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性窒息
」放煙火前一直往前推擠「有人暈倒送醫」 信義區險發生「壓迫性窒息」意外
昨日為2024年12月31日,也是一年一度的跨年,從晚間開始在許多熱門地點可以說是湧現大量人潮。而就有網友提到,在101煙火即將釋放前一個小時,原本大家都已經站定位準備欣賞煙火了,沒想到有人一直推擠,甚至有人被擠到覺得「空氣非常稀薄」,也有人高喊「沒辦法呼吸了」,險些發生「壓迫性窒息」意外。一名網友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跨年時自己在信義區ATT、Uniqlo這一區。由於當時時間距離101煙火還有1個小時,現場人員大多都已經站在固定位置上,等待煙火的釋放。沒想到就在此時,發文網友的背後開始出現推擠「後面被擠到覺得空氣非常稀薄,我身體已經被擠到傾斜完全沒空間移動,前後壓著我跟朋友夾在中間,完全不需要出力整個往後仰,手拿著手機完全放不下來,貼在前面的人背上,錄到一堆恐怖的影片,還有人喊說有人沒辦法呼吸了,一堆吵架聲此起彼落,其中真的有人暈倒送醫。」後續該名網友就是在如此窘迫的情況下看完101煙火,他更表示「我朋友問我還好嗎?我完全講不出任何的字。看著煙火,完全無感,我內心只希望快點結束。」而貼文曝光後,底下也有網友回應「我兩個小時以前就在那附近等,後來距離還有一個小時半時就開始擠,我聽到旁邊一個女生跟她同行友人說,她真的覺得快吸不到氣了,她還被擠在人群中,後來有看到救護人員推類似救護的椅子進去要求讓路,不知道是不是那個女生。」、「我也是被擠到快往生! 」其實在先前南韓梨泰院萬聖節踩踏事故發生之時,陳偉傑醫師、羅詩修醫師就有在FB粉絲專業發文解釋,人體的呼吸依賴胸腔的負壓效應,吸氣時橫膈下降、肋骨上舉,形成胸腔內負壓,讓空氣流入。然而,在推擠事故中,外力壓迫胸腔,導致胸部無法擴張,空氣無法進入體內,進而引發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文章中也提到,當只要有類似的人潮推擠事件,尤其是瘦小的女性,因為胸腔面積較小且胸肌力氣不足,當被擁擠的人群擠壓的時候,胸腔受外力而無法擴張,氣體就無法順利進入體內循環,稱為 #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這個過程只要持續4至5分鐘無法換氣,大腦就會因為缺氧讓人暈厥,就算因為人擠人的狀態沒有倒下被踩踏,也會因為持續性地無法吸氣而死亡。而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指出,當時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也曾因為梨泰院事件接受訪問,當時黃柏堯醫師表示,胸腔受壓後約10至20秒內會出現頭暈、缺氧症狀,隨後失去意識,若缺氧超過5分鐘,可能造成心跳停止與腦死。黃柏堯醫師建議,當身陷擁擠人潮無法脫身時,可用雙手環抱胸部,保留呼吸空間。然而,若被多層人群壓住,或處於斜坡的前排,此方法效果有限。最有效的防範方式是避免進入高密度人群,或在人潮增多時迅速移動到旁邊或高處。此外,參加大型活動時,應事先確認疏散路線,避免將自己置於高風險區域。
國際重大傷亡慘案殷鑑不遠 大型活動應設立防踩踏機制
高雄跨年晚會發生踩踏受傷事件,起因竟是「誤以為」有人持刀而恐慌逃竄,實則為1支原子筆,所幸現場很快釐清,虛驚一場。這也讓人想起國際上幾起重大踩踏傷亡慘案,2022年南韓梨泰院慶祝萬聖節,踩踏造成159人死亡、196人受傷,2014年的跨年夜,上海外灘陳毅廣場也發生踩踏事件,導致36死、49傷。梨泰院慘案發生後,讓人聯想到1992年香港蘭桂坊踩踏案,當時造成21人死亡及63人受傷,因兩處地形類似,都是狹窄的斜坡,台灣警方也鎖定類似地形,研擬防止踩踏作為。台北市因為101煙火,每年都是全台跨年重頭戲。前晚跨年,北市警局循例組成「防踩踏小組」。北市警方指出,踩踏最容易發生在斜坡、每平方公尺超過5人的人潮密集區域,保安科去年12月已發文要求各分局清查轄內斜坡,人潮聚集處所,要求規畫防踩踏小組,員警攜帶廣播器材、反光背心及指揮棒,一但有人跌倒,除立即攙扶站起外,還要求群眾停止移動。北市警保安科表示,北市警局認為每平方公尺超過5人,就有壓迫性窒息的危險,不論公辦、私人活動,若達到群眾前胸貼後背程度,須啟動防踩踏的機制。高密度的人潮聚集活動,員警採取高密度、小區域配置,101跨年活動,員警就配置5個分區,其中再分小區域,一但發現有人跌倒,員警立刻上前攙扶,採取防護,並通知消防人員到場。此外,防踩踏現場採取「王」字型規畫,中間留有疏散通道,散場時則規畫路線,搭配喊話器、反光指示器引導民眾疏散,避免行進方向不同,群眾在路口停留,導致推擠發生意外。
梨泰院踩踏意外撼動全球 專家呼籲:大型活動要注意「動態需求」
韓國首爾梨泰院29日發生大規模踩踏事件,釀成至少150人死亡。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又逢年底各項活動高峰期,國內專家呼籲應重視大型活動法規,務必考量事故發生時人群緊急疏散和救護等「動態需求」,尤其單一出入口的場所特別危險,並提醒民眾如前往人潮密集場所,務必先考量逃生動線,否則出了事情沒辦法喊救命又出不去,等於是死路一條!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張國頌指出,國內對於大型活動設計規劃、流程動線、場地管理、緊急救護均有相關規定,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只考量空間容流量等「靜態需求」,卻忽略了「動態需求」。張國頌進一步說明,由於大量傷患是無法預期的情況,「動態需求」是指要將大型活動場所視為緊急救護危險區域,因為人潮聚集時,手機雖然訊號滿格卻打不出去,即使成功撥出電話也難以自我定位,消防中心很難在人群中找到有救護需求的民眾。他強調,大量人潮匯集的地方,容易造成數據通訊無法通話與定位,主辦單位應在活動前加強無線通訊配置系統;區域救護系統需配備具有AED的緊急救護技術員來回巡邏,並隨時向現場指揮中心傳回最新資訊,也是能夠即時掌握現場脈動的重要關鍵。張國頌指出,大型活動如果沒有妥善規劃緊急救護動線,病人送到醫院可能得花上1小時,其中40、50分鐘都擠在人群中,主辦單位務必考量救護車動線,前後線需要妥善搭配,如果動線很長,中途需設立救護站,分區塊保持救護通道暢通;目前大型活動雖設有滯留區域,但經常被民眾佔滿,也是一大隱憂。張國頌提醒,參與大型活動的民眾最好最好能先了解現場環境,包括演唱會、跨年或各項賽事,活動結束的人潮分流是最嚴峻的考驗,也是最常發生推擠或意外的時候,其中斜坡、下樓梯處、狹窄通道最容易發生推擠,而女性、身材矮小者首當其衝,承受壓力更大,易導致缺氧呼吸困難,甚至發生壓迫性窒息(創傷性窒息)。除了人群推擠可能發生意外,張國頌也提醒,若活動在室內舉行,主辦單位需考量空調問題,以免通風不良導致缺氧情形,可能導致頭痛、全身無力、癱軟甚至昏迷。張國頌提醒,尤其單一出入口的場所特別危險,民眾務必考慮提前離開動線,且最近越靠窗越好,比較容易吸到新鮮空氣。張國頌表示,舉辦大型活動是推廣與行銷都市最佳的機會,也是考驗緊急救護系統的指標,建議國內主管機關可參考相關規範較完備的日本、美國,唯有安全才能讓民眾的幸福感加倍!
「壓迫性窒息」釀梨泰院154死 專家:流體效應導致失控!
南韓首爾梨泰院29日晚間的萬聖節派對活動發生大規模推擠意外,導致至少154人喪生。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官員31日表示其中包括26名外國人,包括伊朗5人、中國和俄羅斯各4人、美國和日本各2人,而法國、澳洲、挪威、奧地利、越南、泰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和斯里蘭卡則各有1名死者。美聯社也分析報導指出,2021年美國休士頓音樂節、1989年蘇格蘭希爾斯堡足球場、2015年沙烏地阿拉伯朝覲期間、2003年美國芝加哥夜總會以及其他無數大型集會活動都曾發生過踩踏事件。美聯社整理這些踩踏事故的共同特徵指出,在意外事故的影片中,可以發現群眾拚命試圖逃離,雖然「踩踏」也造成死亡,但實際上多數群眾都死於「窒息」。2021年11月休士頓推擠踩踏事件發生後,英國索夫克大學(University of Suffolk)客座教授史迪爾(G. Keith Still)受訪時表示,「當人們掙扎著想站起來時,手臂和腿會扭曲在一起…只要30秒就會失去意識,大約再過6分鐘,就會陷入壓縮性或限制性窒息。這通常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不是壓死,而是窒息」。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馬偕災難醫學科主任張國頌也表示,包括演唱會、跨年或各項賽事,活動結束的人潮分流是最常發生推擠或意外的時候,其中斜坡、下樓梯處、狹窄通道最容易發生推擠,而女性、身材矮小者首當其衝,承受壓力更大,易導致缺氧呼吸困難,甚至發生壓迫性窒息(創傷性窒息)。壓迫性窒息是指胸部受到漸進式重壓,胸部沒有足夠空間擴張換氣,造成缺氧,通常會以頸部、頭部點狀出血發紫為表現。在結構面的考量,張國頌表示,當每平方米若超過4人,就要小心產生「流體效應」,個人無法自由活動,會隨著人潮推擠向前,因此會造成前方壓迫,因此這也說明此次梨泰院為何在斜坡時發生踩踏現象。若活動在室內舉行,如音樂會、大型舞台表演,尤其要考量人潮群聚造成通風不良,產生一氧化碳中毒,此時紅血球失去攜氧能力,以致全身無力癱軟甚至昏迷。若活動在戶外舉行,則要小心臨時搭建的高台承載量,也要避免同時間過多人跳動,產生瞬間重力衝擊導致舞台坍塌,此外,在散場時也要考慮人潮疏散動線與分流措施,才能確保安全。張國頌強調,大量人潮匯集的地方,易造成數據通訊無法通話與定位,主辦單位應在活動前加強無線通訊配置系統。區域救護系統需配備具有AED的緊急救護技術員來回巡邏,並隨時向現場指揮中心傳回最新資訊,也是能夠即時掌握現場脈動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