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株抗體藥物
」 疫情首款失智症藥物審查通過 醫:可真正減緩或停止退化
全台失智症人口逐漸上升,衛福部及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19)辦理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的阿茲海默藥物,是20年來首款,且不同於過往的症狀治療,是真的可以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進行治療的藥物,為重大突破。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說,未來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相關藥物給付。根據衛福部今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型最多,占56.88%。徐文俊說,此款單株抗體藥物已經於去年7月在美國通過上市,適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並於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徐文俊表示,上次出現阿茲海默症藥物是在2013年,只能針對症狀治療,而此款新藥將能實際改善病程,透過靜脈注射打到體內後,可移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沉澱,達到停止或延緩病理變化效果;臨床試驗發現,每兩周施打一次,用藥18個月,可延緩5到7個月的退化,部分個案甚至可完全移除類澱粉沉澱,雖無法挽回已經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以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徐文俊解釋,此類藥物適用患者,必須先確診阿茲海默症,且其嚴重程度範圍在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失智,失智症太嚴重或沒有症狀者不建議使用。不過他提醒,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可能,基本上包括水腫,嚴重可能出血,使用上仍要小心。此藥使用條件,徐文俊說明,須先經過腦脊髓液檢查或類澱粉正子攝影,檢查類澱粉沉積、確診阿茲海默症,再進行測驗評估症狀嚴重度;並還需要做基因檢測驗APOE4基因。目前檢測與藥物都要自費,以美國價格預估人年藥費約新台幣70萬元,類澱粉攝影則約7萬元。徐文俊指出,新藥出現後,整個社會對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看法將大幅改變,人們可以不用再害怕檢查,因為「阿茲海默不是絕症」。
燒腫癢汗咳瘦 別輕忽淋巴癌初期六大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淋巴癌被譽為「沉默殺手」,是從淋巴結長出來的腫瘤,初期症狀可能有頭頸部、腋窩等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皮膚發癢、咳嗽、體重減輕等六大徵兆出現,「整體來說,還是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變大、變硬,且固定不動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儘早做切片檢驗,以及早接受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惡性度高淋巴癌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從國健署的癌登資料顯示,國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發生人數約3000人左右,死亡率不低,但卻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有將近5成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所有淋巴癌中,比例最高的類型。游介宇指出,DLBCL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速,即使是早期,癌細胞也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且因屬全身性,是無法靠手術根治的,目前治療方式仍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新機轉藥物問世 為治療找到新契機過去治療DLBCL都以化療為主,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有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後,才有了突破,成功提高了治癒反應率。這二十多年來,陸續也有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問世,臨床會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試圖再提高治癒率,但都失敗;「直到最近,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為DLBCL的治療找到新的契機。」游介宇進一步說明,過去使用的標靶藥物是對抗CD20單株抗體為主,新的標靶藥物是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單株抗體與化學治療藥物透過連結物質結合在一起,在安全性一致下,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年會,POLARIX試驗結果發現,對於DLBCL預後程度相對比較差的患者,在兩年追蹤後發現,使用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比起傳統的標準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顯著有將近7%的差距,「整體來看,使用雙標靶組合的病患,其復發及死亡風險降低27%。」游介宇強調,從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有其優勢,「當然,即使是以傳統的單株抗體合併化療藥物也有不錯的成績,關鍵在於不要輕忽可疑的症狀。」目前衛福部已於2022年12月通過可用於DLBCL的起始治療,礙於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規範,並非所有病人適用,詳細資訊建議與主治醫師做討論。醫師再次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腫大、變硬、又固定不動時,且合併有前述六大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務必要進一步就醫,以切片檢驗是否為惡性淋巴癌,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新冠疫苗惹的禍1/經濟部出手護聯生藥經營權!母女之爭露曙光 王長怡:女兒主動溝通中
研發「新冠疫苗」所衍生的聯亞生技集團「母女內鬥」上演九個月來,女兒派未獲得經濟部核准變更聯生藥負責人之際,創辦人王長怡博士獲耀華玻璃管委會公股支持於12月重新取得掌控權。王長怡時隔250天重返新竹聯生藥董事長辦公室,並於13日接受CTWANT專訪。「Mei Mei(女兒胡世一)知道我回到聯生藥了,有打電話和我的特助溝通了解,也提到進一步溝通方式」,王長怡首度透露要如何讓這場經營權之爭儘快落幕,「我的底線就是不要有林淑菁、崔贊捷(美國前UBI董事)第三人居中談話,我們加各自律師直接談,Mei Mei說她會想一想。」胡世一有提出什麼建議?「她說希望公司營運公開透明,這點在公司治理上都有,隨時歡迎MeiMei了解,公司資訊量很大,只是她看不懂中文這部分,就比較傷腦筋。」王長怡說。71歲的王長怡是免疫學家,她在1983年創辦美國UBI(United Biomedical Inc., 聯合生物醫學),逐漸形成跨國集團。1998年在政府力邀下來台灣設立聯亞生技,由國發基金、耀華玻璃與台糖等公股出資四成合資成立,從治療愛滋病、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及疫苗等產品,長期專注在創新生物製劑的研發。聯亞生技在技術平台及產品線擴展十,切割成立二個子公司「聯合生物製藥」與「聯亞藥業」(興櫃股,6562)。聯生藥董事長王長怡博士先是於12月11日宣布解除執行長林淑菁職務;經濟部則是審核八個多月後,以「涉陸資」等疑慮為由在12月16日公布未同意「女兒派」申請變更聯生藥董事長崔贊捷(左下圖)一案。(圖/黃威彬攝)CTWANT調查,聯亞生技集團這場經營權之爭,從美國延燒到台灣,先是去年9月王長怡遭女兒派突襲解任美國UBI執行長,今年3月31日再遭突襲解任聯生藥董事,連帶取消在聯生藥董事長法人代表資格,被逼迫無法使用這兩家公司電郵聯絡同仁或進入兩家公司。從3月底到12月初超過八個多月時間,王長怡不斷以股東身分向開曼聯生藥控股公司申請召開緊急股東會改選董事,以合法重新取得聯生藥經營主導權。不過,「女兒派」原打算由崔贊捷任聯生藥董事長,多次向經濟部申請變更公司登記負責人暨補件說明,16日已遭駁回不予同意。王長怡則自聯生藥2013年成立至今,一直擔任董事長。12月9日,王長怡代表聯亞生技以大股東身分,召開「開曼聯生藥控股股東臨時會」改選董事,並經新董事會選為開曼聯生藥董事長,並立即改派聯生藥法人董事;11日遂與律師共同將改派書送至新竹聯生藥,同時解任林淑菁法人代表董事身分及執行長、經理人職務。12月11日起,王長怡以聯生藥董事長及執行長身分,重掌公司經營。記者步入位於新竹湖口工業區的聯生藥辦公大樓,王長怡正與研發、生產、管理等單位同仁,逐次分批談話,述說這段期間公司股東會、董事會及經營層發生的事情。「我很感謝危難時刻見真情,不僅台灣政府、股東給予支持,還獲得各界專家與國之棟樑力挺,讓我與聯亞生技集團團隊心存感激。」12月11日聯亞生技集團創辦人王長怡博士重返新竹聯生藥辦公室,身為基督徒,她感謝神給予的引導。(圖/黃威彬攝)「確實有些行政同仁受到他人似是而非的影響,跟著林淑菁仍在竹北生醫園區(高鐵站旁)的A1聯生藥臨床實驗室上班,侵占公司MIS、網站、電子郵件系統的密碼與關鍵資料,已有實際涉及刑事犯罪事宜,我們也正在處理這些事情。」一位資深聯亞人跟CTWANT記者說。「發生這樣的事情,聯生藥團隊在女兒派控管的八個多月期間走了六十多人,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同仁工作無慮,防止人才流失。」這名人士續說,也就是說王長怡一回到聯生藥,首要就是在整頓公司內部與穩定軍心。記者走進她的辦公室時,她一一展示櫃牆上擺設的照片,有老公、女兒、女婿與外孫們,「手機上是第三個外孫照片,Mei Mei(女兒胡世一)去年底生的,好喜歡,好可愛!」「Mei Mei哈佛法學院畢業取得法律博士後,到麥肯錫當顧問,這是他們夫妻倆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歐巴馬、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及先生Paul的各自合照……。」王長怡臉露以「女兒」為榮的微笑,「我很支持她嘗試切割產品線,籌資發展UBI子公司,也願意轉讓部分UBI的產品與專利給她、女婿Lou及他的團隊去發揮。」當記者問起這場經營權之爭被形容為「母女內鬥」,「我很痛心!」王長怡停頓了幾秒後感嘆地說,「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母女親情關係永恆不變,我常常與夫婿、女兒以wechat聯繫,最近還送她一件粉色毛衣,卡片上寫著『From mom With love』(母親愛你);母親節時她會送我花」,「只是今年沒收到花!」
新冠讓偏頭痛更嚴重「每月發作15次」 勞動力損失金額高達46億元
新冠後頭痛,使偏頭痛加劇?疫情雖已渡過高峰期,伴隨而來的卻是確診後的「長新冠」隱憂,根據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新冠確診者普遍出現的頭痛反應皆為單側頭痛,且與偏頭痛症狀相似,而偏頭痛患者在感染新冠後,症狀發生頻率提升,高至維持一到兩個月的疼痛症狀,且發作時間提升至每月10-15次。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頭痛,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後腦等,而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陳韋達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且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2大原因,在 5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顯現出正視偏頭痛為當今重要課題。偏頭痛可透過「54321」口訣作為診斷參考,分別為:頭痛超過5次以上、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3天內會自行緩解、具有至少2項特徵(包括單側、搏動性抽痛、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及合併其中1項症狀(包括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等),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上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陳韋達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達 46 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 780 億美元。陳韋達表示,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根據《全球偏頭痛大調查》顯示,預防性治療失敗的患者每月有近10天受到偏頭痛影響,此頻率相當於患者於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歲月中,每年約被偏頭痛綁架一個季節,可見偏頭痛所造成的失能衝擊不容小覷,更顯示出正確治療的重要性。一名40多歲陳小姐於9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而前往神經內科就診,採以口服藥物治療偏頭痛,然而近年偏頭痛加劇,陳小姐對於年紀輕輕便要每天吃藥且疼痛仍未減緩,感到十分無力與絕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今年初開始採取CGRP單株抗體治療,目前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大幅下降,生活品質、工作表現與身心狀況也獲得改善。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偏頭痛從過去的口服藥物,到後來的肉毒桿菌,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台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等,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可每個月或每 3 個月施打一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更新治療準則並發佈衛教手冊,幫助醫病共同對抗偏頭痛,其中衛教手冊選定 100 個偏頭痛門診常見的民眾提問與錯誤認知,以 Q&A 的方式簡潔整理,期望民眾能藉此在最短時間內正確認識偏頭痛,提升就醫效率,完整版衛教手冊電子檔已於今日發佈於學會網站:https://taiwanheadache.org.tw/。王嚴鋒秘書長再次呼籲,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相當嚴重的失能疾病,透過台灣頭痛學會所提倡的「123口訣」,包含: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這「3」招,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
2歲男童病逝「檢測後僅有新冠病毒」 感染異常凶猛!3次投藥皆無起色
新北市中和一名2歲男童成為台灣最年輕死亡案例!收治男童的雙和醫院表示,男童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院方當下執行緊急插管,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當時多項檢驗報告指標呈現異常,包括肝臟功能嚴重異常、全血球數量低下,腦幹呈現瀰漫性水腫,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在院治療期間,院方除支持性療法外,陸續給予抗發炎單株抗體藥物、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雙和醫院為爭取救治機會,於4月16日邀請台大兒科重症團隊多位專家共同會診,一度懷疑男童除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合併感染其他病毒,但男童仍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於4月19日凌晨03時46分在父母陪伴下辭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在記者會中解釋,原本男童被懷疑身上不只有一種病毒,但後續檢測只發現新冠病毒,不過羅一鈞也強調,有些病毒的培養需要時間,所以完整的報告仍需要一段時間。羅一鈞表示,救治男童的過程中使用多種藥物,包括類固醇、瑞德西韋等,雖然曾經有些數值獲得改善,但整體來說病況始終沒有起色,至於男童的感染源,羅一鈞表示,家中最早發病的人是父親,但到底怎麼染疫的,這部份還要釐清。
新北2歲重症童死亡 兒童染疫轉中重症「4大警訊」速打119送醫
國內日前出現首起幼童確診重症案例,讓家長們相當擔心兒童若確診後,到底該如何判斷送醫的時機點,馬偕感染科名醫黃瑽寧提醒,其實對兒童來說,只要發燒感染,立即送急診有4大時機,若是確診新冠的幼童,只要滿足2大條件中的其中之一,建議就要就醫。新增死亡個案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殺傷力大,香港先前就出現數名兒童染重症,甚至導致死亡,如今國內也有一名2歲男童確診不到1天,病況急轉變重症,一度在加護病房插管,最後仍不治,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9日表示,「接到這訊息深感不捨,不過整體醫護人員、雙和或台大也好,這些專家都進了很大力氣」,20日下午會請兒科專家討論送醫指引。這名確診男童在4月14日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醫師當下緊急插管,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在治療期間,除支持性療法外,陸續給予抗發炎單株抗體藥物、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男童仍不幸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於4月19日凌晨03時46分在父母陪伴下過世。根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曾表示,香港這波疫情也有2例兒童確診後引發腦炎死亡,因為病毒若到了大腦或心臟等其他器官,病情恐加速惡化,而且兒童併發腦炎的風險較高,新北市這名男童因染疫搶救不治,成為國內首例兒童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個案,除了引發各界震驚,也讓不少父母憂心,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提醒,若孩童染疫有出現幾種狀況應盡快就醫。羅一鈞說過孩童一旦染疫後出現幾種狀況千萬要注意。(圖/指揮中心提供)羅一鈞表示,一般常見4大症狀為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及全身倦怠等症狀,特別要注意的是以下症狀出現,都是一些較嚴重的警示徵兆,家長要特別留意,趕緊打119送醫。(1)抽搐、意識不清、意識改變,常是腦炎或是全身性感染的警示徵兆。(2)呼吸喘或呼吸困難,代表可能有肺炎。(3)持續胸痛或胸悶,可能有影響到肺部或心肺功能。(4)冒冷汗、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很可能是休克症狀、缺氧。預防兒童染疫變成中重症,兒科醫學會示警,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或是持續嘔吐就是徵兆,要立即就醫。兒童若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還有體溫飆破39度、狂冒冷汗,另外,就算沒發燒,但呼吸變快、精神差,或者12小時以上沒吃東西,也沒有解尿,甚至持續嘔吐,就要提高警覺。據聯醫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指出,「真的要發炎的時候,通常是以全身那種高燒或全身的反應方式呈現,比較不會是先以呼吸道的方式來呈現」。黃瑽寧提醒孩童送急診的4時機。(圖/翻攝自黃瑽寧臉書)另外,馬偕感染科名醫黃瑽寧在臉書發文表示,「在醫院工作的兒科醫師,每年都會碰到一、兩位令人心痛的類似病例,可能是流感、腸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黴漿菌感染,甚至多數是找不到原因的」。黃瑽寧指出,「嬰幼兒染疫重症需要呼吸器的比例,約在十萬分之1-10之間,跟流感病毒差不多」,他也提醒,不管是新冠病毒或是其他病毒感染,只要孩童發燒,判斷是否要送急診的4個時機是:精神不佳、嘔吐不止、氣喘不休、疼痛難耐。黃瑽寧醫師解釋兒童後遺症。(圖/翻攝自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YouTube)此外,若是確診的孩童,黃瑽寧也表示,只要「1歲以下」或是「發燒2天以上」,目前也都建議要積極就醫,「生命無常,我們祈禱在疫情軟著陸的過程中,也讓我們有平靜的心」。目前食藥署緊急通過兒童疫苗使用授權,核准6到11歲也能打莫德納,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就表示,「在用法跟用量的部分,是青少年跟成人劑量的一半,也就是施打是0.25CC,劑量是50微克(mRNA),2劑之間要隔28天」。如今接種年齡門檻往下降,針對兒童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肉痛、畏寒、噁心和嘔吐等症狀,這些都和成年人受試結果相近,若孩童施打疫苗後,家長仍需多費心思觀察孩童的後續狀況。
新北確診2歲童搶救6天今凌晨離世 侯友宜:我們盡力了很自責
新北市中和區2歲男童14日因感染新冠肺炎而被送到雙和醫院,男童到院時渾身高燒、神智不清,在搶救6天後,仍於今凌晨宣告不治,新北市長侯友宜今上午哽咽宣布此事,並表示「我們盡力了,很自責」,雙和醫院則回應男童是因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今凌晨3時許在父母的陪伴下離世。侯友宜提到,他今上午開會時聽到此消息萬分悲慟,而所有醫療人員在第一時間極力搶救小弟弟的生命,最終卻無法挽回,「我們很自責」,他也希望中央在相關規範下有這麼多限制,應快速調整,中央在明天會召開兒科專家會議,針對小兒就醫指引重新擬定方向。雙和醫院則表示,男童14日被送到醫院急診,當時生命跡象已不穩定,醫療人員將他緊急送到負壓加護病房搶救,但當時多項檢驗報告呈現異常,包括肝臟功能、全血球數量低下和腦幹呈瀰漫性水腫。而醫生除支持性療法外,也陸續給予發炎單株抗體藥物,並於16日邀請台大兒科重症團隊多位專家共同會診,但男童最終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並導致腦幹腦炎,最終於今凌晨3時許離世。
新北2歲重症童「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搶救6天亡 侯友宜哽咽:深感自責
本土重症中,有一例為新北中和2歲男童。雙和醫院昨(18日)說明,病毒在男童身上罕見進展快速與嚴重,懷疑有合併其他病毒感染。不料男童今(19日)病情惡化,不幸病逝。新北市長侯友宜稍早哽咽地說,「我們深感自責。」侯友宜透露,今天開會聽到最難過的消息就是小弟弟離開人世,「我非常難過、不捨、哀痛,雖然我們盡了全力,雙和醫院、台大醫院,所有小兒重症科專家等團隊,極力搶救小弟弟生命,但過程當中再怎麼盡力,也沒有挽回小弟弟生命,我們深感自責。」侯友宜哽咽地說,「我們也知道,小弟弟的爸爸媽媽他們的心情非常哀痛,我完全可以體會、了解,我們都身為人家的爸爸、媽媽。」他指出,中央明會召開兒科專家會議,針對小兒就醫指引重新擬定方向。雙和醫院指出,2歲男童於本月14日緊急送至本院急診,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院方當下執行緊急插管,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當時多項檢驗報告指標呈現異常,包括肝臟功能嚴重異常、全血球數量低下,腦幹呈現瀰漫性水腫,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雙和醫院表示,在院治療期間,除支持性療法外,陸續給予抗發炎單株抗體藥物、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另外,於4月16日邀請台大兒科重症團隊多位專家共同會診,期待儘速達到病情控制且加速治療效率,然男童仍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於今(19日)凌晨3時46分在父母陪伴下辭世。
示警疫情尚未達高峰 蔣萬安喊話:防疫減災配套快跟上
新冠本土疫情近日維持破400例,引發外界憂心,立委蔣萬安今(11)日呼籲,為避免拖垮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週五終於公布「居家照護管理指引」將優先在新北市試辦,但後續民眾所需藥品、配送物資、智慧醫療輔助,以及居家照護期間產生的廢棄物如何處置等細節,皆需儘快釐清並制訂於指引中,民眾才能有所依循。蔣萬安表示,自己一再呼籲政府應儘快啟動輕症「在宅照護」模式,終於在上週公布指引,但實際執行層面,仍有許多細節必須釐清。他指出,後續民眾需要的藥品、物資如何配送?居家照護期間,倘若有就診需求,如何搭配智慧醫療輔助?居家照護期間產生的廢棄物如何處置?這些細節都要釐清並制訂指引,民眾才能有所依循。蔣萬安也說,如果我國確立的防疫戰略目標是穩健走向開放,那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將會是疫情是否控制住的指標,包括如何提升我國疫苗覆蓋率、治療藥物是否充足備妥,都是當前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他特別指出,針對重症高風險的年長者,除了發放500元禮券提升疫苗施打意願,是否還有其他鼓勵政策?此外,蔣萬安指出,尋求「重症清零」的過程中,抗病毒藥物是不可缺少的「戰略物資」,指揮中心日前公布全台尚有瑞德西韋1萬6千人份、默沙東和輝瑞口服藥7千5百人份,參考各國經驗,儲備數量至少要達總人口的5%,也就是將近100萬人份才算足夠。他提醒,當前藥物數量恐怕不太夠,應速設法補足,尤其是單株抗體藥物是否已有採購計畫?何時可以到貨?期待政府說明清楚,讓全國人民安心。「這波疫情尚未到達高峰,前方的挑戰仍舊艱鉅。」蔣萬安認為,過去台灣之所以能守住疫情,是仰賴全國上下一心,不分你我的通力合作,此時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過渡期間,民眾期待政府能做好充足準備,帶領大家化險為夷、平安渡過這次疫情難關。
30歲男臉部、四肢腫脹「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知罹患此病
黃春明醫師(左)、徐世達醫師(中)與病友陳俊廷(右)出席「黃金48即刻救援 HAE治療新趨勢」記者會。(圖/中國時報鄭郁蓁攝影)臉部、四肢出現不對稱的腫脹,不痛也不癢,卻長達5天以上未好,當心可能罹患這種致命罕病,37歲的俊廷國中時,身體莫名出現腳腫,就醫以為是痛風,加上頻繁發作不以為意,直到某天臉部也水腫,緊接著喉嚨也腫起來,氣管被堵塞僅剩10%能夠呼吸,就醫確診才知罹患HAE「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罕病,醫師表示,該病常發生在四肢、臉部、生殖器不明腫脹,一旦發生窒息恐危及性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黃春明表示,HAE罕病水腫發作時,包含四肢、背部、生殖器都會出現異常的腫脹,不會癢,有時拜隨疼痛,但若臉部出現水腫,有很大的機會喉嚨也有水腫,恐危及性命。黃春明表示,國內目前通報有50位HAE罕病患者,但若依發生率5萬分之一來推算,國內至少有400~500人還未確診,90%的患者尚未被診斷出來。治病機轉主要是體內的C1 抑制蛋白的基因出現異常,導致身體各處容易出現血管性水腫的情況,約75%為遺傳性,但也有25%的患者沒有家族史。收治俊廷的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HAE患者俊廷說,他在14歲還是國中生時,某天開始出現腳水腫,當時就醫時因為他本身有尿酸偏高的情況,被醫師當成痛風,水腫大約在發病後的5~7天自行消除,但首次發病後,身體各處又再陸續出現異常水腫,伴隨疼痛感,讓他不堪其擾。.某次,他因為喉嚨不適趕緊到急診就醫,在病房觀察的一天之內,他的呼吸道也開始出現血管水腫,腫脹甚至讓呼吸道僅剩10%的空間能夠呼吸,差點因此喪命,後來找到徐世達醫師做血液檢查,才知道困擾他14年的疾病是HAE。徐世達表示,會造成身體腫脹的原因可能是過敏、HAE、風濕免疫疾病,因此許多患者花了十幾年時間才釐清是否罹患HAE,若身體出現水腫,不會癢、生長的部位不對稱、水腫慢腫慢消的情況,就得當心可能罹患HAE罕病,建議可做抽血檢查來做進一步的確認。徐世達表示HAE罕病患者,平時則可以使用荷爾蒙藥物或單株抗體藥物,控制不要發病。在治療上,目前患者有急救針劑,可即時舒緩發作的水腫,這類針劑有公費給付。令人感動的是,俊廷去年順利結婚生子,他今天說,30歲確診後因為有穩定用藥,已經很多年沒有發病,對於自己還可以結婚生下女兒覺得很幸運。
聯亞求逆轉4/海歸派王長怡創聯亞 苦蹲多年終獲台塑三小姐賞識
儘管聯亞的EUA申請未過,但有審議委員點出,聯亞疫苗UB-612的胜肽設計是亮點。事實上2003年SARS威脅全球時,聯亞就已經宣布完成SARS的胜肽疫苗設計,後因SARS獲控制及數年後消失,因此未完成人體試驗。沒想到與SARS同屬冠狀病毒的COVID-19新冠病毒捲土重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在全球釀災,聯亞迅速投入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上,對UB-612的胜肽設計充滿信心。因此當聯亞EUA沒過,聯亞藥(6562)母公司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親上火線說明。聯亞生技所研發的新冠疫苗UB-612。(圖/魏鑫陽攝)70歲的王長怡是聯亞生技創辦人,從治療愛滋病、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到疫苗,長期專注在創新生物製劑的研發。她曾說,「我畢生以建立由華人主導的國際級全方位生物製藥公司為職志」。攤開王長怡的學經歷,十分嚇人。王長怡畢業於台大化學系,之後赴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攻讀免疫學和生物化學,並取得博士學位。在美期間,她先後獲得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超過2000萬美元研究計畫獎助,並在多個醫學專業期刊上發表逾120篇的論文,擁有超過100項的專利或審查中的專利。1998年,王長怡應台灣政府邀請,以美國聯合生物醫學(United Biomedical Inc.;UBI)創辦人身分,代表UBI與台灣政府合資成立聯亞生技,2014年7月將生產填充針劑的聯亞藥分割成子公司。一位資深生技業者表示,在2000年期間,政府推動兩兆雙星計畫,生技業是雙星之一,也吸引許多海外學者(海歸派)返台創業,王長怡因為與美國國衛院關係深厚,因此備受矚目。2021年2月時,賴清德視察聯亞生技。(圖/總統府提供)不過生技業創業初期因需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必須忍受長期虧損的煎熬,還好在2012年時王長怡遇到了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一位台塑生醫老臣透露:「經由與長庚醫院核子醫學團隊合作規劃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二期臨床試驗之機會,三小姐認識了聯亞經營團隊。」而在王瑞瑜的支持下,聯亞不僅在蛋白質新藥研發上有不錯進展,也步上資本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儘管聯亞新冠疫苗UB-612遭遇逆風,EUA未能通過,另一方面聯亞藥大股東台塑生醫也不斷出脫持股,對此消息人士強調,主要是逢高獲利了結,對於聯亞的投資仍不會改變。
「年輕人失能」第一名疾病是它 200萬名台灣人深受其害
一名20多歲的女性患有偏頭痛,持續27年至今仍無法擺脫折磨,每天都必須服用止痛藥才能正常生活,如今50多歲的她,因為頭痛持續惡化而前往就醫,才發現因過度仰賴止痛藥,導致用藥過量,反而使病情加重。在醫師建議下,她開始採取預防性治療,從每天口服到每月注射,現在頭痛頻率及疼痛指數都大幅下降、頭痛時間長度也縮短許多,甚至不再因為頭痛影響生活、睡眠及工作表現,彷彿重獲新生。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的疾病第2位長達30年,而對於15-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1大原因,顯示建立對「偏頭痛」正確認知為現今重要公衛議題。資料顯示,台灣的偏頭痛盛行率為9.1%,相當於近10人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推估目前約有180~200萬人深受其害。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醫師指出,偏頭痛發作時常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病患無法出門,必須在家臥床休息,造成失能;且偏頭痛可能引發精神及睡眠方面等相關合併症,如憂鬱、焦慮、失眠等。全球統計顯示,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有近10天生活受偏頭痛所影響,平均病齡更長達11.6年,依此換算,平均每位患者因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生命耗損4年,足見偏頭痛為不容小覷的疾病。許多民眾對偏頭痛存有迷思,認為偏頭痛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而感冒時頭痛常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水等其他症狀一同出現,也是造成民眾容易誤解偏頭痛為「症狀」而非疾病的原因;事實上偏頭痛是腦部的原發性疾病,屬一種神經血管性頭痛。林高章表示,當頭痛發作時,每次疼痛持續4-72小時,且具如同脈搏一般跳動的抽痛、單側或雙側、中重度頭痛、一般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上4項特徵符合2項以上,並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即可能是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分享,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藥物兩大類;當頭痛發作頻率多達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偏頭痛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並無法緩解頭痛,甚至可能加劇頭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效果。過去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大多為定期口服藥物,如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等,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原本用於醫學美容的肉毒桿菌素被發現具有改善偏頭痛的作用,近年來更有專門為偏頭痛所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此些針劑型藥物的興起,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為慢性偏頭痛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主管機關已於今年正式將上述針劑藥物納入健保,降低患者用藥上的經濟負擔。
DELTA傳播力強 台大建議單株抗體治療應在感染早期就使用
Delta變異病毒株引發疫情肆虐全球,台大醫院表示,Delta變異株傳播力強如水痘,R0值(基本傳染數)可以感染8到9人,臨床實驗更發現目前主要用於預防新冠肺炎的單株抗體,若遭遇Delta變異病毒,預防重症的效果有下降趨勢,台大因此建議,使用單株抗體治療染疫者,關鍵是須在感染早期時就及早介入,因應變種病毒肆虐,除了單株抗體以外的新藥也應積極研發。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年六月中旬緊急採購治療新冠肺炎的單株抗體,七月中旬核准擴大使用對象,台大醫院昨日分享單株抗體的臨床數據,並證實單株抗體針對武漢肺炎輕症及中度症狀患者療效良好,黃金治療期則是在發病後的七到十天內。感染症專家、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在線上記者會中指出,國際研究發現,DELTA變異株傳播力與水痘差不多,R0值(基本傳染數)8至9,換言之,平均1位染疫者可傳染8至9人。盛望徽強調,避免新冠肺炎染疫者病程進入重症,一直是台大治療新冠肺炎的重點,目前台大醫院已診治超過400位確診者,並且從今年6月起,開始用單株抗體進行治療,迄今已成功避免9成患者惡化成重症。他進一步說明,台大醫院針對16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包括懷孕三十五週的婦女、HIV感染者等,年齡從二十四歲到八十一歲。其中,超過半數是65歲以上長者。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後,只有兩名後續發生缺氧重症,但都未插管、使用呼吸器及其他侵入性的治療,現在已有13名患者出院,另有3人繼續住院觀察中,顯示單株抗體用藥是有效果的。。盛望徽指出,根據台大醫院加上亞東醫院的治療患者資料,在新冠肺炎病程第7天到10天內使用單株抗體,特別是用於輕度肺炎、年紀較大、有慢性病或懷孕等風險因子者,療效和安全性都可確認。不過,現有單株抗體仍有2大缺點,亟待克服。首先,若患者病毒量太高,到了中後期病程,單株抗體抑制效果就會減弱,其次,萬一病毒又發生突變,也會有效力下降的問題。而國內現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病毒仍具備效力,另一款雖還有效,但效力卻降低,因此盛望徽建議,應該在新冠肺炎感染者染疫早期、病毒量還不高時就使用單株抗體治療,才是關鍵。盛望徽表示,DELTA病毒是全世界頭痛的大問題,已證實傳播力遠高於以往的冠狀病毒,單株抗體治療效力會不會隨著變種病毒不斷出現而降低,是全球醫界共同關心的大事,也因此,新藥物持續研發中,國外藥廠如默沙東、輝瑞在台灣也有相關臨床試驗,未來除了抗病毒、單株抗體藥物,還有專一性的核苷酸及蛋白酶等,應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人類的衝擊。
Delta民怨炸鍋3/祕魯祖孫確診到定序長達12天 立委提問指揮中心全蓋牌
新冠肺炎印度變異株Delta入侵屏東造成群聚感染,全台人心惶惶,擔憂12解封再度延長,屏東近期萬人擴大篩檢逾1萬人,國人高度關注,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質疑,感染Delta病毒的秘魯祖孫從確診到基因定序確認是Delta病毒長達12天,造成社區防疫破口。指揮中心駁斥表示,祕魯案確診後進行RT-PCR、基因定序及序列比對,皆為及時分析。蔡壁如說,感染Delta病毒的秘魯祖孫六月六日返台、六月十四日確診,指揮中心卻直到六月二十五日才公布基因定序結果,從確診到定序空窗期長達十二天,造成社區防疫破口。然而,指揮中心為何特別針對該個案進行基因定序?施作的準則為何?檢測過程又需要多久?這些統統被「蓋牌」,外界根本找不到答案。不只立委質疑基因定序的相關處置流程,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在Delta病毒社區感染爆發前,就點破基因定序的重要性。他強調,病毒變異株很狡猾,也會影響PCR檢測結果、單株抗體藥物療效及疫苗接種的預防效果;以Delta病毒為例,施打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只有約三成,要兩劑才比較有效,國際間甚至已在討論要追加第三劑的加強針,「台灣沒有公布基因定序抽樣對象與分析比率的完整資訊,我們甚至不知道抽樣的分子與分母為何?」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定期抽樣確診者的基因定序,有助於及早發現新型變異株入侵。(圖/翻攝自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林氏璧也坦言,「台灣前陣子確診案例太多,一一採驗病毒株作基因定序,確實有其困難,現在疫情逐漸趨緩後,除了著重境外移入個案的基因定序,也應該仿效各國針對本土確診病例定期抽查、抽樣定序,或許能揪出隱匿在社區內的其他病毒。」對此,指揮中心回應,祕魯案確診後由醫院後送檢體,再進行RT-PCR、基因定序及序列比對,皆為及時分析。目前基因定序時效約為收到檢體後3天,且病毒量要高。秘魯個案為境外移入個案,為該署基因定序重點監測項目之一。 病毒株基因定序流程是從PCR採取檢體,找出新的突變位點,判斷是否有新病毒株產生。(圖/翻攝自美國CDC網站)疾管署針對病毒基因定序,以境外移入、群聚、確診前曾接種疫苗、再感染及經疫調後無法釐清染源等個案為重點加強監測項目;針對全國各縣市之新增個案,亦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分析。 指揮中心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共定序分析 405 株,共362株為變異株。除疾管署昆陽實驗室外,國內具備相同技術之大型醫學中心(例如台大、三總及林口長庚也協助針對部分院內檢體進行定序)。
從救命神藥到匝道儀控 台灣進入系統性崩壞
這是一場系統性崩壞。先是傳出被譽為「救命神藥」的單株抗體藥物缺乏,中研院士陳培哲建議了一年都無人理會,疫情來了才急忙採購一千人份,六月中才能到貨。接著有醫師在臉書上表述心跡,高流量氧氣機能夠挽救人命,但數量不足,結果是藝人賈永婕號召了親朋好友,三天捐出342台。更別說疫苗,「超前部署」喊了大半年,今天2000萬劑,明天大你500萬劑變2500萬劑,後天又再大你500萬劑變3000萬劑,最後卻是靠日本捐贈。昨晚,蔡總統臉書發文,一方面講說政府也採購了高流量氧氣機,一方面又「蹭」了賈永婕,說什麼「政府民間合力抗疫」,結果一夜之間被上萬則留言灌爆,而那些總是擠在前排留言拍馬屁的民進黨公職民代,側翼名嘴粉專全都消失,無人護駕。錯誤的政策,讓正常工作的用路人在國道匝道口大塞車,民眾怨聲載道。(圖/林士傑攝)賈永婕的善行,就像一隻振翅的蝴蝶,卻在彼端蔡總統臉書形成了一場民怨風暴,民眾都醒了!也受不了了,你們吹牛吹了一年多,卻是這副德性,已經有超過400個家庭,從今年起只能過著永遠缺憾的端午節。然後你們在忙什麼呢?忙著獵巫打疫苗的人,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無端被攻擊,連已經高齡84歲,正在對抗病魔的連戰也不放過。交通部惡搞國道閘道管制,說什麼不讓人返鄉,結果卻害的沒有返鄉,只是正常作息的用路人全都遭殃。台南市政府以防疫為名,去取締只有員工上班,正在視訊教學的健身中心。所謂系統性的崩壞,當發生時,絕不會只有一處敗壞,而是處處敗壞,而這正是台灣的現在進行式。
本土疫情嚴峻! 指揮中心:已採購「單株抗體藥物」紓緩醫療量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日表示,指揮中心已採購複合單株抗體藥物,將提供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之輕中度確診個案治療使用,以降低個案轉為重症需住院之風險,協助紓解重症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指出,依據國際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輕症比率大約佔8成左右,但其中約9%的患者可能惡化為重症,主要的重症危險因子有高齡、肥胖、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肺病、免疫抑制疾病/免疫抑制治療等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以及懷孕等,且其病程演化迅速,甚至導致死亡。截至本(110)年6月10日監測資料,國內輕中度COVID-19確診病例約佔所有確診個案84%,死亡病例數佔確診病例2.7%。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嚴峻,重症醫療量能持續緊繃,鑒於單株抗體之療效及安全性已有部分證據支持,美國FDA及國際間已陸續發布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於臨床使用,以治療輕度至中度SARS-CoV-2感染且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患者,降低個案轉為重症需住院之風險。指揮中心經諮詢專家,已將該藥物之使用建議納入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著手採購儲備該藥物,規劃分配於集中檢疫場所之主責醫院,經醫師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並充分告知後,給予符合條件個案注射治療。(圖/指揮中心提供)
稱廠商沒申請快篩無法審 陳宜民爆:食藥署前一天才公布準則
時力立委邱顯智8日質詢衛福部長陳時中,是否鼓勵進口居家快篩試劑,陳時中一度動怒說「廠商要進口,沒進口要審查什麼」,台灣預防醫療學會理事長陳宜民今天踢爆,食藥署在6月7日才訂出廠商申請居家快篩試劑的審查準則,且據側面了解,當初食藥署和廠商討論時,官員竟擔心民眾若篩檢陽性躲在家裡,凸顯政府顢頇心態。文傳會主委王育敏指出,台灣拒絕普篩的策略,被國際媒體認為是台灣防疫的關鍵盲點之一,政府應該盡快放行快篩試劑,讓民眾了解自己健康狀況,尤其最近很多人在死亡後才發現確診,各地群聚感染情況嚴重,顯示病毒跑在我們前面,陳時中不要再阻擋了,讓台灣可以普遍使用快篩試劑。陳宜民說,截至6月8日,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抗體快篩有6家、抗原快篩有11家,但疫情指揮中心直到5月底才訂出企業快篩準則,且要求醫事人員快篩,他覺得這有點大砲打小鳥,且讓忙於照顧病患的醫師蠟燭兩頭燒。文傳會副主委王鴻薇表示,各國推居家快篩包、檢測得來速,鄰近香港、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均可在藥妝店、超市等買到快篩試劑,便利的居家篩檢,可減少民眾外出採檢時可能增加的染疫風險,也可降低快篩站的篩檢人潮,更可以達到及時防堵、降低潛在感染源散播病毒,避免出現無症狀感染者無法受到良好照顧的猝死。對於治療藥物的部分,陳宜民指出,國民黨團曾在5月17日函文詢問瑞德西偉儲存量,但指揮中心隔一周後才回覆於5月17日採購21000劑,但這只能給3000人施打,後來更荒腔走板,要醫療院所專案申請,食藥署才能運送瑞德西偉給醫療院所使用,造成急救確診者緩不濟急,甚至得放棄急救悲劇。國民黨要求,政府應說明目前單株抗體藥物採購數量是多少?現有儲備量是否足夠?瑞德西韋目前是否已分派至所有專責醫院?隨著確診數不斷上升,目前採購的數量是否足夠?
癌症骨轉移恐重創健康 整合照顧扭轉病況
癌症初期症狀普遍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未重視骨轉移治療,導致自己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說,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針對癌友最在意的治療衍生的費用,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癌友無須過於擔心。所以癌友們若出現骨骼疼痛等症狀,務必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治療,透過主動出擊降低骨轉移衝擊。鄧仲仁醫師分享,曾有一名約60歲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確診時已因發生骨轉移而脊椎壓迫,療程前期需要仰賴輪椅才可行動。隨著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骨轉移治療雙管齊下的展開,脊椎壓迫的症狀也逐漸獲得改善,甚至可以不仰賴輔助器材行走。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指出,治療骨轉移不僅讓該名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原本停擺的幹細胞移植移植,也因恢復行動力而開始執行,其原發性癌症也終於在骨髓移植後獲得控制。林世強主任指出,癌細胞除了侵犯原發器官,還可能透過血液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若轉移的部位是骨骼,就會發展成癌友預後及生活品質的潛在刺客「癌症骨轉移」。因為癌症骨轉移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會造成負責分解骨骼內老舊細胞的破骨細胞過度活躍,導致骨骼分解與製造的動態平衡被打斷。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發生骨骼併發症後,會讓癌症治療變得複雜,照護者的負擔也會加重,甚至影響預後,抗癌之路將變成阻礙重重的障礙賽。林世強主任說,骨骼併發症的發生是骨牌效應,一旦癌友骨折甚至癱瘓,往往會因為無法維持運動,導致身體機能降低,預後也會下降;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生活以及工作無法進行,癌友容易變得憂鬱;臥床後,插尿管、包尿布若引發感染,化療也可能需要暫停。亞東醫院林芳郁院長提醒,所有的癌別的患者都有骨轉移發生風險,其中又以多發性骨髓瘤、乳癌、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為高風險族群。鼓勵癌友們每次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疾病狀態,發生莫名的骨骼疼痛千萬別忽略,並且配合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時發現、及早治療。
找到新冠肺炎解藥!長庚發現單株抗體 抑制病毒能力達98%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研究團隊積極研發有效治療藥物。長庚團隊終找到了,抑制病毒能力可達90%至98%,研究符合開發為治療產品的藥物條件,預計6月招商技轉,最快年底可望上市。針對長庚研究團隊研發出可治療武肺的藥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28日)下午記者會表示,對於有新的治療研究非常高興,而往後藥物研發須符合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相關程序。長庚大學、長庚醫院、中研院研究員馬徹、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4月初宣布從確診個案身上找出25株人類單株抗體,將可作為研發新冠肺炎的治療、篩檢工具。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證實,研究團隊經細胞實驗發現,有一株抗體具有阻斷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功能,抑制病毒能力達90%至98%,而且對武漢株、美國株、歐洲株、埃及株都具有相同中和效果,以各種不同的免疫方法進行抗體效能驗證都證實有效,是最具潛力的單株抗體藥物,將以此進行治療型藥物開發。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冠穎說,有別多數藥物開發曠日廢時,又可能面臨毒性等問題,抗體藥物是使用來自人類的抗體物質,具有高度專一性,可專一辨識病毒並予以抑制或消滅,較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並可降低副作用的產生及大幅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黃冠穎指出,新冠病毒仍肆虐全球,目前疫情雖有稍緩,但有國外專家預言新冠病毒到冬季時仍會捲土重來,甚至也有專家認為新冠病毒會像流感一樣每年流行,因此研發治療藥物刻不容緩。長庚醫院表示,團隊找出這株單株抗體後,預計6月開始招商技轉,進行進一步試驗並量產,若一切順利,最快年底有機會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