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飲食
」 糖尿病 運動 飲食 身體 醫師國小男童上課老是打瞌睡 就醫檢查見「2症狀」竟發現已罹患糖尿病
台南市一名國小3年級男童小威(化名),近日在課堂上經常打瞌睡,甚至坐著也能睡著,讓家長擔憂不已。小威在母親陪同下前往醫院檢查,發現他出現尿糖、空腹血糖過高等問題,確診罹患第1型糖尿病。經過胰島素治療、規律運動及飲食控制後,小威上課不再想睡覺,症狀已有明顯改善。高雄榮民總醫院台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潘潔慧表示,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因胰島素作用不足,細胞無法獲取足夠能量,導致疲倦、嗜睡等症狀。雖然糖尿病過去被認為多發於中老年人,兒童糖尿病則以第1型為主。但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精緻化、運動不足,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發病率逐漸增加。潘潔慧指出,第2型糖尿病通常是與體質和環境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患者多為肥胖兒童,常伴隨「黑棘皮症」,脖子後側皮膚變黑且紋路很深,也會出現在腋下、鼠蹊部,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肘部、膝關節等彎曲側等部位。潘潔慧強調,無論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關鍵在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注射胰島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保持良好的心情。特別是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病情相對溫和,易忽視長期追蹤的重要性,治療一段時間後就不再追蹤,導致血糖失控。潘潔慧也引用國外研究,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患者30年後發生腎病變的比例高於第1型患者,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體型肥胖且伴隨「黑棘皮症」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美魔女每天只吃一類東西持續33年 58歲現況長這樣
常常聽到要均衡飲食才能維持身體健康,那只吃某一種食物會有什麼影響?來自英國目前住在澳洲的58歲美魔女奧斯本(Anne Osborne)是一名水果主義者,她已經持續33年每餐只吃水果,現在的她健康狀況維持得非常好。不過有醫師表示,因為糖含量高,不建議糖尿病或有胰臟和腎臟疾病的人只吃水果。根據外媒《紐約郵報》報導,自2003年起住在澳洲的58歲英籍女子奧斯本,分享自己是一名水果主義者,意思就是她只靠吃水果維持生命。奧斯本透露,她在1990年於英國一場演講,由當地一名水果主義者雪莉(David Shelley)講述靠著這種飲食方式,維持身體健康和充沛活力,讓她決定開始試試看。58歲美魔女奧斯本(Anne Osborne)是一名水果主義者。(圖/翻攝自Instagram/Anne Osborne)奧斯本表示,她從正常飲食習慣中,開始多吃水果,減少吃烹煮調理過的食物,最後到每餐只吃100%生水果,不知不決持續33年,沒有改變。奧斯本發現改為水果主義者後,她認為自己的消化系統變得很單純,「早餐喝兩杯純柳橙果汁,午餐吃2至3顆酪梨,晚餐吃一大盤喜歡的水果」還說最近特愛木瓜或藍莓。在每餐都吃水果的狀況下,奧斯本說也有特殊情形,像是自己與家人的生日或聖誕節,會用水果和一些堅果製作「蛋糕」,或是吃水果沙拉慶祝,她與家人都覺得這種飲食方式很有趣,而她的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甚至看起來更健康。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即便奧斯本靠著吃水果維持健康體態,但有醫師說明,水果糖含量高,對於有糖尿病或有胰臟、腎臟疾病的人來說很危險;此外只吃水果所攝取的營養恐怕不夠,維生素B12、鈣、維生素D、碘和Omega-3脂肪酸含量低,可能會導致貧血、疲倦、嗜睡和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奧斯本也認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飲食方式,但她自信說,「我上次做血液檢查,一切都在正常範圍,醫師說我的膽固醇指數是他見過最好的」,且自己經歷更年期,都沒有任何負面症狀,「我精力充沛,有傷口都能很快癒合」連頭髮和指甲都長得非常快,她還是建議大家能多吃水果。
感染流感咳不停!中國7歲男童咳出「巧克力腹肌」 醫師解釋:體脂太低
最近不僅是台灣在流行流感,中國當地也是如此。但中國陝西有一名7歲男童,也在這波疫情中得到流感,甚至因此咳嗽10日。沒想到,就因為這樣連日的咳嗽,讓男童單薄的身體,竟然活生生咳出8塊「巧克力腹肌」。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針對男童的現象,有醫學專家表示,咳嗽本身是一種生理反射,幫助清除呼吸道中的異物或分泌物,與腹肌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但持續劇烈的咳嗽會刺激腹部肌肉頻繁收縮,尤其是對於肌肉纖維較細、體脂率低的兒童,可能使腹肌線條顯得格外突出。除此之外,也有健身教練表示,雖然咳嗽會讓肌肉緊張,但想要真正形成清晰的腹肌,需要有系統的健身訓練和飲食調控。而在照片中,明顯可以看到男童的身材單薄,明顯的八塊腹肌看起來是真的突兀。有專家提醒,家長應注重孩子的均衡飲食與充分營養,避免因過瘦而影響免疫力。此外,持續性咳嗽可能暗示呼吸道或其他系統的健康問題,應及時處理以防病情惡化。專家也提醒,咳嗽雖然是一種令人不適的症狀,但它同時也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透過咳嗽,可以將呼吸道中的異物和分泌物排出體外,從而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和清潔。但如果咳嗽持續不斷或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咳痰等),則可能是身體某種疾病的表現。此時就應該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的治療。此外,專家也提醒民眾,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營養攝取。雖然瘦小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顯現腹肌線條,但過度的體重減輕也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和營養不良等問題。
爆瘦到36.9公斤、趙露思5年前就出現抑鬱情緒!曾感到身上「蟲子在爬、針在扎」,暖心喊話希望大家能重視心理治療
近期中國流量女星趙露思因「失語症」、「抑鬱症」坐輪椅就醫震驚全網,趙露思微博也終於發文坦言自己生病了,內文中還提到「長大後又挨了打,我當時認為沒試上戲的確是自己的錯,不敢鬧我只想逃,習慣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也沒有跟任何人尋求幫助的習慣。」趙露思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提起過這個病,因為不想讓生病變成現在所謂的“炒作”,不過事已至此就想讓大家更了解並重視心理疾病。(圖/取自趙露思官方微博)趙露思提到自己2019年的時候出現「抑鬱情緒」,但卻因為怕自己是太矯情、太敏感而沒有重視自己心理問題。接著2021年感覺身上像有蟲子在爬、針扎的感覺,又伴隨過敏去醫院開藥打針後症狀並沒有緩解,然後找了心理醫生開始治療緩解情緒緊張。2023年肺炎、肺氣腫、玫瑰糠疹、蕁麻疹、盜汗、驚醒、神經性耳聾、親人去世和患癌的各種消息在短時間內接踵發生,但是事件大過於感受導致自己繼續忽視。2024年才開始出現頻繁乾嘔、眩暈、關節疼、頸椎疼...等等明顯軀體化症狀和過敏的加重,當時以為是吃了過敏靶向藥正常副作用導致的。(圖/取自趙露思小紅書)趙露思提到「憂鬱是一種情緒」,但憂鬱症是一種疾病,也不再是「想開點」、「說出來」就能夠解決的,真心希望和我一樣「感同身受」的你,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被真正「理解」已經不重要了,而且還會繼續在議論漩渦裡不停的自證卻無法自救,了解心理疾病並重視心理治療真的很重要。後悔是沒用的情緒,那就當成是給自己「特殊時間」去推翻此前內心的矛盾狀態重新建立自我的一次機會。(圖/取自趙露思官方微博)當出現「抑鬱情緒」時怎麼辦?1. 照顧基本需求睡眠充足:可能會失眠但還是盡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否則會讓情緒越來越糟糕,白天也會更加嗜睡、無精打采。均衡飲食:這時候會沒有胃口,但如果要吃東西的時候就要多攝取富含維生素和Omega-3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和魚類。適量運動:每天進行30分鐘的輕度運動(如散步、瑜伽),能促進腦內啡分泌,提升心情。(圖/取自趙露思官方微博)2. 調整心態接納情緒:允許自己感受情緒,不必壓抑或否認,實在不開心就痛快大哭一場,眼淚是厚厚心情也會有所緩解。避免自責:告訴自己抑鬱情緒是正常的,並非個人失敗。減少負面刺激:避免接觸讓你壓力大的環境或資訊,可暫時放下手機讓自己屏除雜念。放下怨恨: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把精力放在值得關注的事情上而不要充滿怨恨。(圖/取自趙露思官方微博)3. 尋求支持與人傾訴:向親密的家人、朋友傾訴內心感受,獲得情感支持。加入社群:參加興趣小組或社交活動,與他人建立聯繫。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情緒持續低落,建議向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求助。4. 改變日常習慣分散注意力:嘗試學習新技能、閱讀書籍或觀看喜歡的影片。設定小目標:每天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感受成就感。記錄感恩:每天寫下3件讓你感到感激的事情,幫助重建正面思維。接近大自然:出門看看藍天白雲、曬曬太陽,或者自己動手做一頓美食都能使心情平靜下來。(圖/取自趙露思官方微博)5. 練習放鬆技巧深呼吸:用腹式呼吸法放鬆身心。冥想或正念:專注於當下,減少對未來或過去的焦慮。聽舒緩音樂:如自然聲音、輕音樂等,有助於穩定情緒。不要強迫自己說話:感覺到疲憊的時候就不要強迫自己社交、逼自己開心,允許自己保持低電量的狀態。(圖/取自趙露思官方微博)6. 避免不良應對方式避免使用酒精、吸菸或暴飲暴食來逃避情緒,這可能使抑鬱問題更加惡化。7. 注意持續時間如果抑鬱情緒持續兩週以上,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應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抑鬱情緒可能是短期的心理反應,但如果未妥善處理,可能發展為抑鬱症。積極面對,尋求支持和幫助,能夠讓你更快走出情緒低谷。◎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3跡象」預告「孩子不會再長高了」! 骨科醫:別錯過孩子長高黃金期
雖然相貌、身材並不會限制一個人日後的成就,不過身為父母,往往還是希望孩子能夠長的高一點。家長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還在長高,又該如何協助孩子成長發育?骨科醫師嚴可倫分享「3大徵兆」,提供家長評估孩子是否還處在發育期。嚴可倫醫師還提醒,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都是促進孩子長高的關鍵,若發覺孩子的身高明顯落後同齡人,可尋求醫師評估。台中光田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在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不少家長看到孩子比同齡小朋友矮小,往往會感到焦慮。他分享孩子「停止長高」的3大徵兆,並提供建議讓孩子不要錯過長高的黃金期。一、身高變化慢嚴可倫指出,若孩子的身高在1年內的增長幅度明顯減少、甚至停滯,可能是生長板開始閉合的信號。生長板是骨骼長高的關鍵部位,一旦逐漸閉合時,身高增長的空間也會逐漸減少。二、性徵提早出現如果孩子出現性徵提早發展,例如女生胸部發育、月經來潮;男生聲音變低、長出鬍鬚,這可能導致生長板提早閉合,影響最終身高。三、肌肉變結實嚴可倫表示,隨著孩子青春期的到來,男生的肌肉會變得結實,女生體態則更為明顯,這通常表示「生長的高峰期」已過。當骨骼和肌肉開始成熟,身高增長的速度會明顯變慢。該如何幫助孩子把握成長黃金期,嚴可倫提醒,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是促進孩子長高的關鍵。家長們要確保孩子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鈣、維生素D等營養素,並避免過量甜食和高油脂食物;同時,保持每天至少8~10小時的高品質睡眠,並配合跳繩、籃球、游泳等運動,都是幫助長高的關鍵。倘若孩子的身高明顯落後於同齡人,也可以盡早尋求醫師評估,進行骨齡檢查與荷爾蒙檢測,而根據診斷結果,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或抑制荷爾蒙治療。他說明,前者適用於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孩子,能有效促進骨骼延長;後者則對於性早熟的孩子,能延緩生長板閉合,以爭取更多的成長空間。
總是覺得累?醫示警12項身體訊號「恐是免疫衰老」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的自然過程。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解釋,這種現象不僅影響我們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他也列出免疫衰老可能表現出的12個身體信號,其中像是持續疲勞感、常有腸胃問題、頻繁感冒、常發生口腔潰瘍等,可能就是免疫衰老的警示。黃軒醫師今(31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免疫衰老是指免疫系統的功能性改變,包括先天免疫(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反應減弱,導致抗原呈遞和初始免疫反應的效率下降,或是適應性免疫(如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退化,以及低度慢性發炎:體內發炎因子(如IL-6、TNF-α)升高,從而抑制免疫反應,並加速老化相關疾病發展。黃軒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發生。至於如何辨識免疫衰老,他也列出以下12個身體信號:一直持續疲勞感:即使有充足睡眠,仍感到疲憊不堪,日常活動變得吃力。出自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消耗大量能量。常有腸胃問題:經常腹瀉、便秘、脹氣或消化不良。原因是腸道中約70%的免疫細胞受損,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頻繁感冒:經常感冒或感染,且恢復緩慢。因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下降。傷口癒合緩慢:小傷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甚至容易感染。主要是免疫細胞修復組織的能力減弱。皮膚常出現問題:頻繁出現濕疹、皮疹或口角炎。因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病菌更易入侵。一直頭痛與肩頸僵硬:因免疫力下降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經常情緒波動很大: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或情緒低落。因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交互作用受損。過敏症狀加劇:忽然對食物過敏或環境過敏的反應變得更嚴重。當免疫系統失衡,可能會對無害物質產生過度反應。莫名體重變化:體重突增加或減少,無法用飲食或運動解釋。因免疫系統異常影響新陳代謝所致。口腔健康出問題:口腔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導致經常出現口腔潰瘍或牙齦發炎。一直有肌肉或關節疼痛: 無明顯運動或外傷的情況下,經常感到酸痛或僵硬。主要在於慢性發炎導致組織損傷。頻繁低燒: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溫略微升高,使人經常感到發熱,但未達到明顯發燒標準。至於如何延緩免疫衰老?黃軒提醒,免疫衰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透過早期識別徵兆並採取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能夠顯著延緩免疫系統的退化速度,尤其可以針對以下4點進行改善: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每週進行適度運動(如快走、瑜伽)。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果、堅果)。補充維生素C、D、鋅和益生菌,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管理壓力:採用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定期健康檢查: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接種疫苗:接種針對老年人設計的疫苗(如高劑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男子有痔瘡「排泄就噴血」 怕痛不開刀!拖3個月慘變重度貧血
大陸福建一名90後(西元1990年後出生)男子,上廁所時發現會噴出血,就醫後確定罹患痔瘡,醫師建議他開刀治療,他因為怕痛找各種理由拖延長達3個月,先服用藥物治療。最近痔瘡男走路搖搖晃晃又臉色發白,檢查才發現嚴重貧血,如今已住院接受手術。根據陸媒《映象新聞》報導,來自福建一名30多歲男子發現上廁所時噴血,3個月期間到醫院看了4次,從第1次就醫時,醫師就建議男子住院接受手術治療,但他怕痛又拿工作繁忙,請醫師先以藥物的方式治療他的痔瘡,只是沒有顯著效果。直到第4次檢查時,醫師注意到痔瘡男臉色發白,走路不穩又搖搖晃晃,原來是他因為痔瘡噴血,血紅素從之前的10克多掉到剩下5克,已經屬於「重度貧血」。醫師苦口婆心勸他,長期肛門周圍出血不僅會導致貧血,嚴重還可能引發心臟病、腦血管病變等,最嚴重恐危及生命。最終痔瘡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聽從醫師建議住院,並接受手術治療他的痔瘡。除此之外,醫師呼籲民眾,上廁所看到血便的話,或伴隨其他不適症狀都應該及時就醫,也能儘早發現其他可能疾病像是結腸癌、直腸癌等。醫師也透露,民眾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改善生活習慣,注意均衡飲食且確保每日飲用充足水分,預防便祕,如果可以也要避免長時間久坐,培養運動習慣,減少熬夜,都能有助維持整體健康。
七旬嬤肺結節無不適拖延回診 2年長大一倍成「肺腺癌」!
71歲張阿嬤兩年前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檢查肺部,發現一顆0.8公分肺結節,當時建議要定期追蹤,沒想到阿嬤自認「沒有不舒服」,拖到今年才回診,結果肺結節長大一倍、已增大至1.5公分。考量到結節位置適合手術處理,醫師建議進行微創肺段切除術,並在術中接受病理檢驗,冷凍切片結果確認為早期肺腺癌(第一期)。肺腺癌二期以後存活率即下降 高危險族群應定期LDCT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出,根據研究,零期或第一期肺腺癌的五年存活率接近90%,但到了第二期存活率可能下降至60%-70%,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生命質量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局已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補助LDCT費用,包括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男性/45-74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等,都可提供兩年一次LDCT。肺結節大於0.8公分 早期手術減輕病人負擔 劉柏毅說明,若肺結節大於0.8公分且呈實心狀,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採用手術切除。以目前微創手術的技術,傷口僅約3至4公分,減少患者術後疼痛和肺功能損失,且住院時間只需三至五天,恢復速度快,大幅減輕患者心理與生理負擔。此外,藉由手術切除肺腺癌,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組織,對於老年患者尤其重要。肺癌也可能發生在健康無症狀族群 這樣做降低風險劉柏毅表示,阿嬤本身沒有吸菸,也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家族病史,完全屬於健康無症狀族群,然而如果沒有透過LDCT檢查發現,這類小結節極難被傳統X光發現,且結節恐短期內迅速增長,一旦進入第二期或更高期別,術後可能需輔助性化療等較為積極的治療方式,並且預後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劉柏毅提醒,若要預防肺癌上身,務必戒菸或減少二手菸暴露,同時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或肺部問題的族群,應考慮定期接受LDCT。也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空氣污染、工業排放和車輛廢氣等有害物質環境,平時也得注意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良好睡眠,以提升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
6旬婦每晚皮膚癢到醒來! 醫曝「慢性搔癢」成因與治療
60歲張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過去三個月持續感到身體多處皮膚搔癢,特別是在夜晚症狀加重。儘管多次使用抗過敏藥物和潤膚乳,癢感卻沒有明顯改善,晚上常被癢醒,多次抓破皮膚,甚至導致皮膚感染。每五人就可能有一人曾發生慢性搔癢 其病因多樣複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任柯玫如指出,這種情況稱為「慢性搔癢」,是指持續六週以上的搔癢,並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和心理健康。根據研究,慢性搔癢的終身盛行率約為22%,也就是每五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在其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遭受這種困擾,並且年齡越大盛行率越高。慢性搔癢的病因多樣且複雜,可分為 皮膚性搔癢(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引起)、神經性搔癢(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系統性疾病搔癢(見於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或甲狀腺疾病等患者)、心因性搔癢(可能與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因素相關)、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特發性搔癢。因應病因多樣 慢性搔癢治療首重個人化柯玫如建議,尋找專業皮膚科醫師,透過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準確區分不同類型的搔癢,方能對症下藥。慢性搔癢針對病因的個人化治療是關鍵,常見以下幾種方式治療:局部治療:潤膚乳液或乳霜,有效減少皮膚乾燥引起的癢感。局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針對發炎性皮膚病效果顯著。全身治療:抗組織胺藥物,常用於蕁麻疹或過敏性搔癢,但對某些搔癢疾病效果有限。神經調控藥物:對神經性癢感有明顯效果。新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如IL-31拮抗劑、IL-4/IL-13拮抗劑或JAK抑制劑,為難治性搔癢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紫 外光光線治療:是慢性搔癢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特別是針對某些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藥物使用受限的患者。日常保養更不可少 搔癢持續發生應盡快就醫柯玫如也提醒,選擇適合的潤膚乳液或乳霜,每日塗抹,保持皮膚潤澤,避免過熱的水溫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劑或穿著粗糙衣物,另外盡量避免搔抓皮膚,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並減少過度緊張或壓力,才能達到最好效果。若癢感無法緩解,應及時找皮膚科醫師就醫,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
健保延長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年限!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治療更有保障
【健康醫療網/林韋彤、林宗憲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攝護腺癌已攀升至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名,其中有三成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癌症轉移。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明昕指出,臨床上通常會透過抽血檢測患者的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 PSA),若指數異常偏高,可能代表罹患攝護腺癌,需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然而,由於攝護腺位置深藏於肛門與直腸之間,且早期症狀如頻尿、排尿困難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民眾往往難以察覺病情,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楊明昕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直到骨痛或其他不適出現時,才確診為高風險晚期癌症。這也讓癌症治療的挑戰更加嚴峻,尤其是對於已出現癌細胞轉移的患者,治療手段的選擇與效果成為重要的課題。健保放寬給付條件!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年限延長至三年自113年8月1日起,針對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健保給付年限由原本的兩年延長至三年,這項政策改變讓許多患者受惠。對於因健保限制而停藥的患者,只要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於三個月內未出現病情惡化,便可申請續用一年。楊明昕醫師說,過去許多患者在兩年療程結束後,不得不中止用藥,這對病情控制造成很大影響。如今隨著健保政策的擴大,他們能夠再次申請治療,延續使用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楊醫師進一步指出,這類藥物的費用動輒每月上萬元,對許多患者來說,健保的支持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也讓治療得以繼續,抑制腫瘤的進展,為患者爭取更長的生命時間。他強調,這項政策對患者及其家庭意義重大,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帶來更多希望。新一代荷爾蒙治療突破抗藥性挑戰!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傳統荷爾蒙治療主要透過針劑注射,抑制腎上腺素或睪丸分泌雄性素,以阻斷癌細胞的生長。然而,當癌細胞進展至去勢抗性階段時,腫瘤的抗藥性問題會讓治療效果逐漸減弱,存活期通常縮短至不到四年。楊明昕醫師表示,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能直接針對腫瘤細胞的雄性素受體,從根本抑制癌細胞的增長與擴散,並有助於縮小腫瘤體積。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這類藥物可有效降低33%的死亡風險,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可額外增加三年以上,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三大指標 定義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分類,有助於醫師提供更精準的治療策略。楊明昕醫師說,目前主要依據以下三大指標:1. 葛里森指數超過8分:代表腫瘤病理分化差,癌症侵略性高。2. 骨轉移三處以上:尤其是非脊柱或非骨盆腔的骨轉移,顯示癌症擴散範圍較廣。3. 內臟轉移:如肺部或肝臟遭癌細胞侵襲,表示病情已相當嚴重。當患者符合以上三項指標中的任兩項時,則歸類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以提升存活機率,延長生命時間。規律運動與健康管理 是長期抗癌的重要關鍵楊明昕醫師提醒,接受荷爾蒙治療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骨痛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建議患者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例如散步或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維持體能與心理健康;此外,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也是抗癌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楊明昕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患者的生活管理一樣重要。透過規律的健康習慣,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還能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他呼籲民眾,若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自己的健康多爭取一份保障。
瓊瑤86歲驟逝…心理師提醒天冷影響情緒 揭「冬季憂鬱症」9症狀
知名劇作家瓊瑤今(4)日下午在新北市淡水住家輕生,享壽86歲。有心理師曾指出,近年有越來越多季節性情感患者,其中一種「冬季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出現情緒困擾;雖然不能斷定瓊瑤的決定與季節引發的憂鬱有關,但心理師仍提醒民眾要注意9症狀,還有分享如何自我調適的方式。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楊宇祈在今年11月下旬指出,有不少人在季節轉換或是特定季節,容易有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想睡覺的現象,都可歸類「重鬱症」或「雙相情緒障礙症」,在特定季節發作,像是秋冬時就被稱為「冬季憂鬱症」。心理師楊宇祈透露,近年來季節性情感患者有增加的趨勢,而冬季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長時間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食慾及體重改變、睡眠習慣改變又變得嗜睡、精力下降常感到疲倦、感到內疚還無價值感、注意力難集中、思考或行為變得較遲緩和出現自殺意念。楊宇祈進一步說明,症狀發作原因也許與「日照時間短」有關,缺乏陽光照射下,會造成大腦下視丘難以正常運作,還會影響褪黑激素、多巴胺、血清素等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另外,有研究指出,冬季憂鬱症盛行率與緯度、年齡和性別有關,離赤道越遠且冬季白晝短的地區、年輕女性相對較高風險患病。不過楊宇祈透露,除了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像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光照治療,患者也有6種自我調適的方式,包括適當運動、均衡飲食維持營養、多曬太陽「進行紓壓活動、維持人際互動及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浪費錢又傷身!藥劑師列3款保健品「她絕對不吃」 綜合維他命也上榜
許多人平常會吃保健食品、維他命來補充營養,但英國藥劑師兼保健品牌創辦人阿米娜(Amina Khan)卻點出了3種她「絕對不吃」的保健品,並強調不少產品不僅吃了沒效果、會白花錢,長期食用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藥劑師阿米娜(Amina Khany)在ㄊ她擁有超過27.1萬名粉絲的TikTok帳號上分享,有3種保健品她絕對不會服用:1、維他命軟糖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每顆維他命軟糖中通常含有3至5克糖,且每份軟糖的營養成分往往較傳統維他命更少,因此容易超出每日建議糖攝取量,還可能導致礦物質中毒。阿米娜直言,維他命軟糖基本上就是顆粒狀的糖,不如直接去吃點甜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師也警告,即使維他命軟糖標榜無糖,仍可能含有其他高糖分的甜味劑,例如果汁濃縮液或糖醇,長期攝取將造成消化問題。2、綜合維他命阿米娜說,這種產品通常只含有微量的關鍵營養素,幾乎無法對人造成影響,也難以滿足人體的實際需求。一些研究人員曾表示,綜合維他命是浪費錢的東西,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或過早死亡的風險。但也有一些例外,像是孕婦和營養不良的人可能會受益於多種維生素,即便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仍建議只需均衡飲食,就可獲得充足的營養。3、頭髮、皮膚及指甲相關的保健品阿米娜指出,由於社交媒體廣告推銷,網路上許多聲稱能改善髮質、膚質和指甲的保健食品變得流行,但在實際上,這些效果並不明顯,且營養素劑量不足。相較於綜合型的保健食品,阿米娜認為,針對特定問題的單一保健食品可能更有幫助,例如維他命B8有助於頭髮生長、增厚,維他命D則有可以改善皮膚健康、促進皮膚細胞再生。
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麥當勞連7年漲價!11/20主餐全漲 最新價格出爐
荷包又要縮水啦!台灣麥當勞表示,考量整體營運策略,將自11月20日凌晨零時起調整部分產品價格,早餐、超值全餐之主餐,及部分點心飲料,單點價格調升2-3元。●超值全餐:主餐單點價格調升2-3元,配餐價格維持不變。(麥脆鷄腿每塊調升3元,一份主餐為兩塊)●早餐:主餐單點價格調升2元,配餐價格維持不變。(全日好食系列主餐價格,依超值全餐主餐價格為準)●點心類: 麥克鷄塊(4塊)、玉米湯(小)、蛋捲冰淇淋(大)、蘋果派調升2元;麥脆鷄腿(1塊)、漢堡/吉事漢堡調升3元;其餘中薯、蛋捲冰淇淋等13項產品價格維持不變。●飲料類:部分$41(含)以上飲品調升2元。套餐飲料升級經典美式咖啡,價格維持不變。●法點自由配:買任一法點搭配McCafé飲品,調降6-8元,現折16元起。價格調整表。(圖/麥當勞提供)台灣麥當勞指出,為慶祝麥當勞APP全球版登台滿週年,今(18日)起一個月優惠大放送,首波(11月18日至12月1日)主打大薯、四塊麥克鷄塊等人氣產品買一送一,以及其他餐組優惠,連續兩週推出超過20張優惠券,以回饋麥當勞APP會員的長期支持。同時,麥當勞持續提供消費者多元且超值的餐點選擇,11月20日起,限期推出由麥香鷄及麥香魚領銜的「99有省餐」、「129超省餐」,同時也推出選用台農57號地瓜製成的全新點心「五七地瓜球」,套餐加購只要39元。此外,響應均衡飲食潮流,麥當勞同步推出全新「藜麥沙拉系列」,109元起就能享受優質蛋白質與蔬菜。
桃園衛生局大規模抽查辛香料 驚見2產品內含「蘇丹紅」
桃園市衛生局近期對市售調味辛香料進行大規模抽驗,檢查範圍包括網路購物平台、賣場、餐廳及工廠等管道的83件咖哩粉、薑黃粉及辛香料產品。結果檢驗結果顯示,有2件產品含有蘇丹色素1號,除了食藥署先前公布的濟生公司薑黃粉外,另外還查獲健康樂活生醫公司的薑黃粉產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健康樂活生醫公司從高雄市德和貿易有限公司進口共3250公斤薑黃粉,其中250公斤以原包裝形式銷往台北市和新北市的4家業者,另外3000公斤則由健康日記生醫公司代工製成「生機薑黃粉」,並在全聯福利中心販售。而台北市衛生局16日通報,在富山食品行販售的「純印度薑黃粉」中檢出蘇丹色素1號。桃園市衛生局獲報後立即派員稽查,發現「純印度薑黃粉」和「生機薑黃粉」均來自同一批原料。目前已要求業者於17日前完成下架,若未能如期執行,將依《食安法》第7條及第47條規定,處以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桃園市衛生局提醒,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蘇丹紅列為第3級物質,雖可能致癌但尚無確切研究證實。若民眾不慎食用,建議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多喝水及攝取天然蔬果,以增加身體代謝能力。對於已購買相關商品的消費者,不論批號都可以退貨。全聯門市接受憑發票及產品退貨,如遇退貨困難,可撥打健康日記生醫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888-620或03-4965558,憑空罐辦理退貨。如有其他消費爭議,可撥打0800-285-000或1950消費者服務專線尋求協助。
年輕愛運動不是無敵星星!20歲體保生校園突暈倒 「天天2杯手搖飲」送醫血糖飆破千
雖然在印象中,糖尿病多發病於年長、肥胖、家族病史者身上,不過隨著現在人飲食習慣改變,即使是愛運動的年輕族群,恐怕也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許瓊月在節目中分享,有名熱愛運動的男大學生從小愛吃炸雞、高中起每天喝2杯手搖飲,有天竟在校園昏倒送醫,檢查發現「血糖值破千」,年僅20歲就已罹患第2型糖尿病。許瓊月在節目「震震有詞」中分享,這名求診的男大學生從小愛吃炸雞,高中讀體育專班時,更養成每天要喝2杯手搖飲的習慣。儘管父母都叮嚀他要均衡飲食,多吃青菜,不過男大生認為自己還年輕,不需要過度注意這些,直到有一次他在校園中暈倒,送醫後竟發現血糖值飆到一千多,被確診出罹患第2型糖尿病。許瓊月表示,這名男大生狀況嚴重,需要急性治療,後來透過施打胰島素,總算才把血糖降下來。許瓊月提醒民眾即使年輕又有運動習慣,若不控制飲食,一樣會罹患糖尿病。根據衛福部數據,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高居第5位,依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對糖尿病友來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運動、飲食控制以及定期監測血糖是防止血糖失控的關鍵。
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成年人狂冒青春痘「問題不單純」 專業醫分析「不同部位長痘」背後含意
痤瘡,俗稱「青春痘」,雖然有青春二字,但並非只有青少年會遇到,其實許多成年人在壓力大時也常「冒痘痘」。中醫師楊婕妤解釋,痤瘡好發於臉部、背部甚至胸口等部位,當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且毛孔清潔不徹底時,就容易阻塞,引發痤瘡桿菌感染而造成發炎,進而形成痘痘。成年人冒痘的原因很多,除了工作壓力之外,睡眠不足、荷爾蒙失調以及不當的飲食習慣等都可能導致痤瘡的出現。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楊婕妤表示,中醫上認為不同部位的痘痘反映了臟腑功能的失衡。像是額頭長痘,多與心火旺有關,常發生在過度疲勞或失眠的人身上;鼻子上的痘痘則和胃火旺有關,多出現在喜歡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雙頰的痤瘡則與肝、肺有關,左臉反映肝功能失衡,容易出現在情緒緊繃、壓力大的人;右臉則與肺有關,常見於過敏體質者。而下巴的痤瘡與荷爾蒙及腎臟功能有關,特別是女性在月經週期時,下巴經常冒痘,這讓許多女性感到困擾。針對痤瘡,楊婕妤建議從四方面進行日常保健來改善。首先是均衡飲食,避免過度調味及高熱量食物,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有助於減少發炎。其次是睡眠要規律,特別是在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這段時間最好保持睡眠,讓肝臟得以正常運作。此外,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能促進氣血循環,減少濕熱累積及發炎反應。最後是適當清潔肌膚,保持肌膚清爽,減少保養品或化妝品的使用,以降低肌膚的負擔。除了調整生活作息,楊婕妤還推薦了兩個穴位按摩的方法,可以幫助舒緩發炎痘痘的不適。第一個是曲池穴,位於手肘橫紋外側的凹陷處,具清熱消腫的功效。第二個是合谷穴,位於虎口位置,按摩時感到酸脹即可,有疏散風熱和緩解疼痛的效果。建議每天按摩雙側穴位各15至20次,每次約5至10秒。在飲食配合方面,楊婕妤也推薦兩款茶飲以提升體質、改善痤瘡問題。首先是冬蟲夏草飲,這款茶具有提升免疫力和抗菌、抗發炎的作用,建議使用1至2錢的冬蟲夏草以1000c.c.的溫水沖泡。另一款是放鬆紓壓茶飲,由甘草、浮小麥和紅棗等材料組成,有助於身心放鬆、紓解壓力及改善睡眠品質。將甘草2錢、浮小麥4錢、紅棗5顆以1000c.c.冷水浸泡10分鐘,煮沸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即可。最後楊婕妤也提醒,如果民眾的痘痘反覆在特定部位發作出現的話,民眾應尋求中醫師的諮詢,以從根本上解決痤瘡問題。
沈錦豐「猛爆性肝炎」過世 醫曝「2地方變黃」快就醫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因「猛爆性肝炎」離世,讓不少生態界人士感到相當不捨。家醫科醫師陳敬睿日前在粉專表示,在醫學上其實沒有所謂爆肝的病名,比較接近的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而急性肝衰竭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造成急性肝衰竭的常見原因有5大原因。●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B型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猛爆性肝炎;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以避免誘發猛爆性肝炎。●藥物誘發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的鎮痛解熱藥物(俗稱為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使用藥物,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而引起肝功能異常,另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服藥應聽從醫師建議,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亂服草藥、偏方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分而引起急性肝衰竭。●過量飲酒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代謝異常疾病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並不常見。陳敬睿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立刻就醫;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不一定和長期熬夜太累有關,在台灣有超過6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因此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平時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防止肝指數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