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均溫
」都市熱島效應加劇 北市夏季均溫破30度
台灣高溫不下,都市熱島效應已對人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在外頭高溫和室內冷氣的交互影響下,越來越多人發作氣喘、頭暈、血壓不穩定等,造成許多人的不適。專家表示,台灣地處於高溫高濕的副熱帶地區,因此增加遮蔭與通風都是很重要的降溫措施,而都市中增設水景、噴泉、噴霧也能透過蒸發作用來達成局部降溫的效果。根據氣象局統計,以熱島效應最嚴峻的台北市為例,台北市最熱的6月、7月歷史均溫為29.2度,而近3年即2020年至2022年,6月、7月平均溫度為30.7度、29.8度及29.48度,均超過歷史平均值。「都市熱島效應」為城市區域相較於周邊地區溫度明顯升高的現象,導致城市內部溫度上升,對人們的生活和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都市熱島效應、氣候變遷等都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以未來電價調漲為例,有經濟壓力的民眾為了省電費而不吹冷氣,但忽略高溫帶來的熱傷害,嚴重者甚至喪命,也因此關乎基本人權的「健康環境的權利」必須被重視。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談到氣候變遷都會談到氣候難民,例如看天吃飯的農民,其他還包含移工、中低收入戶等。這也是為何有專家主張應該收碳稅,如果是碳稅,就可以用這些錢補貼中低階層民眾在氣候危機下的損失,這也是在極端氣候下改善社會不平等的方式之一。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表示,為減少熱傷害,可整備社區型的「納涼所」公共空間,這些場所可以是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車站、捷運地下道、有意願的超市與便利商店等,為民眾提供降溫場所。
地球發燒中 2019年8月成史上第2熱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賈新興今天在臉書發文,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公布資料顯示,今年8月全球平均溫,相較於長期均溫攝氏15.6度高出0.92度,與2015年和2017年並列過去140年來第2高溫。而史上最熱的8月,是落在2016年,當時相較於平均溫高出0.98度,而2019年夏季均溫相較過去高出0.93度,也成為史上第2高溫,僅次於2016年高出的0.95度。數據顯示,8月的高溫與2015、2017年並列史上第2高溫,賈新興分析,這如同過去5年是史上最熱8月的前5名,而史上最熱前10名除1998年外,其餘9名皆在2000年後。據賈新興表示,內容提到8月成為史上第2高溫,其原因主要是全球暖化,且熱區集中在北太平洋、白令海與加拿大北部等高緯度地區,還有美國中南部、中歐等地區,這導致極區冰層融化。賈新興為此直言「地球發燒,沒有任何緩解的跡象。」仍需多加關注地球暖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