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系統
」 地震 氣象署 國家級警報強震警報縮短至7秒!氣象署鋪200公里海纜 助西南部14秒地震預警
台灣地震非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自4月3日花蓮發生強震以來,截至10月14日,共計有1715起餘震,其中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98起,由於台灣位在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氣象署將強化即時警報功能,目前預警時間是地震後10秒內收到震央簡訊,未來將縮短至7秒。此外,氣象署預計在2025年完成南部海域200公里的海纜鋪設,提供西南沿海14秒的預警應變時間。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共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436次,小區域有感地震報告為1380次,並處理超過1萬8000筆的地震定位資料。交通部部長陳世凱表示,氣象署為了提升災害預警和氣象預報能力,持續建設先進的氣象觀測與遙測設備,並引進先進的運算能力,發展AI氣象應用,2023年已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系統的建設,將區域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從原本的3公里提升至1公里,並每年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率2%。交通部部長陳世凱指出,今年增建38座地震站,總數達到632座,加密站網並提升傳輸處理效率;今年已完成高雄市區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預計在2025年完成台中市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時間將從10秒縮短至7秒,盲區範圍也從35公里縮小至25公里。氣象署指出,預計在2028年完成台灣南部海域200公里長的海纜鋪設,並在海纜沿線設置3座海底地震觀測站,將為台灣西南部沿海提供14秒的地震預警和30分鐘的海嘯預警應變時間,提升馬尼拉海溝引發的海嘯及地震預警能力。氣象署正積極研發應用AI技術縮短地震通報時間,透過AI技術提升識別P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迅速發出警報,縮短通報時間。
921地震25週年 賴清德:持續強化防災意識建構韌性社會
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造成多人罹難及受傷,由於劇烈搖晃持續大約100秒,導致全台多棟社區大樓倒塌。事發至今已過去25年,總統賴清德21日前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時表示,未來政府會持續提升全民防災意識,結合各界力量強化災防體系,打造更強而有力的韌性社會。賴清德表示,9月21日是台灣人民無法忘懷的日子。25年前的今天,921大地震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也造成台灣社會非常大衝擊。當年大地震的隔天,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加拿大、美國等國際搜救隊伍,就來到台中投入救災工作;很高興在25年後的今天,這些當年幫助台灣的各國駐台使節或救難隊伍也再次來到台灣。他要代表國人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賴清德指出,政府未來會繼續提升全民防災意識,也要結合各界力量強化災防體系,打造更強而有力的韌性社會,讓國家更有力量,人民更有信心來面對各種挑戰。他也感謝來自國內外的夥伴對台灣的支持和貢獻,盼為了更安全、更有韌性的未來繼續密切合作,一起努力。 賴清德強調,過去25年來,台灣人發揮堅毅、強韌的精神,從創傷當中復原,從災難當中重新站起。面對大自然,依然謙卑,從不足當中持續學習改進。因此,為了降低地震的災害和影響,政府提高了房屋耐震規範,也建立地震預警系統,結合地震告警細胞簡訊,提醒民眾做好防護準備。 「政府將結合產官學研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及災難預防、救援等問題」,賴清德表示,未來將持續提升全民防災意識,並結合各界力量強化災防體系,打造更強而有力的韌性社會,讓國家更有力量,人民更有信心,來面對各種挑戰。
北市明「2區」進行防災演習 一早這時發布「國家級警報」
近期地震搖不停,台北市政府也將於明(26)日舉行防災演習,針對兩區發布國家級警報測試,提醒民眾屆時不用慌張。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出,為辦理113年災害防救演習「災害預警」項目,台北市政府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協調於4月26日上午9時發放手機國家級警報測試,發送範圍為本市士林區、北投區等2行政區,不過台北市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無須配合任何事項(含地震避難動作演練)。而台北市也公開屆時警報訊息會是「【113年臺北市災害防救演習】地震速報演練訊息,收到訊息請勿慌張。若遇實際地震應變「趴下、掩護、穩住」【Earthquake Disaster Drill】中央氣象署02_2349 1181」,提醒民眾到時候接收到警報,不用感到慌張。近期不斷有地震發生,令不少人「心驚驚」,一些民眾也抱怨自己沒有收到地震警報,對此,中央氣象署解釋,根據地震測報中心的警報標準,地震芮氏規模達到5.0以上,預估震度超過4級的地區才會發布國家級警報(即細胞廣播)。當地震發生時,氣象局會估算各地震度,以及高破壞性S波抵達的時間,若達到警報標準,就會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將訊息轉換成對應格式,發送至各大電信業者,待目標區域的基地台啟動後,民眾的手機就能收到地震速報。但如果預估震度未達4級標準,就不會有警報,或者民眾的手機未符合細胞廣播服務的技術規範,可能會影響地震警報的收訊效果。氣象局也指出,不同電信業者的技術和手機型號等因素會影響收訊效果,未來也將持續改進地震預警系統,提高預測震度的精準度。
國家警報發送條件曝光 地震「規模5以上」外加「所在地震度過4級」
近期台灣可以說是地震頻傳,但一直有網友表示自己沒有收到國家級警報的通知,像是花蓮從22日晚間就開始搖個不停,但就傳出有部分民眾手機都沒有收到災防警告通知,反而是透過新聞推播才知道。而氣象署也出面解釋國家級警報的推送標準。根據「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官網資料顯示,中央氣象署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自2016年起開始推動「災防告警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其中單就地震速報的項目中,發送的標準為「當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民眾」進行國家級警報的發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氣象署地震中心也補充說明表示,如有部分縣市未達發布國家級警報的標準,但如遭遇「當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3級以上的縣市民眾」,將會透過12家電視台針對本島各縣市進行警報的發送。上述的國家級警報系指透過4G行動裝置所接受的細胞簡訊,而如果是針對網路推播的地震警報,其發布條件為地震規模達4.5以上,且任一縣市預估震度達到3級以上就會發送。同時也會針對全國4173間中小學、51個消防、31個軍方救災單位等公部門、合約廠商進行通知。氣象署也解釋國家級警報的發送原理,地震發生時,會從震源將能量以彈性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傳播,依照傳播路徑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經過地球內部傳播的稱為體波,有P波與S波兩種;另一種則是當地震來到地球表面所引起的波則稱為表面波,有洛夫波與雷利波兩種。其中P波屬於縱波,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S波屬於橫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P波速度較快,S婆破壞力較強,所以當偵測到P波的發生時,就能運用時間差,在S波抵達前,發出國家級警報。
7縣市「未發國家警報」 氣象署深夜2度回應:未來1方法改進
花蓮東方海域3日上午7時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最大震度達6強,全台皆明顯搖晃。外界質疑,為何沒有國家級警報。對此,中央氣象署回應,地震預警系統先後預估地震規模僅達6.2及6.8,造成部分縣市的預估震度未達4級,因而未發送警報。氣象署指出,地震預警系統共發布兩次國家級警報,第1次於7時58分18秒針對花蓮縣、宜蘭縣、南投縣、彰化縣等4縣市,第2次於7時58分24秒針對台中市、苗栗縣、新竹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台東縣等8縣市,唯本次地震由於地震預警系統低估地震規模,造成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等7縣市未發國家級警報。氣象署表示,雖然有7個縣市未發國家級警報,仍透過電視台與網路等兩種媒介傳遞地震警報,讓全國民眾都能接收到警報,其中,透過電視台推播地震警報的發送條件為地震規模達5.0以上且任一縣市的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系統分別於7時58分18秒及24秒,透過12家電視台針對本島各縣市發送警報,而透過網路推播地震警報的發送條件為地震規模達4.5以上且任一縣市的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系統於7時58分24秒針對全國中小學校園、消防、軍方救災單位等公部門及合約廠商計4610個(包含4173所全國中小學、51個消防單位、31個軍方救災單位及其他對象)發送警報。氣象署說明,為了爭取時效,地震預警系統係根據最靠近震央的數個地震站的資訊,計算地震位置與規模,再根據前述資訊預估各縣市震度,而當系統低估地震規模時,也會低估震度,導致某些區域未發警報,國家級警報的發送條件較嚴格,為地震規模達5.0以上且所在地的預估震度達4級以上。氣象署提到,本次地震實際觀測的規模達7.2且本島各縣市皆有觀測到震度達4級以上,唯中央氣象署地震預警系統先後預估地震規模僅達6.2及6.8,造成部分縣市的預估震度未達4級,因而未發送警報,未來精進方式為,調整發布門檻有容許誤差的彈性空間,而非僅單一數值25gal,以因應於震度較大時能對民眾適時發出國家級警報。
預警秒數再精進 10年內都會區地震警報可在5秒發出
每次遇到地震,民眾關心的不外乎自己是不是「國家級警報邊緣人」,中央氣象局表示,前瞻基礎建設2.0中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將都會區地震警報發布時間由地震後10秒縮短至7秒,而5秒的預警時間可在10年內做到。根據中央氣象局前瞻基礎建設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說明, 該計劃以前瞻基礎建設2.0「數位建設-建構開放政府及智慧城鄉服務」計畫之預算辦理,以精進都會區地震預警系統,期於台灣本島與附近海域發生大地震後,在破壞性地震波侵襲前,可提早提供強震警報訊息予都會區民眾進行緊急防震應變。該計畫將透過擴建井下地震觀測網及開發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作業模組,針對都會區地震警報發布時間由地震後10秒縮短至7秒左右,地震預警盲區大小由35公里縮小至25公里左右。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 台灣外海過去在沒有海纜之前,預警得35秒才發得出去,等於收到警報時地震都搖完了,不過針對本次的外海地震,警報只用了22.07秒就發出,已有很大的進步。此外,2020年6月起氣象局就有「10秒島內沿海強震預警系統」,但運作2年來出包很多次,被民眾罵到臭頭,不過這陣子改進很許多,現在的10秒預警也都非常精準。陳國昌指出,「都會區強震預警計畫」要把預警時間從10秒縮短到7秒,然而7秒仍存在半徑25公里的盲區,但5秒就不會有盲區,因此每年將編列800萬的研究經費由地震學專家團隊,以及AI、大數據的團隊等共同研究如何達到5秒內的預警,有把握10年內可以做到,台灣和日本現在可說是平起平坐了。
老牌保全上雲端1/疫情下年營收137億創新高 宅男少東不滿「還要再翻倍」
台灣老牌保全公司「中保科技」,經過一場疫情洗禮,營收獲利大噴發,不但去年營收137億元創新高,股價也從去年80元附近穩步站上百元大關。「中保每年穩定以1~2%成長,要翻倍不可能。」43歲集團副董事長的林建涵並不滿意,他還想放膽一搏。8日,中保科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林建涵端出「中保好生活APP」,台灣這間保全龍頭要從人力保全、科技保全,進一步跨入雲端物業管理市場,要把現有服務的1500個社區住戶變成客戶。自認是宅男的林建涵,2004年取得英國米德爾賽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行銷管理碩士後回台灣,進入集團從基層業務專員及小企劃開始歷練,2013年在父親、集團總裁林孝信宣布下,哥哥林明昇擔任國產實業集團董事長,林建涵出任副董事長,2018年再轉任中保科副董事長,他才浮上檯面。這場盛會,可說是因著疫情而起。話說2019年9月,「中興保全」才轉型,改名「中興保全科技」,從傳統保全升級為科技保全公司,主打「AI智能監控系統」,除了安全防災監控,還進一步擴大物聯網應用,打入智慧家庭、智慧照護、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領域。豈料,轉型改名中保科兩個月後,新冠疫情爆發,主力「AI智能監控系統」營業大好,今年8月後,隨疫苗接種普及與疫後重啟生活,百貨賣場陸續開放,詢問客戶更是變多,比起去年同期增加至少3成。中保科抓準疫後需求改變及減碳意識高漲,長年投入研發的「AI智能監控系統」受到關注,AI感測監控系統與太陽能廠的大型案場周界解決方案詢問度增高。(圖/中保科提供)中保科研發多年的「AI智能監控系統」,「就是臉部辨識、體溫感應、容流人數計算等,也可判別來者是否為陌生訪客、有沒有戴口罩。」林建涵直白的說,「中保科向來是超前部屬,幫大家節能、省錢、解決問題!很多技術早就有了,防災系統也做很多年,但以前需求沒有很大,往往碰到危機後才突然大幅成長。」更意外的是,就連太陽能廠等大型建案也找上門。「像太陽能廠建案這類大型案場,幅員廣大、管理不便,加上電纜偷竊案件頻傳,中保科能提供遠端螢幕前監視,現場一出現問題,便能快速找到正確地點或設備,派員解決。」中保科技智慧城市本部執行長周興國說,過去每年需求約10件,8、9月大陽能廠案場量大爆發,光是9月就成約3件。此外,今年下半年,南部遭大雨轟炸加上失火意外,中保科的智慧防災服務,近來也受到政府、企業詢問。中保科將「AI智能監控系統」應用在智慧防災上,可透過水位偵測器、攝影機,就水位、結構物、邊坡進行偵測,還有地震預警系統、消防設備信號關閉系統等,可將現場情況傳回中央監控平台,也能快速連動相關設備,將災損降到最小。中保科2020年總營收137億元中,其中「中保無限+」月租服務,包括資通話安控系統、AI數位監視影像對講系統等,約占45%,貢獻最多,大型一次買斷型服務業務,像是智慧城市占20%,駐衛保全17%,物流及餐飲服務分別為7%、4%。疫情也讓林建涵看到新機會。「疫情下網路購物、訂餐增加,大量訂購包裹、送貨員進入社區都需要管理。」林建涵對社區需求及變化非常敏感,這些日常生活的痛點,可透過科技搭配大數據解決,「我們的概念很簡單,建構一個『社區生活服務平台』APP,讓疫後『宅需求』得到滿足。」中保科技集團「中保好生活APP」上線記者會,林建涵擔任主角在台上致詞、接受媒體訪問,父親、集團創辦人兼總裁林孝信及大哥、副總裁林明昇將光環留給林建涵。(圖/趙文彬攝)「社區住戶下載此一APP後,除了有瓦斯電表抄送、社區即時公告、線上繳交管理費等基礎服務,還整合旗下居家清潔服務,線上購買復興空廚與旗下餐飲品牌的美食。」林建涵盤算,目前服務1500個社區約2.5萬住戶,可透過APP升級成「客戶」。為此,中保科7月推蔬果箱,8月還收購火鍋品牌「肉大人」,預計2023年餐飲事業的營收占比能成長到6%。為提高現有客群黏著度,林建涵也玩起點數遊戲,大推代收管理費及消費積點抵管理費的『好點』服務,並喊出明年底前能有3500個社區使用APP的新目標,讓集團規模有更爆發性的突破。「中保科不再是傳統保全!」會否走向「元宇宙」?林建涵務實地說,「虛擬的東西,暫時在台灣社會不會用到太多,我們走比較實際一點,能真的反映到消費者生活上的便利,才是中保科的目標。」疫情或許是許多企業的絆腳檻,卻成了中保科的墊腳石。
氣象局臉書曝921地震報告 網憶驚魂夜晚:當時全家抱一起等死
22年前,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大地震,頓時天搖地動,許多人因此與親朋好友天人永隔。時至22年後的今天,這場地震仍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痛,氣象局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今(22日)貼出當時的地震報告,表示自921地震後,台灣掀起了法規和救災制度的全面進化,貼文也引起許多民眾共鳴,紛紛留言回憶事發當晚,直言至今回想仍覺得恐懼。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突如其來的芮氏規模7.3大地震讓人間陷入災難,強烈震動造成近10萬棟房屋倒塌、2400多人罹難,以及總計約新台幣3000億元損失。氣象局粉專貼文表示,這場地震是台灣人心中最殘忍、最恐懼的記憶,「車籠埔斷層的錯動,彷彿為臺灣地表帶來一道劇烈的傷痕,一道長達 105 公里的傷痕」,貼文也貼出事發當時的地震報告,表示在這場災難後,台灣掀起了法規和救災制度的全面進化、發表了世界級的地震研究,以及地震預警系統的現世,讓我們看見台灣的大破大立及團結向心。貼文也寫道,台灣自90年代開始,中央氣象局開始發展「地震速報系統」,當時921地震發生後約102秒就得到自動定位結果,受到國際肯定與重視,在經歷大地震後,氣象局更積極發展地震預測系統,到2016年,台灣就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後,全世界第3個成功向一般大眾發布地震預警的國家,時至今日,地震預警的測報時間也已經縮短至10秒之內。此外,氣象局該篇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許多人紛紛留言回憶921大地震當晚恐怖經驗「當時全家人抱著一起等死,想到就可怕」、「記得當時台中停電將近一個禮拜,學校停課,過著很原始的生活」、「還記得爸爸拿出釣魚用的手電筒和收音機 一直聽著新聞廣播」、「先上下,再左右,好可怕,想到都還會怕」、「真的好恐怖,真的是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