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系
」 地震 炎亞綸 餘震 花蓮 地質系立委舉辦公聽會 民團學者籲啟動《大學法》修法
立委范雲13日於立法院教文委員會召開「大學亂象、產學合作與高教治理總檢討」公聽會,邀集大學校長、教師及學生代表討論高教治理議題。范雲指出,現行大學法已運作20年,但如今高教亂象層出不窮,要求教育部納入各界意見提出「大學法」修法草案。出席的立委郭昱晴也表示,應重視我國高等教育資源落差與教師待遇問題。范雲表示,她曾收到過的陳情,例如,數個私校長期欠薪、影響教師勞動權;有學校沒收僑外生護照、學生實習界線不明淪為學工;還有學校強迫學生搬宿舍、校長不當濫權、以產學合作為名放任企業染指學校土地建物等。她過去曾經促使教育部建立欠薪sop、專班實習查核機制並協助許多個案陳情;但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辦法,早已示警高教制度需要改革。范雲也和臺灣學生聯合會一起蒐集30所大學學生會的意見,調查顯示近9成學生會認為校務會議對校長問責及監督功能不足、近半數學生會認為自己學校受到的公共監督不足,讓學生在校園持續處於弱勢,跨校學生會近年也因此不斷倡議大學法修法。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在公聽會中指出,大學充滿亂象,再不做些什麼是不會改變的。校務會議在學校治理中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師參與應占絕大多數,但目前「參與教師逐漸降低、充斥行政思維」,亟需重新思考校務會議教師及學生比例。來自陽交大的「守護竹北六張犁聚落學生組織」麻筱祺同學則說明,教育部對產學合作毫無管制,大學已經出現「先產後學」的亂象,更出現企業無償使用國家的土地,直接在學校辦公的荒唐情景。而這樣的決定是由學校做出,學生和小學院的老師根本難以參與和影響,也顯示目前大學法治理制度的問題。郭昱晴在公聽會上,針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落差與教師待遇表示,我國大學招生缺額率不斷攀升,其中又以文學院與社會科學院為重災區。以文化大學為例,112學年文學院、社科院、商學院缺額率均超過50%,部分科系如俄文系、英文系、地質系等單一系組招生人數甚至低於20人,此現象反映出少子化、產業變遷與市場「重理科、輕文科」對文科的狀況。郭昱晴提到,《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20年分析指出,台灣的高教經費中競爭型經費占比已達44%,高於韓國的40%,主因是大部分非規模性補助經費都已轉為競爭型。不過,競爭機制讓資源分配上出現「強者恆強」現象,頂尖大學因有較多研究資源,能持續吸引產業捐助與技術轉移,擴大與中後段學校的差距;中小型公立學校通常只能依賴技術轉移,或出租校舍來增加收入。郭昱晴說,近年來,許多地段好的大學為了增加收入,開始出租校內閒置空間。例如台大和台師大將校內空間租給餐飲業者;台體大出租運動實習中心的計畫也引發爭議,學生甚至威脅集體休學抗議,認為學習空間受到壓縮、受教權益受損。由於租金收入穩定,這些大學樂於出租資產,但也突顯了高等教育經費短缺的長期困境,以及在資源有限下如何平衡學生需求與財務壓力的挑戰。公聽會參與師生對大學法修法的意見非常踴躍。范雲因此於會議中作成結論,要求教育部納入各界意見提出「大學法」修法草案,並配合修正「私校法」及「產學合作辦法」等相關法規,以維護高教品質及師生權益。
台灣有2無震區地質堅硬 專家認證「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安全縣市
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頻繁。最近有學者發現,台灣過去30年發生超過80萬起地震,但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這段期間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屬於真正無震帶地區,主要原因是兩處地底下是堅硬岩盤結構,因此位處2區的桃園、彰化和雲林算是安全的縣市。今年是921強震25周年,國家防災科技中心與國內地震學者專家合作出版著作《台灣地震帶》,內容匯集台灣過去30年(1990年至2020年)超過80萬筆地震活動統計數據,發現台灣有5個極少發生地震區域,包括北港高區、桃園台地、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在極少發生地震的5個區域中,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北港高區和桃園台地兩處為無震帶,因為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雖然觀察期間少有地震,但陳文山和其他專家依學理研判這三處仍具有發生地震潛能的區域,特別是琉球增積岩體位於花蓮東側海域,過去30年僅發生235起,但該處位於隱沒帶,未來極具發生規模7.5以上大地震的潛能。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在觀測期間,前者和後者分別發生108起地震和94起地震,平均下來每年不到4次。依照氣象署資料統計,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極少發生地震的主因,推判是地底下為堅硬岩盤的台地結構,這兩處前者主要是在桃園市,後者則分布在彰化與雲林,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這兩處分布的地區算是台灣最安全的縣市。
40萬年前地球現異常暖期 海洋暖化是主因!台大解謎團登頂尖期刊
台大地質系碩士班研究生宋文惠在北義大利女巫洞操作鑽機,鑽取石灰岩岩芯標本。(圖/台大提供/中國時報李侑珊台北傳真)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灣大學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揭示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的異常暖期原因,即並非需要特別高的溫室氣體濃度,而是只要長時間海洋暖化,便可達成升溫效應,所以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依地質紀錄顯示,距今約40萬年前,全球冰量少於現在,海平面卻比當代還高出10公尺。這個暖期持續約3萬年,是地球歷史上的最熱暖期。此時期太陽輻射弱,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也比現代低,此暖期於焉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著名謎團,被學術界稱為「MIS 11c悖論」。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大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胡訓銘與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率領國際團隊展開研究。胡訓銘表示,台大地質系攜手歐洲研究夥伴,2014年在北義大利的女巫洞,鑽取洞穴石灰岩岩芯標本,利用台大地質系實驗室的高精度鈾釷絕對定年技術,分析標本沉積時間,加上精細碳氧同位素與微量元素資料,重建南歐48到36萬年前的環境變化史。團隊比對太陽日照量、全球海面變化與大西洋各地氣候紀錄,終於解開謎團。研究結果顯示,「MIS 11c」極致暖期是多種因素導致。首先,約42萬年前,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上升,中低緯度的大西洋受太陽力量影響,達到極致高溫。在海洋暖化後,地球傾角漸增,引發更炎熱的夏季,使溫暖海洋持續數萬年,洋流再把大量熱能傳到高緯度,造成冰棚持續融解,導致百萬年地球史上最熱暖期。胡訓銘提到,這項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對預測氣候變遷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冰島火山1年內「第6次爆發」 遊客被迫緊急撤離
自去年12月以來,冰島西南部的火山已經接連噴發5次。而在當地時間8月22日晚間9點半,冰島火山第6次發生火山爆發,熔岩衝出地表,形成一條長達4公里的噴發裂縫。所幸這次火山爆發的位置更靠近北部,因此未對航班和基礎設施造成影響。根據外媒《CNN》的報導,當地氣象局表示,冰島西南部的一座火山於當地時間8月22日噴發,噴出熾熱的熔岩和煙霧,這也是自去年12月以來的第6次噴發。負責監測火山的冰島氣象局在聲明中表示,本次火山爆發形成一條裂縫,總長度約為3.9公里(2.42英里),並在大約40分鐘內延伸了1.5公里。冰島氣象局表示,這次噴發發生在錫林加費爾山以東的孫德努卡火山口排,與雷克雅內斯半島最近爆發的其他火山噴發部分重疊,該火山系統沒有中央火山口,但通過在地面上打開巨大的裂縫而噴發。從雷克雅內斯半島火山的空拍鏡頭可以看到,熾熱的熔岩從地面噴湧而出,濃煙不斷冒起,熔岩緩慢地向外擴展,其亮黃色和橙色與漆黑的夜空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雷克雅內斯半島自去年12月開始第6次火山噴發,當地漁業重鎮格林達維克首當其衝。報導指出,由於當地火山活動頻繁,當局早已撤離了4千名居民,而前來參觀知名景點「藍色瀉湖」的遊客旅程則因此被迫中斷。事實上,當地休眠800年的地質系統於2021年重新甦醒,該半島上已陸續發生9次火山噴發。為了應對火山爆發,當局也建造了人造屏障,引導熔岩流遠離關鍵基礎設施,像是斯瓦特森吉發電廠、藍色潟湖戶外水療中心和格林達維克鎮。雖然這次噴發並未影響航班運作,當地重要的發電廠也因為岩漿流向偏北而未受威脅,然而專家指出,這個休眠了800年的地質系統已經甦醒,未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內,雷克雅內斯半島將面臨持續的火山活動,這也將是冰島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八斗子山崩 基隆「破百處」敏感地質區曝光
基隆市潮境公園路口處昨(4日)發生山崩,造成台2線雙向交通中斷,事件引發外界對地質敏感地注意。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料,基隆市有破百處「山崩、土石流、順向坡」等敏感地質區域。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3D災害潛勢地圖」顯示,基隆市被列入山崩、土石流、順向坡的敏感地質區域達逾百處,但主要分布在山區及丘陵地,距離7大行政區中的人口密集區,尚有一段距離。相較之下,台北市的順向坡、岩體滑動雖明顯少於基隆,但順向坡位置緊鄰北投公館公園、丹鳳公園、陽明交大、石牌等處,東華公園也幾乎整個被列入順向坡範圍內;內湖亦有多處緊靠順向坡地。(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不過,比山崩、土石流更讓地質專家憂心的,是地震週期約700年,橫跨新北、台北並從金山進入海洋的山腳斷層。3D災害潛勢地圖顯示,絕大部分台北,以及三重、蘆洲、五股、士林、中和、永和、板橋,都被列入「土壤液化潛勢」地區,其中台北市西區精華地帶、五股、三重、蘆洲、新莊與板橋部分地區,均被劃入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山腳斷層一旦錯動,即會發生直下型地震,屆時任何警報系統將會因為震源太近失去預警作用。台北盆地、蘆洲、樹林、板橋也會因地處沙泥層、盆地效應,產生更劇烈與更久搖晃。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山腳斷層一旦錯動,台北將出現毀滅性災情,「沒辦法重建,只能放棄」。
磁鐵「消磁預測地震」、全球進入「地震年」? 事實查核中心:勿輕信傳言
自0403大地震起,至今仍持續有不少餘震發生,讓不少民眾十分擔心,而社群平台、通訊軟體也流傳了各種地震預測方式和保命作法,包括「地震時磁性會消失,可用磁鐵預測地震」、「黃金三角」、「地球進入地震年」等等。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採訪了相關專家,並一一進行解釋,呼籲民眾不要輕易相信傳言拼湊的錯誤防災概念。首先,關於「國際組織預報今年地球將進入地球地震年」一說,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目前世界各國的技術均無法事先預測地震,包括震研究權威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歐洲地震中心等單位都未曾發布相關說法;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也直言,不會有哪一個國際組織可以肯定的說,直到2024年,目前科技還是無法預測地震何時發生。其次,「地震來臨活命三角」的逃生觀念已經深植人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曾採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祕書李維森,強調比起找「黃金三角」,正確的作法是就地尋找掩護物,採取「趴下、掩護、穩住」3個步驟;另一位專家也提到,地震來臨時,應該找掩護物、保護頭部,並遠離玻璃窗,尋找室內空間的「黃金三角理論」是不正確且過時的觀念。再者,對於「地震前磁性會消失,可用磁鐵預測地震」的謠傳,交通部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地震不會導致磁性消失,雖有可能會造成地球磁場擾動,但變化量非常小;地科系教授顏宏元也指出,地球磁場是從地球南極到北極,範圍非常的大,以台灣這樣的小區塊地震來看,不可能影響地球的磁場改變,更不用說傳言所稱導致磁性消失。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提醒,以上網傳資訊均為「錯誤」訊息,是傳言拼湊錯誤的防災概念,且捏造地震年、磁鐵預測地震等說法,民眾應該特別注意不實消息。
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住哪裡安全」 專家點名這3個區域:堅如磐石
0403及0423地震過後,花蓮縣截至目前為止已拆除的危險建築物或圍牆、建築裝飾等共計10件,另有3件拆除中及2件待拆,面對災情不斷,網友就好奇,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哪裡才安全啊」,對此,台灣3大地質專家陳文山、郭鎧紋和李錫堤教授分析出最安全的3個區域,引起關注。近日民視的《新聞觀測站》節目就邀來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和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3 位專家指出,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林口、桃園的台地因有堅實地盤,傷害會比較小,反觀台北盆地的震動則會比周邊大。除此之外,3位專家也表示,彰化到雲林的海邊,如彰濱工業區一帶,因為「活動斷層較少」被歸類為無震帶,近30年僅發生200次左右的地震,相對其他以萬起跳的地區安全。另外《ETtoday新聞雲》先前也引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說法,桃園因為「斷層活動平穩」、「台地地形」這兩大原因,是台灣最不受地震影響的縣市。所謂的「斷層活動平穩」,是指自發性的地震機率很低(震央);「台地地形」則受場址效應影響小,也就是若地震發生,會淡化地震能量的強度,所以4月3日桃園震度達5弱卻沒有傳出什麼災情。包括從經濟部地調所調查顯示,台灣本島19縣市只有桃園未發現活動斷層;統計資料也顯示,1972年至2018年,這46年間震央在桃園且規模超過4的地震只有2起,還是在同一天,地質研究則指出,桃園屬台地又沒有土壤液化,加上無斷層活動,相較比其他縣市安全。
餘震不斷還有規模7強震? 台大專家示警:3斷層需注意
花蓮於4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27日再度地牛翻身,凌晨發生規模6.1、5.8地震,讓全台民眾人心惶惶。對此,台灣大學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目前有大約9成的餘震都發生在主震的破裂面上,而在短期內可能還會持續發生地震進行調整,然而附近的3個斷層近百年來卻沒有發生大規模地表變動或規模7以上的地震,因此後續需要關注的重點為,是否可能被先前的主震影響,進一步產生類似規模的地震。陳文山於27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回顧73年前,當時1951年10月22日在花蓮外海發生2起規模7.1與規模7.0的地震,造成了米崙斷層的錯移,緊接著在1個多月後,11月25日在玉里、池上間又發生1起規模7.1台東地震,造成瑞穗斷層、池上斷層以及玉里斷層(中央山脈斷層系統)的錯移,陳文山說「這表明1951/11/25的台東地震受到1951/10/22花蓮地震的影響,從而調整了整個縱谷斷層系統的應力分佈。在目前狀況下,是否會再度發生在2024/04/03花蓮ML7.2地震之後?」陳文山說明,在未滿1個月的時間內,有大約9成的餘震都發生在主震的破裂面上,也就是嶺頂斷層,而嶺頂斷層屬於縱谷斷層系統的北段,與中南段的瑞穗斷層、池上斷層、利吉-鹿野斷層相連。雖然池上斷層南段和瑞穗斷層在1951年的台東地震以及2003年的成功地震中發生了錯移,釋放能量,但百年以來,奇美斷層、利吉-鹿野斷層以及池上斷層北段則沒有發生大規模地表變動或規模7.0以上的地震。陳文山表示,若考慮主震規模7.2,嶺頂斷層可能已經釋放了大部分能量,「然而,這對整體縱谷斷層系統的應力分佈可能產生何種影響?是否可能導致南段的斷層系統釋放應力,進而產生類似規模的地震?」則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台灣離中國越來越遠?氣象署打臉「是靠近」 揭位移圖要這樣看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3日連2起規模6與其他震源「脫海入陸」餘震,也引發各界關注,氣象署2年前貼出的「台灣9年位移」對比圖,更令網友震驚喊「離大陸越來越遠」。但氣象署解釋,若依相對速度場來看,台灣其實是越來越靠近中國。氣象署2022年公布全台超過160個全球衛星導航測站自2009年到2018年的監測對比圖,其中「絕對速度」顯示台灣西部往東方移動,令許多網友驚呼台灣離中國大陸越來越遠,並引爆各界討論。但氣象署表示,「真正要看的是相對速度」示意圖,須把板塊相對移動納入,且依此來看,台灣西南部每年以4到5公分往西南方向移動;東部往西移動;最遠距離的蘭嶼則以每年7到8公分往西北移動。換言之,台灣整體正朝中國大陸靠近。示意圖作者、地震測報中心技士蔡旻倩說明,以相對於一個穩定的板塊來看,菲律賓海板塊每年7到8公分的速度相當活躍,「我們應該是離中國大陸邊緣越來越近」。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則指出,台灣大部分區域仍處於歐亞大陸板塊,因此與大陸一側的相對運動量移動很小。另歐亞大陸板塊相對穩定,綜合下來沒有太大變化。另據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衛星測量資料,震央附近的花蓮基準站地震後雖抬升約45.1公分,但因沖刷侵蝕及形成土地,因此台灣高度的變化也不大。
花蓮搖不停「1天破200起」原因曝 專家示警:規模6餘震至少再半年
花蓮自4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後,至今已超過1100起餘震,昨(22日)傍晚到今(23日)凌晨更是搖不停,24小時超過200起地震。對此,專家分析這是花蓮豐濱地殼破裂造成的「群震」,過去也曾發生過,但這次比較特別。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今天凌晨開始已發生100多次地震,皆為0403花蓮地震的餘震,但這20天來的餘震都發生在花蓮市或花蓮市以北,反而震央豐濱這個區域沒有地震,是很奇怪的現象,但今天100多起地震,等於把這一塊能量補齊,因此主要都發生在花蓮市南邊、豐濱區域。按照過去紀錄,豐濱只要附近出現規模6.5以上地震,就會有很密集的「地震群」出現,一天裡面可能有100、200次群震出現,還有一個特性是地震發生時,不會成一個面,而是分散在一個大區域。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群震比以往發生的群震能量高,過去規模5到6的地震大約只有2、3個,這次已有20、30個,還有2個是規模6以上地震,是比較特殊的地方。陳文山解釋,地震頻繁可能和區塊地殼破裂有關,一般地震會沿一個面破裂,因此餘震會分布在一個面上,但這個區域「整個區塊都有」,而且震源的深度都很淺,大約10公里內,所以今天100多次地震大概都分布在10公里裡面。陳文山評估,區域能量已經釋放差不多,但鄰近區域可能還會有規模6地震,從921地震的經驗來看,地震完以後大概1年內有8起規模6地震,這次的403主震規模和921地震類似,因此往後還是會再有規模6地震,持續至少半年到1年。
0403花蓮餘震突破千次 氣象署:餘震仍會持續
花蓮於3日發生規模7.2地震後,之後每日餘震不斷,23日凌晨甚至又罕見發生連續2次規模6的地震,讓全台民眾難以入眠。中央氣象署則表示,目前判斷23日凌晨的地震也屬於0403花蓮規模7.2強震的餘震,目前餘震次數已經突破千次,估計未來餘震仍會持續。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更呼籲民眾,應當要做好防震相關準備。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22日晚間20點與21點各發生7次地震,但從22日22點起,餘震次數明顯增多,22點一小時內發生15次地震、23點則發生9次地震,23日0點也發生10次地震,23日1點則發生9次地震。而在23日2點,這一小時內不僅發生12次地震,更在2點26分、2點32分分別發生規模6、規模6.3的地震。而從22日晚間20點至23日上午7點40分,共計發生138次地震,其中規模6以上的有2次、規模5以上的有12次(22日2次,23日凌晨3點19分起有10次),規模4以上地震發生57次。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23日凌晨的地震,從發生時的時間與位置來研判,目前仍判斷屬於0403花蓮強震的餘震,這也讓累積餘震次數已達1012次。吳健富則表示,目前網路上有相關傳聞,預測哪些地區會發生大地震,但吳健富強調,目前的技術真的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規模與時間,吳健富認為「與其每天擔心受怕,還不如做好相關防震準備,保障自身安全。」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曾表示,當年921大地震發生後,餘震持續時間是長達一整年之九。且由於本次0403花蓮強震規模達到7.2,已經明顯影響到周邊斷層的活動,因此未來一年要特別留意規模6以上地震的發生。
「未來恐有規模8強震」! 專家急示警:要有心理準備
花蓮外海3日上午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為921大地震後最大規模地震,搖晃劇烈,全台均有感,花蓮地區震度達6強為全台最大,各地災情頻傳。對此,地震專家、中央大學合聘教授馬國鳳表示,未來有可能會再發生規模8強震,要有心理準備。馬國鳳指出 ,這次發生規模7地震是在預期中,因為平均每60年到100年就會發生一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而這次地震是台灣造山運動造成板塊運動的能量釋放,和琉球海溝有關。據歷史文獻紀載,1920年花蓮外海曾發生規模8.0強震,因此包括台大地質系榮譽教授陳文山、中大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錫堤都曾示警,東部外海可能出現規模8.0的海溝型地震。對此,馬國鳳表示,在1920年發生規模8強震,現在已經發生規模7.2地震,未來可能還會發生規模8強震,要有心理準備,但多久之後會發生,現在很難說。
7.2強震牽動中央山脈斷層系統! 專家示警:恐觸發更多地震「規模多大很難說」
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0公里臺灣東部海域,今早(3日)07:58:09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為921大地震後最大規模地震。對此,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這次規模7.2強震,恐怕會牽動旁邊的斷層活動,尤其是中央山脈斷層系統,後續要特別留意恐觸發更多地震,但規模有多大則很難說。臺灣東部海域今上午發生的芮氏規模7.2強震全台有感!也是自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對此,氣象署地震中心稍早也提醒民眾,後續3、4天可能會有規模6.5以上至7.0的餘震。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也表示,這次的7.2強震和2018年的0206花蓮地震無關,因為0206主震震央在花蓮北邊,但是這次7.2強震的震央在花蓮南邊,2起地震斷層系統不一樣,而這次7.2強震發生在縱谷斷層北段上面,且7.2應該不會是前震,故不至於引發更大地震。不過,陳文山提醒,必須觀察此次大地震可能會牽動旁邊的中央山脈斷層系統,因為縱谷斷層和中央山脈斷層系統是接在一起的,甚至會牽動到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進而引發其他地震,至於規模多大很難說,因為這一帶過去10到20年來,地震規模都是6點多,而且921強震後,牽動地震規模也都是6點多。台師大地科系主任陳卉瑄也表示,今天地震發生在花東縱谷最北段的近海區域,可能與可能與米崙斷層及外海延伸構造、或是隱沒板塊邊界上的錯動有關。該震央區在1951年10月22至23日間,曾發生3個規模大於7的地震,並在1個多月內,觸發玉里斷層、池上斷層和台東下方構造的活動,這個地震序列共有12個規模大於6的地震,其中包含4個規模大於7的地震。在1986年11月14日,在此次震央區亦發生規模6.8的地震,當時1個月內的餘震,亦延伸至縱谷南段(池上和台東)。因此陳卉瑄研判,今天花蓮近海區的主震後,不排除「觸發縱谷斷層其他斷層段活動」之可能性。
東北角象鼻岩斷了 瑞芳區公所曝「2原因」
東北角的拍照打卡熱點象鼻岩,16日下午1點多竟坍塌斷裂,讓外界十分驚訝。對此,瑞芳區公所表示,「因海水長期沖蝕及自然風化造成象鼻岩岩體象鼻部分斷裂,已失去原先神似象鼻景觀。」瑞芳區公所在臉書發文說,「象鼻岩是北海岸的著名自然地景,特殊象鼻形狀的地質景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拍照打卡,本府109年起駐點保全及拉設警戒線避免遊客跨越攀爬岩體,致力於維護遊客安全及維護特殊地質景觀保護。」象鼻岩是拍照景點。(圖/報系資料照)瑞芳區公所表示,「16日下午1時55分因海水長期沖蝕及自然風化造成象鼻岩岩體象鼻部分斷裂,已失去原先神似象鼻景觀,因目前象鼻岩體附近地質及氣象不穩定,目前已管制封閉禁止進入,呼籲民眾勿再前往。」瑞芳區公所指出,「建議遊客仍可前往觀賞安全性較高的酋長岩,同時享受漁港風光,還有海天步道以及小卷米粉、鯊魚羹、炸白帶魚等海鮮美食可以品嚐,然後還可以順遊鄰近深澳鐵道自行車、八斗子車站等景點,希望來賞景的遊客,請務必隨手帶走垃圾,共同維護海岸自然地景。」此文曝光後,不少人紛紛留言「要不改名叫佛地魔岩」、「沒有鼻子可看了」、「斷了就斷了,反正先禁(進)國家 去了也看不到笑死」。據了解,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徐皓德其實曾在2019年說,象鼻岩要千年才會斷裂,而現在才過4年就出事。瑞芳區長楊勝閔表示,該景點現在有點危險,未來會加強安管。
象鼻岩斷了走入歷史! 台大地質系教授4年前曾說「千年才塌」
新北市瑞芳著名景點象鼻岩16日斷裂,斷裂的部分直接掉入大海,其斷裂原因疑似是因為下大雨加上風浪過猛,才導致「鼻子」斷裂。事實上,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徐皓德早在2019年時就曾說過,象鼻岩至少要再千年以上才會斷裂,如今才過4年,就宣告該景點進入歷史。象鼻岩在16日下午斷裂,而發現鼻子部分崩落的瑞芳區公所委外保全就立即通報區公所。事實上,早在4年前交通部觀光署就曾在YouTube上介紹過「象鼻岩」,任台大地質系教授的徐皓德就說,象鼻岩至今已有1500萬年,且是屬於一種潛海的厚層砂岩層,因為海水長期侵蝕下,形成了「海石拱門」的地理現象。他在影片中補充說明,在時間演化下象鼻岩總有一天會塌掉,「我相信這個(情況發生),至少也要上千年吧」,並指出台灣海石拱拱門的數量不少,不過類似象鼻岩的單邊海石拱門只有一個。怎料,這才過了4年象鼻岩就宣告走入歷史。據悉,象鼻岩的斷裂原因疑似是因為風雨過大加上長期風化所致,詳細原因仍要進一步釐清;而瑞芳區長楊勝閔則說,目前景點有點危險性,未來會加強安全管制。
「華爾街女神」害投資人慘賠 無照教投資二審輕判免關
自稱「華爾街女神」的台大雙學士陳莉婷,沒有投資理財顧問相關證照,卻高價開課教人投資,前後收取2949萬元學費,學員慘賠後檢舉他無照開課,檢方依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罪將她起訴。一審判刑3年,二審高等法院考量她坦承犯行、並認罪與部分學員和解賠償,改判刑1年,緩刑4年,且須向公庫支付150萬元,還可上訴。陳女在自己「華爾街女神傳奇」臉書粉絲團上自稱,是台灣No.1獨立女交易員及大型券商VIP室中唯一女生,還在臉書PO出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接見合照。她聲稱經歷股市17年完整景氣循環,從台股交易起身,進一步專研外匯、美股交易市場,甚至曾在華爾街1周賺進50萬美金。陳莉婷具有台大地質系和化工系雙主修學士學位,曾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述說自己從交易台股起家,金融海嘯後轉戰美股,靠著放空、槓桿操作、外匯及期貨等投資手段翻身,10年間從10萬元資本賺到上億身家,因而被封為「華爾街女神」;她曾表示:「不是我變厲害,而是工具變多了。」檢方調查,陳女自2016年5月起開班授課,光是初階外匯課程就要近6萬元,為期僅2天的美股操作課程更要價25萬元,不久便在網路論壇被質疑虛有其表。檢調介入調查後,發現她根本沒有合格金融證照卻違法開課,依《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罪將她起訴。一審台北地院認定她具體建議學員投資,且事後未與告訴人和解,態度欠佳,依「非法經營期貨顧問事業罪」判她3年徒刑、併科罰金200萬元,並沒收未扣案犯罪所得1877萬餘元。她上訴後,高院考量她與部分被害人和解,今天改判1年徒刑,緩刑4年,且須向公庫支付150萬元。
首次發現!西邊界流會隨暖化而增強 台大團隊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陳玟卉與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率領的國際團隊,利用珊瑚同位素紀錄,首次發現西邊界流隨全球暖化加強,證實其對太平洋以及全球氣候的重要影響,此發現在6月26日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Geoscience》。熱帶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具有強烈的大氣對流過程,也是颱風的主要生成源地、聖嬰現象發生的重要場所,對全球熱帶和台灣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海提供副熱帶海洋與赤道海洋連結的重要環節,西邊界流將上層海水從南太平洋通過索羅門海傳輸進入赤道,成為赤道潛流的主要海水來源,進一步調控赤道海表溫度以及聖嬰、反聖嬰活動。但限於衛星和儀器等觀測資料的短期性,索羅門海的西邊界流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究竟是增強還是減弱,目前學界還不清楚。任昊佳表示,團隊發現索羅門海珊瑚骨骼中所保存的氮同位素(15N/14N比值)對於副熱帶與赤道水團的交換非常敏感,因此可以用來記錄西邊界流的強度變化。利用來自所羅門海的珊瑚記錄,這個研究首次說明南太平洋西邊界流自20世紀以來隨全球地表溫度上升而明顯增強,造成赤道潛流的強度增強。任昊佳說,珊瑚記錄同時顯示出強烈的10年震盪周期性,表明西邊界流的增強時期對應於東赤道太平洋海表溫度上升的時期,這個觀測結果直接證實大氣海洋模式中所預測的西邊界流控制赤道海洋熱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台灣最早被認識的活動斷層之一」花蓮玉里斷層具罕見平移特性 活動迄今長達千年
去年918強震造成花蓮縣玉里鎮多處地表破裂,位置與72年前玉里斷層地震破裂處雷同,專家學者在鎮民廣場地表位移跡象處開挖3公尺深的槽溝,透過地層土石相對位置的改變,判斷玉里斷層為少見的平移斷層,具左移特性,且活動迄今已長達千年之久。台大地質系助理教授王昱組成團隊,去年918震後進駐玉里鎮調查活動斷層地質,4月在鎮公所同意下,於前身為玉里國小的鎮民廣場地表位移跡象處挖掘斷層槽溝,並在昨天與中華民國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鎮公所分享成果。王昱指出,玉里斷層是台灣最早被認識的活動斷層之一,位置從花蓮瑞穗鄉瑞良村向南延伸至玉里鎮長良里,長約26公里,此次挖掘位置為72年前因地震隆起的「鼓包(壓力脊)」處,透過槽溝切面發現地層垂直向的破裂面、沙泥層和下方礫石層相對位置有所改變,判斷屬於少見的平移斷層,並藉下方古沖積扇歷史層變形痕跡,研判活動已持續千年。他還說,據1975年美國地質技師調查研究及918地震後地表調查報告,發現玉里斷層通過鎮民廣場的錯位量不大,為20至30公分左移分量,且無垂直變形痕跡,成了玉里斷層左移特性的證據。玉里鎮長龔文俊表示,玉里國小2009年基於安全考量遷移到新校地,舊校園則改為鎮民廣場,感謝王昱團隊經2個月研究,增加民眾對玉里地質的了解;中華民國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則期盼能將現地改為地質公園,呈現地質與地震的活動現象,作為教育現場。
批新竹縣府漠視連續天坑 時力今赴監院陳情
新竹縣竹北市豐采520建案工地旁的道路發生坍塌事故,因此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以及邱顯智今(10)日陪同受災社區管委會向監察院陳情,要求調查工安與環安問題以及徹查遭彈劾的新竹縣環保局前代理局長羅仕臣所經手過的環評案件。邱顯智以及王婉諭今天上午赴監察院,並在監察院前舉行記者會。邱顯智指出,豐采520建案原先規畫為13層樓的百貨,豐邑建設於2007年底取得建照並在2008年4月2日動工,建照效期為53個月。但是豐邑建設後來利用二次變更設計來規避環評,且新竹縣政府核准過期建照的變更申請,無視環評審查委員的意見就放水相關程序,因此羅仕臣遭到監察院彈劾。邱顯智表示,時代力量要求監察委員調查清楚為何原本13層樓的建案最後會變成35層樓。當地的社區管委會與居民在當時就已提出過許多疑慮,結果當時的憂慮皆在今天應驗了。「根本是罔顧人命」。王婉諭表示,她身為地質系的畢業生,地下的狀況會直接影響施工建設建議,而施工建議更會直接影響到建築物的安全。為建築品質把關本該是建商與政府的責任,但他們卻只把房子當商品,而非生活必需品,而忽視把關的責任,讓人民無法安居。導致居民好不容易買了房,卻不得不為了建商、政府的疏失與怠惰,站出來發起連署、陳情、開記者會,透過漫長的程序來討回公平正義。
「每天吃蛋」遭炎上 炎亞綸挨譙晉惠帝道歉了:最缺的是我的同理心
最近受到禽流感疫情等多重因素關係,台灣又出現雞蛋價格飆漲、雞蛋產量短缺的現象,很多家庭主婦想買盒雞蛋卻頻頻撲空。但藝人炎亞綸日前一句「啊我最近每天都吃到蛋,是不是幻覺啊?」結果引發兩極爭議,有人砲轟他的說法,根本像是「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不知民間疾苦。對此他在23日深夜,透過臉書表達歉意,坦言自己發言缺乏同理心,「要被冒犯的人說聲對不起」。炎亞綸透過社群道歉。(圖/翻攝自臉書/炎亞綸Aaron Yan)台灣蛋價近日飆升,很多人都買不到雞蛋,連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都看不下去,對政府說出重話。但炎亞綸日前稱,他最近每天都吃得到雞蛋,並直言「啊我最近每天都吃到蛋,是不是幻覺啊?」此番言論引發網友砲轟,還有媒體人怒轟其發言水準「近乎智障」,但炎亞綸還是認為,「到底要吵蛋太貴,還是沒有蛋?拜託選清楚路線,反正我是選每天都吃得到蛋的路線。」後來炎亞綸的雞蛋言論,讓他在社群平台被瘋狂炎上,昨天(23日)深夜,他終於在臉書,針對先前對缺蛋潮的發言表示:「最缺的就是我的同理心,我要跟因為我的留言而被冒犯的人說聲對不起,也要跟幫我說話的人說聲對不起。」但其實這並非炎亞綸第一次因爭議言論而受到網友砲轟,2015年他曾提出「下雨造成地震說」被網友調侃是地質大師。這次又爆發雞蛋失言爭議,也引來網友酸:「他是地質系又不是雞蛋系,不要太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