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症候群
」 地震 地震症候群台灣失眠族逼近400萬人 地震頻傳更影響睡眠品質
昨晚睡得好嗎? 根據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WSS)2023年的調查顯示,台灣失眠盛行率約17%,推估失眠人口近400萬人,顯見現代人因生活步調緊湊、壓力大,「好好睡一覺」儼然成為不少人的困擾。台灣近來地震頻傳導致失眠問題更加嚴重,更出現「假性地震、失眠焦慮」的地震症候群,不少人因此感到精神緊繃,睡眠品質大受影響。想要改善睡眠障礙,除了需要諮詢專家、調整生活作息,飲食中的營養素也有所影響。有廠商針對失眠族推出助眠飲品,以堅果為基底,加上營養中心研發的芝麻素plus與營養精華素,一瓶只有35大卡,且不含奶,對於乳糖不耐症的朋友是一大福音,讓你可以無負擔的入眠,經上萬人實測,92%助眠有感。皮膚科醫師簡銘成也曾為失眠所苦,為了改善失眠困擾,簡銘成分享4個自己對抗失眠的方法:1.睡前1小時不要看手機:以免影響思緒,螢幕的藍光也會造成大腦無法進入睡眠狀態。2.在白天做心肺運動:一周3次,每次30分鐘,讓心跳達到130下。避免在晚上運動,以免交感神經太興奮反而影響睡眠。3.睡前做肌肉伸展:讓副交感神經頻率慢慢提高,有助進入睡眠狀態。適合的動作包括肩頸、胸肌和前鋸肌、腿部肌肉,每個動作維持約20秒。4.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吃益生菌。簡銘成說,他親身經驗後,以上4種方法確實有助於睡得更好,但若失眠困擾真的很嚴重,還是要求助於醫師,接受專業治療。
花蓮403餘震特別多? 專家曝921數據:1年內有5316個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2日傍晚至23日凌晨更是整晚搖不停,其中凌晨2時26分、2時32分接連發生芮氏規模6.0及6.3強震,導致原本因403強震已被判定為危樓的花蓮統帥大樓、富凱大飯店,均發生嚴重傾斜,沒想到27日凌晨2時21分、2時49分又連續發生芮氏規模6.1及5.8地震,讓不少民眾患上地震症候群,有網友也疑惑,當年921大地震後,有感餘震有這麼多嗎?對此,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署》也指出,921後1年共出現84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網友27日在PTT上以「921有感餘震有這麼多嗎?」為題發文提問,403強震後幾乎天天都發生有感地震,「沒事就來一發規模5、6的,當年921有感餘震有這麼多嗎?」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還真的有」、「那時候感覺就一直搖,而且還大停電」、「聽節目說2個月內7至8個6以上的,看來必有,只是那時候你沒手機上來看」、「921有個餘震晃超大,我看電視都趕快跑」、「921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這麼多,聯絡更麻煩」、「921記得一個月後還有5級餘震,只是那時還沒網路,都要看電視才知道幾級」、「那時候感覺就一直搖,而且還大停電」、「921真的是整個晚上都在搖」、「大家都睡在帳篷好幾天,不敢回家」、「921餘震多到大家睡屋外不敢進房子」、「很多人連續幾周都睡外面空地的。」另外也有不少人提到1022嘉義地震,「當初還有個1022」、「1022雲林感受才是大,停課快3個月」、「當初還有個1022」、「1022印象深刻,震完全校疏散到操場,然後家長就來接回家了」、「震了一個月,還來一個大的1022」、「1022那次啊。」對此,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署》也曾在10日透過921大地震後1整年的經驗,發文釋疑「究竟大地震後的餘震會持續多久?」根據氣象署資料庫顯示,921大地震餘震範圍在地震前後的地震數量差異:921大地震後1整年(1999/9/21至2000/9/20)共計有5316個地震,而在921大地震前(1992/1/1至1999/9/20)僅出現944個。另外規模大於5的地震在921大地震後1整年發生了84次,但921前1年僅出現8次。粉專分析還發現,921地震後,至少9至10月,在「規模3至5」這個範圍內的餘震數量相當的多,即便後來有逐漸變少的趨勢,往後近1年的時間裡,也會出現規模5以上的餘震。粉專續稱,從921大地震的資料庫分析,在這次0403花蓮地震之後1年內可能還會有餘震,雖說不排除2個月內仍會出現規模較大的有感餘震,但目前有逐漸緩和的趨勢。
女頭昏疑地震症候群…竟是得「冷氣病」 中醫曝解方
地震不斷,高雄有名女子最近經常有頭暈、沒有精神的狀況,懷疑是「地震症候群」,不過經把脈及問診後,中醫師則表示,女子是得到「冷氣病」,就是中醫中的「陰暑」,其造成原因是室內、外溫差大,使皮膚毛孔快速收縮,身體體溫調節和排汗功能失常導致身體發熱卻出不了汗,而引起頭昏、口渴、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橋頭馬光中醫診所醫師謝觀顯表示,前幾日1名女患者表示,最近總覺得頭昏腦脹的,上班也都沒有精神,懷疑是「地震症候群」,但經把脈及問診後,發現患者是得到「冷氣病」,就是中醫中的「陰暑」。謝觀顯說明,天氣炎熱,民眾長時間在外流汗、未適時補充水分,經常會導致中暑,不過此類中暑在中醫分為「陽暑」,而陰暑就是在夏天頻繁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的溫差使皮膚毛孔快速收縮,身體體溫調節和排汗功能失常導致身體發熱卻出不了汗(寒包火),而引起頭昏、口渴、食慾減退、少汗、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腸胃不適等症狀,但症狀通常較為輕微緩慢,要注意的是室內室外溫差大,尤其溫差5度以上更容易造成陰暑。謝觀顯表示,「陽暑」和「陰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陰暑」的體溫是正常的,也有人稱之為「冷氣病」。其治療上是需要經過中醫師的辨證論治才可以開藥治療,治療原則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爲主,臨床上多使用藿香正氣散或清暑益氣湯,同時也可利用針灸或自己多按摩「内關穴」或是「合谷穴」2個穴道來減輕頭昏、腸胃不適等症狀。謝觀顯建議,吹冷氣時可以使用冷氣機的除濕乾燥模式,舉例在30℃的氣溫下,濕度從70%降至60%,體感溫度就能下降約1℃,濕度控制在40至60%則是最好的,因為對人體來說,40至60%是人體感受度最佳的,但如果這樣還是覺得很熱,則可以把冷氣的溫度設定在比室外溫度低2至3度左右,就會覺得很涼爽了。
被地震搖到心悸?30歲男照心電圖「心律不整」 醫揭可能原因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近2天數十起超有感地震更讓許多人被搖到頭暈不止,甚至疑似身體不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就透露一名30歲男患者強震過後覺得心悸,檢查確定心律不整且「很頻繁」。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該名男患者本身個性較容易緊張,近期地震過後「覺得緊張有心悸的感覺」,特別是4月23日規模6餘震發生後「心悸的感覺更加重了」。蘇一峰曬出男患者的心電圖指出,圖表顯示患者心律不整,「而且心律不整發生很頻繁」,表示對方一跳正常的心跳,後續緊接著一跳亂跳的心跳。他認為,「情緒緊張精神壓力可能是心律不整的原因」。除了壓力可能造成心臟疾病,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指出,有些人會在地震後罹患地震症候群(Earthquake Syndrome),並出現10大症狀:頭暈、平衡困難、耳鳴、焦慮、失眠、恐慌發作、注意力不集中、逃避行為、過度警覺、易受驚嚇。黃軒表示,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或一段時間,但若出現持續不安、食欲和睡眠問題、情緒波動、社交隔離,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徵兆:持續恐慌、夜間惡夢、迴避有關創傷的事物或地點,最好尋求專業心理協助。
餘震不斷害頭暈、耳鳴? 地震症候群「5狀況」小心該就醫求助
地震頻傳,讓你覺得整天都在頭暈、耳鳴?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地震頻繁發生,不僅威脅生活安全,還可能引發民眾「地震症候群」。地震症候群是種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好發於女性、高齡者、住高樓層者。他提醒民眾,如果身上出現10症狀,並且為此困擾不已,一定要求助專業心理輔導。黃軒23日在個人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解釋地震症候群(Earthquake Syndrome)也被稱為假性地震症候群(Pseudo earthquake syndrome)或地震後頭暈症候群(Post 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是種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先前的研究指出,在強震發生後的四個內,在有持續餘震區域,許多人會或多或少有頭暈症狀,尤其好發於女性、高齡者,或住在高樓層的住戶身上。地震症候群常見的症狀包括:(1)頭暈:感覺自己或周遭環境在移動或旋轉。(2)平衡困難:走路或站立時感到不穩。(3)耳鳴:耳內持續發出高頻嗡嗡聲或其他聲音。(4)焦慮:感到緊張或不安。(5)失眠:難以入睡或睡眠質量差。(6)恐慌發作:突然感到極度的恐慌和不安。(7)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專注於任務或活動。(8)逃避行為:避免與地震相關的事物或情境。(9)過度警覺:對周圍環境過度敏感。(10)易受驚嚇:對突然的聲音或動作反應過度。黃軒表示,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都會出現,但偶有一些小症頭,可能會在地震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並且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像是半夜一收到地震警報就開始焦慮不安、難以入睡等等。民眾如果持續有地震症候群徵象,最好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要服用抗焦慮藥物來穩定思緒和情緒。黃軒指出,民眾若有下列狀況並且已經影響到生活,不妨去看一下醫生:(1)持續的不安感:如果地震後您無法進行日常活動,持續感到暈眩和不安,這可能是尋求幫助的信號。(2)食慾和睡眠問題:當您因為焦慮而吃不下飯、睡不著,並且這些症狀嚴重影響您的生活時。(3)情緒波動:如果您經歷了劇烈的情緒波動,如憤怒、悲傷或絕望,並且這些情緒難以自我管理。(4)社交隔離:如果您開始避免與他人互動,或者感到與周圍環境脫節。(5)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徵兆:如持續的恐慌、夜間惡夢、回避與創傷相關的事物或地點。最後,黃軒表示,地震症候群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它提醒我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除了物質上的重建,心靈上的照顧同樣重要。」
37歲工程師體重破百…相親狂嫌「89公斤女」 還要求30歲以下才生的出來
要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很不容易,更別說要共度餘生,因此不少人會選擇聯誼,但結果並非一定滿意。一名體重破百的工程師執意找身材迷你的女生,因此打槍了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人員推薦的一名89公斤女子,甚至還開出對象的年齡要在30歲以下,讓人員傷透腦筋。根據《台灣好新聞》報導,一名37歲趙姓工程師身高169公分,體重121公斤,經過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初步配對,人員推薦一名身高160公分,體重89公斤的女子,怎料到竟被打槍。趙姓工程師坦言,自己想找一個年齡30歲以下,外表、體型迷你的對象,原因是年紀如果比較輕,生育下一代相較之下會比較順利,而身材迷你的部分,是因為自己對身材所苦,才會想找身材迷你的女生,也希望對方不會變胖。對此,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人員直言,如果你也不喜歡體重重的女生,那一般體型的女生,也不希望跟121公斤的男生配對。沒想到趙姓工程師竟回,「所以我才找專業啊。」一席話,讓人員瞬間傻眼。桃園市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主任徐乃義感嘆,自從月初的花蓮強震後,收到特殊的求偶需求,都讓他忍不住懷疑是否為「地震症候群」。他認為,最好的愛是彼此需要,相互陪伴,否則如果是不幸的婚姻,將讓人生生不如死。
美女主播罹「地震症候群」4條件全中…釣出大批苦主 醫公開解方
花蓮本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造成全台災情慘重,直到現在仍然餘震不斷,讓民眾相當害怕。美女主播蕭彤雯就坦言自己罹患「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因為明明沒地震,她卻時常感到有晃動,而且醫生說的4個條件全都滿足。蕭彤雯在臉書發文表示,她晚上不過是去買麵,站在店門口等的時候,突然覺得腳底有上下晃動感,但實際上沒有地震,查詢相關資料才發現,根據2021年一篇日本熊本地震的大型研究,女性、年紀超過20歲、居住樓層在3樓以上,或有動暈症病史(容易暈車暈船)的人比較容易出現症狀,而這3項她全都符合,確定自己患有「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另外,蕭彤雯也提到,如果地震後,有產生耳鳴、焦慮或其他自律神經症狀(盜汗、消化不良等等)的話,也有比較高的機會產生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同時也好奇是否也有人覺得一直在晃,「除了花蓮的朋友…他們是真的一直在晃」。蕭彤雯只是站在店門口,竟有搖晃的感覺。(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貼文曝光後,釣出一票網友回應:「其實我也有這種感覺…」、「我也不時地感覺暈」、「驚魂未定,新聞又一直報相關後續狀況,心理還有壓力」、「我也覺得無時無刻都在搖」、「我連坐著,都會有這種感覺」。至於如何預防和處理地震後頭暈症候群?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說明,平常保持運動習慣,就可以預防;如果發生了,就盡量到戶外走走,看看遠方,都有助於緩解症狀,也盡可能避免重複觀看地震的新聞訊息,過度緊張焦慮會讓頭暈症狀變嚴重,假如生活上調整都無法改善,建議還是找專業醫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