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
」 地震 日本 火山 冰島 強震太平洋將逐漸消失「形成超大陸」 專家揭台灣未來位置:長久存在
科學家研究表明,馬里亞納海溝每年吞沒約30億噸海水,從建模研究來看,未來太平洋將逐漸消失,最終形成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Amasia)。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預測顯示台灣將位於這個未來超大陸的核心,並將長久存在。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201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里亞納海溝數百萬年間已吞噬約3000萬億噸海水,換算後每年約吞沒30億噸,相當於120萬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郭鎧紋解釋,未來超大陸的形成依賴地球深處的熱點活動,包括來自地函的上升熱流和隱沒帶的火山活動,而馬里亞納海溝吞噬的海水正參與這一過程。他認為,未來超大陸將位於從堪察加半島延伸至紐西蘭、澳洲和西藏的三角形區域,台灣位處其中的核心地帶。事實上,科學家表示,根據建模研究,海洋岩石圈的強度是決定超大陸如何形成的關鍵因素。地球內部的熱量在數十億年內逐漸流失,導致大洋中脊地函熔融程度降低,海洋地殼隨之變薄,並形成新的岩石圈。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的研究指出,隨著地球地函逐漸冷卻,海洋板塊整體強度減弱,太平洋將縮小,最終將比大西洋和印度洋更小。阿美西亞的形成過程包括美洲向西移動、亞洲向東移動,南極洲靠近南美洲,非洲的一側與亞洲接壤,另一側則與歐洲連接。不過這一超大陸的形成預計至少還需2至3億年。「阿美西亞」這一名稱來源於美洲與亞洲兩塊大陸的碰撞結合。上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Pangea)於約1.8億年前解體,分裂成今天的各大陸,當時這些大陸被環繞在一個名為「泛古洋」(Panthalassa)的巨大海洋之中。
日本警視廳激推「自製防災瓶」 一瓶裝進10樣緊急小物助你度過難關
近日,日本宮崎縣日向灘發生規模7.1強震,引發日本上下對於「南海海槽地震」的警戒。雖然目前在南海海槽的假想震央區域仍尚未發現特殊地殼變化,不過日本氣象廳指出,自8日發生地震以來,日向灘和大隅半島東部海域接連發生地震,而紀伊半島、伊勢灣也陸續出現「深層低頻的小規模地震活動」,因此呼籲民眾繼續對地震保持警戒。為此,日本警視廳警備部「災害對策課」在推特上發文提醒,民眾可以在家自製「防災瓶」,只要一個容量約500ml的塑膠水瓶,就可裝進10樣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的「應急小物」,幫助民眾在緊急狀況下度過難關。在這份指南中,民眾需要先準備一個容量約500ml的保溫杯,接著將以下10樣防災小物放入保溫杯中,清單包含:哨子、壓縮毛巾、嘔吐袋、迷你手電筒、塑膠袋、常備藥物、OK繃、酒精消毒棉片、緊急口糧(照片中日本警官依個人喜好選擇了小條羊羹,但可更換)、少許現金。日本警視廳並提醒民眾,平常就可以將這個「應急防災瓶」放進出門時攜帶的背包以防萬一。不過該則推文中也指出,這份清單主要是提供民眾參考,民眾仍應該視個人需求,選擇放入自己更需要的東西。另外也有媒體分享,如果狀況允許,每個家庭至少都應該有一個應急用的「地震背包」。這個背包必須選用適合長時間背負、能容納高負重的「雙肩背包」。至於背包中的內容,則可參考以下清單:一、瓶裝飲用水二、易攜帶易保存的緊急口糧:餅乾、巧克力、罐頭等三、醫療清潔用品:常備藥物(如止痛藥、退燒藥、胃腸藥),優碘、棉花棒、紗布、面紙、濕紙巾四、保暖衣物:輕便外套、內衣、襪子、雨衣。五、保暖用品:小毛毯、手套、暖暖包六、有嬰兒的家庭,應備有小瓶裝的奶粉、罐頭副食品、嬰兒背帶;有寵物的家庭:則需考量寵物飲食需求七、重要證件:身分證、健保卡、存摺影本八、現金九、地圖十、收音機十一、電池十二、行動電源十三、瑞士刀十四、打火機十五、手電筒十六、哨子
地震前麻雀、燕子聚集疑是前兆 鳥類專家出面解釋了
台灣連2天發生有感地震,氣象署統計,今年規模5以上地震已有50起,比往年都還多,在地震發生前12小時,彰化二林鎮及員林市就有民眾捕捉有燕子及麻雀瞬間群聚的畫面,認為這是地震前兆。對此,專家表示、目前恰逢鳥類遷徙季節,燕子經常會集中覓食棲息、而黃昏時麻雀也會成群歸巢和地震較無關聯。宜蘭縣及花蓮近海從15日傍晚接續發生芮氏規模5以上的有感地震,全台多縣市明顯感受到搖,不過在彰化二林鎮,疑似有地震前兆的異象,15日晚間7時許,當地民眾直擊大批鳥群出現在天空中盤旋,數量之多引發當議民眾嘖嘖稱奇,持續時間長達5分鐘以上。根據目擊者表示,這種景象在當地連續有半個月,鳥群會密集盤據在電線上,地面上鳥大便也越來越多,尤其晚上一到6時30分過後,就會聽到一陣陣啾啾鳥叫聲,甚至擔心外出被鳥屎「攻擊」,由於在當地極為罕見,讓人感到不安。除此之外,員林市區15日傍晚也有民眾捕捉到數百隻麻雀聚集在電線上,大車一經過,麻雀們便會一轟而散,但不久又飛回電線上,讓附近居民也感到奇怪。對此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野鳥協會總幹事李益鑫的說法,從二林鎮民眾拍到的畫面研判是燕子,由於時逢夏秋之際,鳥類正在遷徙,且燕子在遷徙過程中就會群聚,當時是偏黃昏,而黃昏也是群聚覓食的主要時段,大概就會找到夜棲的環境,不管是覓食或是夜棲,都會大群體聚集。至於鳥類群聚是否跟地震有關聯?李益鑫解釋,地震確實會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不過台灣的鳥類大部分處於地棲型環境,地震主要影響是地殼變動,除非大到類似森林大規模變動,否則台灣的鳥類受到地震影響的機率不大。有許多民眾認為,今年地震似乎比往年多,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從1月到現在規模高達5以上的地震有50起,其中最大的是4月3日的花蓮地震,規模為7.2。包括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今年的地震確實比往年多,他表示,直到今天上午發生6.3地震為止,規模6的地震在今年已經累計了10起,但921那一年則大約有15起。據郭鎧紋的說法,今年很有可能會打破921那一年的紀錄,變成有史以來地震次數最頻繁的一年並補充「可能是新的地震時代開始」。
再發布南海海槽警告!日本氣象廳:偵測到「深層低頻地震」
日本宮崎縣本月8日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後,日本氣象廳示警,未來一周內恐有大地震,呼籲民眾多加防範。雖然距今並未偵測到地震活動,但氣象廳發現小規模的地震活動「深層低頻地震」接續發生,因此持續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警報」。綜合日本每日放送新聞(MBS)、富士新聞網(FNN)等日媒報導,日本宮崎縣外海的日向灘8月8日下午4時許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觀測到最大震度為6弱,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警報,提醒民眾一周內恐發生大規模地震,須保持防災警戒。強震過後至今已過6天,日本氣象廳表示,目前在南海海槽的「假想震央區域」仍尚未發現地震活動或地殼有特殊變化,不過由於自8日發生地震以來,日向灘和大隅半島東部海域接連發生地震,而紀伊半島、伊勢灣也陸續出現「深層低頻地震」的小規模地震活動,因此持續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警報」,呼籲民眾繼續對大地震保持警戒。事實上,自從氣象廳發布大地震警報後,日本多地出現住宿退訂潮,光是高知縣在10天內就有超過9400筆住宿預訂被取消,業者損失逾1.43億日圓(約新台幣3141萬元),且預料該波退訂風暴將繼續擴大發酵。
日本南海抗震3/「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是什麼 又是如何運作的?
台灣時間8日下午3時42分,日本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氣象廳震後首次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表示將審慎研究本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並且在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日本民眾注意,在未來一週內鄰近地區大地震的可能性,比往常來得更高,請民眾小心戒備。令日本當局嚴陣以待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什麼?若發生了又會有什麼影響?《CTWANT》為您進行整理報導。三、什麼是「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又是如何運作的據日本《NHK》說明,「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是日本氣象廳建立的「大地震事前警報」。專門用來警戒南海海槽周邊發生的異常活動。並且評估是否有可能引發「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到來。根據世界各地歷次大地震統計數據表明,每當發生7.0級以上地震後,一週內鄰近地區發生8級以上地震的機率,會上升到1%左右。因此,每當在南海海槽的假想震原區附近,發生規模6.8以上地震,或是有儀器觀測到異常的地殼變動,就會進入「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調查中)」階段,在30分鐘內集結專家學者召開「南海海槽地震評估研討會議」,評估該次地震是否與未來可能發生的特大地震有關。目前的「南海海槽地震評估研討委員會」由6名日本學界的地震和地殼運動專家組成。會長是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平田直,其他委員會成員包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小原一成教授、加藤尚之教授,古村孝志教授,以及名古屋大學山岡耕春榮譽教授,以及前東京地震研究所所長、現愛知工業大學橫田崇教授組成。「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各階段運作示意圖。(圖/翻攝NHK)根據會議結果,必須公布「南海海溝地震臨時情報」下一步資訊。資訊將分成3種等級:「巨大地震警戒」、「巨大地震注意」、「調查終了」。「巨大地震『警戒』」: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未來一週內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的「特大地震」。當發布此資訊後,民眾需要進行地震的日常準備工作,包含檢查發生地震時家具是否已經固定、確認地震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地點、確認家人安危的聯絡方式。此外,在可能面臨海嘯襲擊時難以即時避難的地區,或是有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幼兒的家庭,都需要進行事前疏散。「巨大地震『注意』」: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未來一週內可能發生規模7以上,8以下的「大地震」。民眾需要再次確認日常的準備工作,並且做好必要時自行避難的準備。同樣要確認地震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地點、確認家人安危的聯絡方式等,但是無須即刻疏散。「調查終了」: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此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無關,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民眾可以回到一般的日常生活。由以上資料可得知,8日宮崎縣地震後,日本氣象廳於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資訊,也就是認為未來一週有機會出現規模7以上8以下的大地震,因此日本民眾未來一週內都必須做好日常準備並確認資訊。日本氣象廳指出,南海海溝地震潛在震源區域內,大規模地震發生的可能性比平時有所增加,呼籲民眾應遵照政府和地方自治體的指示,採取相應的防災措施。
伊朗最新研究!衛星發現地震前大自然「異常數據」 未來地震有「預測」可能
許多民眾都知道,因為設置觀測器的關係,所以當地震發生之際,我們可以在地震到來的數秒至數分鐘前,收到地震即將到來的通知。而伊朗近期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他們分析各式衛星觀測資料後,發現在大型地震前,大自然間各種數據都有異常變化,認為未來有機會以此來真正做到「地震預測」。綜合外媒報導指出,伊朗德黑蘭大學(University of Tehran)教授阿洪扎德(Mehdi Akhoondzadeh)日前分析2023年2月6日發生於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地震前的衛星氣象資訊,結果發現在地震發生前的12至19天中,地震所在區域的地表溫度有明顯上升跡象,而且在地震發生前5至10天中,地震所在區域的大氣,其水蒸氣、甲烷、臭氧與一氧化碳等數值,都與平時有很大的差距。阿洪扎德教授解釋,這項研究證實了地震前地殼下層到電離層之間變化的順序,跡象最先會在地表上出現,接著依序從地表向天空中傳播,目前還在找尋切確與地震有關聯的跡象。阿洪扎德教授表示,目前這只是一個尚未定調的推論,現在必須要使用多顆衛星的監測資料來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像是那些發生大地震所在地區前2周的氣象資料。除此之外,阿洪扎德教授也提到,在土耳其大地震發生前,太陽與地磁指數曾經出現異常變化,他認為這或許也是一種可以用來預測地震發生可能的方式,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花蓮強震後玉山主峰變矮 記者攻頂測量拚到雙腳見血
象徵台灣精神,同時也是東北亞最高峰的玉山,每年吸引上萬名登山愛好者攻頂。因此其高度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而0403花蓮強震後,主峰是否受地殼變動影響,出現高度上的變化,也在網路掀起討論話題,為解開「玉山長高」之謎,TVBS獨家取得採訪機會,由資深專題記者葉郁甫、攝影記者李明輝,隨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人員,一起登上玉山主峰進行量測。5月7號兩人正式出發,首站前往排雲山莊,路程約8.5公里,葉郁甫形容路況,「只是看起來像有路,實際上是走得人多,才變成一條通道。」為此,他還特別準備腳踝護具,就怕半路扭傷,還得麻煩同行人員揹自己下山,但因為一口氣走了4個多小時,兩隻小腿都被護具磨破皮,膝蓋也撞傷;李明輝雖然沒有受傷,但為了讓新聞畫面更多元,另外帶空拍機上山,結果卻成了甜蜜負擔,他表示,「空拍機是裝備中最重的,但幸好有帶,才拍到很多壯觀的畫面。」玉山主峰在震後並非網友們推測不增反減。(圖/TVBS提供)整趟行程,最讓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攻頂前最後100公尺,幾乎是垂直攀爬上去,儘管有鐵鍊輔助,但對於新手來說,難度還是不小,國土測繪中心人員為了緩和緊張氣氛,幽默告知兩人,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不小心失足,可能要下到二仁溪才能找到你們。最後兩人花了2個多小時,終於從排雲山莊抵達峰頂,葉郁甫說自己因為太累,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內心不斷傳來,「我怎麼在這裡,我怎麼上來的」的聲音。國土測繪中心每年5月、11月,都要進行玉山高度測量,11月更是在低溫和陰雨情況下,冒險登頂,目的就是要持續追蹤國土現況,這次也是首度帶媒體上山,希望國人能夠透過鏡頭,一探『玉山測高』的過程。葉郁甫和李明輝藉由這次採訪機會,完成了玉山登頂的成就解鎖,雖然和一般採訪相比,這次挑戰重重,就算時序已經進入夏天,葉郁甫回憶站在主峰時,表示「只要沒陽光,就會冷到透心涼。」不過能在台灣最高峰發揮所長,兩人坦言,是非常難得且寶貴的經驗。最後量測結果,玉山高度竟不增反減5.2公分。敬請鎖定6月10日TVBS 55頻道《十點不一樣》。
地震+雨季「高山成危險區域」!高海拔醫學權威:至少「這月份」才上山 氣象署認證了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昨(4月30日)17:35又發生芮氏規模4.4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萬榮鄉。對此,高海拔醫學研究領域東北亞排名第1的王士豪醫師直言,最不想看見的情況,就是震央在中央山脈的地震,但終究還是發生了。他也示警,最近剛好地震多又碰到雨季,導致台灣高山地區根本就是危險區域,因此他本人在今年至少會等到10月雨季結束後,才有可能去爬高山。王士豪昨晚在臉書粉專《Work now @王士豪醫師》發文提醒,台灣最近的地殼環境非常的不穩定,「是我的話今年就不會去登玉山在內的台灣高山。」原因是,一來,台灣許多高山,比如說玉山主峰,存在著很多的落石崩塌地形,經歷這麼多次,密集、規模不一的地震,以及大量降雨之後,碎石坡面變得非常的不穩定,即便是下完雨放晴後,搞不好隨時下一秒就有巨大的崩塌,這實在是難以預測。二來,台灣幾乎所有高山的聯外道路,在多次地震之後都已經有過程度不一、次數不一的崩塌,可以說是柔腸寸斷,即便是搶通,也是非常的不穩定,實在不適合進入。王士豪也示警,台灣高山地區現在可以說是台灣境內的「危邦」——危險區域,也因為如此「我自己本人今年,或是至少在10月雨季結束之前,會盡量不要去爬高山。」同時王士豪也貼出截圖表示,台灣3大高山型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於4月23日不約而同地在臉書粉專上發文呼籲:「因應地震與豪雨來襲,請大家提高警覺、暫緩登山活動。」對此他非常認同,也給予高度肯定。王士豪更在文末強調,登高山與否,真的沒有那麼重要,「辨別風險、危邦不入,把自己的小命顧好,才是最重要的。」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也補充說明,外界可能誤會震央在中央山脈,不過即便震央不是在中央山脈,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地震後仍發生多起較大餘震,山區道路或土石都受到擾動,再加上近期的鋒面和雨量影響,山區處於不穩定狀況,容易有落石坍方,因此只要是比較高的山區都要注意安全。另根據921大地震的經驗,3個月內恐還是會出現餘震,因此他建議7月前不要前往山區,即便10月後餘震較小,前往山區還是要評估山區的穩定度和天候個別狀況。
花蓮搖不停「1天破200起」原因曝 專家示警:規模6餘震至少再半年
花蓮自4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後,至今已超過1100起餘震,昨(22日)傍晚到今(23日)凌晨更是搖不停,24小時超過200起地震。對此,專家分析這是花蓮豐濱地殼破裂造成的「群震」,過去也曾發生過,但這次比較特別。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今天凌晨開始已發生100多次地震,皆為0403花蓮地震的餘震,但這20天來的餘震都發生在花蓮市或花蓮市以北,反而震央豐濱這個區域沒有地震,是很奇怪的現象,但今天100多起地震,等於把這一塊能量補齊,因此主要都發生在花蓮市南邊、豐濱區域。按照過去紀錄,豐濱只要附近出現規模6.5以上地震,就會有很密集的「地震群」出現,一天裡面可能有100、200次群震出現,還有一個特性是地震發生時,不會成一個面,而是分散在一個大區域。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群震比以往發生的群震能量高,過去規模5到6的地震大約只有2、3個,這次已有20、30個,還有2個是規模6以上地震,是比較特殊的地方。陳文山解釋,地震頻繁可能和區塊地殼破裂有關,一般地震會沿一個面破裂,因此餘震會分布在一個面上,但這個區域「整個區塊都有」,而且震源的深度都很淺,大約10公里內,所以今天100多次地震大概都分布在10公里裡面。陳文山評估,區域能量已經釋放差不多,但鄰近區域可能還會有規模6地震,從921地震的經驗來看,地震完以後大概1年內有8起規模6地震,這次的403主震規模和921地震類似,因此往後還是會再有規模6地震,持續至少半年到1年。
強震後花蓮站抬升45.1公分「玉山長高了」? 國測中心5月將測量
0403花蓮大地震後,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比對資料發現,花蓮站(HUAL)抬升量為45.1公分,水平位移8.1公分,民眾關心台灣最高峰玉山震後是否位移或長高?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0日認為應該有變化,國測中心最近1次測得玉山主峰海拔為3952.433公尺,今年5月將再進行大規模測量。玉管處表示,1985年4月10日成立玉山國家公園以來,園內海拔3000公尺以上「百岳」共30座,其中玉山是台灣最高峰,也是台灣精神表徵,每年吸引50萬人朝聖,玉山高度及其變化,相當受國人重視。玉管處說,台灣位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區,為了解地殼變動對玉山的影響,近10年配合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定期重新檢測玉山高程,測得玉山主峰海拔高度為3952公尺。花蓮大地震後,鄭明典曾在臉書張貼玉山主峰西側出現煙塵的照片,懷疑玉山主峰西側受地震影響,出現小規模崩塌,煙塵緩緩升起。玉管處也派員巡視園區步道,發現玉山園區大部分步道都正常,但有山友回報八通關古道多美麗駐在所往抱崖方向約700公尺道路崩塌,餘震不斷,建議暫緩山域活動,排雲山莊住宿退費申請延至22日。玉管處指出,1896年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測量局測得玉山高度為3950公尺,高度超過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將玉山改名為「新高山」;1957年美國遠東陸軍製圖局測出玉山高度為3997公尺;近10年配合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定期檢測玉山高程,2022年10月玉山正高測量成果為3952.433公尺,這次花蓮強震後,已接獲國測中心通知,預計5月進行大規模測量。
美東百年來最大地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專家示警:更怕「南海海槽巨大地震」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沒想到就連很少發生地震的美國東部紐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也在美東時間5日遭遇該州240年來最強烈的芮氏規模4.8地震,嚇壞不少紐約人。對此有許多民眾擔心,全球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但地震專家們卻澄清,其實目前都還在平均值內,他們反而比較擔心日本百年週期快到的「南海海槽地震」,進入倒數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美國東岸這300年來也才發生過300次地震,反觀台灣則是1年就有400個規模4以上的有感地震。雖然紐約市並不是地震熱點,但5個行政區佈滿了斷層。根據統計,紐約每100年就會發生1次這樣的地震,而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884年,因此當地早該發生地震了。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其實大西洋的兩側是非常穩定的,就是被動的大陸邊緣,它的地殼非常的安定,它海洋地殼跟大陸的地殼交接得非常好,就是並沒有發生什麼斷裂或隱沒的情形。所以紐澤西州這一次的規模4.8地震,「其實是周期很長很長很久才碰到一次」,而且釋放能量跟台灣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根據USGS的調查,花蓮403強震,跟美東比起來差了8000倍。此外,由於東岸岩層較為堅固,震波可以傳遞的更遠,所以東西岸如果都發生類似的地震,東岸可以感受的範圍就會較廣。而且這回根據監測發生地震的是拉瑪波斷層,他貫穿整個美國東北部,上一次的較大挪移已經是1957年的事情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也發現類似規律,也就是紐約周邊約10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5的地震,每670年會有規模6以上的,要更大的地震要長達3400年。不過台灣震完,換美國震,也不免讓民眾擔心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吳逸民澄清,事實上美國的地震,雖然在紐澤西那邊比較少見,但地震規模都不到5,所以此類地震的發生事實上都是巧合,沒辦法說是整個地震比較活躍。那是因為像台灣有災害性的地震,所以大家比較注意地震的消息,就會覺得地震怎麼那麼頻繁,可是回頭來看,事實上整個全球目前的地震活動,並沒有比較頻繁,這幾年來都是在平均值,更不要論台灣和美國分屬在不同的板塊上,距離又遠。不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卻認為,有可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與阿穆爾板塊邊界俯衝帶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真的不容忽視,「日本他們是很擔心,就是說南海海溝上一次是1949年已經80年了,因為他們地震也差不多是百年週期,他們就很擔心南海地震會來,一來規模甚至會到9。」若回顧歷史,南海海槽以約90至150年的周期發生特大地震,因此不久的未來,它必定會發生,即便現在立即發生,也一點都不意外。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就認為,未來30年內以南海海槽為震央的規模8至9級特大地震,發生機率高達70至80%;40年內則是90%。
東京若發生「直下型地震」損失超嚴重? 日本土木學會:經濟性損失恐達千兆日圓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土木學會14日就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時的經濟性損失表示,20年內的總額估算約為1000兆日圓(約203兆台幣)。稅收減少等財政性損失則為389兆日圓。日本土木學會2018年基於阪神大地震的災後重建相關數據,發布估算稱經濟性損失合計為778兆日圓。此次基於東日本大地震的數據再次計算並彙總了報告。報告顯示,經濟性損失合計為1001兆日圓,包括了伴隨道路和港灣受損等的經濟損失954兆日圓,以及建築物損壞等的資產損失47兆日圓。財政性損失具體是稅收減少36兆日圓、以及重建項目費353兆日圓。日本土木學會表示,如果提前採取21兆日圓以上的對策,那麼財政性損失可減少151兆日圓。首都直下型地震即震源位置位於首都下方斷層,根據過往的發生紀錄,這類型地震往往都能造成極大的傷亡。據日本NHK先前報導,日本專家表示,日本首都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的機率會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也就是說,地殼運動導致地殼變形,在東京正下方發生地震的隱患也在不斷加大。據悉,日本關東地區的地殼正以每年2公分的速度向北推進,專家指出:「明天發生地震也不足為奇,必須要做好能做的所有準備。」此前,日本關東地區南面的菲律賓海板塊和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在關東地區的陸地板塊下方下沉,形成了複雜構造,多次引發各種類型的大地震。2022年5月,由日本專家等構成的東京都防災會議地震部會(由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平田直主持公布日本首都直下型地震的最新推測數據。據推測,受災最嚴重的是「東京都心南部直下型地震」,東京都23區的大約6成將達到震度6強以上,死者最高將達到6148人,預計有452萬5949人成為回家困難者。東京都防災會議地震部會還公布,隨著塔式住宅增加等社會基礎設施變化的受災推測數據。
北海岸永續旅遊又前進一步! 野柳地質公園獲綠色旅行標章
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自2023年起,因應疫後的全球趨勢,積極輔導產業推廣永續旅遊,先是基隆的和平島地質公園獲得綠色旅行標章Green Travel Seal(GTS)一星認證,今年新北市的野柳地質公園也獲得認證,為北海岸的永續旅遊再向前邁進一步,也透過永續讓世界看見台灣。野柳地質公園為北海岸的知名景點之一,為大屯山餘脈延伸至海中的岬角,受到風化、海蝕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蕈狀岩、海蝕洞、豆腐石、燭狀岩及壺穴等奇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熱門地標非「女王頭」莫屬,另有被譽為女王頭接班人的「俏皮公主」逐漸崛起。北觀處長陳煜川表示,GTS綠色旅行標章認證再提供旅遊業者一個具公信力的檢核機制,確保業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於環保、社會責任以及安全健康做出努力與承諾,並能根據標章系統檢視營運方式,避免破壞環境,使在地特色延續,讓下一代可以持續生活為目的,而永續觀光旅遊更是疫情後的全球趨勢。北觀處輔導業者從召開說明會、媒合有意業者、提出完成申請至資料整備作業,最後實地查核取得相關認證,期望能夠延續在地觀光特色,進一步接軌進入全球永續旅遊潮流,拓增觀光圈品牌國際永續形象。繼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之後,野柳地質公園也在今年順利取得GTS認證。北觀處則表示,北海岸具備豐富多元的觀光資源,透過綠色旅行標章認證,在北觀處永遠都有更永續的旅遊選擇,也希望2處獲得認證的地質公園能夠持續朝向「國際永續旅遊」邁進。
日本能登7.6強震過後 石川85公里海岸線被「擠出」240公頃陸地
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於1日發生規模7.6地震,目前確認已有126人死亡,210人失蹤。而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的調查指出,由於強震的關係,地殼往海洋的方向擠壓200公尺,結果在石川當地85公里海岸線中,突然出現240公頃的陸地。名舟漁港附近海床上升情況。(圖/翻攝自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指出,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日前透過地球觀測衛星進行計算,發現能登半島北側沿岸中,有85公里長的地區出現大片海床隆起的現象,珠洲市至輪島市一帶約50公里的沿岸地區出現240公頃的土地。輪島市附近海床上升情況。(圖/翻攝自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報導中也提到,其中以名舟漁港、輪島市、皆月灣周邊最為明顯,輪島市、皆月灣地表上升高度甚至有4公尺之多。而珠洲市長橋町當地漁港的海床裸露程度也十分嚴重,設置在當地的海嘯觀測計直接無法運作。皆月灣附近海床上升情況。(圖/翻攝自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廣島大學地理學副教授後藤秀昭表示,過去能登在數千年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改變地形的大地震,這次同樣發生了類似的大地震。報導中也提到,根據國土地理院分析航空照片所得的海嘯災害情況,珠洲市的浸水區域面積高達約130公頃,但當中有部分區域因為雲層遮蔽的關係,尚無法確認整體房屋倒塌等災情。石川縣珠洲市海岸,海床有明顯上升,過往設置的步道已經無法觸及海水。(圖/達志/美聯社)
日本7.6地震「地下水釀禍」?斷層內藏23座東京巨蛋體積水 專家揭運作機制
能登半島7.6強震撼動日本,也留下地震如何發生的謎團。地震專家雖自2020年11月起就觀測到該地區地震活動增加,且有向四周擴散趨勢,但專家們對此「群震」現象起因仍未有共識,有專家推測珠洲市地下蘊藏超過23座東京巨蛋體積的地下水,可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圖/達志/美聯社)地震專家在2020年至2023年的2年半期間,觀察到石川縣鈴志市周邊地震大量活動,共發生超過400起規模1以上地震,並在2023年5月5日發生6.5地震後,警告這一系列地震可能會再持續一段時間,而該「鈴木段」活動斷層7個月後又釀成7.6強烈地震,撼動本州最小城市的震央珠洲市與全日本。(圖/達志/美聯社)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西村拓也指出,珠洲市南部飯田地區的地震活動2年前開始增加後,逐延蔓延到西側和歌山地區、北部地區、東部的大谷及野志地區,最終確認東南西北方向皆有震央區,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之後也確實發生「需要數年」才能消退的震群活動。(圖/達志/美聯社)西村拓也坦言,這一系列地震是「前所未有」的不尋常地殼運動,因為要造成珠洲市及周邊地面在1年內被抬升3公分、2年內上升7公分,必須有火山活動,但該地區並沒有火山活動。對此,有研究人員假設「水」是引發珠洲市地面上升乃至近年一系列地震原因,團隊自2020年11月起觀測到大量液體從地下深處上升到16公里處,而珠洲市地下應有許多西北向東南傾斜斷層,使液體流入斷層中的縫隙內,進而把周圍岩石推開、讓斷層緩慢活動,增加北部震央的地震活動。研究人員推測,該液體應是水,且體積高達29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23座東京巨蛋。(圖/達志/美聯社)研究團隊已透過觀測設備確認南部震央地區有容易導電區域,為斷層內有水提供可能證據,另這次地震規模也與團隊去年5月推測的「下一場大地震相符」。不過要進一步證實是水,以及水是引發能登半島地區近年地震的主因,仍需要更多證據,但若西村拓也的假設正確,未來可能會再生類似地震。
石川7.6地震晃超大 重災區輪島市「西移1.3公尺」
日本於1日下午16點10分於石川縣能登發生規模7.4極淺層地震,目前已知石川縣北部輪島市是這次地震的重災區。而日本國土地理院也於稍早公布資料,表示這起地震引起地殼大規模變動,輪島市的位置竟然向西偏移了1.3公尺。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國土地理院稍早公布數據,他們透過震央附近設置的電子基準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輪島市現今位置較原有位置向西偏移約1.3公尺、穴水町向西偏移約1公尺、珠洲市向西位偏移80公分、七尾市朝西北偏移約60公分。雖說目前已經得出整體縣市位置向西偏移的結論,但日本國土地理院也強調,由於觀測點有發生傾斜、局部地盤變動等原因,所以正式的分析結果還需要等待進一步調查後才會釋出,屆時有可能進行進一步的修正。
台東金崙溫泉神秘消失 縣府解釋風災可能成主因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殼活動頻繁,促使地熱資源在各地形成溫泉。有「台東最美野溪溫泉」之稱的金崙溫泉,最近卻傳出斷水消息,使許多遠道而來的民眾撲空。當地溫泉業者質疑,造成溫泉乾涸的原因可能與開發地熱發電有關。不過,台東縣政府強調地熱發電抽取的是地下1000公尺的水,跟溫泉業者抽200公尺以內的地表水水層不同,並指出地下水位目前仍有上升趨勢,可能是颱風導致河床砂石墊高,讓溫泉水轉為伏流所致。冷氣團直撲台灣,金崙溫泉成為許多民眾天冷時的指定去處,但當地從12月初開始陸續傳出斷水消息,不僅原本的溫泉沒了,連冷泉也消失了,許多遠從其他縣市過來泡湯的民眾,見如此景象,紛紛表示非常失望。據《風傳媒》報導,當地溫泉業者質疑,溫泉乾涸的原因可能跟開發地熱發電有關,並指出虹橋附近的地熱業者今年營運後直接把熱水抽起來排掉,造成溫泉業者多次發生水井無法抽取到熱水的情況。此外,賴姓溫泉業者也指出,地熱發電開始後,地下水位在去年7月曾急遽下降近10公尺,而最近野溪溫泉的消失也讓他們深感擔憂。對於當地溫泉業者的質疑,台東縣政府財經及經濟發展處強調,地熱發電使用的是地下1000公尺深層的地熱水,與溫泉業者抽取的地下200公尺以內的溫泉水層不同,且地熱抽水會回注,不會對溫泉水產生直接影響。去年7月金崙溫泉水位驟降,經專家調查後與918大地震有關,水位後來迅速回升。縣府表示目前地下水層未出現異常變化,會導致溫泉消失的可能原因,是因為颱風導致河床砂石增高,讓溫泉水轉為伏流,而確切原因仍需進一步觀察。
冰島火山蠢蠢欲動 1天地震1500次減緩恐噴發「擬注水冷卻岩漿搶救漁村」
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Reykjavik)西南方近來火山噴發跡象明顯,岩漿距離地表只有800公尺,一週下來地面下陷超過1公尺,每天仍以4公分的速率惡化,除此之外,每日記錄到1500至1800次地震,不過近日地震狀況減少,引發外界擔心火山真的噴發,針對這樣的狀況,冰島政府正在考慮一項計畫,那就是如果火山真的噴發,將抽水注入岩漿,藉此達到冷卻與引流的效果,保護恐受重創的漁村格林達維克(Grindavik)。漁村格林達維克路面震裂後被迫撤離。(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雷克雅維克西南方約40公里的漁港格林達維克,過去幾周因地殼下岩漿移動出現數千次地震,雷克雅內斯半島地下一條長達15公里的岩漿河正在擴大,而頻繁的地震已經對格林達維克的道路、建物及建設造成破壞,由於火山鄰近斯瓦特森基(Svartsengi)地熱發電廠、一座淡水水庫及觀光勝地藍湖溫泉(Blue Lagoon)稍早已經關閉,當地約4000名居民也緊急疏散,而地震也造成數棟住宅和其他建築嚴重受損。漁村格林達維克路面震裂後被迫撤離。(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市區部分地區地層下陷,形成的裂縫有的非常巨大,已經無法讓車輛通行,為了安全起見,進出都必須按照交通警察標誌出來的路線通行,官方近期開放讓緊急撤離的居民返家收拾個人物品。另外,據專家表示,火山滾燙的岩漿,距離地表僅800公尺,一週下來,城鎮地面已經下陷超過1公尺,每天並還持續以4公分的速率惡化。專家表示,休眠了800年的火山進入活躍期,這類不穩定現象恐怕將持續好幾十年,由於地震狀況[摁日頻率減緩,外界都擔心火山真的噴發,為了預防這樣的狀況,冰島國家警察專員辦公室負責人雷尼斯森(Víðir Reynisson)22日表示,當局與歐洲專家將評估使用大容量水泵冷卻岩漿,以保護格林達維克與重要基礎建設的可能性,「一個技術評估小組將於今晚或明晨抵達冰島,協助我們評估可能性」。根據《BBC、衛報》指出,冰島擁有33座活火山,是歐洲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2021年以前,雷克雅內斯半島有8個世紀未曾有火山爆發事件。但2021年之後,冰島發生了3次火山爆發,全部都在偏遠的無人居住地區;火山專家表示,這可能是該地區火山活動新時代的開始。因此被撤離的居民短期內恐怕都無法返家的可能性也提高。冰島近期可能火山噴發。(圖/翻攝自推特)
冰島火山將於數日內爆發 專家開發軟體「地震頻率轉成音檔」…宛如地獄深處嘶鳴
冰島法格拉達爾斯菲亞爾火山(Fagradalsfjall volcano)即將於數日內爆發,有關當局也急忙下令進行撤離,而冰島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日前開發了一套將地震頻率轉換成為音檔的軟體,而透過音檔所呈現的轟鳴聲與雜音,在社群網站上引起一陣討論。根據《unilad》報導指出,法格拉達爾斯菲亞爾火山(Fagradalsfjall volcano)將於未來數日內爆發,也由於火山爆發後會產生有毒的煙霧擴散在空氣中,因此冰島當局已經下令進入緊急狀態,同時宣布撤離火山周遭居民。與此同時,冰島西北大學的地震學家范德利(Suzan van der Lee)就帶領團隊開發了一套名為「Earthtunes」的軟體,這套軟體可以將地震的頻率轉換成音檔,范德利也將這次火山地震的頻率轉換成音檔後釋出,一陣陣的低頻率轟鳴聲,當中還夾雜類似關門聲、冰雹擊中屋頂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來自地獄深處的嘶鳴。范德利表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錄到火山地震的聲音「是令人敬畏的,令人興奮和恐懼」。范德利也解釋,這些聲音也證實法格拉達爾斯菲亞爾火山地區的地殼活動有加劇的現象「你所聽到的是充滿地震信號、地震發生前24小時地殼運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