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
」 腸病毒 疾管署 疫情 重症 登革熱寒假出遊注意!日本腸病毒「單週爆千例」 醫示警:有重症可能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呈現下降趨勢,惟仍處於流行期,請民眾持續做好手部衛生,尤其近來天氣寒冷,可能影響孩童濕洗手意願。另一方面,醫師提醒,國人常去的日本腸病毒單週增加8617例,疫情較台灣嚴峻,病毒型別也不同,呼籲計畫近期出遊的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接種疫苗。《TVBS新聞網》報導,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表示,台灣流行的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居多,日本則是71型;雖然國內目前尚未有71型重症傳出,但病例數若增加,仍有重症可能性。醫師強調,近期家長若計畫帶孩童出遊,除了提防蘋果症,也要小心感染腸病毒71型,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盡快接種疫苗。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50週(12月8日至12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17,508人次,較前一週(22,279人次)下降21.4%,惟仍高於流行閾值(11,000人次)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今年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及克沙奇B4型各1例,其中6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腸病毒單週逾2.6萬人就醫!「2族群」人數暴增 羅一鈞示警:流行到明年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6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且持續上升,第47週(11月17日至11月23日)門急診就診計26,077人次,較前一週(22,720人次)上升14.8%。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目前預估疫情高峰在12月中旬、單週上看3萬人次,預計要到1月中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7週門急診就診計26,077人次,疫情呈上升趨勢, 另上週社區定點醫師反映國小生及國中生腸病毒個案增加,症狀雖仍以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為主,但常發燒不明顯、手腳卻有明顯紅疹。疾管署指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雖仍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但5至9歲占比(38%)和10-14歲占比(10%)近期持續增加,且5-9歲和10-14歲就診人次增加快速,單週分別增加17%和22%,高於0-4歲增幅(12%),與定點醫師反映國中小生個案增加之觀察一致,呼籲國中小校園仍需加強學生洗手措施,以防範腸病毒威脅。另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高,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居家、學校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營養師激推4類軟質食物 5地雷飲食別碰
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小朋友若中標腸病毒可以多吃軟質食物,而且除了要多喝水,也要避開甜食、炸物等多種地雷食物。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2週(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週(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近日也在臉書發文提醒,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全台已經有262班停課了!「中標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因為小孩容易因為喉嚨痛不喝水,而導致脫水。」至於水分有沒有補充夠,可以從尿液顏色來觀察,透明到淡黃色,就是飲水足夠;黃色到橘黃色,則是飲水不夠,可以再多補充一點;而橘色至深褐色,代表飲水過少!記得要多補充水分。飲食方面,高敏敏表示,就是軟質、清淡、不刺激,並且少量多餐,不要強迫小孩進食,爸媽也可以幫小孩把食物切小塊一點,比較好吞嚥。高敏敏也推薦以下軟質食物:高含水的蔬果:西瓜、蓮霧、哈密瓜、絲瓜、冬瓜軟質地點心:優格、布丁、奶酪、水果冰、冰淇淋軟質主食:麵線、粥、南瓜泥、地瓜高蛋白質食物:雞湯、蛋粥、魚粥、豆漿、豆花、蒸蛋高敏敏示警的地雷飲食方面,則包括:炸物:雞排、薯條、炸雞腿等等:加重發炎症狀,讓病情好的更慢!甜食:甜甜圈、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增加身體負擔及發炎症狀餅乾:洋芋片、爆米花、巧克力餅等等:乾硬餅乾,容易刺激口腔、喉嚨,加劇疼痛感黏稠、顆粒、酸飲品:米漿、柳丁汁、堅果漿、羹湯:易刺激胃酸分泌,腸胃更不適,而顆粒飲品可能讓嘴破更不舒服奶類:有些孩童喝奶類反而會容易吐,這時候就先避免喝奶或少量給予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更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入秋腸病毒疫情升溫「就診破1.6萬」 疾管署示警:流行期恐延長至12月
時序已入秋,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目前停班課已達331班。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周的15,946人次略升2.1%,為5年同期最高,且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預估11月中旬將逐漸脫離流行期,但也不排除疫情延後至11月底甚至12月。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周的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鄰近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及中國疫情呈上升趨勢,泰國、香港及韓國疫情下降,其中日本近期病例數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且處高點,新加坡及泰國近期病例數亦高於去年同期。疾管署統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另2023年累計1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以感染克沙奇A4型(4例)及克沙奇A6型(4例)為多,個案年齡皆為未滿3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清潔與消毒。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周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凱米颱風釀中南部水患!憂心登革熱再起 衛福部示警「未來2周」是關鍵
凱米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甚至爆發多起水患,雖然如今颱風已過境,但由於積水問題,外界也擔憂登革熱疫情恐再度爆發。除此之外,醫界也擔憂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疫情會隨之爆發。目前傳出衛福部已發醫界通函,要醫師關注發燒民眾的接觸史、受災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表示,未來兩周是關鍵。綜合媒體報導指出,2024年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已達150例,創下5年來新高。專家擔憂境外個案數量越多,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2023年在台南、高雄的感染人數就曾衝破2.4萬大關。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颱風過後通常會出現傳染病疫情高峰,例如過去蘇迪勒和卡努颱風後,本土疫情都有顯著增加。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提到,未來2周最為關鍵,就以高雄為例,目前積水都已經消退,大部分地下室積水也都抽乾,目前正動員人力進行積水之後的清消,預計8月9日前可以完成。為了防範疫情擴散,衛福部目前已採取多項措施,像是對受災的6個縣市調撥了11,992瓶酚類消毒劑,其中南投縣1,632瓶、雲林縣500瓶、嘉義縣500瓶、台南市4,624瓶、高雄市4,256瓶、屏東縣480瓶。其次,衛福部也發布醫界通函,要求醫療院所提高警覺,主動詢問病患的接觸史和受災情況。此外,疾管署也加強了對台南、高雄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的監測。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風災過後的一週,是登革熱防治的關鍵期。他呼籲民眾主動清理居家環境,特別注意清除積水容器和檢查屋簷排水槽等容易滋生病媒蚊的地方。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在進行環境清理時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戴適當的裝備以避免感染其他疾病。報導中也提到,除了登革熱外,民眾還需警惕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和腸道傳染病。羅一鈞建議,在受汙水影響的地區,飲用水需煮沸或選擇瓶裝水,並對居家環境和廚具進行徹底消毒。他特別提到,居家消毒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遭汙染廚餐具應煮沸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以利醫生進行診斷和檢驗。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自7月2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至7月29日止,各地方政府已調撥34,404瓶漂白水供家戶消毒使用,尚存70,945瓶。目前收容所的疫情監測顯示未有特殊疫情和群聚事件發生。
高雄淹水韓粉不平綠「雙標」 韓國瑜籲全民相互扶持
凱米颱風來襲,超大豪雨重創中南部致災,高雄此次受創尤其嚴重,多處嚴重淹水,有許多韓粉在社群媒體貼文質疑綠營「雙標」,高雄市民現在應更能體會昔日韓國瑜市長的好,也替韓當初被罷免「叫屈」。對於韓粉的抱屈,韓國瑜在臉書上回應「風雨雖無情,人間必有愛」,強調會盡全力協調中央支援受災縣市,提供物資上協助。他也表示,典亮基金會已購買5000瓶消毒水分發給需要的受災民眾,減少災區病毒傳播,進行清潔、清除、消毒。韓國瑜的深夜發文,引發許多原本替韓國瑜不捨的韓粉紛紛留言喊讚,但仍有韓粉不滿昔日舉凡韓國瑜市長任內高雄稍有積水,側翼網軍就要韓國瑜請辭下台,現在南部淹大水,側翼網軍卻一片「靜悄悄」,明顯雙標,還有網友氣憤的表示,這次淹水這麼嚴重,總不會又要推給「都是韓國瑜的錯了罷」。針對韓國瑜在南部大水災過後率先捐贈消毒水提供受災戶使用,衛福部提醒民眾,颱風後的居家環境消毒,可以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泡水物品,泡水的廚具及餐具,必須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做消毒,並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
燃料分級管制太寬鬆...環境部預告修法 SRF排放標準將加嚴
環境部推動SRF(固體再生燃料)以解決垃圾問題,但過去相關管制標準過於寬鬆,讓部分SRF的料源恐混入如PVC等含氯塑膠,燃燒時會產生戴奧辛,導致民眾不滿,環境部20日再次預告相關辦法,將就SRF含氯量高低等分級管制,明列各類燃料使用對象及要求裝設高規格的空氣汙染防制設備,並加強管制使用資源循環燃料衍生的空氣汙染排放,如戴奧辛等就比照最嚴格的大型焚化爐排放標準。環境部20日預告「公私場所固定汙染源燃料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公私場所固定汙染源應符合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之燃料」及「鍋爐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3項修正草案。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盼透過此次修正達到源頭分級管理、製程操作防制、管末排放管制等3面向精進,依SRF的含氯量高低訂定不同標準,並參照固定汙染源最佳可行控制技術規範應裝設戴奧辛、粒狀物、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等汙染防制設備,並要求使用SRF採用最嚴格的重金屬與戴奧辛排放標準。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說,目前已啟動SRF營運體檢輔導作業,將在體檢結束後提出SRF管理辦法,將會與大氣環境司的管制一致,也思考要在未來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中載明管制SRF的法源。看守台灣祕書長謝和霖說,對於依料源品質不同,要求不同排放標準限制樂觀以對,但現行SRF燃料多為混燒使用,應依混燒比率不同訂定不同標準,而非全數以同一標準,憂心便宜行事讓業者可以輕鬆過關。
出遊小心「這五種蚊蟲」 6月「恙蟲高峰期」...被咬到60%致死率
端午節到了,許多人都會計劃著外出旅遊,然而隨著端午節的來臨,氣溫也越來越高,這也是蚊蟲活躍的季節,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提醒,端午節出遊要小心「5種蚊蟲」。黃軒指出,在端午節過後,各種小蟲開始亂竄,外出郊遊自然會增加被蟲咬的風險,自己整理了一些常見的蟲蟲類型和防護措施,供大家參考。1. 蚊子(Mosquitoes)天氣變熱,蚊子開始大量繁殖,叮咬會引起皮膚紅腫癢,有些人甚至會有過敏反應。重要的是要注意環境清潔和個人防護,建議穿長袖衣物、使用防蚊液。2. 小黑蚊(Lasiohelea)小黑蚊的叮咬常常會造成劇癢,它們通常會在你忽略的小腿或手肘上叮咬,建議穿著適當的衣物,戶外活動時使用防蚊產品。3. 跳蚤(Flea)跳蚤叮咬會在皮膚上形成紅色凸起的小疹子,常常成一直線或一圈,建議保持寵物和家中清潔,遠離雜草和灌木叢。4. 禽蟎(Bird Mites)禽蟎通常是與鳥類接觸後傳染,叮咬會造成紅腫癢,建議避免接觸鳥類、清潔鳥窩。5. 恙蟲(Chigger)恙蟲叮咬會造成劇癢,並可能引起恙蟲病,症狀包括高燒、頭痛等,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休克,建議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衣物和長褲,使用防蚊劑。黃軒也提醒大家,出門在外盡量不要在草地或灌木叢中停留,特別是那些未經修剪的地方;最好可以穿長袖衣服和長褲,並把褲腿塞進襪子裡,減少皮膚暴露的機會;在裸露的皮膚上噴灑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蟲劑,並在衣物上噴灑含氯菊酯的驅蟲劑。此外,還可以穿著淺色衣服,這樣更容易發現附在身上的蟲子,從戶外回來後也要仔細檢查身體,特別是腋下、腹股溝、腳踝等容易被忽視的部位,「預防勝於治療!在端午節期間,不僅要享受節日的樂趣,也要做好防蚊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蚊蟲的侵擾」。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指出,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9至10月出現第二波流行,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臨床症狀為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北市腸病毒升溫「上週117班停課」 衛生局示警:「5歲以下」是重症高危險群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13日示警,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臺北市近1週(5/5至5/11)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214人次,已超過流行閾值(1100人次),且較前1週(4/28至5/4)增加13.4%,共117班停課。北市衛生局也提醒,因腸病毒傳染力強,各種年齡都有機會感染腸病毒,但5歲以下有較高風險發展為重症,為避免腸病毒傳播,大人、小孩皆應維持正確洗手的好習慣,感染後應落實「生病不上學」,並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根據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官網新聞稿,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國內於4月中下旬即進入腸病毒流行期,全國第19週(5/5至5/11)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7657人次,高於流行閾值(1萬1000人次),且較前一週(113/4/28-113/5/4)增6.7%。據悉,5月5日至11日北市校園通報因腸病毒群聚案件致停課達117班,較前1週之103班上升13.6%。實驗室監測也顯示,113年腸病毒流行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有零星檢出A71型及D68型病毒,感染者均為輕症。今年截至5月7日止,全國累積1例併發重症病例,為感染克沙奇A10型。新聞稿續稱,北市衛生局除持續監測腸病毒疫情外,因腸病毒容易在教托育機構傳播,於113年1至4月已完成1459家幼兒園、國小等教托育機構輔導及查核。因應腸病毒疫情,北市府公告腸病毒流行警訊期自3月1日至6月30日及9月1日至12月31日止,流行警訊期間托嬰中心、幼兒園、補習班及安親班於7天內同一班級有2名以上幼童(含2名)經診斷為腸病毒感染,該班級應停課7日。北市衛生局也提醒,無論成人、幼兒都有可能感染腸病毒,且腸病毒型別多元,呼籲民眾做好手部衛生,並注意環境清潔與消毒。酒精則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環境清消請使用含氯漂白水消毒,一般環境及常用物品,使用500ppm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1:100)擦拭,嘔吐及排泄物則使用1000ppm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1:50)消毒。北市衛生局更示警,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北市14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臺大兒童、振興、三總、北榮、新光、萬芳、馬偕兒童、國泰、北醫、臺安、中興、仁愛、和平婦幼及陽明院區)就醫。
國內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疾管署示警小心幼兒8症狀:重症前兆
小孩子的免疫力較低,加上身體器官尚未成熟,生病的反應可能會更加嚴重,因此許多家長也都相當注意保護孩子的健康,疾病管制署也於今(23)日表示,國內腸病毒進入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快速上升,提醒家長務必要小心,大人、小孩皆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並落實環境消毒,且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4月14日至4月2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1,643人次, 較前一週(9,518人次)上升22.3%,研判國內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呈快速上升趨勢;且根據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易致重症之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在社區有零星檢出,呼籲家長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請民眾提高警覺,大人、小孩皆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並落實環境消毒,且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家中嬰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教托育機構人員或其他兒童常出入的公共場所業者,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維持環境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才能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確保嬰幼兒健康。另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疾管署也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學生上完課「集體掛急診」 醫曝關鍵:這類人快離開
游泳池通常都會定期去加含氯的消毒劑,但如果聞到味道很濃,建議擇日再去。急診科醫師賈蔚透露,過去曾發生一群小朋友來掛急診,一問才知他們剛上完游泳課,因此推測,可能是消毒劑味道的問題。急診科醫師賈蔚在《醫師好辣》表示,有一次上班,突然一個老師帶了一群小朋友來掛急診,大約6、7個學生,「我想說發生了什麼事。」賈蔚提到,每個人症狀不一樣,但大部分都是咳嗽,其中1、2個會喘,果然一聽支氣管有咻的聲音,後來一問才知,他們剛上完游泳課。學生集體掛急診。(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賈蔚說,「我們知道游泳池為了讓水質變得比較好,不要有細菌增生,通常都會定期去加含氯的消毒劑,那加上去後,通常空氣裡面就會有一些氯氣,大家消毒完會有一段時間是暫時不開放,等到味道稍為比較淡的時候才開放,可是有時候你時間雖然是沒有說很短,但是如果你的通風不好的話,它的空氣裡面,的確還是會有很強烈的濃濃的味道。」賈蔚指出,小朋友的支氣管對這個味道的刺激又更敏感,而當天小朋友的游泳課在上午,可能距離消毒的間隔時間比較短、空氣流通比較差,所以很多小朋友上完課後開始咳嗽,有氣喘的小朋友甚至喘起來。賈蔚建議,所以像游泳池,如果你進去之後,聞到味道真的很濃,加上你又有支氣管、氣喘病史的話,你就改天再去會比較好。
冬季的食物中毒 上吐下瀉小心諾羅病毒!
每到了這個時節,一定會成為熱門話題的就是「病毒感染」。雖然本季流感相較往年更為流行,但許多人也因此事先做好了防範對策。然而相較之下,諾羅病毒的相關資訊卻並不廣泛。諾羅病毒是一不小心就會迅速感染的疾病,一定要小心防範。小小尺寸的大傳染力 冬季食物中毒的主因諾羅病毒是一種每到了寒冷季節,就會攻擊人類腸胃的病毒。然而,大部分人其實對這種病毒並不了解,究竟諾羅病毒有哪些特點呢?「諾羅病毒直徑僅約三萬分之一公厘(細菌的三十到一百分之一),但感染力卻非常強,只要十到一百個左右的病毒,就能造成感染。患者一克的糞便中,病毒數便高達一億以上,因此只要一不小心讓微量的病毒進入體內,就有可能發病。諾羅病毒雖然全年都會造成感染,但病毒喜好低溫、低溼度的環境,且能藉由乾燥的空氣傳播得更遠。此外,當人體體溫下降時,免疫力就會隨之降低,因此冬季是諾羅病毒的流行期。」(入谷榮一醫師,以下皆同)那麼,遭到這麼強力的病毒感染後,身體會出現什麼症狀呢?「經過一到兩天的潛伏期後,病人就會開始出現腹痛或噁心感,引起嘔吐和腹瀉。低於38度的低溫發燒,且並不常見。發病後約一到兩天就會自然痊癒。通常幼兒和高齡者的症狀會比較嚴重。因此,除了是與餐飲店相關的特殊病患,通常並不會檢查是否為諾羅病毒。因為即使知道是諾羅病毒,也沒有特效藥。遇到症狀嚴重的時候,也只能採用對應療法,根據症狀服用退燒或止瀉藥。不過相關症狀都可以透過服藥緩解。再來就是吃流質食物、確實補充水分、取得充足睡眠讓身體休息。」也就是說,諾羅病毒所引起的,是感染性腸胃炎,換言之就是「冬天的食物中毒」。病毒的散播可能 就在不知不覺間「就算症狀緩和,之後的一到兩週內,偶爾有甚至長達一個月的時間,糞便中依然可以檢驗出病毒。換句話說,當事人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發生了二次感染。尤其是公共廁所更要特別注意。感染者所排泄出來的病毒會附著在使用過的馬桶,或飄散在隔間裡。若沒有確實消毒就十分危險。然而球友要知道的是,酒精消毒劑對諾羅病毒並沒有任何效用。基本上只有熱水和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原來如此,即使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症狀了,自己還是有可能成為到處散播病毒的「宿主」,千萬要小心喔。【解說】入谷內科診所所長入谷榮一呼吸器專科、過敏專科、癌症治療認證科、日本臨床營養協會保健食品諮詢師。針對多種壓力與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問題,藉由草藥自然療法尋找解決方法的作法備受好評,並開設日本首創草藥專科門診。平時診療多以講求實證的現代醫療為主,但對草藥與芳香療法也有深入研究。近期著有《打造美麗的草藥習慣》(暫譯,經濟界出版)。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9期
浴室排水孔狂飄臭味! 日專家曝「清潔小撇步」除臭又防堵塞
若廚房和浴室的排水管長期散發出惡臭,會是十分惱人的問題。對此,日本清潔專家伊藤真紀表示「僅清潔可見區域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她也公開了實用的清潔小撇步。據《Hint-Pot》報導,伊藤真紀表示,浴室排水管通常都是做S型,不僅可防止水逆流,也能防止害蟲入侵。而排水管散發出異味的原因有很多,最有可能是當污垢卡在排水管中,導致細菌和黴菌生長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此外也有可能是排水管發生了移位,形成了縫隙,因而產生了惡臭。而市售的各種含氯清潔劑,大多時候都能夠去除排水孔周圍的黏液和污垢,且無需刷洗,使用過後肯定會看到其成效,其強烈的氣味也會暫時抑制排水管中的異味。但伊藤真紀表示,若排水管仍會散發出氣味,則可能是排水管被污垢或頭髮堵塞,因此「僅清潔可見區域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時務必請專業人員檢查排水管周圍的區域,定期高壓清洗也有效。同時,如果排水孔的孔隙太寬,則可以用濾網覆蓋,以防止異物堆積,降低排水管堵塞的可能。此外,若排水管太過老舊,也請立即更換,才能有效杜絕異味散出。
「世紀之毒」戴奧辛汙染有解了 清大團隊靠1招成功降解為無害草酸
「世紀之毒」戴奧辛、多氯聯苯、DDT殺蟲劑因毒性高、難分解,對動植物及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巨大危害。清華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黃國柱模擬大氣層的臭氧及紫外光分解反應,成功將世紀之毒在室溫下降解為無害的草酸,為處理世界各地發生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難題帶來解方。黃國柱說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化學結構難以分解。清大表示,這項重要研究成果12月登上了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綠色化學》期刊(Green Chemistry),並獲選為封底文章。黃國柱研究團隊包括印度籍博士生羅巨(Ayyakkannu Ragupathi)及博士後研究員魏珀(Vaibhav PramodCharpe)。黃國柱指出,大部分的有機物燃燒後都會碳化降解成水及二氧化碳,但工業高溫製程中產生的戴奧辛,即使在焚化爐攝氏1千度的高溫下,仍然穩定存在不裂解,且耐酸鹼、抗腐蝕。黃國柱(右)與博士後研究員魏珀以光化學反應處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最可怕的是,戴奧辛還會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積存在脂肪中,無法分解或排出體外,會造成基因突變、胎兒缺陷、孕婦流產、引發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包括戴奧辛在內的含氯、苯的有機汙染物還有多氯聯苯、DDT長效殺蟲劑、曾使用在越戰的落葉劑(橙劑)等,因其在環境中的持久性及高毒性,被聯合國正式列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黃國柱(右)及博士後研究員魏珀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分解戴奧辛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黃國柱團隊模仿大氣層中的光化學反應,利用臭氧在紫外光照射下與水分子反應,產生強力氧化劑──氫氧自由基,在臭氧與氫氧自由基的協同作用下,於室溫下將戴奧辛等9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降解為無害的草酸。由於這樣的降解在常溫及常壓下即可進行,成為高效、易操作、經濟且環保的汙染解決方案。臭氧在紫外光照射下與水分子反應,產生氫氧自由基,可分解瓶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結果顯示,以水銀燈照射16小時進行光化學反應後,即可將毒性最高、最難分解的「2,3,7,8-四氯聯苯戴奧辛」的濃度降低47%。另一種持久性有汙染物六氯苯經過20小時的照射後,更高達98%都分解為無害的草酸,成效十分顯著。清大團隊以紫外光照射並分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黃國柱解釋,如何處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是有機化學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而大氣科學界已了解,當氣態污染物通過大氣層時,會與氫氧自由基產生氧化反應而被降解,因此氫氧自由基又被稱為「大氣清潔劑」。「只是沒人想到將兩種研究領域的『矛』與『盾』對撞會產生什麼結果。」黃國柱特聘教授說,這次將大氣科學的解方應用於有機化學界的難題,是跨領域研究的成果。清大博士後研究員魏珀檢視經染色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黃國柱指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極深,1979年台灣曾發生多氯聯苯中毒事件,2千多人誤食被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中毒,導致16人死亡。此外,美軍在越戰時期,為使藏匿在叢林中的北越軍隊現踪,噴灑了超過8千萬公升的「橙劑」,這種毒性極強的除草劑,除造成15萬越南新生兒畸型異常,還持續存在環境中及受害者後代體內。因此,他十分期待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能實際投入應用,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保溫瓶要怎麼洗才乾淨? 內行靠這招「除垢又除臭」
在講求環保的時代,不管是到飲料店買飲料,或是出門在外,帶水、帶咖啡、牛奶或飲料,都人手一支保溫瓶,不過保溫瓶裝過不同飲料後會產生細菌,到底要怎麼清潔才會最乾淨?不少人表示「乾脆重買一個保溫瓶」,但也有內行網友表示,用過碳酸納加溫水倒入保溫瓶內泡1晚,除垢與除臭的效果超好。有網友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上分享,平常會用保溫瓶裝茶喝,某天發現保溫瓶的蓋子上出現很多茶垢,之前曾將蓋子拆解開來洗過一次,但效果不佳,加上拆開後裝回去,蓋子就鎖不緊,讓他相當困擾,因此想尋求更有效的清潔方式。這篇貼文曝光後也引起網友熱議,「茶垢卡成這樣,如果是專泡茶,那就這樣繼續用了吧」、「既然是有顏色的茶,除非每天刷,不然很快就卡色」、「膠條應該可以拔起來洗,然後去買一個刷洗器具,來刷縫隙,就可以洗乾淨,但有顏色的茶垢應該刷不掉了」、「可以直接換新的」。對此,有內行網友建議「過碳酸鈉」來清潔,除垢又除臭,「用了過碳酸鈉就會愛上了,隙縫裡的汙垢跟味道一次消失,不用在那邊刷的半死」、「泡過碳酸鈉 +1」、「感覺是舊式的保溫瓶的蓋子,裡面無法拆開洗的話,就只能泡過碳酸鈉試試看」、「用過碳酸鈉看看,效果比小蘇打還要好」。先前,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也提出清潔 6 撇步,首先,就是用完清洗最乾淨,只裝水也要每天清,建議可用軟刷和清水,或用清潔劑簡單清潔,另外,瓶身和瓶蓋要分開洗,除此之外還可用小蘇打幫助去除異味,當然要記住,保溫瓶不能放洗碗機以及避免用含氯清潔劑(如次氯酸水、漂白水),因為有可能會破壞不鏽鋼的塗層,也等於會破壞保溫瓶,最後,在洗完後要讓保溫瓶通風、晾乾,讓異味減低到最少,但只要出現刮痕、生鏽,就一定要馬上換一個新的,顏宗海指出,這代表保溫瓶已經失去原本的功能,換一個新的比較安全。網友發問保溫瓶卡垢怎麼洗才乾淨,引起熱烈討論。(圖/翻攝自爆系知識家)
惡瘤變黃金2/北市府再加碼海砂屋獎勵 展現剷除都市隱患決心
北市30年以上老屋高達64萬戶,比例佔全市房屋七成,其中海砂屋改建更被視為重中之重,台北市長蔣萬安3日宣布都更政策加碼,放寬海砂屋改建容積獎勵最高可達100%,更可能達到改建後室內面積「一坪換一坪」,有房產名嘴不禁高喊「我也要去買海砂屋(改建)」。海砂屋是房屋建構時混凝土所用的砂,使用來自海邊的海砂,而非正常的河砂。由於海砂中含氯離子,一旦氯離子超標,短期會使牆面滲出白色痕漬,即俗稱「壁癌」,長期則加速腐蝕鋼筋,造成混凝土塊剝落,嚴重損害房屋結構。夜色中延壽國宅改建後的大樓豪氣又輝煌,頗具信義區豪宅的氣勢,週遭街道寬敞方向,相當具有潛力,一旁尚待都更的舊樓房則貼上「海砂屋」警示,似乎是擔心新戶若進入,可能增加整合困難。(圖/讀者提供)北市府指出,海砂屋認定標準不斷提高,最新要求「新拌混凝土」最大水溶性氯離子含量必須要「 小於0.15kg/m3」,90年代舊標準僅需「小於0.6kg/m3」。此外,建築技術也日新月異,採用防蝕方法可延長結構安全性,但專家多半建議海砂屋最終需改建,才能確保公共安全。根據北市府統計,目前檢測確定海砂屋、經建管處列管需要拆除重建者還有97件,已送出(都更)事業計畫書者有55件,全部列管戶數3994戶。但北市府都更處主秘謝明同不諱言,海砂屋鑑定依法需所有權人主動申請,除非房屋狀況嚴重到不行,嚴重漏水坍塌,民眾才會自願提出申請檢測,現有海砂屋統計不排除有黑數。 北市目前已有「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自治條例」,當房屋被認定海砂屋後5年內申請重建,可享30%容積獎勵(簡稱容獎),該獎勵還可與危老都更改建容獎併計(新北市只能擇一),逾期後每年折減5%,直到容獎剩10%為止。北市海砂屋改建容積獎勵雖優惠,但要走到改建動工那步卻很難,因住戶想法不同,整合常曠日廢時。還有住戶怕確定是海砂屋後,房屋更難賣,因此拒絕鑑定。但海砂屋鑑定「均質檢測」卻省不掉,畢竟同棟樓未必每層樓氯離子都超標,只要有一戶反對就無法鑑測,甚至還有住戶對鑑定結果不滿,申請再驗卻翻案的例子。台灣房屋內湖特許加盟店都更事業部專案經理傅寶樹分析,北市府海砂屋都更容獎原本領先各縣市,如今再加碼,對海砂屋改建有「臨門一腳」作用。傅寶樹說曾目睹不少結構危險的海砂屋,印象最深的是三、四年前看過板橋一棟舊大樓某戶,陽台整個崩落,住戶若不慎開落地窗,向外邁一步就會墜樓,房屋或許仍能住,但是否夠安全讓人起疑。延壽國宅是全台最大的海砂屋社區,早在1995年3月住戶發現自宅是海砂屋後,就不斷向市政府爭取認定、改建,但住戶意見分歧,光是整合就耗10多年。(圖/報系資料照)但他直言,海砂屋能否享受到容積獎勵,仍與該海砂屋「土地使用分區」有密切關連。以台北市「蛋黃區」常見的狹窄巷弄,若區內海砂屋面臨三米巷道,土地使用分區常列入第三種住宅區(簡稱住三),即使市府給容獎再高,因為當地有容積率225%上限,若整合後基地面積不夠大,除非中央放寬該區容積限制,否則,改建後樓層數最多就只能蓋12層或13層,分給海砂屋原住戶後,能出售換錢補貼的樓層就少,住戶若改建勢必得自掏腰包,衝擊改建意願,建商也怕虧錢,再多的海砂屋容獎如無用武之地,最後還是「看得到吃不到」。反觀延壽國宅都更案,原住戶多為低矮樓房,加上基地四周道路夠寬,被列入「第三住宅區之二」,容積率限制可放寬到400%,海砂屋改建新建物動輒破20層樓,若出售多餘樓層可補貼原住戶及建商,這也是當地吸引大建商競相爭取整合改建的原因。傅寶樹解釋,住宅分區容積上限不同,是因政府考量居住品質,避免狹窄巷弄內全為高樓。因此,位於巷弄內的海砂老屋若想多爭取容積獎勵,除非整合後的改建基地夠大,否則就只能期待內政部放寬容積管制,但因權責不在地方政府,更攸關「居住品質」與「公共安全」的抉擇,要加速巷弄內的海砂屋等危老建築改建,亟需中央與地方以及住戶三方攜手尋求突破,才能看見曙光。
北部女染「食腦變形蟲」發病7天亡 疫調結果出爐…去過新北這親水設施
疾病管制署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於1日死亡。對此,北市衛生局今(13日)表示,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除了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個案沒去過其他地方戲水。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台北市衛生局今天接受訪問表示,目前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她近期除了7月21日前往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沒有去過其他地方玩水。另一方面,新北市衛生局已要求該業者預防性暫停營業,並會同疾管署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預計近期會有初步結果,檢測報告則估1到3週後出爐。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澳洲於1965年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其中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自1962年至2022年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說明,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強調,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女染食腦變形蟲亡!結果最快1周出爐 業者喊冤這樣說
9日疾管署表示,北部一名30多歲的女性因確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於8月1日死亡,在發病前曾2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新北市衛生局於9日接獲通知後,已進行環境清消,並要求業者預防性停業,對此業者則無奈回應,每天都會投氯消毒,不了解這種情況為何還會發生。疾管署於10日表示,9日晚間已前往該設施採檢,結果最快1周出爐。疾管署9日發新聞稿表示,北部一名30多歲的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在發病前曾2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於7月26日開始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發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後續病情急轉直下,於8月1日不幸死亡。採集個案檢體後,送疾管署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個案為國內第2起確診病例,而上起確診病例已相隔12年。新北市衛生局於9日接獲中央通知後,已對該設施進行環境清消,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9日晚間已前往該設施採檢,結果最快1周出爐,慢的話須2至3周。業者則無奈表示,每天都會投氯消毒,不了解這種情況為何還會發生,而衛生局10日請他們預防性停業,並不代表設施的水質有問題,該設施的股東也說,新北市衛生局說他們僅是「足跡」之一,據他了解,採樣結果也符合標準。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提醒民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國內驚現12年來「食腦變形蟲」首例!30多歲女發病7天亡 死亡率99%
疾病管制署今(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確診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澳洲於1965年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其中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自1962年至2022年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說明,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強調,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