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傳染
」 孕婦 確診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醫曝:「這些」食物懷孕別吃!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在潛伏期間沒有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但在懷孕期間曾食用過生菜沙拉、隔餐食品,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食物。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感染源其實難以追溯,但孕婦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量避免感染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生菜沙拉,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女嬰垂直感染李斯特菌 母曾吃沙拉但感染源難釐清疾管署5月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為今年首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的母親在4月中,大約懷孕34週時出現發燒、倦怠、腹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較高,而且胎心音異常,因此在住院隔天剖腹生產一名女嬰。不過,女嬰出生後活動力不佳、臉色蒼白,所以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產婦血液培養都檢出李斯特菌,因此研判為李斯特菌症確定個案,而且為母嬰垂直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提到,經過治療後,媽媽在住院將近2週時康復出院,女嬰也在兩週大的時候順利出院。經過疫調發現,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是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因此不容易釐清確定的感染源。李斯特菌症有哪些症狀? 懷孕該如何預防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外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也有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小於3日(含)的個案占93%。李斯特菌症是一個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受汙染的食物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病原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4度以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因此冰箱內的食品仍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並繼續繁殖至可致病的量,常見汙染食物包括生菜、水果、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即時肉品等。若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免疫力正常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非侵襲性症狀,但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若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有較高的機會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若未妥善治療致死率可達2成。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因此,林詠青防疫醫師提醒,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肉品、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也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感染。同時疾管署也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生菜沙拉疑似為感染源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2024)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懷孕34週羊膜破裂!女嬰出生染「李斯特菌」今年首例 媽曾吃這食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猴痘本土案例激增!5大傳染途徑一次看 醫籲愛愛前「先做這件事」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台灣國內的猴痘(Monkeypox virus)確診個案已經累計29例,昨天(16日)更一口氣增加4名本土個案。對此,疾管署指出,其主要傳染途徑有5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還是要固定性伴侶以避免感染;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也表示,在性行為前先做一件事,不但可避免遭感染,還有利及早就醫。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病毒傳染途徑為以下5點: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食用感染動物的肉。台灣國內的猴痘確診個案已經累計29例。對此,黃立民表示,由於相關性行為很難約束,預計猴痘疫情也將延燒到各縣市,相關感染鏈也將斷不掉,預估猴痘將會成為國內的地區性流行病,每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段流行,且猴痘皮屑也會汙染環境,將來有可能其他同住親友,或是與感染者共同待在特定空間一段時間等「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難逃感染風險。因此他建議疾管署,如果猴痘本土個案出現在非特殊交友圈的族群,就應該公佈相關細節,讓大家做好準備。另外,民眾親密接觸也要小心,由於傳染主要是身體接觸到對方身上的病灶,因此即使戴保險套也沒用。黃立民建議,在性行為前可多關心性伴侶的身體狀況,問問看有無發燒、淋巴水腫,最重要是有無水泡病灶並注意寢具乾淨與否,可避免遭感染,也有利及早就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指出,猴痘會經由性行為傳播,為了避免感染,建議還是要固定性伴侶;不過現在也不排除「床單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他建議,如果要住外面,還是自己帶毛巾、被單等衛生用品。
肝病列國人第十大死因 醫曝「這件事」助預防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目前仍然是國人第十大死因。在台灣,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要是因B型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B、 C肝帶原 恐演變肝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廖虹雯說,B型與C型肝炎病毒可藉由血液、體液、垂直傳染,帶原者若沒有透過篩檢,獲得即時的追蹤與治療,則可能演變至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C型肝炎病毒不僅造成肝臟的發炎與病變,也會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增加肝外併發症的風險,例如:糖尿病、血脂異常、淋巴癌、再生性不良貧血、冷凝球蛋白血症等。C肝治癒率逾95%以上 放寬藥物給付盼根除廖虹雯指出,自1986年開始,B型肝炎疫苗列入新生兒常規注射,使得B型肝炎帶原率顯著下降,是台灣重大公衛成就。C型肝炎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但隨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問世與發展,C型肝炎的治癒率可高達95%以上,且副作用比傳統治療低。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於2017年納入健保給付,在放寬給付條件後,讓更多C型肝炎患者得以接受治療,並成功根除C型肝炎病毒。成人B、 C肝篩檢 及時治療與追蹤衛福部發布「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2018-2025)」,從預防、篩檢、治療,從基層醫療院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至醫學中心,從診間到社區,透過精準的公衛防治計畫、一條龍與在地化服務,全面防治C型肝炎,守護民眾健康。許多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可能沒有症狀,也不會特別去做檢查,是透過免費篩檢才得知自己有病毒帶原,及時轉介至腸胃科追蹤和治療。有鑑於預防與篩檢勝於治療,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與院外門診部,以及不定期舉辦的社區篩檢,提供45歲至79歲成人,與40歲至79歲原住民,終身一次免費的B型與C型肝炎篩檢。
情人節預防愛滋病找上門 專家呼籲性行為要注意1這件事
下周就是西洋情人節,相信許多人會在節日前後或當天選擇與情人共度「愛」的時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提醒,在疫情尚未平息的當下,落實全程使用保險套的安全性行為與防疫新生活同等重要。此外,亦呼籲主動接受愛滋病毒篩檢及預防性投藥,讓自己成為守護彼此健康的「愛」之守門員。小心愛滋病毒! 96%來自不安全性行為愛滋病毒透過血液或體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接觸黏膜或皮膚傷口而傳染,主要傳染途徑為不安全性行為、血液與母子垂直傳染,截至111年12月底,臺北巿累計通報感染人數為6,286人、111年新增通報數為121人,較去年同期下降26.67%;感染危險因子以性行為為主(占96.44%),依感染者年齡別分析,25歲至34歲居冠(占44.43%);其次是35歲至44歲(占23.07%),以年青人居多。由此可見安全性行為的重要,在發生性行為時應主動要求對方或自己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搭配水性潤滑液,以避免感染愛滋病或其他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每年一次愛滋篩檢 預防性投藥降風險昆明防治中心副主任袁美珍亦建議,有性行為者至少進行1次愛滋病毒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則應每年篩檢,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病毒自我篩檢試劑進行篩檢,才能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同時保護自己所愛的人。此外,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rEP)為目前降低愛滋病傳染的重要防治策略,透過醫師諮詢取得藥物,每日或視情況正確服用藥物,即能避免愛滋病感染,達到防疫效果。
台灣爆首例猴痘「密切接觸19人」 2傳染途徑曝光:死亡率最高10%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今(24日)也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子,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目前收治隔離病房。醫師提醒傳染途徑,死亡率最高10%,要特別注意。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該名25歲男子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台,機場新冠檢測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開始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在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透露,男子昨日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解除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人,包括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男子出現症狀,採檢後確診。(圖/達志/美聯社)至於猴痘是怎麼傳染的?主要途徑有2種,分別是動物傳染及人體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和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都有感染風險。不過,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較容易發生,另外產婦感染猴痘,也可能經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在生產過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外界好奇台灣是否有猴痘疫苗,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國內有儲備第一代天花疫苗,雖然有妥善保存,足夠所有人使用,但第一代、第二代疫苗是活性疫苗,病毒打入體內仍有可能增殖,因此第一代戰備疫苗暫時不考慮使用。目前正在洽談採購第三代疫苗,但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大量接種,僅限於臨床照顧患者、實驗室人員,或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對象。台灣目前正在洽談採購第三代疫苗。(圖/達志/美聯社)針對首例猴痘入境台灣,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提醒,猴痘的傳染對象多是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要小心飛沫與體液接觸就可能會傳染,死亡率1~10%,好在國外研究發現,猴痘的R0值大概2左右,因此努力防疫應該擋得住。
猴痘將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感染症狀」8大QA一次看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昨(22日)表示,上周國內有通報疑似個案,不過已經排除,應該在今明兩天會將猴痘正式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於什麼是猴痘、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等,以下8大QA供讀者參考。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或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發現猴痘疑似個案如何通報?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公婆瞎扯「寶寶會不健康」要確診孕婦拿掉 她見豬隊友反應傻眼:這家庭到底?
隨著本土疫情不斷攀升,也讓許多民眾誤信假訊息。一名懷孕剛滿12週的孕婦,好不容易從確診中康復,公婆竟以「小孩會因為染疫吃藥不健康」為由,「希望」她把孩子拿掉。文章一曝光立刻引來網友怒火,紛紛指責「無知比病毒更可怕」。這名孕婦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表示,自己雖然在上禮拜確診但目前已經康復,然而,公公、婆婆甚至是老公都質疑小孩會因為確診吃藥不健康,希望她把懷孕12週的小孩拿到,更讓孕婦感到無言的,是先生與公婆都沒詢問專業意見就亂給建議,讓她直言:「這家庭到底是?如果因為這樣拿掉小孩,我真的會下地獄吧。」(圖/翻攝自Dcard)網友們對孕婦家人的想法也感到相當傻言,紛紛表示:「好可怕喔,確定要跟無腦家庭綁在一起一輩子嗎」、「請找專業醫師評估好嗎?怎麼這樣隨隨便便拿孩子,很不尊重母親耶!」還有網友分析指出,如果孕婦同時想要寶寶和老公,就一起去問婦產科,如果不要老公要寶寶,就評估自己能不能扶養,但如果要老公而順了對方的意,「就不能後悔」。其實,花蓮慈濟醫院上週才剛完成「確診還未康復」的孕婦剖腹手術,寶寶出生後PCR檢測為陰性,主治醫師也表示,雖然確診孕婦早產機率相對較高,但垂直傳染給嬰兒並造成健康問題的機率很低。
19歲大眼正妹眼睛泛黃以為黃疸 醫一查竟是性行為「感染急性B肝」
一名19歲的大眼正妹擁有一雙明眸雙眼,但卻被男友發現眼白的部分有點泛黃,去看醫生原本以為是黃疸,沒想到一檢查後發現是感染「急性B型肝炎」,讓醫生相當意外,因為通常年輕患者較少發生這樣的病狀,詳細問診後才發現這名正妹近期交了新男友,而男友也在檢查後確定有慢性B型肝炎,從而研判是性行為接觸後的感染。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分享病例,妙齡女罕見染急性B肝,一查才發現是性行為感染。(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近日就在綜藝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有位19歲正妹就醫時,表示自己吃不下、皮膚顏色偏黃、眼白部分也偏黃,讓他直覺反應應該是是黃疸,但超音波卻沒有特別異常,且抽血後發現肝功能指數破千,黃疸指數僅有約2到3左右,再檢查發現竟是急性B型肝炎。但急性B型肝炎很少發作在年輕患者身上,通常都是母嬰垂直傳染,且通常有慢性肝炎才會發作成急性,醫師檢查該患者也沒有毒品打針等問題,便更詳細問診,發現患者近期新交了一位新男友。經過詳細問診與請男友來做檢查後,發現男友有B肝,所以經過性行為後傳染成為急性B肝。(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也請男友接受檢查,才發現男友有慢性B型肝炎,研判患者是因為性行為接觸而感染急性B型肝炎,所幸在即時發現後,透過藥物治療目前已情況好轉恢復健康,醫師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身體有任何異常,都要及早就醫治療,眼白泛黃的部分也可以自行照鏡子,將眼睛往上看並翻開眼皮看照不到陽光的部分,是否也跟著泛黃,若只是照得到陽光的部分泛黃,可以帶太陽眼鏡來預防色素沉澱問題,但若連眼皮裡都泛黃,那就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3歲妹手癢猛抓!狂冒「肉色疙瘩」竟感染性病 單親媽一聽原因後悔了
一般人聽到性病,通常都認為是性行為傳染,然而有時母體感染病毒,也可能垂直傳染給孩子,不可不慎。大陸一名32歲的徐姓女子因丈夫外遇離婚,平時獨力撫養3歲女兒,不料對方最近一直喊著手臂癢,甚至長出大小不一的疙瘩,嚇得她趕緊帶孩子就醫,誰知竟被檢查出感染HPV,原因讓母親後悔不已。綜合陸媒報導,徐女前年發現丈夫在外偷吃,一氣之下決定離婚,獨自帶著3歲女兒生活;即便單親媽媽很辛苦,但孩子天真可愛,白白嫩嫩的模樣很是討喜,徐女也甘之如飴,孰料女兒前陣子常說手臂癢,忍不住用手抓,抓到都破皮了;母親看了雖然心疼,但也沒有多想,只認為是過敏,便自行買藥膏擦。沒想到,女童的狀況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長出一個個小疙瘩,這才讓徐女驚覺大事不妙,趕緊帶著她到醫院治療。經檢查發現,女童手臂上的疙瘩並非過敏引起,而是感染了HPV病毒。原來,徐女早在3年前懷孕時,就被檢查出感染HPV,當時醫生曾提醒傳染風險,但她堅持生下孩子,如今後悔不已。醫生指出,菜花狀疙瘩是感染HPV引起的疣體,好發於下身、脖子、手臂等部位,前期可能會潛伏在體內,待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才會發病;而HPV病毒除了通過性行為傳播,也可能由母體傳染給胎兒,進而引發新生兒咽部乳頭狀瘤等疾病,因此建議感染HPV的患者,應先治療好再懷孕,避免把病毒傳給下一代。
28歲兒罹癌!母毅然「割肝救子」驚覺非親生...超扯真相曝光
中國一名28歲姚姓男子被診斷出肝癌末期,僅剩下3個月的生命,他的母親得知後立刻表示要割肝救子,沒想到姚男和父母的血型都不相符,經親子鑑定才得知原來姚男並非他們的親生兒子,循線找到當時生產的醫院,才發現是「抱錯孩子了」。根據《網易新聞》報導,28歲姚姓男子過年時突然肩背劇痛,就醫後被診斷是肝癌末期,是由B型肝炎所演變,大多是母嬰垂直傳染,但姚男的父母經檢驗卻呈陰性反應。得知兒子的生命剩下3個月,母親相當崩潰,決定要「割肝救子」,但驗血時卻發現父母的血型和兒子皆不相符,經親子鑑定,才發現養了28年的兒子竟不是親生的,循線找到了當時生產的醫院,才發現竟是「抱錯孩子」。而姚母的親生兒子如今已是一名郭姓員警,她也希望郭男的養母可以割肝救姚男,但郭男表示母親也罹患了肝癌,且也是由B型肝炎演變而來,當時本有安排姚男一出生就注射疫苗,沒想到因抱錯孩子,疫苗就注射到了郭男身上,演變成如今的情勢。姚母為此事將當事醫院告上法庭,但也已經挽救不回當成親生兒子養了28年姚男的性命,而自己的親生兒子卻已28年未見,如今郭男和姚男都有各自的家庭,孩子該跟誰姓、姚男死後遺產如何劃分、雙方父母老了該交由誰撫養,讓4個家庭陷入困境。
25歲型男腹痛!就醫竟「已經癌末」 醫:25年前早被病毒感染
大陸一名25歲陽光型男因腹痛月餘,前往醫院就診,沒想到卻發現竟是肝癌末期!醫生表示,許多肝癌患者一開始都沒有症狀,但其實很久以前就已被病毒感染,直言型男的病根「25年前就已經埋下了!」據《杭州日報》報導,西溪醫院腫瘤科醫師餘吉仙表示,這名型男外表陽光、身材瘦高,當初就醫只是因為單純腹痛,時間大約已有1個月;醫生診斷後確認他已是肝癌末期,但他不肯相信,輾轉找上餘吉仙。其實型男2年前體檢就已發現自己有B型肝炎,但因為感覺不到異樣,也就沒有特別注意。他說:「今年2月,我左上腹開始感覺刺痛不適,有時左下腹也跟著痛,厲害時痛得渾身冒汗。」於是3月23日到醫院檢查,卻發現已是癌末,讓他和家人都大受打擊。餘吉仙檢查後表示,患者確實是癌末,而且他不只錯過手術最佳時間,也已失去肝移植的機會。他認為患者25歲癌末必定事出有因,仔細做家族調查後發現,患者的母親是就有B型肝炎,很可能藉由母嬰垂直傳染,導致型男也得病,「雖然他今年只有25歲,但感染乙肝(B型肝炎)可能已有25年。」「晚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12.9%。」餘吉仙說,由於肝癌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所以高危險群的定期檢查是相當必要的。報導指出,肝癌的高危險群包含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飲酒過量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者、肝硬化患者、常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都需要特別注意。
2確診孕婦順利生下健康嬰兒 世衛:鼓勵染疫母親應親餵母乳
日前傳出新冠肺炎確診感染的孕婦產下嬰兒,可能出現母嬰垂直感染,現在祕魯又有2名確診孕婦生子,為了避免併發症,剖腹生產後的新生兒馬上進行病毒篩檢,慶幸的是,結果都呈陰性反應。根據《路透社》報導,2名確診新冠肺炎的孕婦在祕魯首都利馬的Rebagliati醫院剖腹生產,醫生艾爾巴奇表示「很幸運沒有垂直傳染,代表母親並沒有傳染病毒給新生兒。2名母親雖正接受新冠病毒治療,但健康狀況良好」。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應該鼓勵感染新冠肺炎的母親在嚴格衛生條件下,依舊正常照料嬰兒和親餵母乳。艾爾巴奇指出,這是一種新的流行疾病,目前為止沒有實質證據顯示母乳會傳播病毒,但針對染疫症狀較嚴重的孕婦可能有不同的指導方針。
武漢肺炎/出生30小時就確診 母嬰垂直傳染可能存在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現在就連新生兒也出現確診病例。根據大陸央視證實,武漢兒童醫院5日確診兩例新生兒武漢肺炎病例。最小的確診嬰兒僅出生30小時,這名新生兒母親為武漢肺炎肺炎確診患者,目前新生兒生命體徵穩定。有專家就警告,武漢肺炎可能存在母嬰垂直感染傳播途徑,呼籲重視。根據中新網報導,這名最小確診新生兒出生於2月2日,在出生30小時後進行核酸檢測,就顯示為陽性,所幸新生兒生命跡象穩定,尚未出現發熱、咳嗽,但有呼吸急促症狀,胸腔X光片顯示有肺部感染跡象,肝功能稍有異常。之前年紀最小的武漢肺炎患者,是2名出生僅三個月大的嬰兒,其中一名嬰兒目前在海南省留醫,另外一名在浙江省兒童醫院觀察,目前已經退燒,情況穩定。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表示,從兒童個案分析來看,都是家中有大人發病的情況,後來兒童發燒被感染。國家衛健委已經發布通知,明確兒童和孕產婦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易感人群。不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科主任趙揚玉,1日曾在中國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記者會上表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母胎傳播的風險。據報導,自武漢肺炎疫情發生後,考慮到受感染孕產婦生產後新生兒可能存在感染等問題,武漢兒童醫院此前已按照傳染病病區的標準,專門開闢一個疑似及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新生兒收治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