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障礙
」 中風92歲名導山田洋次捨命創作 驚吐:可能在拍攝途中離世
日本國寶級名導山田洋次以《男人真命苦》系列聞名,甫慶祝92歲大壽的他,至今仍未退休,在今年推出第90部長片作品《日安,我的母親》,邀集「昭和第一美人」影后吉永小百合、怪才影帝大泉洋、新生代女神永野芽郁等人,共演三代人笑淚交織的家庭日常。吉永小百合更吐露,身體微恙的導演曾在片場表明「可能在拍攝途中離世」,但山田洋次仍秉持職人精神,拚命以電影創作呈現其人生哲理,他說:「我不能再等了,必須盡力而為。」山田洋次投身電影製作超過半世紀,擅長描繪市井小人物的辛酸血淚,更曾三度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殊榮。然而,他本次執導「母親三部曲」最終章《日安,我的母親》時,因患有吞嚥障礙無法正常進食,甚至一度嗆咳過度而停拍,但他仍憑藉熱情完成電影,如同片中影后吉永小百合飾演守寡的年邁祖母,追隨內心嚮往尋找第二春,與教會牧師展開黃昏之戀,同樣未向衰老屈服投降。山田洋次也表明,該角色原型即是他現實中的母親:「她經歷過離婚、再婚,我身為兒子有很多糾結⋯⋯但後來我也感受到,母親也是個正常人,喜歡一個異性是很正常的事。」電影邀集吉永小百合、大泉洋、永野芽郁,共演三代人笑淚交織的家庭日常。(圖/原創娛樂提供)這也是吉永小百合第六度與山田洋次合作,更首度超齡「升格」演出孫女已是高中生的年長祖母。兩人相識超過半世紀、交情深厚,吉永小百合更在導演生日放映活動中,期許他把「活過100歲、拍100部片」視為目標。製作人房俊介則開玩笑指出,日本電影圈盛傳「一個導演只要持續拍片就不會死」的傳聞,他說:「因此我們都會用盡全力,支持導演繼續創作!」電影描繪在東京近郊寡居的福江(吉永小百合飾),獨自經營丈夫留下的足袋小店。當事業婚姻兩失意的兒子(大泉洋飾)、以及逃學逃家的叛逆孫女(永野芽郁飾),不約而同回到老家,祖孫三代難得相聚同一屋簷下,試圖在渾沌生活之中,重新找到迎向明天的勇氣。《日安,我的母親》明年1月12日在全台上映。
中風半癱經顱磁刺激 治療後自行拄拐杖行走
52歲的陳大哥患有三高,平日工作繁忙,過年熬夜值班時突然暈倒,送至急診就醫後診斷為右腦中風,造成他左側肢體無力無法行走,突然的變故令他夜裡多次暗自垂淚,但為了家庭他仍積極復健,希望自己至少能自理簡單的生活需求,因此在醫師建議下,他除了常規復健外,同時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完成兩個療程後,從原先只能坐輪椅移動,到現在已經可以柱枴杖自行走路,陳大哥也對生活更有信心。小心中風後遺症 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是一種急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也是導致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薛千川醫師表示,腦中風病人可能要面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失語症、吞嚥障礙等的後遺症,除了缺乏自理的能力,部分家庭甚至可能因此陷入經濟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腦中風後的復健重點是重新學習失去的生活技能,並盡可能重新恢復日常生活。薛千川醫師指出,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後遺症,應把握4至6個月內的黃金復健期,讓病人可以擁有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盡量恢復到接近原本的生活。治療除了藥物及常規復健外,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可以讓效果更顯著,為病人漫長的復健之路增添助力。刺激腦重建平衡 促進肢體恢復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原本是用於憂鬱症治療,其原理是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通過線圈發送高強度電流,刺激並活化週邊神經。薛千川醫師說明,這項治療有改善大腦新陳代謝和神經突觸活動的特性,因此臨床上也被應用在腦中風後的復建治療。腦中風後的病人大腦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透過重複經顱磁刺激以高頻刺激右腦的大腦皮質區,再以低頻抑制左腦的腦神經功能,重新建立大腦平衡,可以促進左側肢體的恢復。除了中風後的肢體障礙,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在認知功能、失語症以及吞嚥障礙也有治療案例,但如果有裝設心臟節律器、人工電子耳、懷孕婦女以及癲癇者等,則不建議使用此治療。
洪曉蕾驚傳插管急救!醫曝「扁桃腺發炎」恐致命:患者無法呼吸
模特出身的47歲女星洪曉蕾近日前往西班牙旅遊,沒想到今(5日)驚傳因扁桃腺發炎「插管急救」,前夫王世均(現改名王世騰)得知後也趕赴當地探視,不過令外界驚訝的是,為何只是扁桃腺發炎竟會如此嚴重?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透露,扁桃腺一旦發炎就會迅速腫脹,嚴重將導致患者無法呼吸,必須緊急插管、氣切救命。據《鏡週刊》爆料,洪曉蕾因扁桃腺嚴重發炎插管治療,雖然目前病況穩定,但仍須靠呼吸器供氧維持生命,稍早王世均也透露前妻病況,「情況有控制住,但病情未明顯好轉」,本想將洪曉蕾帶回台灣治療,但因狀況危急被醫生阻止。不過,為何扁桃腺發炎竟需要插管治療?醫師吳昭寬曾在《健康2.0》節目中提及,位於口腔中的扁桃腺一旦發炎,短時間內黏膜便會迅速腫脹、產生大量組織液,組織液向下流動至聲帶、會厭處就會「無法呼吸」,患者必須緊急插管、氣切、清除膿液。吳昭寬也提醒,急性扁桃腺發炎來得又快又急,不少民眾會誤認為普通感冒,若出現喉嚨痛、扁桃腺腫大、發燒、呼吸困難、吞嚥障礙等症狀千萬別輕忽,以免病情惡化。
長輩喝水易嗆到 恐是肌少症引發的吞嚥困難
隨著年齡增長或其他病因,例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導致肌肉質量的減少而發生「肌少症」,造成肌力下降、行動不便、甚至失能。醫師提醒,其實「肌少症」配合適當營養補充,包括足夠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在經過持續運動復健治療後,多數都能有意義的增強肌力及生活功能。「肌少症」也可能肥胖 需透過檢測確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指出,多數肌少症的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腿圍變細的情形,然而有些患者看似肥胖,實際上卻是肌少症,這是因為雖然肌肉萎縮,取而代之的則是脂肪組織堆積,因而形成所謂的「肌少性肥胖」。一般透過肌肉質量及肌肉力量等檢測,可以確認診斷是否為「肌少症」。「肌少症吞嚥困難」 營養不良恐惡性循環楊蕙黛說明,肌少症影響的層面並不只有四肢的骨骼肌肌肉,事實上它同時也會影響到控制吞嚥動作的肌肉群;由於這些肌群的質量減少,沒有足夠的肌力來完成有效咀嚼和運送等等吞嚥動作,便會產生吞嚥障礙,稱為「肌少症吞嚥困難」。而這樣的吞嚥困難,後續引發的營養不良,又會惡化了「肌少症」肌肉質量不足的狀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楊蕙黛說,在65歲以上年長的族群中,「肌少症吞嚥困難」的發生其實並不少見;除了吞嚥困難或嗆咳的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有聲音沙啞的現象。「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共病高 就醫復健可改善症狀楊蕙黛表示,醫學研究發現,已知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同時也有「肌少症」的比例較一般人更高;更進一步也認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協同以及共病之關係。假使有四肢瘦削或無力等疑似肌少症,或者合併有吞嚥困難的情況,建議可以到醫院進行相關的評估檢測,若確認診斷便可盡早進行復健治療;無論是「肌少症」或「肌少症吞嚥困難」,都有機會在復健治療後獲得不錯的進步。
捨棄鼻胃管 七旬嬤從「這」找回尊嚴!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71歲李阿嬤,三年前中風後需長期放置鼻胃管灌食。但每次換管就須經歷燒灼感不適,加上不想出門讓人看到她的樣子,長期下來情緒低落,幾乎失去了社交活動。所幸經醫師建議採取「經內視鏡胃造口」,讓阿嬤可以把管路藏在衣服下面,保持美美的出門,一掃她過往的憂鬱陰霾。「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改善鼻胃管不適 維護自尊心與美觀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宿鴻說明,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為一種常見的灌食方式,主要是在腹壁上製造一個孔洞,由此放入灌食管進到胃部,進而從此灌食管灌食食物和藥物,以維持病人的營養需求。此項技術主要適用於無法透過口腔進食的病人,常見的原因包括嚴重吞嚥障礙、神經性疾病如中風、失智症,和頭頸部、食道癌症等。降低肺炎風險 食物選擇多、營養吸收更佳傳統上這些病人初步都是接受鼻胃管灌食。鼻胃管為一條吸管粗的長條管子,由鼻腔插入,通過食道進入胃部,以便餵食或排空胃液。然而,鼻胃管也有一些缺點,包括插入鼻胃管時的不舒適感、每個月即要更換一次、阻礙鼻腔和喉嚨的正常呼吸,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病人的自尊心和外貌。為了彌補上述缺點,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一個簡單、方便的選擇。其作法為透過胃鏡導引和局部麻醉方式,將胃造口管由胃拉出至腹壁外,腹壁上的傷口約為1.2至1.5公分,過程約二十分鐘上下,是一項簡單又安全的技術。研究顯示胃造口的病人吸入性肺炎較低,對於營養的進步也更快。經內視鏡胃造口是項安全、快速的簡易手術,但仍有些狀況不適合執行,包括嘴巴無法張開讓內視鏡通過、體重太胖、腹水太多、胃腸構造異常或開過刀、凝血功能異常等。歐美普遍度高 因應台灣民情需多溝通不過,王宿鴻指出,在歐美國家中,胃造口是項相當普及的技術,很少看到長期灌食的病人選用鼻胃管。臺灣也引進這項技術甚至也納入健保超過二十年,但因為民情關係,普遍接受度並沒像歐美國家那麼高。原因在於病人家屬不想麻煩再接受一次手術、抗拒肚皮上開洞、怕管路以後不好照顧等,這些部分仍賴醫療團隊和病人家屬的有效溝通。
年菜搭配吃出保護力 營養師分享3撇步瘦身過新年
近三年來,國人籠罩在COVID-19疫情下,造成不少民眾人心惶惶。2023新年在即,隨著防疫政策、入境免隔離等措施的鬆綁,在外的遊子們也規劃返家齊聚一堂,與家人團聚吃飯同樂,褪去一整年的辛勞。受吞嚥障礙所苦 飲食這樣調理安心過年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許多器官會逐漸退化,就如同皮膚、骨骼、肌肉及神經系統一般,上述高齡相關的諸多因素皆可能導致吞嚥障礙,但高齡吞嚥功能退化的問題卻較少被國人所關注。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團隊建議,倘若家中長輩受吞嚥障礙所苦,可將餐食調理為好咀嚼、易入口的成型介護食,民眾可依語言治療師建議之質地對餐食進行調理,避免吞嚥嗆咳的發生,也讓患有吞嚥障礙的長輩能安全共食,一同享有濃厚年節氣氛。年菜3大搭配技巧 提升免疫力、瘦身過新年今年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團隊與奇美食品合作,在年菜的搭配上運用些許撇步,讓您吃出保護力,熱量不超標:撇步一、多纖飽足助防疫增加新鮮蔬菜攝取量,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及植化素,加上低熱量又具飽足感的特性,除了可以使營養素攝取更為均衡,也能避免過多熱量攝取,減少體脂肪的囤積。撇步二、海鮮低卡抗發炎建議可多攝取海鮮、海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及石斑魚等)食材,其含有不少如鋅、魚油等免疫營養素,相較於紅肉類食材,不僅低脂低熱量,又助於降低發炎及促進免疫調節,可謂疫情下的防疫好食材。撇步三、調理介護食輕鬆做對於有吞嚥障礙的長者來說,常常會有攝取量不足、體重減輕及營養不良的情況,因此料理的質地、熱量多寡及營養密度就顯得更加重要。其中,料理質地往往是最難克服的一點,建議在料理攪打後,加入市售商業產品將其塑形,較穩定的性質可維持食物原味及風貌,避免出水離散而影響質地;或加入少量白木耳泥攪打,以天然水溶性纖維協助成形,並儘早食用完畢。
蛋白質補給首選!讓長輩吃巧又吃飽的美味秘訣
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無論在居家、社區、住宿機構的照顧系統中,飲食介入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咀嚼吞嚥障礙族群,傳統照護大多以糊狀、攪打餐食搭配營養補充液或直接管灌餵食,糊狀、攪打餐普遍擁有質地不均的常態,加之每位長輩的狀況不同,嗆咳情況屢見不鮮;備餐的耗時費工、餐點色香味降低也影響了食慾;『美意反變壓力』是許多家庭不能說的隱藏秘密!餐食現況比較(圖/聯夏食品提供)榮獲2021、2022銀髮友善食品金饌獎及各大獎項的『U+優加 軟心肉排餐』,是由致力服務全年齡的消費者、在台灣深耕50多年的食品大廠-聯夏食品與馬偕紀念醫院共同合作所開發,歷時4年經聯夏食品與馬偕營養師,因應長者反饋與市場所需、設計出符合Eatender舌頭壓碎質地等級,獲得極佳的市場反饋,造福許多居服員或有居家照護需求的家庭!聯夏食品林慧美董事長與鄭建澤特助(圖/聯夏食品提供)聯夏食品也將持續前往台灣各地長照機構參訪、傾聽需求,與各社福單位合作銀髮送餐、進行在地關懷等服務,為台灣的銀髮長者及照護市場善盡社會關懷之責任;期許無論身處任何人生階段,口中暖食讓心中滿足,擁有即食即享的幸福樂趣!購買連結:https://shop.utcfoods.com.tw/page/telorder
每周8萬長輩陷肺炎危機 喝水嗆咳就可能喪命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家中長輩除了避免受感染外,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也呼籲,別輕忽因吞嚥困難造成吸入性肺炎的問題!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近5成,且高達38.7%的吸入性肺炎患者有吞嚥障礙。根據國健署統計,有21.8%吞嚥困難患者每週至少會有3次進食嗆咳的現象,等於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8萬人陷肺炎危機。王亭貴解釋,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較容易發生異物進入氣管後無法藉由咳嗽排出,使得喝水或飲食的過程,因吞嚥的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完全關閉,使食物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中風、頭頸癌、帕金森氏症等患者,但年長者容易誤以為吞嚥困難是老化正常現象,而輕忽其嚴重性。根據多國統計數據顯示,國外吞嚥困難盛行率多在16%-22%之間,顯示台灣潛在未被評估有吞嚥異常的人數可能被低估,使年長者陷入肺炎風險而不自知。吞嚥困難患者不只面臨吸入性肺炎問題,也會造成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風險,嚴重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甚至對生命構成威脅。王亭貴特別提醒,若家中長輩進食常容易嗆咳、有吞嚥困難的症狀應及時運用國際吞嚥困難篩查工具EAT-10進行初步吞嚥篩檢,並尋求專業的幫助,若經EAT-10初步診斷達3分以上,可能就有吞嚥困難的可能性,建議及時諮詢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或耳鼻喉科醫師等專業醫事人員。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雪珮語言治療師分享,曾遇過一名80歲患有失智症的阿嬤,半年前開始吃東西就常常嗆到,體重還持續變輕,家人以為是年紀大、正常老化現象,而沒有就醫。直到某日晚餐時,阿嬤又因喝湯嗆咳,過了3個小時突然發生呼吸急促及胸口疼痛現象,緊急送醫才發現是吸入性肺炎。王雪珮表示,由於患者長期因吞嚥困難造成脫水、營養不良,導致復原不佳,住院一個月且被放上鼻胃管。美國研究數據指出,吞嚥困難患者營養不良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72倍。對此,王雪珮表示,過去國人認為若是喝水嗆咳,只需將水增稠或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即可改善吞嚥困難,然而這是常見的迷思之一。吞嚥困難患者適合哪一程度的飲食質地等級,則需經由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而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委員會制定了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簡稱IDDSI),該項標準將飲食質地分為八個連續等級(0-7級),透過醫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醫事人員詳細評估患者的狀況後,可依據相對應該程度的進食能力及食物質地為患者製備飲食。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障礙患者狀況後,會提供食物質地等級建議,若患者需要「細碎及濕軟」等級,則避免進食容易出水的食物,如帶水的稀飯,照顧者則需要留意食物在進食過程中是否均質,以及是否容易隨著時間而出水。對於易出水的食物則建議透過穩定的方式,如勾芡,或搭配專為吞食困難設計的「食物增稠劑」來輔助調整質地,不僅不會改變食物風味、穩定性佳且便利性高,更能幫助吞嚥安全。
吃東西、喝水就嗆到?醫揭原因: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
如果你時常吃東西或喝水就嗆到,這其實是一種吞嚥障礙。醫師表示,許多長者都有進食時反覆噎到或嗆咳的症狀,但原因不只是老化,吞嚥困難甚至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等問題,住院可能就一病不起。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2.8%有吞嚥困難,原因不只是因為老化,還有其他臨床症狀導致,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據《良醫健康網》報導,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容易嗆到常常是吞嚥障礙的起始,千萬要謹慎。洪士涵解釋,吞嚥障礙最常見的是吞下去的過程中,因為保護不足嗆到,另一障礙則是因為吞不乾淨,食物殘渣卡在喉嚨內部。吞嚥障礙輕則影響進食速度,重則出現營養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出現以下症狀時,須注意很可能已有吞嚥障礙:1.吃東西時常嗆到2.進食時間拉長3.吃東西明顯會疲累4.吃東西後聲音改變5.無法自覺口腔殘留過多食物殘渣6.東西吃不完的次數增加7.吃完東西後感覺喉頭有食物殘留8.吃完東西後常咳嗽且咳嗽次數增加9.時常發燒或感染肺炎10.不明原因體重減輕11.不願意進食,甚至開始愛流質食物。醫師也提醒,有吞嚥障礙時若能及早就醫治療,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發生,目前治療多以訓練咽喉肌力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開始訓練、吃的東西就越多,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才能有較足夠的營養。