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創獎
」峮峮代言台灣最優質環保標章無毒品牌「中油洗可麗洗沐新品」超環保上市!
台灣中油公司今年邁入第78年,旗下的洗可麗品牌從2013年深根台灣,包括環保洗衣精、環保洗碗精與環保浴廁清潔劑,至今已邁入第11年,共計銷售近950萬瓶,深受台灣消費者喜愛;「洗可麗」更榮獲「國家品牌玉山獎」之「最佳人氣品牌類」和「國家新創獎」,多個獎項加持,讓台灣中油更深信,堅持「與環境永續共生」的品牌理念。今年,延續品牌環保理念,最新研發的超強「洗可麗洗沐新品」千呼萬喚上市了,還特別邀請青春美麗的人氣女神峮峮代言,呈現純淨魅力的美少女風範!啦啦隊人氣女神峮峮代言台灣中油全新洗可麗洗沐新品(圖/林士傑攝)洗可麗洗沐新品一共推出兩大系列,包括「水潤系列」和「調理系列」,「水潤系列」有胺基酸洗髮精、玻尿酸沐浴露,「調理系列」則是有海牡丹沐浴露、洗髮精,這次更重磅邀請人氣女神峮峮為代言人,拍攝超可愛形象影片,峮峮以甜美的形象,邀請大家一起使用全新優質且環保的洗可麗洗沐新品,讓你從頭到腳變美麗!台灣中油洗可麗洗沐新品分別有:「水潤系列」和「調理系列」,(左)「水潤系列」有胺基酸洗髮精、玻尿酸沐浴露,(右)「調理系列」包括海牡丹沐浴露、洗髮精。(圖/林士傑攝)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說道:「台灣中油今年邁入第78年,一直以來中油始終堅持ESG-環境永續、社會共融、公司治理,隨著時代環境變遷,中油也擬定『優油、減碳、潔能』為三大轉型策略,洗可麗始終謹守『環保無毒』研發理念,不造成環境汙染、不影響生態平衡,而且皆需有環保標章才得以上市銷售」。李順欽進一步提到,洗可麗洗沐新品去年就研發好了,但仍舊等到取得環保標章之後才上市銷售,他特別補充說:「環保標章非常難申請,整個系列產品成分必須做到沒有環境荷爾蒙、不傷害環境;低汙染、具高生物分解度讓產品能在大自然中自然降解,不會殘留在地球上,符合以上多種嚴格規定才能取得!」因此他對於最新洗沐新品非常有信心,希望大家變美同時一起愛地球。峮峮與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合影(圖/林士傑攝)洗可麗洗沐新品有水潤和調理兩個系列,「水潤系列」使用獨家 NAG(N-乙醯葡萄糖胺)專利生產技術,曾獲國家新創獎肯定;「調理系列」則以獨家專利技術萃取海木耳珍稀成份,榮獲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金牌獎,所使用的紅藻海木耳,更是利用台灣中油永安天然氣廠潔淨冷排海水「鑽石水」養殖,創造循環經濟價值。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攜手峮峮和眾長官、同業一起歡慶洗可麗洗沐新品上市(圖/林士傑攝)這次台灣中油洗可麗洗沐新品邀請峮峮擔任代言人,峮峮表示,她自己本身就很有環保魂,如果可以在變美同時為地球盡心力做環保,簡直是雙贏!她繼續補充說道:「洗可麗洗沐新品不但讓我容易敏感的肌膚很穩定,其中『洗潤系列』沐浴乳洗後很水嫩有Q彈感,洗髮精洗完髮質不毛躁超柔順!而『調理系列』則感受到頭皮與膚質健康的轉變,每次用完都覺得很清爽,用了一段時間覺得讓自己更有純淨魅力,加上這系列商品皆獲得環保標章,成分天然、對地球友善、價格親民,真的很推薦給大家!」啦啦隊人氣女神峮峮為台灣中油「洗可麗洗沐新品」代言。(圖/林士傑攝)另外,為歡慶上市,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舉辦洗可麗洗沐新品體驗價促銷活動,消費者可至指定加油站購買,一次購買兩瓶(不限品項)即享第二瓶半價優惠,一次購買四瓶(限不同品項)更享優惠價777元(立即省419元),不管是峮峮的粉絲或是洗可麗的粉絲們,全民們都要把握這次的限量優惠機會,將最環保的洗髮精、沐浴露帶回家,一起實踐「環保愛地球」行動。
「不死癌症」導致山豬感冒猝死? 免疫權威:2重點是關鍵
藝人山豬(陳俊甫)昨日猝逝,享年38歲,家屬透露山豬是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除了體重高達100公斤,還曾有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罹患「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山豬猝逝?紅斑性狼瘡被指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由於無法治癒,只能症狀治療,因此又有「不死癌症」的封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曾獲國家新創獎,也曾任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是免疫疾病的權威,他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況,只是一個小感冒也可能導致死亡!」蔡嘉哲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但如果有定期回診、服藥,同時調整生活作息,還是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如果病況不佳、體內發炎因子過於活躍,一點點小感染就可能造成嚴重結果,甚至小命不保。另一個被懷疑是山豬猝死的原因是呼吸中止症,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根據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的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這使得早期發現變得更加困難。對於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更為方便的「居家睡眠檢查」獲得準確的睡眠生理資訊。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這種檢查方式免去前往醫院的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的時間。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惡性腦瘤新希望!抑制特定基因表現 可望「延長2倍存活期」
惡性腦瘤治療出現新武器!長庚醫院攜手成大醫工跨領域合作,成功開發創新的類病毒奈米載體,可攜帶治療用核酸片段,抑制腫瘤特定基因表現,增強放射治療效果,動物實驗顯示能延長腦瘤小鼠2倍的存活期,治療效果顯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頂尖期刊,創新概念更獲選為期刊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肯定,未來極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有望克服現腦瘤治療的困境。台灣每年約有600名新的惡性腦瘤病人,發生率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然而死亡率卻名列前茅。一旦確診後存活期間極短,僅約1~2年的餘命。其致病機轉至今未明,難以預防且治療困難。惡性腦瘤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腫瘤壓迫周邊正常組織可引起抽搐或癲癇、肢體無力、偏癱、視力模糊和感覺障礙等症狀。腫瘤侵犯小腦則會損害運動功能或平衡感,造成步態不穩或運動失調。患者的心智狀態也可能出現變化,表現為失語、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或人格改變等症狀。患者罹病後發生殘障、失能的機率極高,是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惡性腦瘤治療困難的主因是其具有迅速增生惡化的特性,腫瘤結構複雜有如八爪章魚般的浸潤生長在正常的腦組織之間,而且沒有明確清楚的界限區分,導致手術難以完全清除造成大多數的惡性腦瘤預後很差,即使術後經積極的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仍會復發。因此,開發新穎惡性腦瘤療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由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也是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成功大學醫工系楊閎蔚教授攜手合作,長期致力開發新穎材料及藥物載體以治療惡性腦瘤。魏國珍教授表示,目前對腦瘤的治療始終效果不好,病人存活期平均只有約14到16個月,主要原因是腦瘤細胞具有詭譎多變的異質特性,其強大基因自我修復能力造成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團隊以人工智慧開發類病毒奈米載體來有效傳遞治療用干擾核酸,以抑制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大幅提升惡性腦瘤的治療效率。這種藉基因表現調控機制抑制某一基因表現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基因靜默。魏國珍教授指出,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腦瘤小鼠做為測試模型,利用增強對流傳輸法,直接將類病毒藥物載體精準注射傳遞到腦瘤區域;結果顯示腦瘤細胞中負責DNA修復的基因表現成功被抑制,阻斷腦瘤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使腫瘤顯著縮小。而將此基因載體與低劑量放射治療同步施用,可以使腦瘤小鼠的存活期增加兩倍,不但提升了放射線治療效果,同時也降低放射治療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在動物實驗極具潛力的研究成果,揭露其未來臨床應用的高度可能性。更特別的是,研究團隊應用特殊模組化的治療用核酸骨架設計,針對不同種類的疾病或是病人特殊的基因選擇接上應對的干擾核酸,可完美應用於個人化精準醫療。此特殊設計的基因工程技術更可大幅簡化類病毒載體的合成過程,提升製作效率及降低成本。此極富新創性的製備流程榮獲美國國家化學學會官方期刊,也是奈米、奈米製造技術與奈米科學領域頂尖期刊《ACS Nano》的青睞,選作封面故事以彰顯其重要性。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團隊研究成果亦獲國科會化學圖書服務計畫電子報報導,以宣傳台灣醫學與工程跨領域合作之創新發現,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充份展現其未來應用於產業的高度價值。目前已獲醫藥產業洽談合作技轉事宜,未來將有機會改善目前腦瘤治療的困境。
三大金控與瑞昱組「新創幫投資聯盟」 楊泮池:引百億資金助產業打世界盃
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今天(1日)宣布,國家新創獎正式與三家金控國泰、富邦、台新以及科技界瑞昱半導體共同合作成立「新創幫投資聯盟」,幫助新創通過不同階段資募挑戰。據了解,除了預計引進百億元投資基金,希望號召更多有意支持新創投資企業共襄盛舉,台灣醫療科技展同日登場的「國家新創獎Demo Day」首度對外開放,吸引逾30多家企業參加。國家新創獎自2008年開始對醫界、學界早期技術進行評估,幫助新創技術價值被看懂、被投資者青睞。15年來,國家新創獎評析超過2500件創新技術,至今協助創業已經有172家,募得總額達232.8億。「國家新創獎Demo Day」1日首度對外開放,吸引逾30多家企業參加,協助生醫界加速新創企業研發突破與市場布局。(圖/生策中心提供)其中種子輪、天使輪就投入超過將近百億;更有12家企業上市櫃,市值已近1500億!顯見國家新創獎已經成為台灣生醫創新募資重要指標。要扶持新創成立公司、甚至上市IPO需要一棒接一棒的投資挹注。國家新創獎與國內金控以及科技夥伴成立「新創幫投資聯盟」。生策中心經營長吳明發今天代表正式簽署推動投資合作協議,包括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富邦金旗下的富邦創投董事長龔天行、台新金控財務長賴昭吟、瑞昱半導體策略長劉彥劭等出席簽署締約,並率投資團隊參與現場11家Demo Pitch,挖掘潛力技術。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同時也擔任新創獎評審召集人楊泮池表示,今天新創幫投資聯盟成立,要幫助國內新創資金庫做大,除了種子/天使輪,也會擴大到 Scale up 募資輪,希望未來更多企業加入,一起參與新創案源的審查、評估,參與投資,共同孵育台灣生醫新創成長。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台灣中油煉製、探採研究所獲第5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表揚
環境部今(21)日舉辦第5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頒獎典禮,台灣中油公司煉製研究所致力發展前瞻新產品及新綠色技術研發,探採研究所積極投入地熱開發、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CCUS)等研究領域,分別獲頒銅級獎,並於頒獎後至總統府晉見總統蔡英文。 國家企業環保獎為國內企業最高環保榮譽獎項,台灣中油積極推動環保措施獲得肯定,其中煉製研究所致力發展前瞻新產品及新綠色技術研發,包含智慧綠能與材料循環再生等,並成立先進觸媒中心,以「減碳經濟」、「節能環保」及「綠色產品」為3大研發主軸,積極進行環境保護技術研發,曾於111年榮獲國家新創獎、能源零碳排相關之專利分析與布局競賽等獎項,配合政府環保政策推動,如:應用環保署環境開放資料供民眾參與、奉茶、認養海灘、淨灘、推廣環保集點、落實綠色辦公、二手品分享會及辦理環保講座等多項環保措施,獲得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表揚。 另一個獲獎單位為探採研究所,該所響應政府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積極投入地熱開發、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CCUS)等研究領域,在全台各地進行地熱源尋找及碳封存潛力區評估,同時致力發展環境污染鑑定、調查與整治等相關技術,以獨創的污染土壤快篩技術及已取得新型專利的行動實驗車,在污染現場進行即時分析。另配合政府節約用水政策,持續更新省水器材並將老舊管線汰舊換新,榮獲111年經濟部水利署「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優等獎」。在研究過程中則以「公務無紙化」及「研究無紙化」為目標,建置電子系統取代紙本作業,減少儲存空間及紙張的使用,同時獲得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表揚。 台灣中油表示,台灣中油一向以推動環保永續為企業社會責任,未來仍將持續投入人力與資源,將環保與永續概念融入營運,致力環境保護及節能減碳工作,為環保永續的未來盡一份心力,留給下一代美好的環境。
「電紡紗」人工角膜促進角膜神經再生 助千位病友重獲光明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與病人自主推廣中心111年統計,台灣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仍有超過1千人,人工角膜和角膜植入物仍有急迫的需求。根據台大團隊最新研究,「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角膜神經再生,不僅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並穩定發展人工角膜醫材,期待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友。視覺相關神經修復 醫療困境難突破失明病患主要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損傷,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台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說明,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但昂貴且成效有限,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台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甚至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要價百萬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且市售各種人工角膜生物醫材臨床應用度不高,並無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功能。▲台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角膜神經再生,不僅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並穩定發展人工角膜醫材。電紡紗具方向性 幫助各種神經生長台大團隊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PBG」具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可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證實高度幫助各種神經生長及誘導神經分化,是相關醫材中首次被證實的強大療效。其生物相容性高,可以穩固地存在且緩釋藥物,在治療過程不會引起發炎、感染或新生血管增生的副作用,且材質輕薄短小,可自行溶解,不會影響角膜正常功能。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且可減少健保不必要的負擔。台大工學院教授林唯芳指出,電紡紗材質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有望解決病理學上的問題。目前人工角膜層片經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審慎樂觀地往其他神經修復領域努力中。團隊研究結果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未來亦將往人體試驗階段方向努力,期許應用在生醫領域。
臺大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 移植可促進角膜神經再生
臺大醫院以及臺灣大學團隊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移植後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團隊研發的其他電紡紗生醫材質,也證明有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分化及視神經修復的潛能。團隊研究結果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臺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表示,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這也是眾多病患視力受損的主因。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昂貴但成效有限的藥物為主,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臺大醫院眼科陳偉勵教授、廖述朗教授、陳達慶醫師、臺大工學院林唯芳教授、中研院唐堂研究員及郭紘志研究員多年來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材質,可作成層狀人工角膜移植片或層狀幹細胞其神經細胞分化載體,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臺大醫院眼科教授,也是「臺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團隊目前研發出可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人工角膜層片,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臺大工學院教授,也是臺大團隊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林唯芳指出,團隊所研發的視覺相關電紡紗材質,乃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不僅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人工角膜層片不僅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臺大醫院眼科陳達慶醫師表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的損傷也佔失明病患的大宗,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目前在「誘導性全能幹細胞神經研發中心」分化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研究上,在細胞培養層次有極優越的表現。未來將往動物實驗及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研發上繼續邁進。
「3D客製骨板」助車禍重傷患者恢復外貌
林同學是桌球選手,某次車禍導致顏面外傷及多處擦傷,當時右臉腫脹麻木,並不以為意,於是在簡易外傷處置後便返家休息。一周後腫脹消失,但麻木感並未改善,更出現疊影及臉部不對稱,進一步就醫才發現,車禍已造成右側顴骨骨折合併移位,且眼窩底及內側骨也有爆裂性骨折。顏面骨折以機車車禍占85%最高 3周內手術最佳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陳志豪表示,根據長庚醫院外傷中心的統計,國內每年約有三百人因外傷導致顏面骨折至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其中又以機車車禍佔85%最高。一般顏面骨折建議在受傷後2-3個禮拜內手術,因為此時骨折處尚未癒合,可藉由附近穩定且正常的解剖位置當參考點,進行骨折的復位及固定手術,以達到恢復受傷前顏面外觀的效果。內視鏡輔助修復 導航及術中影像系統定位陳志豪說明,為減少手術切口,達到微創美觀的目的,顏面骨折目前已可運用內視鏡輔助進行修復,依不同的骨折部位採取不同的隱藏式微小切口,不僅減少術中流血、縮小疤痕、也可避免術後頭皮發麻或顏面神經傷害,病患復原較快,住院日縮短,整體滿意度也大幅提升。但對於複雜性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或合併多處骨折,就增加了手術的困難。而隨著影像科技的突飛猛進,透過電腦輔助導航及術中影像系統,就能在手術中輔助定位,並能即時了解骨折復位是否在適當的位置,提升手術成功率,減少併發症的產生。3D列印客製顏面金屬骨板 顱顏精準手術時代來臨陳志豪醫師進一步指出,近幾年3D列印技術已廣泛應用在醫學領域,基隆長庚醫院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開發的新型顏面金屬骨板,利用3D列印技術,骨板同時具有輔助骨折復位與固定的功能,根據病患個別的需求,提供更為精確的重建效果。該客製化顏面金屬骨板,重建病患受傷前的顏面形狀及對稱性,達成顱顏精準重建手術的目標,並已接連榮獲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及臨床新創的獎勵。
婦人命危「1小時揪出超級細菌」 智抗菌平台建功!用藥錯誤降至0.84%
七十八歲的黃媽媽(化名),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送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黃媽媽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病史,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橫紋肌溶解,還發生急性腎衰竭,陷入昏迷,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後轉送黃媽媽至內科加護病房治療,診斷黃媽媽左腿有深部靜脈栓塞,進行溶解靜脈栓塞治療。期間黃媽媽在加護病房高燒不退,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醫護人員先使用抗生素Ceftazidime(一種第三代頭胞菌抗生素)緊急投藥治療,並同步進行痰液培養,經過短時間培養結果證實了: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該細菌屬於多重抗藥性病原菌,影響臨床治療成效甚鉅,中國附醫的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以及系統輔助建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levofloxacin)使用,醫護團隊使用在黃媽媽身上成功打擊感染病菌,後續黃媽媽順利拔管,預後良好,於7月下旬出院健康返家。「超級細菌」由於抗藥性強,又難以在第一間時間檢測出來,醫師往往只能先憑經驗給藥,不但治療困難,錯誤用藥更增強抗藥性之產生,醫界備感頭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團隊,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質譜儀,可快速預測細菌抗藥性,成為對抗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表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很常見的多重抗藥細菌,導致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骨髓炎、肺炎以及心內膜炎。碳青黴烯類抗藥的克雷伯氏肺炎菌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對免疫力低弱的病人會造成嚴重感染,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腦膜炎、肝膿瘍及傷口感染等,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菌種。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對許多抗生素先天上就有抗藥性,一旦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造成感染,治療上就倍加困難,最常見的臨床徵候是肺炎,血流感染、傷口和泌尿道感染。質譜儀 (MALDI-TOF) 用於臨床上鑑定微生物菌種,從質譜儀訊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幾秒鐘內即可快速檢測出細菌抗藥性,幫助醫師提早數天用正確的抗生素,阻止病情惡化。利用質譜圖形來預測抗藥性細菌,不僅應用在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黴烯類抗藥的腸內菌,綠膿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此次更成功的預測了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第三代頭胞菌素的抗藥性,這對早期且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菌感染是相當重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護團隊跨領域將資訊、人工智慧、檢驗醫學、藥理學及感染症等五大領域整合的「智抗菌平台」,其中平台核心「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是由周德陽院長、薛博仁副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共同執行開發,串接質譜儀資料與藥敏,預判是否具有抗藥性,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周德陽院長指出,智抗菌平台模型預估,能將院內五年感染病菌死亡率,由原來的12.7%降低到9.5%,降低了25%,五年內平均用藥錯誤率從2.28%降低到0.84%,更是大幅下修63%。這項臨床研究成果,讓醫師更快速預測抗藥性菌株與敗血症風險,提供臨床診斷與藥物輔助決策,降低重症加護病房龐大的醫療成本與有效降低致死率。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已獲得臺北生技獎,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肯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已找出多種細菌抗藥性蛋白質量表現特性, 包括黃媽媽痰液分離的超級細菌在內,運用AI運算分析,有效輔助醫師搶救瀕危病人成功的臨床成果,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年被刊登在兩家頂尖國際醫療學術期刊:國際感染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與美國微生物研究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與,這項技術也在2022年2月全面導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抗菌平台」,超過十萬人次應用,嘉惠重症患者。
中西醫治療「新冠死亡率降至15%」 關鍵是抑制病毒複製
一名65歲女性,去年6月到基隆長庚急診,當時發燒至38度,X光顯示雙側肺浸潤,血氧濃度為92%,COVID-19快速檢測結果呈陽性,因此被接受隔離和進一步評估。入院後,給予類固醇、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瑞德西韋以及單株抗體,但因為呼吸困難的進展,發生心搏過速和低氧血症,轉到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HFNC),同時也開始進行中醫介入治療,之後總體情況明顯好轉,4天後血氧濃度改善,生命體徵穩定,轉出加護病房繼續治療,持續搭配中醫治療,肺部X光顯示浸潤消退。7月初的核酸檢測CT值為33,順利解隔離出院。另一名62歲男性,去年5月因全身不適到基隆長庚急診,有發熱伴乾咳,隨後病情惡化,出現呼吸困難,血氧濃度為90%,快篩檢測呈現陽性。由於懷疑是COVID-19肺炎合併缺氧性呼吸衰竭,送至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因血氧濃度未改善,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同步使用抗生素。但持續發燒和食慾不振,開始添加瑞德西韋,此時也開始進行中西整合治療模式。病患右大腿腫脹,不能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開始使用抗凝血劑。數日後肺部X光顯示肺炎改善,但卻導致肺纖維化,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持續搭配中醫治療。6月下旬核酸檢測陰性,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並安排心肺復健計劃。因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安排都普勒超音波顯示右腿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安排了肺栓塞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結果為陰性,仍然繼續中醫治療,最後病況穩定於7月中旬出院。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黃澤宏醫師表示,自2019年底全球各地遭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嚴重者甚至引發劇烈的發炎反應,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細胞激素風暴」,導致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屬於較嚴重的肺部傷害,可能在感染後72小時內出現急性肺水腫症狀,並在隨後的2~5天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造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低血壓、發紺、乾咳、發燒、神智錯亂等嚴重後遺症導致危及生命。黃澤宏醫師說,基隆長庚醫院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並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針對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共93位COVID-19住院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中29位施以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照64位病人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死亡率為15.4%、痊癒率為84.6%,而對照組則分別為40%和60%,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是相當有潛力的治療方向。黃澤宏醫師解釋,為了降低新型肺炎染疫造成重症之機率,便開始探討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及動物實驗發現,傳統中藥配方可以逆轉新型肺炎感染特徵,降低發炎反應並阻止細胞因素風暴的發生,進而抑制ARDS的產生。他說,很多研究證實,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的表現跟病毒的感染有關。研究顯示,中藥黃耆複方YQ1可藉由調控小分子核糖核酸來抑制病毒複製,促進巨噬細胞的抗病毒作用,並同時控制細胞內氧化壓力,調節細胞激素風暴。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大鼠肺損傷模型中也展現出其有效性,實驗大鼠的動脈血氧濃度、呼吸頻率、肺部形態得到顯著改善,並且提高抗病毒的能力。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也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國內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從2021年5月爆發主因是Omicron,傳播力較強、突破性感染機會高,傳染力又更高。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BA4、BA5已經開始出現,可能造成另一波住院病患,黃澤宏醫師希望能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以有效減少重症之死亡率。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及民眾疫苗接種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患減少,但卻有不少感染新冠病毒病患在確診一年後,仍出現疲勞感、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症狀(Long-Covid)。黃澤宏醫師表示,目前對於感染後造成長新冠症狀的機轉仍不明確,有研究亦懷疑與細胞激素暴所導致的肺部傷害有關,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將成為今後重要的治療手段,提供病患改善的希望。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新書發表 分享醫病故事
一群人不平凡的信念,成就了不一樣的雲林。雲林的高齡人口、交通不便、罹病率高,成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扭轉劣勢的絕佳機會,積極發展遠距醫療、高齡醫學、器官移植手術醫院等,開創在地醫療新格局。也因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以人為本的仁心,始終掛念雲林人的需求,不僅創造一所「奇蹟醫院」,更連連勇奪醫界大獎:國家醫療品質獎「特優機構」大獎、國家新創獎、台灣永續行動獎,甚至拿下日本「健康老化亞洲創新獎」第二名,讓雲林的改變備受肯定,更被世界看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十八年的在地深耕,許多感動人心的故事,都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出版新書《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雲林改變臺大,臺大守護健康》。我們看見近七十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們,在雲林行醫、與在地民眾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如何一步步建立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資源,和雲林人一起創造出美好的宜居健康環境的奇幻旅程。在新書發表記者會現場,邀請到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倪衍玄、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以及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擔任致詞貴賓,同時邀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及發行人王力行一同進行揭書儀式。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表示,台灣最頂尖的學生都想進臺大當醫生,而今天的新書《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正是把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生的動人故事,與大眾分享。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倪衍玄分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宗旨就是服務在地,讓臺大培養的年輕優秀醫師前往雲林服務,留才雲林,讓臺大不只守護健康,還能改變雲林。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指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深耕在地十八年,宛如一棵樹苗的茁壯,是臺大醫院始終堅持的社會責任,成為守護中台灣健康的重鎮,而新書正是運用醫學的「真」、秉持人性的「善」來傳頌「美」的故事。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當年在雲林擔任檢察長工作與黃院長相識,感受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團隊人才得到鄉親的信任,真正為在地民眾救命而且非常有感,讓他格外感動。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書中提及的醫師都是在雲林分院服務10年以上,把異鄉當故鄉,非常不容易。他強調,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團隊充滿革命情感,學長姊帶領學弟妹,皆以病人為中心;這群仁醫真正走出白色巨塔,超越醫者的義務。即將交棒的他分享理想的雲林分院的願景:讓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為嘉南平原的臺大醫院,就像燈塔一般永不熄滅,讓民眾看到光就是看到希望。《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書中記錄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故事,逆轉「龍困淺灘」的劣勢,化為「得天獨厚」奮起機會。雲林分院的當責與分享 開創中台灣醫院區域聯防「促成醫院區域聯防不只是科技,而是如何安頓資源不足的偏鄉醫院對生存的恐懼。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以當責、分享的態度,正是讓友院願意串聯合作的關鍵。」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熟悉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以區域聯防整合雲林在地醫院的力量,從斗六雙星區域聯防成為六都之外第一個啟用資源分享醫療模式的縣市,打破白色巨塔高牆,成功串起六大醫療體系建構區域聯防,為在地需求持續創新。笑稱自己在雲林服了「無期徒刑」,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室醫務特助陳崇裕在臺大總院完成胸腔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後,到了雲林分院卻發現肺癌醫療在雲林是一片空白。因為看見鄉親的需求,他留在雲林,帶領雲林分院「肺肺揚揚——肺癌治療團隊」連續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更提升了在地鄉親罹患肺癌的存活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眼科部主任王律鈞分享一位吳阿姨的病友,務農的她吳阿姨因為骨折開刀發現罹患乳癌,卻因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眼睛可能看不見了讓她比死還痛苦」的一幕痛哭,讓王律鈞致力於成立視網膜專科,特別為雲林人需要手術的眼疾患者帶來福音,關照病患心境之苦,從專業技術與觀念上給予信心。臺大雲林分院是雲林縣的防疫應變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綺英負責策劃、參與了多項防疫相關事務及活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在隔離病房照顧病人,她帶領感管團隊盤點、執行各項防疫措施,並隨時配合政策和疫情變化相應調整,特別是在地鄉親不安情緒的安撫,林綺英始終耐心以對。「罕見疾病患者要到外縣市拿藥,是非常辛苦的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臺大體系第一個罕見疾病中心,就是看見雲林在地的需求。」在黃瑞仁院長帶領下,雲林分院補足了在地欠缺的『急、重、難、罕』等醫療資源,為當地民眾搶救寶貴性命、提供平等的醫療資源,改寫了在地鄉親的處境。《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書中記錄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故事,逆轉「龍困淺灘」的劣勢,化為「得天獨厚」奮起機會,實踐生命平等的價值,這裡,就是最好的起點!十八年只是開頭,臺大雲林分院蓄積的能量,將繼續發光發熱,照亮更多有需要的人,讓台灣更加美好。
【衛教情報】長庚醫院嗨爆醫療科技展 衛教講座熱鬧滾滾
結合政府、醫界、科技、生技產業能量,展現台灣醫療科技新貌的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此次在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率領下,結合體系眾多卓越成果參與盛會,吸引大批人潮進到攤位參觀體驗,尤其連續四天21場的衛教講座,邀請重量級明星醫師進行專業解說與互動,大受好評。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在王瑞慧董事長卓越領導和支持下,每年投入龐大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域,成果豐碩,甚至和世界先進國家接軌,對推動台灣醫療科技產業進展具有實質貢獻,更是全民之福。為能完整展現科技的、智慧的、創新的、榮耀的長庚,展覽特別規劃四大主題區,包括「尖端科技特色醫療」、「全方位智慧醫院」、「創新研發成果」及「社會公益及榮耀展現」,以動靜態方式呈現,希望讓民眾更清楚了解長庚日新月異、不斷精進的醫療技術,也能近距離感受醫療科技進步為切身帶來的好處。現場舉辦衛教講座,民眾熱情參與,座無虛席。在「尖端科技特色醫療」部份,長庚醫院以嶄新的尖端科技醫療及細胞治療,呈現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各式手術創新應用的成果,以及ROSA機器手臂在腦部和脊椎微創手術的應用,尤其新應用在癲癇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在微創醫療方面,長庚醫院除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外,更利用3D影像科技,提供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醫療評估,舉凡嘉義長庚『術中電腦導航定位精準手術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射頻熱凝治療』、基隆長庚『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高雄長庚『無痛無疤甲狀腺頭頸消融術』,以及林口、高雄長庚的『淋巴水腫治療』,均有亮眼成績,醫療水準居國際領導地位。長庚醫院也提供各種器官移植醫療服務,其中的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領先各國,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超過3,000例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存活率優於歐美日。「微菌叢植入術」也是長庚一大特色,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已成功治療超過80例患者。此外,長庚醫院長期在環境食安的議題非常重視,為了讓民眾對環境污染物有正確的認知,現場準備常見的民生用品,長庚檢驗醫學科特別提供「尿液12項重金屬檢驗套組」及「環境荷爾蒙分析」,以靈敏度極佳的質譜儀進行精準檢驗,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傳遞正確的「選」跟「用」觀念,避免塑化劑、鎘米、含鉛中藥材等危害,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全方位智慧醫院」更是長庚的重要特色,攤位現場特別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開放民眾體驗。長庚醫院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也是推動長庚資訊化發展的關鍵人物,他指出,長庚以病人的就醫流程來呈現醫院運用資訊科技的智能化服務。長庚醫院長期支援離島與偏鄉的醫療服務,近年配合國家政策推展以及資訊科技進步積極發展遠距醫療,與長庚醫科公司合作,透過資訊的整合介接,可提供全時段、多專科的遠距會診服務,依遠距病人疾病需求會診長庚的專家醫師,山地離島偏鄉地區的醫院可直接透過五官鏡設備將病人的醫療影像傳送至長庚,由專科醫師進行診察並提供診治先機。目前長庚醫院已與8家醫療院所進行合作,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服務,迄今已開設超過600個診次,服務逾4,000名病患,提供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亦能提供診治先機,真正落實「醫療平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創新研究能量屢屢在生醫研發指標性競賽--『國家新創獎』大放異彩,2020年長庚醫院勇奪29個獎項,2021年再延續這股創新研發能量,獲得44項大獎,在全台醫療機構中獨佔鰲頭,因此在「創新研發區」特別從獲獎主題中挑選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主題,包含4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展示人工智慧如何協助醫師做出臨床診斷;另外有4項長庚醫師自行研發的醫材和臨床診斷方法,醫師以過去臨床病人遇到的困難,在院方研究經費的支持下,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造福病人。長庚醫院今年榮獲國家新創獎的兩項主題:「人工智慧心電圖心臟疾病篩檢軟體」及「智能超音波篩檢輔助系統:兒童發展性髖關節發展不良」,受主辦單位邀請,特別安排於「AI醫療創新科技」主題館展出。長庚醫院陳昱瑞名譽主委表示,長庚醫院一向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經營理念,從醫療、保健、關懷三大主軸推動社會公益,足跡遍佈台灣各角落,每年社服基金支出約8.2億元,佔醫療收入結餘24.7%,遠超出法令規定應提撥金額4,9億元,因此本次特別闢設「公益榮耀」專區,展出近年來參與偏鄉醫療、關懷弱勢保護、運動醫學推廣、預防保健及健康促進的成果。
抗癌新突破!讓腫瘤細胞無路可逃 有助免疫治療效果更好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持續對國人生命健康構成莫大威脅,但近年因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癌症治療出現一道曙光。然而,癌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雜亂增生的血管與極化的巨噬細胞抑制了免疫反應,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監控,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實體腫瘤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30%,因此調控腫瘤微環境就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研究員之研究團隊發現,粒線體內多功能蛋白酶Lon,可透過調控「活性氧」濃度,在癌細胞活化發炎反應訊息傳導,誘導癌組織與周邊的巨噬細胞分泌抑制型細胞激素,抑制T細胞免疫反應,以及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從而使癌細胞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本研究已於109年12月發表於美國癌症免疫治療學會(Society for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TC)官方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而團隊繼續以「血管正常化」的思維研發VEGF121-VEGF165融合蛋白藥物,藉由抑制細胞內外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訊息傳導、抑制腫瘤血管增生,促使腫瘤內原本絮亂無章的血管變為較正常,同時增加腫瘤微環境中殺手T細胞與自然殺手(NK)細胞的進入。VEGF融合蛋白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L1的合併治療可在動物實驗中更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同時克服癌思停標靶藥物抗藥性。團隊以「新穎融合蛋白促血管正常化以克服抗藥性及增強癌症免疫療法」技術獲頒「2020第17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組」獎項。研究團隊證實在腫瘤微環境中,癌細胞會演化出逃避免疫細胞監控的能力。癌細胞可活化發炎反應訊息傳導:p38-NF-κB,並促進腫瘤血管新生,且竟可以同時利用外泌體分泌系統與粒線體DNA釋放,將干擾素訊息傳導路徑據為己用,進而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從而誘導巨噬細胞極化,抑制T細胞活性,成為適合癌細胞生長或轉移的免疫抑制環境。透過動物實驗,證實VEGF融合蛋白抑制腫瘤過度血管新生、抑制癌細胞缺氧代償作用(HIF-1α路徑)、減少巨噬細胞極化成促腫瘤生長的M2巨噬細胞、並減少分泌VEGF-A、IL-6、TGF-β,改善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並增加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的進入、讓anti-PD-L1的合併免疫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創新概念與技術,已獲得美國(US patent No.10,851,142 B2)、日本、及歐盟的專利保護。VEGF融合蛋白藥物目前已完成動物有效試驗,之後將繼續完成進入臨床試驗前之動物安全性測試,期待未來將開發為癌症新藥,提供癌症患者一個搭配免疫療法的治療選擇,成為新穎的癌症組合治療。
獎項拿不停!中油2020表現亮眼 斬獲多項大獎
新冠疫情影響台灣各產業甚鉅,但即便如此,台灣中油公司在肩負國營企業責任、持續穩定供應國內所需油氣能源下,不僅堅守岡位,更在各領域中表現傑出,在2020年在各領域陸續斬獲多項大獎,深獲社會肯定。面對2021即將來到,台灣中油也表示將繼續善盡社會責任,朝永續經營與發展邁進。2020年雖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台灣中油於各領域表現不退反進,在多項領域發光發熱備受肯定,包括在企業永續與經營、油品與工程品質、社會公益與工安、產品研發與創新等方面皆斬獲各獎項,也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台灣中油包括在企業永續與經營、油品與工程品質、社會公益與工安、產品研發與創新等方面皆斬獲各獎項。台灣中油歷年在各領域持續獲得各種獎項肯定,在企業永續部分,今年榮獲「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之「循環經濟商業領袖獎」及「人力投資獎」;減碳成果另獲頒減碳冠軍證書,並於亞洲卓越企業暨永續發展獎中勇奪最大獎項「領導獎-年度行業冠軍」以及「永續獎-亞洲最佳職場」殊榮。此外,也在「2020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中榮獲「綜合績效獎-台灣TOP50永續企業獎」、「企業永續報告類-能源產業白金獎」,並獲七項「卓越案例獎」,一共九大獎項,獲獎數續創新高,由總統蔡英文頒獎。台灣中油獲讀者文摘肯定。而在企業經營部分,今年台灣中油在第17屆國家品牌玉山獎大放異彩,獲得傑出企業全國首獎與最佳產品全國首獎雙冠王,4項產品與服務獲頒最佳產品獎,總經理李順欽更榮獲傑出企業領導人,成為首位國營事業獲獎的領導人,總計囊括三大類別,雙項首獎,計八大獎項。另外並於109年消費者意見調查-「消費者心目中理想品牌」加油站類別中再次蟬聯第一名,此次已是台灣中油連續第16年獲此殊榮。至於環保部分,環保署第二屆國家企業環保獎由油品行銷事業部台南營業處獲頒「銀級獎」、天然氣事業部永安液化天然氣廠奪得「銅級獎」,台南營業處因為積極拓展綠能產業再得「綠色行動獎」殊榮,並獲總統蔡英文接見。工安部分,探採事業部天然氣處理廠獲勞動部工程金安獎暨職安衛優良單位五星獎;工程品質部分,煉製事業部桃園煉油廠獲公共工程委員會頒發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台灣中油於109年消費者意見調查-「消費者心目中理想品牌」加油站類別中再次蟬聯第一名。在產品研發與創新上,綠能科技研究所今年以海藻養殖、生質油製作等研發獲得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專利競賽金牌獎,參加第17屆國家新創獎再以「”藻”到健康-本土大型海藻原料開發」獲頒「新創精進獎」,再再顯示台灣中油優異的研發成果。除了獲獎連連,過去台灣中油支持弱勢公益,長期獎助體育菁英,今年成立台灣中油足球隊以實際行動培植運動員,成軍後參加2020台灣企業乙級足球聯賽奪冠,確定晉級2021台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期許明年再締造佳績,以培育更多足球好手。台灣中油指出,今年全球爆發疫情及國際油價變化大,對台灣中油是一項重大的考驗,但台灣中油仍持續推動品牌經營與行銷,包括周年慶加油金抽獎、防疫新生活一起去旅遊抽獎等活動,在各加油站廣推多角化產品經營,受到消費者的支持與肯定,更是促使台灣中油未來更堅定「以客為尊品質至上」的方向與信念。
治療帕金森氏症新突破 這個技術可以未卜先知
現在醫師用藥大多憑著臨床經驗和症狀給藥,通常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確認用藥對病人有正面治癒效果。現在醫界結合產學合作有創新突破!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在醫師還沒開處方箴前,藥物篩檢平台可透過誘導式幹細胞,測試用藥,確認藥物,提供醫師最佳開藥選擇,達到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之服務。」!這項藉由人類誘導式幹細胞(iPSC) 模組建立高效能藥物篩檢平台,做為個人化、精準化醫療服務之檢測技術,適用對象為用藥複雜度高或對用藥有副作用的病患,榮獲今年第16屆國家新創獎!預計半年可應用在臨床。陳睿正指出,以帕金森氏症為例,醫生想要測試新的藥物是否對病患更有效,醫院透過取得患者的皮膚細胞或抽血方式,並讓血球或皮膚細胞變回誘導式幹細胞,誘導式幹細胞分化出來的神經細胞出現不同徵狀,可以在顯微鏡下展示藥物影響。若幹細胞對此藥物有正面反應,幾乎可百分百確認此藥物對病患有治癒力,達到高效能精準化醫療。目前已完成針對心血管疾病用藥平台的開發。和陳睿正主任攜手合作的昱星生物科技執行長張郁芬博士表示,與中醫大產學合作聚焦於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與腦中風疾病,藉由人類誘導式幹細胞(iPSC) 模組建立高效能藥物篩檢平台。誘導式幹細胞是蒐集一般人身上的皮膚細胞或血液細胞,透過特別的程序處理,讓普通的細胞退化成原型、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接著,可以指定誘導式幹細胞分化成心肌(心臟)、神經、肌肉、分泌胰島素的細胞等等,要來檢測藥物反應。陳睿正提到,利用誘導性幹細胞(iPSC)之技術所建立的疾病模型與神經退化性疾病方面的臨床數據互相比對,未來能夠挑選出最好的疾病模型提供藥廠做大規模的新藥開發。
大學教授、會計師擁抱科技 無人船海運空櫃雲端記帳創事業
大學教授、會計師紛紛投入科技新創事業,像是中原大學機械系郭鎮銘,以及二位會計師背景的馮皓翔、多次協助新創團隊募資流程的邱奕淳,他們從產業界痛點尋求事業點子,並且讓公司募資也走到天使輪階段。NCS的創辦人金炳先、馮浩翔,其中馮皓翔是政大畢業、具有會計師資格。這一家公司標榜「用AI實現海運產業最小資源浪費,推動貨櫃直接交換模式」,他們看到「平均每五個被運送的貨櫃中,就有一個是未裝載貨物的空櫃」,而且在201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海運空櫃搬運成本高達348億美金,卻還沒有找到高效能的解決方案。他們在2017年以IT技術建立系統與介面,採用貨櫃直接交換的創新模式,讓海運公司在全球任何港口可直接共享貨櫃,跳脫原有出借空櫃僅能歸還至指定地點的限制,使得應用範圍不易再像過去受到航線、貨物流向、運費等的牽制影響,未來也正逐步導入AI技術幫助海運公司做系統化貨櫃管理,達到貨櫃運輸最大化的目標。目前NCS海運市場佔有率10%、租櫃供給量12%,預計從亞洲拓展到歐美洲等。而NCS全名為Neptune Container Swap,其中的Neptune一詞,是取自羅馬神話中「海神」之意,象徵海洋的無限變化與可能性。AAS創辦人郭鎭銘。(圖/李蕙璇攝)AAS創辦人、CEO郭鎮銘,來自中原大學機械系教授的背景出身。他提到近年來建築物、水質安全日漸受到國人的重視,像是日前發生南方澳大橋坍崩憾事後,讓相關單位也更加注重公共建物的例行檢測與維護作業。而郭鎮銘和團隊就以「使用智慧無人系統進行基礎建物檢測」獲得國家新創獎。AAS團隊則欲在建築物、水質安全的檢測技術,現在多仰賴人工耗時又危險,而且精密度不足一直是需要解決的痛點,決定用無人載具控制系統來執行。郭鎮銘從2003年開始接觸無人載具新興領域,並與CTO郭忠鑫在德國研究機構Fraunhofer IZEP(夫朗和斐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為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深化自己的技術。目前AAS可以服務包括高精度水質檢測的無人船系統,以及可貼近建物檢測建物狀態的無人機系統。無人船系統已經在2017年進入市場,無人機系統也將在2019年第四季推出更易操控的二代機。NexTrek匯雲數位創辦人邱奕淳(中)及團隊。(圖/李蕙璇攝)會計師邱奕淳在多次協助新創團隊募資流程中,看到了公司記帳跟培育財會人員的問題, 2017年與朋友共同創辦NexTrek匯雲數位,採用新型態的雲端記帳與金流管理工具,讓非財會專業的人員、老闆也能輕易做出財務報表,成立至今,使用NexTrek匯雲數位服務的付費用戶已經突破100家企業,超過2000多個用戶註冊使用。其鎖定佔有台灣公司數量超過95%的微型企業,可以在沒有專職財會人員的狀況下,也能用合理的成本來即時掌握公司的經營現況,並希望藉此解決財會人員花費近60%做資料整理的行政時間,透過簡單易懂雲端記帳工具優化記帳程序,可讓心力與時間專注於經營管理分析、稅務等項目。邱奕淳表示,中小企業常以流水帳的方式記錄金流,而有許多資料無法被有效利用,就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概念,讓資料輸入變得平易近人。NexTrek源自NexT+Trek(軌跡)兩字,是指下一代紀錄會計的方式,透過引導記帳的流程,解決台灣企業記帳問題缺口。右為新創界老將鄭維晃、發票存摺負責人陳碧勳。(圖/李蕙璇攝)以上是第一屆識富天使新創加速計畫今年最新挑選出最具市場潛力的新創團隊,除了「NCS海運創新空櫃交換(Neptune Container Swap)」、「AAS鎮鑫科技」、「NexTrek匯雲數位」之外,還包括「Omnie聯捷創新」及「點點塑環保科技(Micro PC)」,其營運募資天使輪金額從100萬到6,000萬皆有,將獲識富天使會、天使投資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