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紅疹
」2女赴印度旅遊返台確診屈公病! 登革熱、屈公病「境外移入」創新高
疾病管制署24日公布上周國內確認境外移入屈公病,其中兩名女性是前往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有發燒、關節痛等症狀,入境就醫後確診。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為暑假出國潮影響,今年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等兩大蚊媒傳染病境外移入均創5年同期新高,提醒赴南亞和東南亞注意防蚊。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兩人分別是30多歲與40多歲女性一起到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四肢紅疹、倦怠等症狀,入境後就醫一度診斷疑似登革熱,後來經過採檢確定屈公病,這兩人都在家裡休息,臨床症狀改善。另一名個案則是非本國籍男性,林詠青表示,這個個案8月中旬從印度抵台,隔天發燒關節痛,兩天後才就醫,最後通報確診屈公病,目前已經離境。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疾管署指出,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包括泰國和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其中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也公布國內上周(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羅一鈞也提醒,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民眾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另外,民眾若回國後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台東1歲童染腸病毒重症 衛生局籲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台灣3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新增1名為台東縣個案1歲男童,經送醫診治後,已出院返家休養,台東縣衛生局呼籲家中幼兒若有重症情形,請盡速至台東馬偕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就醫。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男童在4月17日出現反應遲緩、嘴唇發紺等症狀,前往醫院急診就醫,收住小兒加護病房治療。次日出現發燒、四肢紅疹、喉嚨水泡症狀,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伊科病毒21型併發重症。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而兒童常見症狀除了發燒以外常引起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要注意的是5歲以下嬰幼兒為易導致重症高風險族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就醫。衛生局長孫國平指出,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台東縣近期第17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237人次已超過流行閾值(100人次),衛生局近期已陸續加強縣內校園、幼兒園及托嬰中心腸病毒防治查核,要求各場所應落實清消、通報及手部清潔正確性。衛生局提醒,民眾出入公共場所、返家後、如廁及進食前後等時機,應使用肥皂正確洗手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且住家及收治嬰幼童單位人員應每日進行環境清潔及使用漂白水消毒工作,尤其是幼童常接觸的地方如玩具、手把、桌椅等。同時呼籲如家中兒童生病時盡速就醫或在家休息,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避免至公共場所,如外出應配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首例屈公病!70多歲男境外移入確診 發燒骨痛且四肢紅疹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6)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為北部本國籍70多歲男性,今年9月中下旬與案妻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柬埔寨旅遊,9月24日自柬埔寨入境於自宅檢疫,同日陸續出現發燒、骨頭痛、肌肉痠痛及四肢出現紅疹等症狀,就醫後因COVID-19 PCR檢驗及登革熱NS1篩檢均為陰性,故再次就醫,經血清檢驗屈公病陽性確診。案妻及1名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個案目前已無發燒等不適症狀,將持續監測至10月20日。我國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累計233例確定病例,其中本土病例21例,境外移入212例;境外移入病例中,九成個案感染地為東南亞國家,以緬甸(70例)為多,其次為印尼(62例)及菲律賓(28例)。國際屈公病今年疫情上升,鄰近之東南亞/南亞多國包括菲律賓、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疫情持續上升,並高於去年同期。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累計報告超過23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22萬例報告數為多,已為去年同期1.9倍,瓜地馬拉、巴拉圭等疫情亦嚴峻。疾管署指出,屈公病與登革熱相同,都是藉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屈公病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大多數患者約在7至10天內可康復。疾管署呼籲,計劃前往東南亞等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入境臺灣或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應主動通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就醫時請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再增5例MIS-C!幸好病況皆好轉 醫提醒「這個併發症也要注意」
今日新增79663例病例,其中79598為本土病例,211例死亡,比起昨日案例數增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昨天晚間10時後轉檔異常,因此將今天接近中午前的所有資料也一起轉檔進來,因此79663例是包含今早的通報,比昨日個案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增211死,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到90多歲,其中一名30多歲男性慢性腎病,死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此外,今增中重症446例,重症中有5例MIS-C,為1女4男,年齡分布從2歲到10歲。羅一鈞說明,第一例2歲女童於5月12日確診,6月3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診斷MIS-C,6月6日收住院,病況改善治療中。第二例4歲男童5月5日確診,6月6日出現持續發燒、嘔吐、頸部淋巴結腫大、腹痛、嘴唇發紅、喉嚨發紅等,當天收治住院,病況改善。第三例6歲男童5月5日確診新冠,6月2日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持續發燒、四肢紅疹、嘴唇腫脹、結膜發紅、喉嚨發紅等,6月6日收治住院,診斷MIS-C併休克,經治療病況已改善。第四例8歲男童於4月20日確診新冠,5月19日出現持續發燒、胸痛、腹痛、活力及食慾下降口腔粘膜乾燥、結膜發紅、扁桃腺紅腫、頸部淋巴結種大等,5月22日住院診斷MIS-C合併闌尾炎,病況好轉,5月31日已經出院。第五例為10歲男童,5月1日確診新冠,5月31日出現持續發燒、頸部淋巴結腫痛、胸痛、腹痛、腹瀉、手腳出疹及四肢水腫、結膜發紅,6月4日收治住院,診斷MIS-C併休克,病況改善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兒童重症累計49例,包括腦炎18(7出院),肺炎9,敗血症3,哮吼4(3出院),家中死亡5,共病2(腦腫瘤、癲癇重積)例,MIS-C則累計8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則提醒家長,兒童確診後4到6周除了有可能引發MIS-C,確診後1周也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因為新冠病毒會使肌肉發炎,造成四肢疼痛,感染確診後1周,患者常發生手腳疼痛,是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性發炎,可多補充水分及熱敷緩解症狀,但若孩童肌肉疼痛,尿液由類似綠茶色轉變為紅茶色、可樂色,代表肌球蛋白進入腎臟導致出血性發炎,家長務必特別留意,盡早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