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病變
」肚子的「叛逆期」:腸躁症該如何對症下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現代人的飲食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對腸躁症患者而言卻潛藏著健康風險。腸躁症患者的腸道對飲食變化和刺激性成分極為敏感,外送與即食食品中的高油、高鹽、高糖成分往往會加重腸道不適,如腹痛、腹脹等症狀。除此之外,長期不規律的進食時間和快速進食,加上工作壓力大等,也會對腸道造成壓力,使得症狀更加複雜。一位年輕設計師小雯(化名),因反覆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改變而到腸胃科求診,她主訴:「每次出門前就想上廁所,上網查症狀,好怕會是腸癌!」經醫師診斷,發現小雯的症狀符合腸躁症的典型表現,再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後,確診為腸躁症。如何診斷腸躁症?內科/胃腸肝膽專科診所院長高愛文指出,腸躁症是腸激躁症候群的簡稱,主要症狀包括腹痛伴隨排便型態及次數的改變,像是會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祕與腹瀉交替,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不乾淨或腹脹等。此症狀好發於20歲至50歲左右,若50歲之後才出現症狀,須特別留意是否有其他器官病變的可能性。腸躁症病因不明,但通常與腸腦軸溝通異常、腸道菌叢失衡,以及壓力、飲食等綜合因素有關。高愛文醫師說明,腸躁症的診斷需符合下列條件:肚子痛並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改變、排便狀態改變等,且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最近三個月平均每周至少發生一次。腸躁症需要治療嗎?由於腸躁症症狀會反覆發生、時好時壞,雖然不像癌症可能致命,但一有症狀出現,往往會影響情緒及社交「如果不處理症狀就會更反覆發作。」高愛文醫師建議平日生活要在飲食上多下工夫,如少吃會引發腸躁症的食物像是菸酒、咖啡、茶與辛辣食物,並避免容易在腸道內發酵的食物,如寡糖等腹敏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腸躁症的脹氣與症狀表現。至於症狀嚴重且影響生活或工作時,可以採取以藥物治療。治療上會先以舒緩症狀為主,是根據發作的型態來對症下藥。至於藥物種類主要以解痙攣藥物為主,可以緩解腸道痙攣與疼痛,「部分藥物可能會有全身性副作用如口乾、視力模糊、心跳加速等。」高愛文醫師表示在選擇解痙攣藥物時,可以選擇較不會有全身性副作用、比較安全、具三重作用機轉的藥物,不只可舒緩腸道痙攣也能減少疼痛感,「因具有穩定神經作用,效果會更好。」若無法立即獲得藥物控制情況下,偶爾也可以薄荷油塗抹腹部以暫時緩解症狀。此外,做好壓力管理與生活習慣調整同樣重要。他提醒,腸躁症看似無害,實際上對患者的心理與生活影響很大;如果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而藥物的選擇應以安全為原則,儘量選擇作用於腸道的藥物,避免出現全身性副作用。透過正確診斷與用對方法,患者能重拾更安心的生活。
中國女子長期莫名身乏體弱 檢查確認全家罹患「吸血鬼病」
對於一些晝伏夜出、日夜顛倒的民眾而言,自嘲自己是「吸血鬼」見不得光,是個很普遍的說法。但其實現實生活中,真的有所謂的「吸血鬼病」,罹患到這種病,不僅在白天時體虛無力,嚴重時皮膚甚至會出現搔癢、灼熱、腫痛的情況。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52歲的林姓女子是名公司的業務,但時常感覺到自己全身無力,原以為是自己休息不足,所以林女並沒有太過在意,只是更加關注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比例。但一直到後面,全身無力的情況並沒有解決,林女的臉部、手部皮膚甚至開始變黃。林女驚覺異樣的時候,正準備前往醫院就醫,沒想到全身嚴重無力。發現無法走路的林女,就想辦法要從一樓回到自家四樓,沒想到這段路竟然走了快一個小時,最後林女因為體力不支昏倒在自家門口,是直到鄰居發現林女倒地後,這才急忙通報將其送到醫院進行治療。也因為如此嚴重的情況,但一般醫院卻搞不清楚林女罹患的疾病,林女也為此向公司請長假,四處求醫。直到自己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該院的醫師透過基因定序,證實林女的FECH基因突變,屬於紅血球生成紫質症(porphyria,中國稱卟啉病)。據了解,紫質症是因血基質生物合成途徑中酶缺陷,導致該反應過程中間代謝產物(紫質化合物、紫質前體)生成過量並蓄積於肝臟等組織,引發神經系統症狀、光敏性皮膚損害症狀,甚至內臟器官病變的一組代謝障礙性疾病。此病多數屬遺傳性疾病,林女的家人進行檢查後,發現全家人都有這項疾病的基因,當中只有林女的丈夫不會發病,兒女都有發病的可能。報導中也提到,感染到這項疾病後,患者在陽光刺激下會有搔癢、灼熱、腫痛的感覺,就像吸血鬼一樣畏光而被稱為「吸血鬼病」。而目前這種疾病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能針對情況進行治療,同時也要長期服藥與追蹤。
36歲男子夜間「頻尿」就醫 竟是嚴重糖尿病!因狂喝「1飲品」惹禍
在餐飲店工作的36歲王先生,近1年來頻尿,晚上常要起床好幾次,睡得極不安穩,就醫發現醣化血色素高達13%,已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他卻不自知。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 尿蛋白過高腎已受損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郭馨鎂說,第二型糖尿病年齡持續往下探,這起個案的王先生只有36歲,一開始因為頻尿前往泌尿科看診,但並非泌尿系統問題,轉介到家醫科,發現其醣化血色素(HbA1c)達到13%(正常值4.0~5.6%),而且已出現尿糖;微蛋白尿達42 mg/Dl(正常值小於30mg/dL)。郭馨鎂解釋,尿糖代表腎臟的腎絲球過濾液的糖過多,腎小管無法全部吸收,由尿液排出,通常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尿蛋白過高,代表腎臟受損,無法好好留住蛋白質而隨尿液排出。也就是說,這起個案的糖化血色素非常高,確診為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開始破壞腎臟。遺傳及肥胖體型高風險因子 喝含糖紅茶、少喝水也是肇因個案管理師邱小佳表示,在餐飲店工作的王先生,白天很少喝水,渴了就喝店家免費提供給顧客自取的含糖紅茶,這樣最省事,而且還會在下班帶回家喝,長期少喝水,以喝含糖飲料為主。 郭馨鎂指出,王先生有家族糖尿病史,其祖父及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加上他飲食沒有節制,愛吃炸物,以含糖飲料當水喝,而且他的身材高大,體重達110公斤,屬肥胖體型,這些高危險因素釀成不到40歲就糖尿病,其來有自。糖胖症血糖難控制 器官病變機率高郭馨鎂說,根據統計80%的第二型糖尿病者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問題,被稱為糖胖症(Diabesity),王先生屬於糖胖症,這種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必須更嚴肅面對。日常這樣做 控血糖、減少腎傷害邱小佳表示,經過衛教後,王先生除了藥物控制,也同時改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水,每天下班運動,嚴格執行飲食管理,規律作息,如此才比較可能控制血糖,也才能減緩腎臟的傷害。
壯男心衰竭危命「5年前早有預兆」 血壓高恐影響心腎功能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林彥宏理事長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3口訣,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遠離高血壓危害並預防心腎併發症。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説:「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理事長分享,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送醫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心腎恢復正常功能。對此,林彥宏理事長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對於高血壓且已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來說,及早選擇兼顧共病共管的藥物治療,也更有助於管理高血壓與心腎病變。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3口訣」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分別是「居家量血壓」、「130/80標準」與「722原則」,林彥宏理事長建議,民眾可遵從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邀請家人每天量血壓,讓量測變成日常、一起守護家人健康。
喝酒就臉紅是警訊! 醫曝:「這些器官」病變機率恐上升
自民國108年起,由臺灣酒精不耐症協會、臺灣酒害防治協會以及國民健康署共同發起5月9日為「臺灣無酒日」,呼籲民眾注意酒精對健康的影響。為什麼有人喝酒後會臉紅?酒精的正式名稱是乙醇(ethanol),當乙醇進到人體後會被乙醇去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接著透過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將乙醛代謝成乙酸(acetate),經過一些代謝過程最終轉變成水(H2O)以及二氧化碳(CO2)排出體外。人類第12號染色體上有負責乙醛去氫酶活性的基因,如果這個基因型有突變,乙醛去氫酶的活性下降,讓乙醛不易分解而累積在體內,會讓全身的微血管擴張,呈現臉紅或身體發紅,並且造成頭痛、心悸、嘔吐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乙醛是一級致癌物 長期恐致身體器官功能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侯育琪表示,乙醛會傷害身體各器官的功能,最常見包括神經系統(大腦和周邊神經)、心血管、肝臟、骨髂、生殖系統等等,和失智、神經病變、心肌病變、肝病變、骨質疏鬆、不孕有關。另外,乙醛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的一級致癌物,長期下來亦會增加癌症發生,比如頭頸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和食道癌等。酒精棉片貼手臂 自測有無酒精不耐症2021年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體資料顯示臺灣約47%的人口具有酒精不耐症,比例為全球最高。簡單來說,酒後會臉紅,就可能是酒精不耐症的個案,比上喝酒不臉紅的人,器官病變與癌變機率更為提升,身體在酒後會受到更嚴重的傷害。若民眾想要檢測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可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如皮膚出現泛紅則可高度懷疑(準確率約70%)。
22歲女患腸躁症「狂拉肚子」!無法正常生活 SGB治療成功改善症狀
22歲的賴小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及拉肚子,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曾到外院做胃鏡、大腸鏡、大便和血液檢查都正常,結果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一直無法獲得有效治療,醫師只能安慰她說此病不會致命,最好想辦法適應,再加上合併失眠、胃脹、胸悶、手腳冰冷及麻木、手汗多、記憶力無法集中、心煩氣燥、嚴重時臉色發白和喘不過氣等症狀,不但讓她感到失望且造成生活莫大困擾。消化道受自律神經支配 大腸激躁症也是其引起賴小姐在某次機會閱讀詹廖明義博士著作內容,提到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可治療這種疾病而燃起希望,決定到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葉宏軒醫師門診求診,嘗試接受SGB治療。經過多次治療後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葉宏軒醫師表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了消化道的開始端(食道,如吞嚥)和末端(肛門、排便)可以由自己自主控制以外,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自己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簡稱腸躁症,即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大腸激躁症常見這些特性 發病可能原因一次看葉宏軒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特性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葉宏軒醫師表示,在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事實上腸躁症不是腸道有病灶、而是腸道的功能性障礙所引起的。診斷準則包括:一、解便後疼痛會減緩;二、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三、軟便;四、明顯的腹脹;五、大便有黏液;六、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這些都會使症狀加劇 SGB有助改善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使症狀加劇,在治療上建議患者三餐要規律並慎選食物,想辦法調適心情、紓解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和多運動。除此以外,就是症狀治療,如緩瀉劑、抗痙攣藥物、纖維性食物與多喝水,但通常治療效果不佳。葉宏軒醫師強調,SGB能夠改善下視丘的自律神經混亂狀態,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有效的方法,因此不難理解SGB對腸躁症的治療功效。SGB可說是腸躁症的特殊療法,建議腸躁症病患不妨接受SGB治療,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肥胖之糖尿病友注意! 醫:做到這件事,有望逆轉糖尿病
一位55歲婦人血糖高、體重近70公斤、體脂高達35.4%,在規律服用血糖藥後,糖化血色素持續控制在7.1%,收治該婦人的知名診所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建議調整藥物搭配減重計畫,目前體重59.1公斤,體脂25.2%,糖化血色素5.8%,藥物也已先暫停持續觀察!許書華分享,糖尿病又合併肥胖的患者,若能將體重降低15%1,有望逆轉糖尿病。許書華提醒,8成糖友同時有過重或肥胖,稱之為「糖胖症」,相較單純的糖尿病更難控制血糖2。且會增加大小血管病變、器官病變風險3,包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整體風險會增加27%,肥胖患者之風險更會提高到49%4對於健康的威脅甚大。糖胖症減重15%更有望逆轉糖尿病1患者要如何擬定減重攻略呢?醫師進一步說明,體重只要降低5至10%,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可獲得改善5;體重降低15%以上,更有機會緩解糖尿病1。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3年起,將「血糖管理與體重控制」調整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治療目標之一,與器官保護同等重要6。許書華醫師解釋,因為肥胖會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也是導致糖尿病的主因之一7。反之,若減輕體重,血糖會比較穩定8、降低併發症的發生9!此外,若有多囊性卵巢或退化性關節炎的糖胖症患者,但只要減輕一定程度的體重,就能獲得改善5。從第一線藥物 選擇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武器許書華醫師分享,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藥物以GLP-1腸泌素與SGLT2抑制劑為主,兩者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保護也有效果。GLP-1腸泌素 (媒體常稱之為瘦瘦筆、瘦瘦針):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能夠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但須注意劑量應循序漸進,以免造成腸胃道不適、噁心。SGLT2抑制劑 (媒體常稱之為排糖藥):排除多餘的糖份,讓糖份隨著尿液排出。患者服用後需多攝取水分,避免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許書華醫師也補充說明,若要考慮GLP-1腸泌素在一線用藥就使用,過往僅有針劑可供選擇,但最近口服劑型也被放寬可於一線治療。但並非所有GLP-1腸泌素藥物都有健保給付,醫師會考量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用藥順從性、經濟等條件,使用最適合的武器,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對於疾病管理的期待,提升治療效果。資料來源:1.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2.藥師週刊第2298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3.彰化基督教醫院_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_【糖尿病+肥胖=糖胖症】4.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5.國民健康署_成人肥胖治療指引6.Clin Diabetes 2023;41(1)4–317.Anesthesiology . 2008 Jul;109(1):137-4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_Diabetes Home_Diabetes Basics_Type 2 Diabetes9.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_認識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菸品容器警示圖文22日擴大至50% 違法製造輸入最高罰500萬元
菸害防制法新法將於今(113)年3月22日開始正式施行,菸盒上健康警示圖文及戒菸相關資訊之標示面積不得低於其最大正面及反面明顯位置處之50%。國健署提醒,若經查獲違規情形,將處菸品製造或輸入業者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販賣者則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切勿以身試法。菸害防制法新法去(112)年3月22日起上路,其中與菸盒警示圖文標示相關的第9條第2項及第3項之標示規定、第29條第1項第3款之製造或輸入業者違規罰則及同條第3項之販賣者違規罰則,緩衝期一年即將屆滿。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已協同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加強對市售菸品之查緝工作,若經查獲違規情形,將處菸品製造或輸入業者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回收或退運,且按次處罰;販賣者則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提醒製造或輸入業者及販賣業者切勿以身試法。▲2024年3月22日施行使用的8則警示圖文。(國健署提供)警示圖文擴大 跟上全球趨勢國健署表示,修法前之菸盒警示圖文標示面積僅規定不得低於35%,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簡稱FCTC)第11條實施準則建議不小於30%規定,但根據加拿大癌症協會(Canada Cancer Society)2021年報告[i]顯示,全球有166個國家規定菸盒包裝標示警示圖文,其中警示圖文面積大於或等於50%者有122個國家/地區(約占73%)。此次,我國通過修法擴大菸盒警示圖文面積為50%,已逐步跟上全球趨勢。大警圖明顯傳達風險 可促進戒菸許多人並不完全知道抽菸對於健康的危害有多嚴重,吸菸不只會導致吸菸者本身多器官病變及各種癌症,例如:肺癌、口腔癌、心血管疾病、眼睛病變、性功能障礙等,而且所產生的二手菸、三手菸還會影響到朋友家人及非吸菸者的健康。WHO FCTC第11條實施準則指出[ii],菸盒包裝上使用較大警示圖文可更引人注目,還更有機會長期維持警惕效果,且更清楚地傳達健康風險,亦可達到向兒童及青少年傳遞健康訊息,並促進吸菸者戒菸。國健署表示,透過菸盒警示圖文標示,是提高民眾對吸菸所造成健康負面影響的認知與警惕,促使減少使用菸草的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並賦予業者責任告知公眾危害。不過,吸菸者一旦熟悉菸盒上健康警示圖文後,多數會傾向視而不見,警示效用因而降低。研究亦指出,健康警示圖文必須定期更換,才能維持警示效果並觸及不同群眾[iii]。每一次吸菸者使用菸品時,都會不可避免地接收到菸盒外包裝上的警示資訊;以每天吸食一包菸的吸菸者為例,每天至少會接觸到菸盒20次,累積一年下來,接觸健康警示圖文的頻率多達7千次。對於吸菸者的親朋好友,警示圖文同樣能夠發揮效果,進而達到提醒吸菸者對於健康的危害,使其自主地撥打戒菸專線,嘗試尋求戒菸諮詢。國健署最後呼籲民眾不使用、不購買違法產品,若發現違反菸害防制法之情形,可檢附具體事證,就近向所在地衛生局或以市內電話撥打菸害諮詢及檢舉免付費專線(0800-531531)予以檢舉,一起讓菸害「菸」消雲散。[i] https://reurl.cc/Z96OGA
誤認頭暈是工作壓力大 中年男「血糖超標15倍」險喪命
一位中年男性日前常抱怨身體不適,包括頭暈、口渴、體重下降,原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現象而不以為意,不料這個月初昏迷被家人送至急診,發現血糖竟高達1500,是正常值約15倍!主治醫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蕭立偉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嚴重脫水急性腎衰竭還合併酮酸中毒,被發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連續注射胰島素後迅速將血糖控制下來,才脫離險境。」許多看似常見的症狀其實都有可能是血糖高導致的結果,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醫師解釋,「診所時常遇到病人是因為一些不具特異性的症狀來求診,例如口渴、泡泡尿、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性功能障礙、反覆感染或感冒長時間沒好等等,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糖所導致。」他也提醒,患者若只針對症狀處理,但血糖高卻不控制,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長期血糖高會導致血管、神經甚至心腎等器官病變等問題。許惠春醫師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高,身體如同「蜜餞」泡在高濃度糖漿中,導致細胞水分流失,讓大腦發出「缺水」的訊號,使患者口渴;也因為尿液出現糖份產生滲透性利尿,導致尿量增加。不只尿量增加,高血糖也會進一步產生蛋白尿;許惠春醫師建議,可以觀察起床第一泡尿,尿液中是否有細小綿密如「倒啤酒」的小氣泡,如果氣泡沒有消散,建議就醫檢查。另外,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活性,讓傷口容易受細菌感染,皮膚沒有紅疹但持續搔癢,都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神經病變,讓皮膚產生麻、癢的感覺。高血糖還會損害血管系統,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造成不可逆的勃起功能障礙。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提供病原體(如:細菌、真菌)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得反覆感冒或容易感染。許惠春醫師呼籲,若有上述的症狀,就應該盡速就醫,確認症狀是否因高血糖所導致。蕭立偉醫師說明,若想解決因為高血糖出現的這些症狀,就需要快速的把血糖降下來,避免高血糖危害身體的器官,而胰島素就是一個能安全且迅速降糖的好武器,可惜過去在門診跟病人勸說時,常常有病人一聽到要打胰島素就拒絕,因為「聽說」胰島素不安全。蕭立偉醫師解釋,多數口服藥物以胰島素增敏或促進分泌胰島素為主,卻可能讓患者體內剩餘的胰島細胞過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只能快速控制血糖,也能幫助胰島細胞喘息,延長胰臟功能。許多人擔心使用胰島素會傷身,但無論是肝、腎功能異常,甚至糖尿病孕婦或兒童都能使用。」蕭立偉醫師與許惠春醫師也鼓勵糖友,若出現疑似高血糖症狀,或對胰島素有疑問,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名單,向經過認證的醫療院所諮詢,並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早穩定血糖,找回健康。
經痛吃止痛藥有效嗎? 婦科醫揭「這狀況」恐要動手術
幾乎每個女生都曾有過經痛的問題,而很多人會選擇忍耐,或是吃止痛藥來處理。對此,婦產科醫師張瑜芹指出,經痛的原因有很多種,大部分可經由治療來得到緩解,但若是出現所謂「續發性經痛」,就得立即就醫檢查才行。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日前於臉書粉專提到,經痛大致可以分為「原發性經痛」和「續發性經痛」,前者是無明顯婦科疾病導致的經痛,通常與子宮收縮、激素變化有關,大部分經痛都是這種情況,並可透過止痛藥及複方避孕藥來改善;而後者通常則與婦科疾病有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止痛藥對這類型的經痛效果甚差。張瑜芹醫師進一步解釋,「續發性經痛」需要藉由超音波、子宮鏡等檢查,來確認經痛原因,並依照並因做適當的手術或藥物治療,其中,除了子宮腔內沾黏所造成的經痛需動手術的可能性較大,其他的病症在檢查出來後,都能藉由藥物來改善。對此,張瑜芹醫師建議,若想自行緩解經痛症狀,可以試著用約60度左右的毛巾熱敷、保持正常且少油多纖食的習慣、多補充維他命B1、B6、D3,以及養成運動習慣,例如瑜珈、慢跑等有氧運動。另外,張瑜芹醫師也提醒,如果過去不曾經痛,卻突然出現經痛症狀,並且有愈來愈痛的跡象,很可能是器官病變的警訊,請儘快就醫檢查。
海洋性貧血患者腹部腫脹不堪像懷孕? 竟是這原因造成!
高小姐是一名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不僅從小就得花費許多時間定期進醫院接受輸血以維持血紅素濃度,長期輸血也導致鐵質過度沉積於脾臟,當時幼稚園的她竟然肚子腫大得像懷孕一樣,如不緊急處理可能會引發嚴重併發症!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盧孟佑醫師說明,常見的輸血治療,血液中的鐵質會逐漸沉積於體內,長期若未將多餘的鐵質排出體外,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心臟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有紅血球成熟劑的出現,將有機會改善無效造血狀況。為喚起各界對於海洋性貧血的重視且提升民眾對疾病的認識,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將在04/10(一)至04/21(五)於臺大醫院兒童醫院1樓舉辦衛教展覽,鼓勵民眾前往參展,給予海洋性貧血家庭更多支持。海洋性貧血國人帶因率約為6% 重度患者需一輩子仰賴輸血治療海洋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血液疾病,假設夫妻兩人是同型帶因者,胎兒將會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成為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國健署統計,約有百萬人帶有海洋性貧血基因,儘管近年政府已多推廣產前遺傳診斷檢查,過去因檢測資源有限,目前全台仍約有300多位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盧孟佑醫師說明,患者由於基因發生問題,導致大部分紅血球在生成時不夠完整、成熟,在體內容易被破壞,也無法將足夠氧氣與營養送到全身,影響身體器官的運作,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可能僅會出現輕微貧血、沒什麼特別嚴重症狀,但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則必須自出生起每2-4週定期輸血,才能改善貧血症狀。紅血球成熟劑 幫助降低輸血頻率 進而減少病患對排鐵劑的依賴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雖能靠輸血改善症狀,但長期輸血也會對身體造成一定傷害,盧孟佑醫師指出,太頻繁輸血可能會造成體內鐵質的過度沉積,如果鐵質在體內累積過多,可能造成器官病變及相關併發症,最終將使器官逐漸喪失功能,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死亡。當年仍就讀幼稚園的病友高小姐,就曾因定期輸血導致鐵質大量沉積,而造成脾臟腫大,「那時候肚子真的大到像懷孕一樣!」不僅影響外觀,也引發不少日常生活的困擾。為了排除體內過多的鐵質,過往患者需搭配使用排鐵劑,偶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而有些患者會因為麻煩自行停藥,反而導致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盧孟佑醫師分享,近年因紅血球成熟劑的出現,幫助病患輸血頻率和輸血量的降低,進而減少鐵質沉積機率。食藥署已於去年底核准紅血球成熟劑,期待能早日獲得健保支持,造福更多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4/10臺大醫院兒童醫院1樓大廳,海洋性貧血衛教展覽開跑!邀請您共同給予患者們支持與鼓勵為提升民眾對於海洋性貧血的認識,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將於臺大醫院兒童醫院舉辦衛教展覽,日期為04/10(一)至04/21(五),鼓勵民眾到現場觀展,盧孟佑醫師分享,海洋性貧血治療已日新月異,期待政府與社會可以給予更多支持、幫助減輕患者負擔,同時也提醒,只要不放棄希望、配合醫囑,相信每位患者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時髦女「飄這味」體內1化學物超標698倍! 醫:少用沐浴乳
無處不在的化學物質可能潛藏致病因子,醫師劉博仁就分享一名時髦女子體內二苯酮超標高達698倍的案例,這種內分泌干擾因子可能導致器官病變,因此建議對方少噴香水、不要用沐浴乳,與介紹生活中常見卻可能影響身體的物品。劉博仁在臉書「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表示,先前遇到一名「進入診間,全身充滿香水味」的時髦女病患,經檢查身體塑化劑發現她會導致乳房及肺部病變的內分泌干擾因子「二苯酮超標698倍」,因此建議對方不要用沐浴乳、少噴香水、改用防曬產品,以及改用肥皂、多喝水。劉博仁指出,減少接觸污染來源是避免塑化劑污染的重點,建議大家少用塑膠袋裝盛熱食、少用沐浴乳洗澡、化妝保養品也不要過度使用、奇怪的香精、或空氣芳香劑少用、少吃加工食品、吃保健食品請諮詢專業人員、儘量不用殺蟲劑、要防曬請用物理性防曬用品、少吃罐頭食物。此外,手摸過熱感應紙或黏土玩具後一定要洗手、裝潢家具要用環保無污染材質、家中放置空氣清淨機,以及外出注意空氣品質App即時資訊,才能降低接觸汙染源機率。另物理性防曬產品,其主要成份為鋅或鈦的氧化物,在肌膚上均勻塗抹,就能有效阻擋來自陽光的紫外線。
長年偏愛葷食炸物 膽囊竟塞滿「近5000顆膽結石」
台中體重破百的43歲李姓男子,近幾個月飯後老是腸胃不適就醫檢查,竟然發現「膽汁都沒有了!」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緊急安排腹腔鏡手術,驚見膽囊塞滿近5000顆膽結石,原來男子長年偏愛葷食與炸物,余政展提醒務必清淡飲食,才能重拾健康。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左)拿著膽囊取出的一整瓶膽結石,叮嚀回診病人清淡飲食保健康。(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余政展指出,一般膽結石10顆、20顆就很多了,這位病人多達近5千顆且粒粒分明,十分罕見,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取出結石放在手術專用彎盆,讓見多識廣的醫護人員都驚奇。余政展說,只要1顆掉入膽管或塞住膽囊開口,都可能造成膽囊炎、膽管炎、胰臟炎,甚至膽囊破掉變成腹膜炎,病人膽結石那麼多,讓膽囊膨脹近一倍大,風險更高。膽囊(手指位置)功能是儲存濃縮肝臟製造多餘的膽汁。(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從事業務工作的病人自訴,從小媽媽就擔心孩子胃口不好,晚上都買炸物讓他們配飯,長年飲食習慣就是偏愛葷食。大學時期最愛跟同學大啖炸物,上班後三餐不定食,同仁慶祝業績達成,最受歡迎就是幾桶炸物分食,大夥吃不完的,通常就由他一人惜福包辦。去年上半年,李先生偶爾胃脹、胃悶,背部不經意疼痛,下半年胃很悶、不舒服,看診吃2周胃藥沒效,近3個月也腹瀉不停,照超音波才發現「膽囊塞滿石頭已無法儲存膽汁」。他術後看到滿滿一整罐膽結石,才驚覺身體變化真的跟飲食有關,過去確實吃太多油膩食物。余政展表示,很多人上腹疼痛都直覺以為是胃痛,其實上腹的疼痛可能來自肝、膽、胃、胰等器官病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膽結石,卻常被誤以為是胃痛而久治不癒。案例病人飲食無節制加上過度肥胖,正是結石好發原因,幾千顆膽結石把膽囊脹到10公分左右,已是一般膽囊一倍大,難怪會不舒服。余政展說,膽囊功能是儲存濃縮肝臟製造多餘的膽汁。膽囊切除後,膽管可取代儲存功能而不影響生活,僅少數人吃到油膩食物可能會腹瀉,注意飲食即可。
李應元癌逝 營養師揭「隱形癌王」3大地雷食物:多吃胰臟50年就報銷
前駐泰大使李應元昨天(11日)晚間六點多因胰臟癌病逝,享壽68歲,而其實在上個月,李應元就曾被誤傳罹患「癌王」胰臟癌的烏龍死訊。但其實有「隱形癌王」之稱的胰臟癌,與飲食大有關係。營養師黃淑惠曾在TVBS《健康2.0》節目上提醒,油、高糖、高醣飲食型態,都會造成胰臟過勞、反覆發炎,進而提高罹癌機率。資深護理師陳麗華在節目上表示,從李應元大使臉書PO出的照片與訊息觀察,發現包括常喝酒應酬、常吃台灣、泰國等當地小吃,有時候這些東西頻繁的加諸在一起,就容易因為高油、高糖及高醣的飲食習慣,增加胰臟壓力,提高器官病變的機率。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也指出,大量的高油脂飲食,食物吃下肚後,就得靠胰臟分泌脂肪分解酶來分解,只要油脂吃越多,胰臟就需要一直做工,「就像馬達,本來有80年壽命,你一直操勞縮短了,50年差不多就報銷了。」節目上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也透露,有研究顯示,若吃得太油或太多醣類,也容易罹患胰臟癌;他引述近期國際知名期刊指出,有一篇研究是探討10萬多名美國人飲食與胰臟癌關聯性,發現平時少油少糖者,與高油高糖者相比,得到胰臟癌機率減少40%。
生華科拼第一 美核准病毒新藥人體試驗
生華科27日宣布,旗下治療新冠肺炎潛力新藥Silmitasertib,獲美國FDA緊急核准臨床,是台灣第一個新藥首次用於新冠人體臨床試驗;總經理宋台生表示,將循瑞德西韋模式,向美國FDA爭取緊急使用授權(EUA),力拚成為全球治療新冠肺炎的重磅藥物。生華科表示,此臨床試驗是由合作夥伴美國最大醫療體系之一的Banner Health,向美國FDA提出緊急人體臨床試驗 (EIND) 申請,由於Silmitasertib希望針對目前尚無需使用呼吸器、且未形成免疫風暴的新冠重症患者,進行投藥治療,在現今沒有其他有效治療方法的前提下,申請案獲得核准。由於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全球確診感染人數已經突破二千三百萬人次,美國的確診人數也飆破五百七十萬人,在急需有效的治療方案中,該臨床試驗將由Banner Health負責執行,預計收案5~10名新冠患者,後續也將啟動較大規模的二期試驗,初步規劃收案40人。宋台生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家生技公司的新藥正式進入新冠臨床,也是Silmitasertib首次用於治療新冠患者。由於瑞德西韋用於治療重症病患,無法有效抑止免疫風暴,且有造成肝腎器官病變疑慮,因此,未來Silmitasertib若能加速病患恢復健康、抗病毒感染及減緩免疫風暴,有望遏止疫情。Banner Health設立於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是全美最大的醫療體系之一,橫跨美國六大州,共有三個醫學中心及28家醫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Banner Health陸續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八成為重症患者,因此也積極尋找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藥物。法人表示,生華科Silmitasertib為口服膠囊,可在患者病情尚未需要使用呼吸器時就先進行治療,市場想像空間大。為了準備研發新藥資金水位,生華科董事會決議現增發行1,500萬股,發行價格每股120元,現金增資認股基準日為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