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味覺
」 確診 新冠肺炎 中研院 指揮中心 後遺症唯有三得利!史上最高年份日本調和威士忌「響HIBIKI 40年」由首席調酒師-福與伸二來台揭幕
為迎接雋永傳世之作「響HIBIKI40年日本威士忌」,三得利全球烈酒公司隆重邀請到三得利第五代首席調酒師 (Chief Blender)-福與伸二(Shinji Fukuyo)蒞臨台灣上市發表會,共同揭開全球最高年份日本調和式威士忌面紗。三得利第五代首席調酒師-福與伸二 蒞臨台灣 揭開全球最高年份日本調和式威士忌面紗(圖/三得利提供)。猶如交響樂指揮家 首席調酒師「福與伸二」演繹「響」的和諧樂章威士忌的調配是一門非常縝密精細的職人技藝,每款沉睡在橡木桶中的珍稀原酒都是無可複製的獨特存在,就如同交響樂團中的各種樂器,需透過有如指揮家的首席調酒師,藉由他的敏銳的嗅味覺,繁複縝密的調酒藝術,讓同款威士忌達成一致性的風味,如同譜出平衡和諧的悠揚樂曲。為演繹首席調酒師福與伸二,精心調釀山崎、白州、知多高年份原酒,有如交響樂團指揮家,喚醒橡木桶中珍稀酒液。為此,三得利全球烈酒公司策劃一場別出心裁的揭幕儀式,邀請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現場演奏,與福與伸二共同揭幕「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以悠揚的樂音呈現非同凡「響」的華麗樂章。 「響 40年日本威士忌」原酒,是由三得利創始人鳥井信治郎監製下蒸餾而成,並由第二代三得利家族釀酒大師 (Master Blender) 佐治敬三接手,承襲至今,則是由第三代的家族釀酒大師鳥井信吾與第五代首席調酒師福與伸二合作,承繼自數十年來在調和工藝方面積累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將日本職人技藝、創新精神淋漓盡致的展現。活動現場打造日本威士忌酒吧 提供山崎、白州、響單杯品飲(圖/三得利提供)。全球限量400瓶 高年份原酒調釀而成作為日本威士忌品牌先驅,全球限量400瓶的高年份酒款「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無疑將成為傳世佳釀;由三得利旗下享譽全球的日本威士忌蒸餾所—山崎、白州、知多,三間蒸餾所陳釀的高品質日本威士忌調釀勾兌而成,其所用來調和的原酒是極為珍稀的山崎、白州、知多原酒,而每一種原酒皆是歷經40多年的歲月所熟成。進一步剖析「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的風味內涵,福與伸二與團隊悉心挑選五款核心原酒:首先,使用「1978、1983年山崎美國白橡木」,散發出猶如擺設美麗古董的古老倉庫深沉而複雜的香氣,搭配山崎獨有的熱帶水果風味,讓歷經40年的歲月酒液更為柔和。其次則是「1981年白州輕泥煤」,呈現出焦糖蘋果的香甜、草本的輕香及柔和的煙燻味。值得一提的是,煙燻味在「響」的表現通常像是低語呢喃般輕盈,但在「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卻有著鮮明突出的體現。第三個核心原酒是來由「1979、1981年知多」勾兌而成,為「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貢獻出茉莉花、荔枝和甜美奶油味的標誌性花果香。最後,打破框架,添加兩款引人入勝的威士忌,分別是「1983年山崎水楢桶」帶來三得利標誌性的日式檀香氣息,值得細細品味;而「1980年山崎西班牙橡木桶」則是有著濃郁雪莉酒香氣,尾韻悠饒綿延。透過千挑萬選的高年份珍稀酒藏,極致展現調和威士忌的最高工藝,讓味蕾迸發出風味和香氣俱佳的交響樂,「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成為目前市場最華麗珍稀的高年份日本調和威士忌。響HIBIKI將四季概念結合和紙技藝 展現日本職人工藝精神(圖/三得利提供)。響HIBIKI將四季概念結合和紙技藝 展現日本職人工藝精神(圖/三得利提供)。日本工藝文化 闡述時間自然調和之美為了向日本職人精神與工藝致敬,「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整體設計與包裝完美體現日本文化對於美及細節的堅持。首先,從外包裝木盒,便極盡巧思地運用12種不同香氣、紋理的原木,從櫻桃木、日本榿木、樺木、水楢木、胡桃木、栗木、楓木等來呈現,象徵一年12個月的流轉。此外,三得利邀請到日本國寶級和紙藝術家 - 堀木エリ子(Eriko Horiki),以手工製作「響 40年日本威士忌」的和紙酒標,印上書法字體「響」,將日本威士忌追求和諧之美的世界觀深深凝聚在此方寸之間。眾所皆知,「響」日本威士忌的瓶身擁有24個切面,象徵著一年24個節氣、一天24小時。而此次瓶身的設計則更加精緻,水晶瓶身擁有30個切割面,代表原酒在橡木桶中所經歷的鎏金歲月外,水晶瓶蓋、更採用日本傳統工藝技術 -蒔繪 (Maki-e),漆出奢華金光、珍珠母鑲嵌金漆裝飾,描繪出日本四季的花草,代表酒液著穿越世代歲月、四季變化,向傳統致敬之時,更陳述著「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這個顛峰之作的底蘊與前瞻。最後細節則落在綁縛木盒的久美姬(Kumihimo)編織。這是一種由錯綜複雜的絲線編織而成的日本傳統工藝,它的製作相當複雜,最初是用來體現日本武士不屈不撓的精神,而今它已成為日本服裝和儀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久美姬的呈現,讓「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不僅是最獨一無二的收藏品,也是與日本豐富文化最好的聯繫。史上最高年份日本調和威士忌「響HIBIKI 40年」(圖/三得利提供)。三得利世代家族釀酒大師相傳鉅作「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台灣建議售價:1,150,000元。(圖/三得利提供。)「響HIBIKI40年日本威士忌」認購權活動◎ 活動時間:即日起 - 2024/12/1◎參加方式:加入【Beam Suntory 威士忌愛好會】LINE@官方帳號,於各大通路購買指定威士忌酒款,參加「響HIBIKI 40年日本威士忌 認購權活動」,集滿會員點數15點,最高享有乙次抽獎名額。得獎者有權利以官方建議售價:新臺幣115萬元 (含稅) 購買「Hibiki 40 年」乙瓶,獲得收藏雋永傳世之作的機會。詳細參加資訊:https://maac.io/30frR月月有抽獎!你想懂酒嗎?你想品酒嗎?LINE社群搜尋:「買醉-My Drinks」。加入我們,隨時獲取最新酒類資訊,了解烈酒投資,還可參加品酒會,接收最深入的品酒心得與報導。(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2024金馬影展公布亞洲片單 今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登台
2024金馬影展今(9日)公布亞洲與華語片單,包括今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與入選坎城一種注目單元的《越與南》。日片則有《雨中的慾情》、《生之敵》、《本心》、《十一人賊軍》、《終將成為烏鴉的男人:深瀨昌久》、《青春末世物語》,主演包括成田凌、橫濱流星、吉岡里帆、山田孝之、阿部真夫、玉木宏、淺野忠信、森田剛、池松壯亮、長塚京三與瀧內公美等紅星。華語電影除了所有金馬獎入圍影片外,還有張吉安《搖籃凡世》、陳小娟《虎毒不》、劉慧伶《刺心切骨》、葉鈺瀛《寄了一整個春天》,李康生與吳可熙主演的《藍色太陽宮》、陳姸霏與項婕如合演的《夜校女生》以及多國合作的《睡覺時眼睛睜開》等作品。趙德胤紀錄片《櫻桃號》、以布拉瑞揚舞團為題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劇集《喝酒吧!笨蛋:第1-2集》、《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第1-2集》和《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三季》,也都將在金馬影展世界首映。印度新銳導演帕亞爾卡帕迪亞,繼紀錄片《我們一無所知的夜晚》驚豔全球後,首部劇情長片《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All We Imagine as Light)就在坎城得獎,用紀實為主調佐以魔幻,譜寫女性互助的希望之旅。越南導演張明貴入選坎城一種注目的《越與南》(Viet and Nam),以兩名礦工的相戀與偷渡,折射國族記憶與歷史傷痕。片山慎三在台取景的《雨中的慾情》(Lust in the Rain),找來成田凌、中村映里子、森田剛、李杏大膽共演,將嘉義化為慾望交織異次元。吉田大八的《生之敵》(Teki Cometh),集結老牌影帝長塚京三與瀧內公美,用黑白影像直視暮年掙扎。石井裕也的《本心》(The Real You)由池松壯亮領銜,探討AI普及後,所謂本心是真實還是虛擬泡沫?藤井道人在《嫌疑者的真相》(Faceless)重返社會題材,由橫濱流星飾演冷血殺人兇嫌,與吉岡里帆、山田孝之同場飆戲。藤井道人新作《嫌疑者的真相》(Faceless)重返社會題材,由橫濱流星飾演冷血殺人兇嫌。(圖/金馬執委會提供)今年的華語觀摩片有不少跨國製作,吳可熙與李康生主演的《藍色太陽宮》,由在美華裔導演曾佩裕初執導筒,從紐約按摩院的慾望流動與祕密黑洞,表現移民眾生相。《睡覺時眼睛睜開》(Sleep with Your Eyes Open)關於巴西濱海小鎮的一連串錯過與邂逅,由德籍編導妮莉沃拉茲執導、趙德胤長年創作夥伴王興洪主演、《BPM》男主角比斯卡亞跨刀。新加坡新銳導演劉慧伶以擊劍為題材的首部長片《刺心切骨》,邀請台灣演員劉修甫與曹佑寧詮釋糾雜兄弟情,在卡羅維瓦利影展榮獲最佳導演。吳可熙、李康生主演《藍色太陽宮》表達出移民的各種生活樣貌。(圖/金馬執委會提供)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在新片《搖籃凡世》再探大馬禁忌,透過棄嬰倉內的絕境母親與漫漫長夜,看見父權與神權陰影下的暴力輪迴。《淪落人》導演陳小娟的《虎毒不》,關照深陷育兒困境與性別分工桎梏的現代女性。香港新銳導演葉鈺瀛的《寄了一整個春天》,以戀物癖勾描女孩成長,獲選為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片。《夜校女生》由陳姸霏詮釋校園階級壓力下的迷惘少女,與項婕如、邱以太一同釋放酸澀青春。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新片《搖籃凡世》再探大馬禁忌,描述棄嬰倉內的母親。(圖/金馬執委會提供)還有五部將在金馬影展世界首映的台灣作品。趙德胤最新紀錄片《櫻桃號》,針對軍事政變後前途未卜的緬甸故鄉,以港口與渡輪為引傾訴鄉愁。《跳進部落的孩子》記錄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返鄉創立舞團,捕捉生活軌跡之餘,還留下藝術家的孤獨身影。樓一安在影集《喝酒吧!笨蛋:第1-2集》再度攜手金馬影帝莫子儀,並讓他以失去嗅味覺的喪志酒保角色,突破過往形象大秀另類痞樣,混搭調出喜劇新滋味。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三季》,用影像為四十間座落在城市、鄉村、離島等殊異空間的書店寫詩。客家電視台旗艦影集《星空下的黑潮島嶼:第1-2集》,把醫療職人類型融入白色恐怖,宛如綠島版「機智醫生生活」,既爬梳複雜歷史,亦帶出政治壓迫下的人性光輝,也將在金馬影展搶先播放兩集。2024金馬影展將於11月7日至24日展開,10月27日下午1點於官網開始售票。
新冠進入流行期!醫曝2天「7成快篩陽」連天選之人也難逃 3症狀恐是確診
疾病管制署11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國內上週(6月4日至6月10日)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28-6/3)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對此,有小兒科醫師也請護理師統計這1、2天發放快篩回報陽性的比例,結果確診者真的有6、7成,因此提醒民眾千萬別相信有「天選之人」這件事。小兒科醫師柳雱邁昨(12日)在臉書粉專《柳雱邁小兒科》發文指出,「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328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上升,同時新增20例死亡個案,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因此前天也有記者朋友找他聊疫情,「我跟她說最近快篩陽性比例好像有增加的趨勢,但沒有明顯爆量。」結果端午節過後,柳雱邁請護理師統計這1、2天發放快篩回報陽性的比例,「哇哩勒,還真的有6、7成欸。還有好幾個是撐到最近才第一次確診的患者,可見不要相信有天選之人這件事。」他也提醒,最近有感冒加發燒症狀的,請記得先在家裡驗一驗快篩再出門,「因為很可能就是中獎了!」此外,柳雱邁也在留言區補充,近日臨床上新冠確診個案的確有增加,因需要合約院所才能開立抗病毒藥物,因此有些個案是由其他院所轉介而來,「我的原則是一旦患者有呼吸道症狀加上發燒,一律會快篩檢驗,大多數會發快篩請民眾自行返家驗,若操作有困難才會由醫護人員協助。」他在門診觀察後也發現,以總體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而言,感染新冠比例沒有那麼高,但因不是「每個人都驗」,因此可能有部分的無發燒患者是隱藏的黑數。柳雱邁醫師也提醒,新冠症狀和一般感冒症狀其實很難區分,若是有喉嚨劇痛、高燒不退、嗅味覺異常等較具有特異性症狀者,提醒要特別留意,「也許本身罹患重症的機率不高,但若未妥善做好隔離防範,對於身邊的高風險族群來說仍相當危險。」
新冠疫情升溫!專家示警「病毒變異」 恐引起新流行病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疾管署研判開始進入流行期。專家指出,病毒經歷分支演化,現今已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這些變異未來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國內目前病毒株仍以JN.1為主,但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緊追在後的是KP.3,隨著美國放假、學子返台,預計將對國內疫情造成衝擊。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到6月初已超過3成。KP.2的傳播力、免疫逃脫能力較強,在KP.2增加的同時,KP.3也緊追在後,兩者會競爭,誰的傳染力特別強,就會占據多數,「鹿死誰手還不知道」。由於美國已開始放假,許多學子都會返回台灣,加上台灣近期下雨,將加速病毒傳播。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KP.2感染症狀與其他病毒株相似,包含喉嚨痛、流鼻涕、咳嗽、發燒與身體痠痛,還有少數嗅味覺喪失情形,部分病患亦可能出現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台灣目前仍以JN.1為主,占75%,而KP.2、KP.3則分別為7%、6%,兩者合計13%,預估會持續上升,但嚴重度未明顯增加,除脆弱族群外,大多數都是輕症個案。黃高彬擔憂,目前的XBB疫苗對KP.2、KP.3效果不佳,但得等到9月才會有新疫苗。新冠致死率仍是流感的10倍,年輕人感染不一定會篩檢,也會到處趴趴走,威脅仍然在。雖然口罩令已解除,但他仍建議,不管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年輕人,所有人進入人潮密集的地方、醫療院所、大眾運輸工具,都仍應戴口罩,落實防疫措施。陳秀熙表示,自Omicron變異株B.1.1.529開始,病毒經歷了BA.1、BA.2等分支的演化,其中包括XBB、BA.4、BA.5等,這些早期分支逐漸減少,現今關注的是BA.2.86分支及其衍生的JN.1和JN.1.4.3,這些分支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病毒變異不會停止,未來的演化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未來病毒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
蔣萬安喊擴大稽查防堵米酵菌酸 學者憂大流行籲妥存食物
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中午表示,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案,北市府下週將召集擴大會議,並要求衛生局針對百貨、賣場進行專案稽查。29日下午則將與各局處首長再度舉行聯席記者會,說明北市府掌握的最新進度。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分店發生食物中毒疑案持續延燒,衛福部疾管署29日中午表示,目前維持累計18案,其中2死、5住加護病房、1位住在一般病房、10位已返家休息。此外,在28日衛福部記者會也證實,在兩名死者檢體中檢出「米酵菌酸」,為國內檢出首例。對此,蔣萬安強調,市府在衛福部解剖結果確定是米酵菌酸後,立刻請衛生局把米酵菌酸詳情上傳到個案治療平台,讓醫療院所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即刻掌握。而針對確定為「米酵菌酸」釀災後,未具名毒物科學者向CTWANT直言問題食物,「應該不只這一批」,過去在東南亞島國聽過,台灣一旦發生,未來很可能沒完沒了,「食物保存不可再馬虎」。學者進一步解釋,米酵菌酸是一種「呼吸毒」,會癱瘓粒線體,讓全身細胞粒線體失去作用,常常產生自過期發酵食品中,而這樣的毒素無法自外觀或嗅味覺察覺異樣,也無安全門檻劑量,「測得就是不妙了」一旦呼吸進去人體的氧氣都無法成為能量,「下一步就是休克」。
疫情解封…初夏「3大病毒」齊發威 醫師嘆看診無盡頭:每天被病人淹沒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解封,加上天氣漸熱,許多民眾開始脫下口罩,但在另一頭的各級診所、醫院,卻悄悄湧入大批就診的人潮。位於臨床醫療第一線的耳鼻喉科張弘醫師觀察,近期天氣轉熱,每天診間電腦上的看診名單,長到看不見盡頭。來看診的患者中,約莫70%的人都有高燒症狀,一篩檢病毒馬上發現,近期以新冠病毒居多,其次依序是流感與腸病毒,呼籲國人不要輕忽。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昨天(7日)在臉書上有感而發提到,最近天氣轉熱,因呼吸道疾病來看診的患者,這周竟然又變更多了,讓他診間的電腦,每天掛滿一長串的候診名單。張弘醫師指出,最近看診的人,除了因為季節因素,腸胃炎的患者變多;他還發現,發燒的患者也是一個接一個,臨床觀察大概來看診的患者中,高達70%的病人都合併有高燒症狀。而對於這些發燒患者,一篩檢就揪出,以新冠病毒為最大宗,其次分別是流感與腸病毒,還有一部分的腺病毒。因為每天看診都被病人的人潮淹沒,張弘指出,為維護醫療品質,醫院晚間不到9點就停止掛號,但人潮還是多到,一路看到晚上10時半才下班。他提醒現在雖然新冠疫情已經解封,但民眾還是要勤洗手、戴口罩,畢竟新冠確診的症狀都很不舒服,而且還會有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後遺症,民眾還是要積極防疫,避免染病上身。
口罩、陪病規範再鬆綁! 「一次看懂新措施」指揮中心曝上路日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宣布「口罩規範再鬆綁」,表示如疫情穩定,4月17日起,要求全程戴口罩場所僅剩「醫療照顧機構」及「救護車」,其餘人潮聚集、公共運輸等場所則改為「建議」戴口罩。另有關住院病人及陪病者的篩檢規範,也將自4月10日起放寬。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新制上路後除醫療照護機構、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一定要戴口罩外,其餘則改建議或恢復民眾自主。而須全程戴口罩場域如下: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礙福利機構;運輸工具則有救護車仍在規範中。但飲食、拍照、不適合或無法戴口罩之檢查、治療或活動,則納入例外情形。(圖/指揮中心提供)此外,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場合、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搭乘公共運輸交通工具及特定運時,仍建議民眾戴上口罩。其餘場所及室內空間,改由自主決定。(圖/指揮中心提供)另住院病人及陪病者篩檢規定,則於4月10日放寬,屆時以下措施全部取消:新住院病人及陪病者,於入院當天篩檢急診留觀達24小時及以上之病人與陪病者,得進行1次篩檢住院病人於住院期間,醫院得依社區傳播風險及實務要求,於病人住院3至5天、定期每週、需執行侵入性處置或手術前、其他經醫師評估有需要等情形進行篩檢(圖/指揮中心提供)同時篩檢方針將調整為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肺炎、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症狀者,由醫師評估進行採檢。其餘如醫院住院病人之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12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訪客探病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限,但因應病人病情說明或病危探視等例外情形的陪探病措施維持不變。
第三波疫情高峰要來了 指揮中心估平均單日確診達3萬
國內今天新增1萬4162例本土個案,較上周一增加37.3%,處於快速增加階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最近幾天上升百分比都在20%、30%,增加速度有加快趨勢,預計將有第三波疫情發生,初步估計高峰落在明年2月初,平均單日確診人數約3萬例上下。王必勝表示,自己近兩天到台北市各區域發現,因為耶誕節關係,很多地方都人潮洶湧,大家參與活動和聚會都非常踴躍,當然在疾病傳播上會加速;因應本土疫情上升,希望接下來跨年或其他活動,如果是在戶外,建議人潮洶湧、不能保持適當距離時,應自主配戴口罩,盡量不要飲食。王必勝也提醒,有些對象不建議參加大型活動,如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不要去參加,以免把疾病傳染給別人;未接種疫苗、長者、幼兒等脆弱族群,都不建議參加大型活動;依照現行防疫規定,自主防疫和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需要快篩陰性才能參加。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全國專責病房共開設5200多床,隨著疫情上升,空床率有稍微減少,但仍有6成以上,預期本周會看到北部地區住院情形增加 ,將隨時針對病床情形做調整。口服抗病毒藥物方面,羅一鈞指出,過去幾周開立情形有逐漸下降,但隨著第三波疫情可能升溫,目前倍拉維(Paxlovid)存量為29萬人份,預計可使用152天,莫納皮拉韋庫存是8.1萬人份,預計可使用232天;兩種藥物數量相當充足,請醫師和民眾不用擔心,如有需要時可能再添購。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2022是台灣瘟疫年」,是一個由Omicron大流行所驅動的台灣瘟疫年。王必勝表示,詹教授可能都是注意台灣,其實Omiron是從去年11月開始影響全世界,「2022是整個世界的瘟疫年」,如果廣義去看,2020或2021何嘗不是瘟疫年?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以來本土累計死亡1萬4244例。詹長權認為,新冠肺炎很可能晉升為台灣第三大死因,僅次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王必勝認為,只要死亡診斷書的甲乙丙丁死因有出現新冠肺炎,就認定是新冠肺炎死亡;但在歸類十大死因時,死亡主因是什麼,還需要統計處相關統計,目前還沒有資料。
新冠變種病毒株流行…確診常見症狀跟著變 流鼻涕、打噴嚏也可能染疫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英國佐伊健康研究發現,隨著變種病毒株出現,染疫最常見症狀已經從疫情流行初期的發燒、嗅味覺失常,轉變為流鼻涕和頭痛,此外喉嚨痛和咳嗽也是在幾週前最常見的症狀。根據《鏡報》報導,英國大部分地區的新冠病毒水平目前在穩定上升,確診率在10天內上升31%,尤其疫情在老年族群的增長特別明顯;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9月23日至10月3日期間,英國約有17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較9月18至26日期間的130萬人增加,若以年齡段區分,70歲以上族群染疫率最高,最新調查中約有3.7%的人染疫。此外,根據英國佐伊健康研究項目(Zoe Covid),由於新形態的新冠變異病毒株出現,感染後出現的症狀已經出現變化;在大流行初期,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嗅味覺失常以及喉嚨痛,但最新研究指出,接種過1劑或多劑COVID-19疫苗的人,染疫後最常見的症狀是流鼻涕和頭痛,接著依序是打噴嚏、喉嚨痛、持續咳嗽。數據還表明,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喉嚨痛,接著是頭痛和流鼻水。根據佐伊健康研究項目數據,隨著病毒變異,因為新冠肺炎而呼吸急促的人比以前少了,而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過疫苗的感染者更有可能出現打噴嚏。對此,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公共衛生專家拉姆齊(Dr Mary Ramsay)表示「我們觀察到COVID-19病例和住院率持續上升,因此我們繼續敦促那些有資格接種疫苗的人挺身而出,疫苗是今年冬天預防重病和住院的最佳保護措施,接種第一劑疫苗永遠不會太晚」。
確診恢復仍要注意 醫曝「4後遺症悄悄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隨著確診人數愈來愈多,長新冠症狀也愈來愈廣泛,即使是確診輕症患者,也是會有長新冠症候群,可能會出現疲倦、腦霧、頭痛、嗅味覺的喪失或心理壓力問題,而這些症狀可維持180天,且有些人在康復180天後,還會出現體內的膽固醇超標以及BMI開始上漲的狀況,使日後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增加。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近日閱讀一篇瑞士文章,內容寫道有些年輕人在COVID19康復180天之後,他們除了之前的症狀,仍會有一項無聲無息的後遺症正在進行,就是「體內的膽固醇超標和壊的膽固醇也上升、一直使他們的BMI 開始上漲,而體適能力也就愈來愈差…」。黃軒表示,蘇黎世大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和預防健康研究所的Patricia Schlagenhauf教授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調查COVID-19 對年輕軍人的持續影響,受試對象為501名青年人,「Long COVID 症候群大部分在 180 天內,容易出現 COVID-19 的受試者會出現持續的疲勞、嗅覺下降以及生殖和心理問題,但如果超過 180 天,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症狀如果仍然存在,大都不太明顯,什至自覺毫無症狀,這些人共有177位的年輕人。」不過180天後症狀雖不明顯,但危機卻存在,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180天後,這些年輕人,其實仍然有危機重重在身體內,而他們竟然不自知的,其中包括「膽固醇上升」、「LDL(壞)膽固醇上升」、「BMI上升」、「體力(lower aerobic threshold)下降」,這些體內危機的增加,在這些康復的年輕人身上,其實已經正在威脅體內的代謝,也使日後他們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增加。黃軒指出,該研究領導教授認為,年輕人確診COVID19,之後在180天內有long COVID症狀,是需要追蹤治療,而那些即使超過180天後的確診者,即便無症狀或看似都已經恢復了,仍然要定期追蹤其健康,尤其當這些人在180天後,出現運動耐力下降或BMI忽急上昇,或者膽固醇上升、LDL(壊)膽固醇超標,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殺手。另外,這次研究的年輕人,都是沒有接種疫苗年輕人,其後遺症,即使超過180天之後仍然在,黃軒表示,「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更多醫療研究報告,這段期間當下,『打滿三劑疫苗』,免重症、免死亡,這是不變的事實!」
長新冠症候群分3大類 這種最易變重症
近期英國伯明罕大學透過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嗅味覺喪失、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今天(8日)發文指出,長新冠症候群可分3大類,其中一種症狀為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的族群,更容易演變成為重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8日在臉書分享表示,他閱讀英國最新研究後發現,長新冠症候群主要有3大類:首先是神經系統症狀(Neurologic)的長新冠,這些人的症狀以疲倦、腦霧和頭痛為主,是2020~2021年冬季感染過Alpha病毒最常見的症候群,也是2021年Delta病毒流行期間的主要症狀。二為心肺系統症狀(Cardiopulmonary)的長新冠,這類人會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為主的症狀,主要是由2020年初期的COVID19原始株感染導致,易引發肺部病變。三為其他系統症狀(Others)的長新冠,起初這些患者都會出現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等症狀,而這類病患也最容易演變成重症,最後都會以多重器官症為主。黃軒還在文章最後補充,該研究表明,有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長新冠症候群的發生,而且臨床人員還可以透過這份報告提前得知患者是感染哪些病毒株,以利即早診治,也能夠藉此提早預防第3類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長新冠作怪!25歲男多痰易咳「虛累累」 中醫按「這穴位」改善不適
25歲李先生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強健,但因工作常需接觸不同的人群,不幸確診新冠肺炎,沒想到於隔離期滿後即便過了好幾個禮拜,仍時常覺得喉嚨有痰、會突然想咳嗽、合併胸悶易疲倦等症狀,覺得身體狀態大不如前,也常讓身邊親友緊張怕被傳染,於是求診於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趙念廷醫師,經服用中藥與穴道按壓,一周後即有明顯改善。經趙念廷醫師診斷,認為是餘邪未盡合併氣陰兩傷,經體質辨證給予適合處方,李先生服藥第一周後便覺得咳嗽頻率明顯減少,痰也較好咳出來,而後持續門診追蹤治療,身體逐漸回復到染疫前的狀態。趙念廷醫師指出,一般而言「長新冠」指的是症狀持續了大約一個月卻仍未消除的情況,常見症狀包括像是感冒沒完全好的感覺,如一直覺得喉嚨有痰、咳嗽不止、呼吸費力、胸悶感、頭痛等,此外也可能會出現其他如腦霧、失眠、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症狀。而在減緩不適症狀與修復體質,中醫可以達到適切的療效,針對患者覺得痰多的狀況,除了搭配中藥治療,趙念廷醫師也建議可以配合按摩「豐隆穴」,該穴為胃經的穴道,其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之中點,以指腹按壓穴道,力道由輕漸重,以有痠脹感為佳,按壓3-5分鐘後可稍休息換另外一邊,左右各按壓一次為1組,一天可按壓1-3組,可化痰祛濕,對於改善新冠後遺症的痰多不適感有良好功效。
最慘長新冠患者…做餐飲業卻「吃什麼都是大便味」 醫嘆:才20多歲
隨著本土確診數不斷飆升,讓人們除關注疫情外,也擔心確診康復後會不會留下後遺症。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就分享一個「長新冠」案例,表示該名20多歲患者,出現嗅覺、味覺「都是大便味」的後遺症,更讓他不捨的是,患者職業為餐飲業,卻要面臨「食而無味味如嚐糞」的煎熬。蘇一峰指出,這名在廚房工作的餐飲業患者染疫第一天雖出現高燒,但仍在輕症狀態,卻從隔天開始就聞到濃濃大便味,隨後又出現失去味覺症狀,且染疫康復後味覺、嗅覺異常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變成不論吃什麼、聞什麼,都只剩「濃濃大便味」,還出現嚴重胸痛、心悸症狀。(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表示,新冠常見的9大後遺症,分別有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以及腦霧等問題。不過截至今年5月,僅1%確診者有嗅、味覺異常,可能是因病程,或服用2種口服藥物或清冠一號而影響嗅味覺。(圖/指揮中心提供)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也指出,新冠後遺症可概分3種類型。第一個是病毒直接對身體造成傷害,如肺纖維化;其次是住院的肌肉無力、體力衰退,但通常可用復健復原,而第三種,就是目前還無法確定原因的長新冠,且有高達75.8%長新冠患者為輕、中症,其中肥胖、年長者、有呼吸衰竭者與女性都是長新冠的高危險群。
腦霧、長新冠後遺症頻傳 蔣萬安籲衛福部升級「染疫康復者指引」
台灣疫情在短時間內突破百萬大關,有越來越多民眾除陸續康復解除隔離,回歸正常生活外,還有許多確診者陸續出現胸痛、心悸、嗅味覺失靈,以及「腦霧」認知障礙等「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且不少人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對此,立委蔣萬安今(25)日呼籲,請衛福部升級「染疫康復者指引」,並正視染疫康復者權益。「解隔不是終點,染疫的後遺症更不能忽視!」蔣萬安表示,為了讓染疫康復者及家屬獲得必要的協助,去年7月他就公開呼籲衛福部,儘速訂定「染疫康復者指引」並設立「整合性醫療門診」。他指出,歷經半年努力,目前已有超過100家醫療院所加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但衛福部公佈的染疫康復者指引內容,仍有許多待改善的地方。蔣萬安指出,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去年就設置「Your COVID Recovery」網站,甚至還能切換繁體中文,內容對於染疫後常見的生理症狀、什麼時候應該就醫,都有很詳盡的說明。此外,針對情緒低落、焦慮等心理影響,提供簡易評估測驗和判斷指標。相較之下,蔣萬安說,衛福部公佈的染疫康復者指引,扣除封面、目錄等,篇幅只有短短十幾頁,資訊相對簡略、單薄,能給予民眾的協助十分有限。他認為,各國經驗都有可以參考的地方,WHO也公佈了「COVID-19康復指導手冊」,政府應該持續跟進疫情的變動,擴充指引內容,支持民眾走過康復之路,不要落到連「翻書考」都能不及格的窘境。
PCR篩檢地圖增190家社區診所 快篩陽可前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表示,為避免輕症疑似個案集中於大醫院急診篩檢,造成急診壅塞、影響急重症醫療量能及引發院內感染,指揮中心自2020年建置COVID-19採檢網絡,指定199家社區採檢院所,提供有採檢需求之社區民眾前往。由於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確診個案遽增,為擴大基層醫療防疫量能,強化COVID-19採檢分流,指揮中心開放診所提供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並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共同合作,公私協力,擴充採檢量能,以提高民眾採檢可近性。(圖/指揮中心提供)經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提報有意願提供採檢服務,且完成診所採檢點、感染管制及傳染病通報自我查檢整備作業之診所家數,共計437家,其中190家完成合作檢驗機構規劃,已納入COVID-19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可提供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民眾,或有COVID-19相關症狀經醫師評估懷疑等符合公費檢驗者進行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名單已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COVID-19防疫專區」/臺灣社交距離App及採檢地圖/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地圖(網址:https://reurl.cc/QjM9bM ),以利民眾查詢。請民眾前往上述診所之前,先以電話預約聯繫,確認服務時段及預約狀況再前往。其餘有意願且已提出申請之診所,刻正由聯合會及學會協助媒合檢驗機構,將於完成整備作業後,納入下一波公布名單。(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如自覺有風險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請佩戴醫用口罩,就近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當出現COVID-19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心跳超過100次/分鐘(無發燒時)、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等嚴重症狀時,建議儘速前往醫院急診就醫。指揮中心將持續擴充採檢量能,強化採檢分流,以兼顧民眾檢驗需求及保全醫療量能。
身邊有沒有確診者? 疾管署教你這樣可以「一秒追查」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昨天本土確診數突破2千大關,由於這波疫情,國內確診者多半是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但現在足跡已經達到處處有的狀態,很多民眾都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跟確診者的足跡重疊。對此衛福部的疾管署,其實有一個「民眾資料調閱紀錄查詢」的網站,民眾只要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跟驗證碼,就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在最近的28天自身資料,是否有被疫調人員調閱,還有被調閱的次數。但如果被疫調多次,代表染疫的風險就越高嗎?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如果民眾查出,自己被疫調的次數多,這只能代表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機率大,並不是被調閱越多次,染病的風險就越高,所以大眾不用恐慌。而隨著疫情逐漸來到高點,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越來越多,牽連的範圍越來越廣,指揮中心提醒,如果民眾被發現是確診病患的「密切接觸者」,請先立刻戴上口罩,在家中進行自我居家隔離10天,一旦隔離期間,出現了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嗅味覺異常、喘不過氣等疑似新冠症狀時,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而密切接觸者的定義是什麼呢?主要是依照確診者從發病當天或得知檢驗結果為陽性當天算起,往回推4天到開始隔離前,只要曾與確診者同住、用餐、搭乘交通工具、或接觸達15分鐘以上的對象,都會被算是有直接接觸到確診者的人,即會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