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量
」 疾管署 食腦變形蟲 阿米巴原蟲燃料分級管制太寬鬆...環境部預告修法 SRF排放標準將加嚴
環境部推動SRF(固體再生燃料)以解決垃圾問題,但過去相關管制標準過於寬鬆,讓部分SRF的料源恐混入如PVC等含氯塑膠,燃燒時會產生戴奧辛,導致民眾不滿,環境部20日再次預告相關辦法,將就SRF含氯量高低等分級管制,明列各類燃料使用對象及要求裝設高規格的空氣汙染防制設備,並加強管制使用資源循環燃料衍生的空氣汙染排放,如戴奧辛等就比照最嚴格的大型焚化爐排放標準。環境部20日預告「公私場所固定汙染源燃料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公私場所固定汙染源應符合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之燃料」及「鍋爐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3項修正草案。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盼透過此次修正達到源頭分級管理、製程操作防制、管末排放管制等3面向精進,依SRF的含氯量高低訂定不同標準,並參照固定汙染源最佳可行控制技術規範應裝設戴奧辛、粒狀物、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等汙染防制設備,並要求使用SRF採用最嚴格的重金屬與戴奧辛排放標準。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說,目前已啟動SRF營運體檢輔導作業,將在體檢結束後提出SRF管理辦法,將會與大氣環境司的管制一致,也思考要在未來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中載明管制SRF的法源。看守台灣祕書長謝和霖說,對於依料源品質不同,要求不同排放標準限制樂觀以對,但現行SRF燃料多為混燒使用,應依混燒比率不同訂定不同標準,而非全數以同一標準,憂心便宜行事讓業者可以輕鬆過關。
北部女染「食腦變形蟲」發病7天亡 疫調結果出爐…去過新北這親水設施
疾病管制署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於1日死亡。對此,北市衛生局今(13日)表示,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除了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個案沒去過其他地方戲水。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台北市衛生局今天接受訪問表示,目前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她近期除了7月21日前往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沒有去過其他地方玩水。另一方面,新北市衛生局已要求該業者預防性暫停營業,並會同疾管署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預計近期會有初步結果,檢測報告則估1到3週後出爐。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澳洲於1965年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其中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自1962年至2022年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說明,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強調,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女染食腦變形蟲亡!結果最快1周出爐 業者喊冤這樣說
9日疾管署表示,北部一名30多歲的女性因確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於8月1日死亡,在發病前曾2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新北市衛生局於9日接獲通知後,已進行環境清消,並要求業者預防性停業,對此業者則無奈回應,每天都會投氯消毒,不了解這種情況為何還會發生。疾管署於10日表示,9日晚間已前往該設施採檢,結果最快1周出爐。疾管署9日發新聞稿表示,北部一名30多歲的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在發病前曾2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於7月26日開始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發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後續病情急轉直下,於8月1日不幸死亡。採集個案檢體後,送疾管署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個案為國內第2起確診病例,而上起確診病例已相隔12年。新北市衛生局於9日接獲中央通知後,已對該設施進行環境清消,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9日晚間已前往該設施採檢,結果最快1周出爐,慢的話須2至3周。業者則無奈表示,每天都會投氯消毒,不了解這種情況為何還會發生,而衛生局10日請他們預防性停業,並不代表設施的水質有問題,該設施的股東也說,新北市衛生局說他們僅是「足跡」之一,據他了解,採樣結果也符合標準。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提醒民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國內驚現12年來「食腦變形蟲」首例!30多歲女發病7天亡 死亡率99%
疾病管制署今(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確診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澳洲於1965年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其中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自1962年至2022年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說明,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強調,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30多歲女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猝死 疾管署示警:泡溫泉或戲水當心
疾管署今(9)日表示,國內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為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2023)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於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2022)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恐怖「食腦蟲」鑽鼻腔 男童游完泳喊頭痛...發病7天後慘死
遭到俗稱「食腦菌」感染致死的案件又增1例。美國一名來自內華達州(Nevada)的男童,因在湖裡游完泳後,不幸被「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從鼻腔中鑽入,導致他出現頭痛、發燒、嘔吐等症狀,才短短2週時間內就病逝,令人感到十分扼腕。據《太陽報》、《CNN》報導,來自內華達州克拉克郡(Clark County)的一名男童,於今年10月5日在胡佛水壩(Hoover Dam)游泳時,遭到會侵蝕腦部的「阿米巴原蟲」入侵,10月19日被宣告死亡。報導指出,男童約莫在游泳完一週後,開始出現頭痛、發燒、噁心及嘔吐等症狀,「阿米巴原蟲」從鼻腔中鑽入大腦,並開始破壞腦部組織,導致男童因此感染死亡。當地衛生官員指出,這類感染其實相當罕見。該名男童是今年第3位死於「阿米巴原蟲」的病例,其中包括內布拉斯加州(State of Nebraska)的一名兒童,以及密蘇里州(State of Missouri)的一名男子。事實上,「阿米巴原蟲」通常生存在溫暖的淡水水域中,像是湖泊、河川,及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一旦遭到感染可能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AM)」,發病症狀包括頭痛、噁心、發燒、嘔吐,隨著病程發展快速,將伴隨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出現幻覺等病徵,致死率高達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