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過剩
」 雞蛋 蛋價雞蛋每日過剩破百萬顆 大廠「降價清庫存」每斤不到17元
近期國內雞蛋生產量過剩,導致蛋價崩盤,最新的雞蛋產地價已降至每斤21.5元,創下4年來的新低。南部有雞蛋大廠為了消化庫存,願意將價格下調5元,以每斤16.5元的價格拋售,20斤裝的箱蛋的價格每箱僅售330元,造成零售市場的混亂。中南部的白蛋價格甚至降到了每斤23元,而北部的價格則約每斤30元上下。至於本周蛋價走勢,台北市蛋商公會表示仍在評估中。近期國內雞蛋生產量持續增加,每日過剩超過百萬顆。根據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的報告,首次出現「嚴重過剩」的警告,而中南部地區的雞蛋降價速度未能跟上產出速度,導致供應鏈出現堵蛋情形。許多大廠為了清理庫存,急於降低價格拋售,將每斤雞蛋的價格從21.5元調降至16.5元,換算下來每箱雞蛋的價格僅需330元。造成零售市場的混亂,且這些價格均低於蛋商公會所公布的行情價。甚至中南部出現白蛋只要23元的超低價。有中部的蛋農批評農業部,認為無論是種雞的進口還是老母雞的淘汰,農業部都錯估了時機。他們對官員只在冷氣房內想對策感到不滿,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頭痛醫腳,對症下藥的能力不足,還經常錯過關鍵時刻,造成蛋商與消費者抱怨連連。北市蛋商公會常務理事劉威志表示,目前雞蛋的供應量確實過剩,加上保鮮問題,中南部一些大型廠商正在低價拋售,將造成短期內零售市場價格混亂,尤其越靠近產地的價格越便宜。他也同時提醒消費者,在購買低價蛋時多留意品質,若發現雞蛋外殼有裂痕、破損或顏色變暗,應避免購買,以免買到過期蛋。他建議消費者可以查詢箱蛋側邊的雞蛋溯源標籤上的QR code,了解保存期限。
家中養雞賣蛋30年 蘇一峰曝童年聽到「穩賺價」:比考第一名還高興
蛋價直直落,目前全台雞蛋每日產量過剩達到100萬顆,產地價已跌至21.5元,批發價也將在17日調降為31元,價格持續走低。不過胸腔科醫師蘇一峰透露,家裡曾經靠著養雞賣蛋過活長達30年,懂事上小學後就會每天問當天蛋價多少,若是聽到當天蛋價是「16元」,心情比考第一名還高興。據農業部產銷資訊顯示,目前國內蛋雞約有3704萬隻,每日可產雞蛋12萬5000箱,每日產量過剩達約100萬顆,也被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警告「嚴重過剩」。本週雞蛋產地價已跌到21.5元,批發價格也將在17日調降至31元,比新冠肺炎期間還要低。聽到蛋價「疑似崩盤」,醫師蘇一峰16日透過臉書疑惑表示,許多地方加蛋還是要10元甚至15元,市售盒蛋的價格也沒有變便宜多少,似乎抱怨感受不到蛋價下跌這件事。蘇一峰也透露,小時候家裡靠著養雞賣蛋,時間長達30年。他自己也有大概10年的人生,每天都在幫家裡撿雞蛋。當時產地價每斤約10至16元,父母曾告訴他,只要跌到12元以下就是「賠錢賣蛋」,所以他自懂事上小學,就會問每天蛋價多少了,「如果聽到16元,比考第一名還高興」。蘇一峰醫師分享「住20年長大的養雞工寮」。(圖/翻攝FB/蘇一峰)在蘇一峰的發文底下,有不少同樣對市面上蛋價不滿的網友留言:「全聯最便宜的蛋一盒10顆45元,自助餐還是15元」、「散裝的蛋,一斤30幾元。超商的茶葉蛋,10元就做布條打廣告,但超商洗選蛋一盒超過80元。」、「產地價崩跌但中盤商沒降價,昨天買了一盒放牧蛋24顆250元。上星期270元」、「漲上去的東西,鮮少跌下來的」。
電價漲!基本工資調幅推升勞動成本 超商茶葉蛋降價難
近期國內雞蛋生產數量嚴重過剩,每天過剩量已經超過100萬顆,零售市場甚至出現1斤25元的崩盤價,但到通路價格卻無明顯變化。綜觀超商茶葉蛋售價,除了7-11不受蛋價波動維持10元,其他三家均為13元,一家超商高層就私下透露,電費連漲後,單店每年支出增加至少1億元、成本多14%以上,加上基本工資調幅推升勞動成本,直言茶葉蛋要降價恐怕很難。近來萊爾富門市推單顆9元活動,相較同業更便宜,全家、OK亦不時祭促銷,就連盒裝蛋都有滿額可10元加購的好康。不過問及茶葉蛋是否回到10元?業者均態度低調,僅稱會隨時觀察顧客所需作調整,一切以公告為主。近期雞蛋生產明顯過剩,但消費力依舊不振,台北市蛋商公會理事長林天來表示,雞蛋每天過剩約5000箱(約100萬顆),即日起雞蛋價格再下調3元,產地價格從每台斤24.5元下降至21.5元、批發價格則從16日從每台斤34元再調降為31元,價格續探低點,甚至比新冠肺炎消費不振時還低。台北市蛋商公會常務理事劉威志表示,目前消費端仍有一定購買力,主要的問題為產量過剩,建議仍應該透過源頭減產,否則價格仍難回穩。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蛋雞組組長黃榮珍指出,由於蛋價不斷下探,蛋雞業者已盡量減養,目前一顆蛋產地價格才約2.15元。超市量販業者觀察,除了10月初颱風天民眾採購量較明顯外,平時蛋品並沒有特別搶購或滯銷的狀況,維持平穩買氣。家樂福常溫洗選蛋調價區間在42元至49元、冷藏蛋調價約原價的8折,79元至99元、非籠飼雞蛋特價109元至135元,都比之前檔期更優惠,至少都有調降5元。全聯目前10入盒裝平價蛋價格暫無調整,維持45元,後續將視市場情況因應調整。不少民眾疑惑,為何蛋價崩盤,通路卻不見大降價?通路業者也表示,業者與廠商長期合作,會依據市場機制,在保障農民收益情況下,將平均調整價格。
雞蛋過剩「產地價創4年新低」 大減3元!每斤降至21.5元
農業部最新資料顯示,國內雞蛋每日生產量超出需求達到約100萬顆,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直接在產銷報告標註「嚴重過剩」等警語。蛋商今天宣布,由於雞蛋每日產量過剩5000箱(100萬顆),經開會決議,雞蛋產地價今天起從每斤新台幣24.5元降至21.5元,降價3元。農業部官網今天顯示,產蛋雞隻數已達3704萬隻,日產量12.5萬箱,而國人每日雞蛋需求約12萬箱(每箱200顆),因此導致過剩。台北市蛋商公會常務理事劉威志接受媒體聯訪指出,現階段雞蛋買氣並沒有到真的不好,官方統計每天大概會多5000箱雞蛋,但一天5000箱蛋,2天就有1萬箱了,「生產過剩」,因此希望能雞蛋生產端來處理,看如何減產。根據農業部日前資料,疫情期間蛋價曾低到每台斤22元、23元,如今蛋價降至21.5元,已比疫情間的蛋價更低,創下近4年來新低紀錄。蛋農感嘆,蛋價一直跌,飼養成本就高達27元,以他3萬多隻規模的蛋雞場,一個月至少虧損30萬元,之前天氣熱蛋雞熱死,好不容易天氣轉涼,因為政府種雞進口政策失當,導致產量嚴重過剩,蛋價崩跌,「根本是賣一箱、賠一箱,光是今年就虧了300萬元」。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受訪表示,今年7月就曾採取蛋雞產業淘汰寡產母雞計畫,實際淘汰超過220萬隻,已超過原本目標180萬隻,同時建議種雞業者啟動相關措施,包括暫停孵化種蛋、減少雛雞等,自主調節生產數量。李宜謙說,產量過剩其實並非全都是進口太多種雞所知,還包括現不適合淘汰的年輕產蛋雞、消費者吃蛋習慣改變。不少網友則認為,早餐店加蛋一顆還是要15、20元,因此對於雞蛋過剩、產地價崩跌一事完全無感。
雞蛋每日過剩近百萬顆「價格崩至每斤25元」 產銷報告出現「這4個字」
台灣雞蛋市場近日出現嚴重供過於求的現象,產量屢創新高,每日產量過剩近百萬顆,這也導致蛋價大幅下跌,出現每斤25元的驚人低價,甚至產銷報告中首次出現「嚴重過剩」的警語。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依據農業部最新統計,目前國內有3704萬隻蛋雞,雞蛋每日產量高達12.5萬箱,但國內日常需求僅12萬箱,供需失衡導致每日過剩的雞蛋數量驚人。與此同時,無法提升的銷量也是嚴重的問題,雖然雞蛋產地價格降至每斤24.5元,零售市場也出現每斤25元的低價,但買氣依舊低迷。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組長黃榮珍表示,2024年因為蛋荒,農業部大量進口種雞以應對市場需求,但如今卻引發過剩問題,蛋農被迫以極低價格出售雞蛋,甚至有些雞農乾脆把雞蛋送給養豬戶當飼料。黃榮珍解釋,雞農們的飼養成本極高,但如今一隻蛋雞賣給屠宰場僅能換取4.5元,造成嚴重虧損,對整個產業的影響非常大。黃榮珍也批評農業部進口種雞政策失當,導致產業面臨崩盤,並呼籲蛋農加速減產以應對過剩。南部一名蛋農提到,首次看到產銷報告上出現「嚴重過剩」的情況,且全台各地的情況都相似。官方資料顯示每日產量為12.5萬箱,但實際上可能更高達13萬箱,大量雞蛋滯銷。為了出清這些滯銷的雞蛋,不少蛋農不得不以低價拋售,甚至免費贈送,整個產業陷入困境。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則指出,從今年7月開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包括淘汰180萬隻寡產母雞、暫停種雞場孵化種蛋以及減少雛雞數量等,希望透過減產來減輕過剩壓力。但由於目前多數蛋雞都是年輕母雞,生產效率高,使得產量持續增加。李宜謙希望雞蛋產業能依照市場需求自主調整生產,進行計劃性生產,但目前並沒有計劃推出第二波減產獎勵。李宜謙也坦言,國內雞蛋的消費量尚未恢復至之前的水準,這主要受到之前蛋荒期間蛋價高漲的影響,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不少早餐店和小吃店的雞蛋價格仍然偏高,儘管如今蛋價已經回落至平價,但整體消費市場的回溫仍需時間。他呼籲相關通路降低售價,以刺激買氣,幫助市場恢復正常的供需平衡。
國際雙運河危機被誇大? 陽明海運前董座:繞行好望角僅多6天「走陸路更省」
國際兩大運河如今狀況都不甚良好,巴拿馬運河因為乾旱的關係、水量下降導致每日通行船隻數量下滑,而蘇伊士運河則因為葉門武裝組織「胡希運動」的騷擾,讓不少船運公司宣布改道而行。原以為兩大運河的不通行會造成船運延遲、進而造成全球的通膨。但陽明海運前董座謝志堅則表示,其實船隻繞行非洲南部好望角航線,也僅是多出6天船期,如果改走美西迷你陸橋的話,還會比全走水路更快。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近期有傳出幾起因為運河關係,導致船運延期的消息,甚至有船期因此延誤一個月的。但謝志堅解釋,其實在初期的確有船期延誤的問題,但後續調整完畢、恢復正常後,即便不走兩大運河、繞行非洲好望角航線的話,往美東的船航期多6天、往歐洲多10天、往東地中海多15天而已。而且在歷經一段時間的準備後,相關港口也沒有出現壅塞的情形,謝志堅認為,待航運商恢復穩定規律的航班後,航運準點率就會拉高。至於是否會因為兩大運河通行不易導致引發通貨膨脹,謝志堅解釋,引發通膨的主因是能源、原物料與人工費用大幅上漲,船運的時間如果沒有太大問題的話,剩下就是運價的事情,但如今的運價比疫情時期還要低,不太可能會因為運費而引發通膨。至於目前的運價是否已經到頂點了,謝志堅透過Alphaliner的資料分析,估計今年供給成長9.7%、需求成長為2.5%,船噸還是嚴重過剩,但同時也要看中國接單的情況,中國沒接的話,東南亞國家就會接,對船公司而原,整體貨量也只是有多無少。
2022黑天鵝1/首要檢視外幣資產 富邦金羅瑋博士:留意前瞻性、具訂價能力的企業
元月5日美國聯準會(Fed)公布FOMC會議記錄,除了升息外,最令人意外地,「今年下半年可能提前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由於2008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直到2014年聯準會才開始縮減購債(Taper)、升息、縮表,其間隔長達2、3年,從未在1年內搞定,因此美股道瓊指數立馬嚇跌,4個交易日跌掉730點。美國聯準會將提前縮表,成了2022年的黑天鵝。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表示,「其實聯準會去年就已反映,今年可能升息2~3次,不過這次資產負債表膨脹的規模更大,聯準會顯示會更加鷹派,已傳出今年可能4次升息,加上沒有升息後隨即縮表的歷史行情可供參考,使得投行完全沒有方向,市場因此更為恐慌。」面對縮表在即,羅瑋提醒投資人須提高警覺,「今年金融市場波動將比去年更加激烈。去年股市的成長,除來自企業獲利大幅成長外,還加上政策支持;但今年已確定將不會有貨幣政策的支撐,且物價居高不下,金融市場可能進一步下修,以上都會對市場產生動盪。」首先面對聯準會加速縮減購債進度,首批將逆回購1.5兆美債,羅瑋表示,現階段投資人不需要過度緊張,該筆金額雖然看似龐大,但僅相當於去年一整年QE(量化寬鬆)的金額(去年每月QE金額是1200億元,全年約1.3兆元)。這些資金原本應該要流進市場裡的,但因為市場資金已嚴重過剩,這些資金事實上還停留在金融機關手上,因此回購此些資金並不會對現今的金融市場產生衝擊。因Omicron變種病毒讓此波新冠疫情要到2、3月之後才能確定是否得到緩解。先進國家也可能因供應鏈短缺狀況受到波及。(圖/新華社)面對美國今年下半年的升息甚至進行縮表,羅瑋認為投資人首先要注意的檢視手中的外幣資產。因為當美元開始升息後,將造成美元強勢,特別是對於歐元、日圓等幣別來說。其中,歐元下半年可能走升,要注意歐洲央行是否提早升息,至於日本央行估將維持寬鬆政策,因此日圓未來將趨於弱勢。值得一提的則是台幣,挾著企業強勢獲利光環,去年不僅台股創下歷史新高,也帶動新台幣持續走強,堪稱是新興市場模範生。羅瑋指出,今年市場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至少要到2、3月之後,此波Omicron疫情才能確定是否得到緩解。除了疫情之外,但還要注意,全球經濟復甦情況仍是不均衡的。因為即使先進國家經濟好轉,由於全球供需失衡、長短料的狀態,先進國家還是會被新興市場被拖累。另一方面,加上去年基期過高,經濟成長速度將會放慢。如果疫苗施打能夠更為均衡的話,新興市場或有可能在下半年同步復甦。在此時刻,羅瑋建議投資人不妨多留意那些企業具有前瞻性?像是5G、AI等具未來世代概念的公司,或者是高速運算、高速傳輸等技術,都可算在其中一部分;也還可注意那些廠商具有訂價能力,可以將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的公司。此外,金融業則因為升息的緣故,隨利差空間擴大,對於提升獲利是有幫助的。最後,債券市場則要比較小心。新冠疫情持續推動科技產業向前,而5G、AI等具未來世代概念的公司,或是相關應用,例如高速運算、高速傳輸等,都值得投資者注意。(圖/報系資料庫)羅瑋認為,預期各國央行都會先後升息,因此短債有賺錢的話先出脫,等下半年貨幣政策較為明朗後,再逢低進場,以領取較高的利潤。而傳統抗通膨的商品中,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光環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其他具抗通膨的商品,包含黃金存摺、虛擬貨幣等,不過虛擬貨幣中部份高耗能的貨幣,已遭許多國家開始禁止,投資人記得避開。羅瑋認為,如果此波Omicron疫情受到控制,物價順利也回落,資產沒有泡沫化,聯準會可能從9月完成縮減購債、開始升息,然後今年12月做第三次升息,這是市場原先預期。但面對美國12月物價指數已上升到7%,民眾跟官員都期待聯準會能做些事情,以避免物價過度上漲,聯準會此刻若用較為鷹派的積極作法,民眾不見得會反感。「相反的,如果聯準會沒有及時採取某些措施來抑制物價,未來可能升息的幅度、速度更大,屆時造成的傷害反而會更大。」羅瑋說,這也是聯準會為何能採用較以往更鷹派、積極的方式來對抗通膨。
文旦生產過剩 果農半夜排隊求政府收購
雲林縣大斗六地區文旦的種植面積近年擴大,大果數量爆多,農糧署今年祭出收購加工政策仍消化不了。古坑鄉永興蔬果合作社22日凌晨3點就有果農載文旦排隊,130公噸收購量不到一上午就收滿,縣長張麗善緊急陳情農委會,獲同意另多收購300公噸「再利用」大果。大斗六文旦範圍涵蓋斗六市、古坑鄉,面積約244公頃,去年產量4800公噸,今年多達5700公噸,品質較佳已銷售7、8成,賣不出的大果嚴重過剩。農糧署目標收購300公噸大斗六地區次級品文旦加工,收購價每公斤12元,但雲林縣僅2家加工廠有意願作成果汁、果泥、果醬,頂多消化200公噸,僧多粥少情況下,文旦果農唯恐搶不到繳交機會,22日凌晨3點就載一車車文旦到永興合作社,結果不到6點已大排長龍,現場有30多輛車等候。永興合作社理事主席黃威騰說,他早上6點到社場,車陣已綿延到大馬路,為避免果農枯等又落空,他臨時發號碼牌到第22輛截止,沒拿到號碼牌的果農失望又緊張,到處打電話找人拜託。包括斗六市長林聖爵、斗六市農會總幹事張喬復、古坑鄉長沈勝騰、副縣長謝淑亞、縣長張麗善都接到請託電話。張麗善緊急聯繫農委會,該會同意另收購300公噸的再利用文旦,但每公斤收購價10元,23日開始收。張麗善表示,感謝農委會對大斗六文旦農的協助,避免農民血本無歸,她也拜託張喬復務必告知最弱勢的小農又有繳交機會。黃威騰則呼籲加工廠商,有通路、有需求者多多申請。
不迷信大客戶 台驊避開惡性殺價 航向獲利
台驊國際控股公司董事長顏益財指出,貨櫃船公司過去十年因為追求船舶大型,導致市場船噸過剩,陷入惡性競爭,2020年在疫情壓力下,已學會以量制價;而台驊以海空運承攬35年經驗,學會分散風險,不迷信大客戶,透過一點一滴的耕耘,建立上萬家往來客戶,拉高公司的毛利率。顏益財分析,過去十年船公司迷失在壓低成本所進行的船隻大型化策略,每家都想以規模取勝,結果造成市場船噸嚴重過剩,陷入惡性競爭,船公司長時間在成本以下經營。經過倒閉與整併,船公司都已經學乖了,出現了大者恆大現象,全球五大貨櫃公司的運力超過全球運力的六成四。貨櫃船公司組成三大海運聯盟,這些聯盟合約一簽十年,也展開以量制價的行動,形成半壟斷的狀態。疫情嚴重,貨櫃船公司能夠守住運價,就是靠減班、減供給而來,估計2020年內市場不會再出現成本以下的運價。寧棄長期標案 避免壓低運價顏益財表示,台驊投控則是學會分散風險與不迷信大客戶,大客戶會帶來高營收,但卻不會有高獲利,台驊做的標案很少,因為標案會壓低運價。集團旗下子公司有一家合作多年的大企業,這家企業三年前提出簽三年約的要求,但因運價偏低,公司最後決定放棄,如果那份約簽下去,將會為公司帶來不少虧損。和客戶簽長約,公司原則上僅約一成貨載鎖定運價,其餘採取隨行就市原則,以降低營運風險,公司願意辛苦一點,努力耕耘中小型客戶,這些客戶雖然貨量不大,卻可以讓公司的毛利提高。台驊今年因為疫情,海空運價大漲以至於毛利率降到16.5%,疫情前都有17~18%的水平。多元化也是公司分散風險,拉高毛利的重要策略。經營海空運承攬業務,像近洋線空運價差僅約8%到10%,台驊透過報關、倉儲、物流、揀配包裝等多元化服務經營大陸的內貿物流,毛利率可拉高到二成至二成五。經營中歐鐵路 本季業績喊衝台驊經營中歐鐵路已進入第六年,該鐵路運價、運輸時間只有海運的1/3,運輸成本不到空運一半,今年也因為疫情讓海轉鐵、空轉鐵貨量都大幅成長。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網站消息,上半年中歐班列合計開行5,122列,年增36%,到7月底為止,已經開出8,000列,大幅超出原先估計2020年度5,000列的目標,8月開行1,247列再創歷史新高,而台驊是國內攬貨業唯一長期簽約包艙經營的公司。台驊第二季中歐鐵路貨量較2019年同期成長兩倍、營收成長87%,毛利大增113%,估計第三季台驊中歐鐵路攬貨業務將持續成長。長期在大陸發展,顏益財謹守一切根據當地法規走的原則,他說:「強龍不壓地頭蛇,不要假會(台語),要在地化,現在台驊在大陸每一站的總經理都是當地人。」提供金融服務 掌握物權優勢台驊2019年第二季開始在大陸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在貨運委運期間,以掌握「物權」優勢,在貨物運送期間提供中小企業應收帳款融資、或代墊報關費等服務客戶短期貸款,由於大陸資金融通利差大,可賺取4~5%淨利差,公司撥款人民幣5千萬供借貸,只要周轉六次就做到3億的借貸,這項業務台驊以非常謹慎的態度慎選有信譽的客戶,等疫情結束後,將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因應中美貿易戰,台驊積極拓展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市場業務,第二季台灣及東亞地區營收分別成長24%及11%,由於東南亞多數國家疫情已控制並恢復正常上班,估計第三季東亞地區業務成長將優於第二季。
台人超愛國民飲品「木瓜牛奶」營養價值高 水果達人揭來源
「木瓜牛奶」應該能算是台灣國民飲品之一,舉凡街邊小攤販、夜市、手搖飲料店都隨處可見。有網友好奇木瓜牛奶是如何在各種各樣的水果牛奶界中脫穎而出,深受大眾喜愛?專業的水果達人則跳出來回覆。1日晚間水果達人「大木瓜博士」在PTT論壇發文,談到台灣最早關於木瓜的紀錄,可追溯至1685年的《台灣府志》,「與白箄麻相似,葉亦彷彿之,實如柿,肉亦如柿,色黃,味甘而膩,中多細子。」他推測,木瓜可能早在明鄭時期便已引進台灣。但當時木瓜的味道並不那麼受歡迎,是經過一次次引進及改良後,才慢慢變成大眾都能接受的味道。剛好台灣在緯度、溫度、雨量上,都是理想的栽種環境,木瓜就漸漸的從日治時代原本專屬權貴的高貴珍品,成了平民階級都能享用的美味水果。木瓜加上牛奶,成了如今台灣人愛的國民飲品。(圖/Pixabay)大木瓜博士提到,過去政府為了提高出口量、增加外銷,於是推廣種植木瓜,結果木瓜大豐收,卻嚴重過剩。政府檢討後決定放棄木瓜來抑制產量,多的勞力轉移到酪農業,藉此提升牛奶產能。然而賣不掉的木瓜還是無法解決,造成浪費。有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此時提出大膽想法,將賣不掉的木瓜和多出來的牛奶加在一起。於是,木瓜牛奶就從60年前的「熱門打卡點」冰菓室誕生了,2者蹦出美妙好滋味,風靡一時,也慢慢成為一種台灣在地飲食文化,成了如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國民飲料。而隨著時代前進,「營養」也是人們很重視的環節。大木瓜博士分享,從中醫角度來看,木瓜性平、味甘,有補益、緩和的作用,《現代實用中藥》、《全國中草藥匯編》中都有提及木瓜的功用,木瓜對整胃、消化都有一定的好處。至於西醫方面,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木瓜含有木瓜蛋白酶(papain)、番木瓜鹼(Carpaine)、胡蘿蔔素,和維他命A、C等等,除了營養也有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的功用。大木瓜博士認為,木瓜有中西醫雙認證的各種營養好處,是人們喜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