗體(NMO-IgG)檢測為陽性,確認是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合併乾燥症,即開始積極使用類固醇脈衝跟血漿置換術為她治療,約1~2個月後,神經開始修復。王女士形容,神經修復期間,只要翻身就痛如刀割又如火燒,心情低落到想自殺。具高度復發性 未及時發現治療恐致命許寶寶醫師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具有高度復發性,每一次復發對於神經細胞都是種不同程度傷害,有時還會影響視神經,或其他合併症包括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早期常將視神經脊髓炎 (NMO) 容易與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混淆。若未妥善且積極治療,病情最終會走向失能、臥床,或併發吸入性肺炎、褥瘡、尿道感染、骨折、骨質疏鬆症而死亡。
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拜會立院 並於議場內演講
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一行今日到立院拜會,並應邀在立院議場內發表演說,成為13年來再度於立院議場演說的友邦元首,不僅立法院長游錫堃親自出面接待瓜國總統一行立法院也做足準備,考量賈麥岱身體情況,破例讓座車直接開到議場門口,表達對友邦元首最高歡迎之意。瓜國總統賈麥岱及議長李薇拉今天日訪問立法院,這是立法院睽違13年後,再度有國家元首到議場演說,更是首度有國會議長陪同蒞臨立院。(圖/方萬民攝)賈麥岱座車在上午10時5分從立法院青島東路口進入立院院區,沿著走廊一路開到議場前廣場,賈麥岱下車後與在場等待的游錫堃握手致意,並在游錫堃、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朝野立委陪同下,步行走入議場。上一次受邀到立法院演說的外國元首,是時任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在2010年6月8日蒞臨立院議場演說,瓜國總統賈麥岱,則是在睽違13年後,立院再度有友邦元首在立院議場內發表演說。瓜國總統賈麥岱在立法院發表演說。(圖/黃威彬攝)瓜地馬拉共和國總統賈麥岱(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 Falla)這次是應政府邀請,從24日到27日率團來台進行國是訪問。瓜國訪團成員包括國會議長李薇拉(Shirley Joanna Rivera Zaldaña)、外交部長步卡羅(Mario Adolfo Búcaro Flores)、財政部長馬丁內斯(Edwin Oswaldo Martínez Cameros)、農牧部長德雷翁(Edgar René de León Moreno)及經濟部長羅薩雷斯(Janio Moacyr Rosales Alegría)等重要官員。為迎賈麥岱到來,立法院在議場周邊鋪設紅地毯及擺設中華民國及瓜地馬拉國旗,昨日已經先進行預演,以示慎重。游錫堃昨日指出,賈麥岱因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需拄著拐杖行走,為讓賈麥岱在長途跋涉、軍禮歡迎後,不必走太多路及爬太多階梯,立法院首度同意,讓國賓座車直接開到議場前門口,以表達最隆重的歡迎。
國中生奪科展第3遭質疑「代筆」 醫反駁:不會寫程式在未來就是「文盲」
今年全國科展的國中組「生活與應用科學(一)科」,由新北市永和國中的一名呂姓同學拿下第3名,作品名稱為「以新建構之卷積神經網路對腦部核磁共振影像執行多發性硬化症」,但因為內容連部分專業醫療人員都寫不出來,因此這位參展學生被質疑可能是代筆。對此,醫師沈政男則反駁,大人看不懂不是因為學生代筆,而是很多大人都缺乏寫程式與操作AI的技能,「在新時代,這是一種識字率,有一天,不會寫程式就跟不會寫字一樣,等於是一種文盲。」醫師沈政男在7日於臉書上分享他對今年全國科展的看法,「有一篇最近得到全國中小學科展國中組第3名的作品,引發一些醫療人員的關注,因為主題是使用深度學習的電腦技術,來判讀多發性硬化的腦部磁振造影影像,他們的反應幾乎都是:我寫不出來!不只寫不出來,我想,你也看不懂!」於是,他們就會懷疑不是參展同學自己寫的。但沈政男指出,新聞中那位同學使用的電腦技術看起來很深奧,但其實已是現今AI影像診斷的基本工具了,「比如我就讀的研究所裡頭,就有好幾位同學都在進行這樣的研究與分析,因為深度學習最厲害的就是影像判讀,剛好可以用在醫學影像的診斷。也就是說,只要找來相關分析技術的說明,按表操課,一步一步學習,其實不會太困難,甚至連自己寫程式都不用。」沈政男進一步解釋,「電腦技術就是這樣,有天分的人在很小的年紀就厲害得嚇嚇叫了,而不想學的人,即使到老,連打字也都沒有完全學會。真的,不要說人工智慧,很多人連大小寫打字都沒有學起來,打病歷就是一律打小寫。」而電腦技術,尤其是寫程式與操作AI,將在未來越來越重要!沈政男得出結論,「在新時代,這是一種識字率,有一天,不會寫程式就跟不會寫字一樣,等於是一種文盲。」而且AI醫學診斷已經突飛猛進,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就會取代人腦,因為「誤診太多」!沈政男補充,30年前,實證醫學興起,取代了傳統的專家說法,而30年後的現在,最新趨勢就是AI醫學,只要你輸入一個醫學病例,電腦就會幫你做出診斷。回到今年全國科展的第3名作品,沈政男表示,「我看過那位同學的得獎作品,發現其實他對磁振造影完全不熟,就只是拿來當做機器學習的分析素材,甚至還有寫錯的地方。至於多發性硬化,不要說國內研究不多,恐怕看過病例的醫生都很少。所以說本質上就是一篇電腦技術的研究,跟醫學的關聯比較少。」因此他也胸有成竹的保證,「絕對不是大人幫忙寫的啦,因為,大人,如果沒有特別鑽研那些分析技術與軟體,即使你是人工智慧專家,也未必寫得出來。」
席琳狄翁罹「僵硬人症候群」 醫揭2常見病徵:容易被誤診
54歲西洋流行音樂天后席琳狄翁(CelineDion),過去以一首《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紅遍全球,日前卻驚傳罹患「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只好忍痛取消明年的巡迴演唱會。由於該疾病相當罕見,且症狀很容易被誤診,因此要特別注意。楊智超醫師在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有關僵硬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其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酉每)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以致於變得僵硬。由於病人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很容易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至於治療方法,有些藥物可以改善僵硬情形,但基於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僵硬人症候群容易被誤診。(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提醒,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僵硬人症候群和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孩童的好發年齡多小於3歲,成人好發的年齡介於30~60歲之間,不過目前患者多為成人,且女性患者約為男性2倍。典型症狀有肢體僵硬和肌肉痙攣,因而常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候群、破傷風、肌肉強直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和焦慮恐懼(慌)症等,因此在診斷時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至今尚未有完全治癒的藥物,但可以讓症狀獲得良好的控制。
拜登健檢報告出爐「可履行總統職務」 發現「大腸長息肉」順手切除
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在美東時間19日上午9時抵達華特里德軍醫院,接受就任總統後第一次健康檢查,並麻醉接受大腸鏡檢查。白宮指出,總統職務由副總統賀錦麗暫代。而目前拜登的健檢報告也出爐,主治醫師除了解釋拜登近期走路僵硬的原因外,也表示檢查過程中發現拜登的大腸長息肉,已經順手割除掉了。根據《NCBC》報導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於19日前往華特里德國家軍事醫學中心(WRNMMC)進行上任後首次健康檢查。在1小時25分鐘的檢查時間內,美國總統的職務則由副總統賀錦麗暫代,這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執掌總統職權的女性,當時白宮新聞秘書莎琪(Jen Psaki)就表示「這對於美國的女性而言,是歷史性的一刻」。之後拜登的健檢報告也出爐,負責檢查的歐康納(Kevin O'Connor)表示,近期拜登走路僵硬的原因,主要是拜登罹患有脊椎關節炎並引起周邊神經病變,所以才導致走路僵硬,但同時也不排除,是因為拜登之前與愛犬嬉戲時跌倒,腳踝骨裂尚未痊癒,所以走路才略顯僵硬。除此之外,歐康納表示,在大腸鏡的檢查過程中,在拜登的大腸內發現了一塊3毫米的息肉,目前已經順手切除掉。而歐康納也在報告中表示,極其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並沒有顯示拜登有中風、多發性硬化症或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拜登依然有健康的身體可以繼續履行總統職務,包含三軍統帥。
摘眼球保命!癌婦左眼眶剩窟窿 練就「眼睛吹蠟燭」網讚:激勵人心
英國一名34歲女子庫辛絲(Emma Cousins)近日在TikTok上傳影片,大秀用「眼睛」吹熄蠟燭的獨門絕技,讓她受到許多人矚目。這樣的特異功能背後有一段辛苦的故事,她罹患癌症後被迫拿掉左眼球,造成眼窩剩下一個空洞,她經過練習後發現,能夠透過這個空洞吹氣將蠟燭吹熄,許多網友也被他的影片感動,稱讚她不被病魔擊倒,反而將缺陷變成獨門絕技。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庫辛絲2018年時,發現自己的左眼明顯凸出,因此到了醫院就診,沒想到經過眼科醫生判斷、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她罹患罕見的間葉型軟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醫生也從她過去的自拍照判斷,這顆肉瘤從她大約17歲時就存在,並且隨著時間逐漸長大。醫師表示,她是英格蘭目前唯一一名間葉型軟骨肉瘤病患,並且叮囑她「千萬不要Google搜索此病」,庫辛絲則在搜尋之後發現腫瘤細胞可能會擴散到肺部導致病人死亡,以及該病會導致患者毀容等訊息,讓她害怕得直說「我應該要聽醫生的話」。庫辛絲在抖音上傳影片,大秀用眼睛蠟燭特異功能。(圖/翻攝自eyeofthesarcoma抖音)庫辛絲在2018年接受手術切除左眼,並且接受放射線治療殺死癌細胞,她的臉部也因此毀容,左眼出現一個直通肺部的空洞,日後必須植皮才能修補;「我認為最糟糕的事情之一,是摘除眼球前10分鐘,其中一名護士在我額頭畫了一個箭頭,害我突然緊張,要是切錯眼睛怎麼辦?」手術後庫辛絲還經過了6個星期的放射治療,並且忍受多發性硬化症狀,全身癱瘓被送進加護病房,她說「我甚至不能說話,就像被鎖在自己的身體裡。醫生告訴我家人我會死,但令他們驚訝的是,我恢復了說話的能力,我的手臂開始工作,慢慢恢復到現在可以自己走路的程度」。庫辛絲罹癌後切除左眼,造成左眼窩剩下一個空洞。(圖/翻攝自eyeofthesarcoma抖音)在經歷一連串的治療後,庫辛絲再一次照到鏡子時,發現自己的面容有了劇烈的變化,但她樂觀表示「沒有我想得那麼糟糕」,雖然醫生建議她可以裝義眼,但她認為太不自然,所以選擇自己戴墨鏡或眼罩遮蓋,她表示「畢竟不管怎樣,他們都會盯著我看,所以為什麼不給他們一些可以盯著看的東西呢?」庫辛絲指出,目前比較麻煩的問題是,因為左眼的空洞和肺部相連,若是有水從空洞進入就會直接跑到肺部,造成她的生命危險;儘管如此,她不被病魔擊敗,在TikTok上傳獨特的技能後,也引起網友回響,許多人留言「這太強大了」、「影片不嚇人,反而很激勵人心」、「你的眼睛在呼吸,但你很漂亮」。
30歲女藥師頻尿有原因 苦中作樂自稱「馬桶女孩」
30歲的「馬桶女孩」是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同時也是一名藥師,因病症控制而長期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惟近期COVID-19疫情升溫,身為一線醫療人員的她有機會可優先接種疫苗,然而考量本身病情不免和其他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一樣,一方面擔憂染疫;另一方面又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可能與原有藥物相牴觸,而猶豫是否前往接種。成大醫院神經部孫苑庭醫師說明,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染疫比例與一般族群相當,多數染疫之後的重症率不會更高,僅少數使用特定免疫治療(B-cell depleting therapy)的病患,有可能重症率略高於一般人,但大多數免疫治療並不會增加染疫後的重症及死亡率。反倒是年紀較大、神經學缺損較嚴重,已不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其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高於免疫治療患者的兩倍,提醒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不需過於擔心免疫治療的使用會增加染疫風險,並特別呼籲任意停藥恐造成疾病復發或惡化。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在全球已有280萬患者,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部分嚴重患者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學、失去工作,社交生活也被迫改變,疾病威脅性不容輕忽!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醫師也說明,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診斷率呈現增加趨勢,從20年前的500名,至今已通報超過2000名,及早發現可透過治療阻止病情惡化、讓患者與照顧者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馬桶女孩」姜藥師分享其在國三上學途中,吃力地踩著腳踏車卻止而不前,才發現左腳竟卡在車鍊中卻毫無感覺。後來,左腳走路顛簸無力、右腳則偶而失去觸覺,症狀時好時壞,在18歲時即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鄔定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尚不明確,患者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髓鞘,導致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引起不同的神經學障礙,這些症狀可能會消退、也可能持續,甚或逐漸加重,多數患者如姜藥師一般症狀時好時壞反覆出現,目前尚無明確預防發病方法,呼籲大眾倘若忽然出現麻痺、肢體無力、步態不穩、暈眩、視力受損、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建議可至神經科就診,做出進一步疾病診斷。鄔定宇醫師也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多發性硬化症女性患病機會是男性的二倍,常好發於20至40歲,常有年輕患者因外表看似與常人無異,但卻乘坐輪椅或有其他如腿無力乘座博愛座需求時,遭受社會異樣眼光看待,影響其社交之狀況。姜藥師分享,笑稱自己為馬桶女孩便是因需要經常至廁所報到,曾外出突然頻尿,店家又不願意借用廁所而感到很氣餒,姜藥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發作時,很常連基本動作都做不好,也很常擔心別人異樣與質疑的眼光,需要極大的心理調適。『她』就像住在我身體裡的小女孩,時不時發脾氣,我只期望她乖乖聽話,讓我們和平共處走下去。」鄔定宇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大多年輕,並與疾病長期抗戰著,而神經學障礙的症狀讓他們很常被大眾誤解,需要更多來自家人、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鄔定宇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目前仍以長期免疫調節來減低免疫反應、減少髓鞘遭受攻擊、降低併發症出現機會。孫苑庭醫師指出,近期有許多患者因使用免疫治療,於疫情期間,擔心自身免疫力不足,或憂心疫苗接種與免疫治療效果有所衝突,進一步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感染COVID-19,就如同在體內誘發一個發炎反應,會容易導致疾病的復發或急性惡化的風險。」,據國外統計,近兩成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在感染COVID-19後,出現復發。而在有染疫但是疾病本身沒有惡化的病患中,有五成有持續使用免疫治療。即使不慎染疫,持續使用免疫治療者的疾病也可能不會因此復發或惡化。若擅自停止治療,即使沒有染疫也可能無法做好疾病控制,特別呼籲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免身陷於更高的風險中!疫情之際,姜藥師表示自己也曾擔心免疫用藥會降低免疫力而增添染疫風險,但也擔憂免疫系統是否會因注射疫苗而導致疾病發作或惡化,為此,她曾特別在回診時與主治醫師討論,並分享道:「醫師告訴我,接種疫苗都會有其風險,但我相信醫師的專業建議,也利用自己藥師的專長研究許多資料,身為一線醫療人員的我很幸運可優先接種疫苗。我施打的是mRNA疫苗,目前身體沒有異狀、疾病也沒有惡化,未來也能因疫苗保護力而減少染疫風險的擔憂。」孫苑庭醫師說明大部分患者會因害怕而不敢接種疫苗,但越是高風險的病患,越應該考慮接種疫苗,像年紀較大、病程較嚴重、神經學的缺損較嚴重等族群等。
偕同隊友退出賽季! 「國民先生」澄清:我還沒要退休
35歲老將齊默曼(RyanZimmerman)職業生涯皆披華盛頓國民戰袍,因此被外界稱作是「國民先生」,日前有消息指出,齊默曼可能不會參加2020年縮短的賽季,對此,他今(30日)也在一份聲明中宣布這項決定,確定會退出今年賽季,不過他同時也澄清,目前還沒打算要退休。齊默曼是蒙特婁博覽會2005年搬遷至華盛頓並改名為國民後的首位選秀球員,而他也在同年登上大聯盟,經過15個年頭,他從未離開過國民,今年季前還跟球隊完成一年200萬美元(附帶300萬美元激勵獎金)的簽約,似乎有意在華盛頓待到退休。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大聯盟賽季被縮減至60場比賽,許多潛在的安全疑慮讓齊默曼決定退出本賽季,他說:「經過深思熟慮,並考慮到我的家庭狀況,包含3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新生兒,以及我高風險的母親在內,我決定不參加2020年賽季。」齊默曼表示,自己有一個剛出生3週的孩子,母親則是患有多發性硬化症,而且是高風險族群,如果他決定參加比賽,等同於直到賽季結束都無法再見到家人,所以才會做出這個決定,而他也認為,這個決定並沒有對與錯,這是每個人自己的決定。齊默曼將在今年滿36歲,如今宣告退出賽季,似乎可以說是職業生涯告終,不過他也澄清,目前還沒有退役的打算,他說:「明確地說,我現在還沒要退休,我還沒有決定2020年之後的棒球規劃,但在今年,我將會安全地待在家裡,並竭盡所能支持我們的球員捍衛冠軍。」除了齊默曼,國民陣中還有羅斯(Joe Ross)也打算退出本賽季,不僅如此,亞利桑那響尾蛇先發投手李克(Mike Leake)也做出相同的決定。
【病毒剋星2】調節免疫系統 小兒科常用來對付感冒腸病毒
「很多家長最常問『醫師,孩子反覆感冒,一直吃藥也不是辦法,有沒有什麼方法讓他感冒快點好?』」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除了感冒之外,每年4~9月是腸病毒的流行季節,口腔出現水泡或潰瘍,常常讓孩子吃不下飯又哭鬧不休。陳映庄說,研究顯示鋅能調節身體的免疫系統,同時降低ICAM-1蛋白質的活性,藉此讓感冒病毒無法進入細胞繼續複製,也能抑制腸病毒71型的病毒,減少併發重症的機率。腸病毒經常引發口內水泡與潰瘍,補充鋅能加快傷口癒合速度。(圖/安南醫院提供)鋅是人體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大多分布在骨骼肌中,其次分布在骨骼中,肝臟、皮膚則各占5%,會影響人身高發育、皮膚健康等。(圖/報系資料庫)「所以醫師會依孩子病況開立含鋅的營養補充劑,除了有助於盡快恢復健康之外,也能幫助口腔傷口癒合,縮短孩子不舒服的時間。」雖然如此,但由於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未知的病毒,因此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報告證實。除了抑制病毒複製之外,鋅也牽動身體許多部位的健康。「鋅是人體中重要的微量元素,60%分布在骨骼肌中、30%分布在骨骼中,肝臟、皮膚則各佔5%,所以肌肉與蛋白質的製造、長高、皮膚健康等,都需要靠『鋅』來推動。」當身體缺乏鋅時,除了導致免疫力低下,也會讓人容易感到疲倦。(圖/台灣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協會提供)陳映庄說,不只如此,鋅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除了可修復上皮細胞,也能幫助免疫細胞的生成與分化、製造抗體,同時幫助多種酵素正常代謝反應,好讓免疫作用順利進行。所以當身體缺乏鋅時,會容易感到疲勞、掉髮、肌肉快速流失、傷口難癒合,同時免疫力不佳,容易感染病菌影響健康。「所以要注意補充鋅,才能提升整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