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
」 痛風 尿酸 營養師米酵菌酸罕見現身台灣!專業醫呼籲「勿過度恐慌」 解釋致命條件需「天時地利」
這次寶林茶室信義A13所引發的食安風波,目前仍越演越烈,由於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米酵菌酸釀禍,再加上整起事件影響甚鉅,因此引發外界關注與恐慌。但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受訪時表示,民眾可以不用過度恐慌,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條件才會發生,單是一個適合繁殖的環境就十分難以達成。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楊振昌受訪時表示,要造成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個條件,分別是「適合的繁殖環境」與「足夠的繁殖時間」。楊振昌解釋,米酵菌酸的產生主要是透過「唐菖蒲伯克氏菌」,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土壤中不少見,如要讓其產生米酵菌酸的話,必須讓唐菖蒲伯克氏菌處在22至33度的環境下,環境的含鹽量也要低於2%以下,這環境必須要維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讓唐菖蒲伯克氏菌生產出米酵菌酸。生產出來後不見得有著足以危害健康的米酵菌酸,楊振昌也解釋,如果只有1至2小時的繁殖,基本上即便服用症狀也十分輕微,最多就是出現腸胃道症狀。這個環境必須要維持1至2日,唐菖蒲伯克氏菌所生產出來的米酵菌酸才會達到嚴重危害健康,甚至是致命的程度。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解釋,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毒素,是一種粒線體毒素。而在變質的銀耳、毒菌污染的發酵玉米粉及其製品、米粉製品及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吳昌騰認為「米酵菌酸是一個怪胎!」因為其加熱後毒性不變,在120度的高溫下處理1小時毒性仍不會被破壞,普通的家庭烹飪方式和食品加工處理過程,難以去除或破壞因污染而產生的米酵菌酸。而米酵菌酸的中毒的潛伏期約為20分鐘至12小時,少數病人為1至2天。中毒嚴重程度取決於食物所含米酵菌酸的量以及病人的進食量。一般中毒者普遍會先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等,還常伴有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中毒者會出現肝腫大、黃疸、皮下出血、少尿、血尿、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抽搐、休克等症狀,重症中毒病人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吳昌騰解釋,米酵菌酸一但入侵人體以後,經由消化道黏膜吸收,再由血液流向全身,之後那就跑進了細胞能量供應站粒線體(mitochondrion)。與嘌呤核苷酸轉運體(ANT)結合,對粒線體的運作進行阻礙破壞,讓粒線體沒法做成能量(ATP)讓身體細胞使用,導致身體細胞被活活餓死了。吳昌騰最後也提到,.目前對於米酵菌酸毒素造成的中毒,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解毒藥物。輕症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就是症狀治療,有的患者可能在短期內自行康復。症狀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進行催吐、洗胃,若病情嚴重程度可併用活性碳吸附毒素。一旦轉進ICU治療,而且毒素到達各臟器,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食物保存不慎可能導致健康危害 護理師提醒:三種菜不宜再次加熱食用
民眾為了節儉常選擇將剩菜剩飯冷藏保存,第二天再次加熱食用。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對你的健康不利,毒物專家譚敦慈就曾在節目上提醒,有三種食物千萬不可再次加熱食用,因為可能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譚敦慈曾經在節目中提及三種食物應該避免隔夜加熱食用,首先是「深綠色蔬菜」,因其可能含有硝酸鹽,經過加熱後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其次是「冷盤」,由於其本身溫度較低,打包後更容易滋生細菌;最後則是「魚蝦貝類」,譚敦慈指出,重複加熱不僅使口感變差,還可能導致蛋白質生成有害物質(氧化膽固醇)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害。對於不得不將剩菜帶回家繼續食用的情況,譚敦慈提供了一些建議。她建議在加熱前先將湯汁濾掉,因其裡面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及嘌呤(普林),可以再重新添加新鮮水,例如在加熱雞湯時,可以將雞撈起,保留一點湯汁,加入新鮮蔥、薑、蒜、洋蔥(擇一),以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生成。然而,譚敦慈也強調,食物打包回家後一定要確保進行「充分煮沸」。僅使用微波爐或電鍋蒸煮可能無法達到徹底滅菌的效果,更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風險。此外,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自己攜帶便當不想再吃外食的現象,譚敦慈提醒,煮完菜後盡可能立即裝進餐盒,因為溫度介於7~60度稱為「危險溫度帶」,甚至只要溫度低於60度,就可能會開始滋生細菌。她建議民眾只要飯盒「手摸起來不燙了」就要盡快放入冰箱保存,以免食物受到細菌的污染。
誤會大了?高尿酸與香菇無關 營養師揭「這4物」才是最大元兇
誤會香菇了?營養師陳嫚羚表示,過去香菇經常被誤會會影響尿酸,但最新研究指出菇類攝取量與高尿酸血症較低風險有關,真正易讓尿酸提高的食物則是,肉類、海鮮、含果糖飲料及酒精,但她也強調並非鼓勵高尿酸者多吃菇類,任何食物都一樣,適量才是最好的,正常食用的情況下,並不用擔心吃香菇影響尿酸。陳嫚羚於臉書專頁「營養嫚嫚說-嫚嫚 營養師」發文指出,根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台灣成年男性將近有5分之1屬於高尿酸;女性則約為10分之1。尿酸正常值參考範圍則為,男性3.4至7.0mg/dL,女性2.4至5.7mg/dL,太高或太低都容易引發健康問題,但目前大多數尿酸異常為高尿酸。陳嫚羚解釋,普遍大眾對於高尿酸印象較深的是與痛風有關,但實際上高尿酸的族群中大約有9成都不會引起痛風,反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尿酸會提高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病風險,所以若發現有高尿酸問題,建議還是需要配合治療。事實上,飲食對血中尿酸的影響僅佔20至30%,其餘大多為體內製造。而容易會造成尿酸提高的食物為,肉類、海鮮、含果糖飲料及酒精。陳嫚羚說,過去香菇經常被誤會也會影響尿酸,但今年最新發表的研究同時以美國及日本的資料做分析,僅在日本的調查中發現,日本中年男性飲食中,菇類攝取量與高尿酸血症較低風險有關。推測原因是美國人菇類食用量少每年約1.4kg;日本人菇類食用量每年約13kg,其次是食用菇類不同,美國人較常吃蘑菇,日本人則常吃香菇、舞菇、杏鮑菇、秀珍菇,所以才在美國的資料中沒有看到相關性。至於食用菇類與較低高尿酸血症相關的原因,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菇類中含有黃嘌呤抑制劑,可幫助降低血中尿酸含量。但陳嫚羚強調,確切的機制還不清楚,所以並非鼓勵高尿酸者多吃菇類,任何食物都一樣,適量才是最好的,正常食用的情況下,並不用擔心吃香菇影響尿酸。
魔芋爽吃了停不下!營養師揭「2添加物」讓人上癮:兒童吃多有4嚴重風險
超過27種添加物的中國零食「魔芋爽」入侵校園掀起各界關注,家長尤其憂心口味甚重的魔芋爽恐對學童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對此,有營養師指出該零食為高鈉食物,對腎臟負擔大,嚴重時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且其27種原料中「2添加物」,吃多更可能造成兒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力下降及情緒控制不穩等風險。據悉,目前市面上「台灣檢驗合格」的魔芋爽每包18公克,卻有水、蒟蒻粉、木薯澱粉、食用鹽、白砂糖、酵母萃取物、食醋粉、香辛料(花椒、辣椒、馬芹)、大豆油(第三丁基氫醌)、香料(乙基麥芽醇)、天然食用色素(紅椒色素)、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料(水、大豆、鹽等水解植物蛋白液、麥芽糊精)、調味劑(L-麩酸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黏稠劑(玉米糖膠)、郫縣豆瓣(紅辣椒、蠶豆仁、菜籽油)、調味劑(檸檬酸)、洋蔥等27種添加物。另據《Nownews》報導,營養師許瓊月指出抗氧化劑的三丁基氫醌雖然常見,但長時間且過量攝取有致癌風險;同樣常見於泡麵、洋芋片的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則是鮮味添加劑,兩者作用為欺騙味覺,讓主體為蒟蒻的魔芋爽讓人吃了停不下來。而1包魔芋爽納含量達到227毫克,只要吃9包就超過每日建議總量的1200毫克,且6歲以下兒童腎臟代謝發育未完全,臨床上發現吃重口味零食的孩童,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力下降及情緒失控不穩定等潛在風險。
夏日飲品果糖陷阱 攝取過多糖分恐影響身體機能
炎炎夏日讓人更渴望冰飲,每天一杯飲料或甜冰品已成多數人的日常,但通常忽略了這些飲品中,添加的糖多為「高果糖糖漿」,攝取過多不僅導致體重增加、腰圍變寬,還可能引發例如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老化等多種健康危機。飲料糖份超標 影響身體機能 38歲的蕭先生因急性胰臟炎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後於門診進行追蹤,由內分泌科收案加入糖尿病共照網,並轉介營養諮詢。覺嘉欣營養師詢問後發現,蕭先生每天喝飲料所含糖量非常驚人,例如早餐500毫升的含糖紅茶及榛果拿鐵,下午是700毫升水果茶等手搖飲,晚上喝一瓶可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熱量需求2000大卡計算精製糖攝取應少於50克,理想值為25克以下,而經過飲食評估,蕭先生每日累積攝取的精製糖恐怕已超過100克,因此,覺嘉欣營養師建議蕭先生改喝微糖甚至是無糖飲料與咖啡,避免攝取過多糖份導致血糖不穩定,影響身體機能。小心「高果糖糖漿」 甜度比蔗糖高 覺嘉欣營養師進一步說明,一般被廣為使用於汽水、飲料、糕點、麵包等做為甜味劑的都是「高果糖糖漿」,因為這種以澱粉為原料製成的人工甜味劑,甜度比蔗糖高,即使用較少的量也能達到甜度效果,但因為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主要是經由果糖激酶在肝臟中代謝,容易增加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導致脂肪肝、血脂異常等問題,其中間產物「腺嘌呤」會代謝成尿酸,增加痛風及泌尿道結石風險,且也會對內分泌產生影響,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發炎反應、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等問題,對於健康的危害不可不慎。
上泌尿道結石復發當心是「副甲狀腺亢進」所致! 這樣做降低發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根據臺灣2013年的研究發現(1 J Urol. 2013 Jun;189(6):2158-63.),上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高達7.4%,其中男性9%,女性5.8%,並隨著年齡而增加,最常見於60至69歲。上泌尿道結石一年內及五年內復發機率為6.12%及34.71%。上泌尿道結石 形成原因多樣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說明,上泌尿道結石的成因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職業、飲食習慣等,因此建議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沒有限制喝水量的情況下,每天可攝取2至3公升的水分,以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形成結石物質的濃度,減少結石晶體沉積,也有利結石排出。另外,適量補充高纖維食品及定時規律的運動避免發胖,更可降低結石復發機率。4種不同結石應調整生活型態 可降低復發機率李高漢主治醫師指出,飲食上的調整以維持營養的綜合平衡也很重要,根據病人的結石種類調整飲食。1、草酸鈣結石病人:應該少吃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青椒、豆類等),少喝生啤酒、咖啡、紅茶、可可、阿華田及巧克力。2、尿酸結石病人:應減少嘌呤攝取如動物內臟、豆類食物、海鮮、紅肉、酒精飲品等高嘌呤食物。3、磷酸鈣結石病人:應避免碳酸飲料、高磷酸食物如酵母、小麥胚芽、蝦、香菇、全穀類、麥片、內臟、蛋黃、牛奶、豆類、堅果類等。4、感染性結石病人:除了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外,也需要將結石清除乾淨。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族群 反覆復發恐傷腎李高漢主治醫師提及,對於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兒童泌尿道結石、反覆泌尿道結石發作病人、感染結石、孤立腎),為了避免上泌尿道結石反覆復發影響腎臟功能,可進行24小時的尿液代謝檢查及抽血檢查,以了解結石的成因,然後根據病人的狀況給予藥物及飲食上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含鈣結石常見的代謝異常為高尿鈣(hypercalciuria),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同時有高血鈣,如果也有高血鈣就有可能是副甲狀腺亢進引起的。
喝大骨湯、豆漿能補鈣? 營養師破解迷思
鈣質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攝取足夠的鈣質能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骨質疏鬆、骨折等問題。此外,鈣離子分散在血液、神經、肌肉等細胞、組織中,補充足夠的鈣才能維持血液凝結、肌肉收縮、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等重要生理功能。因此,鈣的補充對健康其實相當重要,不過,該如何補鈣才是正確的呢?營養師張語希整理出民眾常見的三大補鈣迷思,希望傳遞正確的飲食知識,幫助民眾導正補鈣的觀念。豆漿可以補鈣? 鈣含量比牛奶高?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鈣質為台灣民眾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4歲以上的民眾鈣攝取量皆未達足夠攝取量(AI)建議標準。而一說到鈣質補充,民眾普遍都會想到從飲食著手,像是奶類、豆類製品鈣含量都很高,應多加攝取。就有民眾好奇,豆奶、豆漿等植物奶,不只是奶類又是豆製品,比起一般的牛奶,鈣含量應該更高吧?不過,營養師張語希表示,豆漿鈣含量很高是常見的迷思之一,同樣體積的豆漿其實鈣含量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而已,如果要補鈣,建議還是喝牛奶比較好。補鈣可以喝茶、咖啡? 拿鐵、奶茶也能補鈣?此外,許多人早餐都會配一杯拿鐵或是奶茶,認為這些飲品都含有牛奶的成分,對於補鈣也有些幫助。不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補鈣又搭配咖啡或茶,會導致鈣與單寧酸結合,減少鈣質吸收。而且也有許多研究顯示,咖啡、濃茶喝多了,可能會因為缺鈣而導致骨質疏鬆的問題。如果真的要喝,營養師張語希建議,咖啡、茶和鈣質的補充最好間隔30分鐘至1個小時。吃骨補骨? 大骨湯補鈣效果好?另外,在一般傳統觀念上,民眾都會認為「吃什麼補什麼」,鈣是骨頭的主要成分,若是缺鈣,可以吃骨補骨,喝大骨湯應該會比喝牛奶更有效補鈣,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嗎?營養師張語希表示,大骨湯裡頭的鈣含量其實極少,喝大骨湯反而會增加脂肪、嘌呤的攝入,導致慢性病發生的風險提升,與其熬大骨湯,不如喝牛奶、吃鈣片還來的更有幫助。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補鈣迷思大破解
痛風發作好痛苦! 營養師列5點建議、並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 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 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 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一口氣嗑10隻螃蟹…婦人腹痛確診「急性胰腺炎」 吃蟹高危險群一次看
秋天是大啖螃蟹的季節,但螃蟹屬於寒性食物,除了不能和當季盛產的水果柿子一起食用外,也有許多人並不適合吃,若過度食用恐怕會影響身體健康。大陸一名婦人近日邀請親友來家裡吃螃蟹,她自己一個人就一口氣連吃了10幾隻,吃完沒多久開始感到肚子脹痛,被送到醫院後,確診為急性胰腺炎。《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家住武漢的宮女士請親戚吃螃蟹,她自己一個人就吃了10幾隻,不久後感到肚子脹痛,確診為急性胰腺炎。醫生表示,螃蟹富含大量蛋白質和膽固醇,吃過量導致胰腺負擔加重,就會誘發胰腺炎,輕度表現為腹部疼痛,重度會導致胰腺穿孔和壞死。北京急救中心提醒,肝炎患者不宜食螃蟹,心血管病人忌吃螃蟹。螃蟹含膽固醇較高,而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原本就是心絞痛、心肌梗熱、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孕婦少吃或不吃螃蟹,螃蟹是容易引起過敏的一類食物,孕婦吃了之後可能誘發過敏;如果沒有蒸煮熟透,容易導致螃蟹中的寄生蟲被腹中寶寶吸收。有過敏體質的人應忌吃螃蟹。老年人不宜多食螃蟹。因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降低,老人吃多了,可能會引起腹瀉等消化不良。另外,患有傷風感冒、發熱的人不宜吃蟹。脾胃虛寒者應不吃或少吃螃蟹。痛風患者不宜吃螃蟹。痛風患者需要忌食高嘌呤食物的,因為螃蟹屬於高嘌呤食物,螃蟹會導致尿酸水平升高使癥狀更加嚴重,痛風患者除了不能吃螃蟹外,還不能吃動物的內臟,要多喝水促進尿酸排泄。腎功能不全不能吃螃蟹。高血壓不應吃螃蟹。患有膽道疾病的如膽囊炎、膽結石症的人不宜吃螃蟹。膽囊炎、膽結石的形成與體內膽固醇過多和代謝障礙有一定關係,吃蟹易使病情復發或轉重。
晚餐吃好料暴飲暴食 吃錯晚餐恐帶來身體負擔
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晚上跟朋友來個聚會,大吃大喝暴飲暴食,但其實晚餐吃錯了,很多疾病就會找上身來。根據大陸《科普中國》指出,晚餐應該要注意這6不碰,才能確保健康。1、晚餐暴飲暴食統計發現,很多胰腺炎尤其是急性胰腺炎的發病,都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比如暴飲暴食、吃變質食物、喝酒等。腐敗變質食物易誘發消化道細菌感染,誘發胰腺病變,尤其增加膽結石患者發生急性胰腺炎的風險。2、晚餐吃腹脹感食物如豆類、青椒、茄子、馬鈴薯、芋頭、玉米、麵包、柑橘類水果和添加甜味劑的飲料及甜點等,會讓人產生腹脹感,妨礙正常睡眠。3、晚餐吃太多重口味晚上攝取大量辣椒、大蒜及生洋蔥等辛辣的食物,易讓腸胃產生灼燒感,導致胃食道逆流或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問題,從而干擾睡眠。4、晚餐吃太油膩排骨湯、豬腳湯等脂肪含量很高,尤其是對心血管有害的飽和脂肪含量很高,不宜常喝。高血壓患者,不適合喝太鹹的湯。痛風患者不應多喝動物內臟或海鮮湯等,因為其中的嘌呤含量較高,腸胃不好、食欲不振的人,通常脂肪消化能力也比較弱,應撈掉油再喝。5、晚餐吃甜食晚餐後活動少,甜品中的糖分很難在身體中分解,進而會轉換成脂肪,容易造成肥胖。長此以往,也有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可能。6、晚餐生冷黏硬西瓜、香瓜、生番茄等生冷瓜果,或是涼拌小黃瓜、涼拌海蜇等涼拌菜。黏硬則是指是湯圓、年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晚上腸胃需要溫和消化,這些食物進入胃內後,會直接影響胃的工作,讓消化活動變得異常亢奮,容易導致急慢性胃炎等胃病。 至於最佳吃晚飯時間應在18點至20點左右,不宜過晚進食。吃完晚飯後,胃需要用3個小時來消化食物,如果不得已吃得太晚,不要馬上睡覺,間隔至少2個小時後再入睡。如果吃完晚飯後馬上就入睡,此時胃還在進行消化工作,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胃病,不但不利於消化吸收,還可能會影響睡眠。
62歲男腰痛原因竟是腎損傷 結石釀禍「5方式可預防」
台中62歲陳先生原有攝護腺肥大的病情,近來因腰酸背痛及發現整天的尿量變少,擔心病情惡化,陳先生至診間就醫,被診斷出為兩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的急性腎損傷,在兩側輸尿管卡了各1公分結石,才會有整天尿量減少及兩側腰痛的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接受內視鏡輸尿管鏡手術,術後2天就出院,現腰痛症狀獲得巨大改善。 衛福部臺中醫院泌尿科醫師趙浩堅表示,結石盛行率高峰期在夏季,主要的成因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會增加水分由汗腺或毛細孔蒸發,此時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容易造成尿液濃縮,身體離子濃度高,就容易形成結石。另外,如果有特定家族病史的,比較容易發生結石,例如:痛風、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黃嘌呤尿症、腎小管酸性中毒等。 平日預防結石生成有以下5重點 1.適量的水分攝取:一名健康的成年人一日每公斤的體重,需要約35cc的水分,如果因為天氣或工作有大量的散失,應額外補充適量的水分。 2.足夠的鈣質攝取:研究顯示,低鈣飲食並不能減緩結石發生機率,適量的鈣反而可以與消化道中的草酸結合,降低身體中與尿中的草酸濃度,降低結石發生機率(最常見的結石成分為草酸鈣)。 3.減少高鈉高蛋白的飲食:高鈉飲食會使尿中鈣離子濃度增高,增加結石生成機率。而高蛋白的飲食會增加尿酸濃度,並降低尿中的檸檬酸鹽含量,這兩個現象都會讓結石發生機會大大上升。 4.低草酸的飲食:如果已經有足夠的水分攝取了,但還是反覆發生結石,那建議可以稍微減少草酸食物攝取,例如巧克力、甜菜、韭菜、芹菜、地瓜、堅果。 5.高檸檬酸食物的攝取:檸檬酸的成分可以減緩結石的形成,建議可以攝取橘子、柳丁、檸檬,含有大量檸檬酸。 趙浩堅醫師指出,腎結石除了於夏季好發,冬季也別輕忽。冬季容易因高熱量飲食、進補、憋尿、用藥增多等因素,都會誘發腎結石,因此,冬季更要注意腎結石的預防工作,千萬不要迷信「冬季安全期」,真正的安全,是做好日常護理預防和自我管理,遠離腎結石。趙浩堅醫師呼籲,如果發生急性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腎水腫,建議還是到醫院求診,接受完整的諮詢診斷與治療。
罹痛風30年仍不忌口 52歲男雙手長52顆結石
大陸有名52歲的王先生罹患痛風超過30年,一直沒有接受治療也不忌口,近2年身上的痛風結石愈發嚴重,身體關節變形,雙手長了52顆痛風結石,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到醫院經檢查才發現除了體表上有大量的痛風結石,身體內部也有不少的痛風結石及痛風結晶,隨時有生命危險。目前王先生經過手術治療,病情已得到控制。王先生家在江西省,曾在附近多家醫院求治,被醫生告知病情嚴重難以處理,隨後聽聞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的脊柱關節科對痛風治療頗有經驗才趕赴求治。當時經檢查發現,除了身上體內也有大量痛風結石和結晶,脊柱關節科主任醫師李曉東表示,「如果壓迫神經會引起功能障礙,有的壓迫脊髓的話會引起患者截癱,如果血管上長出一個痛風結石,萬一血管突然爆掉,患者就會有生危險」。之後王先生的手術治療,醫生分成兩組一共進行5個半小時,如今王先生雙手的52顆痛風結石已被切除,切口無紅腫滲出且癒合良好,如今他尿酸控制在220μmol/L。王先生對媒體表示,當痛風發作時「好痛苦的,動都動不了」 ,如今經過手術治療他表示,「渾身筋骨都可以活動,人精神也好了,沒那麼疼」。針對此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心臟與血管外科王華偉表示,痛風亦指尿酸高,一個物質在體內升高,造成的原因是生成這物質增多,或是這物質排出量減少。日常食用海鮮、啤酒等中的嘌呤含量較高,嘌呤攝入人體會代謝成尿酸並排出體外,平時應該減少尿酸生成如控制飲食,曾加尿酸的排除如多喝水。李曉東表示,痛風屬於代謝性疾病,罹患痛風的發病率很高,痛風很容易被忽視,應該提高對該病的重視並做好預防。他表示,並不是嘌呤高的食物都不能吃,只要適量即可,痛風患者多喝水不要碰任何甜的飲料,如可樂、果汁、奶茶等,痛風患者適合跑步、騎車、游泳等有氧運動,並且保持充足睡眠。
4男吃到飽狂嗑「40公斤」小龍蝦 成本7千老闆大嘆虧慘了
吃到飽要狂吃蝦其實不簡單,因為還要剝殼。大陸近日有4位年輕男子去吃小龍蝦吃到飽餐廳吃飯,他們暴吃了40多公斤的小龍蝦,整整吃了4小時,讓老闆看了崩潰表示虧慘了,這桌成本要16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7028元)。而該餐廳一人才收費79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47元)。綜合陸媒報導,大陸江西萍鄉在上月29日有4位年輕男子打完球後感到飢腸轆轆,前往小龍蝦吃到飽餐用餐,他們從晚上8點吃到12點,吃了40多公斤的小龍蝦。從影片中可見,整個桌上堆滿了小龍蝦的殼,幾乎占滿整個桌面,4人低著頭滑手機,可能是已經奮戰完了。賴姓老闆說「平常客人來的話能吃5到6斤(約2.5到3公斤),算是比較多了」,他表示,被他們這樣吃一定虧錢,「虧肯定是虧了,他們這一桌應該是1600元成本(約新台幣7028元)。」老闆表示,他們吃40公斤也算是破了店裡的紀錄,小龍蝦進貨價一公斤2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7元),加上員工和租金等成本,約1公斤4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75元)。醫師表示,小龍蝦含有大量的嘌呤,吃太多容易導致尿酸升高,如果又加上喝啤酒會提高痛風的風險。網友也紛紛回應,「老闆哭暈在廁所」、「肚子不會脹嗎」、「開吃到飽就不要怕別人吃」、「剝小龍蝦的殼超麻煩。」看吃小龍蝦吃到飽影片請點這。
4歲童狂咬自己到血肉模糊亡、8月大雙胞胎也自咬 像中邪的怪病竟是它
如果家中孩子,出現不正常的自咬、自殘行為,父母要注意了!大陸河南省兒童醫院,日前收治一對才出生8個月大的雙胞胎男嬰,罹患了罕見的「自毀容貌綜合症」,患者除了會莫名自咬唇、舌,還會無法控制的咬傷自己的手指,乍看像是中邪的怪病,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與診斷,才得知原來是罹患了「自毀容貌綜合症」。據大陸《都市頻道》報導,河南省一名母親,近來因為孩子被診斷為「萊希-尼亨症候群」(Lesch-Nyhan氏症候群,又被稱自毀容貌綜合症),孩子因為體內先天缺乏黃嘌呤-鳥嘌呤磷醣基核甘轉換酵素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除了智力發展受限,也會慢慢出現像是咬嘴唇、舌頭、咬手指及撞頭等自殘行為。其實大陸這樣的例子不算少見,過去在2019年,也有陸媒報導江蘇揚州一個家族,生下的小孩都像中了一個魔咒一般,會把自己咬得全身是傷,甚至家族中有個孩子,4歲時就把自己咬到血肉模糊,最後因為腎衰竭過世。面對這類罕見疾病的照顧,其實在良好的醫療照顧下,症狀輕微的患者可以活到30至40歲,但仍有少數病人因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喉部痙攣性呼吸衰竭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必須小心注意。
有這些慢性病的青少年 何美鄉:強烈建議完整接種BNT
青少年罹患COVID-19重症的風險有哪些?也就是需要即時完成接種2劑疫苗的青少年是誰?對此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列出幾個慢性病,「假如你家青少年有以上疾病,就強烈建議即時完整接種BNT疫苗。」何美鄉在臉書表示,假如有機會分析台灣一年來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臨床資料,就可以知道每一年齡層的重症率及死亡率,也可以知道罹患重症的共病是哪些,沒有台灣資料,也可以先借鏡國外資料。何美鄉指出,依據英國疫苗接種委員會(JCVI)資料顯示,有下列慢性病的青少年是罹患COVID-19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施打2劑BNT疫苗。●慢性呼吸道疾病—囊性纖維化、纖毛運動障礙和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患者,及含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氣喘。●慢性心臟病—影響心臟功能的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腎臟、肝臟或消化系統的慢性病—含先天性器官畸形、代謝失調和腫瘤相關的疾病,以及可能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嚴重胃食道逆流等疾病。●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失能和/或神經肌肉疾病,包括腦癱、自閉症、癲癇和肌肉萎縮症;神經系統或肌肉的遺傳性和退行性疾病,或其他與神經性呼吸減緩的情況;嚴重或嚴重的多重學習障礙(PMLD);唐氏綜合症;腦腫瘤。●內分泌失調—含糖尿病、阿狄森氏症和垂體功能減退症。●免疫抑制—疾病或治療相關的免疫抑制,包括化療或放療的癌症患者、器官或骨髓移植受者;影響免疫系統的遺傳性疾病(例如IRAK-4或NEMO缺陷、補體障礙、SCID);各類血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調節藥物,含,但不限於,甲氨蝶呤呤(methotrexat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6-巰基嘌呤(6-mercaptopurine)或黴酚酸酯(mycophenolate);中長期接受高、中劑量類固醇治療的病患。●脾臟切除或脾臟功能障礙—含遺傳性紅血球增生症、鐮狀細胞、及重型地中海貧血。●影響多個系統的嚴重遺傳性疾病—含線粒體和染色體異常(像唐氏症)。何美鄉點出,國人較常見的為血癌、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她建議,假如你家青少年有英國疫苗接種委員會(JCVI)資料所提及的慢性疾病,就強烈建議即時完整接種BNT疫苗。
25歲壯男痛風!膝關節擠出「乳白色牙膏」醫嚇傻 驚人原因曝光
大陸一名25歲的年輕男性因痛風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接受治療,檢查後發現體內尿酸數值飆到800多,膝關節充滿牙膏狀的白色結晶。醫生透露,雖然患者平時不常吃海鮮、喝酒,但他較少運動,加上個人體質因素,內源性尿酸生成多,轉化、排泄少,導致大量痛風結晶沉積。《廣州日報》報導,該名患者飽受痛風所苦,到院檢查時尿酸數值高達865,膝關節也因尿酸結晶沉積,造成屈伸活動受限,只能屈曲約40度,正常人可以屈120度左右;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李劼若替患者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時,輕輕一擠壓,沉積在關節滑膜軟組織裡的大量乳白色結晶,竟然就像「擠牙膏」不斷湧出。醫生表示,男子不愛吃海鮮,也很少喝酒,基本上不喝碳酸飲料,父母都沒有痛風病史,偏好的飲食是牛肉、豬肉、雞肉,但他較少運動,尿酸高主要與個人的體質因素有關,即內源性的尿酸生成多,轉化、排泄少,導致大量痛風結晶沉積,所幸經過手術清理後,活動範圍已改善許多。李劼若提醒,長期尿酸高的後果很嚴重,除了會傷害骨關節、軟組織,更會對腎髒、心血管等造成不良影響,提醒民眾少吃海鮮、少喝酒,也不要喝太多碳酸飲料,避免攝取過量嘌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