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賢院長
」雷文虎克與臺大醫院吳明賢團隊簽署合作協議 共同研發次世代益生菌 AKK
雷文虎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於 2023 年 5 月 25 日與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吳明賢實驗室研究團隊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就「次世代益生菌 AKK 的研發」展開長期的合作,期望能成功運用 AKK 菌作為新一代人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策略。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是一種與人類共生的次世代益生菌,在維持人類腸道微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別與傳統益生菌多歸屬於食品的範疇,次世代益生菌如AKK 更具醫療的潛力。AKK 在影響人體健康與疾病的相關研究中發現與許多疾病有關聯性,包括抗肥胖、抗第二型糖尿病、抗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展現其對改善代謝與發炎性疾病的強大潛力(Cani et al.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2)。此外,研究顯示 AKK 可以影響 PD-1 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Derosaet al. Nature Medicine 28, 2022)。目前美國、韓國、荷蘭、中國等國的藥廠與保健食品商都已開始投入 AKK 菌株的篩選保存和產品開發。雷文虎克將與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研究團隊共同開發 AKK 菌, AKK AKK 在美國歐盟都已有相關產品上市。(圖片提供/雷文虎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雷文虎克成立至今,成功從台灣本土健康人群中篩選出 66 株 AKK 菌,此本土 AKK菌種資源庫可說是全世界第二大。雷文虎克於 2021 年八月成立,是由國立臺灣大學研發成果衍生的新創事業。雷文虎克的技術團隊擅長進行標靶及非標靶代謝體分析、腸道厭氧菌的分離與培養、無菌小鼠實驗技術和臨床前功效測試,致力於開發具有臨床實證功效的「次世代益生菌」生醫產品,並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以改善宿主健康。除此之外,雷文虎克將與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研究團隊共同開發 AKK 菌,作為新一代人類疾病預防及治療策略。臺大醫院一直堅守著守護國民健康的使命,持續培育卓越的醫療及研究人才,並長期投入於醫學研究和創新。吳明賢院長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腸道菌轉譯醫學領域具有深厚的研發實力,此次合作將雷文虎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吳院長團隊的研發能量結合,為 AKK 在疾病預防及治療方面開闢新的前景。會後吳明賢院長表示,台灣在食品和藥品的規範常跟著歐美走,而 AKK 在美國歐盟都已有相關產品上市,相信在台灣除了雷文虎克外的其他業者也對次世代益生菌相關研發有興趣,吳院長特別呼籲台灣相關單位應該正視次世代益生菌法規的建立。雷文虎克創辦人徐丞志副教授與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吳明賢實驗室研究團隊簽署合作意向書。期望能運用 AKK 菌為新一代人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策略。(圖片提供/雷文虎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腸道健康已成為廣大關注的議題,雷文虎克與臺大醫院吳明賢研究團隊均深知腸道菌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這次合作旨在進一步探索腸道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積極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對人類基因體的了解日漸深入,以及對微生物組的進一步研究,未來的疾病預防與治療將越來越個人化。我們堅信,AKK 菌將成為未來促進健康和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關鍵菌種,並為台灣開發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產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照顧身心障礙孩童 臺大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
臨床研究顯示,身心障礙兒童與青少年,特別是中度和重度障礙,比一般孩童更容易發生視覺問題,但目前一般眼科門診提供的視力檢查,多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及配合能力,往往無法有效的了解他們的視覺能力,使得家長難及早發現孩童的視覺問題。看見這些特殊孩童的困境,衛生福利部於111年擴大辦理「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臺大醫院承接「復能據點暨管理中心」重任,為提供家長及特殊孩童更為完善且適當的就醫過程與環境,特於眼科部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為執行視覺復能相關業務,臺大醫院除購置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及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並由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該中心於今日進行揭牌典禮,期能造福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及大朋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的服務對象為懷疑有視覺問題、但卻無法經由一般眼科門診得到適當視覺功能評估的孩童。在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與眼科部王一中主任多次協調下,為中心在擁擠的臺大醫院中騰挪出位於兒童醫療大樓三樓的獨立空間。該中心設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及團隊專業人員,期待能更適當地評估特殊需求者的視覺能力與需求。同時設有獨立的診檢及諮詢復能空間,並安排適當的就醫時間,讓特殊需求者可以在合理調整下的環境,瞭解他們真實的視覺能力並提供視覺復能服務。除視覺評估外,中心集結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由各專業發揮所長、共同商討並執行最適合孩童的視覺復能方案。並於醫療過程中,視需求者的身心障礙情形和醫療需求,照會諮詢小兒科和小兒復健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和其他復健團隊成員。臺大醫院眼科部特殊需求視覺中心亦擔任協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部立台東醫院等4家視覺復能據點的角色,透過聯合會議、實地交流及即時醫療諮詢等服務,共同商討及優化醫療品質,改善各據點在運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此外,中心擔負編列臨床參考指引、辦理醫事人員教育訓練、開發視覺障礙民眾適用復能教材等任務,讓一般大眾及醫事人員更了解特殊需求者的視覺需要及能力重建,期望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台大打造人工智慧急診 改善壅塞「圖像式管理人流病床」
急診來診病患具高度不確定性及時效壓力:無法預知來診時間、病患疾病種類、特殊事件導致急診快速湧入大量病患等狀況。因此,於病患看診流程之各階段導入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處置,可維持一致的看診品質、減低醫護人員負擔、有效縮短病患留院時間、提高急診處理量能。台大醫院由急診醫學部與台灣大學人工智慧技術暨全幅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AI中心)藉由執行國科會Capstone拔尖整合計畫「智慧急診:以人工智慧改善急診病人流動及解決壅塞之全面性策略」建立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並實際於臺大醫院急診完成近萬人次初步驗證,急診流程全面智慧化,在六個急診流程關鍵,成功開發13個AI模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本計畫由台灣大學陳銘憲前副校長與廖婉君副校長,帶領台灣大學陳信希教授、傅立成教授、陳祝嵩教授、與王偉仲教授等技術團隊,以及由本院吳明賢院長,急診醫學部黃建華主任帶領近十位急診主治醫師,組成堅強跨領域團隊共同規畫進行。整合台大醫院各科部室 (急診部、資訊室、醫研部、智醫中心等)、台灣大學AI中心多個研究團隊、業界夥伴 (華碩雲端、研華、商之器科技、維曙智能科技等)投入人力、設備、軟體等,協力建置本院急診私有雲基礎算力、數據平台、以及串接院內數百項即時多模態病歷資料,開發即時AI輔助系統。目前於台大醫院內所建置的急診私有雲平台,其中有六台專屬GPU與CPU伺服主機,區分為兩個高可用叢集 (HA Clusters),以提供AI模型訓練與推論的算力資源,並能支應急診24小時穩定運作需求。智慧急診流程所需之各項服務、AI模型、數據管理平台均在此私有雲平台運行。此平台整合數據介接傳輸、模型部署更新、運算資源分配、數據分析圖像化顯示介面等功能;平台上也同時運行數項臨床服務系統,包括AI輔助系統、急診中控台即時看板、病床管理系統、病床與設備定位系統等。在急診看診流程中,選擇六個關鍵,開發對應的AI模型用以輔助醫師進行診療。模型開發階段需先向院內申請回溯性資料,並輔以國外的開放醫療資料進行訓練,多項模型效能達到世界最佳 (SOTA,state-of-the-art),並累積發表近30篇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成功開發13個適用於急診的AI模型。分別運用在急診檢傷、醫師問診、胸部X光檢查、管路誤置偵測、院內心跳停止預後建議、留觀離部評估、早期高危險偵測預警各階段,於病患留院期間,隨時根據當下狀況提供最新AI輔助建議:1.快速精確的電子化檢傷:用於預測檢傷等級、住院機率、留院時間,輔助醫師進行有效準確的檢傷分級分流。2.快速精準的病史分析:依據病人病史預測潛在癥狀與診斷的ICD code,提醒醫師可能的病因與處置。3.即時危險分級及辨識:對躺床病患以平躺胸部X光影像進行即時判斷,同時偵測是否感染肺結核、偵測有無氣胸癥狀與位置、及偵測是否有導管誤置情況發生。4.及早及適當安全的離部:預測三日再回診可能性、留觀期間死亡機率預測、住院可能性預測、停留超過 24 小時預測、相似病歷取回機制,輔助醫師評估病患離院風險。5.心跳停止事件的預後評估:本團隊獨創開發之技術,由腦部CT影像自動偵測與計算腦部灰白質比率,輔助醫師快速且精確評估病患後續治療規劃。6.病患手環早期高危示警:急診病患藉由戴上智慧型手環,隨時進行生理訊號監看,由模型偵測30~60分鐘後高危險狀況發生機率並即時提出警告,臨床醫護人員可提早介入處置。研究團隊與業界夥伴依據本院急診使用需求,在急診私有雲平台上,以一年半時間共同開發出智慧急診AI輔助系統,介接數百個即時病歷項目欄位與醫療影像,以每15分鐘頻率更新每位急診病患狀態與AI建議,並能同時追蹤多院區至少五百名以上急診病患。藉由使用AI輔助系統,醫師能隨時掌握負責的病患狀況,如同有位AI助理隨時提醒,不僅減輕醫師負擔也達到一致的醫療品質。為確認臨床效益,並兼顧病患隱私,整個急診創新流程撰寫嚴謹的IRB計畫書經台大醫院倫委會審核同意,所有病歷與影像資料以即時去識別化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已有近萬名案例進行驗證。為使各地區均能運用創新智慧醫療工具,台大醫院規畫於今年2月起陸續在雲林分院及新竹分院導入試用。不僅能平衡城鄉醫療資源差距,也能依據不同區透過院內定位系統,準確定位總院急診場域內一百多張病床與數百項設備;嘗試調整臨床流程,使用病床管理系統以掌握病床位置與使用狀態(如空床、使用中、待清床、維護中等)。急診醫師與護理師可使用診間電腦,或行動式平板手機,透過連接急診中控台即時看板頁面快速掌握現場病患與資源的全面狀況,以快速因應緊急狀況。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可說是台大醫院啟動智慧醫療最好的範例,為持續加速轉動這個創新循環,除了擴大應用持續營運優化之外,也將台大醫院過去十年的急診病歷資料,清理建置為「急診特色資料庫」,交由醫學研究部管理,開放供本院未來醫學研究使用。
智慧醫療防猝死 打造虛擬病房解決醫護人力問題
疫情肆虐之下,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快樂缺氧(又稱隱形缺氧)症狀,若無及時就醫,可能發生猝死之憾事。為避免因「快樂缺氧」猝死再傳,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聯手台灣微軟、工研院及泰博科技等多方共同開發「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並與桃園市政府、部立桃園醫院合作,本週已於醫院集中檢疫所及微負壓隔離病房上線使用,幫助醫護人員即時監測隔離患者的生理變化,更結合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打造「混合實境病房」,透過物聯網傳送影像,讓遠端醫師也能接收到病房真實畫面,零接觸的診療方式,不僅大幅減少醫護感染風險,也改善疫情下第一線醫護人力不足問題。 遠端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接觸患者,也能透過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回傳畫面,看到相同且立體的現場實景,給予即時的醫療診斷。(圖/業者提供)科技部防疫計畫總主持人、台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表示,這次「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的推出,是產官學合作「科技防疫」很好的範例,透過物聯網科技,可以連續即時上傳新冠患者生命徵象的數據量測,同時雲端的資訊平台,也可以使醫師在遠端監控,將可更為精準地掌握病情的變化以降低猝死風險。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則指出,對於到院前的隔離者或潛在患者來說,由於無法時刻監測生理變化,一旦病情快速惡化,醫護也無法在第一時間介入處置,因而容易發生猝死情況。此外,新冠肺炎具有高傳染性,照護人員因為需要測量患者的生命徵象而反覆接觸病患,反倒提高感染風險,遠距診療將能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接觸,進而避免院內感染情況發生。台灣微軟協同工研院的血氧數值AIoT量測專業,泰博科技及皇漢科技攜手開發的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結合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透過額溫槍、血氧計、血壓機等裝置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在偵測到一旦血氧濃度低於正常值95%,系統能即時發出預警、通知醫護介入處置。除了即時監測平台外,也搭配衛武資訊及微軟的HoloLens裝置及Teams,護理人員透過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可將視線所見的環境影像傳送回遠端,讓遠端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接觸患者,也能看到相同且立體的現場畫面,給予即時的醫療診斷。負責本次合作計畫的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教授說明,輕度或中度新冠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可能短期間快速惡化,因此早期識別患者病情惡化對於疾病管理至關重要。面對病毒的高傳染性,傳統住院病人的病況監測仰賴醫護人員定時手動測量生命徵象,頻繁的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他們感染的風險,個人防護設備 (PPE) 的穿脫也形成護理工作龐大的負擔。李建璋教授指出,「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搭配HoloLens的混合實境診療方式,不但減少了更多人員暴露於病毒中的機會,一旦出現患者病情變化需要聯合專家會診時,更可透過遠距協作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團隊加入診斷,大幅改善疫情下的診療品質。於現階段的計畫中,透過收集患者連續性的血氧濃度、生命徵象,透過Microsoft Azure IoT及 AI平台,持續累積後形成大數據並學習這些事件,幫助醫護人員及大眾推測未來什麼樣的人可能帶有疾病危險,甚至在危急情況之前先行預警,達到提醒的作用。「血氧系統監測平台」、量測醫材設備及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裝置,已進駐部立桃園醫院提供給集中檢疫所以及微負壓隔離病房來使用。部立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表示,此套系統可協助在集中檢疫所及微負壓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隨時追蹤病患的血氧變化,省去醫護人員需時刻監測及接觸病患的負擔,可以更有效率照護確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