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癌
」爽挖耳朵10年突「耳痛流膿」 檢查竟罹癌了
大陸一名50多歲周姓男子喜歡隨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膿讓他不得不就醫,這才發現罹患癌症,所幸經過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恢復良好。醫師說明,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耳道裡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根據陸媒《中國新聞網》報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徵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他提到,外耳道癌臨床表現不典型,初期易誤診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流膿、耳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晚期腫瘤因侵犯範圍擴大,可出現相應顏面神經及後組顱神經麻痺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聲音沙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侵犯顳顎關節可出現張口受限。張宏徵指出,外耳道癌的確診要靠病理,同時還需要進行聽力學、顳骨CT、顳骨頸部增強MRI、肺部CT等相關檢查,腫瘤累及大血管時還需做MRA、MRV,PET-CT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張宏徵進一步指出,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和多種高危險因子相關,其中包括反覆的上皮刺激,例如習慣性挖耳、長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誘發外耳道癌的風險;另外,在亞洲人群中,頭頸部放射治療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重要的誘發因素,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15%,較健康者高出1000倍。張宏徵稱,外耳道癌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佔40%至60%,侵襲性較強且預後最差;腺樣囊性癌約佔40%,雖生長緩慢,但容易復發及遠端轉移;基底細胞癌佔5 %至10%,手術後效果優於其它病理類型。張宏徵解釋,外耳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而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到90%-100%,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常挖耳朵會致癌?名醫曝耳屎是「健康守門員」 常見1清理方式最母湯
許多人習慣把耳朵清潔乾淨,然而此舉恐怕會導致耳內自動防護機制降低,不僅容易引發感染、聽力受損,嚴重還可能誘發外耳道癌症。外科名醫江坤俊透露,耳屎具有保濕、抑制黴菌生長等作用,堪稱「耳朵健康守門員」,所以不建議民眾常挖耳朵,若洗澡時耳朵不慎進水,可透過2方法乾燥,千萬別亂挖。江坤俊曾在YouTube頻道《江P醫件事》說明,耳道可分為外、中、內耳道,其中外耳道會分泌油脂,而耳屎就是由油脂和皮膚掉下的角質層、腺體分泌物混合而成,除了可保持外耳道濕潤,另外還含有酵素,可抑制細菌、黴菌生長,是保護耳朵的重要存在,堪稱「耳朵健康守門員」。醫師提到,很多人喜歡用棉花棒挖耳朵,以為這樣就可以把耳屎清乾淨,事實上「這麼粗你怎麼有辦法把耳屎挖出?」而用棉花棒不斷推擠,反而會把耳屎推得更深,造成耳道堵塞影響聽力;一旦戳得太用力,還可能使耳膜受傷,除了容易引發感染,還可能造成聽力受損,嚴重時甚至有機率誘發外耳道癌症。江坤俊提醒,若耳屎已堆積到影響聽力或出現脹痛感,最好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透過專業器具清理,確保耳道不受傷。至於洗澡時耳朵進水卻不能用棉花棒該如何處理?醫師分享,除了可朝進水側歪頭,單腳原地跳躍,使水自然流出外,也可以吹用風機稍微吹乾,千萬別隨便用棉花棒亂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