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
」 國民健康署 癌症 肺癌 女性 人工生殖法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8旬翁騎腳踏車暈眩跌倒! 送醫檢查竟是「急性血癌」
一名80歲葉老先生日前在路上騎腳踏車時,突然一陣暈眩而不慎跌倒在地,被路人叫救護車送往醫院,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安排住院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 初期症狀不顯著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白血病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第9位、女性為第12位,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佔了三成以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陳筠方主任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長者,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忽視,因此許多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等意外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常見貧血、疲倦、莫名瘀青陳筠方主任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是因為骨髓母細胞產生癌變,導致骨髓中芽細胞(Blast cell)大量增生。而芽細胞是白血球的前身,不具備正常白血球的功能,它的大量增加會擠壓到其他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導致紅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下降,患者進而出現貧血(疲倦、臉色蒼白、頭暈無力)、凝血功能下降(身體異常瘀青、流鼻血、牙齦流血)等症狀。不明原因發燒不退應盡快就醫治療 才有機會控制白血病由於白血病病程發展相當快速,盡快治療才有機會獲得控制。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整體狀況來做治療選擇,有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及CAR-T等不同的治療方式。陳筠方主任表示,60歲以下會安排強度較高且密集的治療方式,並會考慮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年紀較大且身體機能較不佳的患者則採取相對緩和的治療及輸血,達到病情控制並且改善生活品質。
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42歲男起床「左手發麻」竟是心肌梗塞 醫示警3症狀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的廖茂芳醫師也提醒,近年來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民眾只要感覺到「胸悶、胸痛、喘」就可能是警訊,千萬不能輕忽。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廖茂芳醫師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台中一名42歲的林先生某天早上起床時,發現左手發麻,雖然當時仍能正常行走和對話,但仍家人的勸說下就診。廖茂芳表示,雖然林男沒有明顯的胸悶或胸痛,但自左胸延伸至肩膀和手臂的刺痛感,讓醫師不敢大意,經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中風,所幸治療後沒有大礙。不過廖茂芳也指出,其實患者在一週前就曾感到輕微胸悶和喘,但並未重視。廖茂芳解釋,心肌梗塞並不一定會像電視劇中那樣劇烈發作,只要出現胸悶、胸痛或喘的症狀,就應提高警覺,特別是吸菸者和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的人更需注意。隨著心肌梗塞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呼籲年滿40歲的中壯年人應定期測量血壓,並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追蹤血脂和膽固醇,以預防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表示,每當氣溫驟降與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日夜溫差大時,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務必注意三高控制及低溫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並且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衛福部提醒,如發生疑似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須牢記保命兩要訣,第一點是搶時間,第二點是打119正確就醫。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並以最快速到達醫院,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急救處理,有助於搶回寶貴性命及減少後遺症。此外,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俾能及早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29歲男「長期胃食道逆流」買成藥緩解 醫照胃鏡驚覺「食道癌」
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而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也提醒,除了基因影響外,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新增約2700名食道癌病例,約1800人因此病過世,且九成以上為男性。食道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6,死亡原因則排第5。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指出,除了基因影響外,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抽菸、喝酒、嚼檳榔及過燙飲食(超過攝氏65度)都是高危險因子。此外,胃食道逆流也是食道癌的風險之一。蕭敦仁解釋,食道癌患者年齡多集中在50至70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但該病有年輕化趨勢。蕭敦仁也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最年輕的病例是一名29歲男子,他沒有抽菸、喝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習慣,卻因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困擾,選擇自行購買成藥緩解症狀。直到某次病情加劇,感到不適才前往就醫,結果經胃鏡檢查發現已罹患食道癌。蕭敦仁說明,胃酸持續逆流會損傷食道黏膜,導致不同於其他危險因子引發的癌細胞類型。大多數食道癌為鱗狀細胞癌,但胃食道逆流引發的食道癌多為腺癌。儘管腺癌僅佔食道癌病例的10%,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胃食道逆流,因此這類風險不容忽視。
台灣高齡化社會已定型? 吳春城呼籲讓「壯世代」成為國家發展動力
國發會17日公布延遲了兩個月的人口推估報告,報告指出,以「低推估」的假設情境下,2070年我國人口數將降為1437萬人,唯獨65歲以上高齡人口增加。對此,民眾黨立法委員吳春城今日呼籲政府在政策上改弦易轍,讓「壯世代」成為國家發展動力,「讓分子變分母」。民眾黨立法委員吳春城今日邀壯促會院外副會長、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以及壯促會戰略顧問、新東向大聯盟執行長陳孝昌,共同舉行「少子高齡化社會定型」之壯世代記者會,針對台灣人口危機,對政府政策提出質疑及建言。吳春城表示,我國人口數一路銳減,也意味著政府近8年來為了解決少子化問題所投入的鉅額經費及推動的政策完全沒有發揮效果,「政府越努力、情況越糟糕」,而2024年人口推估報告指出,每年新生兒人數跌破10萬人的時間點,從2022年的推估報告的2054提前至2040年,足足提前了15年。吳春城續指,根據這份人口推估報告可知,台灣進入了不可逆的「少子高齡化社會」,且未來我國高齡化速度相較其他主要國家為快,失衡人口結構,將讓台灣的經濟及發展陷入「失控的死循環」,「壯世代」成為市場主力將是必然的結果,但政府的許多政策、規定,處處依舊都在歧視高齡者。邱淑媞副會長提到,就2024年的人口結構顯示,40-49歲是當前人口數最多的年齡層,其次為50-64歲,但男性 50歲以後、女性30歲以後勞參率就快速下降,還要讓勞動力缺口年年擴大嗎?她建議,現在就應善用壯世代救勞動力、推動壯教育來救教育、重視壯消費來救內需市場,並參考學習歐盟的銀色經濟。陳孝昌執行長表示,2024年開始,台灣45歲以上的中高齡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一半,這也意味著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結構會發生重大轉變,企業需要調整現有的用人政策,不能只依賴年輕勞動力,而應該積極聘用中高齡勞動者,讓他們重返職場,發揮生產力。最後,吳春城委員、邱淑媞副會長及陳孝昌執行長建議,行政院長卓榮泰應全力促成「行政院壯世代政策辦公室」成立,以及立法院與行政院共同推動《壯世代政策與展業發展促進法》的立法,希望在台灣74天後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元年」前能送給全民兩份大禮。
早期發現肺癌「存活率多10倍」!胸腔醫驚曝:「1家具」也是危險因子
出演經典電視劇《台灣靈異事件》以鐵頭警官一角爆紅的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4期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怎料7日晚間仍因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對此,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示警,除了常見的菸害、空氣污染、油煙等因素外,「沙發」竟也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或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不過杜承哲醫師則在臉書發文透露,其實還有「2大肺癌因子」較不為人熟知,那就是「肥胖」和「沙發」,由於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與罹患肺癌的風險呈現正相關,因此肥胖是導致肺癌的獨立風險因子,而腰圍是較指標的數字,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至於沙發為何也會害罹癌?杜承哲說明,身體活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罹患肺癌的發生率,而「久坐」則與多種癌症的患病率有著密切關連,民眾應避免久坐在沙發上不動。杜承哲表示,第1期與第4期的「肺癌存活率」可相差逾10倍以上,呼籲民眾應積極進行肺癌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除了戒菸、避開污染源、接受篩檢之外,平時飲食可多攝取像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並減少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也要避免久坐、多活動,才能提升自體的抗癌能力。
60歲婦停經10年又出血 才狂喜青春再現…醫診斷:癌症
保健食品不能亂吃!大陸浙江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化名)每日吃保健食品,已經更年期10年的她,幾個月前開始突然有「月經」,她狂喜自己保養得宜才青春再現;但張婦持續幾個月「月經」都很不規律,決定就醫檢查,沒想到查出子宮內膜癌早期,所幸手術治療後身體已好轉。根據陸媒《深度視頻》報導,浙江寧波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最近被診斷出罹癌,讓她感覺天都要塌了。原來張婦固定每日服用保健食品,在幾個月前突然出現「月經」,讓已經更年期逾10年的她,自豪應該是保養得宜,很開心自己「青春再現」。不過張婦持續幾個月的「月經」都很不規律,每次斷斷續續出血10餘天,她察覺不對勁,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張婦罹患子宮內膜癌早期,在醫師追問下,得知張婦定期做卵巢保養,每日服用親友從海外帶回來的保健食品,推斷是長期過量食用含激素的保健品,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長,進而成為癌症。所幸張婦在手術後已出院,身體也恢復正常。依據國民健康署資訊,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遍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或下腹疼痛等,若婦女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早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診治,得重拾健康。
全家陸續確診糖尿病 專業醫解釋:三餐都「這樣吃」釀禍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解釋,其實很多人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他就分享自己曾經歷過一個案例,一家人陸續確診糖尿病,細查之後,才知道原來與他們家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聯。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自己在出席電視節目錄製時曾提到,台灣60歲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0%。但是在他的診療經驗中,曾遇到一個家庭的糖尿病患病率竟達到100%,這引發他對飲食習慣與糖尿病之間關係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這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後,楊智雯醫師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這個家庭的每日三餐幾乎都以炒飯、炒麵為主,而且每次都會大量使用辣椒醬和醬油調味。楊智雯醫師表示,家庭成員中有人因為食物太過美味,常常一餐能吃下三碗加了辣椒醬的炒飯或炒麵。但這種飲食方式導致每餐攝入的醣量相當於10份之多,遠超健康標準。更糟糕的是,這戶人家的餐食中幾乎沒有配菜和蛋白質,這也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由於缺乏其他營養成分,這種高醣飲食很快會引發飢餓感,促使他們再次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當的飲食習慣引起的。楊智雯醫師以台中人喜愛的炒飯、炒麵為例,指出過度使用辣椒醬和醬油等調味料可能導致血糖急劇上升。他同時也提到,有些患者一餐可以攝入相當於10份醣的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楊智雯醫師也提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引發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和肥胖等健康問題。楊智雯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高度相關,但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楊智雯醫師還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代謝率下降,加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不利於血糖的調節,其中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脂肪堆積、以及壓力和睡眠不足。為了應對胰島素阻抗,楊智雯醫師提出了三個關鍵的調節方法,分別是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楊智雯醫師建議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入,同時強調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的重要性。
近2成孕婦貧血 妊娠高血壓風險增1.5倍
依據統計,我國懷孕婦女在孕期第24-28週的貧血檢驗,結果異常的比率為17.6%(以第二孕期血紅素<10.5g/dL判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孕期貧血可能增加妊娠併發症風險,影響胎兒未來發展與健康,應善用公費產檢,及注意孕期鐵、葉酸、維生素B12及蛋白質四大關鍵營養素的補充。孕期貧血可能造成胎兒過小、發生早產、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智力障礙及兒童時期罹患癌症的風險上升,甚至增加周產期死亡率等,貧血也會讓孕產婦心肺負擔加重,增加子宮收縮不良、難產、周產期憂鬱等發生機率。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孕期診斷為貧血的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風險為孕期未患貧血孕婦的1.5倍、發生妊娠糖尿病風險為1.2倍。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的鐵、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等4大營養素,可預防貧血的發生。國民健康署提供營養攝取4招,幫助孕媽咪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關鍵營養素,預防因營養素缺乏而發生貧血:1.深綠蔬菜補葉酸:孕媽咪們可以透過每日攝取1至2碗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等),來達到懷孕期間每日需攝取600微克(μg)葉酸的建議量,其他包括肝臟、豆類(如:黃豆、黑豆)、芭樂等,也是補充葉酸的選擇。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可以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留意葉酸的補充,不僅有助於預防貧血,還能幫助胎兒正常發育與成長及神經系統的發展。2.肝臟海鮮富含鐵:肝臟類(如:豬肝)、海鮮類(如:文蛤、章魚)和紅肉類等富含鐵質,懷孕期間建議每日需攝取15毫克(mg)的鐵質,若在第三孕期(29週以後)及哺乳中的媽咪,則需要增加鐵質的攝取至每日45毫克(mg)。此外,在飯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小番茄、芭樂等)也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3.充足攝取B12:懷孕時每日攝取2.6微克(μg)維生素B12能增進胎兒的神經系統健康。可以透過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類、蛋、乳品)或是紫菜等食物補充。4.豆魚蛋肉幫造血:豆魚蛋肉所提供的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懷孕期間孕媽咪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比平時額外攝取10公克(g)的蛋白質,也要注意蛋白質的來源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其中包括在懷孕第24-28週補助的貧血檢驗,詳細的檢查項目和期程可以參閱「孕媽咪健康手冊」和「孕媽咪衛教手冊。
公司烤肉「只給1萬預算」採購28人份 全場嗨曝「必買清單」:一定夠吃
中秋節將至,不少人都會烤肉、吃月餅應景。一名網友指出,公司只給1萬元預算採購烤肉,但有28人,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對此,不少人直呼,「全部買吐司,一定夠吃。」原PO在《爆料公社》表示,「公司給1萬元要我們採購組辦理烤肉事宜,公司28人,請問能辦得起來嗎?」對此,小編幽默回答,「5000元買吐司,2500元買甜不辣,2500元買米血,選我正解。」貼文一出引起討論,大家紛紛留言「全部買木炭吧」、「多烤一些竹筒飯」、「買了木炭跟烤肉架以後,大家一起去有土的公園,吃土」、「有關烤肉的問題,我一率建議買木炭」、「我建議買金針菇,消化比較不好的明年還可以再烤一次」、「一萬全部買吐司,一定夠吃」。國民健康署表示,中秋烤肉已成為時下流行的風潮,各式肉片(串)、培根、香腸、丸子等加工食品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食材,再加上月餅點心和汽水可樂等含糖飲料,一餐下來的熱量就可能突破2500大卡,遠遠高於一般成年人一天所需的1800-2100大卡(以31-50歲,體重65公斤、輕度活動量的人來計算),更不用提烤肉醬、月餅、飲料中的高鈉、高油、高糖所帶來的健康負擔。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提醒,烤肉時可以白肉、海鮮取代紅肉,多搭配四季豆、絲瓜、櫛瓜、彩椒、菇類等蔬菜,或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等未精製雜糧,這樣既能減少油脂,又能增加膳食纖維及各種維生素的攝取。
明年寬乳癌篩檢年齡! 專家提醒「3個及早」把握治療黃金期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紛紛響應,在胸前別起粉紅絲帶,倡議乳癌防治。在粉紅絲帶的風潮下,乳癌防治的議題已逐漸受到重視,鼓勵婦女把握三個「及早」:「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擁抱健康,把握早期發現及治療的黃金時機。正視粉紅十月 喚起防治意識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2位,乳癌發生高峰為45歲至69歲。目前仍有約34.5%的45歲至未滿70歲婦女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為遠離乳癌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的婦女,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擴大篩檢年齡 提高早期發現率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及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國民健康署自明(114)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上下各增加5歲,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鼓勵符合資格且有意願接受檢查者,請攜帶健保卡至醫療院所,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房X光攝影檢查 有效提造揪出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並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我國於112年有92.3萬名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發現5,392多名乳癌個案,等於每篩檢169名女性中約有1名罹患乳癌,而因篩檢發現乳癌的婦女,有59.7%病例為早期(0+1期),證明乳癌篩檢的高效益。
戒菸靠意志力成功率低 制定個人化計畫!成功率提升至少3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菸草中的尼古丁不但危害健康且具有高度成癮性,導致全球每年有超過 800 萬人死亡,死於二手菸暴露也達120 萬人。為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並免收戒菸輔助用藥的部分負擔,透過專業協助,讓戒菸成功率可大幅提升至少3倍。擺脫菸癮好幫手 戒菸服務機構吸菸者停止吸菸後的4~24小時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戒斷症狀」,包括煩躁、憤怒、焦慮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及食慾增加、變胖等,伴隨戒斷症狀會導致頭痛、頭暈、噁心、胸悶和喉嚨痛等情形,症狀在大約戒菸後第3天達到高峰。年近30歲的陳先生住在社區藥局附近,得知有戒菸治療服務,決定尋求戒菸幫助。最初選擇尼古丁咀嚼錠幫助戒菸,但藥師在衛教過程中了解陳先生職業是廚師,使用咀嚼錠來控制菸癮在他的工作環境中並不適合。於是藥師重新評估情況,建議陳先生改用戒菸貼片。經三個多月的治療,陳先生成功戒菸,這段戒菸旅程不僅展示他的堅定決心,也突顯專業醫療團隊的重要作用。專業藥物及心理支持 有助成功戒除菸癮尼古丁成癮若僅靠個人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約5%~10%,反之,若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從旁協助,透過藥物控制及心理支持,可提高至30%的戒菸成功率。王先生30歲且菸齡約10年,曾經靠自己戒菸10次以上,但總是事與願違,不吸菸天數最長僅維持5天。他後來接受戒菸機構的專業協助,經過衛教師及醫師諮詢,開始使用戒菸藥物治療,逐步減少吸菸量,結果發現戒菸過程變得意外「輕鬆」,經過2次回診總共3次看診與衛教諮詢完成8週療程,至今仍未再復吸,成功戒菸。專業評估提供適量戒菸藥物 降低戒斷症狀不適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目前全台有約2,700家專業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包括醫療院所、各縣市衛生局(所)及社區藥局等,皆有提供戒菸服務,呼籲民眾可透過具合格戒菸服務醫事人員專業評估,提供適切適量的戒菸藥物,幫助降低戒菸時戒斷症狀的不適。
「經濟艙症候群」坐商務艙也會得! 心臟病專家建議「座位這樣選」
經濟艙症候群的醫學正式名稱為深度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又稱機艙症候群、旅行症候群。對此,新加坡心臟病專家顧問帕里克(Pinakin V. Parekh)博士解釋,只要乘坐長途航班旅行的人,長時間久坐,都會面臨這個風險,「即便乘坐商務艙,也會患上DVT。」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官網,由於長時間坐在狹窄的空間,缺乏活動,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稠度增加,而引起血液回流不順暢,造成靜脈血管內出現微小血栓,由大腿部位,然後漸漸擴至心肺部位。一旦站起來,血栓到達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時會陷入虛脫,甚至猝死。而且除了搭乘飛機外,長途坐火車、坐巴士或久坐看電視,久坐打牌,若突然起身,也可能會出現上述症狀。帕里克表示,每5000次飛行中就有1名患者,僅因長途飛行就可能患上DVT,甚至是短途航班,也可能會出現DVT的症狀。另據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地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說明,肥胖者、60歲以上、服用避孕藥或採用荷爾蒙替代療法(HRT),以及吸菸族群,罹患DVT的風險更高。梅奧診所也提醒,DVT可發展為肺栓塞,是一種潛在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因此不能輕忽。當然目前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飛行時出現DVT的風險,包括多喝水、飛行期間多起來站立和走動,坐在位子上時也可以繞轉腳踝。而帕雷克則坦言,要避免DVT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坐在靠走道的座位」,這樣才能多起來走動。
蟬聯10大死因之首42年!這「2地」癌死亡率全台最高 病團:與家庭、交通有關
國民健康署過去曾指出,雖然國人健康持續改善,但仍存在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根據《中央社》報導,癌症蟬聯10大死因首位已42年,而台灣東部、南部的癌症死亡率高於北部,這與獨居、交通時間長有關。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諸如美國、加拿大、丹麥、荷蘭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均認為社會環境因素是導致健康不平等的關鍵因子,且其影響久遠,包括貧窮、社會地位、壓力、工作環境、社會隔離、失業、社會支持、交通等。台灣近年新增癌症患者以每年約12萬人速度上升,其中60歲以上長者,占將近6成左右,據112年台灣10大死因分析,癌症死亡人數每年約有5.3萬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分析相關資料後,發現南部癌症死亡率多出北部33%,東部更高出了45%。報導指出,從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往服務的個案裡可以看出,首先,東部、南部癌友多為獨居或老老照顧,較少與子女同住,意味著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其次,這些地區的醫療院所佔比也較低;再者,由於患者需要搭乘巴士、自行騎機車往返,高頻率且耗費極長的時間,不少癌友會選擇放棄穩定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曾以新聞稿解釋,癌症治療屬於高頻率且穩定的醫療介入,整個療程持續1至2個月左右,每2至3周的化療已讓人疲憊不已,再加上每天1次或每周5次的放療,以及噁心、嘔吐等治療副作用,若沒有支持就醫的交通工具,將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對此,《中央社》舉例,住在台東的陳大姐因罹癌而轉為打工兼職,每次治療都只能搭乘每日僅來回一班次的車前往就醫,往往一早出門,傍晚才能到家,半年25次療程,周周就醫來回就得6小時。而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指出,南部及東部,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因此改善交通對於提高偏鄉的銀髮癌友的治療持續性、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基金會自106年起,與民間企業合作推出「銀髮偏鄉・就醫無礙」計畫,期間已協助逾2000名偏鄉銀髮癌友穩定就醫。
適齡生育關乎母嬰健康 試管嬰兒首次最高補助10萬元
年齡為影響生育力及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40歲女性自然懷孕率已降至5%以下,人工生殖活產率於受術妻年齡42歲以上也僅剩7.6%。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高齡生育風險高,應把握理想生育年齡及早規劃。此外,衛福部表示,一般不孕夫妻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協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願望。衛福部說明,醫學研究顯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導致卵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情況。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上升,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衛福部指出,社會普遍存在男性生育能力較不受年齡影響之迷思,事實上,男性40歲以後,精子品質不良機率逐漸提高,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除了自身生育力下降外,還有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因此,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依據我國出生通報統計,111年有超過三成新生兒(48,809名)來自35歲以上產婦,而年齡為影響生育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生育能力會逐漸下滑,受孕的機率也跟著降低,女性30歲自然懷孕率約為20%,到40歲時則降至5%以下。衛福部解釋,即使有人工生殖技術協助,成功率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完成胚胎植入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在35歳以下活產率為44.6%,但42歲以上降為7.6%。另外,根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人工生殖治療個案的不孕原因,可能是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所導致,其中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 34.1%為最高,兩種以上因素32.2%占第二位,男性因素(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8.3%居第三位。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且未避孕,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者,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診斷,勿執著於食補調理、偏方、受孕姿勢或宗教信仰等,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當前晚婚、遲育現象普遍,不孕人口日益增加,為了幫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期待及減輕經濟負擔,國民健康署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試管嬰兒補助,3年來已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成功產下2萬多名寶寶。若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要,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國101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可領補助金新臺幣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領新臺幣15萬元,更多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補助專區】查詢。
免費肺癌篩檢出千人罹癌 衛福部籲高風險群快來篩
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國民健康署今(6)日公布,從111年起,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國健署今日表示,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但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9成,為遠離肺癌之威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但除了肺癌篩檢定期作,搭配戒菸更為保險。肺癌之所以難防治,主因是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徵狀,很多人是在出現明顯症狀後才就醫,診斷時多為晚期,因此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起推動高風險族群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所補助的對象包含:1.具肺癌家族史者: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每2年1次。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為順利安排肺癌篩檢,國民健康署提醒,先打電話到醫院確認篩檢的資格和流程,若有吸菸情形,也請務必於篩檢前接受本署特約機構提供的戒菸服務才能進行檢查。國民健康署呼籲,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篩檢異常怎麼辦,國健署說明,從111年7月1日至113年6月30日,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3.2%(1,165人),證實肺癌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而根據統計,肺癌1期的5年存活率近9成,若肺癌進展到第4期,則存活率僅剩1成。然而,篩檢只是發現病灶的工具,吳昭軍呼籲,篩檢後若結果顯示異常,務必要遵循醫囑進行追蹤或確診,每2年定期篩檢,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病情延誤。為降低肺癌的威脅,請提醒身邊符合篩檢條件的親友,儘快接受篩檢服務。凡是符合參加肺癌篩檢之民眾,皆可至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進行篩檢諮詢及預約排檢。目前全國已有194家合約醫院,遍及全國22縣市,民眾可就近進行篩檢。備註: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女性有性行為要注意! 做「1檢查」降低子宮頸癌風險
58歲的S小姐,因害怕內診疼痛,加上覺得自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願意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檢查報告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恐引起子宮頸癌新竹臺大分院婦產部王彥涵醫師表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定期抹片檢查 及早發現癌前病變而透過定期的子宮頸癌篩檢,包含子宮頸抹片及自費人類乳突病毒篩檢,即可早期發現及治療子宮頸的癌前病變,避免惡化。王彥涵醫師說明,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三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三年做一次。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保護自己遠離疾病風險王彥涵醫師解釋,因99%的子宮頸癌由HPV感染引起,接種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相對可以提供長期的保護力,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國民健康署自2018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自2022年起改為9價HPV疫苗,涵蓋了HPV6、11、16、18、31、33、45、52以及58等,能有效預防90%以上的菜花和90%以上的子宮頸癌,建議可以進行接種保護自己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
桃園市破獲電子煙製造工廠 現場市值逾2千萬
桃園市衛生局28日下午與桃園市警察局聯手合作,首次破獲電子煙製造工廠,該工廠位於八德區的透天厝,現場查獲違規製造、分裝及進出貨電子煙等相關組合元件的工廠,且有2名工作人員,包括321箱及86包電子煙油、半成品與主機,現場亦查有攪拌組、分注器及磅秤等加工製造器具,已全數封存,將後續追查製造業者,最高可處5000萬元罰鍰。該製造工廠存放的電子煙相關器具及煙彈等,初估市值超過2000萬元,衛生局表示,違法製造電子煙等產品情節嚴重,呼籲業者切勿心存僥倖,並強調電子煙對健康有極大危害,尤其對於青少年影響更甚,這也是桃園市衛生局首次破獲電子煙製造工廠。衛生局說,近日發現有青少年朋友因不諳法規,協助朋友在社群平台刊載廣告或販賣電子煙、加熱菸及其組合元件相關訊息,再次呼籲青少年朋友同學間不得相互協助刊載廣告或販賣電子煙、加熱菸及其組合元件,違者可處20萬元至100萬元罰鍰。為了強化保護各階段兒少的健康,避免違法產品流入市面,衛生局將持續與各單位共同努力執法,並持續擴大稽查範圍,加強監控與打擊此類違法行為,以保障民眾健康。衛生局表示,為積極加強供菸源頭稽查,以阻斷青少年取得電子煙品,衛生局亦結合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監測網路,新法施行自去年3月22日起截至今年8月28日,共稽查2000餘次,並裁處27件違規廣告或販售電子煙案件,共計470萬元。衛生局提醒販售或廣告電子煙及加熱菸相關品牌名稱的周邊產品,如皮套、保護套,或刊載違規商品品牌的變形文字等,都屬違規事項,請民眾切勿以身試法。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