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喪失
」 新冠肺炎 確診 境外移入 莊人祥 英國孫綻廚藝精湛卻一夜之間失去味覺 感謝自己大學兼多份工不怕苦
孫綻在台視八點檔《追分成功 起家》中飾演的「金鋒」以卓越的廚藝聞名,他憑藉這項天賦,在米可白飾演的「佳芬」老家餐廳征服不少老饕的味蕾,並積極投入新菜單的研發。然而,金鋒竟在一夜之間突然失去味覺,他沒察覺自己喝下的是苦澀的飲料,經其他人提醒才驚覺失去味覺,突如其來的變故也讓他一時之間難以接受,急忙把所有甜點、咖啡豆和各式醬料全都拿出來嚐,最後才真的確定是因為感冒引發味覺喪失。工作很累時,都會用美食來療癒自己的孫綻笑說自己是個「大吃貨」,也喜歡帶著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美食,「只要吃到懷念的味道,就能能勾起開心的回憶。」他透露之前因為確診,吃任何東西都沒有味道,感到十分痛苦,才意識到食物真的可以療癒人心,也曾因為工作太操勞引發盲腸炎,直接送急診室開刀,「生病時都希望自己趕快好起來,所以會很珍惜健康的自己。」孫綻(左)幫米可白的餐廳開發新菜色。(圖/台視)孫綻在劇中對於廚藝十分有天份,但在成為廚師的路上也非一路順遂,不僅曾遭到前輩的刁難,現在又失去味覺,對於一名廚師而言,除了手藝外,味覺與嗅覺同樣至關重要,失去其中任何一種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他無疑是沉重打擊。儘管歷經許多磨難,角色依舊堅持拚下去,孫綻笑著表示自己成為演員的過程和角色頗為相似,大學時期先是成為模特兒,但工作不穩定,因此還打了許多份工,曾在咖啡廳、冰品店當店員,晚上再去酒吧當調酒師,假日還會去工地搬水泥,但他卻不以為苦:「過程很辛苦,但這些經驗後來都存在角色裡面,現在回頭再看,反而很感謝自己,讓生命過得很精采。」
新冠疫情升溫!專家示警「病毒變異」 恐引起新流行病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疾管署研判開始進入流行期。專家指出,病毒經歷分支演化,現今已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這些變異未來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國內目前病毒株仍以JN.1為主,但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緊追在後的是KP.3,隨著美國放假、學子返台,預計將對國內疫情造成衝擊。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到6月初已超過3成。KP.2的傳播力、免疫逃脫能力較強,在KP.2增加的同時,KP.3也緊追在後,兩者會競爭,誰的傳染力特別強,就會占據多數,「鹿死誰手還不知道」。由於美國已開始放假,許多學子都會返回台灣,加上台灣近期下雨,將加速病毒傳播。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KP.2感染症狀與其他病毒株相似,包含喉嚨痛、流鼻涕、咳嗽、發燒與身體痠痛,還有少數嗅味覺喪失情形,部分病患亦可能出現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台灣目前仍以JN.1為主,占75%,而KP.2、KP.3則分別為7%、6%,兩者合計13%,預估會持續上升,但嚴重度未明顯增加,除脆弱族群外,大多數都是輕症個案。黃高彬擔憂,目前的XBB疫苗對KP.2、KP.3效果不佳,但得等到9月才會有新疫苗。新冠致死率仍是流感的10倍,年輕人感染不一定會篩檢,也會到處趴趴走,威脅仍然在。雖然口罩令已解除,但他仍建議,不管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年輕人,所有人進入人潮密集的地方、醫療院所、大眾運輸工具,都仍應戴口罩,落實防疫措施。陳秀熙表示,自Omicron變異株B.1.1.529開始,病毒經歷了BA.1、BA.2等分支的演化,其中包括XBB、BA.4、BA.5等,這些早期分支逐漸減少,現今關注的是BA.2.86分支及其衍生的JN.1和JN.1.4.3,這些分支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病毒變異不會停止,未來的演化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未來病毒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
56歲女染新冠併發嚴重症候群 等28天成功配對心臟完成移植
56歲的葉小姐赴國外旅遊,返台後出現高燒,嗅覺及味覺喪失,自行使用家用快篩確診為新冠肺炎,症狀惡化出現胸悶胸痛等心肌炎的症狀,符合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的診斷,緊急裝上葉克膜救治後轉為雙心室輔助器支持,在等待了28天之後,成功配對到心臟,完成移植手術。感染新冠肺炎 併發嚴重症候群目前國外已有數篇文獻警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至34歲,且男性佔比七成。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三週以後,有五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器官,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相當危險。心室輔助器支持 造福心衰竭病患葉小姐經診斷MIS-A後便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療,初期病況改善,但一週後病情又急轉直下,經緊急裝上葉克膜救治後轉為更進階的雙心室輔助器支持。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葉小姐已恢復到可以自己呼吸、用餐,並且開始進行床邊的復健療程,經過28天的等待後成功配對到心臟完成移植手術。三軍總醫院的心衰竭治療團隊迄今共完成120例藉由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支持救治心臟衰竭病患,最年輕的病人僅13歲。其中使用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最久的患者支持了將近9個月,經過漫長的等待最終等到心臟並成功移植。
確診後癢不停? 中醫師推薦一茶飲舒緩
一名34歲黃小姐在去年確診新冠肺炎,確診後開始皮膚起一塊一塊的凸起,當時就診皮膚科診所給予西藥抗組織胺有稍微緩解。豈料今年年初再度確診,原本稍微好轉的尋麻疹再度爆發,而西藥抗組織胺已然完全無效。黃小姐在天氣悶熱時搔癢會更加明顯,運動流汗後症狀也會加重。嚴重時甚至臉、四肢、軀幹皆是紅腫的團塊,服用兩倍劑量的抗組織胺也壓不下來。新冠病毒侵犯免疫系統 免疫功能差將受影響中醫師莊可鈞分享,常見的新冠後遺症如咳嗽、胸悶、疲勞、睡眠品質不佳、記憶力喪失、味覺喪失等,因新冠病毒會侵犯人體免疫系統,若是身體本身免疫功能較差未及時復元,則身體就會產生諸如上述症狀持續一至兩個月不等。這時使用中藥調理介入則會幫助患者加速康復。以黃小姐為例,因為是二度確診,症狀較為嚴重,使用中藥消風散再加些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中藥,另外再搭配外用止癢藥膏。服藥後一週症狀有改善,雖然還是有搔癢但發作時間縮短,持續服藥將近五個月後皮膚狀況穩定,現在運動流汗後也不會發作了。《素問.五臟生成篇》:「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中醫認為肺和人體的皮膚息息相關,莊可鈞醫師解釋,因新冠病毒會攻擊我們的肺部導致呼吸道的炎症,所以會有咳嗽、胸悶、喘等症狀,而有些病人皮膚也會受到影響,皮膚相當於外在的黏膜系統,受到病毒攻擊後也會產生發炎反應。新冠病毒不只會攻擊我們的呼吸道、腸胃道、腦神經,甚至也會侵犯到我們的皮膚。除了諮詢專業中醫師給予治療外,莊可鈞醫師建議,在家也可以自製中藥茶飲「桑葉菊花茶」養肝清肺,也可幫助皮膚修復。《桑葉菊花茶》養肝清肺護皮膚材料:桑葉6g,菊花5g,甘草3g做法:將上述藥材洗盡做成茶包,用500c.c.沸水浸泡10-20分鐘服用方法:一天一杯可緩解皮膚搔癢不適的症狀功效: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菊花清熱解毒,疏風止癢,再加上甘草加強解毒作用及調和藥性。同時服用可緩解皮膚搔癢不適症狀,但須注意此茶飲為體質偏熱者適用,若體質偏涼的人則不適合飲用避免過度刺激呼吸道 烤炸類食物加重發炎反應除了茶飲緩解症狀外,因新冠肺炎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系統失衡,生活作息及飲食也要多加注意才能加速身體的修復。飲食上因呼吸道已嚴重發炎過會導致呼吸道過度敏感,應盡量避免飲用較涼的冷飲,以免過度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不癒。莊可鈞醫師提醒,較刺激性的食物像是烤炸類也應避免食用,因烤炸類食物會加重發炎反應,導致皮膚發炎較難痊癒,也應盡量避免食用。睡眠時間長短同樣也會影響身體免疫的平衡,應盡量避免熬夜讓身體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
疫情解封…初夏「3大病毒」齊發威 醫師嘆看診無盡頭:每天被病人淹沒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解封,加上天氣漸熱,許多民眾開始脫下口罩,但在另一頭的各級診所、醫院,卻悄悄湧入大批就診的人潮。位於臨床醫療第一線的耳鼻喉科張弘醫師觀察,近期天氣轉熱,每天診間電腦上的看診名單,長到看不見盡頭。來看診的患者中,約莫70%的人都有高燒症狀,一篩檢病毒馬上發現,近期以新冠病毒居多,其次依序是流感與腸病毒,呼籲國人不要輕忽。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昨天(7日)在臉書上有感而發提到,最近天氣轉熱,因呼吸道疾病來看診的患者,這周竟然又變更多了,讓他診間的電腦,每天掛滿一長串的候診名單。張弘醫師指出,最近看診的人,除了因為季節因素,腸胃炎的患者變多;他還發現,發燒的患者也是一個接一個,臨床觀察大概來看診的患者中,高達70%的病人都合併有高燒症狀。而對於這些發燒患者,一篩檢就揪出,以新冠病毒為最大宗,其次分別是流感與腸病毒,還有一部分的腺病毒。因為每天看診都被病人的人潮淹沒,張弘指出,為維護醫療品質,醫院晚間不到9點就停止掛號,但人潮還是多到,一路看到晚上10時半才下班。他提醒現在雖然新冠疫情已經解封,但民眾還是要勤洗手、戴口罩,畢竟新冠確診的症狀都很不舒服,而且還會有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後遺症,民眾還是要積極防疫,避免染病上身。
當心「後新冠」找上門 專家揭1族群需注意
45歲陳女士,過去有氣喘的病史,平常熱衷於登山健走,身強體壯,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康復至今已超過一個月以上,雖然症狀已改善,但偶爾還會乾咳,且感覺體力虛弱,經醫師診斷為後新冠病況,針對其症狀進行藥物治療,如今已順利康復。染疫康復「後新冠」病況約一成 兒童較少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醫師張庭嘉說明,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經過前面4週的急性期,大部份成人會從新冠肺炎的症狀中痊癒康復。根據英國2021年國家統計資料顯示,約二成的民眾症狀會持續或未完全恢復超過4週的時間,即為美國CDC(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定義的後新冠病況(Post-COVID conditions,或稱長新冠)。而後新冠病況延續超過三個月者只剩不到一成,兒童確診者則幾乎很少發生後新冠病況。後新冠免疫力低 須慎防病毒入侵引感染張庭嘉指出,後新冠病況的原因係因感染後產生急性發炎,身體從虛弱逐漸恢復的過程,由於免疫力、抵抗力較低的狀態下,體內潛在的病毒可能再活化或被外在環境的細菌黴菌趁虛而入,引起繼發性的感染,且身體免疫力要從免疫系統紊亂的狀態重新調整過來,需要比一般感冒更長的時間。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系統(咳嗽、呼吸困難、體力耐力下降)、神經系統(記憶力專注力減退、認知功能變差、嗅覺味覺喪失)、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活動喘)、皮膚系統(紅斑、蕁痲疹、腳趾凍瘡)、其他(疲倦、肌肉痠痛);精神方面亦可見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焦慮,急性期嚴重發炎者甚至可能形成肺部纖維化等不可逆的傷害,影響到日常生活基本的肺活量。好發於中年女性 慢性共病者為高風險族群2021至2022年美國國家級的資料庫顯示,後新冠病況短短四個月內即有78,252位,女性佔了六成以上,其中六成的後新冠病況者,過去具有慢性病症病史,而少部分病人為相對健康的成年人。張庭嘉提醒,後新冠病況好發於中年女性,尤其以40至60歲者居多,另慢性共病症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抽菸、氣喘、肺阻塞、慢性腎衰竭、肥胖)及新冠肺炎急性期即具多重症狀者,亦都為潛在高發生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
長新冠症候群分3大類 這種最易變重症
近期英國伯明罕大學透過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嗅味覺喪失、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今天(8日)發文指出,長新冠症候群可分3大類,其中一種症狀為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的族群,更容易演變成為重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8日在臉書分享表示,他閱讀英國最新研究後發現,長新冠症候群主要有3大類:首先是神經系統症狀(Neurologic)的長新冠,這些人的症狀以疲倦、腦霧和頭痛為主,是2020~2021年冬季感染過Alpha病毒最常見的症候群,也是2021年Delta病毒流行期間的主要症狀。二為心肺系統症狀(Cardiopulmonary)的長新冠,這類人會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為主的症狀,主要是由2020年初期的COVID19原始株感染導致,易引發肺部病變。三為其他系統症狀(Others)的長新冠,起初這些患者都會出現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等症狀,而這類病患也最容易演變成重症,最後都會以多重器官症為主。黃軒還在文章最後補充,該研究表明,有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長新冠症候群的發生,而且臨床人員還可以透過這份報告提前得知患者是感染哪些病毒株,以利即早診治,也能夠藉此提早預防第3類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桃機清潔員確診醫揭「1種人最恐怖」 住這區域者有症狀快採檢
桃機3日晚間一名女清潔員確診列本土個案,感染源不明,病毒基因定序結果也還沒出來,沒想到4日上午再增2清潔員和1名防疫計程車司機確診,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就對居住在桃園中壢的民眾提出警告,若出現異狀要盡快就醫採檢;包括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表示,邊境人員可能因4大因素增加染疫風險,其中又以工作場域有無症狀感染者的風險最高,比例達81.25%。桃園機場擔任停車場清潔員確診,圖為桃機停車場化學兵消毒照。疫情指揮中心3日晚間公布國內新增1本土案例,該案為本國籍40多歲女性,是桃園機場停車場清潔人員。女清潔員的Ct值僅11,打過兩劑AZ疫苗,病毒基因定序尚未出爐,目前感染源也不明,因此已擴大匡列接觸者,其中包括數百名防疫計程車司機與個案的密切接觸者。除此之外,女清潔人員小孩就讀的國小、姪女念的高中都已預防性停課,且因為個案曾在2021年12月30和31日在中壢忠貞市場擺攤,市場也在4日緊急消毒。這名清潔人員很可能感染Omicron,對此,潘建志在臉書發文表示,新冠變異株Omicron才出現1.5個月就創下2紀錄,包括「最快擴張速度和最多胺基酸變異數」,他表示,從南非發現此變異株至今,已占據全球30%地盤;而新冠病毒平均兩年會有52個點位變異,但Omicron竟多達78個,等於坐時光機從一年後穿越而來。桃機女清潔員染疫,感染源待釐清,醫師示警「若有這些症狀者快採檢」。由於Omicron主要感染上呼吸道,類似感冒症狀輕微,也比較容易被忽略掉,因此傳播速度更快,早期症狀有喉嚨沙啞疼痛,腰酸背痛,流鼻涕、鼻塞,頭痛,疲憊,打噴嚏,夜裡盜汗,比較少出現發燒和嗅味覺喪失,潘建志警告,居住在桃園中壢的民眾若出現異狀要盡快就醫採檢。潘建志也坦言,台北防疫旅館2確診個案改列本土,是台灣首見Omicron本土個案。台灣第一線邊境防守,因「7+7」專案,春節返鄉人數在16日前會達到最高峰,他表示接下來2周情勢恐嚴峻,另外醫師黃軒4日也於個人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機場邊境相關人員其實也是高風險族群。他以哥倫比亞的埃爾多拉多國際機場內為例,邊境人員染疫的機率為7.92%,造成高風險的因素包括無症狀感染者,因為以為自己健康就繼續堅守工作崗位,反而造成嚴重傳播、再來就是病毒清除不佳,若追蹤確診者21天,會發現鼻咽內仍存有病毒,還有社經地位愈低者,這群人的PCR報告容易呈現陽性,「可能是教育訓練不足導致」;最後則是通勤時間較長的邊境人員,研究認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人較多,本來就是高風險的環境。黃軒建議,機場邊境人員應該要國際線和國內線完全分開並實施分艙分流,也要每星期做篩檢,另外,相關人員要反覆加強訓練,尤其是防護裝備、清潔程序並維持戴好口罩和消毒洗手,必須「有人在旁監督機制,或反覆練習而成」。
染Omicron「5大症狀」曝光:不會喪失嗅覺 和原始病毒株全不同
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在全球各地陸續出現確診,英國也爆發首例死亡病例,讓不少人感到擔憂。有專家認為,Omicron出現的染疫症狀,似乎和先前的病毒株有所不同,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新冠變異株Omicron病例的日益增加,讓許多國家憂心忡忡,根據《每日星報》報導,有醫生和流行病學家表示,Omicron的症狀和以前的病毒株包括Alpha、Beta和Delta都不同,傳統的3種症狀為發燒、持續咳嗽、嗅覺或味覺喪失、改變,但最新的報告顯示,Omicron出現5種不同的症狀,包括喉嚨沙啞(與喉嚨痛相反)、乾咳、極度疲倦、輕度肌肉痠痛、盜汗。感染Omicron可能出現5種症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南非醫學協會主席庫媞(Dr Coetzee)是最早發現Omicron病毒株之一的醫生,她注意到診所的患者表現出和Delta變異株不同的症狀,在11月18日就提醒衛生官員「臨床表現和Delta不同」,當時7名患者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似乎和正常病毒感染有密切相關。庫媞指出,病人表現出極度疲倦、肌肉痠痛、喉嚨沙啞和乾咳的症狀,但是和之前的變異株不同,不會導致味覺或嗅覺喪失。另外,她也注意到,病患出汗太多,以致於睡衣和床上用品都濕透了,這也是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明顯跡象。針對Omicron首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初步釋出的資料,就是告訴大家,有染上Omicron死亡的情形,但究竟是不是常見、年齡分布、比例等,還要等相關統計。
Omicron新症狀? 英醫師:15%染疫兒童出現「不尋常疹子」
新冠肺炎最新變種病毒株Omicron引起各國專家憂慮,近期Omicron造成之病症逐漸曝光,除有數據顯示,該變種病毒造成的病症較輕,就像一般感冒,亦有英國醫師指出,在早期感染Omicron的兒童中,約有15%會出現不尋常疹子,提醒父母注意。根據英國《大都市報》(Metro News)報導,於英國倫敦北部執業的醫師勞艾德(David Lloyd)表示,Omicron變異病毒株在年輕族群會出現疲勞、頭痛和食慾不振等症狀,但與先前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特別不同的是,大約有15%的小孩在感染Omicron後出現異常的皮疹。勞艾德表示,過去被發現的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也會造成小部分患者皮膚出現異常的疹子,但多達15%感染Omicron的兒童會出現皮疹症狀,「所以我們開始對這種病毒多了一些了解,也開始尋找這種症狀」。他警告,從目前的數據表明社區內的染疫人數迅速增加至2倍,「所以我們只希望Omicron不要和Delta一樣致命,並且希望我們能夠戰勝它,但現在確實是令人擔憂的時刻」。此前,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列出3個新冠肺炎主要症狀,包括持續性咳嗽、發燒,以及味覺喪失,並且提醒成人與兒童注意,不過隨著Omicron變異病毒株出現不同病症,開始有人呼籲擴大症狀清單;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此前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Omicron與其他變異病毒株不同。
「新冠恐怖後遺症」11歲童味覺錯亂 喝水如吞臭雞蛋、吃飯像食糞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蔓延,雖然有許多人在經過治療後順利康復、出院,卻出現有不少康復者面臨「長期新冠」困擾,不僅有人失去味覺、嗅覺,還有部分的患者出現「嗅、味覺倒錯」(parosmia)症狀。近日一名英國11歲男孩就受到此症狀所苦,不僅美食的氣味變得惡臭、味道嚐起來像糞便,還吃什麼吐什麼,造成他現在嚴重脫水、營養不良。綜合外媒報導,英國11歲男孩梅立塞(Malisse Kafi)今年9月20日確診新冠肺炎後,一開始雖然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在隔離期間卻突然失去嗅、味覺,最後甚至出現「嗅、味覺倒錯」,喝水就會嚐到像臭雞蛋的味道,任何美食吃進口也會嚐到污水或糞便的惡臭。英國11歲男童梅立塞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嗅、味覺錯亂症狀。(圖/翻攝自推特)梅立塞的母親表示,兒子雖然沒有出現肺炎重症,但因為嗅、味覺倒錯,使得他不斷嘔吐,並且拒絕進食;不僅如此,生活中的其他味道也會讓梅立塞反胃,甚至出門在外聞到汽車排出的廢氣或是生活中其他氣味,也會讓他感受到無比噁心,為此家裡完全不能開伙,最終兒子因為長期沒有進食再次住進醫院由於梅立塞一直無法進食,長期營養缺乏,直到11月1日已經虛弱到無力站立,說話也不清楚,家人只能將他送到醫院治療,不過梅立塞住院後病況仍持續惡化。根據了解,有約65%的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嗅、味覺喪失症狀,但是其中僅約10%會發展成「嗅覺定性障礙」症狀。
美國CDC建模估開學3個月恐75%學童染疫 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
新北幼兒園群聚感染持續擴大,雙北市是否該全面停課?或是自主停課?首長與家長,都陷入天人交戰。至今超過百名幼兒必須隔離,我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孩子與父母,如今承受的身心煎熬,只能祝福與祈禱。做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新北幼兒園群聚觸及我最深沉的恐懼,幼兒或兒童如果感染了Delta變種病毒,會有什麼症狀?是我當下最想掌握的資訊。而細讀了各類文獻報導,原來和其他新冠病毒比起來,Delta變種病毒引起的症狀更像一般的感冒!孩子們可能無症狀,或是咳嗽、喉痛、發燒等,反而未必會有印象中新冠肺炎會導致「味覺喪失」等症狀,所以,如果孩子們在疑似有確診者的學校讀書,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就要趕快帶孩子去篩檢治療。因應疫情各校開學都特別提醒學童防疫事項。(圖/黃威彬攝)稍微可以鬆口氣的是,根據美國臨床統計,兒童重症率很低,但要小心部份兒童不幸重症,會出現類似「川崎氏症」症狀,包括皮膚出疹子,接著脫皮,舌頭會發紅像草莓一樣、眼睛發紅、腹痛、腹瀉等。更嚴重可能引起心肌炎,冠狀動脈會發炎而擴張,引起心臟功能出問題,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可能併發心臟衰竭。學童排隊入校,伸手進行酒精噴霧消毒。(圖/黃威彬攝)美國CDC建構了模型,結果最壞的狀況,是在開學三個月內,可能有75%的學童染疫。當然,台灣不比美國,我們有更好的公衛防疫概念,與自律律人的精神,美國人有疫苗,台灣只能靠口罩,雖然不必悲觀,但也絲毫沒有樂觀本錢。
幼兒園群聚藏隱憂 鄒承恩接送兒子下課秒閃人:老師確診嚇出一身冷汗
曾演出過《痞子英雄》、《16個夏天》、《花甲男孩轉大人》的藝人鄒承恩,自從為人父後,他愈來愈關注和小孩有關的議題、新聞。近日得知新北市有幼兒園老師確診新冠肺炎,坦言「幼稚園老師確診,真的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6日鄒承恩接送4歲兒子放學時,聽到有家長在聊當天的確診病例,讓他頓時想加速逃離現場,「畢竟接送小孩下課時,哪可能會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沒有螞蟻亂竄已經好棒棒啦。」事後他也感慨,這世代的人無形中多了點無奈。鄒承恩也在下方留言區進一步透露,看到兒子出門都會乖乖戴口罩,讓他莫名有種心酸無力的感覺,覺得小孩們已經很努力了,「只是還有什麼事是大人們可以做到,去幫助他們的呢?」有網友建議他提早接小孩就能避開人群,他表示自己也很想這樣做,「但有些學校規定不行。」還有網友稱幼兒園老師危機意識太低,都已經出現味覺喪失症狀還去上班。鄒成恩表示,這也是他很擔心的地方,「大家累積已久的心理狀態,抗疫久了真的會疲乏,特別是『薪情』有受到影響的,僥倖心態較容易浮現……。」他表示自己也更怕無薪假,「希望(疫情)有控制下來,不然會是各種哀嚎。」
機師爆群聚恐是染上Delta 專家:校園匡列不夠
長榮航空繼1名機師檢出Delta後,又有2名機師、1名機師小孩染疫,指揮中心不排除感染Delta的可能。由於機師小孩病毒複製速度快,專家認為感染Delta的機率高,只匡列同學、家長可能不足,應回溯開學前1、2天的接觸者,否則一旦Delta在社區蔓延,人口密集度高的桃園恐無法像屏東那麼「幸運」,屆時加速疫苗施打已來不及,得再加強疫情警戒才足以因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機師因接種過疫苗,病毒複製速度不快,但機師小孩接觸爸爸後染疫,短短幾日Ct值就變為11,帶有很高的病毒量,加上爸爸曾赴芝加哥,當地許多人都感染Delta,推測這起群聚案可能是Delta引起。周百謙表示,Delta不同於英國變異株(Alpha)、武漢原始株會有味覺喪失、發燒等反應,且年輕人多無症狀,加上活動力高,很可能不知不覺中就把病毒傳出去,包括美國、日本等都是如此。針對此案,衛生單位現已匡列校園接觸者集中檢疫或居隔,但他認為只框校園力道不夠,須往前回溯小孩開學前1、2天的接觸者,才能避免漏網之魚。由於桃園人口密集度高,周百謙擔憂,此次Delta若侵入社區,恐怕不會像屏東那麼「幸運」,在未具完整保護力的易受傷族群上可能引起連鎖效應,屆時靠加速疫苗施打也來不及,須加強警戒,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Delta來勢洶洶,一定會進入台灣,且打過疫苗也會感染,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社區中阻絕病毒傳播。他呼籲衛生單位設立篩檢站,把有風險的學生限制在一定區域內,一天篩1次,篩到4、5次才能安心。
完整接種疫苗後仍染疫 過來人敘述「痛苦症狀一樣不少」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即便民眾接種完兩技完整的疫苗,還是有可能感染心冠肺炎。而其實不少人都十分好奇,接種完疫苗後染疫的話,身體會出現哪些狀況,是否症狀會比較減輕。近日就有外媒以此為題,訪問了3名接種疫苗後染疫的男子,沒想到,那些大家熟悉的症狀,其實一樣都沒有少。根據《衛報》報導指出,英國28歲的女子麥奎爾(Hannah McGuire)在6月時就完成兩劑疫苗的接種。8月時與朋友一同參加一個節慶活動,即便該活動要求出示疫苗護照或是陰性反應證明,但在活動結束不久後,還是傳出有民眾染疫的消息,而他也很不幸的染疫。雖然後來順利康復了,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他還是有健忘、想不起事情、無法清楚思考、容易疲倦等症狀。44歲的詹金斯(Clare Jenkins)早在4月就完成了2劑疫苗的接種,他的丈夫也是如此,而他們13歲的女兒從一場派對回來後不幸染疫,夫妻倆也被女兒傳染。在夫妻倆得知自己染疫的時候,其實非常的訝異,而後續發生在丈夫身上的症狀更讓人憂心,感染新冠肺炎後會出現的症狀,在丈夫身上依樣不少,家人們甚至一度憂心丈夫可能會撐不過去,但好在最後還是順利康復。54歲的普萊斯(Simon Price)也是早早就接種完疫苗的英國人,當時他為了防疫,甚至嚴格遵守在家上班的相關規矩,在這段時間,他除了商店、辦公室、住家外,他也沒去過任何地方。後來因為歐國盃足球賽,他決定在7月時進場看英格蘭隊丹麥的比賽。沒想到在比賽隔天後,他就確診了。普萊斯回憶,當時球場內大多數的觀眾都沒有配戴口罩,也沒有任何社交距離可言,而在觀看比賽隔天,普萊斯就發現到自己身體出現嚴重感冒症狀,3天內身體極度不適,以及至今仍未恢復的味覺喪失。目前普萊斯還是認為打疫苗是有效的「否則我可能會面臨到更嚴重的症狀」,但他也決定以後不再去足球場,也要盡可能的遠離人群。
近一半確診者無症狀 柯文哲曝北市緩解封標準:有疫苗就打
全國27日將降為二級警戒,雙北卻不開放餐飲內用,台北市長柯文哲26日表示,要知道疫情嚴不嚴重,只需看每天確診人數就知,目前確診數雖已降低,但難免會有變動,北市原則上若每天平均確診數在10例以下、不明感染也在2例以下,且都能控制在低度感染,才會逐步解封,餐廳也會慢慢放寬,可能以戶外餐廳為優先。每周調整防疫鬆緊度柯文哲強調,三級管制一直下去,對國家經濟還是受不了,所以必須思考防疫及經濟發展間要取得平衡,他會觀察每周的平均確診數,調整防疫鬆緊度,像27日起補教業就放寬,但室內容留人數要降載50%,工作人員要打完疫苗14天才能上工;另也會針對個別來陳情的行業,去評估怎樣安全才會放寬,科學上還是要該環境80%的人打過疫苗。另外,北市自5月2日以來累計4753例確診,柯文哲說,他在環南市場大規模PCR篩檢時發現,有將近一半的確診者無症狀,進一步分析全市本土確診個案,有44.7%確診者從頭到尾沒症狀,在社區躲來躲去,所以即使北市府花很大力氣,仍很難消滅掉。柯文哲指出,北市疫苗覆蓋率已達38%,因此最簡單防堵疫情的方法還是全部打疫苗,打了疫苗就不容易死亡,呼籲有疫苗就打,別挑三揀四。確診者來過影城休業北市府昨也公布1例確診者足跡,個案15678在24日確診,是世貿一館地下停車場保全人員,他的工作場域25日已完成清消,相關人員進行自主健康監測;另外台北長春國賓影城也有案15682的足跡,影城27、28日自主休業,市府也匡列12名員工、追蹤10名觀眾。「約翰紅茶」內湖門市也發生工讀生25日確診,約翰紅茶表示,工讀生24日疑似出現味覺喪失的症狀後, 25日PCR檢測陽性確診,內湖門市也立即停業,並安排有接觸的17人快篩檢測,目前全數皆為陰性反應。
新冠後遺症持續數月! 醫師:病毒損害血管、攻擊睪丸恐導致不舉
新冠肺炎症狀多樣,還可能造成不少後遺症,近期更有醫生指出,新冠肺炎可能讓患者的血管出現發炎現象,進而導致血管受損,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專家推測,新冠肺炎可能導致心肌炎,而對血管和心臟造成某些程度的傷害,因此會影響到勃起功能的推測是合理的。有不少人從新冠肺炎痊癒後,開始出現「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呼吸困難、疲勞、嗅味失靈或是心肺等內臟損害等症狀會持續數個月,根據《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報導,泌尿科醫師瑞安·伯格倫德(Ryan Berglund)表示,近期他在門診時,有一些男性患者表示自從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就出現了勃起功能障礙。雖然他強調,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指出新冠肺炎與不舉有關係,但這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對此,羅馬托維加塔大學內分泌學和醫學性學教授賈尼尼(Emmanuele Janini)則是對「新冠肺炎導致勃起困難」的推論不感到意外,因為新冠長期症狀的常見病徵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心悸和嗅味覺失靈等,顯示新冠肺炎會損害患者的血管,可能造成血管發炎,當心血管部分受到損害時,就很可能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根據報導,新冠肺炎除了可能會導致病患血管發炎,導致血流受限,進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也可能導致肺部受損,從而降低病患從血液中獲取足夠氧氣的能力,從而降低男性維持勃起的能力。賈尼尼還指出,目前有一些文獻表示,冠狀病毒可能會感染睪丸中的間質細胞,導致男性製造睪固酮的功能降低,再加上嗅味覺喪失、抑鬱、焦慮等病徵,都可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降低。2位醫生都表示,目前還需要更多的證據證明,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和罹患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因此需要學界更多的研究。賈尼尼也開玩笑說「我建議大家接種疫苗,如果他們想發生性行為,最好接種疫苗」。
再增78例本土6死!80多歲男PCR陰轉陽「死後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22日)新增78例COVID-19本土病例,另有1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78例本土病例,為35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6月14日至6月21日。個案分佈以新北市43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25例,南投縣3例,基隆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桃園市、臺中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10例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男性3位、女性3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21日,死亡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1日。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0日累計公布12,80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8,08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63.2%。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境外移入個案(案14257)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長期於印尼工作,6月20日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檢疫旅館居家檢疫,6月21日出現喉嚨痛等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其中5例有接觸史、1例調查中,症狀都有發燒、咳嗽,其中案13441為50多歲男,出現嗅味覺喪失,案14155為80多歲男,6月16日PCR採檢陰性,於6月19日住院死亡,6月20日再度採檢轉為陽性,6月21日確診。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表示,案11947及案14155為士林某護理之家住民,皆有高血壓長期洗腎病史,案11947有糖尿病,是護理之家群聚最早個案,6月8日發病,6月9日住院,後來因為病情惡化,住院9天不幸過世;案14155在6月16日護理之家全面普篩時是陰性,6月19出現呼吸困難送醫,再度檢驗變陽姓,由於年事已高,家屬決定不急救,在當天過世。案13411為50多歲男,有糖尿病史,家中有其他3名家人確診,6月5日出現發燒、嗅味覺喪失症狀,診所醫生建議篩檢卻都沒去,在6月15日採檢陽姓住院,最後因病況惡化過世。案11543為60多歲女,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肺癌,確診住院後滿10天解隔離回家,隔天因為意識不清再度送醫,病況惡化在當天過世,死因是心包填塞。(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統計,累計1,107,54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1,972例排除),其中14,157例確診,分別為1,166例境外移入,12,93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2例空號 (案10380、案14131),累計100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57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6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91例、臺北市223例、基隆市18例、桃園市15例、彰化縣9例、臺中市4例、宜蘭縣及新竹縣各2例,臺東縣、雲林縣、高雄市及花蓮市各1例;另7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頭痛成排行第1!新冠症狀喪失味覺漸少見 專家警:印度變種病徵更像流感
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的症狀相當多樣讓專家頭疼,其中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 variant)更是讓各國戒慎恐懼,近期英國一項研究指出,印度變種病毒(Delta)會造成的症狀與一般新冠病毒不同,且對年輕感染者而言,發病症狀更像是嚴重的季節性流感,導致患者不知自己已經染疫,助長疫情擴散。根據《衛報》(The Guardian)等外媒報導,倫敦國王學院教授蒂姆(Tim Spector)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個APP,可讓患者紀錄自己每天出現的症狀,幫助科學家了解病毒,沒想到透過研究搜集而來的數據,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印度變種會造成的症狀已經改變。一般而言,確診新冠肺炎會有的症狀為發燒、咳嗽與嗅味覺喪失,但是蒂姆指出,根據他們搜集到的數據,感染印度變種病毒的人,出現的症狀不太一樣,雖然發燒仍是常見病徵,但「頭痛」卻成為排名第1、最多人出現之症狀,再來才是喉嚨痛與流鼻涕,而嗅味覺喪失則被排出10名之外。蒂姆補充,印度變種病毒造成的症狀也會受到患者年紀影響,通常40歲以上患者會出現頭痛、流鼻涕和打噴嚏;40歲以下患者則會有頭痛、喉嚨痛和流鼻涕症狀,且由於年輕人染疫後症狀與一般流感相當類似,造成許多患者誤判自己只是得流感,仍外出與親朋好友聚餐等,加劇疫情傳播。蒂姆呼籲,尤其是年輕人很可能會因為免疫力較強導致症狀較輕微,但面對疫情千萬不可輕忽大意,一有類似病徵就必須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