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研究
」台灣中油、中研院及中央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
台灣中油公司為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台灣綠能與減碳技術研發暨相關產業發展,今(6)日與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央大學簽署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戮力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合作備忘錄由台灣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湯守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鍾孫霖及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代表簽署,加速三方在地熱能開發、與永續潔淨能源的合作。台灣中油與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簽署合作備忘錄。(圖片提供/台灣中油)中研院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中地球科學研究所掌握先進之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相關測勘資料及分析技術,中央大學設有地球科學學院與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在地熱領域具有專業研究能力,並在探測上具備豐富經驗。台灣中油近年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積極尋找合作團隊,除了和中研院在宜蘭進行地熱探勘,三方亦於今(113)年7月22日中央大學舉辦之「大屯山地熱研討會」共同探討大屯山地熱資源的潛力和挑戰,分享最新探勘成果和成功案例,本次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不僅有助於國內地熱儲層分布的調查分析,也讓未來的合作計畫更為具體、穩固。地熱發電具備潔淨能源與基載供電的特性,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未來三方將共同促進地熱開發之科學合作、聯合計畫和人員交流,加強地熱基礎研究、先導探勘與實務開發之發展,結合三方優勢加速推動國家地熱發電的進程,以實現台灣能源淨零永續之願景。
台灣碳封存潛力上看600億噸!一圖看懂「碳捕捉與封存」在做什麼
碳捕捉與封存原理圖中油提出的「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變更內容對照表」昨通過審查,擬在廢棄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學者認為,鐵砧山原本就是廢棄油田,適合做為碳封存的實驗地,更評估台灣的碳封存潛力上看500億至600億噸,相較國發會評估要在2050年封存4000萬噸綽綽有餘。中油利用面積約1.025公頃的鐵砧山原天然氣開發區,鑽設1.85公里深的二氧化碳注入井,投入小規模碳封存試驗,預計共執行3年,每年將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總灌注量30萬公噸。環保署前署長魏國彥對此表示樂觀其成,他指出,其實早在10多年前也規畫過類似的碳封存實驗,但曾遭質疑有爆炸、洩漏可能,因為民眾恐慌,無法再繼續執行該計畫,導致台灣碳封存技術蹉跎10年。魏國彥說,以鐵砧山為例,原本就是廢棄的油田,當初就是儲存石油、天然氣及二氧化碳,且歷經長時間貯存、十分安全,開採殆盡後,現在只是把二氧化碳重新注回去,「就跟大自然原本儲存氣體方式一樣」,且如果深度夠深甚至可以液化儲存,甚至還能以結晶方式封存。魏國彥指出,2050淨零碳排勢必要透過碳封存技術,但台灣地震、斷層多,選擇怎樣的地質環境要進行評估,以避免微型地震造成二氧化碳汙染地下水等,政府也必須進行管制與監督。中央大學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主任林殿順也說,鐵砧山地型相對穩定,但台灣類似的廢棄油田較少,可透過深層的「鹽水層封存」,在深度800公尺以下,二氧化碳會成為「超臨界狀態」,再找到有儲積層及蓋層地方即可。林殿順指出,台灣陸域、海域潛力大,粗估約有500億噸至600億噸的碳封存空間,詳細評估也有100億至200億噸,目前國發會規畫在2050年封存4000萬噸,「應該是滿夠用的」。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則表示,過去曾在非洲喀麥隆的尼奧斯湖有天然的二氧化碳大量釋出,導致牲畜及民眾受害,因此,建議相關單位在進行試驗時都應該做好監測,萬一洩漏出來的話,要如何疏散周遭民眾等,都必須要有所因應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