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型壓條
」【3D列印也抗疫1】小Baby戴「皇冠」面罩! 「防冠」有撇步
愈來愈成熟的3D列印技術,目前已廣泛被運用在製作居家小物、餅乾零食,甚至是假牙、人工關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3D列印技術也上場抗疫,除了「嘉義基督教醫院」(嘉基)是台灣第一家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嬰兒面罩的醫療機構;堪稱台灣3D列印翹楚的「三緯國際」,也透過此技術製作成人面罩、塑膠口罩、眼罩、塑型壓條、調節扣等抗疫法寶! 看到一張張小嬰兒戴上透明防疫面罩的畫面,真是可愛度爆表!嘉義基督教醫院為台灣第一家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嬰兒面罩的醫療機構, 因此引發業界關注。嘉基創新育成中心主任周信旭認為:「一歲以下的嬰兒最好不要戴口罩!」「因為這些小嬰兒包括呼吸道發育、呼吸的力氣都還不夠成熟;戴上口罩會造成呼吸道阻塞,甚至可能窒息。」同時也是小兒科醫師的周信旭,因此和同事透過3D列印技術,製作嬰兒面罩。嘉基創新育成中心主任周信旭,發現很多家長因疫情關係,不敢帶小Baby到醫院注射預防針,才有了製作防護面罩的想法。(圖/嘉基提供)周信旭說,嬰兒面罩可預防飛沫傳染,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讓家長們更安心。他進一步透露此想法的來由,「在疫情期間,我發現有些父母帶新生兒回家後,過了一、兩個月,明明到了打預防針的時間,卻遲遲不回醫院。詢問後才知道,家長們因為擔憂疫情,不敢帶小Baby來醫院,卻因此讓嬰兒缺乏足夠的保護力。」當時周信旭剛好上網看到泰國有間醫院在幫小Baby製作嬰兒面罩,又發現台灣沒有任何醫院有類似防疫應用,便和嘉基創新育成中心同仁,利用院方現有的3D列印機和繪圖軟體,為一歲以下的新生兒製作面罩。嘉基一年前花費10萬元購置3D列印機,平時用來印出患者的身體器官模型,作為醫療教學用途之用。新生兒家長對於自家寶寶戴上可愛的防護面罩,覺得很安心。(圖/嘉基提供)「每個小Baby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因此,周信旭等人設計出宛如「皇冠」的面罩,「內含預防新冠病毒『防冠』的意思,就是要把新冠病毒擋在面罩之外。」面罩以淺綠和粉紅兩種顏色為主,分別給小男嬰和小女嬰使用,「如果產量夠,也可以讓家長選顏色。」一個嬰兒面罩約可使用二個月左右。
【3D列印也抗疫5】應用無遠弗屆! 連呼吸器的零組件也能印
3D列印應用確實無遠弗屆!就連呼吸器裡的關鍵零組件:「增壓器」也是使用3D列印技術,它的作用是讓氣筒增壓,達到少量製造和快速產出之目的。甚至有些醫療用大型呼吸器需要用到「分流管」,3D列印則可依需求製作成不同的分流管和連接器,供醫療照護機構裡的呼吸器做分流使用。呼吸器裡的零組件:「增壓器」就是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來。(圖/馬景平攝)金寶電子也將運用3D列印技術,投入呼吸器量產。「這台跟ICU加護病房裡使用的呼吸器有很大差別,它是一種個人使用的呼吸器。」三緯國際副處長舒家誠說,這種「個人呼吸器」可謂是專業醫療呼吸器的替代方案。除了具備基本的外力輔助呼吸功能,也能調整呼吸頻率、調整供氧量;目前售價未定,大約落在新台幣6萬元到9萬元之間。此外,3D列印除了印防護面罩,還能印「防護口罩」,這種軟質塑膠口罩的特色是以「數位客製化」掃描人臉,絕對符合個人臉型,還能清洗重複使用。「這是提供給一些醫療口罩資源匱乏的國家『救急之用』,需在口罩內層加上一層不織布,加強防護。」舒家誠強調,但這種口罩可能無法達到醫療等級的防護效果。塑膠製的防護口罩也是用3D列印出來,可印出各種不同尺寸,提供給臉大臉小的人使用。(圖/馬景平攝)另外還有「3D口罩塑型壓條」和「3D口罩減壓調節扣」,這兩種配件都是搭配口罩使用。前者是為了解決口罩尺寸與臉型不符的窘況,例如小臉族或幼童口罩,因此利用3D列印製作出不同的塑型壓條。3D口罩塑型壓條是為了解決口罩尺寸與臉型不符的窘況。(圖/馬景平攝)「3D口罩減壓調節扣」則是為了緩解長期戴口罩之下,耳背產生的疲勞感,使用PLA抗菌聚乳酸材質或PA12塑料兩種材質印出;可依個人需求調整口罩耳掛長度,大人小孩都能用,用以消除耳後勒痕。3D口罩減壓調節扣用來緩解長期戴口罩之下的疲勞感。(圖/馬景平攝)金寶電子長期深耕東南亞市場,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已快速取得醫療許可證,五月起將在菲律賓、泰國和美國等各廠,月產二百萬片醫療用口罩與一千套醫療用呼吸機,協助當地度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