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
」 油價 OPEC 國際油價國泰金控COP29國際氣候領袖圓桌論壇 高達20位跨國專家與會 共商氣候投資與能源轉型新解方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展開,國泰金連續兩年主辦場邊會議「國際氣候領袖圓桌論壇」,17日邀集超過20位國內外極具影響力的氣候組織、企業與政策制定者,召開跨國際、跨領域、跨產業的對談,探討氣候金融與能源轉型的挑戰與解方。此次圓桌論壇以「氣候金融與能源轉型的挑戰與解決方案」為主題,為公私部門合作提供了一個推動變革與創新的重要基礎。此次圓桌論壇有來自台灣、亞洲、歐洲的代表,例如:串聯全球超過80,000公私部門,且為國泰金控合作夥伴的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建立國際氣候債券標準和認證機制的氣候債券倡議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成員來自11國、管理32兆資金的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AIGCC),有28個國家加入的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全日本最大金融機構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MUFG)、新加坡淡馬錫國際基金會(Temasek Foundation)等,以及台灣氣象署、國合會、台大林管處等公私部門代表皆出席與會。各國氣候行動專家齊聚國泰金國際氣候領袖論壇,盼加速能源系統脫碳、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以及推動公正轉型的迫切性。圖左4為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右4為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圖/國泰金控提供)。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風險以及全球氣候行動盤點的推進,會議強調加速能源系統脫碳、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以及推動公正轉型的迫切性。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強調:「COP29被稱為『金融COP』 (Finance COP),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引導私有資金注入氣候行動,加速氣候轉型並減輕氣候風險」;他認為金融業的集體努力,可以將前瞻願景轉化為具體的氣候解決方案,合作與創新是解鎖系統性變革的關鍵。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首次突破3兆美元 。然而,要實現2030年前三倍提升可再生能源產能及使能源效率加倍的目標,仍需大幅增加資金注入氣候行動。AIGCC總監Anjali Viswamohanan分享亞洲做為氣候投資熱點的成長潛力,並指出受託責任(fiduciary duty)、監管變革(regulatory shifts)及客戶需求(client demand)是主要推動力;她同時也強調監管不確定性與目前缺乏淨零碳排框架是主要挑戰。國際能源署能源及氣候分析師Luca Lo Re向與會者介紹G20針對開發中國家的乾淨能源投資路線圖,強調需要將目前的資金提升六倍才能應對能源需求並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另外,氣候債券倡議執行長Sean Kidney認為,有科學基礎的綠色債券標準對於擴大氣候金融十分重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流程能降低投資風險並加速進展。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經營企劃部部長石川知弘指出,在難減部門施行減碳舉措帶來的成本問題難以忽視,並提議使用標準化融資範本及混合金融模式來簡化氣候投資流程。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圖左)認為,COP29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引導私有資金注入氣候行動,加速氣候轉型並減輕氣候風險。圖右為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圖/國泰金控提供)。會中各國氣候行動專家也進一步聚焦於以自然為基礎(Nature-based)的創新方案在氣候行動中的關鍵角色。淡馬錫國際基金會(Temasek Foundation)副總監Shruthi Kumar分享如何引進銀行資金運用於印尼的永續棕櫚油種植專案,在免除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的風險之下,又能達到銀行跟農民雙贏的局面。台灣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認為人工智慧在針對土石流與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預警,將起關鍵作用,凸顯科技在提升氣候韌性中的作用。台大林管處處長蔡明哲除了感謝國泰在森林保育方面付出的努力與合作,也提出以生物碳信用量化生物多樣性增益的創新方法,提供保育努力的新衡量標準。在此次圓桌論壇擔任主持人的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表示,國泰在台灣再生能源專案與永續金融產品的融資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過去大家總是強調「No ESG, No Money」,現在也逐漸聽到了「No Money,No ESG」的聲音,而國泰截至2023年已投入超過500億美元於永續融資領域。她說:「面對看似無法克服的挑戰,透過創新與合作,我們可以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在這場集合了全球優秀氣候行動人士的會議上,程淑芬再次強調,攜手合作,才能推動系統性變革,為全人類確保永續的美好未來。
有抱住這8支股票嗎?台股今年漲近5600點 他們就貢獻78%
台股指數今年上半年漲幅度驚人達30%,是去年一整年漲幅的五、六倍,4日再創新高來到23,525.49點,大漲353.06點,漲幅達到1.52%,奔向兩萬四千點,而在去年底為17930.81點,漲了5,595點,股民知道哪些個股貢獻點數良多?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4日給了答案。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表示,今年台股指數以八家個股貢獻上漲指數為主,共達78%,其中,台積電股價今天來到1,005.00元,即佔了其中59%,其他七佳個股則為鴻海、聯發科、廣達;金融股則有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還有華城今天的股價來到999元邁向千元股。富邦金控今天舉辦「2024富邦財經趨勢論壇年中場」,分析台股下半年獲利續強 指數區間估20,000-23,800點,首選AI供應鏈,軍工、儲能受惠政策加持,並認為「雲端服務加大投資、AI晶片需求續強」。在產業趨勢部分,看好AI的發展前景之下,雲端服務業者擴大投資,估計四大業者今、明年的資本支出將增加35%、10%,除了購買Nvidia、AMD的晶片之外,四大雲端服務業者(Amazon、Google、Meta、Microsoft)也都積極開發AI自研晶片,估計全球AI晶片市場在未來10年的複合年度成長率(CAGR)將達31%。由於新晶片功耗高,散熱成為AI伺服器發展的重點之一。伺服器散熱的解熱能力以氣冷最低、浸沒式最高。但浸沒式散熱成本為液冷式散熱的數十倍以上,且還有環保及維修問題,預估5年內液冷散熱將為主流。而雲端服務大廠不斷擴增資本支出,新AI晶片的功耗又大幅增加時,電力供給成為重要資源,也帶動儲能設備發展。國際能源署(IEA)預估至2026年,全球資料中心及AI的電力需求將是2022年的2倍。Bloomberg NEF預估,到2030年之前,全球儲能裝置將以21%的複合成長率成長。蕭乾祥指出,除了微軟、Google等推出小型模型之外,半導體廠Intel、高通、聯發科等也紛紛推出高算力的晶片,在軟硬體陸續就位下,邊緣AI逐漸成型。資策會(MIC)預估,今年AI PC滲透率為16%、AI手機11%,2027年分別達66%及42%。AI PC初期以專業市場為主,而AI手機的即時通話翻譯、用圖片智慧蒐尋等功能,會讓消費者較有感。除推出新的AI伺服器晶片之外,Nvidia在今年GTC大會中展示下一個具潛力的應用「人形機器人」,可透過理解人類語言的提示來進行作業修正,進一步提高生產的效率及靈活性,也將應用在服務業上。市調機構預估,2024年全球服務型AI機器人市場的規模約達74億美元,到2030年的複合成長率達27%。
核電歸零缺口誰來補? 國民黨智庫籲政府檢討能源政策
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2日表示,民進黨政府提倡2025年將核電歸零,但依據現實狀況,綠色能源短期內無法滿足核電缺口。未來政府走回火力發電的老路,將面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與碳排放永續兩大問題,呼籲民進黨政府重新檢討相關能源政策。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夏日還沒真正到來,台灣卻已傳多次跳電消息,連台積電等多家用電大戶,都曾被「協調」緊急減少用電避免備轉容量率過低可能造成北台灣大停電,顯示民進黨政府過去一再強調「台灣不缺電」根本不可信。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表示,民進黨政府規劃在2025年要將核電歸零,但現實情況是綠電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核電缺口,重新走回火力發電的老路,受制於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及碳排放等永續問題。非核家園的代價就是漲電價、高排碳或是頻缺電,任何一種都足以打擊台灣經濟穩定或環境永續。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進一步說明,目前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正處於「決戰二奈米」階段,具風險性的能源政策,讓廠商暴露在生產風險中。若政府不調整能源政策,未來可能造成產業缺電、跳電或是繼續調漲電費,無異於是陷產業於高度風險之中,若再加上外資卻步,將不利台灣經濟發展。依據國際能源署2022年發布報告指出2050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核能發電量要倍增,繼續或增加使用核能的國家,未來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放。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說明,台灣也應該跟上世界多數主流國家的腳步,將核能作為減碳能源之一。國民黨智庫提及,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外商投資卻步,電費調漲的通貨膨漲,以及碳關稅造成的出口衝擊,都是可預見的事,但更令人憂心的是,一旦台灣選擇放棄核能,而全球先進國家都朝著核能倍增的路上走,有一天若台灣要回頭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經濟部攜手中華汽車無人車隊9月上路 未來4年砸50億研發智慧車電
經濟部於17日至20日的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設立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mTARC)主題館,展示法人與產業在車輛智慧化與電動化領域共18項科技專案研發成果。其中,自駕車隊列技術除獲國際汽車技術大獎肯定外,今年將與中華汽車(2204)合作,預計9月展開無人物流車隊上路運行,可解決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下,物流人力短缺的困境,透過車輛科技的進步,改變產業營運模式。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全球車輛產業持續朝向電動化、智慧化2大重要浪潮發展。國際能源署(IEA)預估,至2030年時美國和歐洲銷售車輛中將有60%是電動車;此外,產調機構預期2028年自動駕駛等級L2以上車輛市占率超過50%,全球智慧車用電子商機在2030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未來4年,經濟部規劃投入50億元科專資源,補助法人與業者在電動車與智慧車電領域的研發及驗證能量建立,協助產業佈局國際供應鏈。經濟部表示,mTARC主題館今年展出的技術,已與中華汽車、Toyota、義隆電子(2458)、宏佳騰(1599)、六和機械、蓋亞汽車等27間廠商合作。現場所展示由車輛中心研發的自駕車隊列技術,是MIT技術首次獲得汽車研發界奧斯卡獎之稱的AutoTech Breakthrough Awards肯定,其是將多輛自駕車組成類似輕軌的運輸模式,已與六和機械共同投入實車試驗運行,並將在今年9月與中華汽車展開無人物流車隊測試,帶動國內供應商推展至泰國、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市場。此外,工研院最新研發的「智慧駕訓班監考機器人」得到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支持,已在日本Toyota駕訓班集團實地測試及獲得認可,將於今年實際落地應用。這項技術運用純視覺高精定位系統,無需依賴光達和雷達,就能準確定位車輛,透過在專用車上安裝AI偵測及評量模組,能自動化地對考試駕駛人進行客觀精準的評估,解決高齡化社會中考官人力不足的問題,還能促進駕駛定期換發駕照的效率,提升整體用路人的安全。目前,這項技術在台灣和日本共計約4.3萬台駕訓班車、1,600個場地的應用潛力,可以快速部署至多個地點。會場也展示車輛中心透過科技專案支持所開發的機車防鎖死煞車系統(ABS),其性能不僅媲美國際大廠,因應台灣氣候更強化濕滑路面的煞車性能,讓雨天時的煞車距離縮短近9%,提升機車行車安全。此技術已取得多項國際專利,並技轉六和機械及易碼科技進行量產,由於可將車廠開發時間降低50%,獲得宏佳騰、哈特佛、中華汽車及蓋亞汽車等車廠採用,已搭載於一般重型機車、物流車及全地型車等各種車款,累積訂單超過6萬套,在台市占率超過2成,打破以往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面。
台塑四寶前2月營收2349.8億元年減6.7% 看好3月營運回溫
今年2月遇上農曆春節,工作天數減少,台塑四寶7日公布2024年2月營收,僅台塑化(6505)因油價走強、營收逆勢月增,其餘都是下滑,合計2月營收1124.33億元,月減8.3%、年減14%,總計前二月營收2349.8億元,年減6.7%,但看好近期油價、塑化行情穩步回升,預期3月營運動能回溫。台塑(1301)2月營收129.32億元,月減26.2%、年衰退26.9%;前二月營收304.49億元,年減5.1%。台塑表示,由於中國大陸復甦不如預期,需求減緩,且新增石化產能陸續投產,歐美高通膨及高利率影響購買力,拖累石化產品行情,導致2月各主要產品平均價格比去年同期下跌,幅度介於8到30%。不過春節後陸續復工,且進入塑料需求傳統旺季,市場買氣回溫,台塑調漲3月份PVC、AE、正丁醇、SAP、AN、MMA及EVA等產品價格,同時接單已滿,預期3月營業額會比2月大幅成長;也預計第1季營業額比去年第4季微幅成長。南亞(1303)2月營收167.1億元,月減18.1%,年減23.5%;前二月營收371.04億元,年減11.9%。南亞表示,主要是春節假期與2月天數減少,使兩岸產銷量與營收下滑,但美國則因德州EG-1產能利用率提升、塑膠加工產品客戶增加本地採購等因素而讓營收增加。南亞認為,儘管近來客戶採購保守,仍以短、急單因應需求,整體市況未大幅回溫,但全球通膨已下降,高利率環境可望緩降,加上去年底以來AI創新應用逐漸普及至終端消費產品,增強供應鏈拉貨力道,市況可望陸續改善,所以第二季營收會有較明顯的成長。台化(1326)2月營收256.79億元,月減8.9%、年減8.3%;前二月營收538.65億元、年增0.5%,台化表示,中國大陸過剩產能溢出,加上同業競銷,抵銷油價及成本上漲力道,主要產品行情較去年漲跌互見,不過台化2月營收表現尚可。台化發現,節前市況表現良好,大陸聚酯鏈PTA、聚酯纖維及下游假撚、織機,節前各週的開動率比前二年高,與2021年春節前情況相當,且市場備庫存稍有意願,市場對節後巿況有所期待,市場預測3月下半月可回到正常。台塑化2月營收571.1億元,月增1.2%、年減9.6%。前二月營收1135.62億元、年減8.5%。台塑化2月原油煉製量1401.1萬桶,比1月增加125.4萬桶,主要是定檢在1月下旬完成,2月為全月開車所致;2月產品總銷售量1490.1萬桶,比1月增加65.3萬桶。售價方面,2月產品平均售價比1月增加每桶1.5美元。國際能源署預估第二季全球油品需求比第一季增加至每日平均112萬桶、至1億278萬桶,且OPEC+延長自願減產至第二季,預期第二季油價會保持穩健。
中東局勢緊張推升油價 布蘭特、紐約期油16日收高「周線連二紅」
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蓋過國際能源總署(IEA)對全球石油需求放緩的預測影響,油價周五(16日)窄幅波動。布蘭特4月期油收高0.61美元或0.7%,結算價報每桶83.47美元。將於下周二(20日)到期的紐約2月期油收高1.16美元或1.5%,報79.19美元,交投更為活絡的紐約4月期油漲0.87美元或1.1%,報78.46美元。中東爆發更廣泛衝突的風險日益增加,支撐了原油價格。本周紐約期油上漲約3%,布蘭特原油上漲逾1%。黎巴嫩真主黨周四(15日)稱,他們向以色列北部一座城鎮發射了數十枚火箭,作為以方攻擊黎巴嫩南部,殺害10名平民所做的「初步回應」。日產證券旗下NS Trading總裁Hiroyuki Kikukawa表示,下周一(19日),美國將因總統節休市一日。在關注利率趨勢的同時,投資者將繼續評估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是否會波及原油供應鏈。他預估紐約期油將在每桶70至80美元區間一段時間。Vanda Insights創辦人Vandana Hari預計,中東風險溢價上升帶來的最新油價漲勢將持續,尤其在進入周末時期。布蘭特原油可能會繼續攀升至每桶83.60至84.35美元的區間,因為它已從周四低點80.72美元強勁反彈。直接支撐位在82.58美元,跌破該支撐位可能會引發跌至81.95美元。進一步下跌可能預示著進一步回調至80.93美元。WTI原油可能重回1月29日高點79.26美元,美國石油CLc1可能會重新回到1月29日每桶79.26美元的高點,因為從71.41美元開始的上升趨勢可能已經恢復。價格從週四低點75.78美元強勁反彈顯示了這次恢復上升趨勢看起來很強勁,78.77美元的回檔僅延伸至75.96美元的38.2%回檔位。國際能源署周四公布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正在失去動力,並下調2024年的增長預期,這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觀點形成鮮明對比。IEA的月報預估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長每日122萬桶,略低於上月的預期;OPEC週二則堅守其增加每日225萬桶的預期。
經長:全球再生能源衝刺氫氣 中日德三國搶製造設備主導權
氫氣作為新一代能源而備受關注,儘管需求尚未爆發,但國際競爭已開始。經濟部長王美花5日表示,今年除了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也將氫能與地熱列為新能源開發的兩大重點,先前也曾表示,氫能是台灣非常希望和日本合作的領域;日媒報導,目前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綠氫」所需要的設備,包括中國、德國都積極投資研發,日本企業正在搶爭話語權「氫能是最近每個國家交流時都會提到的項目,」王美花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氫能將由國營企業帶頭做,在發電、工業、運輸推動氫能示範。台電也將以5%混氫發電,用於興達電廠發電驗證,中鋼會以長時間運轉驗證鋼化聯產。研究單位也將會開發「去碳燃氫」技術給商用機組供料試驗,持續研究再生能源產氫;中油今年也會逐步設置加氫站作為商業營運示範,在南部縣市開始試行氫能巴士,接下來評估液氫接收站。國發會日前也指出,氫能部份導入混/專燒發電技術,布局國際氫能進口料源,發展自產技術,穩定氫氣來源,外商西門子、三菱重工都和台灣簽署示範混燒技術,2025年進行第一批混氫發電示範。然而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佈2023年全球氫能源市場報告,提到中國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氫需求國。目前以利用化石燃料製氫為主,關於製造氫的電解槽,預測中國的裝機容量到2023年底將佔全球的5成,若取得進展,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綠氫」領域也可能掌握主導權,不能小覷。《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德國提出到2030年裝機量至少達到1000萬千瓦的目標,日本政府也制定到2030年使日本相關企業的水電解設備裝機量達到1500萬千瓦的目標,力爭搶佔10%左右的全球市佔率。像是德國西門子能源於2023年11月與法國大型燃氣公司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共同出資,在柏林啟動製造設備工廠,到2025年將把産能擴大到300萬千瓦。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企業、中國隆基綠能科技預計2025年將製氫設備的産能由現在的250萬千瓦提高至500萬到1000萬千瓦,2023年10月該公司還宣佈將在美國建設工廠。日本化學材料企業旭化成(Asahi KASEI)和東麗(TORAY)分別以2025年為目標,打算將製氫設備的産能擴大至約兩倍。但最大的問題是成本。美國調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報告顯示,中國製造設備的引進成本,比歐洲同行便宜7成左右,行業人士表示,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具有優勢,問題是能否在量產後降低成本。
美股下周關鍵指標:1月CPI數據 可口可樂、思科及西方石油也將公布財報
台股下周上半周仍在龍年連假,至於美股則有多個重要訊息及經濟數據將公布,包括美國1月CPI數據、1月零售銷售數據、以及可口可樂、思科及西方石油等公司將公布業績。外電報導,美國1月的CPI數據將在下週二公布,目前市場預期,1月CPI年率將從2023年12月的3.4%,降至2.9%,另外核心CPI年增率,也將從3.9%降至3.7%。儘管美國通膨呈現下降趨勢,但大多數的FED官員都認為,降息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也讓近期美元相對有撐。目前市場預計,FED首度降息的時間,應該在5月。至於美股財報方面,包括可口可樂、卡夫亨氏、思科及西方石油等公司,下周也將公布。近期美股持續走高,分析師表示,主要是超過80%的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獲利超過預期。下周重要經濟事件,週一(2月12日):中國1月M2貨幣供應年率、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談話、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發表談話。週二(2月13日):美國1月CPI、1月核心CPI。週三(2月14日):美國至2月9日當週EIA(美國能源情報署)原油庫存。週四(2月15日):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美國1月零售銷售月率、IEA(國際能源署)公佈每月原油市場報告。週五(2月16日):美國1月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華爾街看漲明年油價 外媒:估「漲幅不大」每桶均價85美元
據外媒昨天(16日)報導,華爾街人士最新認為,明年國際油價存在一定的復甦空間,但反彈的幅度可能不會很大。五家美國大銀行對2024年布蘭特原油(BRENT)價格的預測均價每桶約85美元,其中花旗預測每桶價格75美元最低,高盛給出每桶92美元最高。彭博報導,目前華爾街分析師們普遍預計,2024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將在今年創紀錄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的認可。布蘭特原油上周五(15日)收盤價,2月期貨結算價下跌0.06美元,跌幅0.08%,報每桶76.55美元。但分析師們對於需求擴張的幅度、供應增加的程度,以及供應能否滿足需求這一點上仍存在分歧。整體來看,他們的情緒要比年初更加謹慎,當時有聲音預測油價將回到100美元上方。但最終發生的是,美國、蓋亞那等非opec國家超預期強勁的產量挫敗了這些看漲的呼聲。花旗去年12月認為,今年的布油均價為每桶80美元,事實證明這一數字與實際結果最爲接近。該行最新預測明年油市將趨於過剩,原因是全球石油需求正受到經濟逆風和能源轉型的雙重限制,另外還有美國強勁的供應,導致opec +需要更深入的減產,才能勉強支撐當前水平的油價。花旗大宗商品研究主管Max Layton表示,「opec有能力保持市場團結,我們預計石油價格將趨於穩定」;摩根大通分析師Natasha Kaneva則預計明年的油價均價為每桶83美元;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rtijn Rats認為是每桶85美元;美國銀行的Francisco Blanch給出90美元的價格。持有最樂觀看法的高盛團隊表示,他們預計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將每天增加160萬桶,同時opec核心成員國將牢牢控制供應,這將使全球市場出現適度的「供不應求」。先前,opec預測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強勁增長每日220萬桶,國際能源署則認為增幅只有一半,僅每日110萬桶。
「原油需求創紀錄+供應緊縮」油價連漲7周 OPEC看好下半年
近期原油市場需求創紀錄、供給趨緊的消息,推動國際油價持續上行。國際油價隨著上周五(11日)的再度收漲,已錄得連續七周上漲,創2022年來最長連漲紀錄。OPEC於10日發佈的月度報告,預測本季供給可能出現超過每日200萬桶的巨大缺口,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至每日244萬桶。該組織表示,今年下半年石油市場的前景看起來很健康。多項看漲預測中,國際能源署(IEA)月度報告指出,需求方面,全球石油需求在6月達到創紀錄的每日1.03億桶,並可能在中國強勁的消費支撐下,於8月進一步飆升;供給方面,隨著沙烏地阿拉伯開始單方面減產每日100萬桶,7月份OPEC+集團的石油供應量下降了120萬桶至每日5070萬桶,為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6月下旬以來,由於沙烏地、俄羅斯等國的減產,石油價格持續上漲。摩根大通上周五預測到9月份油價可能達到90美元。包括Natasha Kaneva在內的分析師認為,油價將繼續從目前的水平向每桶90美元攀升。且關鍵市場指標顯示,現貨市場正在迅速趨緊。外匯交易平台安達(OANDA)分析師厄拉姆(Craig Erlam)表示,供應減少和經濟前景改善讓石油投資者更加樂觀。不過,有跡象表明,在油價持續上漲後,漲勢正在減弱。自今年年初以來,OPEC+集團產量每日減少200多萬桶。與此同時,OPEC+以外的產油國的總產量每日增加160萬桶,達到5020萬桶。IEA預計在今年剩餘時間裡,非OPEC+國家的產量增長將有限。7月份,僅OPEC成員國的原油產量就下降83.6萬桶至每日2731萬桶。另據OPEC最新月度報告,OPEC+產油國帶「領頭大哥」沙烏地在7月履行了自願大幅減產承諾,將其產量下調至每日902.1萬桶,原油產量已低於俄羅斯。IEA的估計顯示,全球石油供應量7月份暴跌至每日1.009億桶,原因是沙烏地的大幅減產抵消了非OPEC+國家7月增產至每日5020萬桶的影響。該機構還預測,今年全球石油產量將增加至創紀錄的每日1.015億桶。其中,非OPEC+產油國的產量將每日增加190萬桶。明年非OPEC+的供應也將主導全球供應增長,預計每日將增加130萬桶,而OPEC+可能僅每日增加16萬桶。
侯友宜提核四安全重啟 宣示2040年邁向無煤台灣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9)日舉行能源政策記者會,將核電正式列入能源選項,作為減碳能源之一,並承諾當選總統後,將成立「核四總體安全審查委員會」,在安全無虞下,推動核四安全重啟;此外,侯也指出,能源轉型要務實可行,更要穩健,具體目標包括「2030減碳台灣」、「2035低碳台灣」、「2040無煤台灣」及「2050淨零台灣」。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日舉行能源政策記者會,指出能源轉型要務實可行,更要穩健,具體目標包括「2030減碳台灣」、「2035低碳台灣」、「2040無煤台灣」及「2050淨零台灣」。(圖/劉耿豪攝)侯友宜上午與國民黨智庫執行長兼競辦議題組召集人柯志恩、國政顧問團召集人杜紫軍、能源專家梁啟源共同舉行記者會。侯友宜首先宣示2050能源願景四大方向,保括「環境永續」,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共同目標,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讓現有核電廠延役,取代汙染及排碳嚴重的燃煤發電,是國際能源總署認定淨零碳排成本最低的方式;「國家安全」,要以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電為首要考量。另外,「人民健康」,加速減煤、減碳、減空汙,讓人民遠離呼吸疾病及環境反撲的威脅;「有序轉型」,能源轉型要務實可行,更要穩健,具體目標包括「2030減碳台灣」、「2035低碳台灣」、「2040無煤台灣」及「2050淨零台灣」。侯友宜並提出5大能源政策主張,「以綠永續」,穩健務實持續增加再生能源發電,作為台灣未來主要的能源支柱;「以核減煤」,與國際同步,善用既存核電的價值,作為降低碳排及空汙的關鍵選項;「邁向無煤」,初期運用燃煤發電作為能源安全與電價穩定的關鍵少數,但將逐漸減少燃煤發電,至2030年占比減少至14%,2040年完全停止燃煤發電,達成2040無煤台灣的目標。此外,「以氣承轉」,基於確保國家安全及供電無虞等因素,天然氣占比應維持安全不過半,未來部分天然氣機組在加裝CO2處理設備後,逐步移為備援;「節能優先」,以節能及調節供需為優先,擴大投入節能、儲能及智慧電網的資源,以降低用電需求成長並提高電力調度效益,確保供電充足及穩定。針對能源配比規劃,侯友宜說,首先是「2030減碳台灣」,排碳能源將從民進黨規劃的70%減少到60%以下,排碳量可比民進黨預計目標多減碳20%;站在國安角度,天然氣發電占比超過5成,一旦國際供應生變,國內供電立刻受影響,為減低風險,「2030減碳台灣」天然氣使用為45%,降到一半以下。侯友宜承諾,將在總統第一任期內完成核一、核二、核三檢查檢修工作,安全延役,重新運轉,並且邀請國內外最頂尖的核能安全專家學者成立「核四總體安全審查委員會」,儘快完成核四現有機組的檢修檢查,在安全無虞下,推動核四安全重啟。侯友宜進一步表示,「2035低碳台灣」目標,為乾淨能源過半,排碳能源低於49%;「2040無煤台灣」,不再使用燃煤發電;「2050淨零台灣」,排碳能源包括燃煤、燃油、燃氣全部歸零。侯友宜說,今天提出的「供電無虞、有序轉型」的能源政策,目標為力求穩定供電、降低排碳和確保能源安全。國際能源署報告指出,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核能發電量要倍增,台灣要跟上主流國家的腳步,將核能作為減碳能源之一。同時,侯友宜也說,將加強研發節能科技,擴大綠能產業發展,「這樣的能源政策規劃,不僅供電無虞,還能完成能源轉型,積極落實減碳,並且達到環境永續目標」。
降低對中國製EV電池原料依賴 日本擬補貼企業50%開發成本
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為了降低對中國在製造電動車(EV)電池所需的關鍵原料上的依賴,將提高開採與冶煉重要日企的補貼,幅度達成本的50%。旨在穩定電動車電池及發動機原物料的供應,例如鋰和稀土,降低依賴中國。中國是目前電動車關鍵原料生產與加工大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公布數據,用於電池正極材料的鋰和鈷加工,有6~7成必須仰賴中國,負極材料石墨的冶煉也有7成來自中國;稀土的冶煉更是幾乎全部由中國包辦。日本經濟產業省將透過日本金屬和能源安全組織(JOGMEC)成立的基金,來提供補貼資金。其中,鋰、鎳、鈷、錳、石墨與稀土為主要補貼對象,以協助減輕業者在開採與冶煉這些金屬時所需的龐大成本;除鋰離子電池外,這些礦物也被用於高性能馬達所需的永久磁鐵。報導指出,這項補貼措施是要確保鋰與稀土等原料能夠供應無虞,這些是製造EV電池與馬達所需的重要原料。該計劃亦涵蓋必要的地質調查、礦物開採與冶煉作業,獲補貼企業的開採及冶煉業務至少須持續5年,且必須供應日本特定數量的礦產,同時也鼓勵技術研發。日本目前多仰賴中國等特定國家進口,因此促使當局更致力擺脫對中國倚賴,希望能夠自行從事稀土與礦物的開採與冶煉。日本政府也把2030年的國內電池產能目標提高到每年150吉瓦時(GW·h),是目前的約7倍,不過關鍵在於所需原料能有足夠供應。
國際能源署看好中國復甦提振石油需求 國際油價連4週收高
受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憂慮,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關於夏季石油需求受衝擊的警示影響,國際油價周四(13日)小幅下跌。但國際能源署(IEA)表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在中國消費復甦的支持下,創歷史新高,帶動國際油價昨(14日)上漲,連續4週週線收高。OPEC在周四的月報中,指出夏季石油需求的下行風險,作為OPEC+產油國本月2日意外宣布減產的部分背景因素,不過仍維持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不變。儘管周四出現下跌,但OPEC+的決定已經推動布蘭特原油期貨4月迄今大漲近8%,它繼續提高人們對石油市場未來可能供應吃緊的預期。由於OPEC維持其對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不變,油價跌幅也受到限制。其他經濟指標給予進一步的支持。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5月交割價上漲0.36美元,或0.44%,收每桶82.52美元,本週漲幅2.4%;布蘭特原油6月交割價上漲0.22美元,或0.26%,收每桶86.31美元,兩大期油前一個交易日下跌1.42%和1.3%。本週漲幅1.5%。國際能源署在昨日公布的月報中表示,受中國解除疫情限制後消費增加所致,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長每日200萬桶,至創紀錄的每日1.019億桶。同時也警告,OPEC+本月初宣布減產,可能會加劇下半年的供應短缺,截至年底全球石油供應量將減產每日40萬桶。
俄油禁令將生效 OPEC+將維持產量「適時進行干預」
今日油價開盤走高,布倫特原油上漲1.54%,報價每桶86.89美元;WTI原油漲1.45%,報價每桶81.14美元。在上周日的線上會議上,由沙特和俄羅斯領頭的OPEC+決定維持目前的產量水平,以評估處於動盪狀態的全球市場,並可能「立即採取額外措施」。對於俄油禁令究竟將產生多大影響,據市場分析師表示,他們根本不知道限價令是否會按計劃實施、是否避免市場混亂,還是俄羅斯方面準備了更具破壞性的措施。這也使得OPEC+暫時選擇按兵不動,以爭取跟多的評估時間。此外,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不斷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給原油市場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些不確定性。上周五(2日),歐盟同意對俄羅斯出口石油設置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油價反應起初下跌,由於60美元的價格高於俄羅斯目前出售的大部分原油的價格,分析師認為這一限價不足以迫使大量俄羅斯石油退出市場。按此價格上限,若石油售價超過價格上限,將禁止為俄石油運輸提供保險、金融等服務。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的七國集團將與歐盟和澳大利亞將從今(5)日起一起實施這一價格上限。美國及其盟友制定這個價格上限是為了削減莫斯科的石油收入,同時保持俄羅斯石油在市場上的供應,防止由於俄油供應中斷而導致油價飆升。目前OPEC預計俄羅斯原油出口可能會因價格上限而每天減少100多萬桶。這一預測與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相近,該機構預計每天將減少140萬桶。俄羅斯10月份的石油產量為每天990萬桶。俄羅斯石油出口下降的幅度很大程度上將決定2023年石油價格是飆升還是下跌。OPEC+下次產量會議將於明年6月4日才召開,但該組織表示,如果有必要,它準備隨時開會,並立即採取額外措施來應對市場的發展。此外,若大型經濟體陷入衰退,需求將放緩,這也是OPEC+等產油國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媒體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師Christian Malek表示,如果市場走勢不利,OPEC+將進行干預。
為控制再生能源價格 印尼擬組「電池原料版」OPEC南美鋰三角喊跟進
隨著再生能源、電動車市場蓬勃發展,近日產礦大國印尼計畫組建「電池原料版」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來管控因再生能源趨勢而高漲的鎳、鈷礦等電池金屬原物料需求;南美鋰三角阿根廷、玻利維亞與智利近期也倡議建立類似OPEC的「鋰佩克」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分析,印尼首要面對其提供的鎳礦是屬於初級加工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加工技術才有辦法成為電池材料,當地技術不足,且主要開採公司多為外國企業,將成為未來籌組聯盟的阻力;南美的鋰三角是鋰鹽湖為主,優點是開採成本低,但是生產週期長,產能較不穩定,但是近年技術日益成熟,加上鋰礦供給陷入瓶頸,鋰鹽湖城為了主要的供應來源。印尼正研究建立一個類似於OPEC的卡特爾(Cartel)架構之組織,統一規範、管理電池的包含鎳、鈷等礦物在內的重要原料。印尼投資部長Baalil Lahadalia表示:「我確實看到了創建OPEC的好處,包括管理石油貿易、確保潛在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穩定。印尼正在研究對我們擁有的鎳、鈷和錳等礦產形成類似管理方法。」業界認為,從近期政策不難發現,印尼政府正逐步掌控關鍵原物料,除了限制出口、成立類似OPEC的組織外,未來也會對原礦加速提煉過程,提出相關措施與限制,種種政策對於產業發展有利,且有助價格穩定。以台廠來看,華新就投資印尼兩家鎳廠,主要生產電池最上層的原料,包括三元電極材料與硫酸鎳,有望成為最大受惠者。兩座廠區擴產計畫完成後,預計 2023 年鎳產能6.75萬噸、2024年增至 8.4 萬噸。國際能源署(IEA)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加速全球石化燃料消耗,而如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將在近10年內見頂。此外煤炭、石油走低,我們預計化石燃料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高峰。為了突破外企的技術限制,印尼自2020年已禁止鎳礦石出口,以發展國內加工業,其政府正計劃對中間鎳產品出口徵稅,甚是向台灣鴻海合作建構電池生態系,目的是鼓勵的企業發展電動汽車供應鏈,預料在未來會有更多產礦大國呼籲籌組聯盟,藉此發揮地緣政治影響力。
3原因讓美聯儲掌握全世界 美元霸權又會如何崩解
為何美聯儲(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只要進入升息週期,全球經濟就會跟著打噴嚏。對此就有外媒分析,美聯儲及美元霸權之所以能掌握全世界有以下3個原因: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國債市場是全世界最大且最安全的市場、美聯儲在國際金融體系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不過也有跡象顯示,某些因素在未來可能將導致美元霸權逐漸崩解。據非營利性媒體The Conversation的報導,通貨膨脹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起因於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過去十幾年來實施的低利率和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這涉及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債券,以增加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股權公司、對沖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市場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導致資產價格暴漲、需求過熱。而新冠疫情、美中貿易及科技戰、中國清零政策、俄烏戰爭及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又引發供給疲軟,供需失衡的結果就造成了全球性的通膨危機。8月底,美國CPI年增率為8.3%、歐元區為9.1%、奈及利亞為20.3%,馬拉威為25%,衣索比亞和加納各為30%以上。通膨對非洲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國際能源署預估,今年年底將有3000萬非洲人無法負擔烹調所需的燃料費。世界銀行也估計,生活在極端貧困的非洲人數量將從2019年的4.24億增加到今年的4.63億。但現實是殘酷的,全球金融治理的決定權不在非洲手中,由於美國華府無法在俄烏戰爭中向俄羅斯低頭,也無法在美中貿易科技戰中與中國妥協,因此只能從貨幣供給面下手,打壓需求來解決國內的通膨問題。因此,美聯儲也開始提高利率並取消量化寬鬆政策回收各國的美元資金,這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已無可避免。美聯儲為何能隻手遮天?首先,美元在全球貿易及金融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意味著所有國家的經濟福祉都與他們獲得美元外匯儲備的能力以及本國貨幣的匯率有關。因此各國央行就必須跟隨美聯儲升息避免利差過大、投資者出售以本國貨幣計價的資產購買美元,進而導致本幣貶值的窘境。因為本幣貶值將使國家購買美元外匯儲備來償還美元計價債務,以及進口成本的提高,變相引發國內更高的通貨膨脹。第二,27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安全的債券市場。當世界出現危機或不確定性時,投資者就會爭相買入美元並投資於美國市場。隨著美國利率與其他國家利率之間的利差縮小,投資者買入美債的動力就會增強。第三,美聯儲是國際金融體系治理中的關鍵角色,它可以透過升息、減債、縮表等方式來回收全球的美元資金,也可以透過降息,購買企業債、國債、房貸債券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等於他們可以決定如何在全球眾多的主權國家央行、國際銀行、企業和家庭之間分配數兆美元的流動性,掌握全球經濟衰退和增長的關鍵。不過也有跡象顯示,某些因素在未來可能將導致美元霸權逐漸崩解。首先,是石油美元體系正在發生質變,隨著中俄兩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聯盟逐漸靠攏、中國在大宗商品貿易上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以及中國已成為140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這將撼動美國身為全球經濟中心的地位,更將使美元霸權的關鍵成因之一「石油美元體系」逐漸崩解。第二,現今的國際貨幣體系已不再與任何貴金屬掛勾,進入了信用貨幣體系,因此政治穩定性成為了關鍵,隨著美國政壇邁入兩極化、民粹化,以及槍枝暴力的問題,對美國內戰的擔憂將嚴重影響全世界對美元和美債的信用,而我們也看到世界各國都在減持其美元儲備,3大美債持有國:日本、中國、沙國近幾年更是不斷脫手美債,尤其許多國家目前為了干預外匯市場,也紛紛拋售美債買入美元,顯然美債在此次的危機中已失去了其作為避險資產的作用。對俄羅斯的大規模金融制裁更顯現了美元外匯儲備隨時會遭到美國凍結的風險,失去其保障各國金融資產的信用。
國際油價暴跌首破80美元 分析師:跌勢近尾聲明年將反彈
隨著各國連袂升息,原油需求前景黯淡,國際油價暴跌近5%,美油今年首次跌破每桶80美元。全球央行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加大了對抗通脹的力度,油價錄得今年以來最長的單周下跌。 一些全球最大的銀行預計,由於原油庫存較低,儘管存在衰退擔憂,但需求持續旺盛,油價將出現反彈。專業分析師提到,雖然供應緊張,但周五精煉產品期貨遇上大量拋售,汽油期貨價格雖下跌超過6%,但零售價格在連續下跌98天後出現上漲。此成因為對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硬著陸的擔憂,正在向金融體系滲透,通過調整利率可能會抑制經濟活動,所以出現了接連拋售。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的數據,截至9月19日,全美普通汽油的平均價格僅有每加侖3.67美元。然而,與一年前相比,油價仍然上漲約15%。美國銀行警告,近期的油價下跌趨勢可能已至尾聲。他們的觀點在於:由於新冠疫情封城和中國創紀錄的熱浪導致工廠關閉,亞洲對石油的需求在2022年受到抑制,但明年將會出現反彈,價格應該會隨之波動。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的石油需求將下降 2.7%,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下降。美國銀行也指出,最近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飆升是看漲未來一年油價的另一個原因。當這些關鍵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時,部分公用事業公司往往會將發電的主要燃料轉向石油,以維持獲利能力。當許多公用事業公司同時這樣做時,將會導致石油需求激增。除了亞洲對石油的需求將會不斷上升外,分析師還指出,OPEC最近同意每日削減10萬桶石油產量。雖然減產幅度相對較小,但這是OPEC史上首次在油價高於每桶90美元情況下減產,顯示出即使油價相對於歷史水平仍處於高點。
生醫女王賣電池2/一台特斯拉需要5千支iPhone電池 台灣產業龍頭爭相跨界「新石油」鋰電池大戰
2022年才過完7個月,全球產業鏈已從晶片缺貨風暴,遷移到電動車電池缺料的更大風暴中。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光是今年就4度調漲售價,原因是電池供不應求。創辦人馬斯克日前在推特上直言:「鋰電池就是未來新的石油」,甚至不排除自行開採鋰礦。今年,台灣傳產龍頭台塑集團、台泥,也爭相加入這場新石油大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電動車(含純電、油電、插電混合動力)在2021年在全球汽車市場約660萬輛,占比約10%,不過在2022年Q1,電動車銷量同年比成長了75%,達到200萬輛;IEA估計到2030年電動車銷量將會成長至全球汽車市場30%,用電量則會來到全球總用電量(25,851.15 TWh)的4%,約台灣年用電量的4倍。而電動車有3分之1的成本都來自電池,因此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才會不斷強調鋰電池的原料的重要性,就連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的執行長RJ Scaringe也說「現在的晶片缺貨,相較於未來20年電動車面臨的電池缺貨只是小事」。電動車電池用量有多大?以特斯拉Model 3與iPhone 13 Pro Max的電池進行比較,Model 3電量為85kWh,iPhone 13 Pro Max的電池容量4,352mAh、額定電壓3.85V,換算同單位為0.0167kWh,1台Model 3的電池容量相當於5,089支iPhone 13 Pro Max。以電池電量計算,1台特斯拉Model 3 相當於5,089支iPhone 13 Pro Max。(圖/翻攝自Tesla、Apple)Adamas Intelligence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前10名電動車電池主要供應商,有6家來自大陸,其中第1名為大陸的寧德時代市占率32.6%,第2名韓國的LG化學20.2%,第3名日本的Panasonic 12.2%,其餘市佔皆未超過10%,台灣廠商沒人上榜。不過,台灣傳產及科技三大龍頭,已起步加入電動車電池供應商的行列。2021年10月,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斥資120億元,在高雄建置1.8GWh的電池芯廠,預計生產鎳三元電池,有別於物美價廉的磷酸鋰鐵電池,台泥董座張安平表示,鎖定的客群是高價電動超跑所需的電池。今年8月初,台塑四寶、台塑生醫投資新成立的台塑新智能科技,宣布與美國太陽能車新創公司aptera Motors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宣告以磷酸鋰鐵電池加入電動車電池產業鏈,總經理劉慧啟說「預計在2024年Q1彰濱廠就會試車、投產。」台灣的傳產除了台塑集團加入電池產業,台泥在董座張安平堅持下也切入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圖/方萬民攝)鴻海集團則是與中碳、榮炭、碩禾合作組成上下游產業鏈,在高雄和發產業園區注資60億元設立磷酸鋰鐵電池芯廠,初期產能預計為1GWh,未來是台灣市場需求近一步擴充產能,鎖定的是電動巴士、乘用車以及儲能應用。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台廠切入電池市場的時間較晚,但過去的電池佔比多是價格已經飆高的鋰三元電池,特斯拉等傳統汽車大廠已經開始轉為採用平價鋰鐵電池,如果台廠可以掌握到穩定的電池原料,未來的勝負還是未知數。
台灣綠電跑哪?3/綠電不足氫能發展蓄勢待發 法人看好「這一家」
在全球及台灣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中,「氫能」正蓄勢待發。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據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調查,全球氫燃料電池市場將在2030年突破567億美元,目前台股氫燃料電池概念股不少,其中,法人推估中興電(1513)在手訂單約200億元,下半年業績比上半年更好。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50 淨零碳排報告」指出,若要達成淨零碳排,2050 年全球氫氣需求量預估需達5.3億噸,目前全球已有17國對氫能發展提出完整策略。同時在台灣的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氫能的供應比重也被規劃為 9-12%,換言之,氫能也正蓄勢待發中。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在全球及台灣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中,「氫能」正蓄勢待發。(圖/華冠投顧提供、張文玠攝)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點出,如果要對環境友善,必須使用「綠氫」。由於氫是透過用電解水來裂解出氧跟氫,因此也是綠能的一種,不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電解的效率差,也連帶無法降低成本。工研院目前瞄準半導體、石化等產業在製程中,未能妥善利用的餘氫;想透過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加以回收利用,除了可協助產業減少燃燒餘氫的碳排外,更可降低購置氫氣成本,創造潔淨綠電。而根據「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規畫,臺灣將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並逐步取代以往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在工業應用上,鋼鐵與石化產業則可利用氫氣治金、鋼化聯產及使用低碳氫以降低製程碳排,另外半導體製程所產生的大量餘氫也可回收發電。 工研院發表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圖/工研院提供)劉烱德表示,氫燃料電池具有可靠性、長效性、耐用性、低污染等特色,可應用於車輛動力、分散式發電、3C資訊產品電源等商業產品。劉烱德指出,目前台股氫燃料電池概念股,包括西勝(3625)、中電(1611)、長園科(8038)、加百裕(3323)、立凱-KY(5227)、中興電(1513)、順達(3211)、中碳(1723)、康普(4739)、康舒(6282)、廣隆(1537)、台達電(2308)及美琪瑪(4721)。當中以中興電的布局算最紮實,除了與日本豐田通商正式簽約,成為燃料電池的策略夥伴外,公司在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也陸續接獲訂單。法人推估,中興電目前在手訂單超過200億元,且5月接獲核三廠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機組建置標案37億元,下半年業績會比上半年好。在技術面部分,5月2日的低點46.35元,以及6月20日的低點46.50元,形成雙底型態,而5月30日小頸線52.30元在6月24日價量突破後,近日回檔已轉變成有效支撐,季線也正式翻揚轉正,上方僅剩大頸線壓力,約在58.50元,一旦突破將有機會再衝一波。籌碼面部分,三大法人也是連4個交易日買超,有利多方。
進口能源大漲7成 學者:物價回不去
俄烏戰爭造成能源價格大漲,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顯示,我國今年1至4月平均新台幣計價的進口能源類原料物價指數大漲71.8%,觀察今年5月前20日平均資料,國際能源價格仍高;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今年物價回不去了!通膨恐成長期議題。國際油價飆破每桶120美元,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國際油品市場目前是供不應求,預估今年全年油價可望站穩百美元水準。陳寶郎說,往年第2季因是歐美夏季用油旺季,原油價格多為年度高點,今年也不例外,預期第3季會稍微下降到每桶104~108美元,第4季進一步下跌,但每桶仍達100~105美元。國際能源署IEA估算,目前全球原油每天需求落在9985萬至1億桶,惟石油輸出國組織及俄羅斯等(OPEC+)盟國增產力不從心下,總供給量約9920萬桶,以致供不應求。主計總處表示,這波能源價格上漲,是受地緣政治情勢、全球景氣、生產國供應量及市場投機等影響,導致價格波動劇烈。俄羅斯持續進攻烏克蘭東部,歐盟已達成協議,立即禁止進口75%俄羅斯石油為制裁,孫明德表示,下半年石油價格趨緩的預測恐變調,加上大陸城市陸續解封、石油需求增加,油價向上攀升,將再推升全球通膨壓力。俄烏不只生產能源,也是全球重要穀倉,去年在航運能量空缺、糧食價格上漲的態勢下,已進一步推升糧食價格,根據財經網站統計,自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小麥、黃豆、玉米價格分別上漲28%、14%以及11%。富蘭克林華美天然資源組合基金經理人余冠廷指出,俄羅斯是全球肥料供應大國,現在正遭逢戰爭導致航運中斷或禁運的窘境,肥料影響農作物生產,讓糧食價格處於惡性循環,價格不斷「疊加」下,螺旋上漲的完美風暴已經形成。台灣相當仰賴能源、大宗物資進口,即使政府能源價格凍漲、大宗物資進口降稅,仍抑制不了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漲勢,年增率達3.38%、創9年半來新高,民眾不只加油、買菜都變貴,外食費更飆漲5.56%,創近13年半來最大漲幅。戰爭打亂能源、糧食供應與價格,余冠廷示警,目前市場正醞釀第3波糧食上漲危機,即正在發生的反聖嬰現象,將會大幅壓抑美洲黃豆、玉米的產量,導致糧食價格有第3波上漲機會;全球停滯性通膨情境與央行緊縮節奏過快的風險也正在醞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