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流行
」 疫情 新冠肺炎 口罩 公衛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新冠肺炎5月降級 確診、疫苗相關問題全整理
由於國內疫情趨緩,先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就曾表示,新冠肺炎將在5月進行降級,指揮中心也會同步解編,回歸過去的日常生活。而在降級解編之後,如果民眾確診新冠肺炎、或是有需要接種疫苗的話,該如何是好?《CTWANT》就整理相關資訊,方便民眾閱讀與理解,以此維護自身的權益。新冠肺炎降級的差別?指揮中心將新冠肺炎從原本的第五類降級為第四類,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就曾表示,即便如此,新冠肺炎的通報時效、隔離、解除隔離等條件並沒有調整,整體而言對於醫療單位與民眾而言並無差別。最主要的差異是防治疫情的位階從原本的「大流行」降為「地方流行」,相關防治工作也由地方單位負責。還有實名制快篩嗎?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自5月起,實名制快篩全數退場,民眾如有使用快篩的需求,可以前往藥局、藥妝店、超市自行購買。確診了怎麼辦?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如民眾檢驗陽性的話,將採「0+N」自主健康管理,建議民眾在家休息至症狀緩解,視情況就醫,同時也要戴口罩、勤洗手,主動告知檢驗陽性結果。如是具備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患者,應盡速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有望開立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費用如何算?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輕症但具備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患者,可以透過公費取得抗病毒口服藥物。而如民眾因確診而產生併發症需住院隔離的話,同樣也是屬於公費給付。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計畫,有繼續維持嗎?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該項整合計畫會持續收案至指揮中心解編後6個月,目前依舊會持續提供整合式照護。哪裡打疫苗?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如民眾有接種公費疫苗的需求,目前各大合約醫療院所與接種站依舊會持續提供。還有疫苗接種假嗎?指揮中心表示,目前的政策是將防疫轉向常態化發展,因此在指揮中心解編後,疫苗接種假也會跟著引退,改為一般性請假。與此同時,先前防疫隔離假也由於目前無相關隔離規定,因此一併停止使用。口罩的規定?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從17日起,目前全國僅剩下醫療院所、照護機構與救護車強制佩戴口罩,其餘地方則視情況自行決定。這項規定會持續至5月30日,屆時再行定奪是否要開放。
新冠改類有望在5月實施 專家籲同時鬆綁醫院口罩令
後疫情時代來臨,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底召開委員會後,極可能解除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這將成為新冠走向地方流行的標誌性里程碑。世界走向正常生活之際,台灣也在時隔867天後,於明日解除大眾運輸口罩令,專家估計,下一步的新冠改類很可能在5月實施,專家呼籲醫療機構口罩令可同時解除。新冠肺炎列為PHEIC迄今已3年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WHO極可能在委員會後解除PHEIC,這對世界將是標誌性的里程碑。除WHO,日本、美國先前已預告在5月8日、11日解除緊急狀態,這意味著新冠走向地方性疾病,雖疾病存在,但已不是大流行狀態。目前台灣個案數,加上未通報的感染數約7成以上,洪子仁表示,從自然感染加上疫苗覆蓋率來看,再掀起大規模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另每日中重症數平均85例,如以過去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占9成以上的數據回推,每日總感染數應為1萬多人,代表社區正處於低度流行。洪子仁認為,依現有情況,台灣可將新冠肺炎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推估5月就能實施,在改類之際,可一併將醫療機構的口罩令從強制改為建議,回歸正常生活。由於新冠仍是無法預期的新興傳染病,他呼籲在改類後,中重症的醫療申報費用仍應照特別條例支應,且至少實施到年底,別推給健保吸收,以免醫療點值被稀釋。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則表示,防疫期間,台灣出現免疫債務問題,尤其這3年出生的新生兒,面對流感、腺病毒、腸病毒的威脅都沒有抵抗力,醫療機構口罩令仍應繼續維持,民眾也要落實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洪子仁則提醒民眾,至少都應打滿3劑疫苗,做好防疫基本功。
疫情降級…各國已鬆綁防疫措施 專家:可開始解除室內口罩令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3年,各國已開始鬆綁口罩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預計在明日公布最新措施。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已有自然感染產生54%免疫保護力,部分人群也受到雙價疫苗保護,已可開始解除室內口罩令,但醫療及長照機構等特定場所仍應繼續維持。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提出新的健康照護解封指數,取代過去的流行疫情解封指數,考慮了兩個重要因素,1是使中重症降低,住院病人人數減少,存活率也就跟著升高,2是鬆綁防疫措施,讓自然感染保護形成。健康照護解封應低於一定標準,台灣曾在去年9月、10月達標,但隨後又出現新變異株、BA.5兩波流行,導致後來的健康解封指數再度升高,目前尚未達到標準,因此還無法解封。陳秀熙指出,聖誕節、元旦群聚後,部分醫療能量產生負擔,都會讓健康解封指數往上升,因此台灣尚未低於標準。為了要低於標準,我們必須要鬆綁一些措施,第一措施就是口罩以及隔離檢疫調整。韓國已於1月30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對於確診者仍需要隔離;日本也考慮在5月解除室內口罩令以及解除確診者隔離。香港則是從1月30日起取消確診者隔離措施,但仍需要配戴口罩。陳秀熙表示,雖然不同國家針對防疫措施鬆綁有不同的思維,但不管是在口罩或者是隔離方面,隔離措施的解除能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特別是醫療業,可減少因健康照護能量不足所造成的損失。至於解除口罩,則代表了警戒措施的解除,口罩令從硬性變成軟性,對於大家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台灣因有自然感染產生54%的免疫保護力,以及部分人群受到雙價疫苗保護,陳秀熙認為,已可開始逐漸解除室內口罩令,但某些特定場所以及特定族群除外,例如醫療及長照機構仍要繼續維持。台灣從受到BA.5感染慢慢轉變成受到BA.2.75影響以及未來BQ.1的入侵,陳秀熙團隊也預測,台灣的流行將會變成小波的類地方流行,這對中重症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若不鬆綁防疫措施,未來健康照護指標的解封指數可能無法到達應有的標準,這部分仍需繼續思考。面對新型Omicron亞變種病毒,陳秀熙表示,我們要有新思維,對於強制防疫的3個重要措施,確診通報、室內口罩令、隔離政策,應考慮鬆綁。除口罩的接觸外,未來確診者可不需要再做輕症通報,使健康照護能量回到正常標準、連同衛生體系也可以一併恢復正常。另外,陳秀熙表示,當免疫防火牆所產生的安全保護,尤其是在台灣疫苗覆蓋力高的情況下,確診個案也可從原本的5+N 改成0+N自主防疫,就如同監測感冒,視身體情況進行自主防疫。如此一來才能讓醫療人力、各行各業的人力恢復正常。
環保機關2月13日前 加強校園環境消毒
教育部表示,為避免校園發生流行疫情,各各縣市政府局將於111學年第二學期開學(2月13日)前,加強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校園環境消毒工作。根據環保署的公文,近日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穩,邊境管制及國內防疫政策逐步開放,民眾日漸恢復正常生活,爰自1月1日起戶外公共場所環境消毒,各地環保局自行評估環境消毒頻率及強度,並配合各地方政府防疫主政單位之政策進行滾動式調整,其中包括校園環境之消毒工作。教育部轉環保署的公文給各縣市政府說,消毒場域周邊戶外公共環境消毒作業由地方環保機關負責,場所內部公共場域之環境(如校內公共空間設施:走廊、洗手台、廁所、溜滑梯遊樂設施等)消毒仍宜由學校負責。環保署說,地方如有防疫消毒等執行上之問題,仍建議優先提報地方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指揮官(地方首長)進行協調指揮。
何時可以不戴口罩? 王必勝給出評估標準
隨著進入新常態生活,各國已陸續鬆綁口罩令,公衛學者今呼籲未來4個月內推動「類地方流行」模式,其中1項建議是解除口罩令並推動「口罩自主」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等疫情穩定再來考慮。台灣在大流行轉型成地方流行之時,將面臨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期 (2022年10~12月以及2023年1~2月)。為適應這段轉型期間,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以兼顧新冠肺炎、流感疫情,其中一項建議是解除口罩令(除公共場所、大眾運輸、大型集會場所),鼓勵「口罩自主」政策。王必勝表示,針對陳老師說的口罩自主,因為疫情還在高原期,暫時不會考慮此時實施,等疫情穩定再來考慮。除了口罩政策,陳秀熙也呼籲推動精準居家隔離;若為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未施打疫苗者若用藥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7天;至於65歲以上,或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輕症個案,陳秀熙表示,有施打疫苗且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10天;而未施打疫苗的長者及高風險個案,若用藥可隔離7天,未用藥則需拉長隔離天數至14天。對此,王必勝回應,據我們了解還需要更多佐證,是否隔離3天後病毒量真的很低,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目前還沒有很多證據。居家隔離7+7,不管是前面的7還是後面的7,很多人都有建議,因為疫情還在高原期,不會在這時討論,要等到疫情趨緩。針對確診者居家隔離後7天擬開放聚餐一事,王必勝表示,這周還不適合宣布實施,現在還在高原期,比較趨向開放的部分要等到疫情緩解再進行。
公衛學者提「類地方流行」模式 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關3天就好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圖/翻攝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新冠肺炎疫情走向輕症化,不少國家已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公衛學者指出,目前許多國家都對確診者隔離天數進行調整,面對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轉型期,即「類地方流行」時期,台灣在未來這4個月內,可依疫苗接種、投藥情形調整輕症者居隔天數。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但若是65歲以上未打疫苗、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則隔離天數應拉長至14天。台灣在大流行轉型成地方流行之時,將面臨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期 (2022年10~12月以及2023年1~2月)。為適應這段轉型期間,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以兼顧新冠肺炎、流感疫情,輕症個案居家隔離天數的調整就是其一。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研究團隊以施打追加劑、未施打追加劑感染後的病毒量變化進行評估,發現施打追加劑者感染3天後,高達95%病毒量達到極低狀態,未施打者則需等到7天。至於輕症長者, 從輕症變為中症多會在2~4天後發生,6天前都有可能性,而輕症到重症則約需4天,因此建議縮短施打疫苗年輕族群的居隔天數,拉長65歲以上長者的居隔天數。陳秀熙表示,為達到精準居家隔離,可以65歲的年齡作為區分,再進一步分成施打疫苗、未施打疫苗者,以及使用抗病毒藥物、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若為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未施打疫苗者若用藥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7天;至於65歲以上,或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輕症個案,陳秀熙表示,有施打疫苗且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10天;而未施打疫苗的長者及高風險個案,若用藥可隔離7天,未用藥則需拉長隔離天數至14天。陳秀熙表示,由於高達6成的人都屬於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若縮短隔離天數至3天,對於醫療等各行各業的人力而言很重要,有助經濟復甦,而長者、高風險族群拉長隔離天數,也能減少中重症風險。除調整隔離天數,陳秀熙表示,面對「類地方流行」時期,密切接觸者若有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或第4劑者,亦可將「0+7」政策轉為「0+0」;未施打追加劑者,可從原本的「3+4」轉為「0+7」。另一方面,由於50~64歲及65歲以上族群中症趨勢持續上升,陳秀熙認為應省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擴大開放至50~64歲族群,以免由輕症變成中症,同時也須考慮雙價疫苗全面開放至18歲以上成人,提高社區免疫保護力。口罩方面,則建議解除口罩令(除公共場所、大眾運輸、大型集會場所),鼓勵「口罩自主」政策。
台解封指數已達標 學者籲推「過渡期」政策放寬口罩規定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公衛學者指出,台灣7月初的解封指數已降至0.5以下,達0.4,預估到了月底將進一步降至0.3。目前歐、美、亞洲各國都已陸續推動「過渡期」政策,鬆綁口罩令,多數都僅要求公共場所、人口密集處、大眾運輸上戴口罩。學者認為,台灣的口罩防疫文明仍須維持,無法完全放掉,但可要求在高傳播地點、老年人或慢性病患維持戴口罩措施,這也是台灣走入地方流行的原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截至7月1日,各區流行已逐漸收斂至地方流行指標,介於0.1~0.2%之間,這說明了已能和地方流行做接軌。若進一步區分不同年齡族群,0~19歲及20~49歲每日感染率收斂至0.2%,50~69歲及70歲以上收斂至0.10~0.15%,各區疫情皆受控,年輕族群的防火牆已築起,這是也是中重症個案減少的基礎。陳秀熙表示,以台灣目前情形推估,台灣7月初的解封指數為0.4,已達到低於0.5的標準,而在7月底,接解封指數更將下降至0.3,這顯示台灣目前符合解封條件,有助於走向地方流行。若能採取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監視政策,就能讓疫情受控,避免超額死亡。依模型推估,在未考慮「過渡期」監視政策之下,台灣在走入地方流行後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為2萬7126例,8月底降至2萬3469例,然而若能採取「過渡期」監視政策,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將為1萬2738例,8月底降至6426例。若僅靠疫苗保護力、抗病毒藥物,未改善醫療能量緊縮問題,台灣將無法回到新常態生活,7~8月超額死亡仍可能達10~15%。在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台灣應採取流感化監視政策。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相關做法包含使用定點監視,透過門診、實驗室、公衛部門來監視新病例是否有新變種病毒,另以抽樣方式進行抗原檢測以監視感染盛行、利用血清抗體調查評估族群免疫情形。口罩過渡期政策方面,講師黃聖雯以歐洲為例,多數國家的口罩政策從「硬性」規定轉變為「軟性」建議,僅有德國、西班牙規定在醫療機構、大眾運輸上配戴口罩,葡萄牙則要求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而瑞典、芬蘭、冰島、丹麥、英國、法國、希臘都已取消口罩,其中英國建議在擁擠封閉的公共場所戴口罩,法國、希臘則建議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至於美洲,美國、加拿大也已取消口罩令,僅有南美少數國家要求公共場合戴口罩。美國政府建議在搭乘大眾運輸時戴口罩,加拿大則建議在公共室內環境配戴口罩。亞洲方面,則採條件式放寬,紐西蘭、澳洲、馬來西亞等,建議在公共場所、封閉環境及大眾運輸上仍需戴口罩;日、韓則建議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需要配戴口罩。泰國政府取消口罩政策,但建議在擁擠的地方患有慢性病及健康狀況不佳者仍須戴口罩。新加坡取消安全距離,僅室內環境戴口罩,戶外環境可自行決定,但鼓勵配戴。陳秀熙表示,由此可見,單日感染較低的國家,口罩措施放得比較鬆,而單日感染率比較高的國家,如新加坡、紐西蘭、澳洲等,都還是維持一定的口罩規範。亞洲國家比較保守,因疫苗施打條件不如經濟發展高的國家,多數要求公共場所、人口密集、大眾運輸上配戴。台灣的口罩防疫文明要繼續維持,還無法完全放掉,主要原因是台灣還在地方流行適應的期間,因此在過渡期,可限制高傳播地點、老年人、慢性病族群戴口罩,這也是台灣走入地方流行的原則。
6月底解封指數降至0.5↓ 學者預測:將轉成地方流行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國近期雖受Omicron亞變異株BA.4、BA.5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發生率、死亡率都未像過去BA.1、BA.2時代那麼高。公衛學者預估,台灣的情況類似紐西蘭、新加坡,屬於高峰流行感染率低、地方流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若接下來未出現新一波大流行,6月26日以後,解封指數會降至0.5以下,地方流行時代已來臨。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今年初開始,全球出現BA.1、BA.2的「雙胞胎」大流行,各國流行的高點不一,隨著疫情下降,BA.4、BA.5出現後,大家也關心是否會出現「第3胞胎」的流行,這取決於追加劑施打的效力是否足夠避免產生流行高峰、減少對中重症的影響。陳秀熙表示,全球六大洲受亞變異株的影響不一樣,產生的高峰型態也不一樣,但共同點在於,在BA.4、BA.5出現後,發生率、死亡率都沒有像BA.1、BA.2的時代那麼高,確診數僅微微增加、重症死亡也沒有增加,這都支持了地方流行時代的來臨。面對疫情從大流行走入地方流行,陳秀熙表示有5大關鍵,包含「社區免疫保護」 防火牆、「追加劑及次世代疫苗」防疫、「新型變種病毒交叉免疫保護」 防疫及監測,如BA.4、BA.5防疫及監測、「抗病毒藥物及醫療照護」治療及照護、「中重症監視」社區流感化監測。目前台灣20~49歲年輕族群的免疫防火牆已達75%,是免疫保護的火車頭,其次是50~69歲54%、0~19歲46%,而70歲以上只有45%,需靠年輕族群的防火牆保護。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首批50多萬劑Novavax疫苗預計本月底抵台,有望在7月7日開打。陳秀熙說,該疫苗可作為基礎劑、加強劑、追加劑,特別針對未施打疫苗者及高危險群進行施打。各國依Omicron流行高峰每日感染率、地方流行每日感染率,可分為3類,其中台灣與新加坡、澳洲、紐西蘭都屬於高峰流行感染低、地方流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預估進入地方流行後每日感染率約為0.10~0.12%,台灣為0.12%,6月底地方流行開始後,北北基桃單日新增個案為0.11%、竹竹苗宜花東為0.10%、中南高彰為0.12%、投雲嘉屏0.09%。6月26日後,如沒有新一波的大流行,解封指數預測會降至0.5,地方流行時代來臨,可維持新常態生活,讓醫療能量恢復正常,避免太多超額死亡出現。陳秀熙認為,台灣可考慮將新冠肺炎由第5類法定傳染病轉為第4類,即較為軟性的、以流感監測為基礎的防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流感化」監測可依疾病嚴重程度來設計監測方式,在輕症監測方面可以基層或定點醫師門診個案,利用系統抽樣方式做檢測,對於嚴重急性呼吸道個案,則可針對住院個案進行監測。
BA.4、BA.5已入侵 莊人祥稱恐再造一波流行
本土疫情昨日新增5萬2213例,並未降至指揮中心先前預測的4字頭,死亡新增171例,包含1名4歲腦炎重症女童,從發病到死亡僅4天,全國致死率攀升至萬分之14。中央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對疫情走向「感到樂觀」,不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已入侵國內,兩大新型變異株恐再造成一波流行,他參考其他國家疫情,預測7~8月可能有一波會上升。昨個案新增以台中7909例最多,其餘依序為高雄6992例、新北6444例。莊人祥表示,除新竹、宜蘭、連江,其他縣市皆在下降,且個案較前一天下降7.3%,打破過去周三都是最高趨勢,今應會降到5萬例以下。另外,中重症新增281例、171人死亡,且又添兒童死亡個案,為1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發燒、抽搐,後因腦炎入住加護病房,17日突發性肺出血,當天病逝,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4天。為國內第19例兒童重症死亡案,腦炎死亡第6例。截至目前,國內共累計343萬9279例確診、5651例死亡。今年以來的本土重症個案中4798人死亡,致死率為萬分之14。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台灣整體流行曲線下降,20~49歲年輕族群流行下降速度最快,依自然感染、突破性感染以及疫苗保護計算,該年齡層「免疫防火牆」達72%,保護中老年族群,是疫情下降最大原動力。他也預估,6月底北北基將達成單日個案少於萬例,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台灣每日新增個案將控制在全人口的0.2%,即約單日約4.6萬例,走入地方流行。莊人祥回應,月底能否降到單日確診1萬例需持續關注,但「對疫情走向樂觀」。不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已經入侵國內,專家也紛紛預警兩大新型變異株恐再造成一波流行。莊人祥指出,國內整體疫情都在下降,針對變異株,參考其他國家疫情,大概7~8月後才可能有一波上升,指揮中心也正在關注。
台灣「免疫防火牆」築7成 專家提醒:中南部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
我國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5萬2213例本土,另增171例確診病歿,而在染疫死亡個案中有111人未打滿3劑疫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已逐漸步入平原期,將走向地方性流行和流感化監測。他也進一步指出,隨著20至49歲年輕族群保護力提升,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築起約72%,其中北北基桃已達79%最高。陳秀熙說明,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至於中重症高危險族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會降緩,隨著年輕族群免疫屏障的提升,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南部70歲以上長者,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還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在舉行防疫科學直播時也說明,即使全球疫苗覆蓋率已達61%,但病毒仍然有相當高的機會進行突變,原因是疫苗施打率的提高產生「免疫逃脫」或疫苗施打不平均等狀況,皆會造成病毒變異。他也以流感為例,過去從大流行到透過疫苗控制,病毒即使沒有消失,但高覆蓋率也達成族群免疫,雖然病毒開始突變,但傳播率會降低,因此流行可受控制。陳秀熙認為,台灣適應期較長,但流行曲線已下降,隨著疫苗施打率的增加與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抗體,預估6月底到7月上旬保護力還會再提升。
口罩令將放寬?莊人祥解答 籲「快打第三劑」:疫情7~8月恐有一波上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國內52213例本土個案,預估明天開始,單日確診數就可以降至5萬例以下,至於何時能回歸正常生活、放寬口罩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將持續研議是否放寬特定場合限制。羅一鈞21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目前疫情各區現況都已經脫離高原期或是正在脫離高原期,預計週三個案數會較為穩定,有機會在5萬以下,不過他表示「2週後是不是可能個案數掉到萬例以下,個人沒有這麼樂觀。」不過有學者指出,國內疫情6月底將走入平原期、成地方流行。針對何時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甚至放寬口罩令,莊人祥指出,雖然目前全台疫情正下降中,但「沒有下降的非常厲害」,目前口罩另的規劃與現在大致差不多,是否鬆綁特定場合口罩令,未來會持續研議。另外,因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已入侵國內,已累積數十例,讓專家擔心9月可能還會有一波疫情。對此,莊人祥表示參考其他國家疫情,約7~8月後才可能有一波上升,目前這部分仍在關注中,同時也呼籲還沒有接種第3劑疫苗的民眾趕快去打,65歲以上、長照機構、18歲以上免疫低下者可以打第4劑也趕快去打,降低感染重症死亡機率。
疫情流行曲線下降 公衛學者:估轉為地方流行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但已有下降趨勢。公衛學者表示,依照年齡層感染率動態曲線來看,台灣20~48歲年輕族群流行下降最快,逐漸形成「免疫防火牆」,保護年老族群,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即將受到控制,預計疫情下降後,將進入平原期,6月轉為地方流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整體流行曲線目前仍依紐西蘭軌跡逐漸下降,根據紐西蘭經驗,疫情下降後將產生平原期,開始會有地方性流行、流感化監測,台灣未來也可能如此。依年齡層感染率動態曲線來看,台灣20~49歲流行下降速度最快,很快達到高峰後下降,而0~19歲亦受20~49歲影響而下降,年輕族群已逐成「免疫防火牆」,進而保護年老族群,代表台灣的疫情即將受到控制。若依地區分析,陳秀熙表示,台灣的生活圈在東部靠的是普悠瑪、太魯閣,西部靠的是高鐵到達的各個城市。他將台灣分為北北基桃、竹竹苗宜花東、中南高、彰投雲嘉及離島5區進行分析,發現北北基桃在5月17日達到高峰後疫情下降,預估6月底每日個案數將小於1萬;竹竹苗宜花東,以及高鐵主要3大城市台中、台南高雄,這2區域的流行曲線也在下降,將在6月底達地方流行,再來則是彰投雲嘉。至於離島,曲線似乎還沒完全下降,但是解釋上要很小心,原因是有資料歸戶問題。整體而言,陳秀熙表示,台灣到了6月底,預估每日新增個案將控制在2%,疫情走入地方流行流感監測。由於20~49歲築起免疫防火牆,依自然感染、突破性感染以及疫苗保護計算,台灣這年齡層的整體「免疫防火牆」達72%,其中北北基桃、竹竹苗宜花東、中南高及彰投雲嘉分別為79%、72%、70%及66%,此族群所形成免疫防火牆是台灣目前疫情下降最大原動力。
Omicorn釀3187人超額死亡 學者估:6月底降回背景值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都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在2015~2019年,因戰後嬰兒潮進入老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到了2020年仍為負超額,今年受Omicron影響,疫情時間拉長,也出現了正超額的現象,1~5月間,共3187人超額死亡。目前本土流行曲線明顯下降,預估到了6月底,單日確診數會低於3萬、死亡數也有望低於50人,恢復到背景值。因應部分國家死亡數低報情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超額死亡」 (O-E)估算,即觀察值全死因死亡(Observed)-預期值全死因死亡(Expected),不過目前尚未有針對Omicron超額死亡問題的研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受人口老化影響,1946年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近年開始邁入65歲,台灣2015~2019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藉由時間序列模型推估,台灣在2020年間仍為負超額,而在2021年隨著疫情時間延長,老年人口受到衝擊而逐漸成為正超額,至2022年Omicron大流行期間,超額死亡問題更為明顯。1~5月間,台灣共有3187例超額死亡,其中1~3月405例、4月16例、5月2765例。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超額死亡比例為4%,日本5%、紐西蘭9%、新加坡15%、澳洲20%、南韓25%、香港38%。目前台灣本土流行曲線已明顯下降,相較於紐西蘭,台灣無症狀及輕症適應期略長,但仍朝流感化趨勢前進。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層感染率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已達15%,逐漸形成免疫保護牆而使流行下降,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各年齡別感染率都已下降,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宜蘭縣則趨緩,而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及台中市則趨於平坦。陳秀熙預估,台灣到了6月底,每日個案會低於3萬,走向地方流行。感染高峰後,中、重症及死亡曲線也開始呈下降趨勢,在考慮公告與死亡日相差6天間隔,藉由模型評估,在抗病毒藥物介入、醫療量能調整之後,未來的死亡數也將有所下降,6月底死亡人數將小於50人,恢復到背景死亡率。
全球30國已累計550例猴痘確診 世衛示警:將持續且頻繁發生
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1日表示,猴痘(monkeypox)和拉薩熱(Lassa fever)等地方流行病的爆發,會一直持續且頻繁。據《路透社》報導,萊恩說「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等因素,改變了動物和人類的覓食行為,導致原本在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有更多機會傳給人類。」萊恩指出,猴痘的傳播能力正在變強,世衛正考慮讓富國使用天花(smallpox)疫苗,來抑制猴痘在多國家地區擴散。據世衛資料,從英國5月7日出現第一起猴痘確診,英國目前病例數為179例,當局也建議,感染猴痘的確診者,應避免性行為等密切身體接觸;如民眾密切接觸猴痘患者,應自我隔離21天。目前,全球30個國家地區,除了西非和中非,目前已累計550例猴痘確診。對此,世衛也在5月底成立新委員會,處理新冠疫情和猴痘等衛生緊急事件。世衛指出,猴痘在夏季的傳播風險恐更高,歐洲各國家地區要當心,因為過往數據顯示,很多傳染病都跟大型活動有關,歐洲各地在夏天常舉辦大型活動或聚會。
「泰」想解禁 泰國擬今年宣布新冠肺炎為地方性流行病
全球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長達2年,目前國內因為Omicron變異株案例攀升嚴陣以待,不過在泰國,因為重症與死亡率皆低,因此泰國衛生部透露,若疫情發展符合3大標準,泰國準備在今年內宣布新冠肺炎變成地方性的流行病。不等WHO,泰國擬將新冠改列地方流行病。Omicron變異株在泰國感染率達9成,但重症與死亡率皆低,根據《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和《民族報》(The Nation)報導,泰國國家傳染病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ble Disease Committee)打算將新冠肺炎從大流行病(Pandemic)視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報導引述了泰國公共衛生部次長奇帝普(Kiatiphum Wongrajit)的說法,泰國國家傳染病委員會訂出3個主要標準,首先就是每1000個確診案例中不超過一人死亡;再來是8成的人口完整接種2劑疫苗;最後則是病患能夠獲得有效的治療。泰國目前有75%的人口接種過一劑疫苗,69.5%的人口接種過2劑疫苗,19%的人口接種過加強針。 奇帝普並補充,其他的條件包括每天新增確診案例不能超過1萬例,住院率不超過10%。當符合所有條件時,泰國就會宣布這項措施並在今年內完成。他還指出,由於泰國民眾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降低傳播速度以及有效治療,促使新冠肺炎成為地方流行病;一旦降為地方流行病後,經濟和一般活動都可以恢復正常。根據泰國公共衛生部的資料顯示,目前當地有75%的人口接種過一劑疫苗,69.5%的人口接種過2劑疫苗,19%的人口接種過加強針。對於泰國的決定,世界衛生組織則是提出警告,質疑泰國政府與世衛是背道而馳。不過報導也指出,雖然相關準則已經大體敲定,但泰國官方仍須由相關機構進一步討論細節,才會正式頒佈這項措施。
娶妻成本攀升 陸農村青年苦嘆「一妻難求」⋯農村光棍多
大陸「農村大齡男青年結婚難」是近年重大社會問題之一,許多適婚青年苦嘆「一妻難求」,甚至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赴廣西考察時,還有農民「當面請命」,直喊「農村娶媳婦太難了」。實際上稍早大陸官方已主動調查研究,並指出多項問題核心,包含如天價彩禮(聘金)、性格不合、「閃婚、閃離」成為80與90後獨生子女的離婚等主要特徵,更坦言農村適齡青年擇偶結婚難是社會不穩定因素。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依大陸國家統計局文件要求如《國家統計局關於開展農村青年婚姻關係調研的通知》,讓浙江、重慶、山東、四川多地在6、7月間進行地區內的農村青年婚姻關係調研。以浙江省統計局9月1日公布的《浙江省農村青年婚姻關係調查分析》指出,大陸農村青年婚姻問題包括婚戀意願下降,生育意願不強;存在「貧男優女」被剩現象;結婚費用居高不下,婚嫁女青年權益受損害等面向。同時沒有穩定的收入也是農村適齡男青年未婚的最主要原因,反過來擇偶標準高、不想結婚則是農村適齡女青年未婚的兩大主因。其中更以「高額彩禮」成為農村適婚男子的一大門檻。據中新網報導,很多地方流行「一動不動(汽車與房子)、「萬紫千紅」(1萬張紫色5元、1千張紅色百元鈔票),讓房、車、彩禮「新三大件」導致結婚成本不斷攀升,成為走入婚姻的高門檻。「結婚本來是件高興的事,可我們家卻為此已經愁了半年。」31歲的農村青年張超(化名)說,為了給他結婚,父母翻新舊房、裝修、添置家電等花費約人民幣30萬元,已幾乎是他們一家三口的所有積蓄了。
【神佛傳奇1】保生大帝擅岐黃 顯聖駕護宋高宗返中原
新冠肺炎全球延燒,台灣疫情並未明顯爆發,除了歸功於防疫人員的辛勞,也有不少民眾虔誠感謝老天爺保佑。「謝天」習俗讓信仰流傳不輟,尤其早年先民自唐山渡海到台灣,醫療科技並不發達,每逢地方流行瘴癘瘟疫,求神保庇成為民眾重要的心靈倚靠。在眾多神祇中,保生大帝無疑是信徒心目中神威最顯赫的「醫神」。「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指出,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同掏),字華基,號雲衷,又有「吳真人」、「吳真君」及「花轎公」等尊稱,來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生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自幼聰穎,能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尤其擅長「岐黃醫術」(意即中醫)。民間流傳,保生大帝曾謁見西王母,因緣際會下習得斬妖伏魔之術,二十四歲高中舉人後,擔任御史,後來辭官退隱,在漳郡澄邑大雁山茹素修道,沒有婚娶,行醫濟世,救人無數。並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元一○三六年)五月初二日,修練得道,在鄉親跪地辭送下白日升天,享年五十八歲。保生大帝的神蹟傳說很多,包括他生前曾「點龍眼」、「醫虎喉」等。此外,當年「康王」趙構尚未登基為宋高宗前,曾被派往金人營中當人質,後來傳聞保生大帝顯聖護駕,協助宋高宗平安返回中原。因此宋高宗在紹興二十一年為吳夲頒詔立廟,賜號「大道真人」,歷史學者也因此認為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可以遠推至宋朝。保安宮每年將宗教祭典結合文化活動,舉辦保生文化祭祝賀保生大帝聖誕。(圖/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