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荷爾蒙
」 健康 營養師 壓力 失眠指謝宜容「逃避責任、缺同理心」!精神科醫曝「10反思點」:望能推動制度改革及文化重建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日前爆出公務員輕生案,北分署長謝宜容因涉職場霸凌,在神隱多日後,終於在今(22)日午間於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傳7分鐘道歉影片,引發各界討論。就有精神科醫師針對謝宜容進行分析,認為她逃避責任又缺乏同理心,「希望妳能以此事件為契機,深刻反省,重塑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務人員形象」。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同時是台北市心理健康暨自殺防治委員會專家委員,他今日上午在臉書以「給謝宜容加害主管的公開信」為題,提出10個關鍵反思點,從生理、心理、環境及靈性多面向切入,深度剖析這一事件對個人、機構與社會的影響,希望能作為重建信任、推動制度改革與修復個人內在的方向指引。1、職場霸凌不僅對受害者身心造成傷害,更是對社會心理健康的嚴重挑戰。霸凌文化的存在顯示組織管理層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深入檢討。2、作為一名主管,應秉持服務國民的理念,但其言行顯示出責任感的缺失,成為機構文化病灶的縮影。3、長期高壓環境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分泌失調,進一步增加憂鬱症、慢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這警示組織在壓力管理方面的疏漏,「對此妳無法卸責並且外歸因」。4、從生理角度,舒適與支持性的工作環境有助於降低員工壓力,預防職場悲劇發生。5、吳姓員工遭受的心理創傷不僅是個人痛苦,更反映了霸凌行為對心理健康的深層破壞性。6、妳未能真心反省,反而表現出是被社會大眾欺負出征,其心理模式反映出逃避責任與缺乏同理心的問題。7、該事件揭示了制度性問題,顯示出府文官體系內部的監督與問責機制存在缺失,「妳身為公務人員多年,而且還擔任分署長主官,沒有在任內提出確實有幫助的建議,現在卻說制度會殺人,真是提油救火,十分可惡啊」。8、組織需要建立透明、公平且尊重的文化,消除霸凌行為,保障員工身心健康。9、靈性層面的反思促使人們思考尊重、同理心與寬容在工作中的價值,對生命的敬畏是靈性成長的基石。10、謝宜容需要透過靈性修復與內在探索,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進而承擔責任,重建人性與社會連結。除此之外,楊聰財也向謝宜容喊話,「真心公開虛心道歉,生命的逝去無法挽回,妳作為一名主管,有責任為此負責。請停止對外的抱怨與辯解,向社會與逝者的家屬表達真誠的歉意。這是妳的責任,也是社會對妳的基本期待」。楊聰財接著說到,「妳對媒體與制度的抱怨無助於事件的解決,反而更引起社會反感。真正的領導者應該勇於承擔錯誤,而不是將責任推諉給人……作為長期任職的公務人員,有能力且有機會提出改善制度的建議。現在卻一味抱怨制度壓迫,顯示出缺乏改變現狀的魄力與遠見,這對公務體系形象造成了更大的損害」。「生命的尊嚴需要被尊重,人性的價值更需要被珍視。希望妳能以此事件為契機,深刻反省,重塑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務人員形象」楊聰財強調,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到職場文化、制度缺陷與人性反思的重要性,職場應是員工實現價值的地方,而非壓力與傷害的源頭,同時希望藉由這篇貼文,促使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制度改革與文化重建,為每個生命帶來尊重與支持。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睡不飽真的會肥!中醫列「4大影響」證實:常常被忽略
許多人為了健康或完美體態,會透過減肥來達到目的,但過程中卻經常遇到瓶頸,就算嚴格控制飲食和積極運動,體重仍進入停滯期。對此,中醫師謝秉芳表示,若體重難以減輕,有可能是「睡眠障礙」所導致的,她也列出「睡眠障礙」影響減重4大原因,其中包括荷爾蒙失調、代謝減慢、胰島素阻抗及行為改變。昇陽中醫診所中醫師謝秉芳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有一個會影響減重成效,但常常會被忽略的因素,就是睡眠品質和時間。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可能是導致體重難以減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睡眠不足如何影響體重控制?謝秉芳接著列出4大原因:1、荷爾蒙失調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素」的分泌,並降低「瘦素」水平,荷爾蒙失衡便會導致過度飲食和體重增加;此外,睡眠不足也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它與脂肪堆積、體重增加有密切關聯。2、代謝減慢謝秉芳指出,睡眠不足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讓身體在休息狀態下消耗更少能量,因此即使攝入相同數量的食物,體重也更容易增加。3、胰島素抵抗睡眠不足會降低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人體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來維持正常血糖水平,因而可能導致脂肪堆積。4、行為改變睡眠不足會導致白天疲勞,減少身體活動量,並且讓人更想找高糖、高脂的食物來快速獲取能量。另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平均每晚睡眠少於5小時的人,肥胖風險增加45%,顯示睡眠時間不足與肥胖有正相關;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則發現,短期睡眠不足(每晚4小時),會導致受測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最後謝秉芳提醒,若在減重過程中遇到瓶頸,可以回頭檢視是否睡眠發生問題,必須有良好且足夠的睡眠,才能讓減重之路更加順利。
吃魚最健康?3種魚重金屬含量高 醫:吃太多恐加速失智
魚肉,因為富含omega-3脂肪酸及優異蛋白質,亦含有多種人體必需之微量元素,適量食用對人體有明顯調節健康的功效,是許多人眼中的「健康食品」。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部份深海魚如鮪魚、鯊魚和旗魚,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它重金屬,長期食用恐損害神經系統,從而提高失智風險。蕭捷健建議,改吃鯖魚或鮭魚是比較好的選擇,每周吃2至3次,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蕭捷健醫師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魚肉,特別是深海魚,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抗發炎,但在選擇深海魚類食用時,需注意不同魚種的重金屬含量。蕭捷健指出,某些深海魚類體內的重金屬含量,會比其他深海魚更低,比如鯖魚、鮭魚。而據美國心臟協會發表在《循環》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適量食用低重金屬含量的深海魚類,例如每週食用2至3次鯖魚或鮭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約20至30%。相對的,某些深海魚類的重金屬含量較高,應避免多吃,如鮪魚/金槍魚、鯊魚和旗魚,因處在食物鏈較高位置,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它重金屬,吃太多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蕭捷健引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指出,上述幾種魚類的汞含量,平均每公斤魚肉為0.5至1.5毫克,長期食用可能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此外,他還提醒愛吃魚翅的朋友,由於魚翅來自於鯊魚,因此重金屬含量同樣很高,要務必小心。營養師程涵宇分享,符合美國 FDA 和環境保護局 (EPA)優先吃的建議,也就是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12種魚的Omega-3脂肪酸排名清單:1、大西洋鯖魚。2、秋刀魚。3、柳葉魚。4、大西洋鮭魚。5、圓鱈。6、正鰹。7、大西洋黃花魚。8、扁鱈。9、黑鱸魚。10、香魚。11、竹莢魚。12、白鯧。
迫使各種問題加劇!「孤獨」對人體健康危害大
孤獨對健康的危害國際期刊《Nature》近期引用美國醫療保險公司Cigna Group 2021年數據,探討孤獨對健康的危害。調查顯示,孤獨成年人的睡眠障礙盛行率比不孤獨者多7成、體重問題多5成、藥物或化學物質的使用多2倍、神經系統疾病多3.5倍、腎臟或泌尿科問題多4成。專家分析,3C產品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疏離,現代社會追求功利、個人主義興起,都是造就孤獨感的原因。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3C產品盛行的時代,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遠,少子化、高齡社會來襲,青壯年工作壓力高,陪伴長者的機會變少,許多長照家庭,長者都由外勞照顧,文化、語言都不同,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每個人都沒辦法以單獨的個體存活在世界上」。南方心理諮商所院長羅惠群表示,從出生開始,人就與各種人事物產生關係,包括父母、手足、同學等,不是單獨存在。關係在人類社會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在追求個人功能、創造的價值等功利主義之下,聚光燈也開始打在個體上。過去社會中,人們內在探尋、關係經營的比例都很高,但隨著痛苦指數升高,人的狀態就失衡。羅惠群表示,當今的社會是追求個人主義的社會,太關注內在,害怕不優秀、不成功,忘了人在關係中的定義,就會由內而外產生孤獨感。羅惠群表示,當人們失去了往外看的機會,沒辦法「利他」,就難以體會到生活中互相關懷、助人的快樂。人際關係的疏離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構成影響,當壓力荷爾蒙增多,就會增加癌症等健康風險,而失去親密感,也難以分泌對人體有益的催產素。面對當今社會的孤獨感,陳秀熙認為,須善用AI解決,行動不便而難以外出者,可藉由「社交元宇宙」方式與人互動,例如聊天機器人、虛擬實境等。羅惠群也指出,AI現已被開發用於悲傷輔導中。面對失去孩子的家長,AI可模擬孩子成年後的樣子、聲音變化,甚至還能擁抱。當穿戴式裝置興起,沉浸式體驗未來將有望取代實體接觸,虛擬角色也會越來越真,雖然不是真的,但也是一種「關係」,或許將成為特定時代、特定族群的社交來源。
「易驚嚇做惡夢」輕忽震後心理創傷 當心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地震帶來的恐慌逐漸消退,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卻可能持續存在,不少民眾在震後變得更敏感,較容易受到驚嚇,甚至惡夢。對此,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董事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醫師提醒大眾,部分心理症狀的發生,可能出現了短暫的震後創傷症候群,提醒不可輕忽,盡快把握時間自我評估、尋求協助,否則可能增加治療的複雜度及難度。王浩威醫師指出,地震帶來的創傷,可能引發不少人出現了焦慮和憂鬱等症狀。如果這些情緒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治療複雜度和難度都相對較高;根據研究統計,對於經歷過創傷事件的高危險族群,PTSD終生盛行率從5%到 75%不等,對心理健康造成龐大的影響,因此,事件之後盡快把握黃金時間來關注心理健康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幫助民眾更好地應對震後情緒問題,王浩威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行使用政府推薦之PTSS-10進行自我評估,針對當中的十個問題,檢視是否符合自身狀況;透過自我評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狀態,並作出相應的處理和應對。王醫師也特別提醒,應留意在事件之後才出現的症狀,例如過去不會失眠,但事件之後出現失眠症狀,就需要特別注意這個狀況是否有逐漸改善還是持續影響。什麼狀況需要盡速尋求醫療協助?王浩威醫師指出,自我評估不是只需要做一次,而是可以每隔一段時間來做評估,觀察變化的趨勢,若發現PTSS-10分數有增加趨勢,則應尋求專業的身心科醫療幫助;他指出,分數的增加可能代表是中重度的情況,需要更深入的專業治療和幫助,而醫療團隊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治療方案;若評估結果分數有隨時間下降,顯示為輕中度情況,王浩威醫師則建議可採取多種策略以促進心理復原。民眾想促進心理復原,可以有什麼樣的方式呢?王浩威建議積極參與身體活動,如快步走、瑜伽等,以幫助減少壓力荷爾蒙,促進內啡肽的釋放,改善情緒並減輕焦慮。其次,良好的睡眠管理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民眾應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盡量確保睡眠充足。最後,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保持聯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王浩威醫師再次呼籲,民眾要更加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處理和應對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他強調,通過自我評估和尋求適當的幫助,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28年來第一次在錄影時嘔吐 陳文茜:咳到掉淚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來深受疾病所擾,肺腺癌康復後,又繼續和敗血症、腦部疾病、蜂窩性組織炎搏鬥,還經歷過多次休克。陳文茜26日說,她28年來第一次在錄影現場嘔吐。陳文茜在錄影時身體不適。(圖/翻攝文茜的世界周報臉書)陳文茜在臉書發文,近日她睡到半夜三點多痛醒,心跳110/Min,她因心律不整無法躺下,錄影日當天她突然想到『久病厭世』4字,「加上我知道我的腦下垂體使我喪失壓力荷爾蒙。比正常狀況沮喪。」陳文茜說,「清晨六時,服藥的劑量加重,就好了。我是病的肉體,也是疾病的半個醫生。千萬不要隨著那個疾病的感覺往下走,它是異常的。下午四時三十分左右。開始抱著不舒服的身體狀況錄影,由於鼻塞,頭昏,以為自己會犯錯。」陳文茜指出,「但人正是因為以為自己必須全神灌注。反而主持的很順利。不料進入第三小時,肺裡的痰及水全吐,在錄影台上,又喰到呼吸道,咳到眼淚掉下來。同仁都叫我上樓休息,我想不必。過了二十分,沒有口誤,沒有年代錯誤的,錄完了。」陳文茜強調,「那一刻,我覺得人的毅力真的很重要。也想起了瓦爾澤在《散步》這本書中的一段話:不夠堅強的人若陷入沮喪的時刻,可以試著去愛。相信這句話:沮喪會以毀滅性的方式摧毀人類身體的靈魂。要乾脆地愛一切。即使浪費一些愛,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健身別只吃雞胸肉!醫曝其他「3肉類」功效 選對部位仍助增肌減脂
近年愈來愈多人開始健身,因此會選擇攝取雞胸肉來幫助肌減脂、身材雕塑。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就指出除了雞胸肉,另外還有「牛、豬、魚」3種肉類皆屬於高蛋白質的肉類,且這些肉以每100客來說,蛋白質就超過20克,脂肪則是在6.1克以下,選對部位一樣可以提高增肌減脂效率。蕭捷健在臉書粉專「擇木良食」發文,表示蛋白質在增基減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就向大家推薦其他較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不過他也警告,肉品不同部位的脂肪和量多寡也不同,因此要是吃錯的話不但會沒攝取足夠,還可能吃下過多飽和脂肪。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其他高蛋白肉類也有助於健身期間食用。(圖/翻攝擇木良食臉書粉專)首先是牛肉,它除了能增加肌肉合成的效率外,還能提高身體唯一的合成性荷爾蒙,也就是胰島素濃度,可增加肌肉合成的效率。牛肉富含鋅和鎂等礦物質,有利於健身;另外,牛肉中含有肌酸與肉鹼,兩者皆能提高在運動中的肌肉持久度;不過,蕭捷健就指出,因牛肉部位的不同,油脂分布、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例如牛腱的脂肪含量較低,但牛小排的脂肪卻竟然超過三分之二。在部位選擇上,可以選擇像是像是「牛肚」、「牛後腿肉」、「牛腱」、「牛筋」、「莎朗」、「板腱(嫩肩里肌)」、「紐約客」、「菲力(腰內肉)」 ;但是「牛小排」、「牛腩」則屬於高脂、高熱量,建議少吃為妙。蕭捷健表示,魚肉富含omega-3,即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抗發炎、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人吃進的澱粉則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肌肉,而非被轉為脂肪。脂肪低的「鯖魚」、「秋刀魚」、「大西洋鮭魚」、「鱈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他提醒,像是虱目魚肚的部分因油脂較高,建議適量攝取。最後,雞肉是人在健身時攝取較多的肉類,不僅低脂還富含蛋白質,而且CP值超高,同時也富含支鏈胺基酸(BCAA),是肌肉合成時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但是雞翅因為油脂幾乎佔了營養素一半,因此不建議吃太多。雖然豬肉普遍油脂含量都偏高,但選對部位,增肌減脂效果也不錯,像是「豬里肌、豬後腿瘦肉、腱子肉」等;至於「五花肉(三層肉、培根肉)」、「松坂肉」、「蹄膀」、「胛心肉」都是脂肪較高的部位。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她四肢瘦…體脂卻狂飆 營養師見「每天午餐」傻眼了
許多人外型看起來瘦瘦的,但實際上體脂肪率卻過高,仍然有較高的健康風險。營養師劉怡里日前就在節目分享個案,透露一名30多歲的年輕女子,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但體脂肪竟飆達33.8%,進一步詢問飲食習慣才發現,女子為了飲食控制,每天中午都會喝一杯小杯、3分糖的珍奶當正餐,這個習慣也讓營養師聽了直搖頭。營養師劉怡里在節目《健康2.0》中指出,該名女子身高、體重及BMI皆正常,但體脂肪卻高達33.8%,體型「看起來有點像是小青蛙」,屬於四肢纖細、肚子很大的類型,因此下半身的褲子較難買,經抽血檢驗後發現,女子三酸甘油酯、脂肪肝較高,空腹血糖值也超過100mg/dL,但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女子午餐以喝珍奶取代正餐,結果導致體脂飆高。(圖/翻攝自節目《健康2.0》)劉怡里進一步詢問飲食習慣,女子表示自己有在飲食控制,早餐正常吃,晚餐也會提早食用,盡量少量、少澱粉,至於每天的午餐,因天氣炎熱加上要控制飲食,她會選擇喝一杯小杯、3分糖的珍奶,假日則是偶而會選擇吃到飽,對此,劉怡里直呼「聽起來好像還好,但事實上飲食方面雖然熱量低,脂肪含量卻過高!」,該女子飲食中的脂肪量突破50%以上,一般要在30%以下。對此,劉怡里也進一步點出內臟脂肪5大危險因子,包括「腰圍超標」、「愛喝手搖飲料或吃甜食」、「習慣節食減肥」、「生活壓力大」及「停經後婦女」,劉怡里提醒,添加果糖的手搖飲料,會增加得到脂肪肝機率,而習慣節食的人,體內的瘦素比例會降低、飢餓素會增加,只要一恢復正常飲食,就會特別想攝取高油或高糖的食物。至於另一個危險因子「生活壓力大」,劉怡里解釋,當我們壓力荷爾蒙增加時,會增加想吃高油高糖食物的慾望,澱粉也是引起內臟脂肪高、脂肪肝等問題的元凶之一;最後一個危險因子「停經後婦女」,劉怡里坦言較無法控制,女性停經後因荷爾蒙減少,保護因子變低,造成內臟脂肪變多,因此不少人年輕時期很瘦,到了停經期卻發現瘦不下來,她建議這時除了飲食控制外,還要搭配有氧運動。
哈梅驚爆分居!梅根使用「減壓貼片」被拍到 網憂:希望她沒事
英國王子哈利夫婦自從脫離王室後屢爆爭議,更傳出因創業失敗導致經濟危機,如今又有消息人士驚爆,2人婚姻陷入僵局,決定「先分開一陣子」,而梅根(Meghan Markle)近日被媒體捕捉到,手上配戴一款「減壓貼片」,引起粉絲擔憂直呼「希望她沒事!」綜合外媒報導,哈利夫婦退出王室後輾轉移居至加州蒙特西托(Montecito),當地時間周四(10日)梅根在一名保鏢的陪同下外出,但左手手腕內側卻貼著神秘圓形貼片,隨後該貼片也被證實,是美國製造商「NuCalm」旗下的一款減壓商品。該款「減壓貼片」聲稱能減少壓力荷爾蒙,達到舒緩放鬆、改善睡眠等功效。(圖/翻攝自推特)據該公司指出,這種無藥物治療每年須花費1000英鎊(約新台幣4萬元),透過「減壓貼片」能促進分泌抑制神經傳導的胺基酸GABA,藉此減少壓力荷爾蒙,達到舒緩放鬆、改善睡眠等功效。事實上,梅根上月才被爆出與老公哈利(Prince Harry)婚姻觸礁,原因是哈利無法適應梅根俗氣的好萊塢世界,並希望能「找回自己」,加上夫妻倆過著奢糜的生活,讓他們背負著巨大的財務壓力,因此梅根手上突然出現的減壓貼片,也讓外界好奇種種傳聞是否屬實。
體重起伏大一天胖2公斤? 營養師曝8大因素
許多在意身材的人,總是會每天測量體重,不過卻常常發現數字起伏非常大,可能一天就胖了1到3公斤。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要增加1公斤需要攝取7700kcal的熱量,所以一天內實際增加1到3公斤是不可能的,而她也向大家解答影響體重的8大因素。營養師高敏敏9日在自己的Facebook上發文表示,如果發現自己的體重時常飄忽不定,連運動後都變更重,可能是以下8大因素造成。第一是「喝水量的多寡」,水是影響體重的關鍵之一,當喝水量多時體重可能會增加,但水分會代謝排出,且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所以不用太擔心。第二是「鈉含量攝取過多」,當重口味、重鹹、加工食品吃太多時,會使得鈉攝取過量、導致細胞的滲透壓平衡失常,容易造成水腫,使身體儲存更多水分,可以攝取幫助利尿及高鉀的食物「留鉀排鈉」。第三則是「精緻澱粉攝取過多」,因為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高,身體會需要較多水份去儲存碳水化合物中的醣類,所以盡量均衡攝取,盡量不要以精緻澱粉為主。而第四是「生理期前後」,當女生生理期來時,會造成荷爾蒙的浮動,進而出現存水、脹氣等情況,不過第3、4天就會恢復正常,不需太過擔心。第五是「流汗、尿液量影響」,當身體水分流失時,體重理所當然也會下降。第六是「糞便堆積量」,當太多糞便囤積在體內時會增加體重,所以建議設多攝取高纖食物,並在固定時間排便。第七是「壓力荷爾蒙過高」,當壓力荷爾蒙上升時,身體會儲存更多水分,所以體重才會跟著忽高忽低,可以趁著空閒時間多到戶外活動散心,放鬆心情。最後第8是「肌力訓練」,在進行肌力訓練時,過程中肌肉纖維可能會被撕裂,而身體在修復肌肉時會儲存水分,運動部位或許會些微浮腫,不過大概1、2天就會消散了。而最後高敏敏也指出,每增加1公斤的重量需要攝取7700kcal的熱量「所以一天突然紮實的胖2公斤,是不太可能的」建議大家量體重最好每天選擇固定時間,並在同一狀態下測量,也要多關心身體脂肪跟肌肉量,不要當數字的奴隸。
壓力也會造成過敏! 營養師揭紓壓抗敏6招:調整飲食也行
現代許多民眾常被生活壓力困擾,加上近逢季節交替,難防過敏症狀找上門。營養師薛曉晶透露,研究指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過敏患者會有較多的發作次數,而過敏較頻繁的患者也較易有負面情緒。對此,他總結出紓壓與抗過敏的6大方式,包含攝取健康的脂肪、採用211飲食、多吃維生素C和維生素D、調整飲食保持腸道健康、學會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薛曉晶在臉書粉絲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表示,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是促成過敏症狀加重的因素,像是個人自我要求、家庭因素和工作壓力,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過敏患者就會有較多的發作次數,造成負面情緒增生,所以如何在飲食與生活方面做出調整,以緩解壓力與過敏相關的不適,對於壓力遽增的現代民眾而言,屬於重要議題。Omega-3平衡壓力與免疫薛曉晶指出,適量攝取健康的脂肪,可助減輕壓力和緩解過敏症狀。美國《精神醫學期刊》2022年刊登的一份研究揭露,Omega-3脂肪酸有6種可減少壓力的成分,除了降低憂鬱症的發生,也能有效舒緩過敏反應,好比咳嗽、打噴嚏及皮膚紅腫等症狀,雖然不能改變過敏體質 ,卻能緩解過敏反應的發生。因此,她建議,不妨在日常飲食當中,增加富含Omega-3 PUFA食物的攝取,像是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亞麻仁油。211餐盤穩定血糖有效率薛曉晶提到,壓力對人體代謝功能有重大影響!第2型糖尿病可能經由心理和生理壓力所引起,當壓力出現,身體當中的腎上腺會產生俗稱「壓力性賀爾蒙」的可體頌 ,增加血糖和血壓的功能,此時血糖就會上升,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面對壓力,但若胰臟功能不佳,在壓力解除之際,血糖就越難降回原本標準,因而出現持續性高血糖的現象,導致胰島素阻抗,最終引發糖尿病。對此,薛曉晶提醒,維持血糖的穩定能降低過敏的症狀,一旦壓力增加,更應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全穀雜糧類、蔬菜類和足量的蛋白質,不妨採用211飲食的模式,以吃原型食物為主,也要提高蔬菜的攝取量。維生素C、D,紓壓、降敏薛曉晶指出,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清除不穩定的自由基,進而延緩細胞老化,還能促進干擾素製造,有效瓦解病菌攻擊,防止發炎並提高免疫。她指出,當壓力來襲,身體會大量消耗維生素C,此時要多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像是高麗菜、甜椒、芭樂;也有研究揭露,維生素D可以幫助對抗憂鬱 、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降低過敏的風險,可透過曬太陽,或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補充,好比魚類、蛋黃和牛奶。保持腸道健康薛曉晶表示,腸子是人體第二大腦,也就是所謂的腸腦軸,腸道細密的神經元與腸道微菌叢互動頻繁,可藉由內分泌、神經訊息傳遞等與腦部溝通,是近年來廣為人知的健腦秘密武器;腸道內的益生菌更是平衡免疫、減少過敏發作的功臣之一,因為腸道免疫功能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因此,她建議,攝取益生菌和益生元豐富的食物,像是優格、酸菜、泡菜等發酵食品、全穀雜糧類和蔬菜、水果,以保持腸道健康。鈣鎂舒緩壓力、放鬆神經薛曉晶提到,鈣參與神經傳導、肌肉放鬆等荷爾蒙的作用,因此在情緒焦躁不安的時候,適度補充鈣質,可達到安撫情緒的效果;鎂參與了人體內超過300種酵素的活化,包含能量代謝作用及安定神經系統的效果,當壓力荷爾蒙升高之時,就會加速消耗鎂離子並排出體外,而缺乏鎂會使大腦容易焦慮、憂鬱,更容易受到下一個壓力事件影響,加速鎂離子的流失,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薛曉晶解釋,一旦人體內的鎂離子濃度不足,神經細胞就會變得很容易受到刺激,造成興奮、激動、敏感、神經質等反應,而當腦細胞長期接受大量刺激,也會導致入睡困難、失眠的症狀;此外,鎂也可放鬆神經,對於淺眠、多夢、睡不著等睡眠障礙都有相當的幫助,不光能提升睡眠品質,還能有效降低壓力。薛曉晶也說,惟因近年的國民營養調查,鎂為國人攝取不足的礦物質第二名!因此,要緩解生活、工作壓力,要先從飲食攝取足夠的鈣和鎂,例如南瓜子、酪梨、腰果、綠色蔬菜,再來考慮服用補充品。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薛曉晶透露,除了飲食調整,還應留意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她建議,定期進行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學習正念冥想等方法來緩解壓力,而中等強度(最高心率的70%至80%)的耐力性運動(50分鐘以上的跑步),會顯著提高血液內大麻素的濃度,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因此,她指出,特別是跑步之類的有氧運動,往往就有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和沉迷的效果,除了可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改善睡眠週期,還能消耗掉人體內讓人產生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進而幫助身體放鬆。(圖/翻攝自臉書/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
連假就放縱熬夜追劇打電動? 醫師提醒:會對腎臟6項重傷害
整整5天的清明連假,相信不少人除了忙著返鄉祭祖外,也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追劇、打電動,甚至放縱的通宵玩樂。但現在有醫師提醒,熬夜其實超級傷害腎臟,甚至會對腎臟有6項重大傷害,呼籲民眾就算是連續假期也不要熬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指出,台灣人名列全世界第二晚睡的國家,民眾普遍認為「熬夜會爆肝」,但事實上,熬夜對於腎臟的破壞更甚於肝臟。洪永祥也整理醫學文獻,指出熬夜對腎臟的6大傷害:直接破壞腎臟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直接引起腎臟的損傷和功能障礙。這種損傷主要是由於熬夜會干擾腎臟的正常尿毒素代謝,另外熬夜也會降低腎臟的血流速跟含氧量,熬夜讓腎臟沒得休息,增加腎臟處理代謝產物和廢物的負擔讓腎臟過勞而功能衰退。血糖失控、糖尿病風險增加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台灣洗腎第一名的原因是糖尿病,家中有家人有糖尿病會自己測血糖的糖友或家屬一定知道,即使你都有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打胰島素只要一熬夜隔天血糖就爆表。一項發表於《國際糖尿病雜誌》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長期熬夜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主要是當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品質下降,會使得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葡萄萄耐受性變差與胰島素阻抗性上升,影響體內的血糖調節,導致血糖上升,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病。正常來說,在早上起床、大約7~8點的時候,身體會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幫助身體分解肝醣、脂肪,變成血糖來補充一天的所需的能量,所以這時血糖會升高;而在晚上11點~凌晨2、3點的時候,是皮質醇最低的時候,血糖則會降低,讓身體進入休息的狀態。但這些激素同時也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所以如果睡眠不正常、飲食不規律,激素亂掉,很可能就會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血壓升高導致腎功能惡化高血壓腎病變是台灣第二名洗腎的原因,熬夜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對腎臟造成重傷害。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熬夜會干擾人體的生物時鐘,進而導致人體分泌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發生異常,長期熬夜會導致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影響血壓的調節。這種血壓升高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壓力,導致腎絲球硬化,進而導致腎臟損傷和功能障礙。增加腎結石形成與痛風的發作腎結石與痛風是兩種常見破壞腎臟的疾病,其形成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增加尿酸的產生,進而導致尿酸在腎臟中的沉積和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尿酸一高痛風的發作頻率也增加,此外,熬夜降低了鈣吸收率,熬夜還可能會干擾腎臟的水分代謝,進而導致身體脫水尿液濃縮,也是腎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泌尿道感染熬夜還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除了熬夜導致的免疫能力下降外,熬夜會干擾腎臟和尿道的正常功能,導致夜間頻尿、身體脫水、尿中蛋白質與糖分的滲漏增加進而促進細菌感染的發生。導致蛋白尿與慢性腎臟絲球炎慢性腎絲球炎是第三名造成洗腎的原因,其發病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在門診只要是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一熬夜隔天小便都是泡泡,蛋白尿明顯上升,根據一項發表於《國際腎臟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慢性腎絲球炎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對於免疫系統的混亂,導致腎臟腎絲球處再一個高度發炎狀態,造成嚴重的蛋白尿與尿潛血,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最終導致慢性腎絲球炎的發生。對此,洪永祥也針對「正確健康的睡眠」提出建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有慢性衰竭慢性腎絲球炎更需要注意:11點前入睡,睡足6-8小時,甚至建議可以設一個入睡鬧鐘,鬧鐘一響就準備睡覺不要再追劇滑手機。晚上入睡除了全部關黑燈光,不要把手機筆電帶進臥室,躺在床上使用手機或筆電會讓藍光直接抑制我們褪黑激素的分泌,打亂了我們的夜間睡眠週期。睡前不要運動喝刺激性茶飲與吃宵夜,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每天起床若有陽光去曬個5-10分鐘的陽光,可以讓生理時鐘的日夜週期更健康且規律。規律的運動與每天靜坐冥想,對於睡眠有極大的幫助。若有餵食到逆流、打呼、呼吸終止、夜間頻尿等打擾到睡眠,務必積極矯正。若真的還是有睡眠困難,可以尋求神經與精神專科醫師的幫助。
驚!失眠、睡不好竟是血糖飆高標高元凶
大家知道飲食、運動、藥物等等都會影響到血糖的波動,但其實「睡眠」也會影響血糖。今天就讓知名預防醫學健康管理的陳炯瑜醫師,來跟大家分享睡眠與血糖的關係,以及如何養出好眠體質。當睡不好的時候,容易導致交感神經變活化,腎上腺素分泌較多,影響到人體對於糖份的吸收與調節,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情況,長期累積下來就容易導致血糖升高,甚至演變為糖尿病。此外,睡不好也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增加、瘦體素分泌失調,讓人食慾增加,導致肥胖和高血糖問題。陳炯瑜醫師說明,許多糖友們因為夜間容易頻尿,或是因為疾病而較容易焦慮不安,進而也會出現失眠問題,一旦失眠又導致血糖升高,變成一個惡性循環。睡不好不只是失眠,包含中間會醒來超過2次以上,容易作夢、早上起床仍覺得沒睡飽…這些都代表著睡眠品質較差。想要擁有好的睡眠品質,陳炯瑜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建立睡前儀式感我們可以透過固定的睡前儀式,告訴大腦「準備要休息了」,像是睡前1小時把燈光調暗,聽助眠的音樂或是喝一杯熱牛奶、冥想等等,透過建立固定的睡前流程,並維持正常的作息,都有助於幫助改善失眠問題。適當的運動運動能夠幫助緩解壓力、幫助更好入睡,不過運動的時間也很重要。很多人誤以為睡前激烈運動就會更好睡,但其實反而會讓大腦更亢奮,讓人精神變好,更難以入睡。建議要至少在睡前的2個小時前完成運動,才能夠有足夠時間讓身體放鬆,培養睡意。避免過度焦慮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及需要的睡眠時數都不一樣。依照自己的睡眠習慣,不免搶自己一定要在11點前入睡,或是必須睡滿8小時,反而會讓自己更焦慮,進而導致失眠問題。睡得好穩住血糖,日常飲食與運動也是一大關鍵,此外,也可以透過逆糖減脂的療程,經由檢測來了解胰島素的狀態,並由營養師來協助規劃飲食方案,預防高血糖找上身。【醫師簡介】陳炯瑜醫師現職: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專長:健康管理、幹細胞儲存、骨關節運動傷害治療
逢年過節反而超累? 當心「5大錯誤生活習慣」找上門
逢年過節忙著張羅大餐、添購衣物、包裝送禮、規劃聚會,隱形壓力隨之而來,明明迎接假期怎麼這麼累!《CNN》採訪多位專家,指出民眾「越放假越累」的5大原因,包括暴飲暴食、太晚吃甜食、飲酒過度、吃完中餐倒頭就睡、以及憂鬱情緒。建議民眾多運動、適時適量飲食,才能好好度過佳節。深夜暴飲暴食 胃食道逆流痛醒過度加工的食品容易讓人感到疲倦。紐澤西羅格斯大學運動機能學與健康系副教授史蒂夫馬林(Steven Malin)表示,攝取大魚大肉會使身體需要更努力消化食物,進而導致疲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脂肪會引起一系列荷爾蒙變化,促使血清素變化,血清素是一種讓人感覺良好、令人愉悅的荷爾蒙,也會讓人疲倦想睡。」他建議以未加工與高纖食物取代餐盤中的含糖和高脂肪美食,消化緩慢就可以讓飽足感持續較久;另一種方式是進食前多喝水,可以幫助胃部伸展並產生飽足感;運動也有助於減少吃太飽的遲緩感,或是在家中站立、走動,也有助於將疲倦感重整。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和預防醫學副教授克莉絲汀克努森(Kristen Knutson)提醒民眾,放假時切勿到深夜還在進食,消化速度在睡眠時會減慢,持續進食就會導致消化不良、胃灼熱或胃食道逆流,讓人半夜痛醒。她建議進寢前2小時就停止進食,若真的飢餓,吃點輕食就好,避免攝取油膩厚重的食物。睡前吃甜食 干擾睡眠難以入睡在等待用餐時或空腹吃甜食,身體會加速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快速下降,血糖快速下降之後會促使腎上腺素、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大量分泌,而這些荷爾蒙會干擾睡眠。特別是在睡前攝取含糖食物,會讓血液中的含糖量增加,從而更難入睡。小酌可助眠 豪飲損害睡眠質量酒精對大腦有抑制作用,小酌有助入睡,但飲酒過度會損害睡眠。成癮精神學家巴努科拉(Bhanu Kolla)表示,肝臟在半夜會將酒精代謝成一種稱為「乙醛」的興奮劑,「如果你在睡覺前喝了太多酒,大約4個小時後它就會轉化為乙醛,這會擾亂睡眠。」當人從深度睡眠中醒來,就會中斷大腦修復和恢復細胞的能力。與進食原理相同,就寢前2小時最好停止飲酒,以減少對睡眠的影響。睡太久昏沉 吃完中餐別倒頭睡許多人都期待放假可以好好午睡補眠,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臨床醫學副教授拉傑達斯古普塔(Raj Dasgupta)建議,吃完中飯不要倒頭就睡,尤其有胃灼熱症狀的民眾更要避免,還有失眠的人也最好別午睡,避免晚上睡不著。若是長途旅行導致睡眠不足,中午(不要太晚)可以小睡15至20分鐘沒問題。冬天易憂鬱 運動「快樂荷爾蒙」克莉絲汀表示,睡眠不足會影響情緒,而憂鬱又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形成惡性循環。她建議民眾睡前可以放鬆一下,例如洗澡、冥想或聆聽音樂,也可以在床邊放一本記事本,突然睡到一半想到事情即可隨時記下,以便讓思緒平靜下來,不用一直掛在心上。另一個有效方式是運動,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睡眠和憂鬱起到關鍵作用,不僅能夠紓壓,還會釋放「快樂荷爾蒙」腦內啡(endorphin),可以使失眠患者更快入睡、睡得更久,並享受良好的睡眠品質。 原文出處:https://edition.cnn.com/2022/11/23/health/holiday-sleep-problems-wellness/index.html
「選舉症候群」症狀一次看 身心科醫師:6項自我調適改善
九合一選舉落幕,有些民眾在選後情緒變得焦慮、低落、易怒,甚至變得悲觀,容易失眠,藉酒消愁,甚至和他人起衝突,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柏安指出,出現以上症狀可能就是「選舉症候群」。陳柏安表示,選舉對有些人來說,是種既刺激又充滿壓力的活動,選舉症候群是一種集合症狀,和選舉帶給人的壓力有直接關係,許多學者及臨床照護者已經開始關注到這種現象。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有研究調查發現,全美國人民有52%認為選舉是一個壓力來源,「壓力荷爾蒙」會在投票期間,甚至是開票結束後上升,並能感受到正向情緒或負面情緒都比往常多,若本身有身心科相關困擾的民眾,在選舉期間疾病復發的機率也會上升。選舉症候群臨床表現焦慮相關症狀有胸悶、躁動、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入睡、肌肉緊繃、腸胃道不適、頭暈頭痛等。憂鬱相關症狀為失落感、社交人際退縮、負面想法、對事物失去興趣、胃口及食慾降低、睡眠品質降低等,其他可能出現如增加成癮物質使用或家庭暴力等表現。陳柏安說,研究指出選舉造成的壓力感受,和年齡、新聞媒體的依賴程度、政治議題的重視程度、政治傾向的高低及所支持候選人勝敗有關。陳柏安提出6項自我調適減少選舉症候群的方式,首先是減少新聞媒體或臉書等平台使用,2是恢復規律生活作息及運動,3為增加人際接觸主動表達自身感受。第4做情緒的自我覺察,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5做正念呼吸等放鬆訓練,6為避免使用酒精等物質來宣洩壓力。若上述焦慮等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或影響時間過長,建議就醫協助調適。
選後失落「壓力荷爾蒙」恐飆升 13種症狀干擾生活應就醫
2022九合一選舉落幕過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民眾在選後情緒變得焦慮、低落、易怒,甚至變得悲觀,不容易相信他人,行為也跟著改變,容易失眠、藉酒消愁,和他人起衝突等等。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陳柏安醫師提醒,出現以上症狀可能出現所謂「選舉症候群」。陳柏安醫師表示,選舉症候群(post-election distress symptoms)其實是一種集合症狀,和選舉帶給人們的壓力有直接關係,許多學者及臨床照護者已經開始關注到這種現象。對許多人來說,選舉是一種既刺激又充滿壓力的活動。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研究調查發現,全美國人民有52%認為選舉是一個壓力來源;一定比例民眾的皮質醇濃度,也就是所謂的「壓力荷爾蒙」會在投票期間,甚至是開票結束後上升,並能感受到正向情緒或負面情緒都比往常來的多;若本身就有身心科相關困擾的民眾,在選舉期間疾病復發的機率也會上升。陳柏安指出,「選舉症候群」常見的臨床表現焦慮相關症狀,如胸悶、躁動、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入睡、肌肉緊繃、腸胃道不適、頭暈頭痛等。憂鬱相關症狀,如失落感、社交人際退縮、負面想法、對事物失去興趣、胃口及食慾降低、睡眠品質降低等,其他可能出現如增加成癮物質使用或家庭暴力等表現。整體來說,若上述13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或影響時間過長,建議就醫協助調適。陳柏安強調,研究指出,選舉造成的壓力感受,和年齡、新聞媒體的依賴程度、政治議題的重視程度、政治傾向的高低以及所支持候選人勝敗有關。提供以下6方式自我調適減少選舉症候群,第一,減少新聞媒體或臉書等平台使用。第二,規律生活作息及運動。第三,增加人際接觸主動表達自身感受。第四,做情緒的自我覺察,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第五,正念呼吸等放鬆訓練。第六,避免使用酒精等物質來宣洩壓力。陳柏安醫師呼籲,選舉是民主國家的公民權,如何辨識及因應選舉的壓力也是在民主國家公民的重要課題,避免在每隔幾年的選舉中造成生活莫大的影響。
慢性熱謀殺2/「晚餐吃白飯」專家喊NG 傍晚運動竟會害人失眠
哥本哈根大學研究指出,隨著氣溫上升,人類的睡眠時間會因此縮短,其中女性風險較男性高,主要是因為女性的皮下脂肪較多,容易讓核心體溫較高,因此比男性多損失25%的睡眠。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觀察一些國際研究,發現夏天容易因炎熱而產生更多睡眠問題,主要是體溫過高難以入睡,但實際上,體內的核心溫度也相當關鍵。「核心溫度是指人體內部重要器官的溫度,一般在36~37度左右,如果核心溫度太高,也會影響睡眠。」單家祁透露,門診時曾有病人表示受失眠所苦,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最近都在傍晚運動。單家祁說,大家都以為不要在睡前運動就好,殊不知其實傍晚運動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那些本來就容易睡不好的人,傍晚運動之後,可能會拉高核心體溫,若是在就寢時還降不下來,就可能影響睡眠。」不過,單家祁強調這只是通則,所以也會有例外,有些人或許傍晚運動反而睡得好,還是應該依照個人狀況加以調整。除此之外,飲食內容也會影響核心體溫高低,單家祁表示,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大量碳水化合物食物,就容易刺激血糖,當胰島素大量分泌時,腎上腺素也會跟著上升,此時核心體溫就會升高,進而影響睡眠。《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新研究也證實,攝取含有精緻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分的食物,例如麵包、白米、蛋糕等,可能會導致較高的失眠風險。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James Gangwisch博士是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他認為這些食物會讓血糖飆升,接著瞬間暴跌,這會誘發干擾睡眠的壓力荷爾蒙分泌。相對來說,若是晚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就能擁有更深沉、品質較好的睡眠,因為這些食物具有益生元,而益生元是腸道中益菌生長所需的化合物,有利於調控睡眠荷爾蒙。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睡眠困擾,推測是因為荷爾蒙起伏較大,且較容易有情緒問題。(示意圖/CTWANT資料照)除了核心體溫之外,年齡也會影響睡眠,哥本哈根大學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因身體機能下降,會比年輕人多損失1倍睡眠。單家祁說,從許多研究都可以發現,老年人在夏天時入睡時間變得更短。「除了老化之外,主要是受到『睡眠相位前移』影響,也就是晚上7~8點就想睡覺,半夜1~2點就起床,生理時鐘整個往前移,所以容易有睡眠問題。」單家祁建議可嘗試延後入睡時間,同時增加白天的日照,讓大腦生理時鐘逐漸後移,就能改善睡眠問題。另外,女性因為荷爾蒙起伏較大、情緒問題較多,所以比起男性,更容易出現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等情形。「10個有睡眠問題的人之中,大約只有2~3個人是單純失眠,其他多數是情緒因素而影響睡眠。」單家祁建議從解決情緒問題著手,才能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