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梭狀桿菌
」 腹瀉 糞便 困難梭狀桿菌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外食族天天拉肚子!腹絞痛逾3年 檢查竟是抗藥性壞菌搞鬼
一名41歲曾先生,長時間三餐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導致他2年多來每天都要跑3、4次廁所,還經常出現腹瀉、腹絞痛的情況。最終他在友人的建議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才發現竟是抗藥性壞菌「困難梭狀菌」在搞鬼。一名41歲房仲曾先生,幾乎每日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因此2年多來每天都要跑3、4次廁所,還經常出現腹瀉、腹絞痛的情況。後來曾男在朋友的建議下,前往醫院採集糞便進行檢驗,才發現腸道內有「困難梭狀菌」存在,造成腸道發炎而經常腹瀉,最終曾男按照醫生建議服用益生菌及攝取高纖食物,調節菌群平衡,3個月後已完全康復,回到每日排便一次的正常情況,腹部也不再絞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困難梭狀菌全台盛行率約1到5%,是導致急性或持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甚至住院病人的困難梭狀菌盛行率高達20%。病患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正常菌叢減少,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困難梭狀桿菌開始大量繁殖,進而造成腸道不適發炎。林文元副院長更指出,一旦長期放任困難梭狀菌,它會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最後,林文元副院長也提醒,要是長期倚賴一般抗生素治療身體發炎等問題,可能導致整體腸道的細菌數量、多樣性與豐富度迅速下降。尤其是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細菌如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進而造成有害的潛在病原體隨之增加,引發其他的感染疾病。
陸醫療企業招募「捐糞便志願者」 月薪2.9萬超嚴格條件一次看
糞便竟然可以賺錢!中國西安菌佑醫療公司聯合西安交大一所附院,推出「糞便菌群志願者招募」,1天可賺3位數,月薪可達6600元人民幣(約2.9萬新台幣),不過有條件限制,並非人人能夠捐贈,引發外界關注。據《紅星新聞》報導,捐贈糞便1次補貼100~300元人民幣不等,每月最多可捐獻22次,換算下來,1個月可領6600元人民幣的補助津貼,捐獻者須為18~30歲健康成年人,沒有學歷、性別限制,以在校大一、大二學生優先,BMI值要介於18.5~23.9,而且不能有既往病史,不熬夜、抽菸、喝酒,要有運動習慣,三餐規律、排便正常,假如近期有刺青、打耳洞、做醫美、服用抗生素,或是有心理疾病,都不符合條件。招募有條件限制。(圖/翻攝自紅星新聞)志願者除了要通過體檢,還得接受面談,讓公司了解心理健康狀況,並詢問病史或家族遺傳,因未通過篩選的人,未來將服務於對憂鬱症患者的治療,因此這項檢查格外重要,還必須填寫一份12頁的「供體招募健康評價量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諮詢和報名的人數很多,但實際通過率僅有10%。有刺青、醫美的人難以通過檢驗。(圖/翻攝自紅星新聞)符合資格的糞便捐獻者,會有1次價值2000元人民幣的免費體檢,以及全年健康指導,每次捐贈還提供營養補貼和交通補貼,1次100元人民幣,如果成為最佳捐獻者,還有額外獎勵和證書。若是長期捐獻者,每隔3個月需要重新進行體檢和篩查。至於為何要收集健康的人的糞便?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回應,是為了進行糞便微生物移植(FMT),把健康的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新建立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菌失調相關疾病的治療。過往的研究證實,對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等有一定療效,甚至對肥胖、糖尿病、自閉症、腫瘤、憂鬱症等領域的治療也有所突破。
老婦臥病又腹瀉導致「失禁性皮膚炎」! 專家授6照護撇步
90多歲呂阿媽,因為肺炎引發呼吸衰竭入住加護病房,使用抗生素和高濃度管灌飲食,伴隨嚴重的腹瀉,加上病人皮膚狀況不佳,產生失禁性皮膚炎。每次臀部清潔時易造成流血,都痛到肢體不斷揮動,甚至拒絕吃東西,醫護也感到心疼。所幸經台南市立醫院醫護團隊細心照護,呂阿媽狀況也逐步獲得改善。長者長期臥病 四面向評估「失禁性皮膚炎」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威廷指出,若長輩因病臥床,照護時可以由幾個面向來評估是否為失禁性皮膚炎的高風險群,並盡早介入相關照護,避免引發壓傷及感染。一、刺激物的類型和強度:水便(3分)、軟便(2分)、成型便、未解便(1分)。二、皮膚暴露在刺激物時間:需每2小時更換尿布(3分)、需每4小時更換尿布(2分)、需每8小時更換尿布;或未包尿布者(1分)。三、皮膚完整性:傷口暴露或受浸潤皮膚炎(3分)、發紅皮膚炎或細菌感染(2分)、乾淨和皮膚完整(1分)。四、其他因素:低白蛋白、抗生素使用、管灌、困難梭狀桿菌…等,因素達3個或更多(3分)、2個(2分)、0-1個(1分)。清潔液、保護霜不可少 嚴重患者皮膚需三層保護林威廷建議,照護高齡者的失禁性皮膚炎,可以準備合適的皮膚保護泡沫清潔液及皮膚保護霜。如果是皮膚完整或高風險個案,建議使用一次性免清洗劑,保持通風及舒適。若是皮膚發紅,則可擦氧化鋅、保護霜,或噴三層無痛性保護膜。如果有皮膚發紅和破皮,以適透膜粉、噴無痛性保護膜,連續交替三層保護。發紅、破皮、丘疹,需看診皮膚科經醫師開立抗黴菌藥膏,並與適透膜粉及無痛性保護膜連續交替三層保護。飲食上則避免高蛋白不好吸收的食物,改以膳食纖維較高的食品,可在腸道中吸收水分,改善胃腸功能,緩解腹瀉之情形。照護七口訣 沖、洗、拍、乾、保屁、風台南市立醫院加護病房提醒,患者必須調整飲食,避免吸收不良引起腹瀉,同時為了提升照護品質,以及協助照顧者熟記照護步驟,醫護也發展獨特照護七口訣:沖、洗、拍、乾、保屁、風,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的風險。1.沖:溫水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沖,將大部份的排泄物沖掉。2.洗:用濕紙巾及清水洗淨會陰部及臀部較難去除的排泄物,並留意皺摺處的清潔。3.拍:以輕拍方式去除排泄物沈著於皮膚之黃色污漬。4.乾:用濕紙巾將會陰部及臀部輕拍乾燥。5.保屁:使用皮膚保護霜,於雙側腹股溝及屁股,以保護受排泄物浸潤之皮膚。6.風:使用看護墊或打開尿布,並將棉被或被單懸掛於床欄兩側,以使會陰部保持通風。
阿嬤罹失禁性皮膚炎「痛到醫護也不忍」 「照護7口訣」搭飲食調整獲改善
90多歲的呂阿嬤肺炎引發呼吸衰竭入住加護病房,使用抗生素和高濃度管灌飲食,伴隨嚴重的腹瀉,加上皮膚狀況不佳,產生失禁性皮膚炎。每次臀部清潔時易造成流血,病人痛到肢體不斷揮動,甚至拒絕吃東西,醫護看了也感到心疼。經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林威廷醫師、護理師、傷口照護師及營養師,針對藥物及飲食調整,並配合失禁性皮膚炎照護措施,使得呂阿嬤的皮膚狀況獲得改善。林威廷醫師指出,若長輩因病臥床,照護時可以由幾個面向來評估是否為失禁性皮膚炎的高風險群,並盡早介入相關照護,避免引發壓傷及感染。一、刺激物的類型和強度:水便(3分)、軟便(2分)、成型便、未解便(1分)。二、皮膚暴露在刺激物時間:需每2小時更換尿布(3分)、需每4小時更換尿布(2分)、需每8小時更換尿布;或未包尿布者(1分)。三、皮膚完整性:傷口暴露或受浸潤皮膚炎(3分)、發紅皮膚炎或細菌感染(2分)、乾淨和皮膚完整(1分)。四、其他因素:低白蛋白、抗生素使用、管灌、困難梭狀桿菌…等,因素達3個或更多(3分)、2個(2分)、0-1個(1分)。 林威廷醫師建議,照護高齡者的失禁性皮膚炎,可以準備合適的皮膚保護泡沫清潔液及皮膚保護霜。如果是皮膚完整或高風險個案,建議使用一次性免清洗劑,保持通風及舒適。若是皮膚發紅,則可擦氧化鋅、保護霜,或噴三層無痛性保護膜。如果有皮膚發紅和破皮,以適透膜粉、噴無痛性保護膜,連續交替三層保護。發紅、破皮、丘疹,需看診皮膚科經醫師開立抗黴菌藥膏,並與適透膜粉及無痛性保護膜連續交替三層保護。飲食上則避免高蛋白不好吸收的食物,改以膳食纖維較高的食品,可在腸道中吸收水分,改善胃腸功能,緩解腹瀉之情形。台南市立醫院加護病房為了提升照護品質,以及協助照顧者熟記照護步驟,發展獨特照護七口訣:沖、洗、拍、乾、保屁、風。沖:溫水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沖,將大部份的排泄物沖掉。洗:用濕紙巾及清水洗淨會陰部及臀部較難去除的排泄物,並留意皺摺處的清潔。拍:以輕拍方式去除排泄物沈著於皮膚之黃色污漬。乾:用濕紙巾將會陰部及臀部輕拍乾燥。保屁:使用皮膚保護霜,於雙側腹股溝及屁股,以保護受排泄物浸潤之皮膚。風:使用看護墊或打開尿布,並將棉被或被單懸掛於床欄兩側,以使會陰部保持通風。隨著人口高齡化,年長者的皮膚機能老化及腸胃道消化吸收不良…等多重因素,使得失禁性皮膚炎的個案也越來越多,當皮膚防護層受到破壞,進而誘發壓瘡、細菌及黴菌的感染,就會讓治療時間拖長。林威廷醫師提醒,調整飲食避免吸收不良引起腹瀉,並遵行照護七口訣:沖、洗、拍、乾、保屁、風,才能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的風險。
冷乾製備膠囊 微菌叢植入治療更輕鬆
微菌叢植入治療是利用健康捐贈者的糞菌,經過嚴格的篩檢與製備過程後,以消化道內視鏡或口服膠囊等方式植入病患腸道中,使腸道菌相恢復健康,已開放應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病人。傳統方式製備的口服膠囊,治療一次需服用30至40顆,病人吞服壓力大,臺北榮總引進冷乾技術製備膠囊,保持微菌足量,但大幅降低膠囊含水量與體積,每次治療僅需服用10-12顆,讓微菌叢植入治療更輕鬆。微菌植入治療後,數日後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粘膜明顯修復。(圖/臺北榮總提供)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張天恩醫師表示,人體中存在數以兆計的微生物,其中多數生存在腸道中。腸道微菌叢協助維持人體的健康與正常運作,當人體微生物的平衡狀況改變,造成菌相失衡時,便會造成人體疾病。70歲Y女士,因反覆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合併偽膜性腸炎,造成長期腹瀉與血便,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轉至臺北榮總就醫。經微菌叢植入治療小組評估,接受消化道內視鏡冷乾膠囊的微菌植入治療,植入過程不到5分鐘即完成,並無任何不適感,數日後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粘膜明顯修復。臺北榮總於108年由侯明志副院長領導成立微菌叢植入治療小組,提供相關醫療服務與臨床研究,建立專用高規格生物安全等級的微菌製備實驗室,製備健康微菌叢供病人使用。目前共完成28例微菌叢植入治療,包含22例經大腸鏡植入、3例傳統冷凍膠囊植入與3例冷乾膠囊植入,成功率高達96.4%。未來將持續優化製備過程,除提供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病人治療,也將應用其他疾病臨床治療與照護,開設微菌叢植入治療特別門診,提供民眾臨床諮詢與評估。
血癌女手術後狂瀉不止病危 醫緊急「種入糞便」保命
一名罹患急性白血病的39歲女患者,在接受骨隨移植後3個月,出現嚴重「急性腸胃型反排斥反應」,終日腹瀉、血便不止,性命垂危。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使用「腸道微菌叢移植術」(FMT),將正常人的腸道細菌種入患者腸道,順利治療腸道感染並完全控制住排斥反應,移植手術至今1年多,女患者並況穩定,血癌亦無復發跡象。臺北榮總血液科主任高志平表示,該名女病患在完成俗稱骨髓移植的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後,因嚴重急性腸胃型反排斥反應,出現血便、腹瀉不止症狀,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風險極高。且使用類固醇與各種免疫抑制藥物效果均不佳,並因免疫力低下合併有敗血症及困難梭狀桿菌腸道感染(長期使用抗生素、年紀大或住院病患引起腹瀉),情況相當危急。經跨團隊評估討論後,決定採經下消化道內視鏡方式,進行腸道微菌叢移植術,以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並改善嚴重腸胃型急性反排斥反應,術後1到2周,女患者的腹瀉與腸道出血症狀就有明顯改善,再經二次種植手術後,胃腸道症狀完全緩解,急性反排斥也完全控制,且移植後1年多,女患者都未出現復發跡象。國外研究顯示,腸道微菌叢移植術能治療骨髓移植後的急性反排斥併發症,高志平也指出,該名女病患為台灣少見的個案,可作為醫界治療參考,值得進一步研究運用。此外,英國腸胃醫學期刊《Gut》所刊載的研究也發現,腸道微菌叢移植術似乎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研究指出兩名同時罹患困難梭狀芽孢桿菌與新冠肺炎的患者,進行糞便移植後同時治癒了細菌感染與肺炎,震驚醫療團隊,因為原本團隊僅想透過移植來治療細菌感染,沒料到竟然對新冠病毒也有療效。不過,有關糞便移植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糞便救命3】腸道感染竟導致失智 一切都是壞菌惹禍
林先生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後,除了嚴重影響腹瀉導致呼吸衰竭,認知功能也大受影響,家屬一度認為患者失智,後來進行糞便微菌叢移植後,除了腸道恢復健康,認知功能也明顯改善,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陳冠至醫師表示,其背後的機轉可用近期相當熱門的話題「腦-腸-微菌叢軸線」來解釋,藉由這條軸線,腸道內的微生物菌叢可透過其一些代謝產物將訊息傳回大腦,而大腦也可將信息傳到腸道,如此雙向的訊息傳遞得以維持身體健康恆定,一旦腸道的微生菌失衡,繁殖快速的壞菌可能分泌過多的代謝產物,經由血液循環到全身器官,進而影響生理機能,甚至影響到腦的運作;也因此我們藉由糞便微菌叢移植,在改善病人腹瀉症狀的同時,病人的認知功能也隨之改善。陳冠至醫師表示,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盛行率,包括歐美國家、台灣皆正在上升,並且成為醫院內感染控制的重點。根據一篇2010年成大醫院回顧性研究發現,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病患,30天的粗死亡率約為23.3%,而糞便微菌叢移植,目前僅可用在復發性或嚴重性困難梭狀芽孢感染,經常規治療無效之患者,同時國內專家學者也已擬定相關法規,規範糞便微菌叢移植,讓「神奇的糞便」可以安全又有效地救治更多需要的人。
【糞便救命2】這種病菌會致死 便便治癒率高達9成
70歲林先生因嚴重腹瀉而發現感染「困難梭狀桿菌」,這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會產生內孢子的人類致病菌,其感染途徑是透過糞口傳染,感染個案通常是接觸到被困難梭狀桿菌汙染的環境,而後再由口腔食入。正常腸道具有平衡的腸道微生物菌叢多元性,而當腸道微生物菌叢多元性遭受破壞而降低時(通常是因為使用抗生素),再加上困難梭狀桿菌食入體內,就有機會在腸道內伺機繁衍,造成偽膜性大腸炎,通常會有嚴重的腹瀉,好發族群為:使用抗生素、醫療機構住民、以及年齡大於65歲以上的老人。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陳冠至醫師表示,困難梭狀桿菌造成的腹瀉,容易復發且嚴重可能導致死亡,當復發或嚴重感染時,經常規治療方式無效時,可以考慮用糞便微菌叢移植來進行治療,其治療原理是藉由移植健康者的糞便到患者腸道內,以重建腸道微生物菌叢的多元性,進一步使得困難梭狀桿菌無法生存,讓腸道黏膜回到健康狀態,達到治療的目的。糞便微菌叢的移植方式,前置處理要將檢驗合格的糞便與生理食鹽水充分混合攪拌均勻,過濾雜質後即可使用,接著可選擇透過內視鏡經鼻腸管或鼻胃管方式移植到腸道;或是透過大腸鏡、灌腸、乙狀結腸鏡等方式移植微菌叢,根據過去文獻報告,不管用哪一種方式給予,其成功治癒率皆可達8~9成,移植後,有部份患者可能產生不規則腸蠕動及脹氣、發燒、短暫便秘、或腹瀉,但大部分皆可用藥物達到症狀緩解。未來糞便微菌叢移植,可能還能應用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及巴金森氏症等疾病,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療效。
【糞便救命1】合格黃金需5條件 女兒捐屎救老父
70歲林先生,因脊椎受傷住院,住院期間因發燒疑似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在感染獲得控制後,卻又發生嚴重腹瀉的情形,經糞便檢驗及大腸鏡檢查,證實為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併發偽膜性大腸炎,在經過二線抗生素治療,腹瀉問題仍然存在,並且多次因嚴重腹瀉導致虛脫而造成呼吸衰竭,多次住進加護病房並且需仰賴呼吸器維持呼吸功能。期間家屬還發現病人認知功能發生異常,搞不清時間與地點,家人驚恐一度以為林先生出現失智現象。為了徹底解決病人的嚴重腹瀉問題,經亞東醫院跨團隊討論及詳細病情解釋後,決定由肝膽胃腸科陳冠至醫師為病人做「糞便微菌叢移植」。陳冠至醫師取用林先生女兒檢驗合格之糞便為病人進行手術,術後隔日,病友長達數月的腹瀉問題立即改善,並且認知功能也恢復正常,林先生的女兒直說「太神奇了!沒想到糞便微菌叢移植能一次解決父親兩個這麼嚴重的問題」。病人之後順利出院,直到目前仍無復發情形。 什麼樣的糞便才能用於移植呢?陳冠至醫師表示,捐贈者主要需符合特定條件,包括每天都正常排便、近3個月內沒有使用過抗生素,也沒有常規使用會引起受贈者過敏的藥物、無重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肝硬化等等,同時須通過血液、糞便檢驗無傳染疾病,才適合捐贈糞便。合格糞便5條件1.每天有正常大便排出2.近3個月內無使用抗生素3.臨床上無重大疾病者(如:糖尿病、癌症、肝硬化、心衰竭、腎衰竭或尿毒症等)4.無常規使用會引起受贈者過敏的藥物5.需通過血液及糞便檢驗證實沒有傳染疾病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