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主席
」公園裡的陌生人/暖男始祖!吳稚暉發明「ㄅㄆㄇ」竟是為了她
網路世界裡看不出語氣的「注音文」,「ㄏㄏ(呵呵)」、「好ㄉ(的)」及「ㄎㄎ(顆顆)」等,簡單的注音符號製造出一種輕浮或挑釁的戲謔感,具有相當的引戰意味,成為不少網友在打字傳訊息時習慣使用的語言,不過你知道嗎?注音符號的發明人國民黨創黨元老吳稚暉,當初創立「ㄅㄆㄇㄈ」的背後竟與一位女子有關,而為了紀念這位發明者,目前在台北市林森公園與至善公園都還看得到他的銅像。吳稚暉1865年生,名敬恆,原籍江蘇省武進縣,是晚清時期的秀才、舉人及書法家,這位典型的知識份子在當時的思想卻「很潮」,吸收許多西方文化後,特別崇尚無政府主義,後來他參與孫中山主導的國民革命,1905年之後更陸續參加同盟會與世界社,1907年刊行《新世紀》周刊及《世界畫刊》,宣傳無政府主義,這也是最早傳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之一。吳稚暉同時也是制憲推手,1946年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上,他擔任制憲代表主席,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中正,成為歷史課本裡的經典照。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吳稚暉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創立「注音符號」,據說一開始其實是為了不識字的妻子袁榮慶而發明,以現代角度來看,可稱得上是當代的「暖男」。當時他發明「豆芽菜」就是用來注音的字元,以便夫妻二人書信交流,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注音符號」。1913年他擔任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議長,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現在仍在台灣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使用,也與中國大陸的羅馬拼音有所區別。吳稚暉不僅貢獻於國語文化和近代白話文,同時他也是創建中華民國憲法、保障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的重要推手。1946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確立《中華民國憲法》,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中正,這張歷史照片至今仍然是台灣歷史課本裡的重要圖片。在蔣中正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後,這位「制憲大老」被力邀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不過卻被他以「三不」理由:不便、不帥、不雅,推辭要職。首先,吳稚暉說自己不喜歡穿制式衣服,因為不便;其次,他自認長得不帥,不像個大人物;第三,他愛笑,擔心外國使節來遞國書時,忍不住笑出來十分不敬,以這「三不」理由推辭,自此後未擔任任何官職,十分有個性。除了「ㄅㄆㄇㄈ」發明人和「制憲大老」之外,吳稚暉也是蔣中正的親信之一,蔣經國更視其為老師,談話間都尊稱他為「先生」。1953年吳稚暉病重於台北逝世,蔣中正題詞「痛失師表」,蔣經國則按照遺囑,將他的遺骨運到金門,僱用漁船葬之於廈門南面海底。目前在國民黨黨史館還保存吳稚暉的注音符號手稿和「為民造福」的墨寶真跡。(圖/國民黨黨史館提供、焦正德攝)吳稚暉除了上述貢獻,還擅長小篆,寫了一手好書法,目前他的手書「為民造福」就保存於國民黨黨史館。黨史館主任林家興表示,吳稚暉與譚延闓、于右任及胡漢民並列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他代表著近代清末明初的典型知識份子,但又非常跟得上時代潮流,很快吸收西方和革命思想。林家興認為,吳稚暉不只是文化人、實際參與革命運動,尤其他創立的注音符號,連不少外國人都認為繁體中文和國語更加優美、貼近正統;他的一生奉獻至今仍影響我們的生活,他參與革命並以知識報國,卻不求高官厚祿,他的精神與貢獻值得被後人銘記。
公園裡的陌生人/林森曾嗆聲蔣中正 介壽公園主人竟是他
總統府與北一女之間凱達格蘭大道上有一座袖珍型的「介壽公園」,原本「介壽」二字是為了向當時主政的蔣介石賀壽,妙的是這座公園的主角竟然不是蔣中正,而是曾經公開嗆蔣的中華民國第三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對於許多7、8年級生來說,「林森」兩個字的認知可能來自幾乎各縣市都有的「林森路」路名,例如台北市就有林森南、北路。此外,全台至少有三所國小以「林森」為名,就算時下年輕人不認識他,甚至還解讀它就是「森林茂密」之意,然而林森在民國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為了紀念林森,台灣有許多縣市都有以「林森」為名的道路,也有以「林森」為名的小學。(圖/翻攝自林森國小臉書)林森生於1868年(清同治7年),家鄉就在福建省閩縣尚幹鄉鳳港村,他曾先後進入美國教會轄下培元學校、鶴齡英華書院就讀。1884年(清光緒10年),林森曾到過台北電報局任職。10年之後,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日本強力要脅下,隔年也就是1895年(清光緒11年),清廷同意割讓台灣,令當時台灣居民十分悲憤!根據作家陳文德撰寫的「1895年決戰八卦山」一書記載,當時以丘逢甲為首的台灣仕紳團,曾向台灣巡撫唐景崧上書表達強烈關切,並在當年五月,公推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開啟台灣民主國抵抗日軍接收台灣的行動。當時防守台灣的主力部隊,主要是唐景崧統率的部隊,及在中法越南戰爭抗敵馳名的游擊名將「劉永福」黑旗軍。「黑旗軍」當時駐守台南,滿清政府曾多次要求全軍撤回大陸,都被劉永福以曾宣誓與台灣人民共存亡而婉拒,當時人在台灣的林森,也曾是台灣「黑旗軍」的一員,並曾組織地雷隊與日軍血戰。儘管劉永福最後在難敵日本海陸軍強力圍剿下,棄守台南、悄悄返回大陸,林森在日本統治台灣後也回到福建,但他曾在日治初期(1898)再次來台,擔任嘉義地方法院(台南地院嘉義支部)通譯。兩年後,國父孫中山先生電召林森返回大陸,參加同盟會的反清革命,廣州起義及武昌起義都可見林森身先士卒的身影,立下不小戰功。民國建立後,林森曾先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參議院議長、中華民國首屆國會全院委員長等職,並從1931年(民國20年)起擔任立法院長,隔年就任國民政府主席,長達12年。該職位雖是中華民國的虛位元首,實權集中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手中,但林森任內曾簽發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布告,在歷史上扮演吃重角色;1943年8月1日,林森在陪都重慶與美軍車輛相撞,因車禍逝世,結束傳奇的一生。根據國史館記載,林森政治理念,其實與蔣中正不同調,尤其對蔣中正長年主掌軍權,進而把持國柄、權傾一時,林森頗反感,亦曾公開指責。只是,面對日本意圖發動侵略戰爭時,林森又認為當時唯有蔣中正能率領國軍抗日,公開力挺蔣發動對日抗戰,大是大非的直率作風也讓他獲得不少讚賞。林森的政治理念與蔣中正其實並不同調,但他大是大非的精神,還是受到蔣中正的肯定,圖為1966年,林森百年誕辰紀念大會,蔣中正以總統身份親臨致詞。(圖/報系資料庫)1964年(民國53年),為了迎接國慶日慶典,北市府積極整頓市區,拆除了介壽路和公園路口的違章建築蓋新的公園。由於該公園位在介壽路上,就順勢取名作介壽公園。兩年後,適逢林森誕辰百年,為紀念林森百年誕辰而組成的「林森先生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就選定在台北市區選定現今介壽公園內建了一座林森銅像。外傳,林森銅像的底座是沿用日治時期興建的『樺山資紀』銅像底座,而樺山資紀就是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日本任命的首位台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他不僅曾參與接收台灣、打擊台灣義軍的任務,還曾對劉永福發出「樺山資紀勸降書」,劉永福則以「致樺山資紀之覆書」回敬,拒絕向日軍投降,讓兩人都在台灣史上留名。儘管目前無記錄能佐證林森早年在台參與黑旗軍抗日時,曾與樺山資紀正面對壘,但當時一是抵抗殖民侵略者、一是遂行殖民侵略者,卻在先後離世百年後,因同址同一座銅像底座,再度產生歷史連結,也更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