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賢
」 吳明賢 台大醫院 陳時中 衛福部 急診已清查!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保證「院內無波波」 申請實習、住院醫「均不考慮」
「波波醫師」爭議不斷,日前網傳一份900名波波醫師名單中,連台大醫院也被點出2位,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昨(14)日於立法院表示,經過清查,台大醫院沒有任何1位,且台大醫院之前就已決議,如果持波蘭學歷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均不予考慮,因此網傳名單並不正確。立法院昨日審查教育部、國立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等預算,並邀請教育部官員備質詢。國民黨立委委洪孟楷質詢時,要求吳明賢回應「台大醫院對於波波醫師的態度為何?」吳明賢說到,這份列出900多名的波波醫師名單中,經過查核,沒有任何1位在台大醫院,且院內曾做過決議,持波蘭學位的醫師若申請住院醫師、實習等,均不會接受。吳明賢接著解釋,台灣學生若持有美國、歐盟、紐西蘭澳洲或日本等先進國家醫學系學歷,我國會採認,只要這些學生再通過國考,就具有醫師資格,但醫師養成中不只是上課、國考,實習經驗也相當重要。吳明賢指出,雖然肯定波蘭的醫學教育,但波蘭學歷醫師由於語言文化等關係,大多只能見習、無法實習,而臨床經驗對一個醫師來說相當重要,當事人必須實際到醫院執行,但波波醫師的臨床經驗確實有所缺乏。另外,波蘭在20年前因加入歐盟,亦被認定為先進國家,因此這些學生不須額外經過通過率僅個位數的學歷甄試,只要再通過國考,就可取得醫師資格。
護理荒恐擴大!陸祭高薪搶台灣護理師 醫團盼保障點值留才
大陸福建上月29日公布最新「惠台利民」政策,漳州5年內將為台灣護理人員每年提供240個工作機會,大舉招手台灣護理師,並指有養老機構經驗者每年最高獎勵4.5萬元台幣。8大醫護團體擔憂此舉恐加劇護理人員出走,促政府保障點值留才。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過去香港、新加坡、歐美國家都曾向台灣護理界招手,但因醫療環境以英語為主,成效不如預期。此次大陸有地方政府出面延攬人才,因語言溝通無障礙,恐會加劇護理人員流失。自去年以來,醫界持續呼籲增加健康投資,提高醫療機構韌性,將健保總額從「支出上限制」轉為「支出目標制」,短期目標1點0.95元,長期目標為1點1元,低於目標的部分,由公務預算補足。醫護團體也承諾優先為醫事人員加薪,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在健保點值尚未被保障的情況下,醫院已陸續拿出誠意,加薪留才。私立醫院協會抽樣調查顯示,2024年調薪超過1成的醫院有3家、占14%;調薪7~10%有3家、占14%;調薪4~6%有11家、占50%。為改善今年點值偏低現象,醫護團體呼籲衛福部妥善利用政院撥補的200億預算結餘,在不攤扣、目標性核刪及斷頭等前提下,讓今年點值至少補至去年水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我國醫學中心22家,近半數集中於雙北,要有充足經費,才能結構性解決資源不均、人員短缺問題,而非挖東牆補西牆。台灣社會對醫療資源的投資不夠,導致我國醫療結構以私營醫院為主,變成市場導向的經營模式,醫院集中在都會區,背離最初建立健保制度時「期望全民享有公平治療機會」的理念。針對醫護人員人力不足問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假如工作辛苦又沒有合理報酬,當然會造成人力缺損,公立醫院經營較難,不少醫師轉向私人醫院或診所,尋求更好的工作條件和保障,呼籲國家增加對醫療領域的經費挹注,以留住人才。
智慧醫療新世代 衛福部成立三大AI中心
衛生福利部於今(7)日正式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各中心將透過建立跨層級、跨體系醫院之合作,有效解決AI應用於臨床場域所面臨的「落地」、「取證」及「給付」三大關鍵議題。此將不僅為國內AI醫療應用重要里程碑,更展現臺灣政府推動智慧醫療之前瞻性政策。三大類型AI中心補助計畫於今年7月23日公告並舉辦全國性教育訓練,8月1日截止收件,各層級醫院熱烈參與,共計30家醫院提交48案,經過國內外委員三階段評選,共計16家國內醫院通過決選(19案),包含臺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指標醫院。衛福部說明,各國在推動智慧醫療時,面臨的挑戰包括 AI 軟體在臨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偏見、不透明性以及資安與隱私問題。此外,AI 產品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過程中,需要廣泛的數據來進行驗證,驗證數據取得困難。最後,一些關鍵應用如何透過科學方法來評估其健保給付,並驗證臨床效果,這些都是智慧醫療推動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衛福部指出,先進國家開始推出一些法案架構和共識指南,作為監管的指引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負責任AI六大原則,歐盟之AI法案,以及美國AI運算法透明及資訊共享規則(HTI-1)等。然而,這些政策宣示尚未在各國具體落實成為推動中心。為前瞻布局,衛生福利部輔導臺灣醫院成立三大類型AI中心,作為解決推動智慧醫療最後一哩路。以下分別對三大類型AI中心進行介紹:第一類「負責任AI執行中心」透過制定符合資安與隱私保護的管理辦法,公開AI模型、資料和效能等重要資訊,提供可解釋性分析結果,提升AI透明度,同時建立AI模型生命周期管理辦法,以確保AI在臨床使用具有持續可靠性。第二類「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TFDA合作,旨在解決國內醫療AI軟體取證過程冗長及蒐集具臺灣人群代表性驗證資料集的困難,以往AI外部驗證機制缺乏跨層級醫院協作、系統性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該類中心將預先組成醫院聯盟,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串接跨體系及跨層級之電子病歷資料,藉以協助廠商驗證AI模型,提升驗證速度以及在臺灣人群的準確性,促進產品商業化進程,幫助國內民眾更快速享受到高品質的智慧醫療產品。第三類「AI影響性研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旨在解決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的挑戰,由於AI產品的價格無法依循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跨體系、跨層級的臨床試驗機制,並由多專業團隊設計研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AI產品兼具臨床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同時建立科學性的定價基礎。衛福部也與健保署合作,透過AI影響性研究中心協助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由於AI沒有耗材,難以比照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臨床試驗機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在臨床的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再交由專家評估是否納入健保。三大AI中心召集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全世界百工百業都在使用AI,唯獨醫療產業進展最滿,由於醫療牽涉到健康、生命、法律問題,要在確保服務品質安全的前提下處理。吳明賢認為,台灣醫院數位資料庫完整,已具良好大數據基礎,也有法規協助推動,三大AI中心的成立,證明台灣能在醫療產業領航全球。
拼政治淡民生1/健保點值選前保證選後改口 修法摻政治折磨醫界
疫後缺藥缺醫護,醫藥界叫苦連天,藍委為兌現大選承諾,提案修改保障健保點值,卻被衛福部警告若調高到0.95,健保費就得大漲,責任由藍營承擔。賴清德總統在大選中承諾「未來點值一定讓醫界滿意」,日前卻改口,指保障點值「看似簡單、但卻不一定是最好方法」,透露出健保法修法充滿變數,醫界也傻眼。現行健保制度採「浮動制」總額預算。簡單地說,衛福部在前一年先預估次年健保支出,次年民眾醫療利用率若超出預期,健保署就以財務控管手段,要求醫療院所申報點數打折,預防健保入不敷出。理論上,健保點值1點1元,醫院若有1元診療支出,衛福部應給付醫院1元,但在「浮動點值」下,醫療診所當年的支出有一部份,就可能得自行吸收,若最後點值為是0.8,就代表每一元健保給付,醫院只能實拿0.8元。該制度雖名為防止醫療浪費,但只要遇到看診病患大爆發,醫療院所收入就可能會被「打到骨折」,因而有部分醫院採取「節流」縮減病房因應,導致急診病患大排長龍。今年3月,立委廖偉翔在立院質詢閣揆陳建仁,主張修法保障健保點值0.95元,目標是1點1元,但時任行政院長陳建仁答詢卻像「戰狼上身」,強調現行制度很好,狂酸廖不懂健保;有醫學背景的立委蘇清泉隨後提案修健保法,主張保障健保點值「不得低於1點1元」,立委王育敏提案保障「不得低於1點0.95元」,都已完成初審,送朝野協商。衛福部召開記者會呼應賴清德總統說法,指若修法保障健保點值0.95,恐怕要多增加健保700億支出,健保費恐怕要漲。(圖/報系資料照)其實賴清德在競選總統時曾提出平均健保點值1點1元的「目標」,當時他很有自信地向醫界喊話「我最有誠意、最了解醫界,最有能力解決醫界問題」,如今他卻改口對保障點值作法很憂心。醫界人士質疑,其實近年來健保補充保費不斷加徵,健保準備金截至目前仍有1300多億元,就算點值提高到0.95,按衛福部估鼻瞌準備金也足1至2年,至少先解醫療系統燃眉之急,不知賴總統所憂為何,恐怕只是擔心被譏點值政策是跟著藍營走罷了。一名醫界人士透露,醫界普遍對綠營傳出保障0.9的點值很憂心,因以浮動點值加計衛福部用年度預算「零星」補貼,近幾年健保點值其實就很接近0.9。換言之,若僅保障0.9就是維持現狀,無法解決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北榮院長陳威明日前受訪時就都「語氣委婉」地說,現在萬物都漲,希望至少能保障1點0.92元,甚至0.95元。不難看出醫院既不想捲入政治風暴,又不能不反應問題的兩難。立委陳昭姿也在臉書上示警,看看新冠疫情再起,各大醫院急診室早已人滿為患,台大醫院急診病床更蔓延到新大樓大廳,可以想見健保點值若繼續「維持現狀」情況會多嚴重。台北榮總醫院院長陳威明(右)及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一致認為,健保點值必須保障,建議保障點值1點0.92元至0.95元,朝「有價醫療」發展。(圖/報系資料照)此外,醫院必備的生理食鹽水因廠商削價搶健保單、品質亮紅燈被勒令停業,但食鹽水大缺貨,逼使衛福部冒險放行非PIC/S會員國、品質打問號的越南食鹽水進口,卻又要求醫護加強監控,官員「好官我自為之」,惡果由醫護、病患共同承擔,也讓在野立委看不下去,堅持修法變革。
急診塞爆沒床位!心悸中年男「坐輪椅」急救 醫生怨「根本看不完」
近期不少急診室醫生都曾指出「急診壅塞問題」,日前一名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就表示,急診室已經持續一個月塞爆,且完全沒有改善跡象,「來來來,都給我來,急診要塞就塞好塞滿,反正病人就是看不完清不掉,心累眼神死啊」。該名醫師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分享了近期急診室的壓力,「急診塞爆的狀況已經持續一個月了啊,完全沒有改善,一點改善的曙光都看不到呢」,他也描述了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第一個案例是一位80多歲的老婦人,因呼吸困難和血氧濃度僅80%被送到急診,但只能坐在輪椅上,等了近20分鐘才有空床讓她躺下。該名醫生也分享了第二個案例,病患是一名中年男子,因心悸、冒冷汗、血壓低和EKG顯示VT,因為沒有空床的緣故,他只能坐在輪椅上接受同步整流電擊,這對病人來說是巨大的心理陰影。醫師也提到,某天急診室無法提供足夠的推床,許多病人被迫躺在擔架上,一位救護車公司人員表示,擔架每小時的費用為1700元,「跟國外的急診醫療費用比起來還是很便宜啦,來來來,都給我來,急診要塞,就塞好塞滿啦,反正病人就是看不完清不掉,心累眼神死啊」。事實上,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近期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也召開全國醫學中心院長視訊會議,討論新冠疫情是否增加了急診負荷,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表示,台大急診壅塞是老問題,不是因新冠疫情所致。吳明賢指出,急診壅塞絕非單一原因,很多人過於簡化問題,這是多年的問題,不能指望短期內解決。
新冠疫情再起...南部急診塞爆最嚴重 疾管署分析給原因
大醫院急診壅塞,但疫情將在7月中迎來最高峰,讓住院床位更吃緊。疾管署統計,全國各區新冠併發症需要住院的周發生率,此波疫情以南區每十萬人口5.05人最高,其次為高屏區4.54人、台北區4.44人等,南部較為嚴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去年冬天是暖冬,加上南部縣市疫情相較其他區域不算嚴重,許多民眾未曾感染,致這波疫情再起,才造成南部確診人數增加。擔心這波新冠疫情會因急診塞爆雪上加霜,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日前緊急邀集全國醫學中心等24家醫院進行視訊會議,了解急診負荷現況。林靜儀表示,初步觀察發現,南部確診個案成長明顯,衛福部會協助確保新冠快篩、抗病毒藥物等,本周五前都能充足供應。「和6月以前相比,約增加3倍!」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院內最近新冠併發症病人數量逐漸增加,有些醫院會採取集中管理措施,但這樣會影響到病床調度,影響其他非新冠病人的權益,所以醫院會強烈要求病房內的病人戴口罩,降低院內感染風險。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如果需要住院的病人,大部分醫院採集中照護,或新冠陽性病人會集中在一區,例如新光醫院原本大概設置5個床位,6月感染人數比較多,增加到10個,7月發現10個還是不太夠用,大概擴增到15個,但沒有滿,床位方面慢慢比較吃緊,北部醫院大概都是如此,聽說南部更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表示,現在來急診的,不是只有這一波COVID-19的病人,其實這一波疫情威脅比較大的是老弱病殘四大族群,但急診需要住院的,一直都有這個問題,急診壅塞不是單一因素,但是大家就是瞎子摸象,找到自己認為的問題,把複雜問題用簡單的答案處理,其實複雜問題應該要慢慢去研討,不能簡化。
全球醫療保健「台灣蟬聯第一名」 台大院長這樣說
國際商業雜誌《CEOWORLD》公布今年醫療保健指數(The Health Care Index),台灣被評為台灣被評為全球醫療保健系統最好的國家。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不容諱言是血汗醫護努力的成果。醫療保健指數是對醫療保健系統整體品質,包括醫療保健基礎設施的統計分析、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醫生、護理人員和其他衛生工作者)的能力、人均美元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品質以及政府準備等。此外,還考慮了其他因素,包括環境、乾淨水資源的取得、衛生設施以及政府對菸草使用及肥胖等風險實施處罰的程度等。在接受調查的110個國家中,滿分為100分,而台灣醫療保健指數得分為78.72,排名第一。相較之下,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只拿到18.6分,成為2024年醫療保健最差的國家。至於第2名到第10名分別為,南韓、澳洲、加拿大、瑞典、愛爾蘭、荷蘭、德國、挪威、以色列。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2日)向媒體表示,台灣再度被評為全球第一,不容諱言是血汗醫護努力的成果。他也提及,若長期沒給與價格肯定,醫院恐怕難以永續經營。
對抗人力荒…公職護理人力比將增至5成 加薪醫院紛喊苦
為了解決護理人力荒,衛福部規畫,放寬各公立醫院內公職護理人力比率至5成,以增加留才誘因。全台26家部立醫院,今年將送1000名護理人員申請為公職,但衍生福利、薪資預算近2億元,由院內獎勵金負擔。醫院紛紛喊苦,今年公務員加薪4%,經濟負擔只會越來越大,醫院高層認為政府為追求數字,政策一次到位,「公職位被卡完,晚來的就沒機會了」,根本不利長遠徵才。國內公立醫院中,公職護理人員人數占比最高的為台北榮總,院內近7成護理人員皆為公職,台大、三總約3成,另外,全台26家衛福部部立醫院約2成。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表示,全台部立醫院共有8000多名護理人員,其中僅2成3為公職,今年年初由醫院公告遴選,第一批500名已通過行政院核定為公職護理人員,近日預計再申請500名,盼一舉達5成目標。林慶豐表示,首批500名公職護理人員,衍生約9千多萬元的人事行政費用,用於加薪、退休福利、年終獎金等調整,費用則由醫院院內獎勵金來負擔。林慶豐坦言,若今年再加上第二批500名公職護理人力,支出預算將加倍近2億,確實會增加醫院財務壓力,但許多部立醫院位於離島偏鄉,還有特殊專科,「搶人」比其他都會醫院還辛苦,希望藉此提高留任率,若醫院真的有困難,醫福會有統籌款協助,「不會讓醫院付不出來」。「要人卻沒有給錢,怎麼可能沒壓力?」北部部立醫院高層直言,醫院業績會不會成長都還不知道,尤其今年公務員加薪4%,「公務員還不能拔,人數越來越多情況下,長期算下來誰受得了?」經營淺碟一點的醫院,恐怕付不出來。另一名中部高層不滿,醫院規模不同,卻要齊頭管理,賠錢醫院還可以跟公基金統籌款要錢,並不公平。部立台南醫院院長楊延光則直言,政策要求「一步到位」,通通放水變成公職,晚到的人就沒了,誰還要來?他認為,吸引人才眼光應放遠,否則頭兩年立刻增加公職至5成,接下來卻「鎖住」,未來新血等於失去機會,同樣沒有誘因,建議應讓醫院各自發展特色,漸進式留下優秀人才。有鑑於醫護人員招募不易,台大醫院斥資18億元,在台北市精華地段興建「仁愛醫護大樓」,提供732床醫護輪值宿舍,還設有幼兒園,11日動土預計2027年5月完工。台北榮民總醫院2022年9月則在天母開工興建「醫護宿舍大樓」,提供1200床供單身同仁居住,興建加上裝潢費用共花費近20億元,預計今年6月中旬開放入住。台大院長吳明賢表示,希望提供員工好的住宿環境,且年輕同仁家有學齡前幼兒須照顧,因此醫院設有幼兒園,讓同仁無後顧之憂,對留才有很大加分效果。
AI、大數據使健檢不再只是疾病篩檢! 臺大健康管理中心20周年邀各界交流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興起,各界紛紛將這些技術運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而醫學界也不例外。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健康理念,增加退化性疾病的風險預測,以預防醫學實證來設計各項檢查項目,協助民眾掌握健康。而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在今(2023)年邁入改制後第20年,在9月5日舉辦20周年研討會,邀請學界、業界、媒體界、保險業人士,針對目前健康檢查與管理的趨勢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流。臺大醫院表示,希望藉此與多方交流學習,全面提升健檢服務,讓健檢將更加全面、精準,提供更優質的健康照護。健檢不只是疾病篩檢 朝風險預測、精準健康等發展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健康檢查已從疾病篩檢,轉向疾病風險預測、精準健康、功能性檢查等方向。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健康檢查不再只是單純的疾病篩檢,而是朝向健康管理的方向發展,而健康管理已經開始邁向新的時代,人工智慧與醫療大數據的結合,也為智慧醫療帶來新的發展。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新型的檢查方式正在改變人們看待健康的方式,數位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已進步到智慧環境建置,並且透過建立信任感,與生活習慣行為介入措施的遊戲化,已為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帶來新的變革。此外,民眾生活作息的數據資料,又稱為「個人產生健康紀錄(PGHD)」,邱瀚模主任認為它更是未來應積極利用的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大數據運用多 未來可成有利幫手而現在在精準健康的概念下,若透過大數據分析,也可在未來動態預測個人罹患疾病的風險,並進一步提供個人化的健康資訊。林鴻儒醫師提到,這能幫助民眾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以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達成精準健康的目標。除了健檢外,而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包括影像診斷、疾病預測、輔助治療等,能幫助醫師更精準地診斷疾病,並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林亮宇教授進一步指出,未來人工智慧發展,應該會成為醫療團隊最有利的幫手,不僅有助於減輕醫療工作負荷,而且更能加強醫療診斷的正確性。現在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已邁入20周年,臺大醫院表示20周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未來期許能成為健康檢查的領導品牌以及預防醫學的研究標竿,為臺灣民眾打造健康的人生。
高層駁斥急診室塞爆!醫怒曝:根本沒有滿床標準 榮總主任:3疫情同時夾擊需時間
近期由於口罩解禁,多種疾病同時爆發,導致各大醫院急診出現壅塞情況,但衛福部卻稱,近2周全台病床數與醫護人力並沒有不足,應是就醫分配不均所致。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連日來也與衛福部隔空交火,並貼出數據打臉衛福部說詞,而離開急診第一線的醫師以及醫院基層也證實急診能量吃緊。沒想到,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又在臉書上反駁,「醫院已經啟動公床收治,所以並沒有像網路報導醫療系統崩潰,實情是平常我們假日時急診暫留就會擺到大廳。」蘇一峰在12日於臉書發文指出,衛福部雖發新聞稿說,各大醫院急診等待病床的問題已經改善沒事了,但據他貼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各大醫院的等待人數仍是大排長龍,讓他狠酸,「我看這些醫院一定是太小間,因此不能列入大醫院的行列?」 蘇一峰隨後又發文貼出醫院基層的爆料內容,表示他親自打電話到各醫院,院長拍胸脯說沒有問題,沒有急診壅塞,也沒有缺床問題,結果「醫院的基層來信爆料啦!說一套做一套啊!(衛福部)皇上,你被騙了啊!事實就是沒床了啊!」蘇一峰PO出的爆料全文。(圖/翻攝自臉書/蘇一峰)有離開急診第一線的醫師也在14日凌晨於臉書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發文指出,他透過諸位醫護朋友們分享的資訊得到一個結論:最近的班非常不好上,「待床變多、來診量變大、人力不足甚至護理師要上12時班。」他表示,台灣的急診本來就是一直處於高飽和狀態,醫護人力平時都是用到緊繃,「在壓榨出你最後一點汁之前絕不增派人手。」他補充,台灣醫療體系的文化,對於「capacity」的概念是無上限的,當你通過了急救責任醫院的評鑑,證明你有處理急重症的能力,「那不管再多的量你都要吃下來……一旦你(誠實地)說無法負荷,那你就是那個破壞皇城內和氣,與體系格格不入的人,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各種檢討報告、評鑑降級。」貼文續稱,當衛福部、甚至醫院的院長都告訴民眾,監測指標一切正常、急診並無壅塞時,「我的同溫層不管是醫、護,都起了不小的憤慨波動。事實上,我們的體系我們的文化,從來就沒有對所謂壅塞作什麼定義……但一句呼籲減少非必要的急診就診、一句提醒正確衛教、一句體諒辛勞,可能都比『報告長官一切正常』,『一切都是幻覺』來得激勵人心。」對此,台北榮總急診部部主任侯重光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則表示,現在剛好是新冠、腸病毒、流感三波疫情同時夾擊的時刻,「我們在專責解封後這段期間,各科在實際上的應變都需要一些時間做調整,相對也會影響到一些床位的活化應用。」他補充,主要就是疫情加上這些多重因素引起的,「疫情隔一陣子也會慢慢趨緩,至於說醫院端的應變,從專責到各病房、共病病患可以住到各專科、各專科要如何應變收治,慢慢就會有一個邏輯,需要一點時間。」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在臉書上反駁急診量能的問題,「其實之前每逢假日,醫院急診室都會因為人口老化多重共病的患者及外面診所休息,迎來更多的病人。」他表示,這陣子因為解封,加上極端氣候,感染加其他重症到急診室人數增加,「但是我們醫院已經啟動公床收治,所以並沒有像網路報導醫療系統崩潰,實情是平常我們假日時急診暫留就會擺到大廳。」
雷文虎克與臺大醫院吳明賢團隊簽署合作協議 共同研發次世代益生菌 AKK
雷文虎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於 2023 年 5 月 25 日與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吳明賢實驗室研究團隊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就「次世代益生菌 AKK 的研發」展開長期的合作,期望能成功運用 AKK 菌作為新一代人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策略。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是一種與人類共生的次世代益生菌,在維持人類腸道微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別與傳統益生菌多歸屬於食品的範疇,次世代益生菌如AKK 更具醫療的潛力。AKK 在影響人體健康與疾病的相關研究中發現與許多疾病有關聯性,包括抗肥胖、抗第二型糖尿病、抗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展現其對改善代謝與發炎性疾病的強大潛力(Cani et al.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2)。此外,研究顯示 AKK 可以影響 PD-1 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Derosaet al. Nature Medicine 28, 2022)。目前美國、韓國、荷蘭、中國等國的藥廠與保健食品商都已開始投入 AKK 菌株的篩選保存和產品開發。雷文虎克將與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研究團隊共同開發 AKK 菌, AKK AKK 在美國歐盟都已有相關產品上市。(圖片提供/雷文虎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雷文虎克成立至今,成功從台灣本土健康人群中篩選出 66 株 AKK 菌,此本土 AKK菌種資源庫可說是全世界第二大。雷文虎克於 2021 年八月成立,是由國立臺灣大學研發成果衍生的新創事業。雷文虎克的技術團隊擅長進行標靶及非標靶代謝體分析、腸道厭氧菌的分離與培養、無菌小鼠實驗技術和臨床前功效測試,致力於開發具有臨床實證功效的「次世代益生菌」生醫產品,並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以改善宿主健康。除此之外,雷文虎克將與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研究團隊共同開發 AKK 菌,作為新一代人類疾病預防及治療策略。臺大醫院一直堅守著守護國民健康的使命,持續培育卓越的醫療及研究人才,並長期投入於醫學研究和創新。吳明賢院長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腸道菌轉譯醫學領域具有深厚的研發實力,此次合作將雷文虎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吳院長團隊的研發能量結合,為 AKK 在疾病預防及治療方面開闢新的前景。會後吳明賢院長表示,台灣在食品和藥品的規範常跟著歐美走,而 AKK 在美國歐盟都已有相關產品上市,相信在台灣除了雷文虎克外的其他業者也對次世代益生菌相關研發有興趣,吳院長特別呼籲台灣相關單位應該正視次世代益生菌法規的建立。雷文虎克創辦人徐丞志副教授與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吳明賢實驗室研究團隊簽署合作意向書。期望能運用 AKK 菌為新一代人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策略。(圖片提供/雷文虎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腸道健康已成為廣大關注的議題,雷文虎克與臺大醫院吳明賢研究團隊均深知腸道菌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這次合作旨在進一步探索腸道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積極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對人類基因體的了解日漸深入,以及對微生物組的進一步研究,未來的疾病預防與治療將越來越個人化。我們堅信,AKK 菌將成為未來促進健康和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關鍵菌種,並為台灣開發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產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照顧身心障礙孩童 臺大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
臨床研究顯示,身心障礙兒童與青少年,特別是中度和重度障礙,比一般孩童更容易發生視覺問題,但目前一般眼科門診提供的視力檢查,多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及配合能力,往往無法有效的了解他們的視覺能力,使得家長難及早發現孩童的視覺問題。看見這些特殊孩童的困境,衛生福利部於111年擴大辦理「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臺大醫院承接「復能據點暨管理中心」重任,為提供家長及特殊孩童更為完善且適當的就醫過程與環境,特於眼科部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為執行視覺復能相關業務,臺大醫院除購置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及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並由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該中心於今日進行揭牌典禮,期能造福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及大朋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的服務對象為懷疑有視覺問題、但卻無法經由一般眼科門診得到適當視覺功能評估的孩童。在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與眼科部王一中主任多次協調下,為中心在擁擠的臺大醫院中騰挪出位於兒童醫療大樓三樓的獨立空間。該中心設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及團隊專業人員,期待能更適當地評估特殊需求者的視覺能力與需求。同時設有獨立的診檢及諮詢復能空間,並安排適當的就醫時間,讓特殊需求者可以在合理調整下的環境,瞭解他們真實的視覺能力並提供視覺復能服務。除視覺評估外,中心集結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由各專業發揮所長、共同商討並執行最適合孩童的視覺復能方案。並於醫療過程中,視需求者的身心障礙情形和醫療需求,照會諮詢小兒科和小兒復健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和其他復健團隊成員。臺大醫院眼科部特殊需求視覺中心亦擔任協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部立台東醫院等4家視覺復能據點的角色,透過聯合會議、實地交流及即時醫療諮詢等服務,共同商討及優化醫療品質,改善各據點在運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此外,中心擔負編列臨床參考指引、辦理醫事人員教育訓練、開發視覺障礙民眾適用復能教材等任務,讓一般大眾及醫事人員更了解特殊需求者的視覺需要及能力重建,期望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台大打造人工智慧急診 改善壅塞「圖像式管理人流病床」
急診來診病患具高度不確定性及時效壓力:無法預知來診時間、病患疾病種類、特殊事件導致急診快速湧入大量病患等狀況。因此,於病患看診流程之各階段導入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處置,可維持一致的看診品質、減低醫護人員負擔、有效縮短病患留院時間、提高急診處理量能。台大醫院由急診醫學部與台灣大學人工智慧技術暨全幅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AI中心)藉由執行國科會Capstone拔尖整合計畫「智慧急診:以人工智慧改善急診病人流動及解決壅塞之全面性策略」建立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並實際於臺大醫院急診完成近萬人次初步驗證,急診流程全面智慧化,在六個急診流程關鍵,成功開發13個AI模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本計畫由台灣大學陳銘憲前副校長與廖婉君副校長,帶領台灣大學陳信希教授、傅立成教授、陳祝嵩教授、與王偉仲教授等技術團隊,以及由本院吳明賢院長,急診醫學部黃建華主任帶領近十位急診主治醫師,組成堅強跨領域團隊共同規畫進行。整合台大醫院各科部室 (急診部、資訊室、醫研部、智醫中心等)、台灣大學AI中心多個研究團隊、業界夥伴 (華碩雲端、研華、商之器科技、維曙智能科技等)投入人力、設備、軟體等,協力建置本院急診私有雲基礎算力、數據平台、以及串接院內數百項即時多模態病歷資料,開發即時AI輔助系統。目前於台大醫院內所建置的急診私有雲平台,其中有六台專屬GPU與CPU伺服主機,區分為兩個高可用叢集 (HA Clusters),以提供AI模型訓練與推論的算力資源,並能支應急診24小時穩定運作需求。智慧急診流程所需之各項服務、AI模型、數據管理平台均在此私有雲平台運行。此平台整合數據介接傳輸、模型部署更新、運算資源分配、數據分析圖像化顯示介面等功能;平台上也同時運行數項臨床服務系統,包括AI輔助系統、急診中控台即時看板、病床管理系統、病床與設備定位系統等。在急診看診流程中,選擇六個關鍵,開發對應的AI模型用以輔助醫師進行診療。模型開發階段需先向院內申請回溯性資料,並輔以國外的開放醫療資料進行訓練,多項模型效能達到世界最佳 (SOTA,state-of-the-art),並累積發表近30篇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成功開發13個適用於急診的AI模型。分別運用在急診檢傷、醫師問診、胸部X光檢查、管路誤置偵測、院內心跳停止預後建議、留觀離部評估、早期高危險偵測預警各階段,於病患留院期間,隨時根據當下狀況提供最新AI輔助建議:1.快速精確的電子化檢傷:用於預測檢傷等級、住院機率、留院時間,輔助醫師進行有效準確的檢傷分級分流。2.快速精準的病史分析:依據病人病史預測潛在癥狀與診斷的ICD code,提醒醫師可能的病因與處置。3.即時危險分級及辨識:對躺床病患以平躺胸部X光影像進行即時判斷,同時偵測是否感染肺結核、偵測有無氣胸癥狀與位置、及偵測是否有導管誤置情況發生。4.及早及適當安全的離部:預測三日再回診可能性、留觀期間死亡機率預測、住院可能性預測、停留超過 24 小時預測、相似病歷取回機制,輔助醫師評估病患離院風險。5.心跳停止事件的預後評估:本團隊獨創開發之技術,由腦部CT影像自動偵測與計算腦部灰白質比率,輔助醫師快速且精確評估病患後續治療規劃。6.病患手環早期高危示警:急診病患藉由戴上智慧型手環,隨時進行生理訊號監看,由模型偵測30~60分鐘後高危險狀況發生機率並即時提出警告,臨床醫護人員可提早介入處置。研究團隊與業界夥伴依據本院急診使用需求,在急診私有雲平台上,以一年半時間共同開發出智慧急診AI輔助系統,介接數百個即時病歷項目欄位與醫療影像,以每15分鐘頻率更新每位急診病患狀態與AI建議,並能同時追蹤多院區至少五百名以上急診病患。藉由使用AI輔助系統,醫師能隨時掌握負責的病患狀況,如同有位AI助理隨時提醒,不僅減輕醫師負擔也達到一致的醫療品質。為確認臨床效益,並兼顧病患隱私,整個急診創新流程撰寫嚴謹的IRB計畫書經台大醫院倫委會審核同意,所有病歷與影像資料以即時去識別化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已有近萬名案例進行驗證。為使各地區均能運用創新智慧醫療工具,台大醫院規畫於今年2月起陸續在雲林分院及新竹分院導入試用。不僅能平衡城鄉醫療資源差距,也能依據不同區透過院內定位系統,準確定位總院急診場域內一百多張病床與數百項設備;嘗試調整臨床流程,使用病床管理系統以掌握病床位置與使用狀態(如空床、使用中、待清床、維護中等)。急診醫師與護理師可使用診間電腦,或行動式平板手機,透過連接急診中控台即時看板頁面快速掌握現場病患與資源的全面狀況,以快速因應緊急狀況。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可說是台大醫院啟動智慧醫療最好的範例,為持續加速轉動這個創新循環,除了擴大應用持續營運優化之外,也將台大醫院過去十年的急診病歷資料,清理建置為「急診特色資料庫」,交由醫學研究部管理,開放供本院未來醫學研究使用。
運用AI智慧「離島共享台大醫療」 胃癌發生率下降53%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的主要原因,台大醫院長期針對高胃癌發生率的偏鄉離島社區,進行組織性的根除計畫,提供長年的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根治治療,例如馬祖胃癌預防計畫執行迄今已將近20年,不僅當地幽門桿菌盛行率由將近7成降低至不到1成,胃癌發生率隨之下降53%,讓缺乏醫療人力的離島地區也能接受到具實證基礎的醫療服務,成果也已發表於國際期刊(Gut 2021,獲選為#GUTBestPapers2021之一)。有鑑於台灣本島也有胃癌的高發生率地區,台大醫院在國民健康署的支持與合作之下,針對全國原鄉進行幽門桿菌根除計畫,發展出整合邀約、檢測、轉介與治療之多層次、環環相扣的篩檢模式,並使用電子化系統來監測篩檢品質與評估篩檢成效。根據2019年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導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胃腺癌人數已逐年下降。台大醫院曾於台北主辦全球胃癌共識會議,也與消化系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合作建立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治療的臨床指引,這些努力不僅對社會有具體貢獻,也深具國際影響力。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醫療的量能產生重大衝擊,但也加速了醫療科技的數位化發展,臺大醫院持續發展智慧醫療,使用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傳輸等技術,加速新興科技的落地應用。以胃癌防治為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胃萎縮及腸組織化生,改變了「胃相」,不良的胃相與後續的胃癌風險息息相關,因此,如何正確地評估胃相為臨床處置的重點。然而,傳統的胃相判讀需要胃鏡組織切片及病理科醫師來確診,實曠日耗時,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台大醫院在醫療整合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的通力合作下,使用海量資料進行人工智慧模型開發,可以直接由胃鏡影像來精確判斷胃相,並在資訊室同仁的跨院合作下,成功將此系統於馬祖落地使用;此系統結合了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以及遠距醫療的數位化創新,讓台大醫院研發的人工智慧判斷系統可以實際應用於偏鄉服務,透過資訊科技的雲端協助,讓人力和資訊設備都缺乏的馬祖連江縣立醫院,可以得到和在台大醫院內同等級的醫療協助及資訊運算資源,預期日後台大醫院的多角化研發將可以協助第一線醫師對不同疾病下更正確的診斷。台大醫院也在國科會與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由院長吳明賢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共同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並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成年人的幽門桿菌盛行率已從30年前的60%,降到30%,在孩童更降到10%,胃癌的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在過去幾年醫療團隊開發了高療效的第一線治療處方,可達90%以上的除菌率,近年來更投入於難治型幽門桿菌第二線及第三線救援治療處方的開發,依據團隊成員劉志銘、李宜家、陳介章、方佑仁、陳美志等醫師最近的研究成果顯示,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以及含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的四合一療法,在幽門桿菌第二線的治療,可分別達到93%以及90%的根除率。對於第二線除菌失敗者,則以另一種處方作為救援治療,最終兩組的累積除菌率分別可達97%以及96%。此外,研究團隊也針對這些病人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進行長期追蹤,並與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Emad El-Omar教授的團隊進行國際合作研究,發現在接受幽門桿菌除菌治療後,腸道菌叢的多樣性會短暫下降,但到了一年之後,已恢復到接近治療前的狀態。而抗藥性基因組在剛除菌完成時,會顯著的增加,但在8周時及1年後,可恢復到治療前的狀態。本研究的結果提供了國內外在幽門桿菌第二線及第三線救援治療的重要依據,也證實了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在除菌一年後皆可恢復到接近治療前的狀態,可提供除菌來預防胃癌的安全性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3) ,並獲專文評論與介紹。
台大明舉行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 10/8前選出新校長
在林智堅論文事件後,台大第13任校長遴選正在舉行,並從明(15)日到22日間擇定5天時間,舉行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9個候選人輪番上場,預計在10月8日前選出新校長。2018年的台大校長遴選案(卡管案)引發滿城風雨,管中閔能否擔任台大校長拖了1年多,一直到2019年1月8日才上任,他的任期在2023年1月7日屆滿。不過因為年齡問題,他已宣布不續任,因此台大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進行遴選。台大第13任校長遴選委員會共有21名委員,由各學院、校友總會、行政會議等推選,或依相關機制初步產生人選後,再由校務會議選舉產生18名代表,包括了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等人都在內,並與教育部3名遴派委員共同組成。這次有9位候選人參與台大校長遴選,均是台大教授,包括研發長李百祺、前代理校長郭大維、工學院院長陳文章、法律系特聘教授陳聰富、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文學院院長黃慕萱、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沒有外來的人士參選。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從15日起到22日間,擇定其中5天的晚上時間,陸續安排9位候選人進行至校理念說明會。15日先由陳文章及張耀文登場,16日是李百祺及陳聰富、17日是黃瑞仁及葉丙成、18日是黃慕萱及郭大維、22日是楊志新。台大遴委會表示, 在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後,9月初舉行校務會議對個別校長候選人進行推薦投票,隨後至9月中旬將就校務會議推薦校長候選人的資歷與治校理念和相關人士進行深入訪談,安排10月初逐一與候選人面談,預計於10月8日前選出校長當選人。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新書發表 分享醫病故事
一群人不平凡的信念,成就了不一樣的雲林。雲林的高齡人口、交通不便、罹病率高,成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扭轉劣勢的絕佳機會,積極發展遠距醫療、高齡醫學、器官移植手術醫院等,開創在地醫療新格局。也因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以人為本的仁心,始終掛念雲林人的需求,不僅創造一所「奇蹟醫院」,更連連勇奪醫界大獎:國家醫療品質獎「特優機構」大獎、國家新創獎、台灣永續行動獎,甚至拿下日本「健康老化亞洲創新獎」第二名,讓雲林的改變備受肯定,更被世界看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十八年的在地深耕,許多感動人心的故事,都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出版新書《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雲林改變臺大,臺大守護健康》。我們看見近七十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們,在雲林行醫、與在地民眾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如何一步步建立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資源,和雲林人一起創造出美好的宜居健康環境的奇幻旅程。在新書發表記者會現場,邀請到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倪衍玄、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以及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擔任致詞貴賓,同時邀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及發行人王力行一同進行揭書儀式。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表示,台灣最頂尖的學生都想進臺大當醫生,而今天的新書《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正是把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生的動人故事,與大眾分享。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倪衍玄分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宗旨就是服務在地,讓臺大培養的年輕優秀醫師前往雲林服務,留才雲林,讓臺大不只守護健康,還能改變雲林。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指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深耕在地十八年,宛如一棵樹苗的茁壯,是臺大醫院始終堅持的社會責任,成為守護中台灣健康的重鎮,而新書正是運用醫學的「真」、秉持人性的「善」來傳頌「美」的故事。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當年在雲林擔任檢察長工作與黃院長相識,感受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團隊人才得到鄉親的信任,真正為在地民眾救命而且非常有感,讓他格外感動。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書中提及的醫師都是在雲林分院服務10年以上,把異鄉當故鄉,非常不容易。他強調,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團隊充滿革命情感,學長姊帶領學弟妹,皆以病人為中心;這群仁醫真正走出白色巨塔,超越醫者的義務。即將交棒的他分享理想的雲林分院的願景:讓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為嘉南平原的臺大醫院,就像燈塔一般永不熄滅,讓民眾看到光就是看到希望。《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書中記錄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故事,逆轉「龍困淺灘」的劣勢,化為「得天獨厚」奮起機會。雲林分院的當責與分享 開創中台灣醫院區域聯防「促成醫院區域聯防不只是科技,而是如何安頓資源不足的偏鄉醫院對生存的恐懼。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以當責、分享的態度,正是讓友院願意串聯合作的關鍵。」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熟悉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以區域聯防整合雲林在地醫院的力量,從斗六雙星區域聯防成為六都之外第一個啟用資源分享醫療模式的縣市,打破白色巨塔高牆,成功串起六大醫療體系建構區域聯防,為在地需求持續創新。笑稱自己在雲林服了「無期徒刑」,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室醫務特助陳崇裕在臺大總院完成胸腔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後,到了雲林分院卻發現肺癌醫療在雲林是一片空白。因為看見鄉親的需求,他留在雲林,帶領雲林分院「肺肺揚揚——肺癌治療團隊」連續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更提升了在地鄉親罹患肺癌的存活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眼科部主任王律鈞分享一位吳阿姨的病友,務農的她吳阿姨因為骨折開刀發現罹患乳癌,卻因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眼睛可能看不見了讓她比死還痛苦」的一幕痛哭,讓王律鈞致力於成立視網膜專科,特別為雲林人需要手術的眼疾患者帶來福音,關照病患心境之苦,從專業技術與觀念上給予信心。臺大雲林分院是雲林縣的防疫應變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綺英負責策劃、參與了多項防疫相關事務及活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在隔離病房照顧病人,她帶領感管團隊盤點、執行各項防疫措施,並隨時配合政策和疫情變化相應調整,特別是在地鄉親不安情緒的安撫,林綺英始終耐心以對。「罕見疾病患者要到外縣市拿藥,是非常辛苦的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臺大體系第一個罕見疾病中心,就是看見雲林在地的需求。」在黃瑞仁院長帶領下,雲林分院補足了在地欠缺的『急、重、難、罕』等醫療資源,為當地民眾搶救寶貴性命、提供平等的醫療資源,改寫了在地鄉親的處境。《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書中記錄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故事,逆轉「龍困淺灘」的劣勢,化為「得天獨厚」奮起機會,實踐生命平等的價值,這裡,就是最好的起點!十八年只是開頭,臺大雲林分院蓄積的能量,將繼續發光發熱,照亮更多有需要的人,讓台灣更加美好。
各血型庫存量偏低「急缺A型血」 台大院長挽袖捐血
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捐血意願,根據最新統計,台北捐血中心各血型庫存量偏低,尤其急缺A型血,僅剩3.7天庫存量,但醫院用血需求不減,目前台大醫院血庫只剩1.5天存量,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這是有史以來存量最低紀錄。台大醫院今(15)起連續3天舉辦捐血活動,身為A型血的吳明賢也獻出「處女捐」,鼓勵民眾一起挽袖捐血。台大醫院舉辦捐血活動,院長吳明賢、副院長高淑芬與全院員工一起加入捐血行列。(圖/中國時報王家瑜攝)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台捐血量嚴重減少,但各醫院用血需求不減,血庫存量面臨緊繃。吳明賢表示,急重症病人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用血需求橫跨內外科,但台大醫院血庫只剩下1.5天庫存,是院內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比缺水、缺電還嚴重!」他強調,這不只是台大醫院的問題,更是全國鬧血荒。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捐血意願,但醫院用血需求不減,全台血庫未達7天安全庫存量,台北捐血中心尤其急缺A型血。(圖/中國時報王家瑜攝)根據台北捐血中心最新統計,4種血型平均庫存量僅4.3天,未達安全庫存量7天,尤其以A型血最急缺,僅剩3.7天庫存。吳明賢表示,自己就是A型血,因此帶頭做示範,希望大家都可以共襄盛舉,更透露「今天是我的處女捐!」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今天也現身響應捐血活動。她表示,疫情影響常規醫療,一旦有病人需要用血,將會更加困難,因此號召院內同仁一起捐血,希望病人需要血液的時候能夠不虞匱乏。她也打破外界迷思「女性不適合捐血」,透露自己平時就有捐血習慣,女性朋友只要身體狀況良好,就可以捐血救人。根據現行規定,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14天即可回歸捐血行列。吳明賢表示,14天後血液殘存病毒的可能性很少,因為菌血症或病毒血症通常發生在疾病初期,14天應該是安全保障。有民眾擔心自己無症狀感染,病毒是否會隨血液傳染給用血者?吳明賢說,目前沒有相關研究,也沒辦法做假設,仍鼓勵民眾如果沒有相關症狀,就可以放心捐血,不用過度擔心。台大醫院今天起至6月17日,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5點,在台大醫院東址大樓旁車道(中山南路7號)舉辦為期3天捐血活動,歡迎民眾前來捐血,完成捐血者可獲得精美贈品、咖啡餐飲兌換券等好禮。
健保資料大戰1/我的就醫資料是大家的? 憲法法庭要言詞辯論
攸關全台灣2300萬人健保資料隱私權的憲法訴訟案,4月26日進行言詞辯論,人權團體、法界和醫界透過各種管道發聲,希望獲得憲法法庭青睞,做出最有利己方的判決。本案緣起台灣人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認為,衛福部健保署未經全民同意釋出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等資料給學者做研究,部份人民希望能退出竟遭拒絕,形同強制全民無條件貢獻健保資料供目的外利用,因此而聲請釋憲。贊成民眾有權退出健保資料庫者以人權團體和法界團體為主,包括台權會、律師公會、民間司改會等,連監察院也表態支持;反對者則以醫界為主,再加上部分法界人士,包括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發起連署的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等人。人權團體主張,他們從未要求終止健保資料研究,只是期望參與研究的人,應該重視每個人的資訊隱私權、更甚於資料的價值。《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促進資料合理利用」,但現行《個資法》並未說明研究涉及的公共利益範圍,也未規範公共利益審查程序,因此在規範不足且過時的設計中,無法保障公民隱私不受侵害,且等於將民眾健保個資大開目的外利用的大門。聲請釋憲的前台權會長翁國彥律師指出,去識別化的健保資料,與特定族群串聯公開資料,仍能辨識出資料背後活生生的個體。雖然衛福部禁止研究者攜出原始資料,但隨著資料串連的來源與種類增加,以及不特定的研究目的,面臨的再識別風險也可能提升。翁強調,公務機關未有正當程序規範下,大規模強制留存個人資料,並建立資料庫,限制《憲法》22條保障的資訊隱私權,已違反《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依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保障資訊隱私權意旨,應屬違憲。人權團體主張,醫學界使用健保資料庫時須重視民眾隱私權,且應讓民眾有選擇退出研究的權利。(圖/123RF提供)不過主張現行規定已經太嚴格的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指出,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產生許多重要的科學及醫學研究成果,例如以健保大數據研究降低肝癌死亡率、預測肝癌發生風險,改變全世界肝癌治療臨床指引,並貢獻給全台民眾、全世界肝癌患者。目前臉書、Google、金融機構、網路商店等,取得、分析和應用蒐集個人的生物行為、生理、心理等大數據,以推銷產品、促進公司利益,不但沒回饋,也沒任何規範,因此對於追求公益使用健保資料庫的法律規範密度,不應高於商業利用。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認為,世界上的立法潮流對於健保資料的處理方式,應該由國會決定,而不是司法單位,各國的立法模式幾乎都認為可以不需經由當事人同意,就可以利用健保資料庫。目前台灣在利用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過程中「看不見個資、只能看到統計資料」,且需要經過專人審查、3天之後才會收到,避免研究者透過串接再識別的風險,個資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衛福部。醫學界主張使用健保資料庫不應受到嚴格的法律規範,否則會影響醫療發展。左為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右為該校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圖/黃威彬攝影/本刊繪圖組合成)民眾楊小姐表示,如果健保資料去識別化後,不會回復勾稽她的身分,在這個前提下,她願意讓健保資料提供醫療和公共衛生使用,但台灣的資安問題令人擔憂,一定要在資安無虞下,她才願意提供。另一位民眾王小姐則不贊成自己健保資料供其他人使用,她表示,政府嘴巴上常說民眾個人資料會去識別化,但最後個資還不是被流出去,如醫學界和公衛界認為有調查必要,應該自己去醫院調查,政府不該不顧人民意願,就粗暴使用民眾的健保資料。
病毒共存2/「太慢做這件事」讓香港死亡率飆高 台灣恐陷相同困境
香港3月中旬爆發第5波疫情,導致最少8000人死亡,根據外媒報導,香港每100萬人口約35人染疫死亡,而英、美、南韓及印度,每100萬人口只有不到10人染疫死亡,相較之下香港死亡率異常地高。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在國際醫學期刊《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發表文章,認為香港染疫死者大多是未接種或未完整接種疫苗的老年人,推測是醫療量能不足,使得香港爆發第5波疫情後,政府才緊急加強為老人接種疫苗、管理安養院、為染疫長輩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定期進行快篩等,但此時已經「太遲」(too late)。依據疫情指揮中心4/9公布資料,目前我國新冠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3.6%,第2劑約78.7%,追加劑約52.0%,其中65歲至74歲長者第1劑86.9%,第2劑為83.3%,追加劑為69.4%,而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為76.6%,第2劑為71.2%,追加劑為55.5%,亟需再積極提升。台灣自今年以來的4415位確診者中,截至4/11資料,目前99.66%皆為無症狀或輕症患者,15名中重症患者有5人未接種疫苗、4人僅接種1劑疫苗。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隨著確診人數增多,或老人家感染人數增多,特別是很多長輩還沒有打疫苗,都會讓中重症、死亡人數開始增多,建議繼續提高老人家和有慢性病族群的第三劑施打率,越高越好;其次是老人家經常活動的場所,防疫規範要更為嚴格,疫調時也要特別重視有無接觸老人家的可能。指揮中心宣布已採購70萬人份的口服藥物Paxlovid,專家認為最好能購足至100萬份,才能比較放心。(圖/123RF)另外,林氏璧也認為保留醫療量能相當重要,除了力行輕重症分流;若有中重症患者或有重症風險,要優先住院,不能有醫療排擠現象。而有重症風險者,要在有症狀的5天內即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才能有效預防重症或死亡,因此一定要準備充足的藥物份量。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台灣目前還沒達到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尤其60歲以上族群,第3劑疫苗涵蓋率尚未達80%以上,而抗病毒藥物也還不足夠,他認為至少要準備100萬人份的口服藥物,雖然指揮中心宣布已與輝瑞藥廠簽訂70萬人份口服藥物Paxlovid採購合約,其中35萬人份藥物將於今年第二季前運抵國內,但距離100萬人份仍有差距。陳時中曾透露,新冠口服藥物每人份價格約700元美金(約新臺幣2萬1000元),比起治療流感的克流感等藥物(每人份新臺幣700元)貴上許多,因此採購量評估要更仔細計算,目前目前國內有132人已使用新冠口服藥物,效果也都很好。此外,為因應未來可能的大規模確診潮,林氏璧也提醒醫護人員人力要足夠,以免出現類似國外醫護人員大量確診或被匡列時人力不足的狀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但嚴重和致死率不如之前的Delta變種,但若應變不及,恐怕會拖垮醫療量能,這也是香港死亡率飆高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保持醫療量能」相當重要。
Omicron「1傳10」台灣疫情估6月達高點 陳時中:不可能清零!只求控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53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82例本土個案及149例境外移入(7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日也出席疫情記者會,他表示,國外報告估算Omicron的R0值高達10,意味1人染疫就可以傳染給10個人,這也是台灣近日本土疫情爆發的原因。不過,根據台灣目前的個案來看,發現感染Omicron的中重症個案遠比Delta少。未來到底該如何看待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台灣今雖增382例本土個案,等於每十萬人有1.1人確診,但疫情曲線仍趨近水平,有別於國外大規模爆發。以南韓為例,2個多月才達到疫情高點,且高點非常高;紐西蘭疫情從2月中旬開始,3月中旬達到高點;香港疫情則從2月初開始,3月初達到高點,所以依此推算,大約1~2個月後,也就是6月左右,台灣疫情才會到達高點。陳時中表示,這只是預估,疫情規模有大有小,難以精確估算,但台灣可以參考,至少未來1到2個月是要小心對抗疫情的時候,無法期待疫情完全不攀升。至於有教團希望指揮中心表態是否與病毒共存,陳時中回應「清零是不可能的,但希望能控制住,不要讓確診數字一下子倍增,才不會造成社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