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
」403強震後「為何餘震深度越來越淺」 氣象署揭2原因:當地地質構造
花蓮自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的強震後,截至今(24)日上午9時許,共發生了1224起餘震,其中規模大於6的餘震則有4起,而顯著有感的有306起,不過民眾也發現震源深度有越來越淺的趨勢,且最淺的一次深度僅在1.1公里,對此,中央氣象署也給出了兩個解釋。根據中央氣象署資訊,4月3日上午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0公里(位於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5.5公里,最大震度花蓮縣6強,幾乎全台都有感,隨後陸陸續續發生了多起餘震,自22日晚間開始有多起全台有感地震。23日凌晨2時26分發生芮氏規模6地震,地震深度10公里,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方29.9公里(位於台灣東部海域),最大震度花蓮縣5弱;23日凌晨2時32分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地震深度5.5公里,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17.2公里(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最大震度花蓮縣5弱;23日清晨4時52分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地震深度1.6公里,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23.4公里(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最大震度花蓮縣4級。從氣象署的資訊可以看出,地震的震源深度有不斷變淺的趨勢,自22日開始至今,發生在深度2公里以內的地震共有7起,且最淺的僅1.1公里。對此,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也指出有兩個可能,第一是可能和速報結果誤差,第二則與當地地質構造有關。吳健富指出,目前根據地震發生的位置和時間推斷,這些地震應該都是0403強震的餘震,而當初403強震主震發生後,剛開始的餘震大多集中在北邊,現在應該是北邊的能量釋放完畢,因此應力調整為南邊開始釋放。至於近日都是極淺層地震,吳健富表示經過觀測後確實有發現地震深度有逐漸變淺的趨勢,不過氣象署速報結果可能會存在誤差,因此待有時間進行分析時,這些數據結果可能會進一步修正;第二是當地的地質可能具有特殊構造,會因此導致地震深度就是這麼淺,不過這部分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去確認。
被「超大骷髏」凝視!他驚見非洲獨特火山地質構造 竟能助地球釋放能量
一名太空人從外太空看向非洲查德(Chad)時,驚見一個像骷髏的地質構造凝視著他;但其實那是一個地質構造的火山灰錐,且有效幫助地球釋放能量。根據《每日星報》報導,一名在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在2023年2月12日時,驚見家鄉非洲查德一幕嚇人了畫面,他發現竟然有一個巨大的「頭骨」骷髏正在凝視著他,他也馬上拍下這震撼的畫面。據悉,這個像是骷髏般的詭異景象,其實是查德共和國北部當地的一個地質構造,過去因為火山噴發和現在的溫泉鹽沉積,形成猶如骷髏般的造型;骷髏的黑色眼睛部分,實際上是陰燃的火山煤渣錐,他們生長在通風口周圍,也可以說是能有效地幫助地球釋放能量。該地質構造位於非洲提貝斯山脈一個叫做Trou au Natron的地方,位於圖西德(Tarso Toussidé)的東南方,是一個寬闊的火山地貌,有隕石坑和活火山,也是最近幾次火山噴發的源頭,儘管相關的記錄和研究不多。
台灣可能發生規模12地震? 氣象局出面破謠言「不可能!」關鍵理由曝光
台灣因為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地震發生機率高,過去曾有網路謠言提到,「台灣有可能發生規模12的地震」,對此中央氣象局回應,以台灣的地質構造來說,不太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的強震,更不要說發生規模12的地震,否則200兆公尺的錯移量,已經超越整個地球。根據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發文澄清,提到大部分的地震,都是由斷層錯動而產生的,當斷層的面積越大、滑移量越多,對應到的地震規模就會越大。而看似只要有無限長的斷層或是無限多的滑移量,就會有無限大的規模,不過實際在地球上,斷層面積、能產生的滑移程度,都是有限的。氣象局強調,台灣不可能發生規模12地震。(圖/氣象局)而以斷層面積來看,即使有很寬的斷層,往下的深度還是會被地球的物理性質限制;隨著深度越深,溫度也會越高,當岩層變成像是黏土般,外力一推就變形,其實沒辦法累積能量、產生地震,也就是說,斷層面積很難無限的向下擴大。若以台灣本島上最長的車籠埔斷層為例,當時的斷層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根據地震矩規模的定義,若真的要因此產生規模12的地震,那大概要有200兆公尺的錯移量,其長度「已經超過一整個地球了!」因此氣象局才會出面澄清,台灣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更不用說發生規模12的地震了。
新竹2天連搖12次!專家籲「小心這斷層」 恐發生規模6.7地震
新竹縣峨眉鄉在2月4日至5日發生多達12起規模3以上淺層地震,深度均不到10公里,由於該處不常發生地震,如今卻出現密集且頻繁的震源,對此中央氣象局擔憂「可能是大地震前兆」。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馬國鳳則認為,若與該地區較有關的斷層「新城斷層」發生大地震,其規模最大可達6.7左右。新竹縣峨眉鄉從4日早上10點44分至隔日中午前11點54分,發生12起小區域地震,深度最淺為5公里、最大震度為3.7。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該地區過去地震不多,若以年初四(4日)的地震震央中心半徑15公里內來看,「過去30年來僅有62起規模3以上地震」,最大也僅有3起規模4地震;等於平均1年只有2起,但當天卻一連發生多起地震,因此陳國昌認為「不排除會有更大地震發生」。新城斷層地質圖。(圖/翻攝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馬國鳳,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表示,雖然以台灣島的地震歷史來看,他對當地「有幾條平常不活躍的地質構造」出現地震並不感到驚訝,但「安靜這麼久後,來個這麼密集的地震,確實要觀察這暗示了是什麼」。馬國鳳表示,若以地質和台灣地震危害潛勢分析,與該區域較有關的斷層為「新城斷層」,其附近還有「新竹斷層」與「斗煥坪構造」。以新城斷層為例,全斷層有20公里,「若全部動起來,最大規模可能會達到6.7」,不過,馬國鳳也強調,目前這12起規模3以上地震,無法用科學來論斷6.7地震很快就會到來。另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曾評估,新城斷層為1條逆移斷層,截切時代距今約270年,屬階地礫石層並被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新竹2天搖12次…最大規模3.7 專家:恐是強震前兆
中央氣象局表示,從2月4日早上到2月5日中午,新竹縣峨眉鄉共出現12起小區域淺層地震,地震深度均不到10公里,最大規模3.7,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該區域地震如此頻繁相當不尋常,很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當地居民對此相當緊張,出身峨眉的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很少見過如此密集的地震,且震央都在峨眉,他4日即指示消防局整備人力及裝備,隨時待命救援。西南地區要提高警覺根據統計,自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台灣地區有感地震次數一直偏低,是罕見的低震期,汪中和說,板塊擠壓蓄積的能量沒有抒發,大地震發生的機率也大為提高。汪中和指出,這些群震與新城斷層、獅潭斷層的分布都有相當的距離,倒是與斗煥坪構造相近,應該與附近的地質構造的活動有關,是否與之相關需要持續調查才能確認。汪中和說,大地震仍是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最好的的策略還是做好避震防災的準備工作,新竹縣政府已經啟動地震的防災部署是正確的,只是發生大地震不全然一定會在新竹地區,台灣的西部及南部地區也要提高警覺。而新竹縣消防局集結特種搜救隊警消18名、義消特搜隊13名整備待命,並呼籲民眾發生地震切勿慌張,最重要的是避免頭、頸部受傷,地震發生時應立即做好「趴下、掩護、穩住」等3個動作,並事先準備好緊急避難包,若建物嚴重受損,立即遠離並前往避難場所。鄉長籲做好防災準備峨眉鄉長王增忠說,地震已成為峨眉鄉民這2天的主要話題,大家當然很擔心,連氣象局都說這現象很罕見,如今只能安慰自己「小震不斷,大震不來」,當作正常能量釋放;他也呼籲鄉民做好萬全的防災準備,因應可能發生的意外。
南歐底下發現失落大陸 地質學家:忘掉亞特蘭提斯吧!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地質研究團隊在本月發表的論文中,揭露了意外發現歐洲下方有一塊「失落大陸」的過程,而這塊大陸的面積和格陵蘭島差不多大,目前就埋在南歐底下。荷蘭地質學家辛斯伯格(Douwe van Hinsbergen)與其研究團隊,在本月的地科期刊《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發表關於發現這塊「失落大陸」大亞德里亞(Greater Adria)的論文,並逗趣地說「忘掉亞特蘭提斯吧!每年許多遊客毫無察覺,卻在失落的大亞德里亞大陸上度假呢!」荷蘭地質學家辛斯伯格與其研究團隊,在南歐底下發現一塊失落大陸大亞德里亞(Greater Adria)。(圖/Google map)起初,研究團隊利用GPlate模擬程式,重建地中海區域的山脈與地質構造形成過程,最後提出12幅古地質構造模擬地圖,並發現了大亞德里亞(Greater Adria)土地。地質學家辛斯伯格提到,大亞德里亞(Greater Adria)是在1.4億年前受到版塊擠壓,而隱沒到歐洲陸塊下方,在此過程中,大亞德里亞的岩石落下,經過數千萬年的時間,形成了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其實,大亞德里亞並不是唯一的失落大陸,據研究指出,地球上幾乎所有最早的大陸都可能不在了,也因此帶走了地球上許多生命史,但是,失去的大陸並沒有完全消失,它們也留下了許多痕跡,除了大亞德里亞外,先前也有一塊失落大陸被研究者發現,那就是圍繞著新西蘭各島、被淹沒在水底的西蘭大陸(Zealandia),其大小約是澳洲的3分之2,並被科學家稱為地球第8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